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石化加油站怎么样?

2.怎样计算土石方工程的单价?

3.当前石油化学工业发展面临哪些方面的形势与挑战

4.日本石油期货市场起步晚发展快

中国石化加油站怎么样?

普氏柴油价格查询_普氏燃料油价格

中国石化加油站归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管理属于央企,口碑很好。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化”)是一家上中下游一体化、石油石化主业突出、拥有比较完备销售网络、境内外上市的股份制企业。中国石化是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独家发起方式于2000年2月25日设立的股份制企业。

2017年7月31日,《财富》中国500强排行榜发布,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排名第一。2017年年度报告显示,按照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去年实现营收23601.9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2%。

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11.19亿元,同比增长10.1%;基本每股收益0.422元;董事会建议派发末期股息每股0.4元。2018年上半年,发明专利授权量1569件,全国排名第二。

标普全球普氏能源资讯(S&P Global Platts)公布的2018年全球能源公司250强榜单显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排名第九。2018年12月5日,荣获第八届香港国际金融论坛暨中国证券金紫荆奖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杰出贡献上市公司。

怎样计算土石方工程的单价?

由DTM模型(数字地面模型)来计算土方量是根据实地测定的地面点坐标(HZ)和设计高程,通过生成三角网来计算每个三棱柱的填挖方量,最后累积得到指定范围内填方和挖方分界线。计算工程造价时,是按照土壤及岩石(普氏)分类表基础来划分土壤及岩石类别的。

定额中的土壤和岩石的分类是将土壤及岩石(普氏)分类表中的十六类进行了综合划分,变为八类,则四类为土,后四类石。Ⅰ,Ⅱ,Ⅲ类土综合称为一般土,Ⅳ类称为砂砾坚土,Ⅴ类称为松石,VI?Ⅷ称为次坚石,Ⅸ、X类称为普坚石,Ⅺ?XVI类称为特坚石。?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土石方运距应以挖土重心至填土重心或弃土重心最近距离计算,挖土重心,填土重心,弃土重心按施工组织设计确定。

人力及人力车运土、石方上坡坡度在15%以上,推土机推土和推石碴、铲运机铲运土重车上坡时,如果坡度大于5%,其运距按坡度区段斜长乘以下列系数计算。

建筑物沟槽,基坑回填土体积以挖方体积减去设计室外地坪以下埋设砌筑物(包括基础垫层,基础等)体积计算。

百度百科-土石方工程

当前石油化学工业发展面临哪些方面的形势与挑战

石油石化是重要的基础产业,它为国民经济的运行提供能源和基础原材料,许多国家都对该领域高度关注。而原油位于石化产业链的源头,在全球能源消费中占很大比例。如在2004年前后,欧洲和亚洲约为32%,中东地区高达53%,中南美洲约44%,非洲约41%,北美约40%。2008年,全球每天消费原油大约为8600万桶。全球最大的原油消费国是美国、中国和日本。石化行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以1999年至2003年的平均值计算,中国石化行业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4.4%,工业增加值占约16%,总资产占比约13%,产品销售收入占比超过14%,而石化行业工业增加值约占GDP的4%。

石化行业的地位不仅体现在其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上,也体现在其对整个国民经济提供的基础性作用上,其基础性作用和支柱性地位体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1.为生产和生活提供能源。根据IEA的数据:2005年,在中国的一次能源总需求中,石油占18.8%,是除煤炭以外最大的能源。我们常用的汽油、煤油、柴油、石脑油、燃料油等都是石油的下游产品。2.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原材料。石油不但是重要的能源物质,也是化工行业的重要原料。从上游的石脑油,到中游的各类中间体,以及下游的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等,都是石化产业的重要原材料或者产品。化工领域是个巨大的行业,其产品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上至航天航空等高科技产品,下至服装和生活日用品,无一没有化工原料油的身影。3.支持与促进农业发展。在农业领域,除农机动力需使用燃料之外,化肥占据了很大的比重。此外,现代农业大量使用塑料薄膜,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石油石化产业链的构成

石油化工是指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石油产品和化工产品的整个加工工业,包括原油和天然气的开行业和油品的销售行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通常可以将石油石化产业分为:石油开业、石油炼制业、石油化工、化工制品和化肥行业等。

“石油开”指的是将原油和天然气从地下出的过程,并将原油和天然气分离。“石油炼制”指的是将原油加工成汽油、柴油、煤油、石脑油、重油等油品的过程。“石油化工”指的是,将石油产品和石化中间品加工成石化中间品的过程。而“化工制品”指的是将石化中间品加工成制品的过程。“化肥行业”指的是将石油产品合成为化肥的过程。每个过程有其自身的功能和特点。具体分类和特点如下:

