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页岩油崛起,石油格局被打破,美国变成世界最大石油生产国

2.PVC和PCV的区别

3.为什么搞期货还会倒贴钱?

4.南非燃油价格暴跌,为何部分国家的油价在全球油价上涨时暴跌?

5.以史为鉴:冷战时期的大国经济博弈

页岩油崛起,石油格局被打破,美国变成世界最大石油生产国

中国油价美国油价对比-中国油价四十美元

如果问世界上哪个国家石油储量第一,经常看新闻的朋友就是知道是委内瑞拉,的确,全世界已探明石油储量17339亿桶 ,委内瑞拉就占了3038亿桶,没有任何质疑。可是,因为某种因素,委内瑞拉被美国经济制裁,现在已经沦落到自己都得进口石油了。那么,你可知道现在哪个国家产油量世界第一吗?很多人会认为是沙特阿拉伯,因为它的探明储量2976亿桶,世界第二,中东土豪富得流油,不是白说的,或者是俄罗斯,甚至伊拉克? 那就大错特错了,现在世界第一的产油国是美国。

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统计报告, 2020年美国的石油日均产量约1130万桶,名列世界第一,第二的是俄罗斯,日均产量1027万桶,第三的沙特日均产量920万桶, 俄罗斯和沙特是受2019年12月欧佩克和非欧佩克产油国部长级监督委员会会议协议要求降低产量,而美国这是受疫情影响情况下有所下降。2019年,美国石油日均产量1220万桶世界第一,第二的俄罗斯则是日均产量1125万桶,第三的沙特日均产量则是981万桶,就在2019年,美国一改从原油及其制品净进口国,变成了净出口国。

在出口方面,2020年美国日均出口310万桶,名列世界第四,第一是沙特,日均出口660万桶,俄罗斯第二,日均出口470万桶,伊拉克第三,日均出口340万桶。实际上在2018年,美国日均产量1090万桶,已经是世界最大的石油生产国,日均出口量达到了200万桶,可是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国,与进口量比较,其还是石油净进口国,直到了2019年日均出口298万桶,才是净出口国。一方面是新能源 汽车 普及加快步伐,特斯拉等一干新能源 汽车 销量猛增,光是2019年就销售上牌了158925万辆,最主要的就是其页岩油的产量稳步增长。

随着 汽车 出现到推广普及,轮船动力方式改变,飞机出现,各种机械设备都开始使用热效率更高,更方便的石油产品,美国在20世纪20-40年代是世界重要的石油出口国,洛克菲勒家族就是那时候崛起的,位于太平洋西岸的美国第二大城市洛杉矶是一座因石油开发而繁荣起来的城市。由于当时 汽车 和化工业整体需求量少,美国是重要石油出口国。 珍珠港事件爆发前,美国就停止出口石油到日本,迫使其铤而走险偷袭珍珠港,攻取东南亚,大洋洲,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夺取战略物资石油和橡胶。

随着上世纪四十年代,美国西部石油产量逐渐下降,工业逐渐发展, 汽车 拥有量不断增加,石油及其制品消费跨越式增加,美国逐渐成为了世界上最主要的原油进口国,最多的时候日均进口量达到1200万桶。 其进口绝大部分依赖油层浅,产油成本低的中东,为了保障其能源安全,美国在中东建立大量军事基地,一直以来时刻保持在中东的战略存在。

据美国能源部门统计,美国已探明石油储量689亿桶,名列世界第九,其中页岩油储量463亿桶。其有四大页岩区,分别是德克萨斯州和新墨西哥州的二叠纪盆地和鹰滩页岩(EagleFord),北达科他州的巴肯页岩(BakkenShale),以及西弗吉尼亚州和宾夕法尼亚州马塞勒斯页岩(MarcellusShale)。但是页岩油储存很深,开采难度大,之前的技术开采成本很高,比起中东只有几美元,十几美元,甚至二三十美元每桶的开采成本不划算,除了开采部分本土和墨西哥湾的原油外,大量进口是最好的选择。

到了2014年国际油价超过100美元每桶,页岩油开采技术也取得了进步,总体盈亏成本还是在50美元/桶左右,但是对于高油价,页岩油开采技术成本高的劣势已经被抵消,大量页岩开采技术在美国应用。比如水力压裂法,美国95%的页岩油井都是通过水力压裂法进行开采的。这时候欧佩克和非欧佩克国家联盟就不干了,害怕失去石油领导控制地位,在加上2014年乌克兰战争打响,美欧制裁俄罗斯油气,而俄罗斯主要财政收入就是油气,不同意沙特减产计划,而且增加产量, 以沙特为首的欧佩克和非欧佩克国家大量增产,三个月油价暴跌一半,之后甚至降到了40美元以下,甚至低于30美元。要知道美国页岩油开采成本是每桶50美元左右。大量的美国页岩油企业破产,关闭采油设施,解雇工人。

俗话说得好,杀敌一万,自己也得损伤三千吧?沙特这些主要产油国,石油是主要财政收入,石油价格暴跌,其他方面还要开支吧?其经济也受到重创,沙特的外汇储备大量减少,2013年末时候是7252亿美元,石油价格战开始后,逐渐下降到2020年只有4450亿美元, 要知道沙特货币里亚尔汇率对标美元是需要至少3000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俄罗斯,伊朗,委内瑞拉这些被制裁的国家经济则更加困难。

随着石油价格战深入,人们惊奇发现美国更先进的页岩油开采技术出现了,比如稠油开采技术,盈亏成本只有每桶16美元,就是说即使油价在30美元每桶, 美国页岩油油企还能盈利,大量的油井又出现在了页岩油产区,美国的石油产量逐渐增加到日产1000万桶以上,直到2019年最高峰时候甚至达到了日产1200万桶以上。可以说世界第一石油消费大国—美国可以完全不依赖进口,不要看欧佩克眼色了。

这时候老牌的石油出口国坐不住了,价格战已经没有意义,除了给俄罗斯增加压力,不能再打垮美国页岩油企业。到2019年12月,欧佩克和非欧佩克联盟大会召开,各方都决定减产,保护油价,油价又开始涨了。 美国的页岩油生产企业铺设更多管道通向海岸,海岸也增加了很多可以接纳巨型油轮的受油港口,它们可以清掉债务,坐着收钱了。虽然2020新冠对油价又产生新的影响,随着疫苗接种普及,世界经济恢复,丝毫不能动摇美国世界石油生产头把交椅的地位,相反还大量出口。 去年美国就是我国十大石油进口国之一,比2019年增加了211%,达到1976万吨。

