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鉴别玉壶

2.明清美术的特点有哪些

3.圆明园一共有多少件文物?

4.清代漆器的特点有哪些?

5.为何说清代的玉山子和玉插屏汇集了艺术的精华?

6.清代工艺美术的特点是什么?

7.乾隆御制描金篆书《冥报纪》玉册

如何鉴别玉壶

清代玉器拍卖价格_清代玉器描金价格

鉴定玉器的科学方法

除了目鉴之外,还可以用科学方法来帮助我们鉴别古玉和仿古玉:一、普通化学分析;二、光谱分析;三、极谱分析;四、激光显微光谱分析;五、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六、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七、电子探针;八、红外吸收光谱分析;九、核磁共振分析;十、电子自旋共振分析;十一、穆斯堡尔效应等。

仿古玉器鉴定

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社会中,皇帝的一切嗜好、愿望就是天意,皇帝有权力无限地满足自己的占有欲和各种癖好!宋代宫廷开始仿制古玉器,皇宫中设有玉院,专门生产时用玉器和仿古玉器,南宋高宗时期还曾专门编了百卷《古玉图谱》,详细地描绘了他所占有的古代玉器的纹饰,器形。上行下效,搜觅古玉器、仿制古玉器之风从此大盛。古玩界对于仿古玉有这样的口诀:“唐仿战国,宋仿汉,元仿唐,明仿宋,清乱仿。”这说明仿古早已有,但是这种仿古通常是仿照先前的形制和器形进行制作,与后世的在性质上有着根本的区别。如宋代,廓外有纹饰的璧并非宋代创始,宋代的玉工其实也不过是仿古而已。廓外有纹饰的璧应始于战国。战国以前的玉璧大多数素璧,偶有一些商代玉璧饰弦纹或龙纹。战国至汉代的玉璧以谷纹、蒲纹和云纹居多,间有螭纹、龙凤纹和花鸟纹的玉璧。后代龙凤纹大都是仿汉代的,镂雕的穿透也是仿汉代的。宋仿玉器始终比不上战国和汉代的雄浑刚劲。 清代仿古玉器很多,尤以乾隆与光绪年间较甚。如清代作“介圭”,竟然顶部作凸出圆弧形,即非上端尖起作等边三角形,亦非平顶。清代古玉专家吴大澄所藏的所谓“谷圭”,也是后世的制品。有些背面还有阴线刻的篆体仿古制。另一些清代仿古玉器,浮雕花纹线条均匀突起,十分清楚,与古代用解玉砂等法造成的双勾阳纹与隐起压地完全不同。

古玉辨伪要点

玉器之所以要辨伪,因为有些玉器貌似某代作品,而实际上是后人仿作或伪作。仿制古玉始于宋代,此后历代绵延不绝,至清代,尚古之风更将仿古玉制作推向高潮。作伪者的目的是为了赢取利润,以假充真,蒙骗收购者。伪作制作年代从现有实物看,自明代迄今都有。玉器中尽管有仿制和伪作两种,但从鉴定的角度看,都属于辨伪的范畴,其辨识方法也是一致的。鉴别古玉真伪,一定要掌握各时代玉器的玉质、工艺、纹图及沁色特点

玉器沁色辨伪

仿造或伪造的古玉,都是想达到与某一年代作品相似的目的。不过仿者尽管手法高明,也仍然会留下某些不同时期各自的风格特点。就古玉的沁色来讲,古代玉器,凡出土品,除新疆和田玉等玉制品外,大都有深浅不一的沁色,有的其表面甚至已呈石灰质或鸡骨白色,有的沁色十分丰富,有特殊的美感。需要指出的是,这些丰富的沁色,都是长期形成的,有的已达数千年之久,因此受沁的颜色都比较自然,受沁的程度也比较深。伪造古玉者,为达到上述沁色的所谓古色效果,便用蒸、煮、烧、烤、酸碱浸泡,甚至涂绘颜色等手法,摹仿古玉的沁色。总之,后仿者和伪造者是以快速法或涂绘法所为,故其各种沁色即使仿得天衣无缝,也只能侵及表面,与古玉自然形成的沁色有明显差异。

玉壶和玉碗

据史书记载,自宋时玉制器皿盛行杯、盘、碗、壶等生活用品,但出土品很少。明代玉器皿最有特色的是玉壶。玉执壶造型很多,有荷花式、竹节式、八方式等,宫廷使用的玉执壶多雕刻有“寿”字。明代玉执壶的造型受到瓷器和紫砂民间工艺的影响,一改玉雕中的仿古风气,在装饰图案等方面也非常丰富,有些图案明显地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有些则为吉祥图案,诸如八仙庆寿、福寿双全等。

清代宫廷贵族高官所用器皿品类繁多,数量很大,但主要是以宫廷制玉和北京、苏州制玉为最佳,尤其是乾隆时期,宫廷中有很精致的作品,但往往重炫耀雕琢技巧和追求纹饰的精细,而忽视器物形制的完美和装饰的适度。这一时期执壶的样式有羊首壶、僧帽壶、凤首壶、瓜棱壶、龙柄壶等,许多执壶是与杯、盘配套使用的。盘碗类中的玉盘多为圆形,有平盘、碗式盘。

玉碗,在宫廷使用中大小不一,有的碗上用描金、镶金方法缀以各种图案,有的还刻有御制诗。碗有椭圆形、竹节形、圆形、菊瓣形等。玉碗的用途不一,有的纯系玩物,有的为陈设物,但实用中的玉碗多为印碗。

明清美术的特点有哪些

明清美术的特点

 ①个性化鲜明

 ②艺术风貌不拘成法

 ③风格多样化

 ④绘画的实用性和生活化

 中国明清两代均建都北京,其文化艺术上承宋、元,继续发展,不断提高。同时,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和满族等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特点,对汉族传统文化产生了某些影响,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明清两代对外贸易比较发达,在输出的同时,亦引进了一些阿拉伯和欧洲的工艺,加以模仿、吸收、消化,为明清时期工艺美术的发展,灌输了新的血液。 这一时期的工艺美术,前后经历了549年的发展变化,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时代面貌。

明清工艺美术

 玉器工艺

 玉材

 明代玉材来自西域地区的火州、吐鲁番、撒马尔罕、于阗等地首领的进贡。但是堪用者不多,故明代传世玉器中羊脂白玉极少,大多为青白玉。明代制玉中心为北京和苏州,后者尤以技巧取胜,涌现出一批诸如陆子刚等的名玉工。明代玉器的制作,除簪、珠、坠、环等佩外,还有杯、碗、瓶、壶、盆、洗、盂、花插等各种日用器皿。明代前、中期玉器碾琢较精工自然,后期趋向琐碎粗糙,也残留一些铊痕。明代玉器虽用途广泛,品种较多,但仍不外乎仿古玉、时作玉两类。