石油工业包括全球的勘探、开、炼制、运输(通常利用油轮和管道运输)和油品销售等。石油也是许多化工产品的原料,包括医药品、熔剂、化肥和塑料等。该行业通常被分为三个主要部份:上游、中游、下游。通常将中游纳入下游之内。

石油石化产业链

石油领域的上游通常指原油和天然气的寻找、收和生产,被称为勘探和生产领域。还包括寻找地下或者水下油田和气田,和钻井等工作,以及后续开原油和收取天然气等油井的运营工作。

下游领域包括石油炼厂、化工厂、石化产品的分配和销售环节,以及天然气销售企业等。下游行业涉及数千种油品和化工产品,如汽油、柴油、航空燃料、取暖油、沥青、润滑剂、合成橡胶、塑料、化肥、防冻剂、杀虫剂、医药品、天然气和丙烷等。

石化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为了便于研究价格的形成和传导过程,本文根据价格形成和传导的特点,按照石油产品(简称油品)和化工产品两大类进行分析。

1.价格传导的过程

鉴于化工领域广泛存在着“中间体”,而国内又缺少交易“中间体”的现货市场。因而我国石化终端产品的价格形成过程较为复杂,往往受到上游价格垄断的影响。

产业链图显示了石化产业链的主要环节,其产业链末端产品的价格经由各自产业链的加工环节传导形成。如图所示:石油馏分(主要是轻质油)通过烃类裂解,或裂解气馏分可制取乙烯、聚乙烯、丁二烯等烯烃和苯、甲苯、二甲苯等芳烃。芳烃亦可来自石油轻馏分的催化重整。石油轻馏分和天然气经蒸汽转化、重油经部分氧化可制取合成气,进而生产合成氨、合成甲醇等。三烯三烃经与无机产品反应可获得“中间体”,包括PE、EG、聚乙烯醇、丙烯晴、已内酰胺、对二甲苯等,也就是产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等产品的原料。

通常价格的形成主要受两种因素主导:一是消费拉动,二是成本推动。在这两种类型之间,价格传导的过程和效果也大不相同。

(A)消费拉动型

在消费拉动的情况下,受下游需求增长的影响,价格开始上涨。此时,该加工环节的边际利润也随之增长,进而拉动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这一过程在产业链中的每一个加工环节中重复,直至传导至产业链的源头石脑油(或者天然气)。这一过程有时也会在某一环节受到阻碍,特别是在产能远远大于产量或者需求的环节。

(B)成本推动型

在成本推动的情况下,产业链源头原材料价格首先上涨,其结果要求将增加的原材料成本转嫁到该加工环节的产品价格之中。这一过程在产业链中的每一个加工环节重复,直至传导至产业链末端的终端产品。不同的是,成本的推动不如需求的拉动那么顺利。由于产业链中下一环节的阻碍,而无法完成价格传导过程,致使该加工环节的边际利润降低,甚至处于亏损状态。事实上,上游价格的向下传导,必须得到下游产品消费市场的消化。一旦价格超过了消费者愿意接受的程度,该产品将面临积压的命运,价格根本无法继续传导。结果该产品不得不亏损销售,生产企业必须承担亏损的现实,直到价格能够向下传导为止。

(C)消费萎缩

与上述两种情况相反的是,消费萎缩和成本下降时的传导过程。当消费萎缩时产品开始积压,企业开始减产,导致该加工环节的原材料价格下降。这一过程逐渐向上游传导,最终迫使产业链源头产品价格回落。这一过程有时会在某一环节减弱,因为该上游产品有可能是其他产业链的上游,只要该产业链的整体需求没有充分的下降。

(D)成本下降

对于下游企业来说,原材料成本的下降是件好事。不但可以提高加工利润,还可以降低产品价格,扩大市场。然而,在成本下降的整个传导过程中,加工企业却很难应对。面对不断降价的原材料,无论以何种价格买入,企业都要面临亏损。这就导致了另外一种局面,企业宁可停产也不愿意生产。当然,为了保住重要的客户,大多数大型企业不得不继续亏本生产。

我们还可以将上游原材料价格与下游产品价格进行对比,找出价格运动的相关性。从以往产业链上产品价格的年均变化趋势来看,石脑油价格的变化与原油价格的变化总体一致,相关度在产业链中最高。也就是说,其裂解差价相对稳定。此外,从原油到PTA的整个产业链,价格传导有如下规律:

原油-石脑油 (加工费区间:35—50美元/吨)