从美国页岩油开发,我们再次领略到了“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至理名言深刻含义。 但是我们是人口大国,虽然石油产量2020世界前六,但是进口却是世界第一,新能源是我国能源发展的必由之路,希望各企业,科研院所通力合作,在能源 科技 方面早日取得更大突破。

PVC和PCV的区别

简介 PCV是英文Positive Crankcase Ventilation(曲轴箱强制通风)三个字的简写,中文的意思是曲轴箱(或油底壳)积极通风控制系 统。PCV阀由阀体、阀门、阀盖、弹簧组成,不可分解。其主要作用是:将曲轴箱内的气体通过PCV阀导入进气歧管,并有少量的空气由空气滤清器经PCV阀直接进入进气歧管,这就避免了节气门处结冰、燃烧不充分、排放恶化等现象。防止窜气进入大气,同时防止机油变质。当发动机作功燃烧过程的末端,一些未燃混合气在高压力下从活塞环漏入曲轴箱内,业内将这种泄漏称为“窜气”。这些窜气会从曲轴箱内逸入大气中造成污染。这些窜入的混合气不被排除,还会稀释曲轴箱内的机油,使机油变质造成发动机机件过早磨损。从二十世纪60年代起,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就率先要求汽车要加装PCV系统,现在已经成为汽车的必须装备。

现在大部分汽油机都装有PCV阀(曲轴箱强制通风装置)促使发动机换气,但窜气中的污染物会沉积在PCV阀的周围,可能使阀堵塞。如果PCV阀堵塞,则污染气体逆向流入空气滤清器,污染滤芯,使过滤能力降低,导致燃料消耗增大,发动机磨损加大,甚至损坏发动机。因此,须定期保养PCV,清除PCV阀周围的污染物。 [编辑本段]PCV阀的源由及功能每部车都有排气管将引擎燃烧的废气排出车外,但并没有办法将废气百分之百地排出去,仍会有少部份的燃烧废气经由活塞与汽缸壁的间隙钻进油底壳中,一旦进入油底壳的油气累积多了,无法排除的话,就会形成气压,不但会稀释机油,造成引擎机件润滑不良,也会造成机油异常消耗等等的严重后果。所以油底壳中的油气必须有泄放的管道,以往在汽车排气污染立法管制之前,都是从油底壳接条管子,让油气直接排放到大气当中。车子愈老,燃烧油气吹漏愈严重,从油底壳排出的废气就愈多,形成严重的空气污染。

从60年代起,在美国加州就率先要求汽车要加装PCV系统,所以PCV可说是历史最悠久的排烟污染防治系统。它有一个控制阀一头接引擎的进气管、一头接油底壳,这样引擎发动运转之后,进气所产生的真空就可以将油底壳中的油气吸出来,让它随着新鲜的空气一起进入汽缸烧掉而得以解决污染问题。 [编辑本段]PCV阀工作过程最早使用的曲轴箱强制通风系统为开式系统,这种系统仅在进气管与曲轴箱之间加装一个带有PCV阀的通风管。工作过程是:外界的新鲜空气在进气真空作用下,通过加机油口盖等处与大气相通的通风口进入曲轴箱中与曲轴箱中窜气混合后,通过PCV阀被吸入进气系统中进入燃烧室燃烧。这种系统结构简单,安装维护方便简单,但在某些工况下不能将所有曲轴箱窜气吸入进气系统中,尤其是大负荷下,曲轴箱窜气增大,进气管真空降低不能将所有窜气全部吸入进气系统,部分窜气从加机油口盖处排入大气中,从而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对开式系统进行改进后形成了闭式曲轴箱通风系统。这种系统是在开式系统的基础上密封曲轴箱,在空气滤清器与化油器(电喷发动机为节流阀体)之间增加一与曲轴箱连通的通风管,新鲜空气先经空气滤清器、通风管进入曲轴箱中与窜气混合,在进气管真空作用下经过PCV阀进入气缸进行燃烧。当发动机在大负荷下工作时,多余的窜气经通风管进入空气滤清器后方,与发动机进气混合进入气缸进行燃烧。闭式系统既不会使窜气排入大气,又能用新鲜空气进行曲轴箱换气,目前在世界上被普遍采用。 [编辑本段]PCV阀工作原理PCV阀是一个计量控制阀。安装在发动机曲轴箱通风系统与进气系统之间。PCV阀由真空度来控制,调节曲轴箱通风系统产生的油烟进入进气系统的流量,当发动机高速运转时的流量要比低速时要高,同时当发动机发生回火时,PCV阀应能切断通风防止曲轴箱爆炸.。 [编辑本段]PCV装置PCV是PositiveCrankcaseVentilation(曲轴箱强制通风)的缩写。它的作用是防止窜气进入大气,同时防止机油变质。当发动机作功燃烧过程的末端,一些未燃混合气在高压力下从活塞环漏入曲轴箱内,业内将这种泄漏称为“窜气”。这些窜气会从曲轴箱内逸入大气中造成污染。这些窜入的混合气不被排除,还会稀释曲轴箱内的机油,使机油变质造成发动机机件过早磨损。

PCV装置主要由通气软管、PCV阀组成。通气软管一条一般接通空气滤清器至气门室盖,另一条接通PCV阀至进气歧管。PCV阀由柱塞式阀门和弹簧构成,位于进气歧管的一侧,进气歧管的真空度决定了PCV阀的开闭及开启的程度,而PCV阀的开闭及开启的程度又决定了窜气混合气被重新吸入进气歧管参加燃烧的数量。

换句话说,当发动机常速或转速比较慢时,气流量小,窜气也少,PCV阀开度较小甚至关闭,因而被强制吸入燃烧的窜气也比较少甚至没有。当发动机加速或转速比较高时,气流量大,窜气也大,PCV阀开度较大,因而被强制吸入燃烧的窜气也比较多。 [编辑本段]检查方法使发动机怠速运转,从气缸罩盖软管处拆下PCV阀,检查PCV阀是否堵塞。若把手放在PCV阀接口处,手指可感到有强烈的真空吸力。

