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利比亚军事打击

2.伊拉克石油工业概况是什么?

3.现在利比亚局势怎样,联军会达到目的吗?

4.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分析

5.卡扎菲固然有诸多问题,酉方打着正义旗帜赶尽杀绝,居心何在?难道人类又进入了原始社会的丛林法则?

利比亚军事打击

国际石油市场价格_石油重镇国际油价

美国国防部表示,美军已应北约的要求将参与对利比亚空袭行动的时间延长至4日。美军原于2日将空袭任务完全转交给英国和法国执行。

利反对派处下风

据悉,美方将继续动用A-10“雷电”攻击机和AC-130“空中炮舰”这两种可低空慢速飞行飞机来有效打击利比亚军的地面目标。

北约2日宣布,由于过去几天的天气状况不佳,联军在未来48小时需要出动更多战机来轰炸利比亚军地面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请美军参与实施轰炸任务才能确保攻击效果。北约希望能通过未来48小时的猛烈空袭活动,帮助利比亚反对派击退军的不断反攻。

利比亚反武装成员在接受西方记者访时也表示,他们在过去几天军事上失利的主要原因是官兵装备差,训练不足,外加缺乏统一军事指挥。分析人士推测,卡扎菲军队的前高官们在投靠反对派后,可能因争夺领导权产生内讧,结果造成反武装陷入混乱状态。

目前,利比亚反对派虽然得到了西方各国空军的大力支持,但依然在与军的较量中明显处于下风。双方正在东部石油重镇布雷加展开反复拉锯战:城市被军控制,反对派在该城东北部的高速公路上集结兵力。北约期望能在未来48小时内帮助反对派占领这座重镇。多名美国国会议员指出,白宫必须首先弄清楚利比亚反对派的组成情况,然后再决定是否给予其军事援助。

卡扎菲特使访问希腊

希腊外交部长德鲁察斯4日证实,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3日晚间在雅典会见了利比亚***卡扎菲的特使、代理外长奥贝迪。

希腊外交部长德鲁察斯说,奥贝迪转达的信息是,“完全遵守和执行联合国决定,立即停火,结束暴力和敌对,尤其是针对利比亚平民的活动”。

促停火是多国部队军事打击利比亚的目标之一。利比亚官方先前两次宣布停火,都没有得到长时间维持。

德鲁察斯说,利比亚当局正寻找化解当前危机的途径。奥贝迪打算离开希腊后,前往土耳其和马耳他。

德鲁察斯说,希腊一直支持通过外交和政治途径解决利比亚问题。

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连日来相继与英国首相卡梅伦、卡塔尔首相兼外交大臣哈马德和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通电话,就利比亚局势等问题交换意见。

奥贝迪1日说,利比亚方面试图与美国、英国和法国等讨论化解危机的途径。

(综合新华社、中国日报稿件)

伊拉克石油工业概况是什么?

伊拉克石油丰富,据2008年BP世界能源统计,伊拉克已探明石油储量约为1150亿桶,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9.5%,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和伊朗,居世界第三位(除加拿大外)。伊拉克石油生产和出口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是伊拉克支柱产业,也是伊拉克战争后重整经济的重要条件。石油和天然气收入是伊拉克收入主要来源,占其GDP的60%和出口收入的90%。国际市场高起的油价推动了伊拉克经济的持续增长,2007年伊拉克GDP增长10.2%,比2006年高出3.7%。

一、伊拉克石油工业近况

伊拉克现有73个油田,其中超特大型油田6个、特大型油田17个、大油田20个。代表性油田有南部的鲁迈拉油田和北部的基尔库克油田,目前约45%的石油产量来自鲁迈拉,20%多来自基尔库克。受伊拉克战争和国内局势影响,伊拉克国内油气勘探成果不丰。2006年6月,伊拉克在扎格罗斯(Zagros)山脉获得1个石油发现,其Tawkel井的测试日产量为5000桶油当量,探明储量约为1亿桶,是自1993年以来最大的石油发现。2007年7月又获得1个陆上天然气发现,也位于扎格罗斯。

2003年伊拉克战争以前,伊拉克平均日产原油260万桶,日出口原油210万桶。由于战争及战后破坏,伊拉克原油生产急剧下滑,平均日产原油仅134.4万桶,其中日出口量不足40万桶。2004年伊原油产量回升至1亿吨,平均日产200.0万桶,日出口量也相应回升至145.0万桶。受安全局势动荡等因素影响,2005年伊拉克原油产量有所下滑,平均日产183.3万桶。原油出口受其影响,其中第四季度跌至战后新低,平均日出口110万桶。之后几年,尤其自2007年始,伊拉克国内投资约3400万美元保护石油生产设施的安全体系开始发挥重要作用,并推动原油产量及出口量持续回升(表32-1)。2008年第一季度,伊拉克日均原油产量达240万桶,出口量达192万桶。第二季度原油日均产量更增至243万桶,为伊拉克战争以来最高水平。

