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花籽油 价格_葵花籽油价格监测
1.突发!国内主产区最大面粉企业大幅下调小麦收购价格
2.7大营养误区,哪有一条坑过你?
3.备战还是备荒?继乌克兰之后,俄罗斯也暂停小麦等谷物出口
4.从蔬菜、肉类、米面油到生活用纸,吃的、用的都涨了!咋回事?
突发!国内主产区最大面粉企业大幅下调小麦收购价格
突发!国内主产区最大面粉企业大幅下调小麦收购价格
在国内小麦价格创下历史新高,最高价逼近1.7元/斤之后,今日国内小麦价格突然出现大幅下跌行情,最高跌幅超过0.1元/斤。
以国内最大的面粉加工企业集团五得利为例,今日遂平五得利下调0.1元,目前最新小麦收购价格为1.455元/斤;禹城五得利1.50元/斤,降9分;深州五得利1.5元/斤,下调8.5分;周口五得利1.455元/斤,落11.5分。
其他如河、克明面业等知名面粉企业也都有0.05-0.1元的下调幅度,经过这一波巨幅调整之后,主产区小麦价格已经全面回落至1.5元左右的位置,部分地区跌入1.4元区间。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今日我国银保监会正式发布通知,要求优先保障粮食安全和乡村产业金融投入,这表明在当前全球粮食供应出现变局的背景下,国内政策面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开始全面加强。
另有消息显示,在此前小麦大幅上涨之际,各地面粉销售出现下滑,加上当前的疫情防控影响,小麦加工企业销售压力也对市场价格构成压力。
与此同时,今日玉米市场目前较为平稳。
为确保今年春播顺利进行,在疫情较为严重的吉林地区,对于因疫情封控管控无法返回家的农民、养殖户,落实帮扶包保责任,选派乡村两级干部结对包保,鼓励开展生产托管服务。
对于目前疫情、俄乌局势、通胀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的全球粮食市场,来自跨国粮商嘉吉的分析认为,俄乌危机将对全球供应链产生深远影响,欧美等国对俄罗斯施加的制裁会导致小麦、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
从市场收集到的各方消息来看,随着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经济空间的逐渐压缩,粮食等农业正面临潜在的供应压力。
最新消息显示,目前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正在对谷物、葵花籽油和糖实施统一出口配额,涉及品种包括小麦和麦斯林、大麦、玉米、葵花籽油、白糖等。
据悉,目前哈萨克斯坦已经决定从4月15日起对该国的小麦和小麦粉出口实施配额管理。
另外,俄罗斯化肥出口配额政策将实施至明年春季。
目前市场关注的是,在这波非经济的对抗中,俄罗斯的能源、矿产、农业优势能持续多久。
因为也有数据显示,在需求的刚性支撑下,3月份俄罗斯粮食出口同比大幅增加,其中3月份埃及从俄罗斯进口了48万吨小麦,同比增长24%;从乌克兰进口小麦12万吨,同比下降42%。
而在乌克兰小麦出口受阻,又无法购到廉价粮源的黎巴嫩则陷入破产危机中。
根据对国际市场的监测显示,目前俄罗斯小麦是全球可供出口小麦中价格最低的,目前价格集中在370美元左右,而同品质的美国和法国小麦价格则高达420美元以上,即便距离更远的阿根廷小麦价格也逼近400美元的位置。
此外,在本轮全球粮食贸易格局的调整中,印度出口市场获得巨大收益。
以小麦为例,截止目前本年度印度小麦出口同比大增273%,其出口地区主要为东南亚和中东地区,包括韩国、卡塔尔、菲律宾、阿联酋等。
特别是韩国,3月中旬到4月第一周期间,从印度运往韩国的小麦达到27万吨。
此外,来自市场的消息称,传言上周韩国买家买入了一批阿根廷玉米,价格比芝加哥期货7月玉米期货合约高出50-55美分,达到每吨380美元,基本和印度小麦价格持平。
一般情况下,印度小麦价格偏高,而质量偏低,但目前局势下,也成为各小麦进口国的首选目标。
目前的局势,除了对一些粮食进口国,特别是非洲、中东地区国家造成较大影响外,也对欧盟本地供应构成供应压力。
据悉,欧盟养殖业因无法获得乌克兰玉米而改用转基因饲料,包括来自美国、阿根廷的转基因玉米。
7大营养误区,哪有一条坑过你?