另一种检查方法是,将PCV阀装复后从空气滤清器上卸下曲轴箱进气管,用一张薄纸轻轻盖在管口上,待曲轴箱内压力减小时(约lMIn后),应明显见到薄纸被吸向管口。此外,停止发动机运转后,卸下PCV阀后用手摇动检查,若听到有“咔嗒”声,说明PCV阀灵活可用。[编辑本段]聚氯乙烯(Polyvinylchloride,PVC) Polyvinylchlorid,主要成份为聚氯乙烯聚氢乙烯,色泽鲜艳、耐腐蚀、牢固耐用,由于在制造过程中增加了增塑剂、抗老化剂等一些有毒辅助材料来增强其耐热性,韧性,延展性等,故其产品一般不存放食品和药品。它是当今世界上深受喜爱、颇为流行并且也被广泛应用的一种合成材料。它的全球使用量在各种合成材料中高居第二。据统计,仅仅1995年一年, PVC在欧洲的生产量就有五百万吨左右,而其消费量则为五百三十万 吨。在德国,PVC的生产量和消费量平均为一百四十万吨。PVC正以4%的增长速度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生产和应用。近年来PVC 在东南亚的增长速度尤为显著,这要归功于东南亚各国都有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迫切需求。在可以生产三维表面膜的材料中,PVC是最适合的材料。PVC(聚氯乙烯),其单体的结构简式为CH2=CHClpvc

PVC材料用途极广, 主要用于制作:pvc卡片;pvc贴牌;pvc铁丝;pvc窗帘;pvc涂塑电焊网;pvc发泡板、pvc吊顶、pvc水管、pvc踢脚线等以及穿线管、电缆绝缘、塑料门窗、塑料袋 等方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领域中处处可见到PVC产品。PVC被用来制作各种仿皮革,用于行李包,运动制品,如篮球、足球和橄榄球等。还可用于制作制服和专用保护设备的皮带。 pvc材料用途极其广泛,而且具有加工性能良好,制造成本低,耐腐蚀,绝缘等良好特点。

普瑞文PVC卡片种类众多,有普通PVC卡(年历卡、纪念卡、会员卡、优惠卡、贵宾卡、积分卡、磁条卡、就餐卡、刮刮卡、智能卡、开门卡、金卡、 银卡、考勤卡、纪念卡、会员卡、优惠卡、),磨砂pvc卡,透明pvc卡,透明磨砂pvc卡等。该产品具有 pvc卡是因为经印刷机印刷而成所以卡片具有色彩多样性和图案的鲜艳色彩效果等特点。

</B> 

普瑞文PVC卡

卷材pvc地板

pvc吊顶

pvc卡片

pvc窗帘 PVC市场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任何一种商品的价格归根结底还是由其供需关系决定,PVC也不例外。无论是上游原料成本、国家各项政策以及宏观经济面等因素,都是通过影响PVC的供应和需求关系,来影响价格的。  1、上游原材料的影响  目前,PVC行业步入高成本支撑时代已经勿庸置疑,行业利润被极大压缩,此时商品的价格通常会与其生产成本相差不大,而且,PVC的生产工艺路线有多条,相对而言,低成本的工艺路线的原料价格会对PVC的价格影响更大一些。如2005年-2008年上半年,油价一直高位运行,电石法PVC制备工艺的生产成本较低,由于国内主要以电石料为主,导致PVC价格并未随着乙烯、原油价格进行同步上涨。同样道理,2008年下半年至今,由于煤炭限产保价,电石成本一直居高不下,而原油价格则较低,导致乙烯法PVC的生产成本较低,此时,市场供应的PVC主要以乙烯料为主,电石料企业根据价格调整自己开工率高低,对市场供应进行补充。所以,在PVC生产成本这部分,影响价格的主要因素应该考虑煤炭、焦炭、电力、电石、原油、乙烯、VCM等价格成本,另外,原盐的价格也会通过氯的价值传导对PVC的价格进行一定程度的影响。  (1)煤炭、焦炭、电力  由于我国工业用电仍以火力发电为主,焦炭也主要来源于煤炭,所以,三者的价格基本绑定,在此进行统一分析。根据电石法PVC的制备成本,吨聚氯乙烯折合电力消耗约为7000度左右,折合煤炭消耗量3吨左右,能源成本占生产成本比重超过50%,因此,煤炭、焦炭、电力等能源的价格波动将直接影响PVC的市场价格。目前,我国煤炭行业施行限产保价,这不但对我国电石法PVC的生产成本是一个有力支撑,而且部分企业可能转而直接出售煤炭原材料,而不是进一步加工为PVC再出售,从而影响电石法PVC的供应,进一步提升PVC价格,直到PVC能达到一个合理的价位。  (2)原油、乙烯、氯乙烯、二氯乙烷  从世界范围来讲,PVC的生产仍以乙烯法为主,目前,我国PVC主要以电石法为主一是受益于前期电石法的低成本,二是对国外PVC实施反倾销和原油的高价运行。现在随着原油价格的回落,以及我国对外实施反倾销的到期,进口料已经开始冲击国内市场。虽然在有关协会的努力下,我国对外实施PVC反倾销的政策得以暂延一年,但原油价格在50美元以下的持续低位运行,即使我们在对进口料征收了较高的反倾销税之后,仍然有部分进口料大量涌入了中国市场,据统计,2008年12月份一个月进口的PVC就占了全年总进口量的70%。所以,原油、乙烯以及进口氯乙烯(VCM)和二氯乙烷(EDC)的价格高低,也会直接影响PVC的价格走势。另外,由于我国只对国外PVC实施反倾销,而对VCM和EDC并未实施保护政策,国内部分PVC生产厂家可能会直接从国外大量低价购进VCM聚合成PVC,所以,原油和VCM等下游产品价格的高低,会对国内PVC的价格有直接影响。  (3)原盐  原盐的主要消费领域就是氯碱产品的生产,原盐电解后产生的氯部分用于生产PVC和其他氯产品,钠部分用于生产纯碱和烧碱。虽然在PVC的生产成本中,氯并不是一个主要影响因素,但钠部分却是烧碱和纯碱的主要成本。所以,原盐的价格会直接影响碱产品的价格,并影响市场对碱产品的需求,而PVC和碱之间存在一个氯碱平衡问题,间接影响PVC的供应量,从而影响其价格走势。  2、影响PVC下游需求的因素  (1)房地产行业  根据行业发展阶段,PVC已经进入成熟期,具有明显的买方市场特征,因此,下游需求在这阶段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则显得格外重要。PVC的最大消费领域是型材、异型材和管材,主要用于建筑领域,所以,未来国内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态势对PVC的需求起决定性的作用。另外,我国目前正处于农村城市化进程之中,一些基础设施投资也会对PVC的消费有一定的拉动作用,但由于国外发达国家已经完成这个过程,对PVC的需求基本达到饱和,加上金融危机的蔓延,国际市场购买力下降,房地产行业处于周期低谷,不排除国外进口料大量涌入国内的可能,会对国内市场价格造成一定的冲击。  (2)国内经济走势  已有数据表明,GDP的增速对PVC的价格是一个有力支撑,所以,国内未来经济走势将直接影响PVC的价格。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政府执行40000亿的经济刺激计划,旨在保障国内经济增长,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和农业建设方面,这可能会激发国内对PVC的市场消化能力。  (3)塑料制品的出口  除了型材管材以外,PVC还在塑料容器、玩具及其他产品的包装和日用品(如胶鞋、鞋底、雨披和运动用品)等领域也有广泛应用。据统计,我国每年对外出口68亿双鞋子,50%的家电用于出口,这些塑料制品的出口情况对PVC的需求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3、国家政策的影响  (1)石化行业振兴计划  目前,审议并原则通过了石化产业和轻工业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决定加大对石化企业的信贷支持,将停止审批单纯扩大产能的焦炭、电石等煤化工项目,加快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对煤化工的限制及对原油石化行业的支持,据称,将有60-80万吨的大乙烯项目将要投产,这可能会对我国PVC的生产结构产生一定影响,从而改变目前的PVC定价机制。  (2)节能减排行业准入条件  节能减排一直是我国政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PVC行业是典型的高能耗行业,为了优化产业结构,我国对氯碱行业实施新的准入条件,对22个高能耗产品施行最高能耗限制和最低能源利用率,其中电石、PVC、烧碱等均在限制范围之内,这将在特定时间段内对PVC的供应量产生影响。另外,《节约能源法》还对建筑节能进行了规定,据统计,PVC在欧洲窗框节能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每年可帮助家庭房屋节约热成本10亿欧元,因此,随着我国节能工作的深入,未来我国可能会对PVC节能窗框有进一步的需求。  (3)出口退税率和出口限制加工贸易  2007年,我国将PVC的出口退税率由11%直接下降到5%,由于我国PVC出口本身就是依靠价格优势,所以,出口退税率的下调以及出口限制加工贸易,将进一步压缩出口产品的利润空间,削弱PVC生产厂家出口积极性,加重我国PVC供大于求的局面,尤其是那些通过进口VCM和EDC生产PVC再加工出口的企业。  (4)反倾销政策  反倾销对我国PVC价格走势的影响可以从两部分阐述,一是我国对来自韩国、日本、美国和俄罗斯等国外PVC实施反倾销政策,通过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将其拒国门之外,从而在特定历史阶段,稳定国内PVC的供应结构;另外,我国目前PVC供大于求的形势非常严峻,开工率不断降低,正由净进口国向出口国转变,但国外同时也会出于对本国产业的保护考虑,对我国出口的PVC实施反倾销,如印度、土耳其的特殊保护政策等,这必将使我国PVC出口受阻,从而影响国内的供求关系。  4、其他相关领域商品的影响  (1)纯碱行业的影响  我国PVC的生产主要以电石法为主,在生产PVC的同时,通常会生产等物质量的碱,在PVC需求低迷,开工率不足的情况下,碱的产量也会降低,从而改变碱的供求关系。同样道理,碱的价格以及经济发展对碱的需求也会反作用到PVC的供应上。  (2)炼油行业的影响  整个炼油行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提炼汽油、柴油等成品油的同时,也会得到乙烯等化工原材料,所以,如果由于全球经济不景气,导致对成品油需求的减少,同时也会降低乙烯的产量,从而影响乙烯法PVC的供应。  化学和物理特性:

