1.中石油和中石化到底哪个油品好一些?

2.有谁知道中国石油发展的几次重要改革

3.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有区别吗

中石油和中石化到底哪个油品好一些?

中原油田加油站_中原石油加油站油价表

中石油和中石化的油品说不好哪个更好·需要自行试验

中国石油、中国石化,这是中国石油企业中的两大巨头,也是世界500强企业中的前三名的常客;品牌知名度自然是非常之高,所经营的加油站销售的燃油自然也都有保证,只不过两者对比的话,哪家的汽油更好呢?

新手司机总喜欢问这个问题,可是谁也说不好哪家更好。

因为汽油优劣需要用非常专业的设备来检测,解读也需要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可以说 汽车 评论员里1000%都不懂汽油;所谓的“老司机说”的结论大都是自己总结的经验,可是普通的司机能去过多少加油站呢?全国共有接近12万座加油站,其中半数为民营加油站,剩下的有接近45%的都是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巨头的加油站了,没有去过半数以上的加油站,那么所得出的结论就都是以偏概全。

大多数司机认为中石化的加油站更好,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还是概率的问题,中石油的加油站目前应当超过了22619座,而中石化的加油站则为30713座;中石化的加油站更多,使用该品牌汽油的司机也就更多,那么设两个品牌的好评率都是90%的话,中石化的好评数量自然更多,久而久之也就显得中石化的口碑更好了。

不过还有另一个潜在因素,说它会显得有些愤青,不说它却又有很多人拿这个扯淡的说法说事;所以还是得说一说,简而言之,中石化的进口石油占比更高,于是就有人以“进口石油比国产石油”更好的说法来迷惑新手司机,不能否认不同出产国的石油密度会有些差异,但在提炼之后并不会达到让司机感受出来的程度。

所以以进口或国产石油来评价中石油或中石化的说法都是胡扯八道,要知道一般所说的石油就是原油,原油能提炼出汽柴油、重油、煤油、润滑油等等油料,它是不能直接给 汽车 用的。

那么究竟哪个品牌的汽油好一些呢?

只有自己去试了,在小范围内多用几家加油站的汽油,经过几箱油的测试中总能找出最耐烧的品牌;决定汽油是否耐烧的主要因素是汽油的密度,汽油密度可以在0.720-0.780kg/L之间波动,密度高的汽油更耐烧。

密度可以理解为“重量”的概念,而我们加油用的计量单位是“升”(L),这是一个“体积”的概念。

加注不同密度但升数相同的汽油,比如都加50L,高密度的汽油更重,理论上确实可能更加耐烧,但也得建立在其他参数相当的基础之上。

最后需要了解的还是一个与“地域”有关的概念,当然不是要搞“地域·黑”。中国石油的加油站在北方的密度更高,而中石化在南方的密度更高,区分南北的可以立即诶为黄河为界,或者是南北交界线;究其原因主要是中石油的角色更像是掌控石油命脉的决策者,早期的中石油和中石化同属于石油部,中石油负责开和生产,中石化主要负责销售,大型油田除了胜利油田和中原油田以外都属于中石油。

所以中石油的重心自然在北方,有了这些大型油田为底气,中石油就不用过多的进口原油了;关于进口原油的问题也不需要过多联想,中国的 汽车 保有量是全球之最,所能产出的石油只能满足不足40%的车辆使用,这就是为什么要进口石油,已经近期油价会受到国际原油价格严重影响的原因。

中石化的炼油厂比中石油多,现在两方的标准如何真的没有统计过,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去了解,实际大型炼油厂并不是很多,其实中石油的炼油厂或其他第三方炼油厂也都不少;所以更没有办法去判断哪个品牌的汽油更好,不过目前能确定的是以壳牌和道达尔为首的外国品牌加油站的汽油普遍都不理想,甚至于一度出现所销售的汽油损坏大量 汽车 的案例。

所以加油还是建议选择中石油或中石化,以及中海油这三大品牌,其他民营加油站同样需要自己去试验。

天和MCN发布,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中石化较好

有谁知道中国石油发展的几次重要改革

在大面积缺油困扰华南地区近二十天后,上周五,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终于宣布:全国成品油生产、供应有保障,市场需求可以满足。按照过去数次“油荒”形成的惯例,只要两大石油巨头负责人一亮相媒体,承诺保障供应,“油荒”即戛然而止;此次由中央职能部门出面,应该具有同样“效力”。

