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次中东战争的以色列和其他国家的实力对比

2.比亚迪唐EV对比广汽埃安AION LX Plus

四次中东战争的以色列和其他国家的实力对比

95油价前后对比图片_95油价前后对比

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十月战争,阿拉伯国家称"斋月战争",以色列称"赎罪日战争"或"十八天战争"。1973年10月,埃及、叙利亚为收复失地和摆脱美、苏造成的"不战不和"被动局面,向以色列开战。伊拉克、约旦、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沙特阿拉伯、苏丹、科威特、突尼斯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均派部队或飞机参战。埃及总统M.A.el-萨达特和国防部长A.伊斯梅尔、总参谋长S.M.H.沙兹利等精心制订作战计划,企图以突然袭击强渡运河,收复西奈半岛部分失地,为尔后通过政治谈判收复全部失地创造条件。战前,埃军兵力约32万人,坦克2000辆,  作战飞机约600架,另有大量防空导弹、反坦克导弹,以及海军舰艇约100艘。埃军在运河西岸展开5个步兵师、2个机械化师、2个装甲师和若干独立旅,并部署有"萨姆"防空导弹等武器,在运河区组成高、中、低和超低空防空体系。叙利亚在总统H.阿萨德和国防部长M.塔拉斯领导下,也为战争进行了大量准备,企图一举收复戈兰高地。战前,叙军兵力约15万人,坦克约1300辆,作战飞机280架,另有大量防空导弹、反坦克导弹,以及海军舰艇约30艘。叙军在戈兰高地东侧展开3个步兵师、2个装甲师和若干独立旅,并以防空导弹为主组成对空火力网,为地面进攻提供掩护。埃、叙为达成进攻突然性,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战术伪装欺骗措施:开战前几个月对预备役人员多次征召和复员;埃军反复前调和后撤,前调一个旅,后撤一个营,逐次向运河集结兵力;频繁举行军事演习,隐蔽作战企图;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作战文件不准打印和无线电传递;开战当日让士兵在运河游泳,显示平静假象;把开战日选定在伊斯兰教斋月和犹太教赎罪日,以隐蔽进攻时机。  以色列国小人少(1973年总人口为318万人),战前编有常备军11.5万人,预备役20余万人,坦克1700辆,作战飞机360架和"霍克"防空导弹发射架75部,海军舰艇约40艘。1967年侵占埃、叙部分领土后,以军战略纵深增大,并在运河东岸构筑了由高20米的沙堤和31个支撑点组成的巴列夫防线,在戈兰高地1967年停火线西侧构筑了由若干支撑点和防御阵地组成的防线。以色列自信巴列夫防线是"铜墙铁壁",其情报系统具有24小时预警能力,预备役为主的"全国皆兵"动员体制能为最终战胜对方提供保证,故在战略指导上改变过去先发制人、深入对方领土纵深作战的方针,由攻势战略改为守势战略。直到开战前数小时,以色列总理G.梅厄和国防部长M.达扬等仍认为埃、叙不敢发动进攻,展开兵力是进行演习。开战前,以军在西奈半岛仅部署1个步兵旅、3个装甲旅,近300辆坦克和48门野战火炮;驻守运河东岸前沿各支撑点的步兵不到500人,浅近纵深内只有1个装甲旅的兵力;戈兰高地也只部署3个步兵旅、2个装甲旅,近200辆坦克和44门野战火炮。  10月6日,埃、叙分别在西线和北线同时向以军突然发起进攻,给以军沉重打击。西线:6日14时,埃军在防空兵和炮兵火力掩护下,陆海空三军密切协同强渡运河,并出动200余架飞机突袭运河东岸以军巴列夫防线及其纵深,摧毁若干"霍克"防空导弹阵地和大部分机场;数百名突击队员搭乘直升机在西奈半岛机降,袭扰以军后方;部署在西岸的约2000门大口径火炮和坦克炮等重火器,对以军各支撑点及浅近纵深目标实施猛烈的火力打击;海军舰艇则在近海配合地面作战。与此同时,埃第2集团军3个步兵师在大苦湖以北、第3集团军2个步兵师在大苦湖以南,由8000名官兵组成先头部队搭乘上千只橡皮舟迅速渡河;携带反坦克导弹、火箭筒的步兵反坦克小组,穿过以军各支撑点的接合部,在其后方布置反坦克地段,同野战火炮、坦克炮火力组成远近结合的宽正面反坦克火力网,击毁大量以军坦克;工程兵快速破堤架桥,9小时内打开60个通道,清除约9万立方米沙土,架好浮桥12座,保障后续部队和坦克渡河;防空部队由各型"萨姆"防空导弹为主组成防空火力网,开战头两小时击落以军飞机10余架,在战争初期掌握运河上空制空权,使以机不敢进入运河区空域。至7日,埃军6万人、600余辆坦克渡过运河,各部队陆续在东岸集结。以军仓促应战,指挥混乱,极为被动。8日,以军3个装甲旅远距离增援,在既无空中掩护又无步、炮协同的情况下实施反击,被埃军粉碎,几乎被全歼。9日,埃军按照预定计划停止大规模进攻,西线出现四天战斗间歇。北线:6日14时,叙军3个步兵师由配属的坦克部队为先导,在空军、防空部队和炮兵火力掩护下,向戈兰高地进攻,当日突破以军防线,并以空降兵占领赫尔蒙山哨所(以色列称之为"国家的眼睛",其电子侦察范围覆盖叙利亚大部地区),进逼战略要地库奈特拉。