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油价格趋势观察报告_大豆油价格分析
1.橄榄油等几种油的成分和作用
2.非转基因大豆
3.脂肪消化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4.转基因食品在我国的综述报告
橄榄油等几种油的成分和作用
花生油具有花生的香味,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种主要食用油。花生油可提供给人体大量营养,而且能增加食品的美味,是构成人体内多种组织成分的重要原料。
≮功效≯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研究证实,花生油含锌量是色拉油的37倍,粟米油的32.6倍,菜籽油的16倍,豆油的7倍。虽然补锌的途径很多,但油脂是人们日常必需的补充物,所以食用花生油特别适宜于大众补锌。营养专家还在花生油中发现3种有益于心脑血管的保健成分:白藜芦醇、丰富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和β—谷固醇。实验证明,这几种物质是肿瘤类疾病的化学预防剂,也是降低血小板聚集、防治动脉硬化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化学预防剂,是中老年人理想的食用油脂之一。优质花生油中含多种抗衰老成分,有延缓脑功能衰老的功效。
≮适用人群≯
适合所有人特别是中老年人食用。
≮适用量≯
每天40克。
≮特别提示≯
花生油耐高温,除炒菜外适合于煎炸食物。毕竟热量很高,并含有大量脂肪,食用过多对心脑血管还是会有—定影响,而且容易发胖。
花生油营养价亦高
在国际上,人们也已经对花生作为一种非常有益于健康的食品达成了共识。由此,花生油、花生酱等花生制品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事实上,花生油也确实和花生一样,含有丰富的营养价值。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发现,花生油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占75%以上,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50%以上。同时,单不饱和脂肪酸的作用也正被人们逐步了解,科学家目前已经掌握的知识是,单不饱和脂肪酸能够降低血胆固醇,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并可降低21%的心血管危害性。
除此以外,花生油中还含有13种维生素和26种矿物元素,其中富含维生素E、叶酸,以及矿物质元素锌、钙、磷、铁等。这26种元素中的每一种对人体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通过饮食补充这些营养素的摄入,能够增强体质,并有助于改善中国居民营养缺乏和营养不良的状态。
例如,每100克花生油含锌8.48毫克,是色拉油的37倍,粟米油的32.6倍,豆油的7倍。而锌能促进儿童的大脑发育,激活中老年人的脑细胞,对延缓衰老有一定作用。另外,科学家还在花生油中发现了一些植物活性化学物,包括植物固醇、白藜芦醇、异黄酮、B-谷固醇等,它们都具有重要的保健作用。营养学研究证实,植物固醇是一种脂类化合物,不为人体吸收并阻止胆固醇吸收,能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B-谷固醇则具有降胆固醇、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的功效。
为健康学会挑花生油
节日里,人们容易陷入美食的包围圈,这个时候我们更加应该注意膳食平衡,给自己的身体补充必要的能量,而含有丰富营养的花生和花生制品花生油等,无疑是我们的最佳选择。不过需要提醒读者注意的是,如果你选择食用花生油这种花生制品作为对自身健康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有力支持,那么并不是市场上销售的每一种花生油都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一些冒伪劣产品不仅不能起到给身体添活力的作用,甚至还会有损健康。我们在挑选花生油的时候,除了要认准正规厂商生产的产品外,还要懂得判断。判别的主要手段在于油所用的生产工艺,浸出工艺会破坏花生的营养,而纯物理压榨就能完好地保留花生的天然营养。(新闻晚报)
中国营养学界研究报告验证:
花生油对健康确实有益
近期《中国营养学报》上发布了山东大学《花生油对中国城市中老年人血脂水平的影响》的实验报告。
实验选择了65位中老年(40—60岁)健康者,每人随即先后使用四种不同食谱:A、基础膳食,即原有膳食,动物性脂肪摄入较多,烹调用色拉油;B、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膳食;C、花生油膳食,用花生油代替色拉油,减少动物性食物的摄入;D、花生油加花生膳食。
实验结果:与基础膳食比较,富含高油酸的花生油膳食和花生油加花生膳食与低脂膳食一样,均降低了总胆固醇和有害胆固醇。山东大学徐贵发教授表示,就拿参加实验的鲁花压榨花生油来说,这种先进的压榨工艺,可最大限度的保留花生中的活性物质,如脂溶性维生素、植物固醇和白藜芦醇,这些物质在调节血脂的过程中也发挥有益的作用。
花生油与橄榄油各有千秋,花生油更适合大众消费。
花生油与橄榄油都成为国内外消费者所喜爱的食用油。其共同点是:
不含胆固醇、油酸含量高。橄榄油含油酸最高,高达60%—84%。花生油达42—68%,是大豆油、葵花籽油和玉米油等其他植物油的2至3倍。
均为压榨法制油。花生油与橄榄油都属于压榨法制油,保证了成品油的安全、卫生、无污染。
二者的不同点是,橄榄油味淡,适合西方人口味;而花生油浓香扑鼻,更适合中国人讲究色香味的传统饮食习惯。橄榄油市场价位昂贵,是一般食油的10倍;花生油每公斤十多元,城镇居民大都可以接受。
高级营养油--葵花子
葵花子,又叫葵瓜子,是向日葵的果实。它的子仁中含脂肪30%-45%,最多的可达60%。葵花子油颜色金黄,澄清透明,气味清香,是一种重要的食用油。它含有大量的亚油酸等人体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可以促进人体细胞的再生和成长,保护皮肤健康,并能减少胆固醇在血液中的淤积,是一种高级营养油。
葵花子油中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含量比花生油、麻油和豆油都多。因此,它能降低血清胆固醇的浓度,防止动脉硬化和血管疾病的发生,非常适合高血压患者和中老年人食用。
葵花子油中还含有较多的维生素E,每百克中约含100-120毫克。因而,有良好的延迟人体细胞衰老、保持青春的功能。经常食用,可以起到强身壮体、延年益寿的作用。
葵花子油中还含有较多的维生素B3,对治疗神经衰弱和抑郁症等疗效明显。它含有的一定量蛋白质及钾、磷、铁、镁等无机物,对糖尿病、缺铁性贫血病的治疗都很有效,对促进青少年骨骼和牙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它含有的亚油酸,是人体必需的脂肪酸,有助于人体发育和生理调节,对于防止皮肤干燥及鳞屑肥大也有积极作用。
葵花子油还含有葡萄糖、蔗糖等营养物质,其发热量也高于豆油、花生油、麻油、玉米油等,每克可产生9.499卡热量。其熔点也较低,宜于被人体吸收,吸收率可达98%以上。另外,它稍经加热,香味浓郁,是除了芝麻油外味道最好的食用油。
由于葵花子油富含营养,对人体具有多种保健功能,因此被誉为“高级营养油”,近年来在国际市场上畅销不衰,大受青睐。
要健康吗?吃花生油吧!
