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油价最新价格_宁德今日油价92汽油
1.油价下跌或令新能源销量下降;特斯拉涨价,只因未到“收割”时?
2.新能源车企的前景如何?
3.牛气冲天辞辛丑,猛虎添翼看壬寅
4.中国的氢燃料电池汽车,被什么卡了脖子?
油价下跌或令新能源销量下降;特斯拉涨价,只因未到“收割”时?
北京时间4月21日凌晨,WTI原油期货跌破1美元/桶,日内跌幅超过94%。我们又一次见证了历史。
由于国际原油市场价格持续下跌,导致国内成品油价格大幅下降,据机构分析认为,短期内国际原油价格仍将处在低位运行,难以重返高位。
油价大跌对于促进燃油车销售无疑是个好时机,但对于目前各大车企正在努力推行的新能源汽车来说,似乎并不是什么好消息。
据咨询公司伍德曼肯兹(WoodMackenzie)最新一份研究显示,近期油价下跌和消费者的观望态度将导致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下降43%。
当然,油价只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中的一个因素,人们是否有足够的理由购买电动车,像补贴、更宽松的上牌和用车政策(不限购不限行)以及电动车本身的价格越来越接近汽油车等,才是更具说服力的理由。
4月23日,由财政部等四部委发布的《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则再度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加了“一把火”。
《通知》除了平缓补贴退坡力度和节奏之外,当中一句“新能源乘用车补贴前售价在30万元以上(含30万元)的车型不再享受政策优惠”的表述,迅速成为行业的关注焦点。
在大多数业内人士眼中,30万元门槛的设置显然是针对特斯拉而来。
近两个月来,国产Model?3月销破万的态势,意味着这家美国车企每个月将能取得2.5亿元的补贴。
不过,在人们以为特斯拉会立马调整售价之际,特斯拉隔天却把中国制造Model?3标准续航升级版和长续航版售价分别上涨4500元和5000元。
对成本一直有着高度考量的特斯拉来说,事实上目前并没有必要太快进行调价,毕竟目前大量国产Model?3的订单仍有待消化。等磷酸铁锂电池供应上来之后,或许才是特斯拉进一步“大开杀戒”之时。
根据此前宁德时代与特斯拉合作公告显示,宁德时代供货有效期限为2020年7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新补贴政策也是从7月23日开始正式实施。换言之,从今年第三季度开始,20万元-30万元之间的电动车大战,才会真正拉开序幕。
众所周知,电动车的成本主要来自电池,为此,车企要增强产品在这一价格区间的竞争力,控制电池成本无疑是最关键的一环。
为此,大众汽车当下能否成功收购国轩高科,无论是资本市场还是企业自身,都受到着高度关注。
据?GGII?的数据显示,2019?年,国轩高科的动力电池装机量为3.22GW,同比增长?4%,仅次于宁德时代和比亚迪,排在第三位。
虽然目前大众的动力电池在中国的供应商主要是宁德时代,但该项收购一旦成功,那么大众将第一次直接持有一家中国电池厂商的股份。这对其今后在华的电动化转型,无疑影响巨大。
事实上,从之前财政部等三部委对这两年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再到如今补贴政策的出台,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力度正逐步加大。
虽然油价暴跌只是短期现象,但长期来看,石油的枯竭是不可逆的,全球向新能源汽车转型的大方向也不会因此改变。
只是在转型的当中,要把握好技术路线的方向,才不至于做太多“无用功”。
懂得“及时止损”的戴姆勒就是一个例子。
最近戴姆勒宣布,正式终止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开发。公司表示,氢燃料汽车制造成本太高,大约是同等电池电动汽车费用的两倍。
但不研发燃料电池乘用车并不代表连燃料电池商用车也放弃。毕竟在这一领域,未来的潜力仍非常巨大。
于是,戴姆勒宣布未来将于商用车竞争对手沃尔沃一起成立一家股比50:50的合资公司,研发量产重型商用车用燃料电池。
根据协议,戴姆勒将整合其燃料电池业务注入合资公司,VOLVO集团将以6亿欧元收购合资公司50%股份。
此次双方由“竞争”到“合作”,背后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大股东吉利所起到的作用。
事关吉利旗下也拥有远程商用车品牌,这一合作显然又将激起人们的各种想象。
与吉利或许要走的技术路线不同,比亚迪最近则选择与日野自动车株式会社联手,聚焦于合作开发纯电动商用车(BEVs)。
据悉,双方不仅将加快开发纯电动商用车进程,而且还将充分结合双方在纯电动商用车领域的技术和经验优势,在零售和其他相关业务方面展开深度合作,以促进纯电动商用车的普及。
由此看来,中国品牌未来在新能源商用车这一领域的较量,或将开启一个全新的战场。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新能源车企的前景如何?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主要有上汽集团(600104.SH)、蔚来-SW(09866.HK)、理想汽车(02015.HK)、小鹏汽车(09868.HK)、广汽集团(601238.SH)、比亚迪(002594.SZ)等
本文核心数据:产销规模、竞争格局、渗透率
行业概况
1、定义
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新能源汽车是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行业是指进行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活动的企业集合。
新能源汽车按照能源供给和应用领域,有两种分类方式,具体如下:
2、产业链剖析:大型企业已实现后向一体化布局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原材料及零部件供应;中游是指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按照用途可划分为乘用车、商用车等;下游包括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新能源汽车后市场服务等应用领域。