 仿古玉

 仿古玉"如式琢成伪乱古制",时作玉颇有新意。清代玉器初期近似明代,至乾隆中晚期由于新疆年贡质地精良的玉材4000余斤,同时由养心殿造办处,苏、扬、宁、淮、长芦和凤阴八处为内廷碾玉,因而使乾隆玉器,玉色尚白,碾琢认真,工艺完善,器形规整,图案繁密,渗透到宫廷生活的各个角落。乾隆年间特别盛行碾字玉器,最大工作量,一次可碾满文8000字,汉文4000字。《大禹治水图》玉山是乾隆玉器的代表性作品,玉重达7吨,耗时10余年,综合应用阴刻、 阳刻、隐起、起突等多种技法于一器,形文并茂,气势壮伟。清廷仿古玉为了追求先秦及秦汉古玉的古朴风韵,采用优质玉材,致残烧古,适可而止,效果颇佳。民间厂肆为追求高值,其仿古玉鱼目混珠,以假冒真。乾隆晚期莫卧儿玉进入宫廷,皇帝命造办处仿制,并影响到京师、苏州、扬州等地的玉器。苏州玉器制作精巧,而扬州则以制作大型玉器见长。

 陶瓷工艺

 官民窑

 江西景德镇窑的官、民窑生产均迅速扩展,产量激增,并有重大创造,几乎垄断了全国城镇瓷器消费市场。地方各窑则大都愈加衰落,仅有建窑、广窑和宜兴窑的生产略有进展。明初永乐、宣德年间,青花、釉里红等瓷器已达顶峰。永乐宝石红、甜白,宣德宝石蓝都是永、宣两朝瓷器获得巨大进步的标志。成化官窑瓷器又有创新,别开生面。青花瓷质细而坚,釉肥腻而色幽雅,斗彩的.烧成标志着景德镇窑彩绘瓷进入釉上彩的新时代,但仍离不开釉下青花的配合。

 彩釉

 嘉靖时的五彩包括红、黄、绿、紫等釉上彩,亦有多彩之意。万历时的五彩描金则别出心裁。弘治的黄釉瓷、黄绿彩和正德的孔雀蓝釉也是新兴的瓷器。清代青花、斗彩、五彩及单色釉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属于新创的有粉彩和珐琅彩,均始于康熙、成于雍正而盛于乾隆。粉彩是将玻璃白调入彩料,呈不透明色,柔媚鲜艳,类似清代花鸟画家恽寿平所创花鸟画派的工笔画。珐琅彩是将珐琅料绘在瓷胎上,烘烧而成,瓷胎系由景德镇窑烧成后,运抵北京,交造办处珐琅作彩绘烧成。此即御窑珐琅彩窑,由皇室独享,而不外溢。康熙时的单色釉瓷,色彩丰富艳美,为前所未有,如豇豆红、胭脂水、珊瑚红、豆绿、翠绿、鹦鹉绿、蟹壳青、茶叶末等数十种新釉色。乾隆时的象生瓷、斑斓彩、转心瓶等也是一种成功的尝试。与乾隆官窑大量生产精美瓷器的同时,也出现了粗制滥造的危险倾向。嘉庆以后,景德镇窑转入低潮,且每况愈下。虽然不无可寓目者,但康、雍、乾三朝瓷器的盛况,却如大江东去。景德镇民窑在官窑影响下也有了巨大发展,留下了无数件质朴可爱的制品。福建德化窑也是明清两代的地方名窑,所产瓷器,胎质致密。其中白釉温润,多仿犀角杯。何朝宗为德化窑最著名的瓷塑艺术家,其代表作为《达摩过海像》。江苏宜兴紫砂茶壶系由明末金山寺僧人首创,经时大彬加工改进,有着单纯朴素、典雅淳厚的美感。另外,像宜兴仿钧釉瓷也是成功之举,而广东石湾窑仿钧瓷,粗犷朴拙,具有岭南地方的特殊风趣。

明清工艺美术理论

 明清两代不仅工艺美术获得巨大发展,且理论著述较之前代也多有出现,颇有建树。明代宋应星在本人从事实践的基础上,经过长时间的调查、搜集、整理、研究后,写出了 《天工开物》这部有关手工业方面的著作。它详细地记述了各手工艺门类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全部生产过程的情况。包括衣装、丝织、印染、陶瓷、铸造、金工、珠玉等各种手工艺。为研究明代工艺美术的重要资料,有"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之誉。新安(今安徽省新安县)漆艺家黄大成的《髹饰录》为中国现存古代唯一的一部漆艺专著,书分2集18章,对制漆的工具、材料、色漆的制配及装饰方法等作了详细的叙述。

 而高濂所著的《遵生八笺》则主要是供人们消遣玩物之用,书中有关古器珍玩之类的论述,对研究工艺美术史亦有参考价值。入清以来,理论著述则大都集中于陶瓷方面,且多谈及景德镇窑瓷业的发展,主要有:成书于乾隆年间,朱琰的《陶说》,补《陶记》之不足而又有新论的《景德镇陶录》(蓝浦著,后由弟子郑廷增补2卷,共10卷)。还有佚名氏的《南窑笔记》等。另外,关于玉器的有清末吴大的《古玉图考》,关于刺绣的有道光年间丁佩的《绣谱》和由吴县名绣工沈寿口述,经别人整理而成的《雪宦绣谱》等。或图文并茂,考订翔实;或论述规则,讲解要点;或叙述经验,传授技艺,均为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另外在一些地方府志及文人的诗、文集、笔记、札记等著作中亦多有有关工艺美术的阐述、记载,其中不乏精辟之言。

猜你喜欢:

圆明园一共有多少件文物?

在圆明园收集了多少文物是一个谜。无论是紫禁城,颐和园还是其他文物,都会有相关的档案,将记录建筑物所拥有的文物。

只有圆明园缺乏档案,因为圆明园收集的文物总数没有明确的记录,很难统计往国外流失了多少文物。

圆明园里面有名人书画,秘书,中鼎珍品,金银珠宝等珍贵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髓。圆明园也是一个充满异国情调的木花园,拥有数百万珍贵的花草树木。

扩展资料:

圆明园内收藏有极为丰富的图书文物,现仅举几例。文源阁是仿照宁波范氏天一阁而建的藏书楼,为著名的皇家北四阁之一,建成于乾隆四十年。阁中收藏乾隆钦定《四库全书》和康熙《古今图书集成》各一部。

《荟要》共抄两部,一部贮在故宫摛藻堂,另一部收藏于长春园含经堂的东厢“味腴书室”。另外,含经堂还有一外著名文轩——淳化轩,是专为收藏著名法帖《淳化阁帖》摹版而建的。

《阁帖》原是北宋淳化三年(992年)摹刻的,包括王羲之、王献之乃至苍颉、夏禹、孔子等99人的书法名迹。帖分十卷,是中国的第一部大型丛帖,被誉为诸帖之祖。

乾隆年间,根据《阁帖》的北宋“初拓赐本”,经过精审更定之后,进行钩摹刻石。历时三载,至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春,将所摹刻的144块帖版,镶嵌于淳化轩前的24间左右回廊之中。这就是著名的《乾隆重刻淳化阁帖》。

百度百科-圆明园 (清代著名皇家园林)

清代漆器的特点有哪些?

