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常吃猪油对身体好吗?

2.恋恋城食之一·家乡味——老隆昌美食

3.清香诱人菜籽油

4.什么叫土菜啊?

常吃猪油对身体好吗?

老家菜籽油多少钱一斤_家乡味5升菜籽油价格

1、80年代的我和猪油

本人出生在80年代,小时候家里并不富裕,我所在的乡村,家家户户都是吃猪油,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用植物油(主要是菜籽油)炸一些当地小吃,茶油用的极少,因为太贵。所以当时猪油:植物油算是9:1吧,根本无所谓健康不健康,也无所谓好不好吃,因为没有别的选择。但是,总的摄入量应该不算多,每顿一个菜,几个人吃,平均能有多少呢。

2、90年代的我和猪油

中学时代,一年里面好几个月都是住校的,学校的食堂大部分是植物油的,其实油很少,有时只是表面泛了点油光,长身体、消耗大,想念家里的猪油炒菜啊。而这是后,家里的条件也改善了些,回到家自然猪油吃地多了。估计当时猪油:植物油算是5:5吧。偶尔听到有人说猪油不好,也不知道哪里不好,我却不以为然,大家都吃呢,父母煮什么就吃什么。

3、新世纪0+年的我和猪油

上了大学,远离家乡,一年当中大多时间再学校的,当然这时候食堂的菜油水是够的。估计当时猪油:植物油算是7:3。通过在医学院的学习,知道了动物油含有较高的饱和脂肪酸,植物油含有较高的不饱和脂肪酸;知道了过量饱和脂肪酸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心想着要少吃点猪油,也劝父母家人改吃植物油。

4、近10年的我和猪油

参加工作,一年回家乡的时间恐怕两只手数地过来,家里、单位、外卖吃的都是植物油,偶尔嘴馋到市场上买点肥肉炼油,可是这时候的肥肉似乎已经“没油”了,也不是以前那个味道,此时猪油:植物油算是9:1吧。

5、看看猪油的营养

(1)从猪油的营养成分来说,脂肪酸占99%,这其中饱和脂肪酸占40%,算是比较高的,另外还含有胆固醇、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以及其他矿物质。所以说,脂肪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物。

(2)从能量提供的角度来说,糖和脂肪都是可以提供能量的,其中1g糖可以提供4千卡的能量,而1g脂肪可以提供9千卡的能量,所以说,脂肪是一种高热能的营养食物。

6、谈谈现代生活与营养

设一个60公斤的成年人,日常生活消耗,每天所需要的能量,1800~2400千卡是足够的。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由食用油供能应该小于10%,也就是说180~240千卡,换算成脂肪也就是20~26g。看看下面这个膳食金字塔就知道了,油排在接近最顶端的位置,建议摄入的量是很少的。

7、猪油、植物油与健康

(1)从能量来说:如果生活贫困,摄入同等量的猪油和植物油都能够提供较多的能量,很不错的。如果能量过剩,不论是猪油还是植物油都要少吃,每日25g左右为宜。

(2)从脂肪酸种类考虑植物油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而猪油含有较高的饱和脂肪酸。前者更有利于健康,后者在除猪油以外的很多食物中都能摄入。尤其是对于已经有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脑梗、肥胖的人群来说,建议尽量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也就是说少吃或者不吃猪油。

(3)烹调方法很重要不要以为植物油就肯定健康。植物油不耐高温,经过高温炸、煎、烤以后,会破坏营养物质,产生有害成分。相比之下,猪油更耐高温。

总结,猪油是富含营养、高能量食物,有特殊的香味。对于本身没有心脑血管疾病及其高危人群,猪油不是禁忌,但是过量摄入肯定是没好处的;如果愿意改成植物油,且不说一定有好处,至少没坏处。而对于已经有明确的心脑血管疾病或者高危人群,建议改用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的植物油,肯定又好处,同样的,也要控制摄入量,毕竟它也是油啊。

恋恋城食之一·家乡味——老隆昌美食

恋上 一座城市,就像爱上一个人。有时是电光火石的一见钟情,有时是润物无声的低温慢热,那样的经历,几乎每个人都曾有过。事后想起,像少不经事时与异性的一段相遇,又像冥冥中天注定的缘分。而于我这样一个执着却不执拗,兼收并蓄着的吃货来说,要真正恋上一座城,肯定还和味道有关,定然是对这座城在味觉上有些难忘的品味与感受。所有的酸甜苦辣是味道,更是与这座城相关的故事。