表32-1 伊拉克原油产量、消费量和出口量统计 单位:万桶/日伊拉克的原油产量大部分来自南部油田,主要通过伊拉克—土耳其石油管道和南部巴士拉港出口。2007年,伊拉克原油出口地区见图32-2。由图32-2可见,伊出口原油的36.8%运到亚太,36.1%出口到美洲,25.5%运往欧洲,另1.6%出口至中东。美国是伊拉克最大的原油出口国,2007年约有59万桶/日原油出口到美国,约占伊拉克全年出口量的36%;其次是意大利将近14万桶/日,西班牙6.5万桶/日,法国5.9万桶/日,日本4.2万桶/日,中国2.8万桶/日。随着油价走高、原油产量和出口量的回升,伊拉克石油收入也持续增长。2006年,伊拉克石油出口收入为288亿美元,占出口总收入的比例超过98%,2007年石油出口收入跃升至370亿美元。

图32-2 2007年伊拉克原油出口地区

据美国《油气杂志》报道,伊拉克现有炼厂8座,共有原油一次年加工能力3195万吨,催化重整能力450万吨,加氢裂化能力371万吨,加氢精制能力1330万吨/年,润滑油年生产能力50万吨。其中,最大的3家炼厂为拜伊吉(Baiji)炼厂(30万桶/日)、巴士拉(Basra)炼厂(15万桶/日)和道拉(Daura)炼厂(11万桶/日),3家合计能力占伊拉克总炼油能力的近90%。所幸炼厂在伊拉克战争中破坏不大,平均日炼油能力维持在64万桶以上水平,主要石油产品产量保持基本稳定。石油产品日产量2003年为46.4万桶,2007年平均为48.1万桶。

伊拉克北部的拜伊吉和南部的巴士拉、道拉等炼厂曾遭到海湾战争破坏,且大部分炼厂存在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等问题,急需升级改造。伊拉克石油部正着手上述炼厂的改扩建工程,尤其是纳杰夫炼厂二期工程,以达到日炼油3万桶的设计能力。

伊拉克的下游石油产业存在着轻质产品紧缺、汽油质量差等诸多问题,最突出的还是成品油供不应求的矛盾。炼油能力不能满足国内需求,尤其自2005年始,50%以上的成品油依靠进口。由于需求缺口较大,许多生产企业被迫待油停工,加油站无油可加。为解决油品供应问题,伊拉克石油部未来几年在国内新建几座炼厂,提高现有炼油能力。伊拉克石油部部长宣布,准备出资10亿美元,在南部卡尔巴拉及纳杰夫两省交界处建一座日炼油14万桶的大型炼厂。伊拉克石油部还在其南部纳西里耶市新建一炼油能力为30万桶/日的炼厂及北部阿尔比勒省7万桶/日的库亚炼厂。伊拉克石油部已向美、韩、日等一些国际知名公司发出邀请,参与伊拉克炼厂的项目竞标。同时为保证运输和进出口畅通,需要大笔资金对遭受破坏的输油管道和石油终端进行大范围的修复工作,以恢复并提高运输和吞吐能力。

二、伊拉克投资环境分析

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在美国推动下,伊拉克历经临时管理委员会、临时时期、过渡时期,直至2006年5月20日成立的战后首届民族团结。5年以来,伊拉克恐怖暴力接连上演,宗派冲突愈演愈烈,日益尖锐,国内局势日渐混乱,而新未能对动荡不安的局面取得有效控制。

2008年,伊拉克在经历了3个月的相对平静之后,7月再次掀起暴力高潮。北部石油重镇基尔库克的爆炸造成200多人伤亡,首都巴格达的3起连环爆炸造成数十人死伤,伊拉克再次成为恐怖袭击的重灾区。暴力的回潮再次说明伊拉克局势动荡的根源依然存在。

伊拉克战争打碎了伊拉克原有的国家机器。战后美国扶植的几届虽经选举产生,但内部各派都只代表各自利益,对重大问题难以达成一致,大大削弱了执政能力。伊拉克民众反美情绪高涨,反美活动持续不断,是伊拉克暴力的根源之一。