石脑油-MX (加工费区间:50—60美元/吨)

MX-PX 加工费区间:80—100美元/吨)

PX-PTA (加工费区间:150—170美元/吨)

事实上,将原料和产品之间的差价与上述加工费区间对比,我们可以了解某一环节的盈利状况和所处的环境。一旦某一环节出现扭曲,该环节或许就是影响价格的主要因素。

2.价格传导的特点

石化产业价格传导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A)时间滞后性。通常产业链越长,滞后的时间也较长。

(B)过滤短期小幅波动。由于具有滞后性,一些短期和小幅波动还没有来得及向下传导,价格就已经发生变化,因而短期波动得以过滤。

(C)传导过程可能被阻断。当产业链中某一环节的供需关系处于极端状态时,该环节供需关系本身上升为影响价格的主导因素,因而价格传导被阻断。

(D)价格垄断性。由于国内缺少交易石化“中间体”的市场,因而其价格具有垄断性。越是靠近产业链上端的企业,其价格垄断性越强。

(E)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进口依存度较高的“中间体”,其定价常常受到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进口依存度越高,受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越大。

3.油品价格的形成

在我国,除石脑油和燃料油外,其油品的价格仍然由“发改委统一定价”,用区间定价的原则。即只有当国际油价波动超过一定幅度时,才会进行调整。因此这些油品的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的联动性并不太大,且滞后的时间很长。但我国的石脑油和燃料油已率先用了“市场定价机制”。可以设想,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的油品价格形成机制将最终用由市场定价的方法。

在市场定价的环境下,油品价格一方面受原材料成本和加工环节边际利润的影响,另一方面还要受产品供需关系的影响。除了生产成本之外,我国的油品价格往往受进口成本的影响,特别是亚洲市场价格的影响,尤其是在国内需求缺口较大的情况下。例如,我国黄埔市场的燃料油(180CST)价格,主要受新加坡市场价格的影响;而我国的石脑油价格则主要受日本市场价格的影响。

在亚洲的油品市场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新加坡市场。亚洲地区特别是远东地区的成品油定价基本上都要参考新加坡成品油市场价格,而“普氏”(PLATTS)的油品报价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普氏(PLATTS)公开市场是指每天下午5:00-5:30在公开报价系统(PE190)上进行公开现货交易的市场,每天公布的报价是15天以后交货的价格,实际交割一般在15-30天之内进行。

4.裂解差价与价格传导

与化工产业不同,由于不存在所谓的石化“中间体”,油品的价格均由交易油品的市场决定(我国没有交易石化中间体的现货市场)。一般来说,油品成本应该包括生产原材料和辅料,以及加工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或者说,油品价格由“原材料成本”+“边际利润”构成。通常,我们使用“裂解差价”的概念,描述某一油品的市场价格与原油的市场价格之差。

在油品市场上,裂解差价是衡量企业盈利状况的一种指标,也是市场供需关系的一种反应。当裂解差价走高时,炼厂的利润扩大。意味着:或者油品价格上涨,或者原油价格下降,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其结果是炼厂利润增加。当裂解差价走低时,意味着:或者油品价格下跌,或者原油价格上涨。这种价差的变化,通常暗示着价格的未来走向。

影响价格的其他因素

1.季节性影响

季节性主要是指随着季节的交替而产生的需求量不同的情况,石化终端产品的季节性消费情况直接带动上游石化产品的产销变动,从而进一步引发价格的相应波动,形成一定的季节替。在石化产业链中,还有一些环节具有季节性特点,包括原油等。

2.相关商品价格走势

由于相关商品价格价格具有较强的替代作用,其价格变动也直接影响到石化产品价格走势,如PTA和棉花,由于其都是纺织品的直接上游原料,所以它们之间具体较强的替代作用,价格走势也具有一定的联动性。

3.人民币汇率变化

人民币汇率变化直接影响到石化中间体及上下游产品的进出口价格,将直接影响到该系列商品的进出口竞争力情况。如对PTA而言,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和出口国,人民币升值降低纺织品的出口竞争力。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意味着按美金计价的进口PX价格更加具有吸引力,有可能促使相应的报价上升。

4.国家宏观政策法规对价格的影响

国家宏观政策法规对价格的影响主要包括进口关税、出口退税以及国家产业政策取向等等。进口关税直接影响到进口商品的成本,出口退税反应在出品商品在国外的竞争力情况,而国家产业政策取向则直接影响到某个产业或领域在未来的发展状况,对未来产品的供需情况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关况具有较强的联动作用。

