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油价主要因为什么因素变动?

2.印度历史上的通货膨胀

3.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对我国国内能源市场的影响

油价主要因为什么因素变动?

印度油价多少钱一升_印度油价下调原因分析

原油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它具有高度的经济价值和战略价值。这就决定了它除了具有商品属性之外还具有其他属性,比如经济属性、政治属性。这些属性的不同决定了它的价格受不同方面的影响。

原油的一般商品属性,决定了它受到了普遍的供求关系的影响。油价的长期走向主要是由原油的基本供给决定的。原油是重要的不 可再 生,它的存储量是持续下降的。现情下,如果没有原油的新发现,或者更加先进的提炼处理技术,以原油产量基本稳定为前提,原油的价格还是受到全球经济发展所需的原油供求量影响。

原油供给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原油的库存量。各个国家的原油库存量在短期内调节国际油价有重要的平衡作用。其数据的变化直接反映了原油市场的价格波动。当原油价格上扬时,一般来说库存量会相应增加;当价格下跌时,库存量也会随之减少。目前,国际原油市场公认的判断原油行情的依据主要来源于美国EIA每周公布的原油库存量数据。

原油库存数据将直接影响价格的走向,又带动伦敦和布伦特原油的涨跌。当期货价格高于现货时,原油公司会增加库存,以收缩供应,影响现货价格的快速上涨;当期货价格低于现货时,原油公司会释放库存,扩大供应,以达到现货价格的向下。原油期货对短期内平衡油价起到一个非常好的缓冲作用。

原油因重要的战略性质,均被各主要产油国提到了关系国家安 全与经济的重要地位,受到各个国家政治局势、经济发展、战略安 全等多方面的考量,尤其对原油短期油价的影响巨甚。争夺原油与主导原油市场的控制权已成为国际油价动荡的主要因素。地缘政治的强化使得各产国对国际供应市场的干预程度更为深入,也更与各产国为维护自身政治经济利益而实施的一系列举措密切相关。中东地区的社会稳定与冲突、美国霸权下制裁、OPCE组织出于自身经济利益而作出的减产协定等。任何敏感的政治都可能对油价的波动产生剧烈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世界经济的发展水平也成为决定原油供应的根本性因素。原油被应用于多个领域,带动了上下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涉及到制造业、化工业、纺织业等。经济的发展将对相关产业产生直接拉动效果,从而带动原油的消耗。

油价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还受到投机因素、美元汇率、气候状况、人们心理因素等多个方面的影响,这也增加了人们对原油行情预测的难度。根据时期的不同,各个因素在油价变动中所占比例也不尽相同。供求结构的变化是影响长期油价的根本原因,而油价在短期内的剧烈波动还是其他随机性因素的作用更明显一些。

印度历史上的通货膨胀

过去几年,印度经济持续保持较快增长。但最新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受通货膨胀上升、美国次贷危机等不利因素影响,今年印度经济增长速度将有所放慢。

中国经济网报道,印度财政部长帕拉尼亚潘-奇丹巴拉姆3月底曾表示,在2008至2009财政年度,印度经济增长速度将放缓至8%左右,为四年来增速最慢的一年。亚洲开发银行日前公布的最新预测也显示,今年印度经济增长率预计为8.0%,低于去年的8.7%。

分析人士指出,通货膨胀压力上升是印度经济面临的主要不利因素之一。印度总理经济顾问委员会成员萨米特拉日前表示,本财年印度的主要工作是控制通货膨胀。

CPI升至两位数 通胀成最大挑战

今年以来,印度的通胀压力不断加大,自2月份通胀率突破5%的警戒线后一路攀升。截至6月14日的一周,通胀率已经达到11.42%,为14年来的最高。印度将本财政年度的通胀目标定在5%,而印度的通胀率实际已连续18周超过这一目标。

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大幅上涨是造成印度通胀迅速恶化的一个主要因素。印度有75%的原油依靠进口。由于价格控制,这些公司无法将油价的上涨转嫁给消费者。过去两年来,随着原油价格涨了一倍,财政受到了严重冲击。一些印度经济学家认为,国际油价高涨导致印度石油企业出现巨额亏损,包括印度石油公司在内的一些国有企业都面临着7月份没有现金支付进口原油费用的困难局面。随着国际油价的飙升,印度表示,需要削减使财政日益吃紧的燃油补贴。