清王朝在康、雍、乾三朝的工艺美术品,如玻璃器、瓷器、珐琅器、金银器、玉器、漆器等,无不制作精美,装饰华丽,体现了清代“康乾盛世”的气魄和时期特点。

仅就漆器而言,在清朝康、雍、乾时期进入漆器发展的黄金时期。最能代表清代漆器制作水平的是清官造办处制作的漆器,其中,清代制作的一色漆器有朱漆、黑漆和金漆等。

黑漆与朱漆是漆工艺中最常用的装饰手法,也是漆工艺中制作最多、最普及的品种。

黑漆与朱漆是伴随着漆工艺的产生而出现的,清代继承了这一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工艺,制作了许多黑漆与朱漆的器物。

清代制作的黑漆与朱漆器以具有实用价值的器物居多,黑漆有圆腿书桌、条桌、膳案、香几、砚盒、捧盒、笔管等;朱漆的有书桌、痰盂、香盒、捧盒等。

这一类漆器虽无任何装饰与花纹,却以其优美的造型和纯正的漆色取胜。其中清乾隆年间制作的脱胎朱漆盘、盖碗、盒,是朱漆中的代表作。

金漆就是在器物上贴金的做法。贴金的方法有贴金、上金、泥金。清代以金漆制成的漆器最著名的就是陈设在太和殿象征皇权威严、神圣的金漆龙纹宝座、屏风等作品。在清代以金漆为地的漆器制作较多,其上又加其他的装饰工艺,如描金、描银、描漆等。

描金漆有黑漆描金与朱漆描金两种。属于清早期的描金漆器较少,雍正、乾隆时期曾制作了大量的描金漆器。

乾隆时期的描金漆器不仅数量多、器物造型变化多,而且黑漆描金、朱漆描金兼而有之,也有少数的紫漆描金、罩金漆等。

罩金漆应称为“描金罩漆”,一般是在描金花纹上再罩一层透明漆,仍可看到描金花纹。这种技法在明晚期漆器中已有,以盘居多。

清代继承了这一髹漆传统,制作的器物仍然以盘为主,描绘山水景色,或花卉配以诗句。罩金漆既保护器物的金色不被磨损,又使花纹区别于描金,别具特色。

如乾隆黑漆描金开光方胜式盒,长36.7厘米,宽19厘米,高3.7厘米,双方胜形。通体黑漆地,施象描金及洒金地花纹。双盘心均随形开光,内绘山水人物、亭台楼榭景色,盘边饰花卉锦纹。

盘外绘菊花、石竺、梅花、牡丹、兰花等团花纹。盘底髹黑光漆,描金折枝花卉,描红漆纹理,用笔简练,花纹工整秀丽。外底中心有双方圈楷书描金“乾隆年制”双行款。

在描饰类漆器中,除了描金,还有描漆与描油。描漆是早期漆器中最常使用的漆工艺,即在光素的漆地上用各种色漆绘出花纹的做法,又称“彩漆”、“描彩漆”。

清代漆器中具有清早期风格的描彩漆有牡丹纹长方几。清雍正时期的描彩漆作品较多。清乾隆时期描彩漆制品相对减少,带有款识的作品较少。

漆画也是描漆的一种,只是色彩更为单纯更为写意。它是用一种颜色漆在漆地上描绘花纹,再用黑漆、金漆或其他色漆勾描纹理。

描油是以油代漆,在漆器上画出花纹的做法。描油与描漆的不同处是描油可以调制出任何颜色,色彩变化多,纹饰绚丽多彩。

描金彩漆是描金与描彩漆两种漆工艺的合称。清代漆器的特点之一就是多种漆工艺的综合运用,即在一件器物上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漆工艺。

清代的描金彩漆作品数量比较多,造型丰富多彩,有实用品和观赏品两大类。一般均以描金勾勒纹饰的轮廓及细部纹理,以彩漆描饰花纹,既金碧辉煌,又斑斓绚丽。用描金彩漆制成的漆器有盘、盒、杯、瓶、笔筒、几等。其中盘有葵瓣式、海棠式、菱花式,盒有万字盒、寿字盒、八角盒、葫芦盒、六瓣盒等。

戗金彩漆是“戗金”和“彩漆”两种工艺同时施于一器之上。戗金彩漆有两种:一种是“戗金填彩漆”,一种是“戗金描彩漆”。

这两种方法制成的漆器在清代同时存在,都是用“戗金”勾勒出花纹图案的轮廓及枝叶的细部纹理。

清代最早的戗金彩漆是康熙时期的器物。其中有戗金云龙纹方几、戗金云龙纹炕桌和戗金云纹葵瓣式盘等。清康熙戗金彩漆作品有的直接在漆地上饰花纹,有的则做成填漆锦纹地,在锦地之上再饰花纹。它们在制作工艺上虽有繁简之别,但从器物的装饰效果看,当以后者更佳,似“锦上添花”。

清乾隆时期的戗金彩漆器物造型丰富,装饰富丽堂皇,并在器物底部依据所饰图案的内容为器物定名。例如,双凤长盒、吉祥圆盘、八仙长盒、鹤鹿长盒、瑞草圆盒、如意宫盒、双喜方盒、菱花凤盒、海棠仙盒、万福凤盘等。从其所定器物之名可以看出,大都是与长寿、祝福有关的吉祥图案。

此外,还有戗金彩漆寿春盘、银锭式盒、鱼式盒、桃式盒、云龙菊瓣盒、六瓣式盘等,均以其奇特的造型和富于变化的图案取得了形式和内容的协调统一。这类制作讲究的工艺品是清乾隆以后漆器工艺无法企及的。

清代的嵌螺钿工艺在继承明代传统的基础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嵌螺钿漆器的数量增多,造型丰富。既有大件的家具,也有小件的盘碗;既有嵌厚螺钿的,也有嵌薄螺钿,并出现了鲜艳的衬色螺钿。

清代的嵌螺钿漆器有纯嵌螺钿的,也有与其他工艺如描金、彩漆等相结合的。

清代嵌螺钿漆器中最早始于清康熙时期,其中黑漆嵌螺钿平头案、黑漆嵌螺钿龙纹箱、黑漆嵌螺钿书格、黑漆嵌螺钿职贡图盒,均是清早期嵌螺钿漆器的精品。

如康熙黑漆嵌五彩螺钿山水花卉书格,高223厘米,宽114厘米,纵57厘米。书格本为一对,楠木胎,方角,格4层,每层板下用3根穿带承托,最上层顶板穿带安在板上。最底层四足间加牙条、牙头。书格周身髹黑退光漆,漆上以五彩螺钿和金、银片托嵌成136块66种不同的花纹图案,其中包括8种人物山水、22种花果草虫、36种锦纹。是至今所见装饰锦纹最多的实物书格,四腿镶凿铜镀金筒状包角。

下面第二层中间穿带刻“大清康熙癸丑年制”款。做工精细,图案丰富,色彩绚美,特别是所嵌螺钿、金银片极薄。在狭小的面积上做出十几个单位的锦纹图案,显示出极高的工艺技巧。

清代雕漆以乾隆时期制作的最多,有剔红、剔黄、剔彩、剔黑、剔犀等品种,雕漆作品的范围几乎涉及宫廷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其中典章礼仪品有宝座、屏风、如意等;家具类有桌、椅、绣墩、几等;陈设品有瓶、花觚、尊、插屏、天球瓶、炉瓶盒等;文房用品有笔筒、成套文房用具、笔管、笔匣等,还有大量制作精美的珍玩。

如乾隆剔红《洗桐图》宝盒,高12厘米,口径29.6厘米,盒通体髹朱漆,盖面随形开光,内雕天、地、水锦纹为地,上压雕流云、山石、修竹、曲栏、梧桐,一老者端坐于院中,一童子侍立于后,另3个童子正在洗擦梧桐树。盒壁上下各五开光,分别雕牡丹、菊花、梅花、荷花、月季等花卉纹,开光外雕杂宝纹,口缘雕回纹。