总之,石化产业链较为复杂,且各品种具有各自的特点。如PTA与纺织品市场密切相关,而LLDPE与农膜市场密切相关。这就导致了各个品种还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尽管原油价格的影响完全相同。鉴于我国的农业生产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有限,因而LLDPE领先于原油价格恢复上行,这就是一个“减缓、阻断、甚至逆转原油走势”的典型案例。

日本石油期货市场起步晚发展快

日本2001年推出的中东石油期货,凭借透明的交易环境、严格的监管体系,已发展成为亚洲比较成熟的市场。与美国等国家不同,日本石油期货市场中个人投资者占多教,这使市场具有较高流动性。由于不用美元结算,外国投资者难以操作,这虽减少了汇率结算方面的麻烦,但对市场的国际化形成制约。

日本年消费石油在2.5亿吨以上,95%以上依靠进口,其中80%的石油进口来自中东。

日本石油期货市场起步较晚,直到1999年东京工业品(TOCOM)才推出汽油、煤油期货交易业务,当年成交量分别达1065万手和362万手。日本迅速将石油交易定位为未来发展战略中最主要的交易品种,其汽油和煤油期货市场成为亚洲较成功的期货市场。

2001年,TOCOM稚出中东石油期货交易,该合约以中东石油交易为标的,合约规定为千桶/手,用现金交割方式,交割结算价格为普氏能源市场资讯报当月迪拜和阿曼日石油贸易价格平均价。

因给亚洲原油交易者提供了透明的价格基准和套利工具,加上亚太地区使用的石油70%来自中东,在良好的现货背景下,TOCOM中东石油期货取得了成功。2002年,TOCOM汽油期货交易量为2087万手,煤油期货交易量为1048万手,中东原油期货交易为204万手。

TOCOM推出石油期货不久,日本中部商品也推出汽油和煤油期货,主要吸引中小投资者,交易也十分活跃。

2003年,TOCOM推出柴油期货,2006年柴油期货停止,2010年柴油期货重新开张。为了提升国际化程度,TOCOM建立了新的交易系统,并设立夜间交易市场,交易时间延长至凌晨4点,这样伦敦和纽约的交易者便可在当地时间的上午进行交易。

随着TOCOM石油期货市场的透明度和便利性提高,新日本石油公司决定成为TOCOM会员,其他石油公司随后也纷纷加入,现在日本六家大型石油公司全部利用石油期货市场对冲风险。目前在日本石油市场,石油期货成为重要的定价参考指标。

与商社等机构投资者用来对冲风险等目的相比,日本个人投资者投机交易占多数,而且由于不取美元结算,外国投资者难以进行人为操作。另一方面,个人投资者参与投机交易使市场具有流动性,更为活跃,这有利于以对冲风险为目的的实需投资业者、专业投资公司、基金等参与交易。

日本通过改革石油期货市场的规则制度、提高市场信用性、便利性和运行效率,使得石油期货市场发展迅速。从日本石油期货市场发展来看,有三方面经验值得注意。

一是透明、开放的石油市场。日本的石油期货市场有着现货交易的良好基础。日本石油期货上市前,石油现货市场已经基本开放,各石油公司都可以进口石油,为石油期货运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日本信息系统发达,能够及时提供国内外石油市场价格变动等日本国民所关心的信息。虽然是以日元结算,限制了国外商家的参与,但是用普氏能源市场资讯报作为基准,提供了公平、透明的交易环境,培养了活跃的国内市场。

由于历史和政策原因,在石油期货上市前,日本石油市场价格一直被十几家大型石油公司垄断,这些公司曾强烈反对推出石油期货。但在推出石油期货市场后,期货市场比现货市场更大的成交量、流动性、市场性和价格的公平准确,使石油公司认为有必要参与期货市场对冲风险,从而打破了大公司对石油价格的垄断。

二是完备、严格的监管法规。日本关于规范期货市场的法律很多,如证券交易法、投资信托及投资法人法、银行法、公司法、外国证券业者法、金融商品贩卖法、有价证券投资咨询限制法、保险业法、担保附社债信托法、资产流动化法、商法、消费者契约法、垄断禁止确保公平交易法等。此外,还有20多种内阁令。其中,与期货交易关系最密切的是商品期货交易法,这部法律对、监督、结算、会员等都有详细规定,总共有375则条文,另有几十条附则。

三是用先进的交易系统。日本的在汽油、煤油和原油期货交易中,从一开始就用世界先进的新型电子化交易方式。其特点是电子操作、远程控制,而不同于传统的人工交易方式,其硬件系统已经与欧美主要期货交易市场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