6月5日,印度将燃油价格上调了约11%,其他地方也有不同程度的涨价,由此引发了大规模抗议活动。东部西孟加拉邦的情况尤为严重,抗议导致当地学校停课,商铺关门停业,航班和火车班次取消。这次抗议活动几乎席卷了印度全境,西孟加拉邦执政党共产主义党派组织的抗议活动几乎导致该邦完全瘫痪,在印度南部的喀拉拉邦也出现了街道空无一人和店铺停业的情况。

2007年国际油价持续上行,今年6月份更突破140美元/每桶大关,这对高度依赖进口石油的印度来说,是一大挑战。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印度油价上涨带来的新一轮物价全面上涨才刚刚开始。由于通胀严重,原材料价格上涨,银行又不断加息,印度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幅提高;高企的通胀率也造成印度百姓实际购买力下降,消费需求减弱,企业运营陷入困境。印度工商联合会6月29日公布的一份调查显示,64%的印度企业今年上半年的经营情况比去年要差。

半年暴跌36.8% 股市雄风不再

在印度经济面临考验的同时,前两年高度繁荣的印度股市也雄风不再。6月30日,印度主要股票指数BSE Sen指数收于13396.47点,较上一交易日轻微下跌,但较今年初的高点下挫了36.8%。而在过去7年里,印度股市刚刚经历了一轮波澜壮阔的牛市,BSE Sen指数过去五年平均年涨幅为43%。该轮牛市自2001年下半年开始启动,当时BSE Sen触底2600点后开始回升,从此走上牛市征途,一涨就是六年多,2008年初更是创下21207点的历史新高,最大升幅达7.16倍。

今年以来受国际市场和国内经济下行影响,印度股市虽在年初有所表现,但最终转入跌市,最大跌幅超过了三成,5月还曾两度出现大盘跌停的。5月17日和22日,由于跌幅过大,印度股市均在盘中停盘,尤其是22日,印度孟买证券大盘开盘仅几分钟便下跌10%,触发了停板机制而暂时停止交易。最近几周的统计数据显示,海外投资者在印度股票市场上投入的资金,已经从净流入转为净流出,这还是自2000年以来的第一次。

央行双管齐下遏制通胀 卢比连创新低

为遏制通胀,印度央行奏响了从紧进行曲,频频上调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继6月11日将基准利率上调25个基点至8%后,6月24日再次升息50个基点至8.5%,同时还大幅上调现金准备金率至8.75%。印度央行表示,如果通胀继续恶化下去,央行将进一步取更加严厉的措施来保证货币和宏观经济的发展。印度央行在一份声明中说:“在当前关头,货币政策的当务之急就是避免进一步加大通胀压力,并严格控制通胀预期。”

就在印度央行宣布加息前两日,即6月22日,印度卢比创下14个月来新低至42.卢比兑1美元。今年以来卢比兑美元累计贬值达8.3%。印度国际收支状况的恶化也拖累了卢比,其经常性项目赤字从07年开始便日益恶化,今年一季度更出现了204.86亿元逆差,较去年同期飙升近一倍。分析人士称,印度央行最新的紧缩货币政策难以阻挡印度卢比兑美元的下跌步伐,鉴于该国经常性项目赤字扩大以及股市下挫,未来数月内印度卢比实际上还可能加速下跌。

印度金砖的光泽渐渐褪去

过去三年里,得益于外国资本的持续流入、企业盈利快速增加、全球经济处于景气周期等,印度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8.8%,与中国、俄罗斯、巴西等新兴市场一道被并称“金砖四国”。

从2004年开始,印度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GDP实际增长率高达8.8%。2007-2008年财政年度(从4月1日起到第二年3月31日),印度实际GDP增长率高达8.7%,虽然比上一个财政年度9.6%的增速有所回落,但印度仍然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但是在高热的经济“炙烤”下,这块“金砖”从2006年底开始出现过热迹象。印度通胀率自从1995年5月攀升至11%的高点以后,逐年下滑,近几年一直保持在5%左右的适度范围,不过从2007年开始,印度国内通货膨胀有所抬头。到今年上半年,印度作为金砖四国之一的光泽已经渐渐褪去。