2003-6-6
2003年新春伊始,北京人民大会堂选定鲁花特香纯正花生油为国宴用油。这,除了进一步奠定了“鲁花”在优质花生油中的精品地位,还引起了国人对花生油的高度关注,引发了一场花生油营养价值、保健功能、对改善国人饮食结构作用的讨论。让我们来听听几位著名营养学家和医药学专家的意见。
用花生油少心脏病
美国营养学会、美国辛辛那提医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食用花生油的人群,有“两低一高”:血脂低、有害胆固醇低、有益胆固醇高。另一项对美国80082名妇女长达几年的调查发现,花生油中的主要成分单不饱和脂肪酸是预防冠心病的重要心脏保护因素。
美国心脏协会在对现代人们饮食研究中发现:希腊,尤其是克里特岛居民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最低,芬兰和美国最高。究其原因,希腊和另两个国家惟一显著的差别是其居民摄取的脂肪类别不同。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较低的国家,单不饱和脂肪酸被大量摄取。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毛文岳教授说,食用油主要由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微量元素组成,国内外营养学家一致认为,判断一种食用油的优劣,主要参照该油品中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越高,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越高。
在我国主要食用油中,花生油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达到48%,而玉米油、大豆色拉油、菜籽色拉油、大部分调和油、葵花子油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只相当于花生油的1/3~1/2。多不饱和脂肪酸常见于玉米油、色拉油、葵花子油、红花子油。
胆固醇分两种: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也被分别称为:“坏胆固醇”和“好胆固醇”。前者对人体有害,后者则能清除胆固醇并转移到肝脏,通过胆管排出。多不饱和脂肪酸既降低“坏胆固醇”的含量,也降低“好胆固醇”的含量。而单不饱和脂肪酸不只降低“坏胆固醇”的含量,还能显著增加“好胆固醇”含量,从而防止胆固醇沉积,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
中国“长生果”美国香饽饽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美国营养学会会员徐贵发教授介绍说,近年来,美国掀起了食用花生和花生油的热潮。同时,美国营养学家向居民推出了一系列花生抗衰老成果。这验证了我国花生古称“长生果”的合理性。他们通过对花生和花生油的实验表明,花生中含有多种抗衰老成分,尤其以单不饱和脂肪酸、白藜芦醇、贝塔植物固醇、叶酸和微量元素锌等5种抗衰老成分最为突出。这些成分对调节人体机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有着重要的作用。
徐教授说,对花生的基本看法,中美两国居民有很大差异。我国许多人认为花生是容易使人发胖的食品,而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成果证明,花生是减肥者食谱的主要内容,花生食品是深受美国广大居民喜爱的日常食品。
一个顶二一个顶三
毛文岳教授说,他曾经与一位著名餐饮节目主持人一起做过一项有趣的实验,用纯正花生油、普通调和油、色拉油做同一个菜。结果发现,要达到同样的色、香、味要求,使用量的比例为1∶2.5∶3。花生油简直就是一个顶二,一个顶三。
他告诉消费者,从别的食用油改用花生油的时候,一定不要犯经验主义错误,平时用三两,现在用一两五、一两就可以了,既经济又实惠,还能减少人体对脂肪的摄取,防止肥胖。
毛教授援引中国预防医学院的数字说,每百克花生油中锌元素的含量高达8.48毫克,是色拉油的37倍,菜籽油的16倍,豆油的7倍。众所周知,锌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多补充锌元素能增强人体抗病的能力,延缓脑细胞和人体机能衰退,儿童多食用一些含锌丰富的食品,能增进食欲,促进身体发育,促进智力发育。
压榨原料食用绿色
据了解,目前国内流行的食用油加工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浸取法,生产过程中需要进行溶剂消除,高温精炼,脱色、脱臭等“六脱”或“八脱”,难免造成一些营养成分的损失,大部分色拉油、调和油用的就是这个方法。一种是以中国花生油第一品牌“鲁花”为代表的压榨法。这种工艺的原理是:靠物理压榨让油脂从原料中分离出来,不使用任何化学物质,确保产品的原汁原味、安全、卫生、无污染。
毛教授介绍说,国内花生油压榨技术已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用5S纯物理压榨工艺核心技术的鲁花特香纯正花生油,无论在色泽、口味,还是内在质量上,达到或超过国际名牌产品的水平,已经出口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是老百姓可以放心食用的绿色食品。
杭州人对花生油的具体情况可能知之不多。可到了北京以后,才发现花生油真是琳琅满目,要想买别的食用油还真不容易。
其实,1998年前,北京还很少见花生油,随着消费者消费理性的增强和消费水平的提高,现在花生油在北京食用油市场上占据了统治地位。无论煎、炒、烹、炸,还是凉拌菜,都离不开它。大多数知名的餐厅和酒店用的都是花生油。
中国粮油协会油脂专业分会会长、首席专家王瑞元认为,花生油营养价值非常高,使用性能又非常符合东方人的饮食习惯,我国的花生在国际上占有非常明显的规模优势和质量优势。可以确信,用不了几年,花生油将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主角之一,因为老百姓的健康生活确实离不开它。
看看,花生、花生油有多重要!(浙江日报)
食用油,别老盯着一种吃
近二十几年来,由于人们吃了太多的包括脂肪在内的高热能食品,或者是因选用的脂肪不当,使超重、肥胖、动脉硬化、高血脂、高血压、胆结石等疾病高发。而社会上对各种食用油的说法又很多,面对市场上林林总总的食用油,百姓一头雾水,那么应该怎样对待这些问题呢?
食用油各有特点
橄榄油
它含的单不饱和脂肪酸是所有食用油中属于最高的一类,它有良好的降低低密度胆固醇(坏胆固醇),提高高密度胆固醇(好胆固醇)的作用,所以有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减少胆囊炎、胆结石发生的作用;橄榄油还含维生素A、D、E、K、胡萝卜素,对改善消化功能,增强钙在骨骼中沉着,延缓脑萎缩有一定的作用。但橄榄油价贵,味淡,缺乏诱人的脂肪香味,所以大多数中国人对它的口味不太欢迎。
茶油
所含单不饱和脂肪酸与橄榄油相仿,所以有“东方橄榄油”之称。据报道,某茶油产地的居民,其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比其他地区的人群低。
菜子油
所含单不饱和脂肪酸很高,故有与橄榄油相似的作用,它还有利胆的功效。由于菜子油是所有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食用油中价格最低的,所以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欢迎。
花生油
含丰富的油酸、卵磷脂和维生素A、D、E、K及生物活性很强的天然多酚类物质,所以有降低血小板凝聚,降低总胆固醇和坏胆固醇水平,预防动脉硬化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功能。民间认为多吃花生油容易‘上火’,这是由于花生油中的花生烯酸导致人体变态反应的缘故。
豆油
含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E、D,有降低心血管疾病,提高免疫力,对体弱消瘦者有增加体重的作用。豆油含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较多,所以在各种油脂中属于最容易酸败变耗的,因此购买时一定要选出厂不久的,并尽可能趁“新鲜”吃掉。
葵花子油
含丰富的必需脂肪酸,其中亚油酸、α-亚麻酸在体内可合成与脑营养有关的DHA,孕妇吃葵花子油有利于胎儿脑发育;含有的维生素E、A等,有软化血管、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延缓衰老、防止干眼症、夜盲症、皮肤干燥的作用。它也含有较高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所以有与豆油一样的注意事项。
色拉油
它是植物油中加工等级最高的食用油,已基本除尽了植物油中的一切杂质和腊质,所以颜色最淡。色拉油适用于炒、炸、煎和凉拌,这是其他食用油所不及的。
麻油
有“植物油之王”的美誉,富含多种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钙、磷、铁、卵磷脂、维生素A、D、E,有清除自由基,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防治便秘、冠心病、糖尿病、头发早白以及润肤美容的作用,中医认为肺气肿患者,在睡前及次日起床前喝一点麻油,可减轻咳嗽症状。
猪油
它含较高的饱和脂肪酸,吃得太多容易引起高血脂、脂肪肝、动脉硬化、肥胖等,但也不要不敢吃,因为其含的胆固醇是人体制造类固醇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和自行合成维生素D的原料。猪油中的α-脂蛋白能延长动物的寿命,这是植物油中所缺乏的。(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蒋家教授)
不同的油营养不同,不能绝对的说哪一种好。单一的吃一种油长期来看并不好。从这个角度来将调和油就比较均衡。但是那种便宜的调和油其实主要成分还是大豆油。所以如果是便宜的调和油肯定是不如花生油好了。真正的花生油成本价都在60-70元,是比较高的,所以那种便宜的花生油也不是真正的花生油。我个人喜欢吃豆油,可能由于是东北人,我们从小就吃豆油。
