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战争与原油的关系?

2.伊朗少将遇刺,国际油价飙升4%,少将之死为何对国际油价影响如此之大?

3.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

4.打仗影响油价吗

5.中国油价历史最高时候多钱一升呢?

战争与原油的关系?

战争前油价多少一升_战争石油价格会涨价吗

分两种情况,第一,如果战争发生在油田,战争会导致原油产量下降,从供需的角度来说供应减少,价格就会上升。

第二种情况,如果爆发了大规模战争,世界经济衰退,那么原油的需求就减少,价格就会下降。

原油是经济的晴雨表,现在全球正处于经济衰退期,油价从去年的120美元下降到现在的40美元,一方面是欧佩克增大了产量,另一方面是世界经济衰退,双重的因素所致。

希望楼主满意,求赞同。

伊朗少将遇刺,国际油价飙升4%,少将之死为何对国际油价影响如此之大?

因为这件事挑起了“美伊”之间的矛盾,让伊朗准备对全球最大的能源供应地下手了。虽然这个矛盾早就有了,但是在伊朗的苏莱曼尼少将被美军炸死之后,矛盾激化了,从伊朗的单方面挑衅,变成了现在“两两对抗”的局面。

一,伊朗:既然你敢弄死我的少将,那就当心我断你们的能源。

因为美国的空袭行为,伊朗坐不住了,他们召集了自己的最优秀的陆空军部队,领着自己的这一帮小弟,直冲冲的就跑到了南部的设拉子市进行“联合军演”,想让美国看一下他们的实力。毕竟伊朗的手里是有波斯湾和霍尔木兹海峡的所有权的,而霍尔木兹海峡有恰巧是通往全国能源的通道,所以伊朗用实际行动威胁美国。

伊朗:(对美国表态)你敢炸死我的少将,信不信我放火烧了波斯湾,让你们都没有能源供应。

美国:我不在乎!

旁观者们:怎么办啊,万一伊朗真的放火,那以后石油是不是不好买了?产量肯定没有现在多了,要不要提前买点?

所以啊,大家都觉得以后石油的产量会下降,在经济学里,这种心理叫“消费者预期”,预期石油的产量会下降,那就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从而导致石油的价格上涨。

二,美国:不好意思,我们自己就可以产油,你威胁不了我。

美国对于伊朗的威胁并不做任何表示,内心不经毫无波澜,甚至还有一点想笑。毕竟美国曾经发生过“页岩油革命”,这已经让美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生产原油和出口能源的国家。所以啊,美国根本不受这个威胁,管你放不放火,反正我自己有,我还挺得住!

伊朗:你弄死了我的人,我要报复你。

美国:是你先动手的!

伊朗:我不管,苏莱曼尼少将对我们多重要知道吗?

美国:炸都炸完了,人也死了,不重要我还不炸呢。

伊朗:等着接受制裁吧,我看你没了能源供应还能干什么,快点求饶叫爸爸!

美国:随便你,我无所谓,我自己有。

局面一度很尴尬,美伊之间的矛盾不断深化,美国也加大了自己的石油生产,完全不受伊朗的威胁。但是吧,伊朗毕竟只是嘴上说说,也没有真的断了全球能源,是有的供应也很正常,可美国又是真真切切的要增加石油的产量,这就导致了石油过剩,影响油价。

三,OPEC+:不行,石油供应量太多了,未来要减少石油产量。

OPEC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他们盛产石油,也专门负责国际上的石油供应。但是呢,在美伊战争爆发之后,欧佩克和它的同盟国们决定,减少石油的生产。因为他们测算的是,未来石油的产量会过剩,再加上美国想要加大石油的生产,这无疑是加重了“石油过剩”的问题。

伊朗:我要烧了能源基地!(油价上去了,但是他们没真的动手)

美国:我们要增加石油产量!(油价还没下降,但是他们真的动手了)

OPEC:怎么办,收拾烂摊子吧!(大手一挥)减产!(祈祷油价下降,已经决定动手)

围观美伊打架,他们也没办法阻止。所以OPEC+只能通过减少石油的产量,以此来控制石油的价格,防止“供大于求”,石油价格严重下跌。

因此,虽然事情的开端是因为伊朗少将遇刺,但是对伊朗来说,损失惨重,“人争一口气,佛受一炷香”,就算他们不敢真的断了全球的能源的供应,但是在美国面前,他们绝不能示弱,要做到“理不直气也壮”。这才导致了后面关于“未来石油供应量”的一系列问题,影响了油价。

