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萧条”中资本主义各国普便取什么政策?对世界产生哪些影响

2.“两桶油”上半年合计亏损超500亿 哪些板块亏最多?

3.金融危机对运输物流业的影响及应对分析

4.谁能解释油价和黄金跟股市的关系?

5.世界经济会出现大萧条吗

6.低碳化的低碳化对中国的挑战

7.油价和美债下跌,资金或将流入中国,油价下跌是好是坏?

8.如何估算一个经济萧条时期有多久

9.油价如何影响金价?

“大萧条”中资本主义各国普便取什么政策?对世界产生哪些影响

大萧条90周年_1929大萧条油价

2008年10月20日,韩实施大规模金融救援

2008年10月20日,荷兰向荷兰国际集团大规模注资

2008年10月20日,拉美各国央行将联手应对金融危机

2008年10月17日,德通过5000亿欧元救市

2008年10月17日,花旗痛失美国最大银行宝座

2008年10月15日,美股再现“黑色星期三”

2008年10月14日,美国公布首轮救助方案细节

2008年10月13日,英国向银行注资370亿英镑

2008年10月12日欧元区国家通过大规模救助

2008年10月10日,西班牙批准组建一个规模为300亿欧元的基金

2008年10月9日,冰岛金融监管委员会宣布接管该国最大的商业银行Kaupthing

2008年10月8日,瑞典宣布向Kaupthing在瑞典境内分行给予援助

2008年10月7日,冰岛宣布接管陷入财困的当地第二大银行Landsbanki

2008年10月7日,道琼斯指数四年来首度跌破万点,这是2004年10月以来,该指数首度跌破万点关口

2008年10月4日,布什签署大规模金融救援方案

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总额达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方案。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当天表示,将尽快开始实施这项方案。

2008年10月3日,富国银行从花旗手中抢购美联

美国富国银行3日宣布将以总价15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联银行

为应对金融危机,全球大裁员,IT企业转战新兴市场。(IT公司裁员数据)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这一个多月来“裁员”运动很猛很暴烈。从9月中旬起,仅美国IT公司总计宣布裁去19683个工作职位,而且还不包括惠普与IT外包服务提供商EDS合并后即将裁剪的24.6万人。但是在所有的裁员中,5家大公司占了90%的比例。

越南金融危机,重蹈11年前覆辙:高达25.2%的通货膨胀、持续扩大的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过多的外债规模,这个国家的货币体系暴露在巨大的风险中。

新华网纽约10月24日电,由于投资者对全球经济可能陷入衰退的恐慌抵消了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减产消息的影响,国际油价24日开盘后大幅下挫超过7%。

10月17日,已申请破产保护的美国加州百货连锁集团Mervyn's宣布将在年底前关闭所有剩余的149家商店,其店铺开始清仓销售商品。

应对金融危机,各国举措一览

中国

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基准利率

10月9日起暂免征收个人储蓄存款利息税

美国

美联储联合其他五央行共同降息50基点

美联储9000亿输血银行体系

欧盟

共同降息50基点

欧盟各国将提高最低存款担保额度

欧洲央行加大对金融系统注资力度

英国

英国宣布新救市方案 将动用五千亿英镑

日本

日本首相下令研拟追加经济对策 规模庞大

日本央行一日内3次注资货币市场

俄罗斯

俄罗斯向银行大规模注资9500亿卢布

俄罗斯对股市设立新的涨跌幅限制

澳大利亚

澳央行降息100个基点 幅度为16年之最

西班牙

西班牙设立300亿欧元基金支持银行

荷兰

荷兰将本国银行存款账户担保额提至10万欧元

德国

德国出台诸多应急措施

还有最近22G的英国金融大会

“两桶油”上半年合计亏损超500亿 哪些板块亏最多?