伊拉克早在2007年2月就通过了《石油天然气法》草案。草案规定:成立国家石油公司负责管理国内石油相关事务;石油收入上缴国库再按人口比例在全国各省平均分配;油气向外国石油公司开放,合作方式依据产品分成协定,即外方在合同初期获75%的利润,待收回开成本后按20%提取利润。草案旨在以公平方式使伊拉克享有石油带来的利益,同时吸引外国投资振兴伊拉克经济。但各派在石油利益分配等关键问题上难以达成一致,致使石油法草案至今未获议会通过。

伊拉克是一个伊斯兰国家,95%的人信仰伊斯兰教,其中逊尼派穆斯林占40.5%,什叶派穆斯林占54.5%,北部库尔德人大多属逊尼派。逊尼派、什叶派和库尔德人是影响伊拉克政坛的3个主要族群。占人口少数的逊尼派生活在油气贫乏的伊拉克中部和西北部,长期处于主导地位。什叶派分布在石油丰富的伊拉克南部和巴格达西部。库尔德人居住在富含石油的北部地区,虽属逊尼派,但因强烈的民族独立愿望多次与中央对峙冲突。石油利益分配问题是派别间冲突迭起的重要诱因之一。

伊拉克北部库尔德一直是外国公司垂涎而又不敢涉足的地区。库尔德自治区无视中央,自行通过法律与一些国际石油公司签订了15份石油勘探及输出合同,激怒了巴格达,多次强调合同违法,并把这些公司列入永不合作黑名单。

为获取更多利益,英美介入伊拉克石油天然气立法,草案取消了原先伊拉克对石油的控制权,对外国石油公司开放油气,其中条款明显有利于美国等西方石油公司,引起举国上下一片反对声。草案法规定,65个油田交由外国公司开发,用产品分成模式,协议期长达20~35年,两阶段的分成比例高达75%和20%。伊拉克专家认为产品分成协议一般适用于开前景不乐观、生产成本高的高风险油田,不符合伊拉克的油田情况。纵观中东其他石油生产国,大多用技术服务或有限产品分成模式。多数伊拉克人担忧若草案通过,伊拉克石油将落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石油公司掌控中,因此伊拉克国内不满和反对的声音很大。

伊拉克90%以上的财政收入来自石油,蕴藏在伊拉克地下的丰富石油被看做是重新振兴这个战乱国家的最大资本。因此石油工业重建,增加石油出口收入是伊拉克最迫切想要解决的难题。但受各种因素影响,伊拉克石油工业重建进程缓慢。

影响伊拉克石油工业重建进程的首要因素是安全稳定问题。尽管战争已经结束,但武装分子对输油管道、电力设备等设施的不断袭击,使国内安全形势持续恶化,石油生产与出口未能按预期速度恢复。伊拉克石油部一直忙于维护不断遭到袭击破坏的油田设施,加强石油设施及人员的保安工作。2007年7月以来,投资约3400万美元建设的安全体系对于防止伊拉克境内石油生产和加工设施遭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原油产量的持续回升,这对持观望态度的外国公司来说无疑是一条好消息。因此只要伊拉克国内局势稳定,安全生产有保障,外资引进易如反掌。

石油天然气法的迟迟不出台也是伊拉克石油工业重建步履维艰的主要因素。在开放油气吸引外资、与外国公司合作模式上,因无法律依据可依,工作难有进展。伊拉克许多在产老油田超强度开,又历经战乱,设备年久失修,管理技术水平低,急需大量资金进行大规模维修和更新改造。伊拉克现有炼厂均建于20世纪70年代,同样存在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炼油能力低等问题,且大部分曾遭到战争破坏,需要注入大笔资金。总之,伊拉克石油工业重建面临巨大资金压力。

美国剑桥能源研究协会的报告显示,目前只有10%的伊拉克石油储量被勘探确认,而确认的中也只有17%的油田得以开发。伊拉克的石油储量为1150亿桶,估计可能远超过此数。伊拉克石油开发条件优越,具备油层厚、油田大且分布集中、产量高、开成本低、运输便利等一些其他国家不具备的有利条件。

2008年3月,伊拉克内阁经过会议讨论,批准石油部与外国公司签订为期两年的“技术支持协议”,借助外国公司的专业技术和人力支持,提高5个在产油田的原油产量,实现2008年300万桶/日的目标产量。约有150家公司申请参加招标,而伊拉克与英美的几个石油大公司则举行单独谈判。