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

一、世界石油储量、产量和消费量

(一)世界石油储量及分布

2013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末世界剩余的已探明石油储量为16689×108bbl,按2012年世界石油开采量,可供开采52.9年。

从表1-1可以看出,世界石油资源的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中东、北美及中南美,这些地区的合计储量占世界储量的81.3%;而亚太地区与非洲最缺石油,分别占2.5%和7.8%。世界上前10大储油国依次为:委内瑞拉、沙特阿拉伯、加拿大、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俄罗斯、利比亚、尼日利亚,占世界石油储量的84.85%。前五大储油国都在中东地区,占世界储量的53.5%,其中委内瑞拉的储量世界第一,占17.8%。

表1-1 世界石油探明储量及地区分布 单位:108bbl

(二)石油产量

近10年世界石油产量总体上不断增长,从2002年日产7494.8×104bbl到2012年的8615.2×104bbl,平均每年增长1.3%,其中2007年与2009年略有下降,2009年以后又呈上升趋势,2012年石油产量增速迅猛,同比增长了2.2%。

从地区分布看,世界主要产油地区集中在中东、欧洲及欧亚大陆和北美,2012年合计日产量为6103.8×104bbl,占世界日产量的70.85%。产量增长较快的依次是北美与非洲,分别为8.9%和7.7%。中东地区2012年的产量为2827×104bbl,比上年略增0.9%。亚太地区2012年产量为831.3×104bbl,比上年略增0.7%。2012年呈负增长的地区是中南美和欧洲及欧亚大陆,产量分别下降了1.2%和1.4%。

从国家看,2012年10大产油国依次是:沙特阿拉伯、俄罗斯、美国、中国、加拿大、伊朗、阿联酋、科威特、伊拉克、墨西哥,总日产量5518.7×104bbl,占世界日产量的.1%。其中沙特阿拉伯日产量为1153×104bbl,占世界日产量的13.3%;俄罗斯日产量为10.3×104bbl,占12.8%;美国日产量为890.5×104bbl,占9.6%。

(三)石油消费量

2002年至2007年,世界石油消费量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008年与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石油消费量有所下降,随后又呈上升趋势。2012年世界石油消费量为8977.4×104bbl,同比增长0.9%;日消费量超过2000×104bbl的地区是亚太地区与北美,分别达2978.1×104bbl和2304×104bbl。同2011年相比,北美地区石油日消费量降低了1.8%。

从国家看,2012年世界10大石油消费国依次为:美国、中国、日本、印度、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巴西、韩国、加拿大、德国,总共日消费石油5328.4×104bbl,占世界日消费量的59.3%。其中,美国日消费量1855.5×104bbl,占19.8%,同比降低2.3%;中国日消费量突破1000×104bbl,达1022.1×104bbl,占11.7%,同比增长5.0%;日本日消费471.4×104bbl,占5.3%,同比增长6.3%。

二、石油对世界经济和国际社会安全的影响

石油对世界经济和国际社会安全的影响,主要源自石油这一重要能源所具有的三个天然属性。一是高度依赖性。石油是国民经济不可或缺、无法替代的重要能源和化工原料,国民经济对石油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石油占美国整个能源需求的37%,占整个运输部门能源需求的73%。中国运输部门消费中,石油和天然气占69%。二是稀缺性。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能源,由于技术发展的限制,石油储量探明有限,伴随经济增长,石油消耗增大,世界石油的地质蕴藏总量不断减少,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三是分布的不均衡性。石油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导致石油供需矛盾更为尖锐,现在,产油的国家和地区已有150多个,发现的油气田已有四万多个,但世界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中东、北美、中南美、西欧、非洲、东南亚和中国。其中,中东和北非是石油储量最多的地区,占探明储量的68%和待探明储量的30%。世界上最大的油田是沙特阿拉伯的加沃尔油田,可采石油储量达104×108t。中东的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和阿联酋是世界最大的石油产地和输出地区,而这些地区大多政治、民族和宗教矛盾错综复杂。