随着中石化发布2020年半年报,“三桶油”年中成绩单已悉数披露。

今年上半年,“三桶油”成绩单不容乐观:中石油、中石化合计亏损超过500亿元,中海油实现净利润103.83亿元,但业绩相比于去年同期也大幅下跌。

贝壳 财经 记者梳理发现,提及业绩下滑,“三桶油”给出的原因趋于一致:受疫情影响,全球市场萎缩,国际油价“断崖式下跌”。

受此影响,“三桶油”亏损板块各不相同,中石化炼油事业部亏损超过300亿元,炼油毛利为人民币-13元/吨。中石油亏损最严重的是销售板块,亏损额度过百亿,公司称这是受国内成品油市场需求下降、库存减利等因素影响。

“三家公司侧重不同、配置不同,多方面因素导致了盈利、亏损板块不一的情况”,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告诉贝壳 财经 记者,中石油在国内油田较多,我国每年2亿吨左右原油产量,大部分都由中石油产出。

韩晓平向记者表示,相比之下,中石化有更多进口油,由于中石化“出海”较晚,掌握的油田开价格不如西方油企那么低,多种因素导致中石化更容易受到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油价上行时中石化炼油板块盈利更多,油价下行时中石化炼油板块亏损更多。

此外,韩晓平还指出,中石油与中石化都承担了较多的保供任务,受到目前国际形势影响,我国对原油储备量有一定要求,部分西方私营油企可以在油价下行时减少生产,但是中石化炼油毛利为负,也要承担部分保供任务。而中海油在管理效益、配置、员工数量等多方面与中石油、中石化有一定差异,也导致了经营效益不同。

对于今年下半年的形势,韩晓平表示,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原油价格如果回暖,“三桶油”面临的局势将有所缓和,不过目前西方疫情尚未解除危机,下半年油价走势尚有待观测。

油价下跌 三桶油直呼局面艰难“前所未有”

刚刚发布半年报的中石化表示,2020年上半年,公司营业额同比降低31.3%,主要归因于疫情和国际油价暴跌影响,公司主要产品经营量和实现价格同比下降。

此外,2020年上半年,中石化经营亏损为215亿元,同比减少人民币706亿元。主要归因于受疫情和油价暴跌的双重影响,公司原油加工量、化工产品和成品油经营量下降,主要产品价格下跌,库存损失较大,毛利大幅收窄。

中石化称,2020年上半年,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上半年,普氏布伦特原油现货均价为40.07美元/桶,同比下降39.2%,成品油需求锐减,石化产品需求增速下降,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艰难局面。

中石油也表示,2020年上半年,疫情蔓延导致世界石油需求 历史 性下降,全球石油市场严重供过于求,国际油价深度下跌。此间,“减产联盟”减产谈判破裂并发起价格战, 随后又达成史上最大规模减产协议,对国际油价走势带来重要影响。

中石油表示,受宏观经济及疫情影响,全球石油市场供需宽松局面进一步加剧,国际原油平均价格比上年同期大幅下降。受国际油价大幅下跌、国内油气需求严重萎缩的不利影响,本集团生产经营 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中海油则直接将国际油价的此轮波动称为“断崖式下跌”。中海油表示,刚刚过去的上半年极不寻常 、极不平凡 ,我们经历了百年以来全球最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和“大萧条”以来未曾遇到的全球经济衰退,国际油价“断崖式”下跌使全球油气行业陷入低迷 。低油价 叠加肺炎疫情 ,给公司生产经营造成巨大影响 ,公司发展面临的外部形势异常严峻复杂。

中石化:炼油事业部亏300亿 毛利为负

如果从利润来看,中石化五大板块中有多个板块出现亏损,其中,炼油事业部亏损最为明显,达到316.89亿元。

对于亏损最为明显的炼油事业部,中石化表示,炼油事业部业务包括从第三方及勘探及开发事业部购入原油,并将原 油加工成石油产品,汽油、柴油、煤油内部销售给营销及分销事业部,部分 化工原料油内部销售给化工事业部,其他精炼石油产品由炼油事业部外销 给国内外客户。

炼油事业部的产品包括汽油、柴油、煤油等,其中煤油今年销售量下降最大。2020年上半年煤油销售收入为244亿元,同比下降50.7%,占该事业部经营收入的5.6%,主要归因于受疫情影响,航煤需求大幅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半年报显示,2020年上半年,中石化炼油毛利为人民币-13元/吨,同比减少人民币395元/吨。 主要归因于疫情影响,石油石化需求降低,毛利水平大幅收窄,同时,在原 油价格下跌过程中,原料及产成品库存损失较大。

勘探及开发事业部的亏损情况仅仅优于炼油事业部,亏损60.02亿元。

中石化表示,勘探及开发事业部生产的绝大部分原油及少量天然气用于本公司炼油、化工业务,绝大部分天然气及少部分原油外销其他客户。

2020年上半年勘探及开发事业部经营收入为人民币789亿元,同比降低24.0%,主 要归因于原油、天然气、LNG销售价格同比降低。2020年上半年勘探及开发事业部经营亏损为人民币60亿元,同比减少人民币122 亿元,主要归因于原油价格大幅下降影响,二季度该事业部经营亏损人民币75亿元。