从新能源汽车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参与企业来看,上游企业包含赣锋锂业、华友钴业等原材料供应商以及宁德时代、大洋电机等核心零部件供应商;中游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主要有比亚迪、上汽集团等国产企业以及特斯拉、宝马等外资厂商;而下游主要有国家电网、上汽通用等新能源汽车充电及后市场服务商。大型企业如比亚迪等,已经实现后向一体化布局。
行业发展历程
“八五”期间,开始组织相关部门展开了对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的研发;随后电动汽车列入国家攻关项目。历经了一系列策划之后,2011年开始,新能源汽车试点工作如火如荼的开展,从试点到全面,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历经转型阶段,由“政策导向性市场”逐渐向“市场导向性市场”转型。
行业政策背景
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政策规划涉及购置补贴政策、节能减排政策、电池充电桩配套产业政策等,部分汇总如下:
我国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2020年10月,院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安全水平全面提升。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充换电服务便利性显著提高。
产业发展现状
1、新能源汽车供需水平较为平衡
受益于政策的优惠,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从2014年开始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大幅上升;随后2016、2017年受到骗补及补贴倒退的影响,产销量增速放缓。至2021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敲定,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将在2020年基础上再退坡20%。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据显示,2021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量为354.5万辆,同比增长159.5%。2021年新能源汽车的产量爆发式增长,主要是因为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拉动,呈现出市场规模、发展质量双提升的良好发展局面,2022年新能源汽车不再享受补贴政策也是企业在2021年加大生产力度的原因之一。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爆发式增长,达到352.1万辆,同比增长157.6%。2012-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12年的1.28万辆到2021年的352.1万辆,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可以看出我国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消费需求逐年攀升。
2012-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率呈现波动性,范围在95%-103%之间,在合理的范围内小幅波动,说明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整体供需较为平衡。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率为99%。
2、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大幅增加
2017-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进口规模呈扩大趋势。2021年全年进口新能源汽车14.37万辆,同比上升10.03%。
注:海关总署的新能源汽车统计口径包括混合动力客车(10座及以上)、纯电动客车(10座及以上)、非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以及纯电动乘用车。
2017-201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规模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20年全年出口新能源汽车22.29万辆,同比下降12.5%;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及出口金额都大幅上升,总计出口量55.46万辆,同比增长148.8%,在出口金额方面,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金额为108.58亿美元,同比增长236%。
2017-2020年,我国新能源进口量大于出口量,处于贸易逆差状态。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额首次大于进口额,由贸易逆差转为顺差。