2008年4月,伊拉克石油部宣布了首批通过资格预审的35家公司名单,拉开了伊拉克石油工业由完全国有化转向部分对外开放的序幕。名单显示有4家中国公司入围,分别为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和中国中化。此次入围将成为中国进入伊拉克乃至中东地区油气布局的切入口。早在19年中国石油就与伊拉克签订了阿赫达布油田开发协议。而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中国中化一直在伊拉克寻找油气的合作机会。在入围资格预审的35家公司中,英美等西方石油企业占据了23家。

2008年6月30日,伊拉克石油部部长沙赫里斯塔尼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美国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英荷壳牌石油公司,BP公司、法国道达尔石油公司和美国雪佛龙石油公司中得头彩,获得短期服务合同。

与此同时,2008年6月,伊拉克石油部宣布国内6座油田和2座气田面向全球招标,以提高全国石油产量。这6个油田分别是:巴士拉省鲁迈拉油田、基尔库克省基尔库克油田、基尔库克省巴伊哈桑油田、巴士拉省祖拜尔油田、米桑省米桑油田和巴士拉省西占尔纳油田。此外西部的阿卡兹气田和东部的阿卡兹气田也在开放名单上。伊拉克在原有35家公司名单中又追加了刚通过资格预审的6家公司,共计41家公司获准竞标。6月,伊拉克石油部首次发布在鲁迈拉油田和卢海斯油田两口深勘探油井钻井作业的招标通知;8月,石油部又重新发出招标邀请。

2009年中国石油与英国石油公司正式和伊拉克签署合资开发伊拉克最大油田——鲁迈拉油田。

这一系列的招标活动标志着伊拉克石油工业由完全国有化向对外开放走出了一步,尽管开放程度有限,合同也仅局限于短期技术服务。伊拉克要发展石油工业,外资的作用必不可少,同时也基于国内安全局势的改善。不能指望各派别在短期内消除分歧,对石油法草案达成一致,但石油收入毕竟是伊拉克重振经济的最大资本,最终各方会达成协议,允许外资进入石油领域。

由于伊拉克海岸线很少,在波斯湾海域的油气基本没有发展。

现在利比亚局势怎样,联军会达到目的吗?

利比亚战事逆转 反对派连续攻克三座重镇

从3/26日反对派在西方联军的攻势下,占领了东部石油重镇艾季达比亚。这也是联军轰炸行动后,首个被反对派武装夺回的重镇!

利比亚军开始在米苏拉塔做重点防御,争取在米苏拉塔重挫反对派武装力量。这是西方开始空袭利比亚后,反对派武装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

同时这也谕示着:卡扎菲的形势是转攻为守势了!

现在还无法预测战争局势后面是什么样的,但是西方的目地肯定是会达到的,从阿富汗、伊拉克、甚至是海地救灾等一系包含各种目地的行动都达到了预想的效果!

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分析

08年中东形势分析

2008年,中东地区仍是"多事之秋",依然被世人所关注,只不过火药味有所减弱。而且,由于北京奥运会、俄格冲突和美国金融危机吸引了世界主要目光,中东热点显得不象往年那样光芒四射。总体上讲,2008年的中东局势相对稳定,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权威有所下降。展望未来,三大热点充满变数。

总体形势相对稳定

一、伊拉克安全形势略有改善。据美国军方和伊拉克官方公布的数字,伊拉克暴力袭击已由去年同期的每周1200多次减少到目前的每周200多次,同比下降了80%;今年10月份平民和美军死亡人数也分别减少到238人和13人,为2003年伊拉克战争以来的单月最低水平。

西方分析家认为,伊拉克暴力所以会减少,除了美国增兵显示了一定效果外,还有其他原因。首先,是"基地"组织在伊拉克民众中越来越不得人心。近两年来,伊一些逊尼派组织不仅不再支持"基地"组织,甚至还同美军一起打击他们。其次,"基地"组织部分力量从伊拉克转移到阿富汗,从而使伊境内发生暴力的几率大大降低。第三,美军的行动相对集中并减少,驻扎也集零为整,自然也减少了遭遇袭击的危险。第四,伊主要反美武装萨德尔麾下的"迈赫迪军"单方面停火。第五,伊拉克国防军数量增加,战斗力有所增强。

但是,伊拉克安全形势并没有根本好转,首都巴格达、北方石油重镇基尔库克等地恶性爆炸仍时有发生。正如美国驻伊美军最高司令官所说,伊拉克的安全形势依然是"脆弱的"和"可逆的"。

二、巴以和谈的重启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巴以对峙的强度。虽然安纳波利斯中东和会确立的目标未能实现,但搁置了8年之久的巴以和谈终于得以恢复,并保持了继续进行的势头。

