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的评估_基金价值评估方式
1.基金评级的方法有哪些
2.债券基金的估值方法
基金评级的方法有哪些
晨星评级
(Morning Star)
重风险、质化分析
目前美国最主要的投资研究机构之一,是国际基金评级的权威机构。2003年2月进入中国市场,在国内基金评级中具有权威地位。
评级原理:按规模与成长价值属性(用P/E、P/B衡量)对基金进行两维风格分析。
评级标准:晨星根据基金的资产类型,对国内的开放式基金,根据投资风格进行划分:股票型基金、配置型基金、普通债券基金、短债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和保本基金。
晨星用星级评级制(一至五星)。根据基金过去的月收益数据,晨星给出该基金过去1年、3年、5年和10 年的评级。并根据过去不同时期的评级,综合计算出该基金的总评级。晨星公司对基金的收益和风险分别评级,而后计算收益评级和风险评级的差额,并根据差额的大小把基金评定在5个不同的星级中。
特色:晨星评级会利用现代投资理论指标,如Alpha系数、β系数、标准差、决定系数、收益率均值、夏普系数等对基金业绩作出综合评价。
不足:晨星评级是对过去不同时段评级的加权平均,并对加权平均结果进行四舍五入。这种赋权方法会导致两种误差,一种是平均作用带来的误差,另一种是四舍五入制导致的误差。通俗地讲就是基金成立时间越长对评级越有利。设基金过去3年的评级从四星降到了三星,其他时段的评级不变,在这种情况下,长期基金和中期基金的总评级未发生变化,而短期基金的总评级则相应下降。
另外,根据实证研究,发现一种矛盾现象。一方面,晨星评级对资金投向影响巨大;另一方面,晨星评级与日后的基金业绩表现没有明确的关系。造成这种现象无非有两个原因:一是历史表现并不能完全有效地预测未来表现;二是晨星评级本身存在着某种偏差。
理柏
(Lipper)
提供多元选择
Lipper是路透旗下全资子公司,专为资产管理公司及媒体机构提供独立性全球集合投资信息,包括共同基金、退休基金、对冲基金、基金费用及开支。理柏认为,基金评级应以投资者不同的投资需求为出发点,帮助不同的投资者根据特定的投资目标进行筛选,从而避免购买不合适的基金,使挑选基金的过程更有针对性。
评级原理:同类型基金中,领先的20%基金为第5级,被授予“优”称号,之后均以20%为标准再区分。
评级标准:理柏基金评级在中国所推出的评估标准有总回报、稳定回报、保本能力和费用四种。
在总回报上获“优”的基金,反映在其所属类别中有较高的总收益;在稳定回报上获“优”的基金,反映在其所属类别中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风险调整收益;在保本能力上获“优”的基金,反映在其所属资产类别(股票、混合资产或债券)中证明其较高的保本能力;在费用上获“优”的基金,反映在其所属类别中拥有较低的总体费用率。
理柏认为,投资者投资的需求就是追求绝对收益,他们往往把总回报作为主要的参考,因此设计了总回报这样一个指标。
特色:理柏考虑的是在过去的一个时期里各个时间段的风险调整收益,而不会像一般的风险指标只考虑单一期间。理柏会参考过去四年里面每个月、每个季度、每半年或每一年作为持有期来计算稳定回报指标。而保本能力旨在为不同风险程度的投资者提供独特的单一亮量度下跌风险的指标。
不足:由于理柏评级涉及基金公司内部未公开数据,而中国基金公司都不愿公开,这会直接导致理柏中国评级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证券
基金评级
立足于单个基金的评价
2001年6月,中国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成立后向专业媒体推出了“基金净值增长率排行榜”等指标,旨在对国内证券投资基金的绩效表现进行动态跟踪。
评级原理:与晨星基本相似,也同样以5个不同的星级来评定优秀基金,只是在参数侧重点和基金分类标准上略有不同。主要还是用收益评价指标、风险评价指标和风险调整后收益指标这三大项来衡量。
评级标准:在收益评价指标上,综合考虑基金在评价期内的净值增长率、平均季度净值增长率以及平均月度净值增长率,并将基金在每个阶段的净值增长率转换为标准分。合计标准分越高,基金的收益越好。
在风险评价指标上,将月度净值增长率的标准差转化为标准分的形式进行评价;对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指标,证券则综合考虑基金的收益评价和风险评价,从收益评价的得分减去风险评价的得分,即为风险调整收益标准分。风险调整收益标准分越高,基金整体表现越好。
特色:证券基金评级主要用两种方式,客观性评价和主观评价。
客观评价的主要原则以公开披露的信息为准,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评级,指数及增强指数型基金不参与评级,用风险调整收益指标、不但考虑最终收益,同时注重收益过程的考察,以滚动收益率作为计算的基础数据,有1年、2年、3年、5年等多个时间长度评级,市场有多久,评价就有多长。主观评价主要考虑的因素有,基金公司过往业绩、行业配置、个股配置等。
不足:证券基金评级只立足于对单个基金的评价,并没有对基金之间的相关关系做出分析,因此在构造基金组合时,以高星级基金构成的投资组合可能并不是一个有效组合。
债券基金的估值方法
债券基金的估值方法主要有三种可以选择:成本法、市价法和摊余成本法。成本法主要为用于银行间债券投资的估值,但该方法可能导致基金净值严重偏离公允价值。市价法则主要用于债券,不过,由于收盘价格可能异常且波动频繁,该方法容易降低基金净值的稳定性,不利于引导投资者进行长期、理性的投资。
例如:可能当时基金经理在市场上以90元钱折价买入一个票面价值为100元的债券,这当中便获得了10元的预期年化预期收益,如果该债券是30天到期的话,那么就将10元除以30天,将预期年化预期收益摊销到每一天中。
这种方法在债券市场价格向上走的时候是平安无事的,但是当债券市场价格下跌时,这种方法则可能虚高了债券的净值。再拿上面的例子来说,如果债券价格跌至80元,其实基金已经亏损,但用“摊余成本法”计算,基金表面上看并没有亏损。而投资者在买卖的时候,却在溢价买入和卖出该基金。
正是由于这种计算方法可能会隐藏风险,因此在“中短债基金”中还存在另一种参考计算方法——“影子定价法”。
影子定价又称“计算价格”、“影子价格”、“预测价格”、“最优价格”。是荷兰经济学家詹恩丁伯根在本世纪30年代末首次提出来的,运用线性规划的数学方式计算的,反映社会获得最佳配置的一种价格。
影子定价就是指基金管理人于每一计价日,用市场预期年化利率和交易价格,对基金持有的计价对象进行重新评估,即“影子定价”。当基金资产净值与影子定价的偏离达到或超过基金资产净值的0.5%时,或基金管理人认为发生了其他的重大偏离时,基金管理人可以与基金托管人商定后进行调整,使基金资产净值更能公允地反映基金资产价值,确保以摊余成本法计算的基金资产净值不会对基金持有人造成实质性的损害。
基金按照“摊余成本法”和“影子定价”对基金进行估值。影子定价的作用在于为了避免用摊余成本法计算的基金资产净值与按市场预期年化利率和交易市价计算的基金资产净值发生重大偏离,从而对基金持有人的利益产生稀释和不公平的结果。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