3、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高速上升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逐步发展,2014年我国开始出现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由此也开启我国新能源汽车元年。2015年全国进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增长年,在2015年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在整体汽车行业里的占比首次突破1%关卡,我国也在这一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国汽车总销量比例)达到13.4%,较2020年大幅上升。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格局
根据企查猫查询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注册企业主要分布在广东省。其次为江苏、山东等沿海省市;浙江、安徽、河南、湖北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数量亦较多。
注:颜色越深代表企业数量越多;数据截至2022年9月14日。
从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市公司的地区分布来看,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上市企业数量最多,其中不乏广汽集团(601238.SH)、比亚迪(002594.SZ)、小鹏汽车(09868.HK)等龙头企业。江苏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上市企业数量亦较多,有亚星客车(600213.SH)等上市企业,安徽省有蔚来-SW(09866.HK)、江淮汽车(600418.SH)、安凯客车(000868.SZ)、汉马科技(600375.SH)等上市企业。
注:颜色越深代表企业数量越多。
2、企业竞争格局
依据乘联会统计数据,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乘用车零售销量排名第一位的是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实现新能源汽车零售销量达到58.4万辆;其次是上汽通用五菱,实现零售销量43.11万辆;排名第三的是特斯拉中国,实现零售销量32.07万辆,其他企业排名如下: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政策退坡,竞争加剧
随着我国新能源政策补贴退市,市场进入转型阶段,未来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趋势如下:
2、未来新能源汽车行业销量接近800万辆
2020年10月,院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其中明确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20%左右。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25年我国汽车销量将达到3000万辆。前瞻在此基础上结合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情况进行预测,到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402万辆,到2027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或达到783万辆。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牛气冲天辞辛丑,猛虎添翼看壬寅
对于新能源 汽车 产业来讲
2021辛丑牛年自然是牛气冲天的一年
160%的超高增长速率怕是以后再难遇见
如今2022,虎年(Chinese Tiger Year)已至
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发展必如猛虎添翼、威势腾飞!
所谓“吹尽狂沙始到金”
新能源 汽车 产业经过多年徘徊与积淀
2021年终是金蝉破壳、蓄势喷发
在多重因素的助推下,2022年必将如猛虎添翼、势不可挡……
首先在参与企业方面
除了所有的传统车企
单就中国市场的新造车势力来讲
大家所熟知并已然成势的蔚小理早已不那么孤单
哪吒、高合、威马、创维、零跑、极氪和岚图等均已锋芒毕露、咄咄逼人
后面还有更加锐意与强悍的小米、智己和阿维塔等
一个个兵精粮足、虎视眈眈、志在必得!
2022新能源 汽车 将开启对传统燃油 汽车 的加速蚕食与侵吞
在车辆性能补短板方面
续航里程与经济性已经不是问题
新能源 汽车 的充电补能不便这一短板也或将在2022年后彻底终结
除了快充,“换电补能”已呼之欲出、扑面而来
2021年10月,工信部已在全国11个城市启动新能源 汽车 换电模式应用试点
2022年1月18日,宁德时代发布换电服务品牌EVOGO和组合换电整体解决方案
2022将是新能源 汽车 性能全面超越传统燃油 汽车 的关键转折年
从今往后大家不买新能源 汽车 的理由将越来越少
在智能化发展方面
以ADAS(高级驾驶系统)和智能座舱为核心的智能化在2022年将加速发展与普及
2021已实现激光雷达首次搭载量产车型的应用示范
2022年将逐渐实现自动驾驶细分场景的商业化落地
很多品牌及车型将在2022年开始搭载L2级以上自动驾驶系统,如特斯拉、蔚来、小鹏、丰田、智己、极狐和阿维塔等
钢铁侠马斯克更是放豪言要在2022年实现完全无人驾驶
如果说2021年是电动 汽车 的智能化元年
那么2022年才是大量智能化车型市场化落地的关键转折年
在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截止2021年11月,我国已建成充电桩230多万根、充电站1.4万座、换电站1200多座
按照相关规划,下一步还将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的建设
到2025年时力争将车桩比由当前的约3:1提升到1:1
更加完善与充分覆盖的充换电基础设施将加速点燃消费者拥抱新能源 汽车 的热情
在产品线丰富度方面
从A00级到C级和D级、从混合动力到增程式和纯电动、从国产到外资、从轿车到SUV和轿跑,等等
车型产品极大丰富、简直令人目不暇接
就目前已知,各类车企将在2022年推出超过90款新能源车型
总有一款适合您!