从营业收入来看,中石化五大板块营收全部下滑,其中,下滑最为明显的是化工事业部、本部及其他。

化工事业部在2020年上半年实现1721.99亿元营业收入,同比下滑33.9%,本部及其他实现营业收入4846.25亿元,同比下滑37.1%。

中石化介绍,化工事业部业务包括从炼油事业部和第三方购石油产品作为原料, 生产、营销及分销石化和无机化工产品。

2020年上半年该事业部经营收入同比降低,主要归因于经营量下降,以及产品价格下跌。2020 年上半年,该事业部经营收益降低 73.1%,主要归因于受疫情影响,化工产品需求下降,价格下跌,化工业务毛利下降。

中石油销售板块巨亏 中海油公司业务亏损

与中石化不同,中石油的销售板块亏损最为严重。

中石油半年报显示,2020年上半年,销售板块实现营业收入7492.03亿元,比2019 年上半年的9826.56亿元下降23.8%,主要由于国内成品油销量减少、价格下降。

受国内成品油市场需求下降、库存减利等因素影响,2020年上半年,销售板块经营亏损128.92亿元,比2019年上半年的经营利润4.94亿元减少133.86亿元。

除了销售板块之外,中石化第二亏损严重的板块也是炼油与化工板块。

2020年上半年,中石油炼油与化工板块营业收入为3698.11亿元,比2019年上半年的4863.66亿元下降24.0%,主要由于汽油、柴油、煤油等炼化产品销量减少、价格下降。

受国内市场需求下降、价格下跌、库存减利等因素影响,2020年上半年,炼油与化工板块经营亏损105.40亿元,比2019年上半年的经营利润63.70亿元减少169.10亿元。

中海油半年报则介绍,集团于全球范围内从事上游石油业务 ,包括常规油气业务 、页岩油气业务 、油砂业务和其他非常规油气业务。集团通过三个运营分部披露其主要业务 ,包括勘探及生产、贸易业务和公司业务。

半年报显示,中海油的勘探及生产业务合计收入为679.37亿元,利润为104.85亿元;贸易业务合计收入为64.亿元,利润为1.92亿元。上述两大板块的收入和利润均下滑。

此外,中海油的公司业务出现亏损,达到3.23亿元。

金融危机对运输物流业的影响及应对分析

万众瞩目下的第10大产业振兴规划最终“花落”运输物流业。院新闻办2009年3月2日举行新闻发布会,10大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拟用三年(2009~2011年)时间实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铁男表示,物流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分支领域,既是其他九个产业之间联系的重要纽带,也是这些产业跟国内外市场相连的重要载体。10大产业是有机联系的整体,才能形成产业结构调整和振兴的组合拳。

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物流总额同比回落8.1%,不少物流企业利润下滑幅度达到20%或30%。国家希望通过出台调整振兴规划,避免物流业受到经济危机的过分冲击,同时对制造业提供带动、支撑和联动作用。本文将就经济放缓以及行业变化的大背景下,运输物流企业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与读者分享。

经济危机对中国运输物流行业的影响

金融风暴对中国运输物流行业的影响开始逐渐显现。近期行业所呈现的三大变化趋势将改变运输物流行业的竞争格局,并影响业内企业的竞争方式:

需求疲软且客户要求改变,重塑运输物流服务内容;

利润被进一步挤压且波动性增强,亟待成本优化;

投资意愿升温,行业整合加速。

面对未来行业可能发生的巨大转变,物流企业只有尽早规划、主动出击,才能渡过危机,并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抢占长期发展的优势地位(见图1)。

需求疲软且客户要求改变,重塑运输物流服务内容

金融危机迫使消费者重新审视消费习惯,并通过大幅度降低消费支出,来为自1929年大萧条以来的经济危机做准备。消费的下滑使内贸与外贸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并正在不断冲击运输物流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国际空运和海运的货运量在去年11月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了7%和14%。无独有偶,从去年9月开始,国内包括铁路、水路、公路和空运所有运输形式的货运量增长率均无一例外地也开始大幅下降。根据中国物流统计年鉴,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包括运输费用、保管费用和管理费用)的同比增长率,从2008年第三季度的19%迅速下降到第四季度的1%。这些数据充分显示经济危机对运输物流行业的冲击力绝不可小觑。