几种食用植物油的营养特点
1、花生油
花生油淡黄透明,色泽清亮,气味芬芳,滋味可口,是一种比较容易消化的食用油。花生油含不饱和脂肪酸80%以上(其中含油酸41.2%,亚油酸37.6%)。另外还含有软脂酸,硬脂酸和花生酸等饱和脂肪酸19.9%。
从上述含量来看,花生油的脂肪酸构成是比较好的,易于人体消化吸收。据国外资料介绍,使用花生油,可使人体内胆固醇分解为胆汁酸并排出体外,从而降低血浆中胆固醇的含量。另外上,花生油中还含有甾醇、麦胚酚、磷脂、维生素E、胆碱等对人体有益的物质。经常食用花生油,可以防止皮肤皱裂老化,保护血管壁,防止血栓形成,有助于预防动脉硬化和冠心病。花生油中的胆碱,还可改善人脑的记忆力,延缓脑功能衰退。
2、菜籽油
菜籽油一般呈深**或棕色。菜籽油中含花生酸0.4-1.0%,油酸14-19%,亚油酸12-24%,芥酸31-55%,亚麻酸1-10%。从营养价值方面看,人体对菜籽油消化吸收率可高达99%,并且有利胆功能。在肝脏处于病理状态下,菜籽同也能被人体正常代谢。不过菜籽油中缺少亚油酸等人体必须脂肪酸,且其中脂肪酸构成不平衡,所以营养价值比一般植物油低。另外,菜籽油中含有大量芥酸和芥子甙等物质,一般认为这些物质对人体的生长发育不利。如能在食用时与富含有亚油酸的优良食用油配合食用,其营养价值将得到提高。
3、芝麻油
芝麻油有普通芝麻油和小磨香油,它们都是以芝麻油为原料所制取的油品。从芝麻中提取出的油脂,无论是芝麻油还是小磨香油,其脂肪酸大体含油酸35.0-49.4%,亚油酸37.7- 48.4%,花生酸0.4-1.2%。芝麻油的消化吸收率达98%。芝麻油中不含对人体有害的成分,而含有特别丰富的维生素E和比较丰富的亚油酸。经常食用芝麻油可调节毛细血管的渗透作用,加强人体组织对氧的吸收能力,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性腺发育,延缓衰老保持春青。所以芝麻油是食用品质好,营养价值高的优良食用油。
4、棉籽油
精炼棉籽油一般呈橙**或棕色,脂肪酸中含有棕榈酸21.6-24.8%,硬脂酸1.9 -2.4%,花生酸0-0.1%,油酸18.0-30.7%,亚油酸44.9-55.0%,精炼后的棉清油清除了棉酚等有毒物质,可供人食用。棉清油中含有大量人体必需的脂肪酸,最宜与动物脂肪混合食用,因为棉清油中亚油酸的含量特别多,能有效抑制血液中胆固醇上升,维护人体的健康。人体对棉清油的吸化吸收率为98%。
5、葵花籽油
精炼后的葵花籽油呈清亮好看的淡**或青**,其气味芬芳,滋味纯正。葵花籽油中脂肪酸的构成因气候条件的影响,寒冷地区生产的葵花籽油含油酸15%左右,亚油酸70%左右;温暖地区生产的葵花籽油含油酸65%左右,亚油酸20%左右。葵花籽油的人体消化率96.5%,它含有丰富的亚油酸,有显著降低胆固醇,防止血管硬化和预防冠心病的作用。另外,葵花籽油中生理活性最强的a生育酚的含量比一般植物油高。而且亚油酸含量与维生素E含量的比例比较均衡,便于人体吸收利用。所以,葵花籽油是营养价值很高,有益于人体健康的优良食用油。
6、亚麻油
亚麻籽油又称为胡麻油。亚麻油中含饱和脂肪酸9-11%,油酸13-29%,亚油酸15-30%,亚麻油酸44-61%。亚麻油有一种特殊的气味,食用品质不如花生油、芝麻油及葵花籽油。另外,由于含有过高的亚麻油酸,储藏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均较差,其营养价值也比亚油酸、油酸为主的食用油低。
7、红花籽油
红花籽油含饱和脂肪酸6%,油酸21%,亚油酸73%。由于其主要成分是亚油酸,所以营养价值特别高,并能起到防止人体血清胆固醇在血管壁里沉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血管疾病的医疗保健效果。在医药工业上红花籽油可用于制造“益寿宁”等防治心血管疾病及高血压、肝硬化等疾病的药品。此外,红花籽油中还含有大量的维生素E、谷维素、甾醇等药用成分,所以被誉为新兴的“健康油”、“健康营养油”。
8、大豆油
大豆油的色泽较深,有特殊的豆腥味;热稳定性较差,加热时会产生较多的泡沫。大豆油含有较多的亚麻油酸,较易氧化变质并产生“豆臭味”。从食用品质看,大豆油不如芝麻油、葵花籽油、花生油。
从营养价值看,大豆油中含棕榈酸7-10%,硬脂酸2-5%,花生酸1-3%,油酸22-30%,亚油酸50-60,亚麻油酸5-9%。大豆油的脂肪酸构成较好,它含有丰富的亚油酸,有显著的降低血清胆固醇含量,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功效,大豆中还含有多量的维生素E、维生素D以及丰富的卵磷脂,对人体健康均非常有益。另外,大豆油的人体消化吸收率高达98%,所以大豆油也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优良食用油。
食用油----“对症”买
从今年10月1日开始,花生油、大豆油两种食用植物油强制性国家标准将正式实施,新标准明示原料来源和加工工艺标识的要求,无疑使市民对食用油的品质及营养更加关注了。近日,记者走访了上海市营养学会和食疗研究会的有关专家,他们认为,选购食用油除考虑品牌、口味和价格之外,其实也有一个“对症”的学问。
大豆油减少患心脏病几率
大豆油含有的亚麻酸有降低血压作用,而且不含胆固醇。临床营养实验证实,引发冠状动脉心脏病的危险因素,除了高量胆固醇外,其他两种因素就是高血压及血管栓塞。大豆油的成分恰好可减少这两种因素,它可显著降低健康成人的血中胆固醇,有效地减少冠状动脉心脏病的危险性。
玉米胚芽油可抑制心血管疾病
高血脂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根源,维持人体脂肪在正常水平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除了多做户外运动,或多吃蔬菜及水果类食品之外,由于玉米胚芽油是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可以有效控制血脂水平,从而能达到抑制心血管疾病的目的。
原生橄榄油有助消化吸收功能
原生橄榄油含有不饱和脂肪酸,抗氧化性极强,丰富的油酸能增强胃肠道的收缩,提高胰腺、肝、胆的分泌功能,保护肠道粘膜,使食物能在胃肠道得到很好吸收,还可以缓解各种原因产生的便秘。
葵花籽油帮助预防皮肤疾病
葵花籽油属于低脂油类,其中的亚油酸含量高达66%,远远高于市场上的其他油类。此外,葵花籽油还含有卵磷脂与胡萝卜素等,不含芥酸、胆固醇等有害物质,长期食用可预防皮肤疾病、支气管扩张和夜盲症,可降低人体血压,减低血清胆固醇。
花生油降低血液总胆固醇
花生油中所含的油酸可降低血液总胆固醇和有害胆固醇,却不降低有益胆固醇。营养界把油酸称为安全脂肪酸,它在预防心血管疾病方面能发挥有效作用。与基础膳食比较,富含高油酸的花生油膳食和花生油加花生膳食与低脂膳食一样,均降低了总胆固醇和有害胆固醇。
还要特别注意!!!!!!!!!!!!!!!!!!
食用油不宜久存
不少家庭主妇喜欢购买大容量的桶装食用油,以为这样可以省心一些。如果家里人口多,油用得快,这是个好方法。然而,如果家里人口少,油又用得慢,购买大桶装的食用油却不划算,因为食用油是不能放得过久的。
食用油是很容易变质的,因为油脂会自动发生氧化作用。油脂氧化会产生很多有毒的氧化分解物质,人如果长期食用已经劣化的油脂,会使细胞功能衰竭,诱发多种疾病。油脂氧化后形成过氧化物会造成酸败,产生令人不愉快的气味。油脂的酸败不像食物腐败霉变那样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当我们闻到不正常的气味时,油脂的过氧化物含量已经大大超过国家标准的数值了。
因此为了避免食用油的变质,建议消费者最好购买小容量的桶装油。
调和油将被迫亮出配方“底牌”
如果正在征求意见中的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真正颁布实施,目前市面上出售的各类调和油除了要在商标上标注食用的原料外,还要提示消费者各类原料所占的比例。昨日,记者从省质监局获悉,调和油国标的征求意见稿尚未到达。据透露,经过征求意见、修改后,调和油国标有望在年底前出台。
调和油必须明示原料含量
据了解,调和油国标最受关注的是,提出了要标明产品配方与比例的要求,要在包装标签上标明花生油、菜子油、大豆油、亚麻油、芝麻油和玉米油等油种占调和油总体含量的百分比是多少。此外,调和油中其他成分的名称与含量也必须标出。
调和油国标的酝酿、起草历时两年,由于国家标准的缺失,调和油市场较为混乱,同称为“调和油”,不但食用原料大相径庭,价格方面差距很大,而且消费者在购买调和油时,也很难避免误区。
调和油价格千差万别
据了解,调和油称高合油,它是根据使用需要,将两种以上经精炼的油脂(香味油除外)按比例调配制成的食用油。它一般选用精炼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葵花籽油和棉籽油等为主要原料。
昨日,记者走访了省城的一些超市,发现调和油的品种繁多。在一家大型超市里,销售人员告诉记者,消费者购买较为集中的为花生调和油和大豆调和油。记者看到,所有品牌的调和油,在原料标注方面,都只表明了使用原料,未标出配方比例等。
因为原料不同,调和油的价格差距也很大。例如某品牌推出的调和油,主要原料为葵花子油、花生油、芝麻油和橄榄油,5升装的价格为76元;而另一品牌的同等容量装的菜籽调和油的价格则仅有37元。
新国标有助消费者明白地消费
据了解,原料价格决定着各类调和油的售价,例如茶籽油、花生油较贵,而其他的相对来讲便宜一些,如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三十多元的花生调和油,花生油的含量通常不会超过20%。
据悉,调和油国标实施后,现行的所谓“花生调和油”、“大豆调和油”等名词将消失,两种以上(含两种)的传统油调和配制出来的食用油会被统一称为“食用调和油”。成分、含量,包括成分的来源方式,是压榨还是浸出等制作工艺的标注都会帮助消费者明明白白购买调和油。
链接
如何辨别食用油质量
普通消费者要想辨别植物油质量优劣,其实很简单。一是闻味儿,滴一滴油到掌心,打转搓一下之后,闻味道,合格的油会有植物香,而不合格的会有怪味儿。二是买回植物油后,放到冰箱冷藏室,半个小时后看有无冻结,若有,里面很可能便含有质量低的棕榈油。三是用眼看,品质正常的油脂肉眼观察应该完全透明,如果油脂中含有碱脂、类脂、蜡质等和含水量较大时,油样会出现混浊或沉淀物。
非转基因大豆
转基因大豆油和非转基因大豆油有什么区别?