在安全性方面
根据“真锂研究”团队的持续跟踪与对照分析
新能源 汽车 的起火自燃等事故比例已大幅下降
新能源 汽车 动力电池的本质安全及系统安全已获得根本性突破与提升
配套供应链、工艺技术和规模效应等方面
一方面随着行业的不断向前发展,全产业配套供应链更加优化与完善
其次从材料到电池再到整车制造各环节制造工艺更加成熟,产品品质和良率进一步提升
还有各环节生产制造的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不断得升,生产效率极大提升
以上各方面因素叠加,并随着终端新能源 汽车 产销量的不断增长,全行业整体规模效应逐步显现,车辆成本不断下降
各国扶持政策层面,
2022全球共进,新能源 汽车 发展全面提速
中国方面,2022年中国对新能源 汽车 的财政补贴和购置税减免优惠等仍将继续,各种非经济性支持如不限行不限号和路权开放等不变
美国方面,已通过总额达1740亿美元的电动 汽车 支持法案,从刺激需求、制造和供应链、建立充电基础设施的全国网络、研究和创新四个方面全面支持电动 汽车 产业的快速发展,试图赶超中国
欧洲方面,欧盟委员会于 2021年7月发布的Fit for 55法案有望在2022年正式落地,进一步加大欧盟各国碳减排力度
此外,在新能源 汽车 补贴政策方面,德国2022年补贴不退坡,单车依然保持最高补贴9千欧元,另外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2022补贴均不退坡
尽管利好多多,但也有困难和挑战
全球疫情蔓延继续,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复苏仍面临诸多困境
“缺芯少料”成为常态,车规级芯片和锂钴镍等主要关键及材料供应持续偏紧
政局不稳和地缘政治因素破坏原料供需平衡及导致价格波动频现
以上困难和挑战都将不同程度影响到新能源 汽车 的 健康 快速发展,过程中定会有所波折,但总体上看,就中国市场而言,2022年产销量保持40-50%的增长还是有充分保障的,对应的新能源 汽车 年度总销量约为500-550万辆左右
中国的氢燃料电池汽车,被什么卡了脖子?
文|东篱
“我从未想过可以再见到它。”时年91岁的Floyd?Wyczalek在2016年又一次坐进了Electrovan的驾驶室里。
握着他50年前参与制造的全球第一辆燃料电池概念车的方向盘,这位前通用汽车工程师眼里发着光。
转眼又是4年。2020年9月8日,通用汽车宣布20亿美元入股电动汽车公司Nikola,其中燃料电池技术的应用是双方战略合作重头戏之一。“价值数十亿美元”,这是Nikola创始人Trevor?Milton对通用燃料电池项目的评价。
而在万里之遥的中国,很多人说,2020年是氢能元年。
逐利的资本不太会撒谎。氢云链数据显示,2020年前7个月,中国的氢能产业名义总投资超过1300亿元,同比增长逾30%,投资达到百亿级别的项目就有5个,而2019年同期只有2个。
如今,出台支持氢能发展政策的地方也超过40个,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规划的氢燃料电池电堆产能逾3000兆瓦,燃料电池汽车预期产量超10万辆。
9月13日,上汽集团正式发布全球首款燃料电池MPV?上汽大通MAXUS?EUNIQ?7,同时公布其“氢战略”。
资本、、车企纷纷出手,在这个逐渐转凉的九月,中国氢燃料电池市场格外火热。
氢的诱惑?提到燃料电池,现在很多人习惯性在前面加一个字——氢,也就是氢燃料电池,暗示着这是一场能源动力的变革。
人类每一次的能源变革都是提升减碳加氢、提升能量密度的过程。
氢气是一种高能、高效的能量载体。古代木材作为燃料的能量密度只有每公斤0.13兆焦,现在标准煤、石油、天然气直到氢气,能量密度最高达到了140兆焦。
而且氢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获取方式多种多样,无论是工业副产品、石化能源还是水,人类都可以通过各种方法从中获取氢气。
21世纪,人类正在从化石燃料时代向绿色能源时代迈进。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认为,转变分为两个:一个是化石能源消耗向绿色能源再生转变,另一个是从高碳燃料向低碳燃料转变。回归本质的话,还是燃料的“加氢减碳”。
“零碳”能源最终指向了氢能,这是一种零排放的清洁能源,氢气和氧气充分反应的最终产物只有水。