但尽管贸易额整体下降,在中国的25个进/出口国之中,仍有一些贸易路线由于受到经济危机影响较小,呈现一定的增长机会。即使中国对几大出口国/地区(美国、香港、韩国)的出口额在去年11月和12月出现连续负增长,但向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加拿大、意大利和澳大利亚的出口额在去年12月仍以两位数速度增长。同样在中国的进口方面,来自南非、阿曼等国家的进口额增长率在去年12月仍能保持两位数。面对变化的需求,的运输物流企业已经开始着手调整航线,以更好地满足那些受经济危机影响较小的进出口航线的需求。

国内方面,受的政策拉动以及金融危机下企业自身成本控制要求的合力影响,制造业生产基地已经开始向内陆转移,内陆地区运输物流需求也因此加速增加。一方面,内陆地区地方承接产业转移的优惠政策对于制造业企业很有吸引力。

国家一系列的经济刺激政策中又有很大一部分将用于推动西部地区的经济。例如上万亿元的投资正流向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这将大大提高西部地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为了降低成本、应对危机,诸多制造型企业已经向内陆转移,并在近期付诸行动。例如全球的芯片制造商——英特尔宣布在2009年将关闭一家上海的工厂,转迁至成都以缩减成本。为了抓住这一轮的产业西移所带来的新商机,运输物流公司须迅速增强当地运营能力,并拓展自身运营网络以覆盖西北部地区。

与此同时,运输物流企业也意识到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增加了对高附加值和专业化物流服务的需求。精细化工、高端电子信息产业、高端纺织服装业、现代化农业等诸多产业都被列入产业升级内。而伴随着产业升级的是不断改变的运输物流需求。以服装纺织业举例来说,高附加值的制造厂商更加注重安全、零差错、零延时、针对高级面料的特殊运送能力以及逆向物流等。又例如,农产品正向“绿色产品”和“严格卫生标准”的方向发展,这对运输物流企业的冷链物流能力和全程物流控制的要求将会大幅增加,以确保产品免污染或变质。运输物流企业应该迅速提高业务能力以应对这些由产业升级引发的运输物流需求变化。

除此之外,在金融危机下为了提高效率和优化成本,跨国公司及本地企业都在考虑对供应链进行结构性调整,这也直接影响了其对物流服务的需求。除成本外,客户越来越多地考虑供应链的灵活度和迅速调整规模的能力,并用了剥离供应链资产的方式。这些结构性调整改变了客户对物流服务的选择标准,运输物流公司应据此进行调整,提供更为定制化的,同时也可能是利润更高的服务。

利润被进一步挤压且波动性增强,亟待成本优化

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由于经济放缓而出现的运力过剩几乎迫使所有运输物流的相关领域出现了降价风潮。在全球海运市场上,仅以2009年1月为例,根据法国海运咨询机构AXS-Alphaliner的数据,超过210艘集装箱货船停靠在港湾内,55万TEU的运力被闲置。其他运力过剩的案例在航空、陆运市场也是屡见不鲜。其直接后果便是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在2008年10月至11月的一个月内下降了7%(上海航运)、中国公路零担货运市场重货平均价格在相同期间内下降10%(中国物流与购联合会)。市场价格不断下降对企业生存的威胁更值得重视。举例来说,一个典型的公路运输企业的利润空间在3%~5%,若不取一些有效的成本控制方案,根本无法承受去年一个月的价格下降。

根据最近发布的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政策,国内零售燃油的价格将进一步与国际市场接轨。虽然目前的原油价格在相对低位徘徊,但经济放缓期间的原油产量消减将会加剧未来油价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由于在运力过剩时期难以将油价上升压力转嫁至客户,根据科尔尼的分析,当原油价格增长20%时,一家不取任何规避措施的典型公路运输企业的利润会从3%下降到0%。未来运输物流行业的利润对油价的波动将会愈发敏感,所以如何管理供应波动是运输物流企业急需掌握的能力。

面对目前衰退的经济环境,运营难度不断增加,竞争格局迅速改变,运输物流企业需要重新审视其成本结构与驱动因素。如果不及时取果敢、全面的行动,企业在现阶段的生存和长期的竞争力都将会受到严重威胁。