转基因大豆的研制是为了配合草甘膦除草剂的使用.除草剂有选择性的和非选择性的,草甘膦是一种非选择性的除草剂,可以杀灭多种植物,包括作物,这样,虽然这种除草剂的效果很好,但是却难以投入使用.草甘膦杀死植物的原理在于破坏植物叶绿体或者质体中的EPSPS合成酶.通过转基因的方法,让植物产生更多的EPSPS酶,就能抵抗甘草膦,从而让作物不甘膦除草剂杀死.有了这样的转基因大豆,农民就不必像过去那样使用多种除草剂,而可以只需要草甘膦一种除草剂就能杀死各种杂草.目前除了大豆之外,还有很多其他抗甘草膦的转基因作物,包括油菜、棉花、玉米等.除了抗草甘膦作物之外,还有抗草丁膦除草剂的作物,不过草丁膦而草甘膦杀灭植物的原理并不相同,而培养这两类作物所转的基因也不同.而目前转基因大豆主要用来提炼大豆油.\x0d对于转基因大豆,人们有两大类忧虑,一类是出于健康角度,一类是出于生态角度,生态角度又包括产生超级杂草和影响我国的本土大豆品种两方面.而绿色和平目前的战役则是让南顺油脂有限公司提供非转基因大豆油.\x0d我们可以根据一些基本知识和常识来分析这些忧虑有多大程度上是现实的.\x0d从健康角度来说,就是转基因的大豆油是否含有对人类有害的成分.对于食用油,我们知道其主要成分是甘油三脂,而转基因大豆所转移的基因的作用就是让植物产生更多EPSPS酶,和植物油脂的成分没有关系,所以大豆油的主题成分和是否是转基因植物生产出来的无关,关键是是否有些微量成为混杂在其中从而影响人的安全.这些有害的成分被猜想可能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所转的基因片断进入人体,影响人类的基因.第二是过多的EPSPS合成酶进入人体,从而以影响人类的健康.第三是所转基因可能会有人类所不知的功能,是植物能合成一些对人类健康有害的物质,并随大豆油进入人体造成影响.第四是作物可能会被施以过多的草甘膦除草剂,这些除草剂可能随大豆油进入人体,影响人体的健康.\x0d对于影响人类的基因,这点可以说是完全不存在的.道理不难理解,如果所转的基因片断能影响人类的基因,那么食物的常规基因也就同样能影响,而对于人类来说,二者都是来自人体之外的外来基因,没有区别的.从人的生理角度来说,人只能吸收小分子,基因是位于DNA上的,DNA是大分子,在消化道中会被分解成小分子的核苷酸.而DNA上所记载的遗传信息的不同只是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如果被消化成了独立的核苷酸,也就不存在排列顺序了,不存在任何遗传信息,也就不再是基因了.EPSPS酶是一种蛋白质,蛋白质也是大分子,经过消化会变成氨基酸,酶也就不存在了.对于这个转过的基因是不是有别的人们不知道的功能,这个忧虑也许是有可能存在的,但是如果有也微乎其微.所转的只是功能比较单一的基因片断,人们对其功能比较了解,相反用传统方法培养的新品种反而人类更难预料其效果.同时,现有的检测手段尚未发现转基因大豆油中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转基因大豆油也已经被使用了相当一段时间,也尚未发现因此导致人健康问题的实例.对于残留除草剂的问题,首先并非是只有转基因作物才用除草剂,而对于食品残留除草剂等问题,是按照有关食品安全法规进行检测的,这点可以不拥忧虑.\x0d从生态角度来说,首先,没必要产生对抗草甘膦大豆成为超级杂草的忧虑,因为大豆只能抗草甘膦这一种除草剂,并不能抗其它的除草剂,也并非能抗病虫害,又没有其它竞争优势,转基因大豆成为杂草的可能和传统大豆没有区别.大豆在我国种植了几千年,并没有形成严重的杂草.同时能抗除草剂的作物又远不限于转基因大豆.\x0d对于影响本土大豆这一点,也不必忧虑,这里有两个很关键的环节.第一,大豆是自花授粉,第二,现在只是从国外进口转基因大豆,并没有在国内种植.而对本土大豆造成威胁,只有通过一种途径,就是转基因大豆在本土大豆附近开花,和本土大豆杂交,使得本土大豆产生的后代具有转基因成分.我们稍加分析就知道这个的发生几率非常小.首先,我们并没有种植转基因大豆,如果大豆开花,那也就是从进入海关到在加工厂加工成豆油之间的这段时间有散落到地里的大豆,或者有人把大豆偷出去种.这个几率是很小的.而我国本土大豆的集中地在东北,而绿色和平主要反对的那个豆油加工厂位于深圳.如果在深圳流失了几个豆子开花结果,一代一代传下去,一直传到东北,这可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当然,并不是本土大豆品种都在东北,也不是豆油加工厂都在深圳,但是如果考虑距离因素,这个折扣还是要打的.即便是在本土大豆产区周围已经有了很多转基因大豆在开花,仍然不一定造成很大的威胁,这就是因为大豆是自花授粉,虽然偶然会发生异花授粉而引起杂交,但是这个比率是很小的.而即使发生了杂交,杂交的后代产生优势并足以让本土某个或者很多品种消失则又有个发生几率的问题.而把这几个因素综合考虑,那么这个影响更是微乎其微了.花那么大的力气,只为这个微乎其微的结果,不知道算是环保还是浪费?。
转基因大豆与非转基因大豆的区别,?