氢能如此诱人,各国开始出手制定战略。
日本等多国已经将氢能社会定为国家战略。疫情爆发以来,德国等国将氢能视为振兴经济的重要手段。2020年6月份,德国宣布将再投入90亿欧元以支持氢能的发展。
中国在这方面也已开始布局。2016年5月,中央、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表示要“开发氢能、燃料电池等新一代能源技术。”
之后的2019年,氢燃料电池首次被纳入《工作报告》,2020年,氢能被纳入《能源法》征求意见稿。近期,有媒体报道称,由多个部委参与的中国氢能发展整体规划正在制定之中,中国氢能的顶层设计呼之欲出。
在落地方面,汽车产业是氢能战略的重要一环。
作为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大户,汽车使用氢燃料需要通过燃料电池系统。
燃料电池是一种将外部供应的燃料与氧化剂中的化学能通过电化学反应直接转变为电能、热能、和其他反应产物的发电设备。
目前行业研究较多的燃料电池是外部供应燃料为氢气、氧化剂为氧气的质子交换膜氢燃料电池。燃料电池汽车就是以车载燃料电池系统产生的电能为动力或主动力的汽车。
1966年10月28日,在美国密歇根州,通用汽车展示了一款名为Electrovan的概念车,被视为是全世界第一辆燃料电池车,由于成本过高,当时没有得到推广。
如今,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汽车电动化的趋势不可阻挡。只是,前途光明,道路曲折,从过去到现在,电池安全仍然是很多消费者犹豫是否购买纯电动汽车的重要因素。最近宁德时代“811”电池也陷入安全性的争议当中。
氢燃料电池也是电动化浪潮中的一员,而且“燃料电池的安全性比锂离子电池高。”中国工程院院士衣宝廉认为,氢燃料电池本质是一个通过电化学反应实现的能量转化装置,原理上和锂电池是一致的,但从工作方式来看,它和内燃机更像。
内燃机的汽油(柴油)是存储在油箱里面的,燃料电池的氢气是存在储氢瓶里面,前者有发动机进行能量转化,后者的能量转换场所是在燃料电池电堆中,电堆和储氢瓶是分开的。
“我搞了一辈子燃料电池,从来没有发生过燃烧和爆炸的事故。”衣宝廉表示,燃料电池电堆里面的能量很少,如果出了事情,只要把氢气的供应切断,就能保障安全。
然而,这样一种高能、高效、安全的可再生清洁能源,现在刚刚步入商业化的窗口期。
两起两伏后的曙光?当前,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民用热潮已是20世纪以来的第三波浪潮。
通用的Electrovan在1966年没有掀起太大波澜,直到1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带来了第一波燃料电池民用化的热潮。
当时国际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对以色列等国实施石油禁运,仅仅3个月时间,从13年10月1日至14年1月1日,国际油价从每桶3.11美元上升到11.65美元,引发了全球性石油危机。
石油危机使得民用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和投入火热了一段时间,但这波浪潮并不持久,随着危机的暂时解决,燃料电池的热潮就慢慢冷下去了。
第二次浪潮兴起于2000年前后,由加拿大的巴拉德等燃料电池生产企业推动。但是因为当时的技术没有成熟到商业化应用的阶段,车企并不支持他们,消费者也没有需求,零部件供应商一方撑不起燃料电池汽车市场,最终氢动力汽车也没有发展起来。
此后一段时间内,由于氢燃料汽车在全球范围内迟迟无法实现量产,不少政策逐渐向搭载锂电池的纯电动汽车倾斜,氢燃料汽车全产业链频现倒闭潮。
到了2014年,丰田终于推出全球首款量产氢燃料电池汽车Mirai,沉寂多年的氢能汽车行业才得以复苏。
以此为起点,第三波氢能浪潮在汽车领域的暗流开始涌动。事不过三,或许这波氢燃料电池的商业化真能起来。
在各国政策扶持下,丰田汽车推出了Mirai,本田的Clarity、现代的NEXO等乘用车型亦纷纷量产。上汽也推出了搭载氢燃料电池系统的荣威950。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进华在2018年就曾表示,国外车企量产车型的主要性能,包括寿命、功率密度、价格等方面,与传统汽车相比都已具备一定的竞争力。
