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煤制油的其他相关

2.汽油、柴油创年内最大降幅,此次油价下调的原因是什么

3.石油是怎么来的

煤制油的其他相关

南非高油价得缓解_南非汽油价格调整消息

发达国家不搞煤变油的历史

据了解,目前南非拥有一套年产800万吨油品的煤变油工厂,是世界上唯一大规模的煤变油商业工厂,并为该国提供了60%的运输油料。其实美、德、日等发达国家也都有成熟技术,但它们为什么没有投入工业化生产?

据介绍,早在上世纪30年代末,由于石油紧缺,德国就开始研究煤制油技术。二战前,德国已建成17个工厂,生产420多万吨汽柴油。到了40年代末、50年代初,随着中东大油田的开,低成本的石油大量充斥市场,每桶2—10美元。在这种情况下,再搞煤变油在经济上就很不合算。直到13年,中东实行石油禁运,油价被炒高,达到每桶30多美元(相当于现在价格80多美元),这时,大规模的煤制油研发又掀起高潮,美、日、德都纷纷投巨资研究,并建设了试验工厂。但是,在这些国家,煤变油始终没有真正投入商业运行。这是为什么呢?

据专家测算,当原油价格在28美元以上,煤变油在经济上就比较划算;低于这个价格,煤制油就不划算。因此,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国际油价一直处在低位,煤变油自然不会受到重视。但是,各国技术已相当成熟,可以说倚马可待,只要市场需要,就可进行大规模工业化。直到最近两年,国际油价一再攀升,煤制油重新被各国提上议事日程。美国去年起又开始搞间接液化,法国、意大利也开始进行合作研发。但从项目启动到开工建设,至少需要5年准备时间,而油价频繁变动,时高时低,人们往往反应滞后,使决策举棋不定。

中国搞煤变油有优势,但不会成为油品生产的主方向专家认为,在我国搞煤变油有着显著的优势。我国富煤少油,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进口原油逐年攀升,从1993—2003年10年间,年均递增15%以上,进口依存度越来越高。10年间,我国进口原油增长9.18倍,每年花去大量外汇。由于油价上涨,2004年进口原油比上年多支付550亿元人民币。因此,专家认为,从我国能源安全的战略角度考虑,也应该努力想办法,从多元化出发,解决能源长期可靠供应问题,而煤变油是可行途径之一。

同时,中国是产煤大国,西部产煤成本(特别是坑口煤)相对较低。神华集团副总经理、神华煤制油公司董事长张玉卓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吨煤开成本美国是20.5美元,神华神东矿区不到100元人民币,很显然,神华煤很有优势。

此外,中国投资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据估算,年产250万吨柴汽油的生产线,在美国需投资32亿美元,而在中国仅需20亿美元。 早在20世纪30年代,第一代煤炭直接液化技术—直接加氢煤液化工艺在德国实现工业化。但当时的煤液化反应条件较为苛刻,反应温度470℃,反应压力70MPa。相继开发了多种第二代煤直接液化工艺,如供氢溶剂法(EDS)、溶剂精炼煤法(SRC-Ⅰ、SRC-Ⅱ)、美国的氢-煤法(H-Coal)等,这些工艺已完成大型中试,技术上具备建厂条件,只是由于经济上建设投资大,煤液化油生产成本高,而尚未工业化。13年的世界石油危机,使煤直接液化工艺的研究开发重新得到重视。现在几大工业国正在继续研究开发第三代煤直接液化工艺,具有反应条件缓和、油收率高和油价相对较低的特点。目前世界上典型的几种煤直接液化工艺有:德国IGOR公司和美国碳氢化合物研究(HTI)公司的两段催化液化工艺。我国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煤化所自1980年重新开展了煤直接液化技术研究,现已建成油品改质加工、煤直接液化实验室。通过对我国上百个煤种进行的煤直接液化试验,筛选出15种适合于液化的煤,液化油收率达50%以上,并对4个煤种进行了煤直接液化的工艺条件研究,开发了煤直接液化催化剂。煤炭科学院与德国RUR和DMT公司也签订云南先锋煤液化厂可行性研究项目协议,并完成了云南煤液化厂可行性研究报告。液化厂建成后,可年产汽油35.34万吨、柴油53.04万吨、液化石油气6.75万吨、合成氨3.90万吨、硫磺2.53万吨、苯0.88万吨。拟建的云南先锋煤液化厂年处理(液化)褐煤257万吨,气化制氢(含发电17万KW)用原煤253万吨,合计用原煤510万吨。

目前,中国石油开远远满足不了对石油高速增长的需求,造成对进口原油和石油产品的过度依赖。同时,进口容易受到出口国家政治经济是否稳定、运输路线是否受到干扰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能源问题愈发突出。这样的被动局面是需要改变的。为此,寻找原油替代能源日趋重要,对煤炭的利用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南非在这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当时南非开始研究煤液化的可能性,主要目的在于摆脱对石油的高度依赖性,保护南非国际收支平衡,提高能源供给安全。几十年过去,通过妥善利用大量煤炭,南非还获得了诸多方面的利益,包括增加就业机会,使原本过度依赖农业与矿业的国民经济实现了工业化。