表面上没有区别,如果不食品不标明的话你是看不出来的 转基因食品是否对人有伤害?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看看有关公开报道。 一、19德国农民克劳纳开始种植先正达Bt-176玉米试验田,头三年,玉米长势喜人、毫无虫害,当2001年,他将这种玉米用来喂养母牛时,牛开始剧烈腹泻并停止产奶,最后,他总共损失了70头牛。
二、1998年秋,苏格兰Rowett研究所的普兹泰教授(Pusztai)就在电视上公开宣称,他的实验证明,实验鼠肾脏、胸腺和脾脏生长异常或萎缩或生长不当,脑部萎缩,多个重要器官也遭到破坏,免疫系统变弱。 三、1999年,美国康耐尔大学的研究者John Losey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报告,用涂有转Bt基因玉米花粉的叶片喂养斑蝶,导致44%的幼虫死亡。
四、19-1998年,英国等实验分析发现转基因食品导致某些动物健康异常和种植区域出现异常。英国 *** 资助的研究显示,食用了转基因土豆的老鼠出现了肝脏癌症早期症状、睾丸发育不全、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部分萎缩等异常现象。
五、1998年,欧盟国家通过法律,把转基因农产品作业严格限制在实验室环境或封闭区域之内。 六、2004年先正达研发的转基因Bt-176玉米爆发丑闻,德国黑森州北部农民从19年开始试种Bt-176玉米,并用作奶牛的补充饲料,2000年当农民开始提高该玉米在饲料中的比例后,所有的牛都死了。
2004年瑞士联邦技术研究院地球植物学研究所海尔比克教授发现,Bt-176中的用来毒杀欧洲玉米螟的Bt毒素,无法分解,最终毒死了奶牛。 七、2005年5月22日,英国《独立报》又披露了知名生物技术公司“孟山都”的一份报告,以转基因食品喂养的老鼠出现器官变异和血液成份改变的现象。
八、2005年11月16日,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发表的一篇研究报告显示,一项持续4个星期的实验表明,被喂食了转基因豌豆的小白鼠的肺部产生了炎症,小白鼠发生过敏反应,并对其他过敏原更加敏感,并据此叫停了历时10年、耗资300万美元的转基因项目。 九、2006年,俄罗斯科学院高级神经活动和神经生理研究所科学家伊琳娜?艾尔马科娃博士研究发现,食用转基因大豆食物的老鼠,其幼鼠一半以上在出生后头三个星期死亡,是没有食用转基因大豆老鼠死亡率的6倍。
十、2007年,在奥地利 *** 的资助下,泽特克教授及其研究小组对孟都山公司研发的“转基因玉米NK603(抗除草剂)和转基因玉米MON810(Bt抗虫)的杂交品种”进行了实验。在经过长达20周的观察之后,发现转基因产品影响了小鼠的生殖能力。
十一、2008年意大利的科学家做了一个长期实验。他们用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喂养雌性小鼠长达24个月,结果发现食用GM大豆的雌性小鼠肝脏出现异常。
十二、2007年10月和11月,美国《 *** 》等媒体报道,经过长期周密跟踪观察,发现有两种转基因玉米种植导致伤害蝴蝶生存,对生态环境安全的威胁程度已经超出可接受水平。为此,欧盟已经做出了初步决定、禁止该转基因玉米的销售使用。
十三、2007年,法国科学家证实,孟山都公司出产的一种转基因玉米对人体肝脏和肾脏具有毒性。 十四、2008年,美国科学家也证实了长时间喂食转基因玉米,小白鼠的免疫系统会受到损害,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同年《农业与食品化学》杂志上。
十五、2009年12月22日,法国生物技术委员会最终宣布,转基因玉米"弊大于利",这等于转基因作物种植在法国的永久废除。 十六、2009年12月一期《生物科学国际期刊》上发表的研究结果表明,三种孟山都公司的转基因玉米能让老鼠的肝脏、肾脏和其它器官受损。
三种转基因玉米品种,一种设计能抗广谱除草剂(即所谓的Roundup-ready),另外两种含有细菌衍生蛋白质,具有杀虫剂特性。这项研究利用了孟山都自己的原始数据。
十七、2004年7月28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完成了特别专题研究并发布研究报告,指明:转基因食品可导致难以预见的主基因(Host DNA)破坏,而用现有的审核和监测系统,美国各 *** 机构不能发现这些破坏。美国国家科学院列举了审核转基因食品产品的时候所没发现的异常: - 食用了转基因玉米等转基因食物的老鼠,出现血细胞和肝脏细胞异常、肝脏比没食用的更重; - 食用了转基因玉米的猪,在美国中西部农场出现孕或不育; - 食用了转基因玉米饲料的母牛,在德国实验农场非正常死亡; - 使用转基因饲料的鸡的死亡率比使用自然饲料的死亡率高出两倍; - 英国市场出现转基因大豆食品后,居民的过敏症上升了50%,巴西出现同样状况; - 被长期认为“安全”的转基因玉米,其效果并非如推广者说的那么理想,例如,菲律宾食用者出现了皮肤、小肠和呼吸系统的异常反应; 十八、2000年到2001年,转基因种植区域发现生态环境出现异常获得更多证实,譬如,转基因玉米品种本身尚未发现异常,但其周围野生生态环境出现异常,而转基因甜菜等品种的野外试验显示其本身和环境都发现异常。
为此,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欧盟国家的 *** 农业部门紧急成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组,对转基因种植区开始全天候的严密监控措施。 十九、英国的权威科学。
转基因大豆和非转基因大豆的区别是什么…哪个好…?求答案
根本区别就在于转基因大豆里面含有非大豆自身物种携带的DNA。这种基因改变目前体现出来的优势是:转基因大豆产量高50%~100%,抗病虫害(虫子吃了会因蛋白质不消化及可能引起的异常凝结而死亡),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总和远远高于非转基因大豆。劣势是:转基因大豆对土壤的耗用远远大于非转基因大豆,需要轮休耕种。
需要注意的是:1、转基因和非转基因大豆都一样可以引发部分人群的过敏反应。2、转基因大豆基本上都用于油脂化工,在脂肪提取过程中,含有转基因DNA的蛋白质部分被分离,不存在进入食用油的可能,转基因豆和非转基因豆制造的豆油是完全一样的。3、关于跨物种的DNA融合能否在两级食物链之间传导,世界上一直在研究,但目前还没有确实可信的实验发现。这也就是美国人一样也大量食用转基因大豆油和转基因玉米淀粉及酒精,把转基因豆粕和玉米粕作饲料的原因。
关于哪个好的问题,呃,作为经济作物及油脂化工需求来说,转基因大豆好。作为人直接食用和做豆腐腐竹豆瓣酱之类的,还是用非转基因大豆好!
转基因大豆和非转基因大豆有什么区别啊?具体点
我们无法在外观和口味上区分转基因大豆和非转基因大豆。
一般我们只能从产地和价格上区分。国内超市一般都有非转基因东北大豆出售,有标识。
一般市场上的大豆,便宜的一般是转基因大豆,这是由于美帝 *** 农业补贴和美帝下属四大粮商跨国集团公司的垄断造成进口转基因大豆比国产原生大豆便宜几毛 还可以通过《转基因大豆小白鼠饲喂对比试验》来区别1喂转基因大豆的小白鼠3周内死亡达到50%2.喂转基因大豆的小白鼠睾丸异常,喂正常大豆的小白鼠则睾丸正常3.喂转基因大豆的小白鼠身材短小,喂正常大豆的小白鼠则正常5.喂转基因大豆的小白胃细胞出现不明增生,喂正常大豆的小白鼠则正常6.喂转基因大豆的小白鼠肝细胞异常,喂正常大豆的小白鼠则正常 现阶段转基因技术还远未成熟长期食用转基因食品有害生殖健康,影响发育,有害免疫能力等等。
转基因大豆和非转基因大豆有什么区别?转基因的有什么坏处
转基因大豆和非转基因大豆有什么区别
转基因食品不被大家认可的重要原因是很多转基因作物为了达到抗病虫害的目的,导入了毒性肽基因,这种基因会使植物体内产生一种毒性肽,当害虫食用作物后,其中的毒性肽和害虫体内的消化酶接触后会生成剧毒物质,毒死害虫,从而达到抗病虫的目的,含有毒性肽基因的转基因棉花从很早就已经广泛种植,但由于棉花不是食品,且棉桃主要由纤维素构成,不含毒性肽,所以各国都认为转基因棉花是安全的。但当毒性肽基因被导入食用作物后,因为目前尚没有明确证据表明它对人体是无害的(虽然人体内的消化酶当然和昆虫的消化酶不同),所以各国都禁止推广这类的转基因作物。
转基因大豆和非转基因大豆有什么区别啊?具体点
我们无法在外观和口味上区分转基因大豆和非转基因大豆。
一般我们只能从产地和价格上区分。
国内超市一般都有非转基因东北大豆出售,有标识。
一般市场上的大豆,便宜的一般是转基因大豆,这是由于美帝 *** 农业补贴和美帝下属四大粮商跨国集团公司的垄断造成进口转基因大豆比国产原生大豆便宜几毛
还可以通过《转基因大豆小白鼠饲喂对比试验》来区别
1喂转基因大豆的小白鼠3周内死亡达到50%
2.喂转基因大豆的小白鼠睾丸异常,喂正常大豆的小白鼠则睾丸正常
3.喂转基因大豆的小白鼠身材短小,喂正常大豆的小白鼠则正常
5.喂转基因大豆的小白胃细胞出现不明增生,喂正常大豆的小白鼠则正常
6.喂转基因大豆的小白鼠肝细胞异常,喂正常大豆的小白鼠则正常
现阶段转基因技术还远未成熟
长期食用转基因食品有害生殖健康,影响发育,有害免疫能力等等