刚性PVC是使用最广泛的塑料材料之一。

PVC在加工时熔化温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艺参数,如果此参数不当将导致材料分解的问题。 PVC的流动特性相当差,其工艺范围很窄。特别是大分子量的PVC材料更难于加工(这种材料通常要加入润滑剂改善流动特性),因此通常使用的都是小分子量的PVC材料。 PVC的收缩率相当低,一般为0.2~0.6%。 注塑模工艺条件 干燥处理:通常不需要干燥处理。

熔化温度:185~205℃ 模具温度:20~50℃

注射压力:可大到1500bar 保压压力:可大到1000bar 注射速度:为避免材料降解,一般要用相当地的注射速度。

流道和浇口:所有常规的浇口都可以使用。如果加工较小的部件,最好使用针尖型浇口或潜入式浇口;对于较厚的部件,最好使用扇形浇口。针尖型浇口或潜入式浇口的最小直径应为1mm;扇形浇口的厚度不能小于1mm。

典型用途:聚氯乙烯具有原料丰富(石油、石灰石、焦炭、食盐和天然气)、制造工艺成熟、价格低廉、用途广泛等突出特点,现已成为世界上仅次于聚乙烯树脂的第二大通用树脂,占世界合成树脂总消费量的29%。聚氯乙烯容易加工,可通过模压、层合、注塑、挤塑、压延、吹塑中空等方式进行加工。聚氯乙烯主要用于生产人造革、薄膜、电线护套等塑料软制品,供水管道,家用管道,房屋墙板,商用机器壳体,电子产品包装,医疗器械,快艇护舷,也可生产板材、门窗和阀门等塑料硬制品。

PVC可分为硬PVC和软PVC。其中硬PVC大约占市场的2/3,软PVC占1/3。软PVC一般用于地板、天花板以及皮革的表层,但由于软PVC中含有柔软剂(这也是软PVC与硬PVC的区别),容易变脆,不易保存,所以其使用范围受到了局限。硬PVC不含柔软剂,因此柔韧性好,易成型,不易脆,无毒无污染,保存时间长,因此具有很大的 开发应用价值。下文均简称PVC。软质PVC多用来做成真空吸塑薄膜,用于各类面板的表层包装,所以又被称为装饰膜、附胶膜,应用于建材、包装、医药等诸多行业。其中建材行业占的比重最大,为60%,其次是包装行业,还有其他若干小范围应用的行业。