前景仍被看好

受高通胀现象仍将持续一段时间影响,今年印度的高经济增长将难以维持。为此,许多国际机构最近纷纷下调对印度经济增长的预期。6月25日,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氏将印度今年经济增长率的预测值从9%下调到7.6%。6月27日,另一家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公司将今年印度经济增长预期从8.6%调低至7.8%。

尽管如此,看好印度经济发展前景的依然大有人在。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尽管今年印度的经济形势比过去几年都要严峻,但由于印度国内市场庞大,目前印度经济只是增速有所放慢而已,其整体增长势头依然比较稳固。随着印度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和经济刺激产生效果,印度经济仍有望保持较快增长。亚洲开发银行也预计,明年印度经济增速将有所加快,有望达到8.5%。

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对我国国内能源市场的影响

字数多了,贴不下了,你去看看原文吧

二、长期石油政策抉择和金融博弈

石油作为一种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历来是影响各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当今世界经济处于经济调整的复苏阶段,各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折、更新,进一步扩大了对国际石油的需求,其中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升级周期,更加大了对石油能源的需求。由此可以看出石油价格的重要性。如果石油价格过高,将促使生产成本上升、物价上升,直接制约经济的发展速度;反之,如果油价过低,将使石油出口国的外汇收入大大减少,从而损害了石油出口国的经济利益;因此,中期看,如何将国际石油价格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是国际社会需要妥善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1、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上涨是世界经济进一步增长的不确定因素。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国际石油价格每桶上涨5美元,1年内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将下降0.3个百分点。石油生产和价格涨跌是一个周期性问题,并且会影响不同类型国家的经济增长。国际油价处于高位时会导致石油生产过剩、供过于求,继之价格又会暴跌,由此又导致石油生产收缩,石油价格上涨,这已经是由历史证明的经验。因此,有关国家经济增长不能不受这种石油生产------价格周期的影响,相比之下,石油输入国将比较出口国更易受到这种经济周期波动的冲击。目前工业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对石油的需求也有增无减,石油是发达国家最重要的进口项目,并且是对外贸易中最大的逆差项目。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对于严重依赖进口的欧元区国家所产生的影响将最为直接,欧元贬值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国际石油价格上涨所造成的欧元区通货膨胀上升的压力。即使由于石油输出国增产,使涨价问题一时得到缓解,也不可能改变这一基本走势。

从发展中国家看,近年来亚洲经济复苏势头比较好,扩大了对石油供给的需求。1990--1999年期间,除西亚产油国外,亚洲东部国家的石油需求增幅约占全球石油需求增幅的80%;如果油价居高不下,将对亚洲国家的财政收支、通货膨胀、国际贸易收支、偿还外债能力等都形成较大的压力,影响亚洲经济继续增长的良好势头。北美、欧洲和亚洲是世界的三大石油市场,其中亚洲的石油需求增长速度最快,但是作为亚洲主要产油国的产油量却基本上没有增长,这使亚洲各国从中东的石油进口量大幅度上升。另外,主要产油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动荡性也直接影响着油价的波动上涨,如委内瑞拉的政治问题使石油减产严重,沙特阿拉伯经济引起的设备老化石油减产,以及伊拉克破坏性的石油状况,都是油价潜在波动隐患。在产油国中,一些严重依赖石油收入拉动经济的发展中国家或经济转轨国家,如俄罗斯等,受到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大,涨价使之大喜,跌价则大悲。2003年以来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世界经济的总体复苏态势和增长水平。随着伊拉克紧张局势因突发暴力再度恶化,国际油价的高企可能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障碍。