中止一次缺油易、铲除缺油产生土壤难。众多“反经济学”现象纠葛在一起,国内石油行业弊端成因复杂。如拨开层层表象做较为彻底的,可以发现,此次缺油系中国石油战略思想与国际市场状态及国内运行体制内在矛盾的大爆发。

国内石油行业为什么迟迟不能启动市场化改革?概而言之,中国石油战略本身含有重大非经济要求,即为石油安全计,必须无条件地保护国产石油开、炼制能力不弱化。国产油与进口油成本不一致,予以平衡,统一二者价格构成了成品油定价机制起点。通过石油巨头掌控自有并保持开发能力,石油巨头同时垄断国产油和进口油运作。国际油价高于国产油成本时,“理性人”自然吵着嚷着同国际价格衔接;国际油价低于国产油成本时,要激励石油巨头国产油生产、降价几近与虎谋皮。

源起石油战略的制度安排客观上伴生着套利空间,同时构成对社会总的“道德风险”。石油巨头获得高额利润尚属有账可查(石油巨头核心资产境外上市,“卖垄断”行为一直广受质疑),寡头垄断所产生的巨大效率损失却难以计数:国内原油勘探、开、炼制生产效率远低于国际水平;少数民营企业名义上拥有原油与成品油进口权,但几乎全部配额掌握在国资石油集团手中,民营企业委托代理进口,国资石油集团按标的收取佣金,可以部分解释石油进口为什么“买高不买低”;中国系世界第二大原油与成品油进口国,买方地位足以对国际油价施加影响,至今却连最基本的套期保值价格风险规避工具也鲜于使用,因为成本可以方便地转嫁给国内市场;于销售环节,控制上游供应的两大集团把利润主要调控于批发环节,令加油站利润微薄以遏制“社会油站”生存空间,这也是一有缺油,“社会油站”率先关门的原因。

近年来,社会公众抱怨油价不断上涨,知道石油巨头赚了大钱,但未必都知道其中的效率损失。直接遮掩弊端的是什么呢?正是当下石油巨头们主张立即加以改革的成品油定价制度。为什么它们反过来把矛头指向定价制度呢?根本原因在于去年以来,国际石油市场状态发生剧变,激化了国内石油运行机制中原被掩盖住的矛盾。现在国际油价与国内油价倒挂被石油巨头用做“性短缺”的理由,据著名国际投资银行高盛公司今年春天发布的研究报道预测,本轮国际原油上涨幅度惊人,最高将超过每桶100美元——国际油价飙升的态势才是吓住了“理性人”的主要原因。而发改委现行定价方式比所参考的国际市场油价滞后了1个月,考量参数又比较复杂,于是石油巨头强烈要求加以改变。

本次缺油凸现了国内石油体制核心症结,做出调整是必然的。接下来的问题是,只在维持石油巨头既得利益格局基础上进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小改革”?还是启动一场全面破除垄断,令市场之手发挥作用,还石油包括石油化工产品价格本来面貌的“大改革”?石油巨头被国际油价本轮飙升吓住了,高油价及石化产品涨价对经济运行与社会的影响不断显现,作为应对之策,公众有充分理由要求进行“大改革”,挽回石油行业的“制度性”效率损失!

石油全面改革的出发点在于重新梳理国家石油战略思想。需要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宜过分担心国际卖家对中国“卡脖子”;国内石油需求对国际市场依存度超过50%已是不争的事实,源自国际市场的价格风险才是国内经济和各类消费主体最主要、最日常的风险;保护国内石油开、炼制能力,也不需要把交石油巨头垄断。梳理石油战略思想之后,重构石油市场体系最主要的技术问题并非石油巨头核心资产已境外上市(以垄断弊端造成的效率损失为参照,用回购方法处置也是值得的),而是协调国产油与进口油运作,其不难通过一套制度设计加以解决。

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有区别吗

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有区别如下

1、前身不同?

中国石油的前身是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主管石油的开、存储和运输,基本都是上游业务;中国石化的前身是1983年成立的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主要进行炼油、石油化工、成品油分销的业务。

2、地域不同

地域不同,中石油的油田多;中石化的炼油厂多。 “中石油”和“中石化”基本上是“北”与“南”分据,南北分治的。 即北方是中石油的地盘,南方是中石化的地盘。但是这些年的局势有所突破,就如同网通和电信开始南下和北上一样。

3、企业类型不同

中国石油是生产企业,中国石油的全称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是销售企业,中国石化的全称是: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