简单地说,盐的水溶液在电流作用发生化学分解。这一过程会产生氯、苛性钠和氢气。精炼、裂化石油或汽油能产生乙烯。当氯和乙烯混合后,就会产生二氯乙烯;二氯乙烯又可以转换产生氯化乙烯基,它是聚氯乙烯的基本组成部分。聚合过程将氯化乙烯基分子连接在一起组成了聚氯乙烯链。以这种方式生成的聚氯乙烯呈白色粉末状。它是不能单独使用的,但是可以与其它成分混合生成许多产品。

氯化乙烯基最初是在1835年在Justus von Liebig实验室合成出来的。而聚氯乙烯是由Baumann在1872年合成的。但是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在美国生产出了第一个聚氯乙烯的商业产品,在接下来的20年内欧洲才开始大规模生产。

聚氯乙烯具有阻燃(阻燃值为40以上)、耐化学药品性高(耐浓盐酸、浓度为90%的硫酸、浓度为60%的硝酸和浓度20%的氢氧化钠)、机械强度及电绝缘性良好的优点。但其耐热性较差,软化点为80℃,于130℃开始分解变色,并析出HCI。 PVC的特点及成型特性 比重:1.38克/立方厘米,成型收缩率:0.6-1.5%,成型温度:160-190℃。

特点:力学性能,电性能优良,耐酸碱力极强,化学稳定性好,但软化点低. 适于制作薄板,电线电缆绝缘层,密封件等.

成型特性:

1.无定形料,吸湿小,流动性差.为了提高流动性,防止发生气泡,塑料可预先干燥.模具浇注系统宜粗短,浇口截面宜大,不得有角.模具须冷却,表面镀铬.

2.由于其腐蚀性和流动性特点,最好采用专用设备和模具。所有产品须根据需要加入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助剂。

3.极易分解,在200度温度下与钢.铜接触更易分解,分解时逸出腐蚀.刺激性气体.成型温度范围小.

4.采用螺杆式注射机喷嘴时,孔径宜大,以防角滞料.好不带镶件,如有镶件应预热. PVC有哪些污染 PVC 污染成因:

PVC内一些有毒添加剂和增塑剂,可能渗出或气化;部份添加剂会干扰生物内分泌(影响生殖机能),部份可增加致癌风险;焚化PVC垃圾会产生致癌的二恶英而污染大气。

常规的PVC材料,如电线、电缆等是相当严重的污染源。在制造、使用及废弃处理时,都会产生大量的二恶英、氯氢酸、铅等有害物质;PVC材料燃烧时会发生很大的浓烟,并产生有害的HCL气体;而且大部分PVC材料中含有Pb(铅)、Cd(镉)等(用作电缆稳定剂)多种有害重金属,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焚烧或掩埋后,会造成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

由于一次性医疗器械产品大多采用医用级聚氯乙烯(PVC)或聚碳酸酯(PC),而PVC加工过程中的热分解物对钢材有较强的腐蚀性,PC则硬度高,粘性大,因而对塑化部分的零部件材质要求必须是能抗腐蚀、抗磨损而且有较高的抛光性能。目前大多数医用注塑机采用机筒螺杆镀硬铬的办法或者采用不锈钢为材料制作机简螺杆以达到上述特殊要求。另外,为了防止 PVC加工过程中热分解产生气体,要求对动定模板表面进行镀铝处理,而且对外围板金也进行镀铝处理或者采用不锈钢板制作板金,板金拼缝采用无毒硅胶进行密封,以防塑料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气体跑到外面(塑料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可通过专用设备进行集中收集再经过净化处理方可排入大气中)。

PVC常用添加剂DEHP的危害: 因DEHP(邻苯二甲酸二酯)容易雾化,其他乙烯基产品包括汽车内部、淋浴胶帘或铺地板物料等,也会释放有毒气体入大气,而DEHP也易溶入油性液体中。另外,人们也开始关注到,儿童若嘴嚼这些软塑玩具,会有添加剂渗出的安全问题。一些研究表明,这添加剂也许令健康问题复杂化,但需要进一步研究。根据一些医疗研究显示,PVC增塑剂也许会导致慢:譬如硬皮病、胆管癌(cholangiocarcinoma)、angiosarcoma、脑癌与acrosteolysis 。2004年,瑞典和丹麦学者组成的的研究小组发现,常用在PVC的邻苯二甲酸酯DEHP和BBzP,和儿童过敏有相当强烈的关连性。

对未增塑聚氯乙烯(U-PVC),由于不含增塑剂,不存在DEHP渗出,但是加工过程中通常会加入稳定剂,目前大多数是铅盐稳定剂,铅是一种有毒的物质,在使用过程中会有渗出,危害人体健康,同样不可忽视.目前已经有非铅盐稳定剂,但成本高,还没有推广普及.

为什么搞期货还会倒贴钱?

从交易这块儿来说,大多数人的亏损是必然的,这一点无法改变。即便是期货市场上有对冲风险一说,但这也只不过是转移了风险,而不是消灭了风险。

期货的功能是发现价格,稳定市场价格,一些生产、加工、销售型的企业可能会用到期货来做套期保值,以求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但这种套期保值的做法,只不过是把风险转移到了期货投机者的身上而已。

毕竟这个市场不生产资本,它只是资本的搬运工,通过期货这一工具,让资金到它应该去的地方,这就是资本运作。

很多人说到这一点,总是觉得他们是赌的,运气使然而已,自己亏钱是运气不好。如果你坚持这么看,我不再多做反驳,下面的包括以后的什么东西也不必看了,对于靠运气为生的人来说,这些东西都是虚的。

对于认为有一定技巧和策略的来说,这些盈利的必然有自己的一套方式在里面,他们用这些方式和策略为自己赢得了投机市场的一席之地。

这些人里面,有技术做的好的,每天赚个小钱,常年累积下来获得了巨大的收益;有做基本面的,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研究,跟踪一个品种的趋势,扛住压力和亏损,最终赢得了大的行情。

扩展资料:

交易特征

双向性

期货交易与股市的一个最大区别就期货可以双向交易,期货可以买多也可卖空。价格上涨时可以低买高卖,价格下跌时可以高卖低买。做多可以赚钱,而做空也可以赚钱,所以说期货无熊市。(在熊市中,股市会萧条而期货市场却风光依旧,机会依然。)

费用低

对期货交易国家不征收印花税等税费,唯一费用就是交易手续费。国内三家交易所手续在万分之二、三左右,加上经纪公司的附加费用,单边手续费亦不易额的千分之一。(低廉的费用是成功的一个保证)

南非燃油价格暴跌,为何部分国家的油价在全球油价上涨时暴跌?