投资意愿升温,行业整合加速

即使短期内受到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长期来看中国经济仍有望稳步恢复,并继续保持世界生产基地的地位。

根据经济学家情报社(EIU:EconomistIntelligenceUnit)的数据,2010年预计中国的外贸将会停止下跌,继续保持增长。另外,根据金融时报引经济咨询公司环球(GlobalInsight)的数据,在2025年中国有望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的制造业中心。考虑到这一系列长期利好的预期,运输物流企业需要构建长期的发展战略来扩大市场份额,巩固市场地位并提供更具吸引力且差异化的服务内容。

一些拥有较好财务状况的运输物流公司已经开始着手增强其业务能力,并考虑充分利用现阶段利于并购的外部条件来实现它们的长期战略目标。三大因素正加速推动行业的并购整合。

第一,市场与客户需求不断转变,因此要求运输物流企业拥有强大的国内网络(足够的地域覆盖并拥有不同的运输模式)或是国内外运输一体化网络,亦或是整合的物流解决方案。中国的运输物流行业集中度很低,任何企业都有望获得领导地位,而并购就是途径之一。

第二,由于经济危机的加深,与物流公司的长期发展战略一致,并拥有强大网络、品牌以及基础设施的并购对象逐渐涌现。最重要的是,目前的并购对象估值相比金融危机前,已下降到相当诱人的水平(例如,一家国内的运输物流公司的市值在2008年下降了40%)。

第三,地方通过政策扶持来支持运输物流行业的投资并购。一方面对国有企业进行援助,确保企业拥有足够资金以考虑未来的并购发展机会,另一方面搭建合资合作平台,成立投资推进委员会,以此促进国外企业对本地小型企业的投资与并购。

尽管目前行业还处在行业整合的起步期,但是受以上三大因素的推动,运输物流行业的并购整合将愈加频繁,竞争格局也将由此改变。

金融危机对中国运输物流行业意味着什么?

在这一非常时期,对物流运输企业来说,无论是短期内应对金融危机的紧急举措,还是发展战略提升、产品结构扩张,竞争定位加强以及成本优化等中长期决策,都容不得差池。一个错误的战略决定或是不当的战略重点都会使得企业陷入困境。因此企业应根据其发展愿景、财务状况和承受风险的能力,从以下介绍的三种对策中寻找最合适的方案:

防守对策–取各项速效措施,以防守姿态应对经济危机;

重建对策–不断加强运营能力,巩固市场地位;

进攻对策–进行结构性调整并探索业务扩张,为下一轮增长做准备。

运输物流企业在确定自己的对策后,可在以下三个层面的战略中选择符合其目的、不同程度的举措:

成本和运营战略–取成本优化措施,应对需求疲软和价格低迷;

业务与市场战略–管理业务组合、保留客户以及利用价格杠杆来维持收入;

投资战略–迅速把握投资并购的良机。

成本和运营优化战略–取成本优化措施,应对需求疲软和价格低迷

对于正在寻找成本及运营战略的运输物流公司而言,可以根据公司的运营现状以及确定的对策,从“快赢”到“结构性优化”举措中选出组合。

根据科尔尼经验,选择合适的举措有望降低15%~25%的成本,并可大大加强企业应对外界变化的灵活性和快速调整规模的能力,帮助企业在危机过后厚积薄发。

业务与市场战略–管理业务组合、保留客户以及利用价格杠杆来维持收入

经济危机加剧,运输物流公司必须迅速行动,通过有效的业务组合、客户管理和价格杠杆来维持收入。同样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承担风险的能力共同决定了公司在业务与市场战略内应该取何种程度的举措。可供选择的举措有价格调整细分、客户保留举措、物流服务创新以及向不同运输方式、行业、区域/地域、供应链环节进行业务拓展等。

投资战略–迅速把握投资并购的良机

对于已经拥有良好的财务状况或通过防守、重建对策改善了财务状况的企业,应充分利用目前诸多并购对象涌现的时机,考虑并购投资。但是,并购是一项高风险的游戏,其成功的关键在于高度清晰的战略、严谨的尽职调查、系统性规划和良好的实施监控。

结语

为了更好地应对来自外部的持续挑战,企业需立刻取行动,才能在危机中求得生存、在危机后谋得长足的进步。与其被动的等待经济大环境的恢复,运输物流企业不如主动改变竞争策略,取积极防守、巩固市场地位或乘机扩大业务的对策。企业的成败将取决于其当下的战略决定以及改变的决心。只有睿智、果敢、迅速响应的企业才有望从这场经济危机中转危为安,脱颖而出。

谁能解释油价和黄金跟股市的关系?