7日,又投入2个装甲师直逼以军前线指挥部驻地奈法赫村,并进抵距约旦河东岸以本土约数公里的地区。以军1个步兵旅和2个装甲旅大部被歼,极为被动。以军在两线作战、处境极为不利的情况下,采取先北后西、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方针,努力化被动为主动。7日晚,以军在局部地区制止叙军进攻,随后实施局部反攻,兵力陆续增至3个师约11个旅;同时集中使用空军包括从西线调来的飞机,向叙军地面部队和防空导弹阵地展开强大攻击。9日,以军向叙后方大城市实施战略空袭,同时抓住西线战斗间歇实施反攻;11日转入进攻,越过1967年停火线,进抵要地萨萨,占领重镇纳西季村,直接威胁叙首都大马士革,从而掌握北线战场主动权。16日前后,以军给予援叙的伊拉克和约旦装甲部队以沉重打击,22日出动空降兵夺回赫尔蒙山哨所。至此,以军经紧急动员,总兵力已增至近40万人。叙利亚对西线埃军的战斗间歇异常不满,要求埃军加强攻势,缓解叙军的被动态势。埃军自11日起将2个装甲师调至运河东岸,14日投入坦克1000辆在脱离空中掩护的情况下再次发起进攻,企图占领米特拉山口。  此时,以军作战重点由北线转向西线,西奈兵力由3个师增至5个师约18个旅,空军主力已调往西线,使用"响尾蛇"、"蜻蜓"空空导弹对付埃及飞机,并以"加布里埃尔"舰舰导弹打击埃、叙舰艇,取得局部制空制海权。14日,双方1800辆坦克进行决战,为世界战争史上所罕见。以军坦克与步、炮协同作战,使用直升机发射"小牛"、"百舌鸟"空地导弹和"白星眼"电视制导炸弹,击毁埃军坦克约250辆(以军损失约50辆),迫使埃军撤回进攻出发地。15日晚,以军沙龙师利用夜暗从运河和大苦湖埃第2、第3集团军接合部实施大纵深穿插突击。  16日凌晨,其先头部队约2000人在大苦湖以北德维斯瓦附近渡河,摧毁若干埃军防空导弹阵地,撕裂埃军防空"保护伞",为以空军飞机进入运河以西空域创造了条件。以军架好浮桥后,2个师渡河,向西转南快速突击,23日进抵苏伊士湾,占领阿代比耶港,对苏伊士城和埃第3集团军构成合围态势,从而控制了西线战场主动权。埃及依靠军民联防保卫苏伊士城,多次堵截以军在西岸的进攻,但均未达到目的。  24日,埃、以双方按照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停战。  埃、叙和以色列分别于次年1月和5月签署第一阶段脱离军事接触协议。埃及控制了运河东岸两段纵深约10公里的狭长地带(后经政治谈判,埃、以于1979年3月签署和约规定,以军于1982年4月完全撤出西奈半岛),北线以军则撤至1967年停火线以西。此次战争,双方损失重大。死亡人数大致为:以色列2 800人、埃及5000人、叙利亚3000人、其他阿拉伯国家500人;坦克损失:以军850辆、埃军1000辆、叙军1000辆、其他阿拉伯国家200辆;飞机损失:以军110架、埃军260架、叙军130余架、其他阿拉伯国家50余架;舰艇损失:以色列1艘、埃叙共10艘。由于在短时间内消耗巨大,双方不得不在战争期间分别请求苏、美供应武器装备。苏联和美国先后从10月10日和13日向阿、以实施战略空运。苏联在29天中出动大型运输机930余架次,给埃、叙空运约1.5万吨军用物资(海运23万吨物资于停战后到达)。美国出动566架次,给以色列空运约2.3万吨物资(不含以色列民航空运的5000吨)。其间,阿拉伯国家使用"石油武器",采取提高油价、限制输出等手段,力图遏制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对以色列的支持,从经济上给以色列和美国等亲以国家以一定打击。  此次战争,埃、叙经周密准备对以实施战略突袭,通过两线夹击首战告捷,振奋了阿拉伯国家的民心士气;埃军强渡运河成功,显示出陆海空诸军兵种协同作战的威力;虽然埃军在战场上逐步陷入被动,但停战时终于在运河东岸占据两段狭长的滩头阵地,达到了为尔后通过政治谈判收复全部失地创造条件的战略目的。以色列面对两线作战的严峻局面,坚持先北后西、重点用兵的方针,动员迅速、指挥灵活,终于化被动为主动,转败为胜;但战前对开战情报判断有误,从而导致早期预警落空,初战失利,空军和坦克部队未能阻滞阿方进攻。此次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具现代化特点的战争之一,双方分别使用苏、美先进的武器装备,并通过苏、美战略空运及时得到补充,同时利用苏、美侦察卫星获取对方军事情报,使广泛的战场成为苏、美新式武器的实验场。双方均大量使用新式飞机和对空导弹争夺制空权,使用舰对舰导弹争夺制海权,使用新式坦克和反坦克导弹以及武装直升机发射空地导弹和制导炸弹对付坦克,并通过电子对抗等手段争夺地面战场的主动权。导弹在战争中充分发挥了作用,双方损失的飞机60%以上,舰艇80%和大部分坦克是被导弹击毁的。战争以突袭方式迅猛展开,作战行动快速多变;火力空前增强,消耗快速而又巨大;地面、空中、海上作战与电磁战场相互渗透,电子技术得到广泛运用并取得显著效果。这些都对战略筹划、作战指挥、部队素质、后勤保障与动员体制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新的课题,从而推动了各国对军事学术和未来战争的研究。