主要与国内的政策以及石油供给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才会呈现出暴跌的现象。

国际石油价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或者下跌与各方面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除了与产量以外,与各个国家实行的基本政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看待国际石油价格的高低,眼光不能够太过于局限,要了解到各个国家内部的政策以及局势,才能够判断出石油价格降价以及上涨的趋势。

南非燃油价格暴跌。

在当前的时代之下,国际石油价格正呈现大幅度的上涨。当然这对于普通国家而言,意味着国家的经济政策以及各方面的发展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毕竟各个国家对石油的需求量是非常庞大的,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是不可能够离开石油的。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南非国内的燃油价格却呈现了暴跌的趋势。在短时间之内,与之前的燃油价格下跌将近百分之四十。这也是国际上非常不常见的,与外界因素没有太过于直接的关系。

各个国家采取的政策不同。

国际石油价格下跌或者上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各个国家内部的能源市场价格。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就比如南非以及我国而言,我国即使在国际石油价格上涨的情况之下,国内的石油价格也仍然出现了连续五次的降价幅度。归根结底是由于每个国家的政策是不同的,因此这也直接导致国家内部人员市场会出现价格调整。

产量的问题。

除此之外也与国家内部的产量有着很大的关系。就比如南非国家,南非虽然是一个非洲国家,但是国内也有着非常丰富的石油储备。因此当一个国家的石油储备数量充足的时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免受到国际石油价格上涨的影响。国内石油价格下跌,归根结底是由于政策的调整,从而达到降低民众生活压力增加的目的。

以史为鉴:冷战时期的大国经济博弈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作家乔治_奥威尔(GeorgeOrwell)在一篇文章中首次使用了"冷战"一词描绘了一个核武器阴影下的世界。

在奥威尔的描绘中,受破坏性武器的相互制衡,大国之间直接战争得以避免,但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徘徊在危险边缘的敌对行动:间谍、诡计、权谋......世界就此陷入一个“没有和平的和平”(peacethatisnopeace)。

一语成谶。

随着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计划相继出台,一场彼此猜忌和怀疑的"不信任漩涡"将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卷入了一场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对抗,这主宰了20世纪下半叶的国际政治。

在这期间,美国对苏联展开了除军事行动外的一切遏制,从贸易管制、经济制裁、联盟对抗、技术围堵到围绕粮食和石油的经济战,苏联也一一接招,采取了反制措施。

在20世纪70年代,两大集团的较量中,苏联还占着上风。但或许正是这段时期相对的繁荣掩盖了苏联经济中的根本性问题,包括重工轻农、片面发展军事工业的畸形经济结构和过于依赖石油的外汇收入来源。

忽视了这些问题的苏联继续将大量的资源投入到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和"星球大战"中去,最终导致社会动荡,走向解体,这场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也落下了帷幕。

经济封锁:孤立和拉拢

在经济方面,美国一方面利用贸易管制、经济制裁等手段将苏联孤立在世界经济发展潮流之外,另一方面通过经济援助的方式对欧洲实行经济援助,拉拢西欧国家,共同遏制苏联集团。

贸易管制:1947年12月17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决定对苏联集团各国实行贸易管制,无限期停止向苏联国家出口美国短缺物资和有助于增长苏联军事潜力的物资。次年3月,美国政府开始实行新的贸易管制制度,禁止向苏联、东欧国家出口美国贸易管制清单内的各种物资。

1949年2月20日,美国国会通过了战后的第一个《出口管制法》,把对苏联国家的贸易管制战略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美国的贸易管制清单包括全面禁运类和限制出口数量类,当时杜鲁门政府认定,贸易管制的广度和深度必须能够影响苏联的整个生产体系。

在贸易管制的影响下,美国对苏联的出口迅速下降,从1952年时的2700多万美元锐减到1.5万美元。

在双方抗衡的四十多年里,美苏贸易局势也随着双方关系忽冷忽热。在矛盾激化的时期,美国对苏联实行禁止贸易、出口配额、中止投资等严厉政策,甚至还要求第三方国家对苏联相关领域的出口必须经过美国的许可。

贸易管制严重阻碍了苏联对外贸易的发展,也断绝了其与世界经济的密切联系,直接导致苏联被割裂,在第四次科技革命中几乎与资本主义世界隔绝,苏联高新技术的发展和经济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遭遇掣肘。

苏联的对外贸易额在世界外贸总额中的比重处在2.6%-4.2%之间,直到1988年还处在5%之下。80年代贸易出口额占GNP的世界均值为21.8%,而苏联仅仅为7.7%。苏美两国在贸易领域的差距一直相当显著,苏联的出口额平均只有美国的1/3。

经济制裁:美国最爱使用的经济制裁大棒在冷战期间自然也不会缺席。据国际经济研究所统计,1945年以来,大约三分之二的制裁都有美国参与。在1960年-1975年期间,美国曾26次威胁或实施经济制裁。

1981年12月29日,里根政府以苏联支持波兰政府军事管制为由,宣布对苏联实行经济制裁。

具体经济制裁措施包括:中断苏联航空公司对美国的一切飞行;命令关闭苏联采购委员会;停止签发和延长向苏联出口电子设备、计算机和其他高级技术器材的许可证;推迟举行新的长期谷物协定的谈判;暂停签订新的美苏海运协定的谈判;向苏联扩大出口石油和天然气设备将需要得到批准;命令停止签发向苏联出口这些设备(其中包括铺管机)的许可证;不延长应于近期续订的美苏之间各项交流协定,其中包括能源、科学和技术协定,并将对其他所有的美苏交流协定进行全面的审查。

此时,两大集团的冷战已经持续了三十多年,苏联和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已是微乎其微,苏联在相当大程度上也不再依靠西方技术和资金,但这样的制裁对于当时已经是风雨飘摇,处于“解体”前夕的苏联来说,依然是一场雪上加霜。

例如,1982年,通过切断切断苏联在西伯利亚修建的新的天然气管道以及与日本合作开发能源计划所需要的大部分技术,使得苏联外汇收入锐减,由此损失了150-200亿美元收入。

援助盟国:在美国的战略中,对苏联国家的遏制政策和对西欧国家的扶持和拉拢政策是一对孪生兄弟。

在八千字电文中提出“遏制战略”的乔治·凯南在1945年5月起草的一份备忘录中阐明了复兴欧洲的观点,他认为欧洲的经济困难会给苏联造成可趁之机,是欧洲的经济失调趋势才使得一切极权主义运动得以盛行,美国的复兴计划就是要克服这种趋势,因此援助欧洲是美国遏制苏联和维护自身安全利益的必要措施。