中国现在所处的环境条件与沙索在南非初创之际极为相似,特点就是 “富煤少油”,特别是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对能源的需求急剧增加。据介绍,15家商业规模的煤液化工厂的总产量将可以替代中国2020年石油进口量的15%。

当今,人类石油需求量逐年增多,而世界的石油开储量逐年下降,两个曲线之间会形成一个越来越大的空位。‘煤制油’便可以填补这个空位。”“煤制油”技术有助于中国摆脱对进口原油和石油产品的过度依赖,从而提高能源安全。从中国的能源结构来看,中国具备开发 ‘煤制油’产业的各种战略驱动因素。”

汽油、柴油创年内最大降幅,此次油价下调的原因是什么

受国际油价大幅下降的影响,国内汽油、柴油零售价格随之下调。

这次汽油、柴油价格下降是年内成品油价第5次的一个调整,而且创造了年内最大的降幅。但是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预计短期内油价可能震荡加剧。

1、国际原油价格下降的影响

由于此次南非发生了传染力非常强的肺炎变异,导致美国,英国等许多国家对非洲南部多国发布了旅行禁令。加上近期欧洲疫情加剧,多国都实施了限制政策,许多国家都不但与外界进行经济方面的交流,无论是工业还是旅游业的发展,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对于石油的需求并不是很高,期货市场上出现了抛售,因此油价大幅下降,而国际原油价格下降导致了我国汽油柴油的价格随之下调。

2、供求关系影响价格

正如我前面所说的,国际原油价格之所以下降是因为市场上对于所有的需求在短期内并没有很大的增加,而石油供应却每天都在增加,市场上已经形成了供大于求的一种场面,供求关系不再那么紧张,因此价格自然而然的就会进一步的下降。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我国的是汽油,柴油价格也受国际原油价格的影响在不断下降。

3、关于此次油价下调我的个人看法。

此次油价下调的幅度还是非常大的,如果按照一般家用汽车油箱50升的容量来进行估测的话,加满一箱92号汽油至少要比之前少花17元钱。虽然说从每升下降的比例上并不能看出一些很大的变化,但是当我们加满一整箱汽油的时候就能够看出比之前要省出许多钱。当然对于个人而言,还是希望汽油的价格越低越好,毕竟能够省很多钱。

石油是怎么来的

 石油主要被用来作为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组成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次能源之一。那么,石油是怎么来的?

 石油是由古代有机物变来的。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海洋里繁殖了大量的海洋生物,它们死亡后的遗体随着泥沙一起沉到海底,长年累月地一层层堆积起来,跟外界空气隔绝着,经过细菌的分解,以及地层内的高温、高压作用,生物遗体逐渐分解、转化成石油和天然气。

石油

 产油方法

 随着油价的飞涨,其它生产油的技术越来越重要。这些技术中最重要的是从焦油砂和油母页岩提取石油。虽然地球上已知的有不少这些矿物,但是要廉价地和尽量不破坏环境地从这些矿物提取石油依然是一个艰巨的挑战。另一个技术是将天然气或者煤转化为油(这里指的是石油中含有的不同的碳氢化合物)。

 这些技术中研究得最透彻的是费?托工艺。这个技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为了补偿德国进口石油被切断而研究出来的。当时德国使用国产的煤来制造代替石油。二战中德国半数的用油是使用这个工艺产生的。但是这个工艺的成本比较高。在油价低的情况下它无法与石油竞争,只有在油价高的情况下它才有竞争力。

 通过多重工艺过程这个技术可以将高烟煤转换为合成油,在理想状况下从一吨煤中可以提炼200升原油和众多副产品。目前有两个公司出售它们的费-托工艺技术。马来西亚民都鲁的壳牌公司使用天然气作为原料生产低硫柴油燃料。南非的沙索公司使用煤作为原料来生产不同的合成油产品。南非的大多数柴油是使用这个技术生产的。当时南非发展了这个技术来克服它因为种族隔离受到制裁所导致的能源紧缺。近年来对柴油机的环保要求提高使得对低硫柴油的需求量加大,因此这个工艺又获得了注意。

 另一个将煤转化为原油的技术是1930年代在美国发明的卡里克工艺。最新的类似的技术是热解聚,理论上使用这个工艺可以将任何有机废物转化为原油。

 石油产品

 石油经过加工提炼,可以得到的产品大致可分为四大类:

 石油燃料

 石油燃料是用量最大的油品。按其用途和使用范围可以分为如下五种:

 1.点燃式发动机燃料有航空汽油,车用汽油等。

 2.喷气式发动机燃料(喷气燃料) 有航空煤油。

 3.压燃式发动机燃料(柴油机燃料) 有高速、中速、低速柴油。

 4.液化石油气燃料即液态烃。

 5.锅炉燃料有炉用燃料油和船舶用燃料油。

 润滑油和润滑脂

 润滑油和润滑脂被用来减少机件之间的摩擦,保护机件以延长它们的使用寿命并节省动力。它们的数量只占全部石油产品的5%左右,但其品种繁多。

 沥青和石油焦

 它们是从生产燃料和润滑油时进一步加工得来的,其产量约为所加工原油的百分之几。

 溶溶剂和石油化工产品

 后者是有机合成工业的重要基本原料和中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