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2500亿_特斯拉5万亿美金价格
1.Master Plan 3:特斯拉的流浪地球
2.怪兽特斯拉股价暴涨暴跌背后:压注特斯拉赢者通吃是一种妄想
3.特斯拉要赚出10万亿美元来修理地球,有可能吗?
Master Plan 3:特斯拉的流浪地球
菲律宾国土面积为 29. 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 0.2%。
据特斯拉计算,如果将这一面积的土地全部用于可再生能源建设,在上面投资 10 万亿美金铺上 30 亿千瓦的风力和太阳能发电设备,再佐以 240 亿千瓦时的电池储能削峰填谷,其产生的能源就足以支撑全世界的运转,从而让我们生存的星球实现能源层的「自我造血」。
「加速世界向可持续能源转变」是特斯拉长期以来未曾改变的愿景,也是特斯拉 2023 投资者大会最大主题。
特斯拉想拯救地球,然而摆在消费者面前的问题十分直接——你会因此购买特斯拉的产品吗?
对我而言,答案是 NO。
特斯拉和拼多多有什么共同点?
答:都很擅长「砍一刀」。
2022 年特斯拉全年单车毛利率为 28.5%,国内新造车阵营中理想和蔚来这项数据分别为 19.1% 和 10.4%。另一组更有对比效果的数据是保时捷在 2022H1 的单车毛利率为 26.4%。
结论很直观:特斯拉卖车很赚钱。
再看一组数据:保时捷的平均单车价格为 11.69 万美元,特斯拉是 5.44 万美元。补充结论:特斯拉很会赚钱。
特斯拉的赚钱绝技可以用一个词概括——降本。
本次特斯拉投资者大会上和「降本」相关的话题有很多,值得消费者关注的结论只有一个——特斯拉下一代车型平台的降本目标为 50%。
这里的「本」指的是全链路成本,包含但不限于:
车辆基础成本;电池 + 电驱系统成本;生产制造成本。特斯拉通常不会写在 PPT 上但值得提醒的一点,是其目标的达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数年时间逐步实现。这就好比工厂的规划产能不会在生产初期就达到,而是需要经历一段产能爬坡过程。
为什么要跟你说这个?
因为写特斯拉的这几年我发现了这家公司的一个规律:热衷于在实际执行中把事做绝,以及发布会上把话说满。
所以我建议大家在看接下来的内容时保持一种「特斯拉大概率有能力把实现,但是做到的程度和时间可能会不如预期」的心态。
「把事做绝」的环节是特斯拉发布会里最吸引人的部分,你会看到这家公司持续在各种领域和指标中挑战自我极限、业界极限、甚至是物理极限。
在这个过程斯拉会在很多人们习以为常的事情上做出鲁迅式思考——从来如此便就对吗?
比如在降本 50% 的斯拉就提出了一个观点:如今的造车方式是错的。
汽车不该组装,应该拼装
一台汽车由数万个零部件组成,汽车的制造装配过程复杂且繁琐。
汽车装配过程里最为繁琐的地方当属总装,到达总装环节的汽车白车身已经完成焊接,总装产线上工人需要把在近乎「空壳」状态的车身骨架上把各种零件安装好,包括各种车身的线缆、内饰件、座椅、车门、动力总成和各类底盘件。
总装线上的工人需要频繁进出车辆进行部件的安装、调试,此时已经焊接好的白车身就像是一个大号的笼屉,会限制工业机器人和工人的活动范围以及活动自由度。
特斯拉提高制造效率的方式有三个主要维度:
车身结构一体化,减少零部件总数;组装分布化,提升装配环节的「施工人数/部件」比;杜绝二次装配,全链路先装后拼,车辆一次拼完。简单来说,特斯拉希望通过这样的改进,进一步打破流水线方式的造车流程,在后续的车型上实现最大化的并行制造 & 装配。
这种思想的灵感源于积木,没有人会在积木内部去拼积木,但大家一直在车身内部组装汽车。
在执行端,并行就是效率,而思考上的并联也是如此。
只会造车的车企不是好车企
股东大会结束后特斯拉的股价跌了不少,投资人普遍认为这场发布会不不及预期。
除了「第三代平台」的新车没有亮相发布之外,不少外网分析师的共同感慨是特斯拉说了目标,但如何达成目标的细节阐述不够具体,很多概念都太虚了。
对于这类看法我觉得要分章节,发布会中聊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的部分我确实有这种感受,但是回归特斯拉主业的部分并非如此,例如特斯拉阐述自身的造车业务是如何进化的。
在初代 Model S 时期,特斯拉造车的流程大家并不陌生:先进行车辆设计,再思考工程实现,最后实施生产制造。
线性流程上不同阶段的团队严谨且泾渭分明地「各司其职」,这是工业时代线性组织的真实写照。
然而制造业里时常会碰到的这样的情况:设计师心中的最优方案有时是工程和制造团队的噩梦。
很快大家就意识到,当追求更大的规模时,一个好产品不仅要有出色的性能,还应有良好的可制造性和成本控制。
于是 Model 3 开始,特斯拉新车的工程落地以及制造方案就和车辆设计一起并联行动,团队思考造车的维度从一个增加到了三个,在这种新思维下诞生的 Model 3 成了一台低成本、高性能、长续航的电动车。
但众所周知 Model 3 还是经历了几乎让特斯拉濒临破产的产能地狱。因为「自动化可行性」在设计阶段没有被充分考量,马斯克过于自信地期望 Model 3 实现包括总装在内的完全自动化生产,但当时不论是车辆设计、制造产线还是制造设备都不能满足这样的自动化率要求。
为什么自动化会诱人到让马斯克铤而走险?