脂肪消化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许多因素会影响到脂肪的消化。首先是动物本身,包括动物的种类和年龄及健康状况对脂肪的消化率有直接的影响。其次是饲料原料来源和营养成分及其含量对脂肪的消化有着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关键的是,所添加的脂肪的来源和结构,例如,脂肪产品中脂肪酸的化学组成,甘油含量和脂肪酸链长度;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比例(U:S比率);游离脂肪酸占总脂肪含量的比例;甘油三酯中(饱和)脂肪酸的位置等因素对动物对脂肪的消化率和能值都有直接的影响。本章中将详细剖析这些因素。
1.1脂肪酸组成和甘油含量以及脂肪酸链长度
脂肪含量是用萃取法测定的,常用于标示脂肪或油脂的纯度。然而,脂肪皂化值是判断脂肪纯度的一个更好指标。脂溶性物质也包括提取物中那些不可消化的(因而没有能值)物质,如天然色素、甾醇或多聚脂肪酸。饲料工业中经常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计算脂肪的(真正)含脂量:干物质含量-非皂化物-灰分-聚合物(CVB)。
实际上皂化脂肪酸量是随着脂肪来源的不同而变化。例如,甘油三酯在动物脂肪中含量是89-90%、在大豆油中是92-94%、在棕榈油中是94-95%,在混合脂肪酸中的含量是88-91%(荷兰R饲料研究所的分析值)。甘油三酯中甘油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脂肪酸链的长度,但实际应用情况下并非总是如此。动物脂肪的加工过程需要高温,而且动物副产品的腐败也是导致动物油脂皂化脂肪酸含量比植物油低的原因之一。大豆油含有卵磷脂(磷脂主要是磷脂酰胆碱),其皂化脂肪酸含量取决于它的提炼方法。混合脂肪酸间皂化脂肪酸含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棕榈油上,而纯棕榈油之间不会有此种差异。混合脂肪酸中甘油含量低于甘油三酯,这是导致其皂化脂肪酸含量较高的原因。PFAD(棕榈油脂肪酸蒸馏物)是在高温真空条件下提取的,部分原因是由于脂肪酸氧化,而减少了可皂化脂肪酸的含量。新鲜棕榈油有利于人类健康,但氧化的棕榈油对人类健康会产生不利影响(Edem,2002)。
Lauridsen等(2007a)发现动物脂肪(猪油,91.6%)和PFAD (92.3%)的总脂肪酸含量比棕榈油(.3%)和菜子油(96.9%)要低4.6-5.7%。PFAD的游离脂肪酸(FFA)含量为73%。
Jorgensen和Fernandez (2009)发现在棕榈油脂肪酸混合物中的脂肪酸总量会有所下降(84%),但是在植物油脂肪酸混合物中的脂肪酸总量会大大减少(只有53%)。该种植物油可能来自曾反复在高温下暴露过的油炸脂肪(导致脂肪酸的聚合)。
总的来说,动物脂肪、脂肪酸混合物和纯植物油中皂化脂肪酸含量的差异,会导致其总能的差异,这种差异可以低至2-4%(在高品质的家禽脂肪和大豆油间),而在优质动物脂肪和脂肪酸混合物与棕榈油之间的差异可达到5%。
脂肪酸混合物中如果游离脂肪酸比例增高,它的甘油含量将会减少。虽然甘油的能量要低于脂肪酸,但它仍是脂肪能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脂肪或油脂中的甘油三酯水解后会得到约10%的甘油(w/w),但根据甘油三酯分子量计算出的结果则是5%。
甘油三酸脂中甘油含量的计算在仍有争论。例如大豆油中的甘油三酯含有1 / 3的油酸和2 / 3亚油酸。油酸(C17H33COOH)的分子量是282、亚油酸(C17H31COOH)的分子量是280、甘油(C3H8O3)的分子量是92。
A.水解甘油三酯(M = 880 ((281油酸(C17H33COO) + 2 x 279亚油酸(C17H31COO = 839) + 41 (甘油C3H5))需要3分子水(3 x 18 = 54),同时释放3个脂肪酸(M = 842 (282 + 2 x 280) +甘油(M = 92)。通过这样的计算得到的甘油量为92/934 = 9.9%.
B.当以甘油三酯的分子量为基础进行计算时,酯中的氧可计算在甘油中。甘油三酯中甘油(C3H5O3 = 89)的含量是89/(265 (油酸C17H33CO) + 2 x 263 (亚油酸C17H31CO) + 89) = 10.1%。
C.如果酯中的氧是作为脂肪酸的一部分,那么甘油三酯中甘油(C3H8= 44)的含量就是44/(281油酸(C17H33COO) + 2 x 279亚油酸C17H31COO) + 44) = 5.0%.
方法C是正确的计算方法,应用此方法,实验室分析得出的植物油中甘油的含量在5%左右。一个脂肪甘油的半数能量就占有甘油三酯能量的2.5%。(如果一个完整的甘油三酯总能为39.3 MJ/kg,甘油的含量是5%,那么甘油(GE 18.1 MJ/kg)所占有的能量是18.1 x 0.05 = 0.905 MJ/kg,也就是0.905/39.3 = 2.3%.实际上脂肪酸混合物的能量需要进行校对,因为游离脂肪酸(FFA)中甘油的含量会减少。
带有短链或中链脂肪酸的甘油三酯(椰子油或棕榈籽油)通常具有较低的总能,因为这些脂肪酸的能量较低。然而,这些中链脂肪酸(MCFA)能够被肠道主动吸收(无需形成微胶粒),并且比长链脂肪酸更易消化(Gu, 2003)。因此,消化能(DE)、代谢能(ME)或净能(NE)的损失会更小。Lauridsen等(2007b)发现,在仔猪中,椰子油的脂肪消化率明显高于(4-5%)动物脂肪(猪油)或棕榈油,但总能量却低4%。由于这些椰子油价格相对较高,它们不常应用在猪或家禽饲料中。
1.2添加的脂肪或油中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率(U:S比率)
含不饱和脂肪酸比率较高的脂肪或油具有更高的消化率,而U:S比率较低的脂肪其消化率也低(关于U:S比率的解释和计算请参见下文)。然而,重要的是考虑配合饲料中总脂肪酸组成(包括所有脂肪)。很显然,脂肪酸和油(分别为大豆油和棕榈油)按50/50的比例混合添加比单个组分具有更好的消化性(荷兰R饲料研究所研究报告)。需要注意的是,在Wiseman等(1998b)的研究中,全价饲料中脂肪的能值由于添加不同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比例(U:S比例)的脂肪和油的不同而不同(图10)。
实际上,添加少量脂肪猪饲料中的大部分脂肪来源于谷物、谷物副产品及油籽(大豆、葵花籽和油菜籽)副产品,这些原料中都含有相当数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因此配合饲料中U:S的比率将高于仅以棕榈油或棕榈油脂肪酸作为单一脂肪源的饲料。在肉鸡饲料中,当添加的脂肪占总脂比例较高时,配合饲料中U:S比率更多的是由添加的脂肪所决定。这表示如果使用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脂肪,如棕榈油或棕榈油脂肪酸,当育肥饲料要求U:S值最低是2.25时,它们则不能作为饲料单一的脂肪源。这意味着饲料中也需要补充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的脂肪或油,比如大豆油。
要注意的是,在用电脑配方软件计算最低成本饲料配方时,U:S比值是通过计算脂肪中的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含量得到;而不是由日粮中的U:S比值来决定。日粮中计算长链脂肪(LCF)的组成是依据重量而不是占脂肪总量的实际重量。
U:S比率
U: S比率是通过计算日粮中不饱和脂肪酸(C16:1 + C18:1 + C18:2 + C18:3)含量与饱和脂肪酸(C16:0 + C18:0)含量比得出的。不饱和脂肪酸由于含有分子双键,因此更容易形成微胶粒并被消化吸收。不同脂肪之间,例如大豆油(U:S > 5)和棕榈油(U:S大约为1)间,它们的消化率是有差别的。从图10(Wiseman等, 1998b)和表8中可以看出U:S比值对脂肪消化率的影响并不是线性的,幼龄和大龄动物间以及家禽和猪间的脂肪消化率也有差别。试验中的雏肉鸡是1.5周龄,成年肉鸡是7.5周龄,仔猪重15 kg,大猪重30-85 kg。
本研究的结论
雏肉鸡的脂肪消化率(能量值)是最低(低于成年肉鸡或猪5-15%)。实际计算中,设所用的脂肪总能是38.5 MJ/kg,那么在最高U:S值时猪和成年肉鸡的(最大)消化率可达到94-95%,雏肉鸡只有91%。
随着U:S比值的增加,脂肪消化率也提高。然而,低U:S比值(<2.25)对脂肪消化率的影响要大于高U:S值。例如,U:S值从1增加到2时仔猪的消化能(DE)增加了2.0 MJ/kg,但是当U:S值从2增加到3时,仔猪的DE仅增加了1.2 MJ/kg。
U:S值的增加对脂肪消化率增长的影响取决于动物的日龄和种类。对雏肉鸡而言,U:S值每增加1个点,它的脂肪消化能平均增量为3.2 MJ DE/kg;对于成年肉鸡和仔猪则是1.7 MJDE/kg,而对大猪是1.0 MJDE/kg。
更实用的总结
在U:S值为2.25时,雏肉鸡的脂肪消化率为85%,而成年肉鸡和猪的脂肪消化率为92%。
对于雏肉鸡,当U:S值从1增加到2.25时,U:S值每增加1个点,它的脂肪消化率的线性增量为10%,当U:S比值从2.25增加至3.5时,脂肪消化率的线性增量为5%。
对于仔猪和成年肉鸡,当U:S值在1-2.25范围时,U:S值每增加1个点,它们的脂肪消化率增加为5%;而U:S值从2.25增加到3.5时,它们的消化率的线性增长只有2.5%。
对实际的影响
在饲料配方的设计中,为了防止因较低脂肪消化率而产生的令人失望的饲喂效果(FCR和ADG),就需要考虑到最小U:S值。为了防止蛋鸡和猪的DE不低于最大值的98%,所需的最小U:S值为2.25,而肉鸡所需要的最小U:S值为2.75。