在商用车领域,丰田正在加码,通用则选择和电动卡车公司Nikola合作推进燃料电池系统在卡车领域的落地。国内的长城、福田、上汽也都在发力。
但是和国外相比,目前中国在氢燃料电池领域的技术实力仍有短板。
“应当正视我国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和国外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彭苏萍表示,“卡脖子”技术分布在氢能产业的多个环节,急需打破技术封锁,包括氢气储运技术存在的短板、相关核心设备主要依靠进口等。
被什么“卡脖子”??燃料电池技术原本应用于航空航天以及军事等领域,从技术本身来看,相对成熟,不存在太大的难点。
但正因为被用在不计成本的航天和军用领域,燃料电池技术门槛其实很高,拓展到民用领域,如何削减成本成为关键。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制约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就是氢气这一能源本身。
在用户和端,对于燃料电池汽车的认知非常不充分,对于其安全性的质疑很多。同时法规标准也不完善,丰田在日本也遇到困难:在氢燃料电池汽车进入密闭空间如地下停车场时,没有权威第三方可以证明这是没有安全隐患的。
此前张进华就曾表示,很多官员中仍将氢与不安全划等号,因此进行科学普及至关重要。
值得庆幸的是,政策正在放开。上汽集团副总裁蓝青松透露,从今年开始上海不再将氢气定义为危化品,而是转为燃料,“将其视作燃料来管理,这便是政策上的巨大变化。”
不过问题不止这些。作为交通领域的能源,氢能的供给规模和价格不足以支撑大规模商业化推广,氢燃料的加注困难,费用偏贵。
氢能产业链分为制氢、储氢、运氢和加氢等几个方面。
以最终端的加氢站为例,里面的设备就包括压缩机、加氢机、顺序控制柜、卸气柜等等。上海氢枫能源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方沛军表示,“加氢站里面建站很多设备是来自国外的品牌,目前来看(比例)还很难降下来。”
购国外设备的成本将被传导到终端的加氢价格,目前来看,氢气的价格对于消费者而言还是太贵。
一位上汽的氢燃料电池资深工程师告诉HD汽车商业周刊,“或许氢气出厂只要几块钱,但经过脱硫、纯化、加压运输、气站储存,到了加氢站可能还要升压,此外加气站成本可能占到40-50%,综合成本算下来就很贵。”
近期在安亭的加氢站,HD汽车商业周刊观摩了一次加氢演示,机器屏幕显示,加注0.35千克的氢气共需支付25元人民币,也就是每公斤的氢气加注价格超过70元。
不过相关人士透露,他们和加氢站签订的协议远没有这么贵,每公斤不到40元。
但是业界普遍认为,氢气价格达到20-25元才能够让用户有好的体验,现在加氢价格动辄每公斤六七十元,补贴后也在40元上下,相比加油或者充电,汽车加氢的单位价格更贵,因此,短期很难通过纯市场化的行为进行推广。
再回到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生产制造环节,从全球视角来讲,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产业链也难言成熟。
“丰田、本田和现代,大多都是依靠背后财团,打造一个全封闭系统自己干。”广东泰罗斯汽车动力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锐明对HD汽车商业周刊透露,现在很多催化剂、质子膜等核心材料和零部件掌握在少数企业手中,成本居高不下。
上海捷氢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卢兵兵指出,催化剂、质子交换膜、碳纸等是氢燃料电池电堆领域“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和零部件。
以质子交换膜为例,全氟结构的质子交换膜要实现大规模量产的条件严苛。一方面,氟化工材料很特殊,有强腐蚀性、爆炸性,所以要求工业化的稳定的生产平台,而这个需要时间的积累。另一方面,厂商还要和车企一起开展试验评价,“没有试验评价,就没有人敢用你的膜”。
更令人担忧的是,研发全氟质子交换膜现在还是烧钱阶段。据山东东岳集团首席科学家张永明介绍,“这个膜现在一直在赔钱,年年几千万,一般的公司都不愿意做,愿意负责任的公司才做。”