其实,一年内和谈取得突破并签署内容广泛的和平协议,本来就是布什急于在卸任前取得外交政绩的一厢情愿。边界划分、耶路撒冷地位、巴难民回归、犹太人定居点前途和水分配等最终地位问题,都是目前巴以和谈难以逾越的障碍。不过,令美国人对实现巴以和平的目标感到悲观的现实原因,还是以巴政坛的风云突变。尤其是以色列前总理奥尔默特被迫辞职、前进党新利夫尼组阁失败、以色列提前大选,使重启的巴以和谈基本陷于停顿,至少要维持到明年2月大选的看守内阁,没有权威就巴以问题作出重大决定。正如美国卿赖斯所说,以色列政局现状"限制了达成协议的能力"。

巴勒斯坦政坛的现状,也是阻碍巴以和平协议达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去年6月形成的割据局面,使民族权力机构阿巴斯事实上已经成为半个巴勒斯坦"总统"。最近,巴解组织中央委员会选举阿巴斯为巴国总统,遭到哈马斯等巴激进组织的断然拒绝。哈马斯的掣肘,已经并将继续大大牵制阿巴斯的和谈努力。此外,哈马斯被排除在巴以和平进程之外,又大大削弱了和谈成果的权威性。正如一位阿拉伯国家中东问题专家所说,即使阿巴斯同以色列达成协议,也会因无法执行而失去意义。

三、以色列同哈马斯达成停火协议。在埃及的斡旋下,以色列同哈马斯等加沙地带巴武装派别于今年6月19日达成了为期半年的停火协议。停火形势虽然脆弱,但前4个月双方基本遵守了各自的承诺,巴武装派别发射火箭弹和以军"定点清除"的次数均明显减少。这对缓解加沙紧张局势起了一定作用。

不过,进入11月以来,停火协议出现岌岌可危的局面。4日至5日,以军对加沙地带发动军事行动,打死11名巴武装人员;巴武装人员也向以色列境内发射了60余枚火箭弹。此后,以色列关闭了加沙的货物运输通道,加沙局势趋紧。11月23日,加沙地带的巴武装派别举行会议,同意继续遵守停火协议,以换取以色列开放加沙地带的货物口岸。然而,就在5天后,哈马斯下属武装派别"卡桑旅"又向以色列南部地区以军基地发射迫击炮弹,造成8名以军士兵受伤。发生后,以色列副防长维尔纳伊宣称,以军"接近于"在加沙地带取大规模军事行动。加沙局势的时紧时松,当在预料之中。

四、伊朗核问题虚惊一场,但未酿成军事冲突。今年5、6月间,在伊朗核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把伊朗核视为致命威胁的以色列,坚持要对伊朗核设施实行外科手术式打击,并为此作好了战争准备;布什也一再扬言"一切选择都摆在桌面上"。以色列媒体也不断炒作说,美以对伊朗动武在所难免。然而,布什始终没有首肯以色列的动武要求,致使以色列迟迟未能得手。一度十分紧张的伊核形势让全世界虚惊一场。相反,这一年美伊关系还发生了戏剧性变化:美国助理卿伯恩斯同伊朗代表一起出席日内瓦伊核问题伊欧会谈;美国篮球协会邀请伊朗国家篮球队赴美备战北京奥运会;美国宣布将在德黑兰设立办事处。

2006年12月以来,安理会先后就伊核问题作出3个决议,不断对伊朗加大施压力度,试图迫其弃核。但是,伊朗始终没有放弃铀浓缩。在美国的推动下,伊核问题6国今年5月又提出一个复谈方案,对伊朗软硬兼施。就在伊朗迟迟未予答复的情况下,美欧峰会6月9日通过对伊朗新的制裁措施。不过,伊朗对这一切并未为之所动。11月13日,伊核问题6国代表再次在巴黎开会,讨论对伊朗实施新的制裁,又是无果而终。西方国家主张加大制裁,中俄则表示反对。

五、叙利亚和以色列在土耳其调解下开始的间接谈判取得一定进展,为未来的直接会谈做好了铺垫。

六、叙利亚和黎巴嫩正式建交。叙黎摈弃60多年的恩怨,今年10月14日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实现双赢选择。

七、土耳其打击库尔德工人党武装,没有引发土耳其和伊拉克的边界冲突,也未酿成库尔德斯坦独立问题死灰复燃。

美国权威有所下降

随着美国全球霸权地位的动摇,布什在中东地区的权威也有所下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美在伊驻军协议难产,二是布什钦定的年内签署巴以和平协议的"时间表"泡汤。