1947年6月5日,时任美国国务卿的乔治·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正式提出马歇尔计划(TheMarshallPlan),又称欧洲复兴计划(EuropeanRecoveryProgram)。1948年4月2日,美国国会通过了《一九四八年对外援助法》,马歇尔计划正式启动,持续到1952年6月。

在这段时期内,欧洲各国通过参加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接受了美国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1.5亿美元。

依据国际开发总署(AgencyforInternationalDevelopment)统计,马歇尔计划主要参与国家及份额为:英国(24.7%)、法国(21%)、意大利(11.7%)、德国(10.8%)等。从援助的形式上看,主要包括美元援助、技术协助、担保金以及对等基金等。

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作为提供援助的条件,美国对欧洲提出了经济一体化的要求,即打破战前各国间贸易、关税的壁垒,缩小国与国的差别,创建欧洲经济的一种新结构。

《一九四八年对外援助法》中第115条,规定西欧国家必须与美国签订多边与双边协定,才能取得援助;受援国输出的主要商品和经济计划,都必须由美国为执行马歇尔计划而设置的机构—经济合作总署(ECA)同意;必须用美国贷款的一部分资金,生产美国所需要的战略物资;必须撤销关税壁垒或减低关税率以利美货倾销;取消或放松外汇限制;并为美国储备战争工业所需的战略原料;在经济上接受美国的监督等等。

有分析认为,欧洲在“经济一体化”后对美国的依附,一方面有助于美国对苏联和德国进行“双重遏制”,使得美国有效承担起大西洋联盟中的领导责任和地位;另一方面有助于减轻美国在欧洲的经济负担,尤其是取消欧洲国家间关税壁垒的做法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面对西方的经济围堵,苏联也推出“莫洛托夫计划”来抵制和反击"马歇尔计划",援助东欧经济发展,并与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等东欧国家签订一系列贸易协定。

但“莫洛托夫计划”虽然极大地促进了战后苏联和东欧的复兴,加强了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交往,但却制约了东欧国家和西方国家间的贸易关系,也是导致苏联、东欧严重背离世界经济贸易体系的因素之一,东欧经济发展越来越落后于西欧。

技术遏制:美苏博弈的核心领域

在冷战阴霾下,科技是美苏博弈的核心领域。

为了在技术方面围堵苏联,在美国的提议下,输出管制统筹委员会(CoordinatingCommitteeforMultilateralExportControls),又称巴黎统筹委员会(巴统,CoCom)于1949年正式成立,并于1950年1月开始活动。

作为一个不公开对外、没有正式条约的非正式国际组织,巴统集结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葡萄牙、西班牙、加拿大、希腊、土耳其、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十七个成员国。

其宗旨是限制成员国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技术。列入禁运清单的有军事武器装备、尖端技术产品和稀有物资等三大类上万种产品。

此外,为了防止盟国对禁运政策的抵制,美国国会于1951年通过了《共同防卫援助统制法》(MutualDefenseAssistanceControlActof1951),通过削减援助等方式逼迫西欧和日本进入共同防卫的轨道上来。

20世纪70年代后,为增加贸易收入,美国政府开始利用巴统“例外程序”,扩大出口禁运物资,但限制高新技术转移仍然是“缓和时代”不可突破的障碍。

1976年2月,国防部国防科学局研究小组向国防部长提交一份题为《对先进技术输出管制的分析》报告,系统论证了东西方贸易管制政策的重点从战略物资禁运转向限制高新技术转让的必要性和涉及的一系列政策问题。

1979年,美国《出口管制法》正式将限制高新技术转让作为出口管制的特殊重点,并将军事方面重要技术清单作为美国商品管制清单的组成部分,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大型计算机系统技术,软件技术,瞬时处理信息自动控制技术,集成材料、防务材料处理和制造技术,能源开采技术,大型集成、特大型集成设计、制造技术,军事仪器技术,电子通信技术,诱导和控制技术,超短波构成技术,军用车辆引擎技术,高级光学(包括光纤)技术,传感技术,海底系统技术等15种技术列为禁运范围,后来又将集成电路制造设备、工作母机、电子复合硅、激光装置增补列入对苏联的禁运清单。

1982年11月,美国建议在巴统管制清单中新增种类100余种,最终巴统成员国同意将其中58种纳入管制清单,包括浮动船坞、宇航船、太空登陆器材、超导材料、机器人、机器人控制系统、特殊合金生产技术和设备、海上油气开采技术等。此后高新技术的开放和禁运范围虽有微调,但阻止高新技术流向社会主义国家的总趋势不变,甚至得到了强化。

苏联注重发展和吸收对军工发展比较重要的重工业技术,在航空航天、潜艇等军工制造业领域的技术处于世界顶级的水平。

但片面发展军事重工业的苏联忽视了轻工业的发展,导致了畸形的经济结构。1940年,苏联重工业占整个工业生产总值的61.2%,1955年上升至70%,1960年高达72.5%。到勃列日涅夫时期,国家机器制造业产品中60%以上是军事商品,而耐用消费品只占5%-6%,国家发展科学的拨款中75%用于军事科研。

当时苏联轻工业技术落后,甚至无法满足国民生活需求,严重依赖进口。在技术输入遭到围堵断绝的情况下,事关民生的轻工业无疑成为了与美国较量中苏联的一大薄弱环节。

面对严格的技术封锁,苏联转向东欧工业国家大量采购,或者花更大成本通过中立国进口西方禁止对苏联出口的技术设备,甚至通过地下渠道和商业间谍来获得先进技术。

70年代,由于局势的缓和,苏联加大了向西方采购机械设备的力度,化学、汽车、能源开采设备以及计算机等都是苏联引进的对象。但有限的技术引进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帮助苏联成为真正的技术强国,反而如饮鸩止渴,削弱了苏联加大自主研发的动力。

随着前苏联1991年解体,1994年4月1日,“巴统”正式宣告解散。但西方国家的技术出口管制并未就此消失,1996年以西方国家为主的33个国家签署了《瓦森纳协定》,接棒“巴统”实施新的控制清单和信息交换规则。

直击七寸:石油和粮食

苏联石油资源丰富,是其获取硬通货的主要来源。上世纪60年代,向西方出口石油的收入每年占苏联外汇总收入的40%,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的经济已经严重依赖石油出口。