一般来说石油和黄金价格走势大致相同,股市则和它们相反。石油和黄金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两种商品,分别代表能源和财富,在国际市场上以美元来代表其价值。国际原油价格上涨意味着能源供给的不足,因为地球的稀缺性,必定对经济的发展造成冲击,使股市下跌。撤出股市或期市的资金会流进有着真正保值增值意义的黄金市场,造成黄金上涨。另一方面,石油和黄金同以美元显示价值,油价上涨是美元贬值的象征,黄金同样会因为美元贬值显得更加贵重。当然也有例外,如经济大萧条时期,出于对能源需求的减少,原油价值可能会跟随股市下跌,反之亦然。但黄金走势和股市相反的情况是不会改变的。

世界经济会出现大萧条吗

感谢悟空问答的邀请;答!

就在两个多月前,我回答“现在的疫情会不会波及全球,导致大萧条波及中国?”(若干年后,加大投资当然会起到作用,但仍不如大规模政策支持民间投资来得扎实有力。简而言之,任何对“全球瘟疫危机”过于乐观的预期都可能是有害的。

请先参考。

另外,之前很多网友问我,这次救市,全球货币宽松,会不会是大通胀。我当时回答说,当这场危机到来时,我们面临着高私人债务水平、低利率和持续低通胀。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不同于大规模战争。战争会导致经济重组,摧毁物质资本。这种瘟疫通过抑制依赖人与人之间密切联系的供给和需求,降低了经济规模。相反,直接影响似乎是强通缩:失业率飙升,大宗商品价格暴跌,支出大幅减少,预防性储蓄大幅增加。消费模式变化太大,通货膨胀指数变得没有意义。

例如,美国的价格正在下降。3月份美国PCE(个人消费支出)物价指数下降7.5%,而4月份CPI(消费者物价指数)降幅为2008年12月以来最大;日本4月份核心消费者价格同比下降0.2%。此外,今年油价的大幅下跌反映了全球需求的快速下降,几乎所有大宗商品的价格都在下跌。自今年1月以来,CRB主要商品价格指数(商品研究局)下跌了三分之一.

全世界都很酷,中国也是。#CPI重回2时代#统计局数据显示,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4%;1-5月,全国居民平均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1%。

下面引用几位金融金融界大佬(和我差不多,或者是我认可的)的观点来正面回应这个问题。

摩根士丹利的首席投资官MikeWilson认为,尽管肺炎的爆发出乎意料,但经济衰退从来不是由单一引起的。相反,它们是实体经济中积累的盈余的结果。由于之前的经济扩张持续了创纪录的10年,到2020年将出现大量盈余。这场流行病只是迫在眉睫的经济衰退的导火索。事实上,市场已经进行了多年的防御,大多数股票都处于熊市。像往常一样,当低迷最终到来时,熊市在3月份以抛售告终。

伦敦大学学院创新和公共使命研究所教授兼主任MarianaMazzucato认为,肺炎疫情使经济陷入困境。问题是由此导致的衰退会持续多久,会有多严重。答案取决于全球刺激的质量和数量。总体而言,我预计欧元区今年的GDP将萎缩13%左右。尽管令人印象深刻的增长可能会在2021年出现,但明年年底的GDP水平仍将比危机前低4%左右。中国和欧洲受影响可能略小,到2021年底可能基本恢复危机前的GDP水平。今年土耳其和俄罗斯的GDP将下降约5.5%,但设外部融资状况没有进一步恶化,土耳其可能在2021年强劲反弹,而俄罗斯需要的时间要长得多。一旦度过这次危机,在33,354期间,我们将经历与20世纪30年代同样规模的GDP下降33,354,我们将迎来更快更强的复苏。

Natixis亚洲新兴市场高级经济学家TrinhNguyen认为,至少亚洲不会出现大萧条。据预测,亚洲将于2021年复苏。人口结构恶化、债务增加和去全球化是主要风险,但也是机遇。寻求多样化、增长和低价的企业将被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越南所吸引。人口不断增长的国家对基础设施的需求正在上升,这将吸引外国投资者。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安德烈斯维拉斯科认为,对于拉丁美洲来说,这可能又是上世纪30年代。

今晚到此为止吧。

最后顺便做个小广告。《美国生活经济学》现烤。感谢您的关注!