经过8个多月的讨价还价,美伊终于敲定了美在伊驻军协议,并于11月27日勉强获伊国民议会批准,从而使布什免遭联合国授权结束、美军非法驻伊的尴尬局面。2003年10月,在美国的推动下,安理会通过1511号决议,授权组建一支由美国主导的驻伊多国部队。布什急于在12月31日联合国授权结束之前,同伊签署一项双边协议,以使美国继续在伊驻军合法化。作为伊拉克的"占领者",美国想在伊继续驻军,应该不是太难的事情。况且,伊安全形势尚未根本好转,暂时还需美军"帮忙"。然而,为了签署这项协议,原3月初开始、7月底结束的美伊谈判,一直拖到11月底才勉强达成一致。而且,这项规定美军驻扎3年的协议虽已签署并经伊议会批准,但议会同时决定明年7月对该协议进行全民公决。在美国人看来一个十分简单的双边协议,却如此大费周折,并在撤军"时间表"、美国人治外法权和美军单方面取军事行动的权限等重大问题上,布什还不得不作出一定让步。尤其是就协议进行全民公决,曾经是布什坚决反对的,因为这对勉强达成的美伊协议来说,显然凶多吉少。这一切无疑让过去一呼百应的美国,在全世界面前大丢颜面。

巴以和平协议不能如期签署,则是另一让布什脸上无光的事情。2007年11月,由布什亲自主持召开的安纳波利斯中东问题国际会议上,以巴***承诺重启搁置多年的巴以和谈,并力争在2008年底前达成一项内容广泛的和平协议。但是,一年时间即将过去,巴以和谈迄今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赖斯最近在以色列访问时十分不情愿地说,原定今年年底以前达成巴以和平协议的目标,"不大可能"实现。这是一直对重启的巴以和谈踌躇满志的美国***,第一次对和谈前景表示悲观。上月底,布什和奥尔默特在华盛顿进行双方卸任前最后一次正式会晤后发表谈话时,均未再提年内签署巴以和平协议的话题。布什钦定的"时间表",已经无法兑现。

三大热点充满变数

展望2009年,随着美国的更迭,中东三大热点的发展趋势充满变数。首先,伊拉克问题将主要围绕美国撤军和安全形势变化而发展。当选总统从布什手中接过伊拉克的烂摊子后,肯定会在撤军问题上有所动作,但16个月完全撤军的承诺不可能完全兑现。美军染指中东,是美国多年的梦想;长期驻军伊拉克,更是美国的既定方针。美国迄今为伊战耗费的4200多条人命和6000多亿美元,不会付诸流水。美在伊驻军协议虽可保证今后3年美国驻军的合法性,但随着美军的继续留驻和部分撤出、伊拉克年初地方选举和就美伊协议全民公决的举行,"基地"组织和反武装的活动会有所抬头,争权夺利的民族和教派斗争会进一步加剧,伊总体安全形势短期内可能会出现逆转。全民公决否决美伊协议的可能性很大,美伊关系存在新的变数。

其次,巴以和谈可能继续,但短期内谈不出结果。新一年和谈能否取得进展,取决于以巴政坛的变化。一方面,如果以色列相对温和的前进党或工党在2月的大选中获胜并组阁,则会对和谈有利;但如果内塔尼亚胡卷土重来,巴以和谈可能会遇到新的麻烦,甚至可能被重新搁置。另一方面,如果巴内部阵线在埃及等阿拉伯国家的调解下实现民族和解,则对和谈有利;否则,和谈将很难取得突破。越来越多的分析人士认为,巴以和平进程不能排除哈马斯。在巴以和平进程中,美国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调解人作用。但是,任何都不可能改变偏袒以色列的立场,也不可能作到"一碗水端平"。所以,在解决巴以问题上不能对期望过高。

再次,伊朗核问题将成最头疼的难题之一。主张对伊朗取"胡萝卜加大棒"政策,但也明确表示"伊朗拥核不能接受"。而伊朗也多次声称不会放弃核。因此,以美伊为核心的国际博弈会继续下去,伊核问题短期内和平解决和军事解决的可能性都不大。然而,随着总统换届,美国和伊朗的关系可能会有进一步变化。直接接触伊朗***的主张、伊朗改革派哈塔米或者温和派拉夫桑贾尼在明年大选中或重新上台,都是美伊关系令人期待的积极因素。