节食能长寿、土鸡蛋更有营养、糖类是引发糖尿病的元凶……这些都是真的吗?其实在生活中,我们的一些常识很可能是错的,也有可能稍不留神就掉入“谣言陷阱”。七大营养误区,看你中过招没!
误区一 节食能长寿
首先,需要承认的是,节食与寿命延长的关系确实得到了一些实验室研究结果的支持。确切地说,这里所说的“节食”指的是严格的热量摄入限制,也就是在保证其他营养物质充足的情况下,削减从食物中摄取的卡路里。
科学家们发现,热量摄入确实影响着实验生物的寿命和生活质量。在线虫、酵母、果蝇、一些小鼠以及大鼠身上,人们都发现了限制热量摄入延长寿命的效应。例如,一项对秀丽隐杆线虫的研究发现,严苛的热量摄入限制可以使这些实验室里的模式生物寿命延长一倍。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长寿效应”并非万能。在其他一些动物模型中,类似的尝试并未成功:节食并未使野鼠的寿命延长,而在其他一些品系的小鼠当中,热量限制甚至还导致了寿命的缩短。而且,上述实验所使用的生物模型都与人类差得相当远,这些结果都不能反映热量限制对人类究竟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研究热量限制对寿命的影响,科学家们也在几种与人类更加接近的灵长类动物中进行了研究,不过目前这些研究得到了不一致的结果,最终结论仍然无法确定。现在,长时间的严格热量控制对人类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依然是一个未知数。美国国立卫生院衰老研究所也指出,“科学家们目前还不知道长时间的热量限制对人类是否有益、安全或是实用”。
误区二 现杀的活鱼更营养
活鱼现杀并不科学,因为活杀现吃,鱼体内的有毒物质往往来不及完全排除,鱼身上的和细菌也没有完全死亡,这些残留毒素很可能对身体造成危害。此外,活杀现吃的鱼蛋白没有完全分解,营养成分不充分,口感也并非最好。
此外,对于鱼类,要有选择地吃。首先,要少吃或不吃鱼头,因为鱼龄越大,鱼脑和鱼皮中蓄积的汞就越多,摄入过多的汞可能会引起中毒。其次,“三高”人群不适合吃鱼子,因为富含卵磷脂的鱼子胆固醇较高。最后,不要空腹吃鱼肉,空腹大量摄入含嘌呤的鱼肉,却没有足够的碳水化合物来分解,人体酸碱平衡就会失调,容易诱发痛风或加重痛风病患者的病情。
误区三 摄入脂肪有损健康
说到脂肪,很多人首先会想到身上的赘肉,误以为它有百害而无一利。其实,脂肪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之一,是人体重要的组成成分,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但过多摄入脂肪的确会增加人发生肥胖的危险,还会增加患心脏病和癌症的风险。
日常饮食中,控制好脂肪的摄入量,并学会选择脂肪是关键。脂肪是由脂肪酸组成的,脂肪酸可以分为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对降低胆固醇、维护心脏健康有益,多来源于植物油如橄榄油、葵花籽油、坚果、深海鱼油等,可以适量吃;饱和脂肪酸主要来自动物油油脂和肥肉,反式脂肪酸多藏身于加工食品中,应尽量少吃。
误区四 土鸡蛋更有营养
超市和菜场里都有不少土鸡蛋售卖,它们价格高,被商家誉为“更天然、更营养”的原生态食物。专家提醒,市场上真正的土鸡蛋非常少,营养和普通鸡蛋相差无几,大家不要过于迷信。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徐桂云说,土鸡蛋和普通鸡蛋的营养价值虽各有侧重,其实可忽略不计。土鸡蛋和普通鸡蛋的不同更多体现在口感上。土鸡蛋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非常适合做煮鸡蛋和煎蛋,简单的烹调方法能将它优良的口感完全发挥出来。若非要究其不同,畜牧学方面的研究资料和食品测定数据显示,土鸡蛋和洋鸡蛋相比,欧米茄脂肪酸和卵磷脂比例略高一些,对促进胆固醇的代谢和保护心血管确实有些好处。但最重要的是千万别把普通鸡蛋当成土鸡蛋购买。