盒内及底髹黑漆,盖内有填金“洗桐宝盒”器名款,底刻“大清乾隆年制”楷书款。

清乾隆年间,养心殿造办处仍设有“油漆作”,负责制作皇家使用的各种漆器用品。御用雕漆却不是在造办处制作的,而是在苏州制作的。清官档案中有明确的记载。

清代雕漆继承了明代嘉靖和万历时期的风格,不善藏锋,刀痕外露,虽有磨工,但远不如明早期那般圆润光滑。尽管如此,清代前期雕漆工艺在表现形式之丰富、雕刻之精细等方面仍然超越了前代,达到历史的峰巅。

如太和殿金漆云龙纹宝座,即皇帝穿朝服所坐的龙椅,通高172.5厘米,座高49厘米,宽158.5厘米。座前脚踏高30厘米。宝座有个“圈椅”式椅背,由金丝楠木制成,上面刻有形象生动的蟠龙。宝座“圈椅”由中间向两侧逐渐走低。靠背背板平雕阳文云龙。

整个宝座从上到下都有相应的花纹图案,共有13条金龙盘绕。整个宝座外髹金漆,显得金光灿烂,富丽堂皇,是紫禁城也是当时全国最大、最高档次的礼制用具。

清嘉庆雕漆有一件带有款识的《羲之观鹅图》笔筒,其刀法、图案风格均保持有清乾隆时期的特点。

观鹅图笔筒通高14.8厘米,口径10.2厘米。笔筒窄折边口,平底,附座。筒外壁压雕山水亭榭、人物树木。画面中清水一池,游鹅泛波,一老者坐于池畔榭中观看水中游鹅,小桥之上有两人行走,随行其后的童子怀中抱琴,是为携琴访友之意。

景物虽多,但层次清晰,意境恬淡深远。器物上刻几种锦地以示不同的空间。底部髹黑漆,中心镌篆书“嘉庆年制”4字款。

此笔筒漆层较厚,雕刻刀法精密,棱线深峻有力,纹饰清晰醒目,色泽艳丽。其刀法及图案风格均保持着乾隆时期雕漆的一些特点。

此笔筒为现知唯一嘉庆款的雕漆作品,对于研究乾隆以后雕漆工艺的发展变化及嘉庆时雕漆的风格特征均极有价值。

清嘉庆以后,雕漆工艺日趋衰落。清光绪时技法失传,慈禧太后六十寿辰时令苏州承办漆器,唯雕漆一项无人能制作。

清代漆器的发展得到了皇帝的推崇,因此在宫内,漆器应用非常广泛,已经渗透到宫廷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各地官员也将漆器作为重要贡品进贡朝廷。

清代造办处集中了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具有雄厚的物质基础。由于不惜工本,所以制作出的漆器华丽精美,代表了清代漆艺的最高水平,同时也体现了皇家的艺术风格及审美情趣。

如清黑漆嵌螺钿五子夺魁盒,高6.8厘米,口径16.8厘米,圆形,平顶。黑漆地嵌薄螺钿间贴金。盖面梧桐下,一妇人倚坐于石桌旁,观五子嬉戏庭前。盒内嵌白玉十二属相及册页“御制寿民诗”。

除了造办处,全国还有许多地方也制作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漆器,如扬州的镶嵌漆器、福建的脱胎漆器、山西的款彩漆器、贵州的皮胎漆器等,还有苏州、杭州、四川、广东、北京等地也都制作了各具特色的漆器。

历史上扬州是重要的漆器制作地。到了清代,扬州是著名的商业城市,玉器和漆器享誉全国。

扬州漆艺最高成就的是百宝嵌工艺。卢葵生便是扬州著名的髹漆艺人,精于百宝嵌工艺,卢氏作品以文房用品居多,如漆砚盒、漆壶、笔筒、果盒、套盒、臂搁、琵琶等。

清代的福建以制作脱胎漆和木雕金漆而著称。清乾隆中期著名髹漆艺人沈绍安掌握了髹漆技巧,领悟到我国泥塑佛像和夹纻造法,因而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脱胎漆器。

沈氏所制漆器在调料时除用油料冲淡原漆外,主要以金粉、银粉作调和料,解决了一般漆色干后变为黝黑,难与其他鲜色颜料调和的困难,调配出许多前所未有的漆色,如珊瑚红、淡**、橘**、白色、苹果绿、松绿等鲜艳的色彩。

清代的贵州以制作皮胎漆器而闻名于世。它作为地方漆器的一个品种贡入宫廷。皮胎漆器较之木胎体轻、韧度好。

其制作方法为在牛皮胎上刷黑漆或朱漆作地,再在漆地上用金描绘花纹,有的则再罩上一层笼罩漆。贵州所制作的皮胎描金漆器多为盘、碗、盆、盒等日常生活用品,使用价值颇高。

苏州是清代宫廷造办处制作雕漆的中心,其造型、图案、款识直接受宫廷造办处指挥和控制。除了官办作坊直接为宫廷服务,地方漆器作坊也深受宫廷漆器影响,其雕刻风格是相同的。

每年慈禧过生日时,许多大臣也购买北京雕漆作为贵重礼品贡入皇宫。如慈禧太后雕漆嵌玉屏风,相传为两江总督端方为祝贺慈禧太后六十寿辰进贡的雕漆器,为苏州名匠梁福盛制作。宝座高115厘米,宽127厘米。屏风高271厘米,连座高314厘米。

杭州曾是南宋制漆的中心之一,有许多一家一户的漆器作坊。清代的杭州仍保留了过去的传统,漆器制作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大多制作罩漆。

在地方贡品中,四川进贡漆器的记录较少,只有清乾隆五十二年四川布政使王站柱进贡雕漆的记载。其中有一件方套盒,盒底有书“四川劝工局谨制”款。此盒构图简练,纹饰疏朗,线条流畅,采用了款彩与描彩漆两种漆工艺。从此盒的款识分析,这件漆器是清代中后期由四川的官办作坊制作的,较为精致,形制也别出心裁。

广东是清代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也是清代制作多种工艺品的著名之地。广东制作的象牙、家具、珐琅、玻璃、玳瑁、鼻烟壶等制品享誉京城,也是广东官员向清官进贡的主要工艺品。

北京漆器以雕漆为主。光绪、宣统年间,北京的德诚局、甫润斋等作坊对流落民间的清乾隆雕漆曾有过研究。此外,继古斋有3位师傅也制作雕漆,但他们制作的雕漆不仿古代,有其独特的做法。

为何说清代的玉山子和玉插屏汇集了艺术的精华?

清代玉插屏有方形、圆形、长方形或其他形状,插于木座或玉座上。作品一般较厚,没有透雕锦地。图案有高浮雕、浅浮雕、剔雕、阴线、戗金及描金等。玉质较好,分别为青玉、白玉、碧玉制成,个别的有玻璃光,一般为蜡样浮光。浮雕的图案具有构图细致、边棱锋锐的特点,图案的题材广泛,有花鸟、竹树、风景、古迹、历史典故、吉祥图案等,还有百寿字、文人诗句、纯文字插屏。清宫中较典型的插屏题材如下:渊明爱菊、灯下观书、灞桥风雪、枫林坐晚、采药图、观梅图、进玉图、汉柏图、五大夫松、水阁观荷、春夜宴桃李园、话菊图、赤壁泛舟、秋织图、春耕图、达摩渡海、远浦归帆、平沙落雁、烟寺晚钟、江天暮雪、山市晴岚、竹石和万寿菊等。

清代工艺美术的特点是什么?