08年经济形势分析

首先是第一个方面,那么国际经济形势的初步分析,那么基本的概括的观点,受美国次贷危机,美元贬值,国际石油价格和粮食价格不断攀升等主要因素的影响,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将明显下降,世界通货膨胀将明显上升,世界贸易率将明显回落。主要反应世界经济的三个主要指标来概括一下2008年世界经济的情况。那么这张图表,我们大家可以看到,有关国家组织和预测机构都曾经对世界经济增长率做出预测,那么最新的预测结果是这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2.6%,比2007年回落1.1个百分点,那么英国经济学家智库也预测世界经济增长率在2.6%,回落1个百分点左右,预测比较低的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是2.1的增长,那么英国公司预测得稍微高一点,是2.9的增长,初步判断是回落1个百分点左右。那么我们再看一些大的发达经济体的情况,美国的情况是这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是08年经济增长率是0.5%,将回落1.7个百分点,亚洲开发银行认为回落1.7个百分点,英国经济学家智库认为回落1.4个百分点,总的来看,美国2008年经济增长率将会回落1个多百分点。那么欧元区呢,各家的预测结果是在1.4到1.7之间,回落大概1个百分点左右。日本呢,各家的预测比较接近,1.3到1.5之间。这三个经济体梯次回落,回落最多的是美国,其次是欧元区,再次是日本。

那么08年发展中国家经济仍然保持较快的增长,但受发达国家经济减速的影响,增速会减缓,08年发展中国家增长0.7,那么这些新兴的经济大国也都是回落的。亚洲开发银行曾经预测,08年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是0.6,回落1.1个百分点,回落的主要原因是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的大多数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会出现回落,中国进出口增幅会出现回落,继而影响经济增长率,印度经济增长更主要是内需,经济增长率回落幅度较少,中国经济增长10%,印度经济增长8%,分别比07年回落1.9和1个百分点。亚太经社理事会最近公布,亚太地区的调查结果显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在07年达到近10年以来的最快,08年将会有所回落,07年这个地区的增长是8.8,08年是7.7,但是和世界其他地区相比,表现得仍然是比较突出,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印度这两个国家的快速增长。08年中国经济将增长10.7,印度增长9%,俄罗斯也保持较快的增长,是6.5%。那么这是世界经济增长率,总的来说还是,各大经济体呈现明显回落的趋势。

第二个方面是世界通货膨胀率,将出现明显的上涨趋势,那么受国家石油和食贫价格高涨,一季度全世界的CPI上升,世界银行统计从一月的3.9上升到三月的4.1,美国的在4%以上,欧元区从3.2上升到3.6,英国2.2上升到2.5,发展中国家从7.6上升到8.4,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上涨十分明显,印度、巴西、墨西哥的消费也稳步上升。08年通胀的形势比较严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通胀率均会上升。第三点是世界贸易增长率,将明显地回落。4月17号,世贸组织发表报告指出,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后,美元相对世界主要货币汇率持续走低,国际收入不平衡,不断高涨的国际油价与世界范围内的粮食短缺,08年世界贸易发展面对诸多不确定因素的挑战,世界贸易增长率将出现大幅度回落,今年世界贸易增长率将从去年的5.5%下降到4.5%,下滑已经成为定居。那么4月9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08年世界经济展望春季报告认为,世界贸易环境的恶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大于发达国家,预计发达国家08年货物和服务进出口将分别增长3.1和4.5,比上年回落1.1和1.3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将分别增长11.8和7.1,回落1.1和1.8个百分点。第四点是国家经济形势对我国的影响。首先是对外需的影响,有关全世界,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回落,将导致影响。对投资的影响,会导致我国出口增速放缓,降低我国出口行业的投资需求,对就业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长的回落导致我们出口增幅放缓,会影响出口行业的就业。对价格的影响,世界通货膨胀率明显上涨,加大了我国输入型通胀压力,提高了进口成本。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产生的间接性影响不可低谷,我们股市因全球金融危机在大幅波动中走低。美国贬值造成国际投机资本大量进入,不仅触及我们金融体系的危险,而且造成外汇储备美元收益的影响。对我国宏观调控的影响,国际诸多复杂因素,加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调控中间受到一定程度的挤压。

第二个方面是国内经济形势的分析,首先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析,就是雨雪灾害的影响。