在这个问题上你有什么更好的意见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低碳化的低碳化对中国的挑战

目前,全球面临的危机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市场自己产生因而也能被市场消解的危机,比如当下的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另一类是受外生条件的约束,市场不能解决的危机,比如土地、空气、矿产、石油、天然气等等,不是随着价格提高就能增加供给的产品和约束所导致的危机。这样的危机是真正值得我们长期关注的。前者随着时间延续迟早都会过去,例如经历了1929-1933年的大萧条、12年的石油危机,我们人类仍旧活着,活得好好的,而且还进步了。今天我们谈论的是环境危机,人类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替代性,使我们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能够持续增加能源和的供给。

世界为什么关注中国的能源消耗

中国是个大国,中国经济以任何的速率增长,都将是非常大的数字。今年,世界银行预测中国经济增速是8.6%。我更乐观,认为实现9.0%的增长问题不太大。在GDP增长与能源消耗之间有一个经验算法,表明两者是严格的线性正相关关系,就是增长率越高,能源消耗越多。既然中国还将保持较高增长率,而且我预测中国维持7.6%以上的年增长将持续15年,因而与之相关,环境的压力就凸显出来了,我们也就能理解,为什么整个世界对中国的能源消耗恐慌了。但是过去三十多年,中国在创造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的同时,也付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巨大代价。

中国的能源消耗量占世界总量的10.1%,中国每年增长的物质财富却只占世界总量的6-7%,因为两者是线性相关的,我们对财富的贡献率小于能源消耗的比率,说明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有问题,还是粗放式的,我们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不高,因此,任何水平的经济增长都意味着更加严重的消耗。

再来看中国目前的经济效率。所谓经济效率,就是每单位GDP消耗了多少。这是世界上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我前面说7.6%的年增长还将持续15年。然而,伴随这个持续高增长的是另外一种情形,就是经济效率不高,意味着每单位GDP消耗了更多的,而且消耗的都是不可再生的。所以,我们不必担忧中国经济能否高增长,但我们不得不为中国经济高增长背后的高消耗担忧。

中国经济增长的困境

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的经济奇迹为什么会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高耗能、高污染的性产业?中国经济对环境的压力为什么逐步增加?我们知道,中国的经济发展处在工业化中前期走向中后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经济增长率一定是高的,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也一定是高的。我们每单位GDP为什么会消耗更多能源?就是因为我们大量使用不可再生的一次性能源。我们大量耗电,大量耗用原煤,我们的生产、生活对能源的消耗是持续增加的。我们希望改善生活固然可以理解,但是我们的生活方式与我们的环境严重不匹配。它反映了一个事实:经济处于这个发展阶段,中间投入品的大量使用是必然的。只要大量使用这些中间投入品,使用效率又不高,那么环境压力增大也是必然的。

从整个世界来看,虽然欧债危机导致能源消耗下降了,能源价格也随之下降,然而,动态地看,目前欧美的经济低迷只是阶段性的,走过这个阶段后,它们当然也不会像中国那样高增长,但哪怕是年均3%的增长,世界能源形势就会非常严峻。因此,全世界仍然有油价上涨的压力,高油价的情形极有可能卷土重来。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有责任、有义务维持世界均势,维系一部分国家的权利来制约另一部分国家的权利。我们要尊重所有人类文明。西方国家不得不承认,中国的崛起是一个文明国家的崛起。崛起有两种机制,一种是掠夺,一种是发展改革。中国属于后者,所以是一个传统文明国家以文明方式实现的崛起。因此,我们在这个世界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随着中国物质财富总量的增加,经济实力在世界物质财富中所占比例的提高,中国的责任义务分量也会越来越重。面对这样一个因而战,或为维护国家政治话语、政治权利而战的世界格局,中国该当何为?这是我们必须严肃思考的问题。