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x0d\明清工艺美术\x0d\Ming-QinggongyimeishuartsandcraftsofMingandQingDynasties\x0d\中国明清两代均建都北京,其文化艺术上承宋、元,继续发展,不断提高。同时,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和满族等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特点,对汉族传统文化产生了某些影响,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明清两代对外贸易比较发达,在输出的同时,亦引进了一些阿拉伯和欧洲的工艺,加以模仿、吸收、消化,为明清时期工艺美术的发展,灌输了新的血液。这一时期的工艺美术,前后经历了549年的发展变化,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时代面貌。\x0d\陶瓷工艺官民窑\x0d\江西景德镇窑的官、民窑生产均迅速扩展,产量激增,并有重大创造,几乎垄断了全国城镇瓷器消费市场。地方各窑则大都愈加衰落,仅有建窑、广窑和宜兴窑的生产略有进展。明初永乐、宣德年间,青花、釉里红等瓷器已达顶峰。永乐宝石红、甜白,宣德宝石蓝都是永、宣两朝瓷器获得巨大进步的标志。成化官窑瓷器又有创新,别开生面。青花瓷质细而坚,釉肥腻而色幽雅,斗彩的烧成标志着景德镇窑彩绘瓷进入釉上彩的新时代,但仍离不开釉下青花的配合。\x0d\彩釉\x0d\嘉靖时的五彩包括红、黄、绿、紫等釉上彩,亦有多彩之意。万历时的五彩描金则别出心裁。弘治的黄釉瓷、黄绿彩和正德的孔雀蓝釉也是新兴的瓷器。清代青花、斗彩、五彩及单色釉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属于新创的有粉彩和珐琅彩,均始于康熙、成于雍正而盛于乾隆。粉彩是将玻璃白调入彩料,呈不透明色,柔媚鲜艳,类似清代花鸟画家恽寿平所创花鸟画派的工笔画。珐琅彩是将珐琅料绘在瓷胎上,烘烧而成,瓷胎系由景德镇窑烧成后,运抵北京,交造办处珐琅作彩绘烧成。此即御窑珐琅彩窑,由皇室独享,而不外溢。康熙时的单色釉瓷,色彩丰富艳美,为前所未有,如豇豆红、胭脂水、珊瑚红、豆绿、翠绿、鹦鹉绿、蟹壳青、茶叶末等数十种新釉色。乾隆时的象生瓷、斑斓彩、转心瓶等也是一种成功的尝试。与乾隆官窑大量生产精美瓷器的同时,也出现了粗制滥造的危险倾向。嘉庆以后,景德镇窑转入低潮,且每况愈下。虽然不无可寓目者,但康、雍、乾三朝瓷器的盛况,却如大江东去。景德镇民窑在官窑影响下也有了巨大发展,留下了无数件质朴可爱的制品。福建德化窑也是明清两代的地方名窑,所产瓷器,胎质致密。其中白釉温润,多仿犀角杯。何朝宗为德化窑最著名的瓷塑艺术家,其代表作为《达摩过海像》。江苏宜兴紫砂茶壶系由明末金山寺僧人首创,经时大彬加工改进,有着单纯朴素、典雅淳厚的美感。另外,像宜兴仿钧釉瓷也是成功之举,而广东石湾窑仿钧瓷,粗犷朴拙,具有岭南地方的特殊风趣。\x0d\[清代五彩鹭莲尊]\x0d\纺织工艺纺织\x0d\明、清时期的丝、麻、棉、毛的纺织、印染和刺绣等,直接关系到整个民族的衣着,故有着最广泛的群众基础,民间织绣遍地开花,在这一雄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织、染、绣等行业,有着蓬勃的生命力。其生产中心为苏州、江宁(今南京市)和杭州等地。苏州、江宁多生产重经或重纬的彩色提花丝织物──织锦。苏州织锦,图案多仿宋代锦纹,格调秀丽古雅,亦称宋锦。江宁织锦,质地厚重,以金丝勾边,彩色富丽,气势阔绰,采用由浅至深的退晕配色方法,犹如绚丽的云霞,故有云锦之誉。清代织锦,花纹更加繁缛精美,配色愈趋富丽隽雅,退晕更迭、变化无穷,显得愈加辉艳而又和谐。浙江以素织为著,苏州以妆花见长。妆花系采用“挖花”工艺,可随时换色,多达20余种。改机为明弘治年间福建机杼工林洪缎织,可能是4层缎机所织双层中空袋状织物。缂丝在明代已有凤尾戗等多种技法,清代以苏州缂丝最为有名,除仿缂名人书画作品外,还缂作服装、围幔、屏风、靠垫、包首等。\x0d\双面缂\x0d\双面缂丝难度较大,为偷工减料,乾隆时缂丝竟用笔勾勒细部,结果适得其反,断送了它的艺术生命。明清刺绣业迅速发展,形成不同地方特色,出现了顾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京绣。顾绣始于明嘉靖年间的上海顾名世家,故名,顾绣以绣绘结合著称,所织物品深得当时名流董其昌等许多书画家的赏识和推崇,以唯一的文人绣派闻名当时并影响后世。苏绣以针脚细密,色彩典雅为其特点,其工艺讲究平齐细密,匀顺和光,图案多采用分面推晕的方法,具有浓郁的装饰性。湘绣于清代后期形成独立系统,作风写实,以猛兽为题的作品最具特色,其针法多用施针,同时间以双印、四印、齐、柔等一系列针法,所绣物象富有真实感。粤绣以百鸟、鸡等为题,花纹繁缛,色彩浓艳,具有独特的效果。蜀绣以成都为中心,以用线工整厚重,设色明快,而受到人们的喜爱。京绣以皇室绣作为中心,以皇家为服务对象,绣品精巧富丽。另外,像北京洒线绣及山东、河北的衣线绣等也颇具地方风采。印染业在此时已遍及全国城镇,工艺发达,色彩丰富,主要有染经绸、夹缬、蜡染、蓝白印花布、油彩印花布、滚筒印花布、浇花布等品种。毛质毡毯以蒙、藏、维吾尔等少数民族地区最为盛行,均富有本民族特色。\x0d\洋毯\x0d\苏州则以善仿织洋毯著称。少数民族的纺织、印染、刺绣、编织等大都完成于妇女之手,因多数是自己使用,故随心所欲,不拘一格。壮族的壮锦,维吾尔族的回回锦、和阗绸、金银线地毯,藏族氆氇,苗族蜡染,黎、、哈萨克等族的刺绣都是各民族手工艺的瑰宝。\x0d\[清代五彩织成锦《极乐世界图》(局部)]\x0d\玉器工艺玉材\x0d\明代玉材来自西域地区的火州、吐鲁番、撒马尔罕、于阗等地首领的进贡。但是堪用者不多,故明代传世玉器中羊脂白玉极少,大多为青白玉。明代制玉中心为北京和苏州,后者尤以技巧取胜,涌现出一批诸如陆子刚等的名玉工。明代玉器的制作,除簪、珠、坠、环等佩外,还有杯、碗、瓶、壶、盆、洗、盂、花插等各种日用器皿。明代前、中期玉器碾琢较精工自然,后期趋向琐碎粗糙,也残留一些铊痕。明代玉器虽用途广泛,品种较多,但仍不外乎仿古玉、时作玉两类。\x0d\仿古玉\x0d\仿古玉“如式琢成伪乱古制”,时作玉颇有新意。清代玉器初期近似明代,至乾隆中晚期由于新疆年贡质地精良的玉材4000余斤,同时由养心殿造办处,苏、扬、宁、淮、长芦和凤阴八处为内廷碾玉,因而使乾隆玉器,玉色尚白,碾琢认真,工艺完善,器形规整,图案繁密,渗透到宫廷生活的各个角落。乾隆年间特别盛行碾字玉器,最大工作量,一次可碾满文8000字,汉文4000字。《大禹治水图》玉山是乾隆玉器的代表性作品,玉重达7吨,耗时10余年,综合应用阴刻、阳刻、隐起、起突等多种技法于一器,形文并茂,气势壮伟。清廷仿古玉为了追求先秦及秦汉古玉的古朴风韵,采用优质玉材,致残烧古,适可而止,效果颇佳。民间厂肆为追求高值,其仿古玉鱼目混珠,以假冒真。乾隆晚期莫卧儿玉进入宫廷,皇帝命造办处仿制,并影响到京师、苏州、扬州等地的玉器。苏州玉器制作精巧,而扬州则以制作大型玉器见长。