徐桂云表示,在放养土鸡的过程中,多数要补喂全价饲料,产蛋环境的卫生状况也不好把控,鸡蛋受到粪便污染的可能性也较大;而鸡场周围隔离带、防疫、卫生消毒、免疫及免疫监测等设施都有严格的要求,如果从这方面考虑,显然是鸡场的蛋更安全。
误区五 糖类是糖尿病元凶
“我不吃这个,太甜,怕得糖尿病。”这句话我们常听到,它代表了一种典型的错误观念,那就是糖是引发糖尿病的元凶。虽然糖尿病的典型表现是高血糖,但它是由胰岛功能失调引起,与摄入的糖关系不大。当然,如果你已经确诊为糖尿病,就要严格控制饮食中的“糖”摄入量,把血糖水平控制在合理范围。如果你没有患糖尿病,摄入糖并不会导致你患上该病。
我们所说的糖,在营养学上主要是指碳水化合物,它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许多食物本身就含有碳水化合物。另外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会加进去糖,叫“添加糖”。我们需要的是来自食物中的“天然糖”,主要来源是谷类食物,而饮料、糕点、糖果等食品中的“添加糖”要少吃。
误区六 吃坚果让你发胖
坚果中的脂肪含量的确比较高,为44%~70%,但其中的脂肪酸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有利于人体健康,而且它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矿物质。很多人担心吃坚果会发胖,但多项研究证实,这个担心是多余的。
研究人员让受试者每天吃50克坚果,持续吃近6个月,结果发现,受试者的膳食中增加了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镁和铜的摄入量,降低了心血管疾病发病的风险,但体重没有明显变化。这是因为坚果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容易产生饱腹感,而且膳食纤维还能降低脂肪的吸收。
误区七 野菜更有营养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和营养工程学院何计国副教授表示,现在市面上和饭店中供应的野菜多半是人工种植的,并非在野外条件下生长。而“绿色食品”是指按特定生产方式生产,并经国家有关的专门机构认定,准许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无公害、安全、优质、营养型的食品。很多种植的野菜并不一定能达到这个标准。此外,根据现代营养学的知识,野菜属于蔬菜,其营养成分和普通蔬菜差不多,并没有格外出众,同样是含水分较多,绿色野菜中的胡萝卜素、维生素C和核黄素含量丰富,钙、钾、镁等矿物质含量也较高,而且膳食纤维丰富。
有些人喜欢去野外摘野菜,但天然野菜并不代表没有毒害。自然生长的野菜为了适应野外的恶劣环境,在长期的生长繁衍过程中,会产生某些毒性物质,以抵御外来侵害。比如绝大多数野生蕨类植物都准备了化学武器——氰化物,我们舌头中招就是因为这种武器起了作用。普通人难以确定野菜是否适合食用,为了身体健康还是尽量少吃。
备战还是备荒?继乌克兰之后,俄罗斯也暂停小麦等谷物出口
受多重因素影响,近两日我们的信息更新频率下降,在此表示歉意,如果部分内容当天无法获取,大家可移步同名公号进行阅读。
以下的是今天的详细内容:
尽管随着黑海谷物供应中断的预期得以实现后,国际小麦等期货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但从现货市场来看,来自谷物市场的供应压力依旧存在。
据悉,继乌克兰暂停部分粮食的出口后,俄罗斯也在上周暂时禁止向欧亚经济联盟国家出口谷物,而最新消息显示,俄罗斯还将在6月30日前全面暂停粮食出口,只有在较早获得的配额内并有许可的情况下部分可以出口,涉及的品种包括小麦、黑麦、大麦和玉米等。
受此影响,全球基准的芝加哥小麦期货价格再次上涨。
但众所周知,我国粮食进口主要是以大豆为主,特别是乌克兰和俄罗斯对我国的粮食进口总量不到1200万吨,仅占我国粮食进口总量的7.5%,占我国粮食总供应量的1.7%,且主要以玉米和大麦为主。
那么,黑海供应中断究竟能否影响我国粮食价格呢?