中国如何应对环境压力

当下发生的这场金融危机、欧债危机,人们都是沉浸在一种悲伤的情绪下去谈论的。我认为,我们更应该从这种情绪中走出来,看看另外一个比之更严重、更重要的危机,那就是能源危机。我们判断,未来中长期整个世界还有三个最可能发生的危机:一是当下仍然没有走出来的金融危机,将来还会发生。第二种危机是农业危机,农业危机根本上也是危机,关键是土地。第三个危机就是前面讲的不可再生的能源危机。也正因为这样,世界正在酝酿三大努力:寻找新的替代能源的努力;传统能源的清洁化改造;改变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围绕这三件事,我们再看中国应该如何做出自己的选择。

第一,发展生物医药或者叫广义的生物产业;第二,发展高新装备制造业,也叫高端装备制造,因为在制造业中,中国远远没有完成进口替代。第三,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去支持高端制造业,用现代新型信息产品来改善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面对能源危机,我们有很多产业升级的举措。此外,还有新能源产业本身的发展。

新材料、生物产业、新能源、新动力汽车、涉农产业、现代信息技术、物流产业的发展,都是着眼于我们所回避不了的增长与之间的冲突。面对这样的冲突,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改变我们过度消耗的产业体系。我们需要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要用新技术来武装我们的产业,从而减少对的依赖。要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改变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所以,我们提出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所有这些,都有一个共同的着眼点,就是缓解人类面临的环境压力。

油价和美债下跌,资金或将流入中国,油价下跌是好是坏?

如果将眼光放眼全世界的话,这种油价下跌的情况是不好的,因为这很有可能导致美国的经济大萧条,会有更多的人失业,失业就意味着美国会有更多的负担。或许会是一种机会,因为油价和美债下跌,因为这种下跌行为而产生的资金或许会流入中国,这对中国目前的经济市场来说,可能是一件好事。

油价下跌的影响,全球股市连环下跌,非常残忍。美股更是触发了熔断机制,一路断崖式下跌,在美国相关部门的调控下才恢复正常。在受疫情影响的情况下,全球经济本身就承受着巨大的下行压力,石油价格降低等于又加重了原本疫情带来的压力。因为油价暴跌这个现象,反映了疫情冲击全球经济的预期是正确的。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之后对于石油的需求会下降,并且油价的暴跌给各大油企以及一些产油国的财政以及经济带来暴击。美股的暴跌和石油暴跌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还有石油巨头们发行的大量高收益债券也会被抛售,这就引起了美国债券市场非常大的震荡。在过去的几年里美国页岩油公司凭借高利率发行了大量的债券,石油价格战打起来的话,这些公司的资金链可能就会崩塌,还不起这些债了。

不过对于中国来说,中国正在启用新基建稳经济的政策,油价的下跌对中国油服企业的冲击也不会太大。并且反而很有可能中国的经济能够率先从疫情所带来的油价和美债下跌的危机中走出来,并且提振中国石油市场的信心。不管怎么样,将眼光放得长远些,不要只局限于一个国家来看的话,这场危机久而久之对任何人都不会有好处,所以尽快控制市场,恢复正常价格才是正确的做法。

如何估算一个经济萧条时期有多久

可以运用经济周期理论来进行估计。先在的经济形势就是处于波谷状态的。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也称商业周期、景气循环, 它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是国民收入或总体经济活动扩张与紧缩的交替或周期性波动变化。过去把它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现在一般叫做衰退、谷底、扩张和顶峰四个阶段。

根据经济周期理论,一个短周期,即基钦周期,时间约为3-4年,平均长度为3.51年。一个中周期,即朱格拉周期,时间约为9-10年,平均长度为8.35年。一个长周期,即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时间为50-60年,平均长度为54年。还有库兹涅茨周期,也被称为建筑业周期,时间约为15-25年。

至于这次金融风暴要持续到什么时候,就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看了。

油价如何影响金价?

一般来说石油和黄金价格走势大致相同,股市则和它们相反。石油和黄金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两种商品,分别代表能源和财富,在国际市场上以美元来代表其价值。国际原油价格上涨意味着能源供给的不足,因为地球的稀缺性,必定对经济的发展造成冲击,使股市下跌。撤出股市或期市的资金会流进有着真正保值增值意义的黄金市场,造成黄金上涨。

另一方面,石油和黄金同以美元显示价值,油价上涨是美元贬值的象征,黄金同样会因为美元贬值显得更加贵重。当然也有例外,如经济大萧条时期,出于对能源需求的减少,原油价值可能会跟随股市下跌,反之亦然。但黄金走势和股市相反的情况是不会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