比亚迪唐EV对比广汽埃安AION LX Plus

虽然最近燃油车推出了购置税减征的补贴政策,但油价的上涨还是让很多消费者将目光转向了纯电动车型。尤其在纯电动车型的续航里程越来越长、充电设施越来越完善的情况下,实用性极强、使用成本也极低的纯电动SUV得到了更多的青睐。如果你的预算在30万元左右,并且追求续航能力、空间实用性、乘坐舒适性、智能化体验,比亚迪唐EV和广汽埃安AION LX Plus绝对是绕不开的两款车型。接下来就和车叔一起看看,这两款纯电动中型SUV该怎么选吧!

设计风格略有不同

先来看看两款车型的外观设计,比亚迪唐EV采用了比亚迪的Dragon Face家族化设计语言,前脸贯穿式银色装饰条与两侧大灯相连,像极了两根龙须。此外,前包围采用了贯穿饰条设计,有着不错的层次感。与此同时,两侧雾灯处还配有通风口,带来了不错的运动感。

车侧采用了时下流行的悬浮式车顶设计,前后轮眉造型均采用了略微凸出车身的造型,让本就不小的尺寸看起来更加宽大。轮毂采用了封闭式的造型,这样的设计可以有效降低风阻。隐藏在轮毂之下的,是来自Brembo的六活塞前制动卡钳,搭配大尺寸打孔通风盘,刹车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

而车尾的设计则是我们熟悉的样子了,贯穿式尾灯设计造型精致,并且有效提升了整车的横向宽度。下包围是新款唐EV主要改动的地方,更加新颖的造型拥有更高的质感。尺寸方面,比亚迪唐EV的长宽高分别为4900/1950/1725 mm,轴距为2820mm,长度相比老款车型有所提升。

广汽埃安AION LX Plus与比亚迪唐EV均定位于中型SUV,在设计风格上,AION LX Plus显得要更加激进一些。比如前脸下包围处向前突出的设计,看起来很有战斗气息。尺寸硕大的前大灯组看起来显得有些突兀,总给人一种用力过猛的感觉。