2、能源需求结构调整的必然性。伴随经济全球化、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各国国民经济实力的快速增强以及经济增长质量提高,各国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2004年世界石油需求每日增加165万桶,石油日消费量达到7990万桶。同时,国际能源需求的结构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世界原油库存在减少,石油开的、技术与设备综合问题凸显;还有燃煤需求有所下降,燃油及燃气需求迅速增长,从而使国际燃油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随着新经济高科技含量的增加,国际石油生产、运输、储存等也有高新技术的更新改造,替代石油以及原油组合也逐渐显现,天然气、氢气等能源开发也对国际石油供求格局具有影响。由于世界经济面临传统经济转向新经济的转换,特别是出口拉动转向投资带动的结构转型,各国内需的扩大不仅增加了投资需求,也促使国际原材料价格急剧上涨,石油与钢铁、煤炭等原材料的上涨便具有连带反应。全球化商品流动时代使国际石油市场出现运输瓶颈和储存技术难题,运输成本的高企、港口和道路拥挤、储存成本上升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油价进一步上扬。

美国能源署预计,全球对各种形式能源的需求将在今后20年中增长54%,仅原油日消费量就将可能增长至4000万桶;美国能源资料协会(EIA)的2025年远景预测还显示,发展中国家能源使用增长将最为强劲,尤其是中国和印度,因经济颇具活力将进一步加大能源需求。预计今后20年中,发展中国家的能源使用量将锐增91%,而工业化国家用量将增长33%。2025年全球石油需求预计将增至每日1.21亿桶,2004年为每日8100万桶。美国、中国以及亚洲其它发展中国家将消化近六成的新增原油。有数据显示,亚洲2004年的能源需求将增长8%-10%,石油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不言而喻。

3、国际经济关系的协调性。石油问题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具有多层面的复杂性,比如OPEC与非OPEC之间的矛盾,石油供给国与需求国之间的矛盾,进而延展至大国与大国、强国与强国、富国与富国、大国与小国、富国与穷国等不同层次的复杂协调合作关系。国际石油价格不确定的波动干扰了世界经济的复苏,增加了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策协调的难度。国际石油问题引发的国际经济关系中石油产出和需求的关系变异,聚焦在金融安全与经济利益,石油问题成为国别关系强化与松散、重组与离合的重要筹码,其中主导的突出影响因素是美国经济利益、政治霸权、军事强权及其在金融市场中独特地位。石油问题是美国对外政治、贸易、经济与外交关系的主线,也是美欧日经济金融竞争与较量的主要战线之一。统计数据显示,美国从中东的石油进口占其石油进口总量的25%,欧洲占60%,日本占80%,美欧日三大利益集团竞争源于石油,又怨于石油。

世界经济发展供求格局的日益明显,发达国家是主要石油消费国,而大部分石油出口集中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这里既相互需要,又相互矛盾,是一种需要不断调整和协调的关系。此外,美俄、日俄、中俄、中日以及新老欧洲之间的多重和复杂的国际关系均有石油色彩的渗入,政治意图也已成为油价波动的重要诱因。特别是俄罗斯与西方一些大国的利益交错,其中既有西方对外扩展与俄罗斯深化利益需求的意图,也有西方对俄罗斯石油需求的战略意图,日本的西伯利亚输油管线举动已经显为人知,美国更是谋划长远。

从地域角度看,海湾石油是工业发达国家所用石油的主要依托点。因此,世界舞台上的国际力量都紧紧盯住海湾巨大的石油储量,巴以冲突不断、海湾战事连连,也就不难寻味。海湾石油是世界经济和政治问题的焦点之一,它的起伏跌宕预示着国际局势的发展趋势。美国对伊拉克战争结束之后,预测国际石油前景将更为困难,战事对石油市场影响超出预期。2004年政治因素将对石油价格起主导作用,随着政治问题的化解减弱和积聚增强,油价波动继续扩大。