但成也石油,败也石油。

1973年,由于第四次中东战争,“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油价从每桶不到3美元涨至超过13美元;1979年,由于伊朗的“伊斯兰革命”以及随后的“两伊战争”,“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油价再次从每桶14美元飙涨至35美元。

飙升的油价引发了西方工业国家的经济衰退,却为苏联送来了巨额的外汇收入,为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提供了经济基础。

但进入上世纪80年代,国家油价随着世界经济连续衰退而开始走软。1985年8月,沙特石油出口从不足200万桶/日猛增到约600万桶/日,年末更达到900万桶/日。当年11月,国际石油价格从30美元/桶一路下跌,在不到5个月之后跌至12美元/桶。这使得苏联在一夜之间损失了超过100亿美元的硬通货,几乎是其硬通货收入的一半。

按照苏联能源部官方统计,1985-1988年世界油价下跌,从1984年的212.6美元/吨下降到1988年的93美元/吨,下降了129%,致使该国四年间共计损失400亿卢布。

与此同时,美元贬值使苏联每年减少大约20亿美元收入。这令本已问题严重的苏联经济雪上加霜,并成为了压垮苏联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导致油价急速下跌的沙特增产的背后力量一直被认为是来自美国。

上个世纪80年代初,里根政府的中央情报局局长威廉·凯西提出针对苏联的隐蔽经济战,其核心是通过对一个国家经济体进行研究,找到它的脆弱性,找到其咽喉命脉,并针对这种脆弱性,通过经济手段进行打击,削弱其国力。

中央情报局研究结果发现,苏联国民经济体系对油气出口的高度依赖。“在部分年份中,石油和天然气所赚取的硬通货占据苏联全部硬通货的60%-80%,并且这些收入成为苏联经济体制的一个支柱。苏联虽然从西方赚取硬通货,但它需要用这笔钱从西方购买粮食和技术,以维持经济体制这个庞然大物。”

于是里根政府决定从国际原油入手,一方面加强出口管制,通过禁运钢管和管道设备的措施,迫使西欧放弃与苏联业已签订的大口径管道出口协议,要求它的盟友减少对苏联集团石油贸易的依赖;另一方面,通过为沙特政府提供安全保障,并提供最先进的预警机和毒刺式导弹,与沙特结成反苏同盟。

(来源:中国经济网)

美国还通过限制苏联天然气出口数量、向苏联转让有误技术来破坏苏联经济。美国鼓励西欧国家利用各种替代能源,减少对苏联天然气供应的依赖。

此外,1983年,美国还将一项协议强加给了国际能源机构,限制欧洲从苏联进口的天然气比例,规定西欧从苏联进口的天然气不得超过其能源需求量的30%。这项协议于1983年5月在威廉斯堡的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上正式签署,它切断了苏联从西欧获取硬通货的渠道。

除了能源领域,美国还盯上了苏联的另一个软肋——粮食进口。

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苏联对农业投资甚少,农业产出无法满足大众消费需求,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后,苏联成为世界最大粮食进口国,而美国正是世界最大的粮食出口国。

以苏联入侵阿富汗为由,吉米·卡特于1980年1月宣布对苏联实施粮食禁运,中断1500万吨对苏出口粮食,并协调加拿大、澳大利亚、欧盟等美国传统盟国参与这次粮食禁运,保证它们向苏联出口粮食不超过“正常和传统”水平。

为应对“粮食禁运”,苏联采取优先从多国进口的方式减少对美国的过分依赖。1980-1981年苏联从阿根廷粮食进口量超过了美国,成为了苏联第一位粮食进口国。与此同时,苏联还扩大了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西欧的粮食进口量。

1981年里根上台后,在3月24日部分取消长达15个月的对苏联粮食禁运,3个月后恢复对苏联大量出售粮食。虽然美国重新向苏联出口粮食,但苏联粮食从多国进口的政策仍在继续。美国的禁运使苏联和美国均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冷战的终结

东欧剧变、德国统一、华沙条约组织和经济互助委员会解散、苏联解体,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的这一系列重大事件被看作是冷战时代结束的标志。

美国对苏联的缓慢绞杀过程中,经济方面利用贸易管制、经济制裁和拉拢盟友的方式,阻碍苏联贸易发展,断绝其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技术领域,联手西方国家实施限制高新技术转让的管制政策;此外,美国根据苏联是粮食进口大国以及对石油出口依存度高的特点,针对性地对苏联经济贸易的痛点及弱点进行突破。

虽然苏联也采取了一些反制措施,例如拒绝批准“布雷顿森林协议”,不允许东欧各国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推出“莫洛托夫计划”开展国际经济合作,但效果并不显著,经济结构的失衡与计划经济体制的不灵活制约了其反制美国的能力与空间。

实际上,在20世纪70年代,两大集团的较量中,苏联还占着上风。当时苏联经济总产量相对美国缓慢但稳定增长,钢铁等特殊产品的产量超过美国。在苏联出口中占巨大份额的能源和黄金价格都大幅度上涨。

而与此同时,西方世界却陷入动荡,1975年经历了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布雷顿森林体系陷入混乱,滞涨在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造成了严重的政策困境。

但或许正是这段时期相对的繁荣掩盖了苏联经济中的根本性问题,包括重工轻农、片面发展军事工业的畸形经济结构和过于依赖石油的外汇收入来源。

忽视了这些问题的苏联继续将大量的资源投入到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和"星球大战"中去,人民生活水平每况愈下,最终导致社会动荡,政权松动,走向解体。

参考资料:

崔丕,2002,美国《共同防卫援助统制法(1951)》的形成及其影响

王荆杰,2015,浅析马歇尔计划的作用与影响

刘林元、聂资鲁、周显信,2003,论马歇尔计划的战略眼光

欧阳向英,2018,冷战期间美国是如何遏制苏联的

东北证券沈新凤,2018,由美苏冷战反观中美贸易摩擦——从经济角度出发

华泰宏观李超,2018,美国历次贸易摩擦胜利了吗?——中美贸易摩擦系列研究(二)

_望智库,1980年代油价暴跌拖垮苏联是美国的阴谋吗?

梁孝,美国的经济战、苏联解体及其对中国的警示

韩冬雨,莫洛托夫计划对东欧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

Cooper,RichardN.2008.EconomicaspectsoftheColdWar,1962-1975.WCFIAWorkingPaper2008-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