石油的这些重要属性,使石油成为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政治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1973年10月6日,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在战争爆发几天后取得了优势,从地面、空中和海上向埃及和叙利亚发起进攻。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欧佩克)立即做出反应,大幅度提高油价,纠正长期以来被人为压低的油价。1974年1月1日将石油标价从每桶3美元提高到11.65美元,标志着“廉价石油时代”结束(西方称“第一次石油危机”)。中东石油是对世界经济影响最为敏感的神经,石油提价使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大发展开始消退,接着经历了1974年至1975年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最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导致美国、日本、英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平均负增长率为1.23%。1979年初,由于伊朗政局的变化,石油出口停止。1980年,两伊战争爆发,导致石油供应量突然减少,油价从1978年底的平均每桶12.86美元暴涨到现货市场的每桶40~41美元(西方称“第二次石油危机”)。1980年至1982年的经济危机,使美国、英国的GDP负增长率分别为0.2%和2.4%。两次“石油危机”使美国经济损失达4万亿美元。

1980年后,世界经济不景气,石油进口国开展节油运动,提高能源利用率,发展替代能源,减少石油消费;另一方面,中东以外地区大力发展石油工业,造成石油供过于求,油价疲软,一度降至每桶10美元以下。经石油输出国组织多方努力,1987年油价又逐步回升到每桶16~18美元的水平。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湾危机爆发后,石油价格大起大落。1990年8月1日,中东原油价格每桶为18.10美元;10月9日,每桶油价上涨到35.40美元;10月11日,国际油价飙升到了每桶41.07美元的历史高位;1991年1月17日,海湾战争爆发,每桶油价又下降到14.90美元,低于海湾危机前的水平。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连续轰炸伊拉克及其在科威特的军事目标,直至伊拉克宣布无条件投降,至此海湾战争结束。这是自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大的一次局部战争,主要目的就是争夺海湾地区的石油控制权。正如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所说:“美国进行海湾战争,既不是为了民主,也不是为了自由,而是为了石油。”

到1994年,世界石油市场供大于求的形势仍未扭转,油价仍在每桶16~18美元左右徘徊。2002年,国际油价每桶仅20美元。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报告,2004年、2005年、2006年世界每天对原油的需求分别为8220×104bbl、8330×104bbl和8470×104bbl。2006年比2005年每天需求增加140×104bbl,即使所有石油供应国都开足马力全力生产,全球石油供应仍然有1500×104bbl左右的缺口。由于原油需求快速增长,同时受美国“新经济”泡沫和传统资本市场泡沫相继破裂、房地产市场泡沫濒临崩溃,国际资本的运作主要集中在能源领域,以及主要产油国政治局势不稳定(如伊朗核问题)的影响,2005年8月30日,国际油价每桶高达69.81美元,9月2日达到67.72美元。2006年7月14日,国际原油价格突破每桶75美元(达到76.8美元),创造历史新高。和发达国家相比,这次油价上涨将使更多依赖进口石油的发展中国家的生产成本上升,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2007年欧洲各国的原油库存普遍下滑,国际石油供应的紧张局势没有缓解的趋势,原油价格突破90美元的历史高位,达每桶91.86美元。2008年下半年,受金融危机爆发和逐步蔓延的影响,全球经济急剧下滑,石油需求严重萎缩,国际石油价格自2008年7月中旬达到历史高点(每桶147.27美元)后持续快速回落,并一直延续到2009年初。2009年全年,尽管全球石油需求始终呈负增长,但随着欧佩克成员国严格执行减产协议,效果逐步显现,市场信心开始回暖,加之美元贬值和国际投机资本重仓介入,国际石油价格从2月初的每桶34美元上升至超过80美元,并维持在70~80美元区间震荡。

2010年年初,库存过剩和需求疲弱的供需基本面使得油价短暂跌破每桶70美元;年末,欧美寒冷天气和乐观的经济数据将布伦特油价推至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达每桶94.75美元。2011年,WTI油价(西得克萨斯轻质原油价格)总体先升后降,在利比亚导致石油供应中断,以及欧债危机恶化等一系列利空经济事件和日本地震后续影响的作用下,国际油价震荡下滑,WTI油价由年内最高点的每桶113.7美元降至75.3美元,降幅为33.4%。