4、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差异性。自欧元问世以来,对欧元的排挤和打击一直是美国国际金融战略的主旨,有形和无形较量已经使欧元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与风险。美欧根本性的差异对立在于全球化与区域化理念的博弈。美日是经济全球化的极力推崇者,因为美日经济规模与市场份额和发展水平的主导,使他们在本地区内难以与弱势的广展中国家或新兴市场经济体相融合,担心在区域化中付出"代价",他们必然以全球化显示其优势并巩固其利益,;而欧洲则是政治、经济、金融和贸易等相对均衡的发达国家经济体,具有实现区域化的先天优势,欧盟5月1日东扩10国的实现,使新老欧洲的融合形成更强大的经济联合体,无论经济、人口或市场已经超出美国。美日和欧洲之间全球化利益主导和区域化利益差异,以及不均衡和均衡的状况,是形成各自经济全球化和欧洲经济区域化理念不同的主要原因。美欧日经济金融理念的差异也反映在金融市场汇率、股价、金价或油价等价格竞争中。在国际石油的争夺上,三大经济体或货币体也必然会以各自经济全球化或区域化理念,加大国际产品的竞争。以科索沃和阿富汗、伊拉克战争冲击原来的石油供求格局,辅之以货币竞争,则是不可忽视的美国全球化战略意向。从日本看,为弥补自身石油需求,其加紧与亚洲、中东国家的经贸合作,改善甚至强化与俄罗斯的关系,其动向也值得揣摩和研究。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国际石油价格走势已经超出市场相对乐观平和的预期,石油作为政治战略筹码的用途大有提升,并潜藏有美国等大国金融战略的策划。美国可以运用美元报价体系的优势,以美元挂钩石油报价手段控制油价,并伴之石油储存的策略,进一步显示其全球石油战略和金融战略的综合优势。

[对策]国际油价走势与我国石油战略

国际石油价格因全球经济复苏需求而扩大,因产油国政策调整而紧张,因地缘政治因素而恶化,因季节因素而变化,未来前景不容乐观。无论如何,石油持续走高必然影响世界经济增长。预计国际石油市场价格趋势短期内难以稳定向下,中期将会继续持续高企。因此,2004年的国际石油价格高点将会突破40美元乃至45美元,全年石油平均水平将可能达到35美元左右,高于去年31美元的平均价;如果国际石油价格一段时间维持35-40美元的高位,世界经济增长至少有0.2个百分点的减值;未来2-3年,国际石油价格将继续在涨跌中高企,但年平均价格有可能在33-38美元区间波动。对于世界经济而言,金融风险与石油危机都不可掉以轻心,更值得关注与防范因石油价格变化所引发的国际金融风险,包括美元动荡性风险和欧洲货币潜在的危机风险,这两大货币汇率走势与石油价格水平直接联系,必将影响全球经济、金融、贸易和投资等相关层面的变化与调整。今年以来已经召开和即将再聚会的G-7,都一直关注石油与汇率问题,突出表明了石油与金融安全的必然联系和重要影响。而全球利率上调的动向,将会进一步加大国际金融市场与国际石油市场联动效应。

我国是国际石油市场一个新兴的战略因素。扩大石油进口成为国际石油价格的一个重要影响。随着经济持续增长,我国已经成为石油需求大国,去年进口石油达到9941万吨,今年可能达到1.1亿至1.2亿吨,这也是4年来世界石油消费量的最高点。近期国际能源署的预测指出,中国石油需求增长将继续超出预期,为高企的国际油价提供支撑。国际能源署将我国2004年第一季石油日需求量上调18万桶,至614万桶,较去年同期增长18%。目前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03年原油及油品进口量平均为每日210.6万桶。我国2月石油日进口量猛增至创纪录的316.2万桶,比1月高28.3万桶。我国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04年前3个月的原油进口量达3014万吨,较上年同期飙升35.7%。而OPEC在近期的月度报告中也指出,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OPEC将提高2004年度的世界石油消费量预期,2004年世界石油消费量预期由原来的每天2387万桶提高到2617万桶。

在我国能源消费开始对国际能源市场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国际油价的波动也导致了我国国内的油价波动。我国从1998年开始对国内成品油市场实行动态管理,即根据国际市场上原油价格的涨跌来调整国内的成品油价格。国际市场油价的巨幅波动,不仅影响石油及上下游企业的经营绩效,加大了相关企业的经营难度,同时也对我国经济的走向,特别是价格走向产生广泛影响。有鉴于此,我们应当加快实施"国家石油储备战略",开展石油期货交易,完善国内成品油市场的价格形成与调整机制,维护我国的石油安全和金融安全,以确保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