“饮食记忆的归属感,是一种深沉的文化力量,是亲情以外,游子与家乡最强烈的情感连接”深以为然。

自出生伊始待足了近六年的家乡隆昌于我绝对是一个特别所在。

家乡隆昌是一个小县城,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是川渝两地的接合部与桥头堡。唐贞观元年(627年)置县,明代取兴隆昌盛之意得名。从古至今,久是连接川渝、辐射云贵的重要交通枢纽,自古就有“北接秦陇、南通滇海、西驰叙马、东达荆襄,以弹丸而当六路之冲,扼川南而通四面八方”之称。

? 历史上,隆昌也是一个大型的“移民之乡”。其历史文化、风俗人情带有强烈的客家特征,美食亦丰富多彩、百菜百味,如隆昌羊肉汤、烧鸭、火锅、干锅、糯米饭、糍粑(糯米饭、糍粑为客家美食)、老鸭汤等等。但真正让我念念不忘的却还是那些不为人知,上不得台面,也许只有老隆昌人才知道的“记忆味道”。

说到 这记忆味道,首当其冲的就该是隆昌人说的“豆油”了。记忆中外婆经常会拿个玻璃瓶叫我上街打斤豆油去,那时卖的都是散装豆油,三四角钱打一斤。看老板从罐里舀出的红褐色液体再经漏斗转到我玻璃瓶里,闻着散发出来的酱香味儿,肚里的小馋虫就出来了。想起豆油拌饭的美味儿,肚子更是咕咕饿起来了。想我这无肉不欢的小屁孩居然可以不用就着任何菜几分钟就扫光一碗豆油拌饭了,得是多香的酱油呀!那时的外婆做菜多不用盐,而是以酱油代替,灶台上的盐罐几乎就没怎么用过。味精更是闻所未闻。这样子简单的调料作出的菜的味儿却是现在高大上的精美调料再怎样都达不到的高度。像我外婆这样的老 隆昌人对酱油情有独钟是有传统的,作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过去,不少家庭一年四季都找不出一粒盐巴,但厨房、灶间却堆满了酱油瓶子。客家饮食讲究本汁本味,不使用过浓佐料,清淡可口、利于消化,因此,客家人开办的酱油作坊生产的酱油不添加色素、自然天成,酱香浓郁、酯香突出,酱油色泽红褐色,是客家美食必备的调味品,在国内外有很高的知名度。四川大学教授、四川客家中心副主任李映发描述的四川客家文化非常适合于隆昌酱油:“源起东晋下及宋元明清传美味,技承中原以达川闽粤赣酿奇香。”

 而用酱油与少许猪油和(huo)饭几百年来一直都是这里老少皆宜、深受喜爱的传统美食。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平常百姓均“好这一口儿。

离开隆昌多年的我,则经常会在不经意间就想起豆油和饭来。也许,豆油拌饭于我的意义,除了本身的味美以外,还包含了太多儿时的记忆与味道……

? 实在想得不行的时候,身为一个执着的吃货,硬是用家里买的,闻起还比较香的头道原香酱油和饭,总算是吃上了这心心念了许久的美食,后来还做了几次升级版的酱油炒饭出来。

结果做出来的酱油饭滋味虽好,却总不是自己痴想时的味儿了。也许,用的不是地道隆昌豆油?又或者记忆中的美味并不都是可以复制的?那承欢在外婆膝下时的温馨童年时光终究是一去不复返了!

清楚记得那会儿夏天里大人小孩都最盼望下午四点半左右石大娘挑担子来。担子上的黄凉粉、凉糕与冰粉都是我们的心头好。

? 黄凉粉本来是很常见的小吃,后来走过许多地方,尝过的黄凉粉却总及不上这样的美味。最后在外婆指导下总算复制出了这记忆中的美味,原来在材料与工序上都是有讲究的。特意记下这制作方法来。

1、原料准备:

干碗豆粉1000g,湿豌豆粉500g,盐酱80g,红油辣椒200g,自制芝麻酱10g,姜蒜汁160g,花椒面10g,小香葱花50g。

2、制作步骤:

(1)制凉粉:

a.选用大白豌豆去掉杂质,用打米机去壳;

b.用石磨加工成细豌豆粉(呈干面粉状,越细越好);

c.另将大白豌豆用水浸泡后用石磨磨成细浆;

d.按1份湿豌豆粉与两份干豌豆粉的比例用冷水调和均匀;

e.锅内倒入清水烧开,将调匀的豌豆粉浆倒入锅内搅匀:

f.用大火煮开,转小火煮约20分钟左右至熟,舀入抹有一层色拉油的盆中,冷却即成凉粉。

(2)自制调料:

a.红油辣椒:辣椒粉1份用植物油(用菜籽油更香)5份进行煎制;

b.芝麻酱:将白芝麻炒香后碾成细粉,加4倍植物油制成;

c.姜蒜汁:将姜、蒜去皮后舂茸,加25%冷开水对制而成;

d.盐酱:将盐放入锅中炒后,加适量开水煮稠而成。

(3)装碗:将盆内黄凉粉取出,用刀切成厚0.5cm的长片,再切成15~18厘米长的细条,均匀的装入碗内成小山包形,依次放入上述调料即成。

3、温馨提示:

(1)要精选大白豌豆,,淀粉才多;

(2)干碗豆粉要磨得比面粉还细,与湿豌豆粉好的配合比例必须是2/1,做出的凉粉才绵实、柔软、粉嫩、不会折断;

(3)搅凉粉时锅铲不能触到锅巴,避免煳味;

(4)芝麻不能炒煳,才有ì酥香的口感;

(5)切凉粉时忌用铁刀,避免有铁锈等杂味;可选用铜刀或不锈钢刀。

? 至于冰粉,我们曾经在T宝上买过次冰粉籽,按上面介绍的方法作成的冰粉,感觉还不错!后来发现超市里居然就有凉水井凉糕粉卖,按包装袋上的方法来就好了,确实太方便! 个人感觉不管冰粉还是凉糕,自己熬的红糖水用的红糖很重要,一定要用那种土制的红糖块。淋上这浓得化不开,黏黏的红糖浆在面上,正是那妥妥的古早味儿,再加点香香的花生碎、芝麻之类的,和点薄荷水,夏日里的清凉气息挡不住地扑面而来了。

下饭小菜也是隆昌的特色。凉拌红萝卜卷、凉拌大头菜、凉拌大头菜……说着都要口水旮旯的节奏。隆昌红豆腐讲究嫩、细、想、麻、辣,外婆做的就很好吃。工序讲究而复杂,首先必须要选卤水点的豆腐味儿才正,更别提后面材料的选择了……

说到这个喃,想起原来顿顿吃的甑子饭了,总感觉比现在什么锅弄出的饭都更香。所谓甑子,也是一种可以让米饭熟透的器具,和现在电饭煲不一样,要经过好几道手工工序:像现在城头人基本都是吃陈米或者有机产米,像现在农民伯伯一粒一粒辛苦种的谷子打出来的米,再用甑子蒸一哈,味道简直不摆了。

甑子饭最大的一个最佳副产品就是“米汤”,可以说现在很多人都没有吃过这个餐前饮品。热腾腾的米汤香中微带甜,很好喝呢。据说这米汤中含有大量的烟酸、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磷、铁等无机盐,还有一定的碳水化合物及脂肪等营养素。米汤性味甘平,有益气,养阴、润燥的功能,经常喝米汤对孩子的健康和发育有益,有助于消化和对脂肪的吸收。用米汤给婴儿作为饮料,也是比较理想的。这样的好物,难怪连我家小朋友喝了一次之后都还会一直心心念着,特意翻出家里那个在竹海买的小甑子来做甑子饭呢。结果晚餐的饭是比往常任何一顿都吃得多了。

?