特斯拉做了一个直观的对比,通过引入特斯拉设计的自动化产线,特斯拉热泵供应商的生产工序从上 1,000 个缩减至 10 个,人工需求缩减了 99%。
如今「自动化可行性」已经成了设计、工程、制造之后特斯拉「并联造车流程」里的第四大因素,一体式压铸车身就是这一思考下的典型案例。
特斯拉在造车环节多维度、全链路的并联式思考和决策,本质上是在寻求最优解的路上减少内耗,对于特斯拉这种体量的企业,这是一种深层次的降本。
特斯拉的降本文化
要说降本,减配是最容易也最常见的方式,但也是消费者最抗拒的方式。
如果你的老板哪天和你说,新产品成本要降,但产品性能不能降,甚至还要在降本的同时实现性能提升,那他大概率在 PUA 你,世界上哪能有这种好事?
但如果一家公司各个部门都这么想,且知行合一,那它就有实现的可能。
你没猜错,我说的就是特斯拉。
这家丧心病狂的公司甚至尝试将这种思维和「减配」结合,企图实现不降低产品性能的减配降本。
下图左侧的功率模块电路板上有 4 颗微控芯片,为了提高电路能效用了不少 SiC 器件。而右侧的电路板上只有 1 颗微控芯片,同时 SiC 用量也更少,用料上属于典型的减配,这块板实际成本也仅需左侧电路板的一半。
右侧的这块电路板是 2012 款 Model S 上的充电机部件,特斯拉通过自行设计专用的微控制芯片实现了一颗抵原来四颗的效果,同时特斯拉定制设计的新电路板因为耐热能力翻倍可以降低 SiC 的用量,于是一次特斯拉式的减配就这么完成了。
特斯拉新平台的车型上「减配」仍在继续:
SiC 器件用量降低 75%;永磁电机内不使用任何稀土;电驱总成成本降至约 1,000 美元。「减配式降本」可以视为特斯拉执行力的体现,但特斯拉的降本范畴远不止减配,特斯拉认为降本有七大关键点:
规模化效应提升生产力高效率的支出产品优化工程改良提高本土化率扩大供应链规模这七点很好理解,特斯拉把「减配式降本」的执行力同时投入这七大环节的实际效果,从特斯拉车型的售价和单车毛利中已经可以清楚地感知到。
特斯拉如此不遗余力降本的目的很明确——降低车价,让更多的人买得起特斯拉。
某种程度上,特斯拉和拼多多吸引用户的方式是一样的,不同之处在于特斯拉「砍一刀」的过程是由自己完成。
特斯拉依旧想拯救地球,不过摆在消费者面前的问题变成了另一个——如果足够便宜,你会因此买特斯拉的产品吗?
特斯拉每次降价后的热销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
考虑到这家公司为了让你能买到便宜的电动车付出了这么多,你有没有兴趣再花一点时间去了解一下这家公司如何拯救地球的?
流浪地球前传:能源危机
人类在地球的存续有两大危机,一个是人口危机,另一个是能源危机。
第一个问题可以概括为地球在全球总人口不断增长下的僧多粥少,第二个问题在于人类社会运转所主要消耗的化石能源,是这颗星球有限的存款。
说得寒碜点,这么多年的人类文明是靠啃老才发展到现在的。
例如石油,按已经探明的存量和人类现在的消耗速度,比较有共识的结论是大概还能用 50 年——一个足以让全世界内燃机产生续航焦虑的数字。
化石能源的存款已经快见底了,但日子要过,钱还是得花。
这时候有人要问了:咱就不能别啃老,自己赚钱吗?