我们在昨日的播报中指出,目前全球约有50个国家依赖从俄罗斯和乌克兰进口以保障本国30%或以上的小麦供应,多数为北非、亚洲和近东区域的最不发达国家或低收入缺粮国。
黑海地区粮食供应的中断,首先影响的是这些国家。
据悉,目前距离乌克兰最近的小麦进口国黎巴嫩已经开始从美国和阿根廷、澳大利亚寻求小麦进口,尽管这将面临高溢价和运输时间翻倍的不利因素;印度和澳大利亚在最近对亚洲地区的小麦出口业务出现大幅增加,价格也是节节走高。
有消息称,为解决供应问题,西班牙将批准紧急购买美国和阿根廷的转基因玉米。
此外,此前主要进口俄罗斯小麦的土耳其,本周将招标购买约27万吨小麦,这些小麦的供应大概率将需要俄罗斯、乌克兰以外的地区提供。
而且,在这种市场局面的影响下,近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出现粮食保护主义的苗头。
目前最为明显的就是来自印尼对棕榈油出口的国内市场义务管理制度,并将国内义务比例从此前的20%提升至30%,即出口商每出口1吨棕榈油,需要拿出30%在国内平价销售,这对全球食用油市场构成价格上涨压力。
此外,还有消息称,印度正在和马来西亚谈判棕榈油和小麦易货交易,用自己手中的小麦来换取马来西亚的棕榈油,这种以物换物的交易一旦流行,将具有极大的商品交易排他性。
另外,作为全球第二大玉米出口国和第七大小麦出口国,阿根廷也在近期发布公告,暂停出口登记,不过,其原因较为复杂。
据消息人士称,农产品出口是阿根廷最主要的收入板块,而目前正值阿根廷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债务谈判的困难时刻,有关方面可能希望通过提高相关产品的出口关税,再筹集4.1亿美元。
据悉,目前阿根廷对豆油和豆粕征收31%的出口税,预计会提高两个点,对谷物的出口税也可能提高到35%。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虽然黑海地区当前物流运输面临困难,但依旧有部分国家在努力寻找渠道,因为就目前而言,该地区的谷物是全球价格最低的区域。
在提供面包补贴的埃及,此前因为国际粮价的大幅走高,使得该国当前近三分之二的人口每天可以用50美分购买5个圆面包,并已经禁止包括小麦在内的一些主食出口三个月。
为了获得更多相对廉价的小麦粮源,目前埃及正在想方设法,从俄罗斯、乌克兰以及罗马尼亚运回此前购买的近19万吨小麦。
作为价格对比,目前俄罗斯制粉小麦价格为每吨405美元,临近的法国小麦价格则高达460美元,即便远在南半球的阿根廷和澳大利亚,其小麦出口离岸价格也分别达到了425美元和395美元。
另外,受乌克兰葵花油出口受阻影响,目前一些欧洲零售商开始在限量销售葵花籽油。
综合来看,俄罗斯和乌克兰对我国的粮食出口占比虽然不大,但在全球贸易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也会通过国际粮价的变化对我国的整体粮食进口成本构成负面影响。
根据监测,目前我国进口的大豆及玉米完税理论成本已经分别高达每吨5600元和3200元,棕榈油进口成本更是逼近15000元的历史高位区。
当然,针对国际粮价可能对国内形成的传导作用,我国有关部门也在积极取相关措施。
有消息称,上周我国已经开始重启了超期存储稻谷的定向拍卖,还首次从缅甸进口青贮玉米,并且继续加快对粮食的购步伐。
数据显示,上周我国从美国进口了34万吨玉米、25.5万吨高粱和38.8万吨大豆
此外,为提高国内粮食产能,降低化肥价格走高对国内种植业形成的影响,国家今年继续发放200亿的农资补贴,并将从3月份开始向市场释放超过300万吨的化肥储备,用于满足春播需求。
从蔬菜、肉类、米面油到生活用纸,吃的、用的都涨了!咋回事?