国家也发现这些问题。在2020年9月5日的泰达论坛上,财政部经济建设司一级巡视员宋秋玲解释了燃料电池汽车的财政补贴变动,“转型后的示范政策核心目标就是支持企业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
现如今,氢能各环节尚未真正打通,燃料电池关键核心技术不在自己手中,这是两个卡住中国企业脖子的关键问题。
甚至两者之间还存在矛盾,既有燃料电池系统和氢气的价格矛盾——“做氢的觉得电堆贵,做电堆的觉得氢贵”,也有氢燃料电池车和加氢站之间的数量矛盾——“车觉得没(加氢)站,站觉得没车”。
问题的症结在于“规模”。
一百万辆的生死线?截至2020年8月,我国已累计推广燃料电池汽车超过7200辆,累计运行里程接近1亿公里,共建成加氢站72座,但这还远远不够。
“燃料电池车在2035年必须达到一百万辆,如果达不到,就是有风险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直言。
西方国家在公司角度来看会有“死亡之谷”,即技术开发成功后,商业化还要越过投资规模、回报率、风险控制等难关,但中国现在从国家层面给企业搭了桥,要利用好这个机会。
“目前中国燃料电池市场的火热,其政策导向非常明显,这是好事。”一个深耕燃料电池市场数十年的专家对HD汽车商业周刊表示。
遗憾的是,国内不少企业只关注眼前利益,花钱投产是为了国家补贴,而非提高技术。所以补贴政策要既照顾到现状,更要鼓励自主专利研发,推动技术进步,今年“以奖代补”的政策转变也暗合此理。
毕竟在政策基础上,企业主动投入才是推动行业进步的力量。
同济大学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研究所所长章桐直言,“由于各方面因素,国内企业投入还是不够,产业就很难起来。”反观丰田、通用等车企,在燃料电池上做了几十年的投入,近几年的研发费用每年高达上亿美元。
不过章桐表示,这方面上汽是个例外。作为中国最早开展燃料电池技术研发的汽车企业,上汽于2001年就启动了凤凰一号燃料电池汽车项目。2006年正式成立燃料电池事业部,从整车集成、系统集成,到如今发力突破电堆技术,公司一直在投入研发,并相继推出燃料电池乘用车荣威750、950和商用车上汽大通FCV80、EUNIQ?7等车型。
在这期间很多燃料电池相关的企业或倒闭或转型,上汽当然也受过影响。
时任上汽集团前瞻技术研究部燃料电池系统部总监陈雪松对HD汽车商业周刊坦言,“外面都死掉了,上汽内部也曾质疑过,这个方向对不对?最终坚持了下来。”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内车企正加入进来,上汽大通MAXUS?EUNIQ?7更是瞄准中高端商务出行领域,进军个人消费市场,国内燃料电池商业化开始加速突破。
发布MAXUS?EUNIQ?7同时,上汽也发布了“氢战略”:在2025年前,推出至少十款燃料电池整车产品,上汽捷氢科技达到百亿级市值,建立起千人以上燃料电池研发运营团队,形成万辆级燃料电池整车产销规模,市场占有率在10%?以上。
“燃料电池的乘用车受到基础设施制约较大,目前来看更适合先应用于商用车领域,围绕加氢站进行运营,并在公共交通、物流以及城市出行等领域中率先落地。”蓝青松表示。
今年的泰达论坛上,宋秋玲表示:“本次示范重点推动燃料电池汽车在中重型商用车领域的产业化应用,并向重型货车倾斜。”
确实,相较乘用车,客车和卡车对燃料电池的技术要求更低,商用车规模化可以培育一批能源供给、零部件甚至是材料的供应商,把中国自主的产业链打造起来,然后逐步提高技术水平,进而扩展到乘用车领域。
正如上汽集团副总裁兼总工程师祖似杰所言,燃料电池要先在商用车领域规模化应用,而规模又将带动产业的良性循环。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结合混动,乘用车继续坚持纯电路线,客车、卡车等商用车领域提升应用燃料电池技术的比例,“双线并进”将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
更多难题还在后面。商业化之后,企业还要考虑“燃料电池出现问题的承受度”,即如何进行售后服务。中国能源工程集团首席科学家范钦柏指出,这是过去很多美国燃料电池企业失败的主要问题,也将是中国企业将来必须面临的困难。
“你氢醒了吗?”范钦柏说,他希望各位从业者这样问问自己。
-END-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