动物脂肪可以作为单一脂肪源添加到饲料中,当它们在(猪和蛋鸡)饲料中的添加量为2%时,那么最低U:S值应不小于2.25。当饲料中,特别是在肉鸡饲料中添加5%的动物脂肪(猪油/牛脂),饲料配方中的U:S值会降至1.8。这意味着饲料中需要添加高U:S比值的植物油并与动物脂肪(猪油/牛油)联合使用。例如,当动物脂肪:大豆油=4:1时才能达到高脂饲料中U:S值为2.25的要求。
当饲料按这些最小U:S值使用时,棕榈油和棕榈油脂肪酸就不可能作为饲料单一的脂肪源。在猪饲料添加2%棕榈油脂肪酸(约占饲料总脂肪的50%)时U:S比率是1.9。当添加的5%脂肪是棕榈油脂肪酸(约占饲料总脂肪的75%)时,U:S比率会下降到1.5。在使用最小U:S值为2.25时,低脂肪饲料中需要添加的棕榈油和豆油的比例为6:1,在高脂肪饲料中这两者的比例为2:1。
Lauridsen等(2007a)证实在仔猪饲料中添加菜籽油(U:S为13.2)的消化率要比添加动物脂肪(猪油,U:S为1.3)或棕榈油(U:S为1.0)高4-5%。而在生长猪中的差异出乎意料地高于仔猪。
Ferrini等(2008)在29-31日龄肉鸡的消化试验中发现,按10%的量添加动物脂肪的消化率(62.2%)比添加葵花籽或亚麻籽油的消化率(88.3%)显著降低。动物脂肪的U:S为1.1,而植物油的U:S为5.0或者更高。两者26.1%的脂肪消化率绝对差要大于Wiseman等(1998b)在7.5周龄肉鸡(只减少10%)以及甚至1.5周龄肉鸡(只减少20%)中添加最低U:S值与最高U:S值脂肪间消化率的差异。Viveros等(2009)在21日龄肉鸡的实验中发现棕榈油(U:S为1.0)和葵花子油(U:S为8.9)之间脂肪消化率的相对差异为8%(78%:81%),这与Wiseman的结果一致。
Ferrini还发现在U:S为2.23的脂肪混合物中,脂肪的消化率为81.5%。它与高U:S脂肪88.3%的消化率相比,有6.8%的差异,这与幼龄肉鸡中发现的消化率(U:S为2.25时消化率为85%,U:S为3.5时消化率为91%)一致,但是比成年肉鸡的消化率的差异幅度大(92%:94-95%)。总之,在Ferrini的研究中U:S比值范围较广,这可以解释肉鸡脂肪消化率差异更大的原因,但这与随着脂肪U:S值增加,消化率逐渐增加的趋势是相似的。
Wongsuthas等(2008)观察到在肉鸡饲料中用同样比例的大豆油取代动物油脂,可使饲料U:S比例增加,肉鸡平均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得到明显改善。在U:S比率大于2时,不论添加少量脂肪(3%)或大量脂肪(9%),饲喂大豆油与动物脂肪肉鸡的生产性能差异最大。当U:S比率增加到5时,不同脂肪来源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不显著,只是数字上的差异。
1.3饲料中游离脂肪酸与粗脂肪总量的比例
由于缺乏单甘油酯,高比例的游离脂肪酸会导致脂肪消化率的降低。单甘油酯具有协助脂肪酸乳化成微胶粒的作用,促进脂肪酸的吸收。在脂肪酸混合物中游离脂肪酸(FFA)的含量可以通过化学分析计算出来。FFA在甘油三脂中的含量一般低于15%,而它在棕榈油脂肪酸蒸馏物(PFDA)中可高达90%。需要说明的是后者产品在计算能量时要除去甘油,因为甘油的纳入会增加脂肪产品能值。
Scott的早期研究(1982)表明,与甘油三酯相比,高饱和的FFA的消化率比高U:S比率的FFA低的更多(表8)。他的研究还发现甘油三脂对幼龄鸡的影响要大于成年鸡。超过8周龄的鸡对甘油三脂的消化率与Wiseman的报道相一致。
表8.鸡对甘油三酯和FFA的消化率
日龄
甘油三酯
3-4周
甘油三酯
>8周
脂肪酸
3-4周
脂肪酸
>8周
大豆油
96
96
88
93
玉米油
94
95
90
92
牛油
70
76
61
67
猪油
92
93
82
83
Wiseman等(1998b)确定了脂肪和油的消化能与U:S比率的相关性,这些脂肪产品的游离脂肪酸含量有的低(10%)、有的高(50%)。图11A与图10一样,图11B显示了每一种动物随着年龄的影响对不同U:S脂肪产品的消化能。
Wiseman等研究成果的结论是:当FFA含量增加到50%时,所有动物以及在每个U:S比率处获得的所有脂肪能值都降低。但该试验中并未确认这种效果是否是线性的,或者在不同的FFA含量时效果又是如何。当脂肪U:S值为3.5时,肉仔鸡的(最大)消化率下降到80%,绝对值减少5%。相应的成年肉鸡和猪的消化率下降到88.5%,绝对值减少3.5%。在U:S为2.25时,肉仔鸡的消化率下降10%(从85%降至75%),成年肉鸡和猪消化率下降6%(从92%降至86%)。
转基因食品在我国的综述报告
美国转基因技术在我国的影响 1.前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技术为代表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其中以植物基因工程为核心的农业生物技术的应用是对传统农业的重大技术革命。 1983年美国华盛顿大学宣布成功将卡那霉素抗性基因导入烟草细胞,以及同年4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宣布成功将大豆基因转入向日葵共同标志着植物转基因技术的诞生。随后,转基因技术开始迅猛发展,大量转基因植物陆续研制开发成功。1985年,第一批抗、抗虫害和抗细菌病的转基因植物进入田间试验,同年,美国专利局宣布转基因植物受专利保护。1986年,美国环保署允许世界第一例转基因作物——抗除草剂烟草进行种植。1994年,美国的转基因延熟保鲜番茄——“FlrSr”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的批准进入市场销售,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获许进行销售的转基因食品。 1996 年,美国的转基因作物开始大量商业化种植。此后,随着大量具有各种优良特性的转基因作物不断研制开发成功并获批投放市场,美国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种植面积和经济效益迅速扩大。在这场席卷全球的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革命中,美国不但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而且也始终是这场革命的最大受益者。 2.美国转基因技术概况 (1)转基因技术对美国公司的影响 美国农作物新产品的研发及推广大部分是由公司来承担。 植物转基因技术诞生后,公司好似看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认为转基因技术能够给他们带来更为丰厚的利润,加之美国农业部在《植物品种保护法》(PVP)中规定,他人可以出于研究目的使用受专利保护的新品种的优良特性,这更加大了投资者的兴趣,因此大量的私有资金频繁投入到转基因作物的研发当中,农作物新品种的研发开始从研究机构转向私人公司,这使得私人公司成为美国转基因作物研发的主要力量。美国农业部对1996—2000年的统计结果显示,全美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新技术专利共4200个,其中75%是来自于私人公司。但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快速发展,公司发现转基因技术不但不能给他们带来高额利润,而且越来越高的研发投入已经给企业带来了生存的负担,因此,小的公司承受不住巨大的经济压力纷纷倒闭破产,大的公司也纷纷开始合并或被其他企业并购。到19年,美国的3大公司就占据了的研发培育及生产销售的很大部分,其主要产品包括占全美市场 84%的棉花、56%的玉米及38%的大豆等。 (2)转基因作物的研发及产业化 孟山都公司及杜邦先锋公司公布的资料显示:转基因作物新品种的研发及推广从最初的研发、功能基因发掘到最终形成转基因产品,整个过程大体分为五个阶段:探索阶段;验证阶段;早期产品开发阶段;深度开反阶段以及商品化准备阶段。 在早期产品开发阶段,转基因新品种开始进入田间试验。 据美国农业部统计,从1987—2005年4月,美国生产公司及有关研究机构向美国农业部动植物卫生检疫局(APHIS)共提交了11600份转基因植物新品种的田间试验申请,其中10700多份申请得到批准,占申请总数的92%。2002年批准数量达到高峰,全年共有1190份申请获得批准。 到商品化准备阶段,转基因新品种经过广泛的田间试验确认不会对农业或环境造成危害之后,便可以向APHIS提出解除对该品种管制的申请。 (3)公司的研发推广方向 转基因作物根据转基因的特性分为三代。第一代称为“InPuttraits”,意思是转基因作物的特性主要集中在输入特性方面,其主要目的是降低耕种成本,增加作物产量以及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等。抗除草剂作物、抗虫作物、抗作物、抗恶劣环境作物(如抗旱作物)等均属于第一代转基因作物。第一代转基因作物虽然没有给消费者带来直接利益,但却给农户带来巨大的实惠,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化学农药给环境带来的污染。第二代称为 “Outputtraits”,意思是转基因作物的特性主要集中在输出特性方面,其主要目的是提高作物产品的品质,如改善食品的味道,增加食物的营养,减少食物中的反式脂肪酸,提高油料作物的含油量等。第二代转基因作物可以让消费者直接受益。