让人口水荡漾的当然还有家乡那些随处可见的野生折耳根、马齿寒、艾草等野菜……

? 身在江湖,最是难忘家乡味。也许,无论在外怎样的记忆缠绵,思念万千,抑或复制美食,都远不如回去看看已经年届九十的外婆,听她多聊聊,抓住那些未老快老的一瞬间,将家乡的味道尝遍,待在未来的每一个细细回味,那些渐渐逝去的味道仿佛可以一直萦在眼前。

清香诱人菜籽油

家乡的 菜籽油 ,是我的最爱。

老家叫它 “香油” ,这仅限于我们老家的通俗说法。但我很喜欢这个称呼,我喜欢闻它发出的清香的味道,并不在意它是否名副其实。它跟超市里卖的香油(芝麻香油)不是一种油类,也不在一个档次,相行之下,芝麻香油更显得其高贵。

油菜花盛开后结出的果实叫油菜籽,油菜籽送到油坊,榨出的油就是菜籽油。

也许是味蕾的习惯性,初到外地,我并不习惯市面上的“豆油”、“色拉油”、各种“调和油”之类的油品。很是想念家乡的菜籽油的味道,只是心念是一回事,现实又时事,那年月想买也是买不到的。后来逐渐习惯了食用“玉米坯芽油”和“葵花籽油”这两个品种,这另一种自然的清香也很容易被人接受。

超市里现在也能买到全国各地的菜籽油,大部分来自四川。我买过一回,同样叫菜籽油,还是感觉味道怪怪的,吃不出心中珍藏的那股香味。家乡的菜籽油那独特的味道已经深入骨髓,任何的油类也是代替不了的,或许商品油跟手工作坊压榨出来的油不是一回事吧。

曾经跟妈妈一起去过油坊,榨油的繁琐工序,劳作的沉重令人咂舌。我约略记得一些步骤,不很详细。

榨油过程中,第一步是炒油菜籽,炒熟以后倒在地上,等待装模。模子是一个个铁环做的,模子里满铺上稻草,熟菜籽就倒在模子里,把稻草收拢归齐覆盖好菜籽后,上面再放一个铁环,顺序往上码放。等到铁环码到一定的高度,好像要怎么给它捆起来,等地上的菜籽全部被装进铁环做的模具里,就等着上大木榨了。

木榨那边别人家炸过油的菜籽饼卸完后,就开始上新榨,一户人家上一个木榨,菜籽过多就分为两个榨来做,付两榨的工钱即可。反正就是不能跟别人家的菜籽混杂,这一榨里出的油全是你一家的。

木榨是靠人工重力压榨出油的,几百斤的大木槌,用绳子吊在房梁上,五六个人分站在木槌的两侧,拉动手里的绳索,大木槌就向木榨上镶嵌的木尖撞去。看见过古装剧里撞击城门的镜头吧,类似于如此的蛮力。一次次的撞击,铁环包扎的草捆在明显收缩,慢慢的木榨上就看见第一滴油冒出来了,继而油滴就慢慢地连成一片,逐渐就听见了细雨般的“滴答”声,油成行的落下来了,渐渐进入榨油的高潮。

油榨的末端有个接油的地方,一般是油坊里有自家的大铁桶放在下面接着,全部接完你再把油倒在自己带来的容器里,榨油的过程真可谓是 “滴滴皆辛苦” 。

听说现在榨油用的是一种电榨,我没见过是什么样的,这里不做评论。

榨出的菜籽油挑回家先沉淀几天,等混在油中的杂质全部沉到容器底部,再把上层清亮的好油倒入别的容器,以釉瓮为最佳,盖上特制的用布包好的圆形木盖,防止油的走味。翁口一般挂着一个街上买的 “油端子” (一种铁丝和小铁桶焊接而成的舀油的工具),用的时候用“油端子”捞取。

这是好多年前使用过的方法,现在储存菜籽油的容器就是大塑料桶,更简单也更方便。

菜籽油的食用,一般要先加热一下,锅里起烟之前把菜放进去翻炒,口味最好。我曾经见过有人一种很奇怪的吃法,菜炒熟了不放油,凉了再倒点菜籽油进去搅拌后食用,我没敢尝试,我觉得这样的口感应该不会很好。

平时或者过年回家,家里炒菜都是用的菜籽油。桌上端上一盘炒青菜,拿筷子夹起来一尝,心念已久的味道瞬间从记忆里被唤醒,莫名的动情,那叫一个香。

各地的饮食习惯不同,每个人的口味也不相同,我独好我老家的菜籽油这一口。

什么叫土菜啊?

土菜应该是一种家乡传统菜肴,取材当地的食材,用当地传统的制作方法烹调,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一样的水土出产不一样物产和风味,每个地方都有其特色的土菜,比如,客家菜、苗家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