车侧的设计看起来要舒服一些,车身线条也比较流畅,从前轮拱处开始一直延伸到尾灯的腰线让AION LX Plus变得更有层次感。此外,AION LX Plus还采用了隐藏式门把手的设计。尺寸方面,AION LX Plus的长宽高分别为4835/1935/1685 mm,轴距2920mm。与比亚迪唐EV相比,除了轴距略有优势以外,其余车身参数均不及唐EV。

车尾处的设计十分圆润,与唐EV一样采用了贯穿式尾灯设计,点亮后有着不错的视觉效果。但和前脸一样,AION LX Plus似乎有点过于追求设计感了,反而丢失了中型SUV应该有的稳重感。

比亚迪唐EV配置更丰富

了解过两车的外观设计,我们再进入车内看看。比亚迪唐EV的座舱设计也采用了家族化的风格,15.6英寸的自适应旋转中控屏占据了C位,搭配12.3英寸的全液晶仪表盘、W-HUD抬头显示,能够显示较为丰富的行车信息。此外,DiLink 4.0(5G)智能网联系统搭配全新升级的DiPilot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整个座舱的科技感十足。

AION LX Plus的内饰设计与比亚迪唐EV有些相似,中控台一块尺寸同样为15.6英寸的大屏幕替代了以往的双联屏设计。车机采用的是ADIG4.0智能物联系统,内置了一块来自高通的8155芯片,可以实现无感启动、全新AR实景导航、DMS+OMS座舱监控等功能。

在座椅布局方面,比亚迪唐EV全系均标配了2-2-3的七座布局,同时还可以花费1万元选装六座臻享组合套装。六座选装包除了能得到2-2-2的座椅布局,还能拥有六座专属的苍穹灰内饰、龙鳞纹NAPPA真皮座椅(前排+二排)、主/副驾座椅按摩、第二排座椅按摩、第二排座椅前后/靠背4向电动调节、第二排座椅腰部支撑4向电动调节、第二排座椅通风、第二排座椅加热等功能。而AION LX Plus则是全系均只提供了五座布局,实用性不及唐EV。

而在其他配置方面,我们以售价相近的唐EV 635KM 四驱旗舰型(指导价33.98万元)与AlON LX Plus 80D旗舰版(指导价33.96万元)进行对比。相比之下,唐EV 635KM 四驱旗舰型在指导价贵出200元的情况下,多出了悬架软硬调节、可开启的全景天窗、NFC钥匙、方向盘加热、HUD抬头数字显示、内置行车记录仪、220V电源、Type-C接口、矩阵式大灯、后雨刷、后排独立空调等配置;而AlON LX Plus 80D旗舰版则多出了副驾驶位后排可调节按钮、面部识别等配置,总体配置水平不及唐EV。

刀片电池VS海绵硅负极片电池

在动力续航方面,比亚迪唐EV提供了两种动力版本,其中四驱版本搭载了最大功率180kW+200kW的前后双电机,官方给出的0-100km/h加速时间仅为4.4秒。而在续航方面,比亚迪唐EV提供了容量分别为90.3kWh、108.8kWh的刀片电池,续航里程分别为635km、730km,而双电机四驱版本续航为635km。

AlON LX Plus同样提供了单电机、双电机两个版本,最大功率分别为180kW、360kW,峰值扭矩分别为350N·m和700N·m。此外,AlON LX Plus提供了弹匣电池与海绵硅负极片电池,容量分别为93.3kWh、144.4kWh。续航方面,根据配置不同分别为650km、600km,千里版车型的续航里程则达到了1008km。

刀片电池与海绵硅负极片电池的对比,是消费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两种电池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采用了磷酸铁锂材质,后者则是采用了三元锂材质。虽然比亚迪刀片电池的能量密度不及海绵硅负极片电池,但刀片电池胜在稳定性、安全性高。此外,刀片电池还可以根据整车空间,变化电池包的尺寸。对于一款作为家庭主力用车的纯电动SUV来说,安全才是硬道理!

车叔总结

其实比亚迪唐EV和广汽埃安AION LX是同一年上市的,并且同样在今年推出了新款车型。比亚迪唐EV无论是配置、续航还是性价比,都得到了全方位的升级。而广汽埃安AION LX在新增加了“Plus”后缀之后,也配备了全新的电池技术。区别在于,唐EV的刀片电池已经经历了市场的检验,广汽埃安AION LX Plus的新技术却仍有待市场的检验,毕竟此前广汽埃安不少“噱头”式的营销,让人很难相信这家车企的技术实力。如果你准备购买一款30万元左右的纯电中型SUV,比亚迪唐EV显然是个更好的选择。?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点评,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