\x0d\[清代碧玉仿古觥]\x0d\漆器工艺\x0d\明清两代髹漆工艺与建筑、家具、陈设相结合,并由实用转向陈设装饰领域。进入了以斑斓、复饰、填嵌、纹间等技法为基本工艺的千文万华的新时代。明代雕漆,初以嘉兴(今浙江省嘉兴市)西塘张成、杨茂为榜样,由张成的儿子张德刚与包亮主持内廷果园厂官办漆作的生产。成化、弘治年间内廷雕漆,器胎变薄,花纹疏朗,标志西塘派雕漆已进入尾声。云南大理为另一雕漆产地,名漆工现仅知王松一人。至嘉靖年间,云南雕漆始进入内廷,大展技艺,终于取代西塘派,使内廷雕漆为之一变。其特点为,刀不藏锋、棱不磨熟。明末清初雕漆失传,至乾隆四年由雕竹名匠封歧刻样,苏州织造漆作仿制成功,宫廷用雕漆亦大多由苏州制做。扬州雕漆有螺钿、百宝嵌等品种,以螺钿最富特色,其中尤以点螺最为精巧,所制漆器花纹纤细,五彩缤纷。名工有王国琛、卢映之、夏漆工等,后者尤善制仿古剔红漆器。苏、扬两地漆作毁于清廷镇压太平天国革命之战中。福州漆器以脱胎见长,色泽华美,器体轻巧是其特色。系由名工沈诏安用传统夹法所创。清末北京由修补雕漆发展到仿永乐、宣德和乾隆雕漆。莳绘漆为日本名漆,明代宣德年间漆工杨氏受命赴日学习莳绘漆,回国仿制,其子杨埙从学,所制足以乱真。另有漆工蒋回回也善仿莳绘漆,清代苏州仿莳绘漆极盛,金漆辉映,富丽堂皇。明末清初出现的软螺钿则是螺钿的新品种。新安(今安徽省新安县)方信川钿嵌堆、扬州卢葵生砂钿镶嵌漆均名震一时。戗金、脱胎等漆器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x0d\\x0d\金属工艺\x0d\明代金银器工艺的特点是与宝石镶嵌结合。内廷设银作局,专为皇家打造金银器。其代表有十三陵定陵出土的金冠和江西明益王墓出土的各种金银器物等。清代内廷金银器由养心殿造办处制造。康熙五十四年造双龙钮金编钟一套16件,共重460余公斤。乾隆年间最大的金塔高约5.33米,用金11119余两,现存的弘历皇帝母崇庆皇太后金发塔,通高1.47米,用金3000余两。银器作为金器的代用品,制成首饰、器皿,通行全国城乡。铸铜工艺获得了特殊发展,最著名的是铸于永乐年间,现存于北京大钟寺的金刚华严钟,通高6.94米,外径3.3米,重约46.5吨,为国内现存最大铜钟。钟内外铸有《华严经》《金刚经》、《金光明经》等,共22.7万余馆阁体楷字。字体典雅严谨、端庄秀媚。宣德鼎,因产于宣德年间,又称宣德炉,以后历代均有仿制。据文献记载,是以外国的铜、铅、锡、砂、紫、胭脂石、安澜砂等原料,经多达十二炼后成器,以充庙宇供器或室内案头陈设。因其名贵异常,传世稀少,故内廷与厂肆仿制成风。铸铜名家胡文明、张明歧、石叟等皆有制品传世。紫禁城内的铜狮、铜炉、铜缸、铜龟、铜鹤等陈设足以代表乾隆年间铸铜工艺的水平。\x0d\金银工艺\x0d\金银工艺是铁器的装饰,在少数民族地区尤为盛行。多层镂空金银铁碗套是藏族铁金工艺的精华。清初安徽芜湖铁工汤鹏,创铁画,锤锻铁块,制成多种书画作品,别具一格。锡器作为银器的代用品而通行民间,明末清初归复善制锡壶,继之者有朱坚、陈鸿寿等人,所制锡壶颇受文人赞美。\x0d\玻璃工艺\x0d\明代玻璃生产的中心仍在山东益都颜神镇(今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洪武初年内官监于该地,设御用玻璃作坊,生产玻璃“青帘”,用作坛庙窗帘。颜神镇民间炉行主要生产簪珠。清代玻璃产于颜神镇和广州、苏州等地。雍正十二年于颜神镇设博山县治,此后所产玻璃,世称博山琉璃,其产品行销全国。光绪三十年(1904),山东总督胡廷干于博山东柳杭设玻璃公司,聘德国人为技师,传授欧洲平板玻璃技术。北京料器业从博山购买玻璃料条,以灯火烧制各种禽兽花卉等料器。康熙年间,创“套料”,即“白受采”或“兼套”。晚清又创内画壶,有名家周乐元、叶仲三等。广州是清代南方玻璃的主要产地,与西方玻璃有着密切联系,自称“广铸”,亦有以欧洲玻璃残器为原料的再熔玻璃,与进口玻璃相对,亦称“土玻璃”。苏州玻璃称为“苏铸”,似不及“广铸”。在此基础上清宫于康熙三十五年成立了皇家玻璃厂,初期从广州召募玻璃匠进内廷烧造玻璃器,雍正以后以博山吹玻璃匠取代广州匠人。乾隆初年欧洲传教士玻璃匠汪执中、纪文两人进内廷烧造玻璃器,完成了圆明园西洋楼吊灯等巨大工程。现存玻璃厂产品有炉、瓶、罐、盆、钵、盘、碗、鼻烟壶及肖生等器物。颜色有涅白、砗磲白、浅黄、娇黄、雄黄、亮茶、亮茶黄、月白、宝蓝、空蓝、亮浅蓝、亮深蓝、豆青、亮深红、亮玫瑰红、亮宝石红、珊瑚红、豇豆紫、浅紫、亮深紫、桃红、绿、粉绿、翡翠绿、水晶、茶晶、黑等20余种。另有金星料、绞丝、夹金、夹彩等复色玻璃,并使用描彩、描金、泥金、珐琅彩、套料、隐起、阴刻等装饰手法。古月轩据传是以珐琅书写乾隆年制款、题诗印章和彩绘图案的玻璃器,但迄今未见传世之物。道光年间,玻璃烧造技术下降,从咸丰起内廷仅制素玻璃器,1911年随清亡而告终。\x0d\珐琅器工艺\x0d\明代景泰蓝(即掐丝珐琅)工艺在元代大食窑的基础上迅速发展。内廷御用监设厂生产,专供皇家享用,以宣德年制,御用监造款的云龙盖罐为代表。而景泰年间内廷作坊所制仅能维持前代水平而略有变化。此后历朝几乎均有产品传世,万历掐丝珐琅器,以其掐丝短促放纵、釉色鲜艳热烈为其特色。为珐琅器的一大变革。民间掐丝珐琅器产于北京、云南,专供妇女闺阁中用,不入文房。清代景泰蓝,内廷与民间均极盛行,其掐丝与珐琅料也有别于明代。产地有北京、扬州、九江与广州等地,风格不同,各有千秋。晚清仅有北京民间厂肆维持生产。錾胎珐琅明代遗物极少,而清代却广为盛行。这与广州錾铜工艺的发达有关。清朝内廷珐琅厂也做錾胎珐琅,然数量甚微。画珐琅一说始于明代,现存实物自清代康熙始。康熙画珐琅有试制和规格化的两种产品。据估计,清代最早的画珐琅可能于开海禁之后,西欧画珐琅器传入广州,先由广州工匠试制烧成。但内廷珐琅厂也经历过独立试烧的过程,传教士中的珐琅匠是晚于广州珐琅匠数年才进入内廷的,故在传播烧造画珐琅的技术上所起作用不大。画珐琅的最大产地是广州,不仅有规模巨大的画珐琅行业和作坊,且还向内廷输送画珐琅匠人,提供广州生产或进口的珐琅料及数量庞大的成品。但在作工、风格上却互为殊异,有“恭造”与“外造”、皇家与地方之分。艺术上也既互相联系、又互为区别,泾渭分明。晚清广州画珐琅绝迹,仅北京民间作坊尚在生产,但质量低下,已非昔日面貌。透明珐琅几乎只广州独家生产,而烧蓝则在全国城乡首饰楼均可烧造。\x0d\木竹牙雕工艺\x0d\即有机质材料雕刻的统称。除竹、木、牙外还包括甲、角、骨等材料。有机质材料雕刻,历史悠久,技艺高超,至明始受文人墨客垂青而登上工艺之坛,工匠们才得以留下姓名及作品,而免遭泯灭无闻。明代后期出现金陵、嘉定两大竹雕流派。前者创始人为濮仲谦,他善于选用盘根错节的竹根,略作雕琢,颇得造化之趣。后者由朱鹤开派,创凹凸浅深、可达五六层的深峭镂空雕法而有别于前者。朱鹤之子朱小松、孙朱三松均能承其家传而又过之。清代吴之、封锡爵、封锡禄等均系嘉定传派名家。封锡禄及侄封歧曾先后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内廷效力。竹黄工艺,去青留黄压平刻镂,兴于江浙、盛于苏州市。木雕分为杂木、硬木及软木3种。杂木雕刻用于建筑和家具装饰,以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最为著名。