那么我们在对08年国内经济形势做一个总的判断,我们是从需求的角度来判断,首先是从消费需求角度判断,那么一是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比较快,那么07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7.2,比上年加快1.85个百分点,这个超过了GDP的增长,是近些年少有的状态。那么这个农村居民人均的增长,会刺激需求的增长。第二个就是根据党的十七大的部署,从1月1号起,国家提高了城市和农村的低保水平,将拉动消费需求。二是奥运将带动居民的住宿、餐饮等领域的消费。四是灾害增加了在救灾方面的支出。现在还有一个新的情况是地震灾害,财政的损失是非常大的,但是流量,对GDP的影响很可能在投资上,会在消费上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那么从投资需求的角度看,既有刺激需求增长的因素,也有抑制需求增长的因素。刺激的因素,比如换届,将带动投资的增长。二是新开工项目较多,三是灾后重建,包括电力等基础设施的重建,房屋等基础设施的重建,将刺激消费需求的增长。抑制的因素一个是从紧的货币政策,以及相关的土地政策、环保政策将抑制增加,二是世界经济增幅减缓,会降低我国出口行业的投资需求。那么从出口需求角度看,一是全世界,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经济明显回落,将导致我国出口增速进一步回落,二是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增加,将抑制出口的增长。那么一季度我国出口增长21.4,比去年回落了6.4个百分点,进口提高了10个百分点,顺差同比下降10.6个百分点。那么初步分析,概括起来,08年消费需求增长有可能保持或者略高于07年的水平,投资需求有可能略低于07年的水平,出口需求的增长有可能低于07年的水平,那么整个的经济增长率可以略低于07年的水平。

卡扎菲固然有诸多问题,酉方打着正义旗帜赶尽杀绝,居心何在?难道人类又进入了原始社会的丛林法则?

卡扎菲固然有问题,但被赶尽杀绝,居心何在?难道人类又进入了原始社会的丛林法则?

看世界,从观点讲起:它是主观的,各人所站的立场不同,看的东西也不一样,各有各的差异,亦可以说是唯心的,搞得这个世界那么复杂就在这里了。其实这一切也都被利益所制约,如果站在一个“平台”上,抛开因素影响,用唯物的方法看问题,这才是世界的真相。人,存在于世,实质也是地球上的一种高级动物,不过,人类的大脑在动物群类超级发达,不能与任何动物所比较。所以人类自己说是脱离动物群,实质亦是存在地球上能活动的生物而矣!如(也许不是如)地球外存在着更发达进步的外星人,他们看地球,人类是如何霸占地球、很庸俗的互相殴斗,是主宰地球一切的、十分发达强大的动物群体。人存在于地球,一切活动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一个人是如此、一个国家是如此、一个人类亦是如此!什么呀、思想呀……都是唯心的主观的信仰罢了!地球的西方世界是人类自然发展的产物,而东方亦曾有过“社会主义阵营”,欲以主观信仰改变世界、改变思想!如今,好象是没有社会主义阵营了,也没有东风压倒西风的说法了!苏联老大哥不知何故自我解体了!东欧的徒子徒孙也不知所向了!连最强大的东风——中国!也顺应自然卷起的“西风”和在一起,在地球“表面”和风地吹拂了!

正因为地球上有这样一个大环境、大气侯,西方人为了自身的利益,(也就是说更好地生存)什么利益呢?众所周知,能源短缺,中东、北非石油最受关注!那么对他们不利的掌权人当然想铲掉!换之自己的代权人,这是必然的。什么正义、主持公理、保护平民……完全是一种掩身面具,想看个究竟如何,还需看披着面具的内面实质才是真相!话又说回来,卡扎菲四十多年的岗山亦有不少问题,每一个国家都有,每一个国家也不同,问题不但在于内部发展事态(内因),问题也还在于外界适宜环境(外因)。就是如此,内有火药库、外存引火索,稍有一击(激)就爆发了。谁能收拾局面呢?现实终究是现实,世界是无情的,弱肉强食、胜者为王!动物是如此、人亦是如此!自古至今是如此、以后是如此、我相信将来永远是如此!这是一个真理!可谓有公德心人士恨之不平地说:“难道人类又进入了原始社会的丛林法则?”。否也!这是正常的客观现象,不足为怪!自地球出现动物到今天,曾几何时停止过斗争呢?中国曾经出现过鼓吹快速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什么世界大同,没有军队……等等。中国初期的人民公社,劳动不计报酬,食饭大集中,大饭堂……食饭的时候(现在看来)挺“有趣”,真是好像普通的动物群体一样,你抢我夺、争吵不休、甚至有时会打起来,不论是哪个公社的人都可以进食,反正是人民公社的社员,是共产主义的社会……(当然,也许不是全国都一样,在这里我顺便简说亲历其境的点滴罢了。)这才是“模仿”了“原始社会的丛林法则”。共产主义社会、世界大同、 …… 有吗?何时有?各人各志,各有各观点,各有各信仰,各有各不同!

总之,还是有些名言说得好:“实践捡验真理”、“我是现实主义者”、“发展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