2012年国际油价总体经历了前高后低、大起大落的态势。受伊朗和叙利亚局势动荡的影响,国际石油价格呈现大幅上扬态势,欧佩克原油参考价格在3月份曾超过每桶124美元,伦敦布伦特和纽约西得克萨斯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也出现了新高。

打仗影响油价吗

打仗影响油价。

如果战争是发生在能源消耗大国,那么油价就有可能下跌但更大的可能是上涨。如果战争发生在重要的运油路线上,或主要产油区,那么油价一定会暴涨。

油价,指国际或国内成品油的价格。

2020年3月17日24时起,国内汽油、柴油价格每吨分别降低1015元和975元。11月5日24时起,国内汽油累计跌幅为1940元/吨,柴油跌幅1870元/吨。

2021年6月28日24时起,国内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提高225元和215元。7月26日24时起,国内汽油每吨降低100元,柴油每吨降低95元。9月18日24时,中国上调汽柴油限价,每吨汽油上调90元、柴油上调85元,折合每升92号、95号汽油上涨0.07元。10月9日24时起,国内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提高345元和330元。10月22日24时起,国内汽油每吨上调300元,柴油每吨上调290元。自2021年11月19日24时起,国内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降低95元和90元。

2022年1月7日,92、95号汽油预计上调240元/吨。1月17日,国内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提高345元和330元。全国平均来看:92号汽油每升上调0.27元;95号汽油每升上调0.29元;0号柴油每升上调0.28元。2月17日,国内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提高210元和200元。全国平均来看,92号汽油、95号汽油和0号柴油每升分别上涨0.16元、0.17元和0.17元。

石油价格猛涨应该说只是一种市场恐慌,但是结构性供应危机谈不上。虽然利比亚的局势一直扑朔迷离。但是从世界的整个石油供应结构来说,利比亚占的份额并不大。最主要的问题是石油价格本身就处在一个通胀的轨道中。里面更大的原因还是投机在作怪。”

能源从此时供应来看更加全球化,过去几次石油危机往往围绕波斯湾发生。而今天拉美、西非和东欧都成为新的能源来源地。2009年时,俄罗斯已经超越沙特成为世界最大的原油生产国。而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产量在全球原油产量的份额也从上世纪70年代的51%下降到今天的40%。

中国油价历史最高时候多钱一升呢?

2018年10月份油价突破了历史之最,在个别地方现在95号的汽油更是出现了9.32元一升的价格,这已经突破了国内历史油价的最高纪录!我国的油价大大小小一共进行了十八次调整,其中上调11次,下调6次,搁浅一次!但是在这十几次的调整中,涨幅远远大于下调的幅度!

石油价格猛涨应该说只是一种市场恐慌,但是结构性供应危机谈不上。虽然利比亚的局势一直扑朔迷离。但是从世界的整个石油供应结构来说,利比亚占的份额并不大。最主要的问题是石油价格本身就处在一个通胀的轨道中。里面更大的原因还是投机在作怪。”

同时,中海油董事长傅成玉也发表观点认为:无论从短期或长期来说,流动性泛滥、美元弱势及对美元贬值的预期,导致油价将持续上涨,低油价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中国应做好应对长期高油价的准备。

国际油价暴涨:

国际油价周四大幅反弹,布伦特原油期货和美国原油期货双双暴涨逾10%,收复本周早些时候全球市场动荡时的大幅失地,得益于市场臆测委内瑞拉呼吁召集OPEC紧急会议、全球股市反弹和供应速度放缓催生空头回补式反弹行情。

华尔街日报报道称,委内瑞拉与OPEC成员国接触,力促与俄罗斯召开紧急会议制定遏制油价大跌的计划。

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周四收涨4.42美元,涨幅10.25%,报47.56美元/桶;美国NYMEX原油期货价格周四收涨3.96美元,涨幅10.26%,报42.56美元/桶。

中国股市大涨缓解了市场有关该国经济的担忧,并推动大宗商品在本周遭遇抛售后普遍上涨。周四,上证综指收盘上涨5.3%。美国股市周三打破连续六日下跌的走势,缔造近四年来最大单日涨幅。根据分析师,证券资产的上涨支撑了所谓风险资产如石油和铜的普遍上扬。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油价

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油价迎2018年最后一次调整,或以“五连跌”收官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