浙江东阳、广东潮州、广州木雕为其重要流派。因潮广常髹以金漆,亦名金漆木雕。广州硬木雕刻居全国之首,苏州则以精工过人取胜,但规制气势远不及前者。广州牙雕镂刻深峻,加以茜色,多层透雕的绣球和楼阁、龙凤船等是其名作。牙丝编织也是广州牙雕业特技之一,象牙席和牙丝团扇可反映其成就。清宫造办处牙作,从苏州、广州招募施天章、叶鼎新、陈祖章、李裔唐、萧振汉、黄振效、杨维占、顾彭年、陈观泉等名工为皇家服务。象牙雕《月曼清游册》是其代表。明代犀角雕刻简古朴拙,清代则工整细致,多染色烫蜡,唯内廷犀角杯不加染烫,保留本色。犀角雕刻名家有鲍天成、濮仲谦、尤通、尤侃等人。康熙年间尤通善制犀角杯,人称“尤犀杯”。\x0d\[清代黄振效:象牙雕《渔乐图》笔筒]\x0d\镶嵌工艺\x0d\以金银、玉石、玻璃、珐琅、竹、木、牙、骨等材料,雕刻镶嵌于硬木器物,以加强其装饰效果,是雕刻工艺高度发达的必然结果。木胎嵌金银纹,清内廷称为商丝,多用于硬木器或台座,苏州、北京较为盛行。运用多种珍贵材料雕刻并镶嵌于一器,呈现斑斓多彩的镶嵌,称为百宝嵌,为镶嵌工艺的杰出代表。明末扬州周翥是百宝嵌名师,他善用金、银、宝石和玛瑙等贵重材料,雕成山水人物、树石楼台等嵌于硬木和漆器之上,呈现出难以言状的光色陆离的艺术效果。另外像明末江千里及清乾隆时的王国琛、卢映之,嘉庆、道光时的卢葵生等对百宝嵌的发展也做出了一定贡献。广州用金属或象牙做骨格地子的镶嵌工艺较为发达,苏州则擅长以紫檀、红木、木为地,用金银丝或玉石嵌成各种图案和画面。明代百宝嵌单纯醒目,清代则日趋繁缛,应用于一器的镶嵌材料,品种丰富,图案构图饱满、形象生动、色彩斑斓、益臻妙境。金属镶嵌有铜胎错金银、铁金等工艺,特点鲜明、别有韵致。\x0d\家具工艺明代家具\x0d\明代家具基本上沿宋式家具而作损益。一般城乡人们使用杂木家具,富有者多用紫檀、红木、花梨、木等硬木家具和楠木家具或髹漆家具。小至踏,大至屏,其形制、式样以便于生活并富于美感为原则。比例权衡更为科学、合理,附加饰件和雕饰都较为简单。苏州家具,亦称苏式家具,全国各地多有仿制。北京家具也较驰名,其形制、样式较接近于苏式家具。\x0d\清代\x0d\清代康熙以前,仍沿用明式家具,以髹漆或螺钿家具为主。清代家具形成于乾隆年间。此时苏州、北京的硬木家具发生了不少变化。苏州家具装饰繁复,硬木家具往往与髹漆、玉器镶嵌结合,制造雕漆、雕填、描金、彩漆、金漆、仿莳绘及文竹、竹黄、斑竹等家具,与明代家具已相去甚远。广州家具已进入内廷,打破了原有家具的权衡格局,改变了苏式家具一统禁城的局面,在内廷屋宇陈设中逐渐占据了重要地位。其造型、图案、装饰、用材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扬州家具也不可忽视,其风格介乎于苏、广之间,具有折中色彩。尤以周翥百宝嵌家具最为名贵,为其特点之一。北京家具在明式家具的基础上,吸收苏、扬、广式家具的手法,也有显著的变化。内廷家具由造办处油木作、广木作制造及苏、扬、广、长芦等地进贡,而成为全国家具的总汇。清代乾隆年间家具京式、苏式、扬式和广式4式并存,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此时家具特有的典雅与华贵的总趋势。晚清苏式、扬式家具虽在战乱中复苏,但仍日趋衰落。京式、广式家具也失去18世纪那种工精料实、繁华富丽的时代气氛。此时,上海、天津等口岸已输入欧洲、日本家具,因而出现了仿洋家具或中西折中的不伦不类的“新型”家具。\x0d\文房四宝工艺\x0d\明清两代文房四宝,除注意其本身的实用价值外,尤强调其装饰、玩赏、陈设等审美功能,工艺水平已达高峰。其中笔仍以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所产毛笔最为驰名。内廷御笔有宣德、嘉靖和万历等年号款识。以羊、狼等毫扎成竹笋头、兰花头或葫芦头。杆饰黑漆描金云龙纹,或用玉杆。清代笔杆多以玉、漆、象牙、硬木、文竹、香妃竹、玳瑁、剔红、金漆等材料和工艺制做,以提高笔的装饰美。墨的装饰性、鉴赏性也大为提高,制墨名家辈出,明代以程君房、方于鲁两人为其代表,有《程氏墨苑》、《方氏墨谱》传世。入清后,曹素功墨名大振,传十三代后迁至上海,继续营业,盛名不衰。集锦墨盛于清代,康熙年间名家吴天章所制集锦墨形制翻新,雕镌精工,色彩斑斓,装潢典雅,多为文人珍藏。刘源监制国宝墨以及职贡图、耕织图等墨,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宫廷制墨的精品。明清两代纸、绢的最大成就,是宣纸的改进及对纸、绢的第2次艺术加工。以染色、粉、蜡、洒金、描金、掐丝及版水印等技法装饰纸、绢,其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砚仍以端、歙两砚备受重视。苏州顾二娘是康熙年间江南制砚名手。内廷以松花石制御用砚。地方名砚尚有苏州澄泥砚、山东矶石砚、红丝石砚、宁夏贺兰山石砚、甘肃洮河石砚及湖南菊花石砚等,在全国均有一定声誉。另外还以各种材料、工艺制做砚滴、笔山、墨床、镇尺、臂搁等数十种附属性文房用具,其形制玲珑小巧,装饰精致倩美,不失为工艺珍品。\x0d\其它手工艺\x0d\此外,尚有衣冠带履、车轿鞍鞯、武备仪器、盆景、钟表、珠宝、玳瑁、竹黄、匏、天然木等器,竹、草、藤、纸等编织以及各地民间及各民族的手工艺等,都是工艺美术的独特领域和重要专业,是明清工艺美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的工艺水平和制作技术,亦应还其本来面貌并给与一定的历史地位。\x0d\理论著述\x0d\明清两代不仅工艺美术获得巨大发展,且理论著述较之前代也多有出现,颇有建树。明代宋应星在本人从事实践的基础上,经过长时间的调查、搜集、整理、研究后,写出了《天工开物》这部有关手工业方面的著作。它详细地记述了各手工艺门类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全部生产过程的情况。包括衣装、丝织、印染、陶瓷、铸造、金工、珠玉等各种手工艺。为研究明代工艺美术的重要资料,有“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之誉。新安(今安徽省新安县)漆艺家黄大成的《髹饰录》为中国现存古代唯一的一部漆艺专著,书分2集18章,对制漆的工具、材料、色漆的制配及装饰方法等作了详细的叙述。而高濂所著的《遵生八笺》则主要是供人们消遣玩物之用,书中有关古器珍玩之类的论述,对研究工艺美术史亦有参考价值。入清以来,理论著述则大都集中于陶瓷方面,且多谈及景德镇窑瓷业的发展,主要有:成书于乾隆年间,朱琰的《陶说》,补《陶记》之不足而又有新论的《景德镇陶录》(蓝浦著,后由弟子郑廷增补2卷,共10卷)。还有佚名氏的《南窑笔记》等。另外,关于玉器的有清末吴大的《古玉图考》,关于刺绣的有道光年间丁佩的《绣谱》和由吴县名绣工沈寿口述,经别人整理而成的《雪宦绣谱》等。或图文并茂,考订翔实;或论述规则,讲解要点;或叙述经验,传授技艺,均为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另外在一些地方府志及文人的诗、文集、笔记、札记等著作中亦多有有关工艺美术的阐述、记载,其中不乏精辟之言。