第三代称为“Value-addedtraits”,意思是转基因作物的特性主要集中在作物传统功能以外的其他方面,主要是为了特定目的而使作物产生特殊的化学物质,这种转基因作物将用于与传统粮食及纤维制品完全不同的领域,如药用作物,生物燃料作物,含有生物降级物质的作物等。到目前为止,第一代转基因作物已发展的较为成熟,各大公司在深入开发第一代转基因产品的同时,也在把研发目标逐步转向第二代及第三代转基因产品。 3.美国转基因作物的种植情况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转基因作物品种培育数量最多和商业化种植规模最大的国家。就种植规模看,自转基因作物开始商业化种植以来,美国每年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都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一半以上。据美国农业部统计,自1996年以来,美国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已增长近36倍。其中,以头几年种植面积增长速度最快,如19年、 1998年和1999年分别比上年增长441%、153%和40%;近年来增速趋缓,如2001年、2002年和2003年增幅仅分别为18%、9%和 5.3%。虽然近年来增长百分比不大,但就种植面积来说,美国仍是增长速度迅猛的国家。2003年全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4280万公顷,2004年 4760万公顷,2005年4980万公顷,平均每年都以超过200万公顷的速度增长。2006年全美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到5460万公顷,占全美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12894万公顷)的42.3%,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10200万公顷)的53.5%。2006年全美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较 2005年增长480万公顷,成为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就转基因作物的特性看,目前美国种植的转基因作物仍为第一代转基因作物,即输入特性基因作物。 就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品种看,目前,美国的大豆、玉米、棉花、油菜、南瓜、木瓜、苜蓿等均有转基因品种种植。 转基因大豆一直是美国种植面积最大的转基因作物,2006年种植面积达到2699万公顷,占全球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5860万公顷)的46%,占美国全部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50%。 转基因玉米是美国第二大转基因作物,其种植面积从1996年的16万公顷,增加到2006年的1959万公顷,占全球转基因玉米种植面积(2500万公顷)的78%,占美国全部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36%。 转基因棉花是美国第三大转基因作物,转基因棉花有抗除草剂、抗虫及抗除草剂和抗虫混合型3种产品,自2002年开始,混合型转基因棉花的种植面积开始不断增大,到2004年已经成为转基因棉花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2006年转基因棉花种植面积达到513万公顷,占全球转基因棉花种植面积(1340万公顷)的38%,其中抗虫棉花111万公顷、抗除草剂棉花161万公顷、抗除草剂及抗虫混合基因棉花241万公顷。 4.美国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趋势 2007年是转基因作物商品化以来的第12个年头。在过去的11年中,无论是在转基因技术的研发、转基因作物的栽培,还是在转基因食品的推广等方面,美国一直引导着全球转基因技术的潮流。按当前的发展势头看,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美国仍将是转基因技术领域的火车头,引导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方向。目前美国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4个特点: (1)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将持续扩大,在农作物中的比重进一步增加 (2)转基因作物所导入的外源性状由“单抗”逐渐向“双抗”或“多抗”发展 (3)转基因作物将逐步向第二代以及第三代发展 (4)转基因食品将有所增多 由转基因作物加工的食品称之为转基因食品。目前在美国广泛销售的转基因食品是由转基因大豆加工的大豆油。但出于安全性考虑,美国对转基因食品的监控及审批非常严格,致使目前很多转基因作物仍作为饲料及纤维制品来使用。 虽然目前对转基因食品还存在很大争议,但是转基因食品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却始终吸引着广大消费者。以含有维生素A的转基因稻米为例,这种稻米有助于缓解维生素A缺乏症和因此导致的失明等情况。虽然有反对的声音存在,但更多的人认为推广此类稻米势在必行。 在转基因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随着转基因食品安全研究的不断深入,转基因食品逐步走向市场将是大势所趋。 基因治疗的困难和前景一、追溯基因治疗
1943年美国学者艾弗瑞 (Avery)等人证明DNA是生命的遗传物质,开创了生命科学的新纪元,从此,生命科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如今,基因治疗的发展又成为基因生物技术的重要里程碑。
基因治疗是指将人的正常基因或有治疗作用的基因通过一定方式导入人体靶细胞以纠正基因的缺陷或者发挥治疗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生物医学高技术。
近十年来,世界上已有近400个基因治疗方案开始用于临床,其中美国占了一大半。“人类基因组”的实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不仅使人类认识了自身,而且成为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的源头。
2000年法国巴黎内克尔儿童医院利用基因治疗使数名有免疫缺陷的婴儿恢复了正常的免疫功能,取得了基因治疗开展近十年来最大的成功。目前每年用于基因治疗上的总投资约10亿美元左右,主要集中在美国,其次在欧洲。截止2001年9月,全世界已批准的基因治疗方案达到了596个,其中,癌症居基因治疗的首位,共376个方案,占总数的63.1%。预计2004年,世界上第一个用于治疗癌症的基因治疗产品将进入市常在巨大的医疗需求和治愈重大疾病潜力的驱动下,基因治疗产品的销售额将达36亿美元,估计每年增长约1倍, 2006年达到99亿美元,2010年基因治疗的市场将达到450亿美元左右。一些大的跨国制药公司瞄准了那些中、小型专门的基因治疗公司,纷纷与之形成战略合作,以便争夺未来的新产业领域和医药市场份额。
二、基因治疗在中国
1991年,我国科学家进行了世界上首例血友病B的基因治疗临床试验,目前已有4名血友病患者接受了基因治疗,治疗后体内IX因子浓度上升,出血症状减轻,取得了安全有效的治疗效果。随后,我国科学家利用胸腺激酶基因治疗恶性脑胶质瘤基因治疗方案获准进入1期临床试验,初步的观察表明,生存期超过1年以上者占55%,其中 1例已超过三年半,至今仍未见肿瘤复发。此外,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治疗外周梗塞性下肢血管病基因治疗方案也已获准进入临床试验。目前,我国已有6个基因治疗方案进入或即将进入临床试验。
总的来看,我国基因治疗产业比美国落后了约4年,正处于成长阶段,绝大部分还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仅有大约5个项目通过审批进入特批临床试验或I、Ⅱ期临床试验。
三、投资者关注基因项目
2001年是投资者投资行为较为理性的一年,企业的盈利能力、研究成果能否产业化已成为投资者进行价值判断的主要因素,高科技概念已不再为投资者热捧。
由于多数公司所研究的技术还处于基础研究及探索阶段,前景不明朗,蕴含着较大的风险,同时,也由于多数公司只有研发能力,而无营销、产业化能力,生物技术公司2001年亏损面高达80%。不少公司转而谋求多种方式的经营,但限于资金、技术、管理、企业规模等因素的影响,公司的发展举步为艰,甚至债务加重。
生物技术前一轮投资的经验教训,促使上市公司着眼于从产业源头投资、从项目孵化培育。基因是生物技术的产业源头,对基因组功能的研究,是生物技术公司发展的制高点,生物芯片与基因功能的研究相辅相成,既是基因研究的手段,又是基因研究成果产业化的应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