原创出品,禁止抄袭,违者必究。
按照历年的规律来看,3~4月往往是消费的淡季,对应的蔬菜肉类价格走低,但今年是个例外。
一方面是疫情等原因引发的全球通胀开始向下传导到食品端,另一方面俄乌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了市场看涨的情绪,随着能源、粮食等原料价格上涨,增加了食品成本。
国内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表现为米面油、蔬菜、肉类等价格接连上涨。
1、菜价大涨
当前的菜价确实并不低,有的甚至比肉还贵,就连比较易储存的土豆都涨到了接近3元一斤了,其他不易储存的绿叶菜涨幅就更大了。
比如像黄瓜、蒜苔、菠菜、尖椒等都有比较大的上涨,甚至有的比春节时期还要高。
总体来说,蔬菜的价格上涨主要受3点的影响:
一是一季度以来气温总体偏低,使得蔬菜生长比较缓慢,上市量自然下降;
二是疫情导致的运输受阻,一些蔬菜本身就存在运输不畅的问题,再加上疫情交通受阻,导致产地与市场中断;
三是油价“7连涨”,运输成本无疑也被推高了。
所以最终表现为我们的“菜篮子”越来越“重”了。
2、肉价小涨
相比蔬菜,肉类价格的涨幅并不是太夸张。
比如牛羊肉价格一直坚挺,和春节时期差不多,没怎么降。
而鸡蛋价格也在经历了短暂的回落之后又有了上扬的苗头。
不过,要说便宜的只有猪肉了,受产能高位、消费低迷的影响,猪肉价格确实没怎么涨。
但综合来看,肉价是有小幅上涨的。
而肉价上涨的主要原因还是受疫情影响运输不畅,使得产销不均,产地往往价格便宜,而销区却较贵。
3、米面油涨了
在米面油中,涨幅最大的就要数食用油了。
随着俄乌冲突的持续,乌克兰暂停了葵花籽油的出口。
而乌克兰的葵花籽油出口量占全球的80%,因此一旦暂停影响较大,全球多国出现了“油荒”。
比如西班牙已经开始对食用油进行了限购,每人只能购买5升,而印尼也开始排队抢购食用油。
而国内方面,无论是大豆油还是葵花籽油,与去年同期相比涨幅也都超过了50%。
米面的价格也有小幅上涨。
尤其是今年小麦价格可谓是频频上涨,最高时突破了1.7元/斤,这在历史上还是首次,因此带动面粉价格也有一定涨幅,一袋面粉涨了约20-30元。
不过鉴于米面是绝对的口粮,而这种涨幅主要是成本增加导致的,并不是供求关系的波动,因此后续上涨的空间基本很小了。
4、生活用纸也涨了
随着吃喝上涨,一些生活用品也出现了上涨,例如生活用纸。
3月底时,各大纸业纷纷发布了调价函,文化纸和生活用纸都出现了上涨。
例如,晨鸣纸业在3月底时宣布将其系列产品价格上调300元/吨,而太阳纸业也将生活用纸原纸的出货价格上调了300元/吨,累计近一个月内涨幅达到了500元/吨。
纸张上涨的原因主要是上游木浆价格上涨引起的。
中国对进口纸浆依赖度较高,木浆进口的依存度就在60%以上。
而受全球市场波动以及能源价格走高的影响,根据国家统计局监测,3月上旬时,全国流通领域纸浆价格为7009.8元,相比1月份上旬时为6111.6元,2月内涨幅就达到了14.7%。
不过,生活用纸经常会搞促销活动,所以对大众来说,对于价格上涨并不敏感,而肉类也因为消费低迷所以也感觉不明显。
但是人们普遍对于菜价的上涨有比较明显的感觉,不过蔬菜的上涨往往很难持续,后续随着天气的回暖,上市量的增加,这种局面会得到一定的缓解。
欢迎收藏“新农观”,一起了解新时代下三农的新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