乾隆御制描金篆书《冥报纪》玉册

乾隆御制描金篆书《冥报纪》玉册

唐、宋、明的皇帝大都信佛,但唐朝有武宗灭佛,宋朝有徽宗排佛,明朝也有世宗信道毁佛。但清朝却不一样,清朝各帝都推崇佛教,有些皇帝还精研佛学,如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帝,他们对中华民族传统的儒、释、道三家文化采取了三教一家,圆融一体的对待,坚持了三教平等的政策,这在历史上都已是定论。

清高宗弘历,年号乾隆,雍正帝第四子,清入关后第四代皇帝。二十五岁即位,在位六十年,在他统治期间,清王朝的国力最为强盛,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全面发展,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和统一。清帝乾隆,笃信佛教,在紫禁城内开展了相当多的佛事活动。乾隆朝是藏传佛教发展的高峰期,不仅建成了全国喇嘛事务中心庙———雍和宫,现在紫禁城内的佛殿及其佛像供器基本上都是乾隆朝的产物。就连皇帝居住的养心殿原本有三处供佛仙楼,乾隆年间又在养心殿西暖阁无倦斋增设第四处仙楼建佛堂,乾隆时期清宫内廷几乎殿殿有佛堂,处处闻佛声,朝朝暮暮焚香礼佛。

藏品名称:描金篆书《冥报纪》玉册

款识/风格:清代乾隆

数量/单位:一件

规格:长 22cm ?宽14cm ?高4cm

乾隆皇帝推崇佛教,勤政之余,每手抄佛经以示诚笃、此套玉册,黄金丝锦缎包碧玉经书玉册,品相保存完好,装裱精致,从各块玉质来看,整部经书应出自同一玉料,实为大工程。篆书刻划,字体规整,线条流畅,刻划精细,并全部填金,使之线条能更清晰明亮,工艺难度极大,是一件典型的乾隆朝宫廷玉册。玉册常以青玉、碧玉或白玉制成,除册封用途之外,还有刻有清帝御制诗、赞、记、题等文字的玉诗文册。清代宫廷制作的玉册只为皇宫使用和收藏,其数量极其有限,存世量极少,拍卖及收藏价值极高,被视为中国玉器中御制、御用玉器的代表,更是可遇不可求的国之珍宝。

作为一国之君的乾隆帝,有权实施他想要实现的理念。他崇信佛教,就可以按他的意图发号施令,颁布谕旨。从生前所住宫殿、平时游玩的园囿、死后的地宫、乃至京城及全国的寺宇,都在他的“圣旨”下发生着变化。顺治帝曾说过,他虽然崇信佛教,但并没有拨巨款去修寺院,也就是说崇佛只是他个人行为。与顺治帝相比,乾隆帝已是从个人行为和国家行为两方面去实践着他的崇佛信念,从另一个角度看似乎乾隆帝对佛教的态度更为理性,更为执着,他对佛教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更大。

-----------------------------------------------------------------------------------------------------------------------

一、征集范围:

1.名家字画: 中国古代及近现代名家书画,油画、水粉画及其他艺术形式不限。

2.精品陶瓷: 古代各窑口到代官窑器,以宋五大名窑、元、明、清官窑瓷为佳。

3.古籍善本、金石碑帖、名家篆刻及印石、珍品田黄、历代名砚、古董珍玩、文房瓷杂、明清家具、紫砂、油画雕塑、古代玉器、当代名家玉雕、和田玉籽料原石。

-----------------------------------------------------------------------------------------------------------------------

地址:深圳市龙华新区龙华街道清华社区和平东路幸福城商业大厦A1502

联系人:余先生

联系电话:15338842746(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