好巧不巧,有一位陪伴人类文明多年的大老板其实每天都在向我们撒钱,它就是太阳。
太阳每天辐射给地球的能量大约为 1.5 × 10^22 焦耳,换算一下是 4.17 × 10^15 KWh,是全球一年能源消耗总量的 25.3 倍。
所以只需把太阳输送给地球的能源收集并利用很小一部分就足以支撑人类社会正常运转,从而摆脱对化石能源的啃老。
严格来说,太阳也有寿命,不过太阳的寿命大约还有 50 亿年,所以把各种方式收集的太阳能和变种太阳能叫做「可持续能源」也没什么大毛病。
马斯克的能源「逃税」教学
我们目前在能源端「自给自足」的进度不算快:如今全球可再生能源在总能源消耗中的占比为 20%。
但剩下的进度在马斯克看来不是 80%,这中间有一道类似「税前收入」和「税后收入」的关系。
化石能源的有效利用率就是其中「税」,很多人并不清楚这个「税率」高达 66.7%:消耗化石能源的过程中我们获得的有效功仅为其存储的 1/3。就拿我们最熟悉的汽车来说,将原油的开、加工、运输等环节算上的话,燃油车的全链路能源利用率只有不到 20%。
所以反过来倒推,在占总能源消耗 80% 的化石能源环节,人类真实的能源需求,即「税后」能源其实只要税前 1/3 的数量。
相比化石能源,电能「税率」低很多。在相同的「税后能源」需求下,电能的「税前」开发量可以大幅减少。考虑到各个环节的损失,如果全球所有能源消耗环节最终都切换为可再生能源,那么人类社会所需的总能源仅需目前的一半。
于是特斯拉想到了一个拯救地球的宏大,让地球实现能源的 100% 自给自足,这个官方命名为「Master Plan 3」。
从结论的角度来看,这个其实可以简单分为两大部分:
建更多的可再生发电设施;让更多用电设备替代热机。关于这个宏大的拯救地球,马斯克在发布会上说了多次「only」,上一个让我有类似感觉的时刻,是王健林谈自己的「小目标」。
人类的「小目标」有多大
第一个数字是 240 TWh,这是特斯拉计算中实现完全可持续能源社需的储能电站 + 新能源车带电量总和。
为了让你对这个数字有一个大致的概念,2022 年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为 685.3GWh,储能电池出货量为 142.7 GWh。
第二个数字是 30 TWh,中所需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合计功率。2022 年全球新增光伏 + 风力发电为 220 GW。
第三个数字是 10 万亿美元的总计建设投入。相当于 2022 年全球 GDP 总和的 10%,或者说按 2022 年特斯拉 5.44 万美金的单车价格,要卖 1.84 亿台车。
第四个数字是全球陆地面积的 0.2%,中可再生能源基建的总占地面积,大小和菲律宾整个国家相当。
这些数字是相当惊人的,不过这种「惊讶」主要源于我们的角色和视角:我们是消费者,是投资人,有着作为一个普通人正常的基础行业认知、经济概念和时间观念。
但是如果我们换个思路,想自己的角色是地球本球,那么你或许能理解发布会上说的「achievable」和「within reach」的思考只是源于特斯拉历来的第一性原理。
例如最关键的钱的问题,马斯克认为,当把时间拉长到 20 年,这 10 万亿美元的投入就只占到全球 GDP 的 0.5%,并不夸张。
又例如人们经常会担心的,如此巨大的电池需下,我们的矿产到底够不够用?
特斯拉直接列了一个表,走向完全可持续能源所需的矿产无一会超过地球现有的储备量,其中开占比最多的镍矿为 30%,不至于引发枯竭。并且随着电池回收产业的兴起,矿需求也会逐渐下降。
大家可别小瞧电池回收,前特斯拉联合创始人 CTO JB Straubel 的创业公司 REDWOOD MATERIALS 目前对废旧电池内主要金属材料回收利用率已经超过 95%。
这么一听,整个听起来好像也不是很离谱,所以不妨让特斯拉展开说说?
摆脱化石能源的五大措施
根据化石能源的消耗量,特斯拉列出了替代化石能源的五大关键领域:第一,推进可再生能源发电,可减少 35% 的化石能源依赖,需要 10 TW 的风能和太阳能,24 TWh 的储能,总投入 8 千亿美金;
第二,把燃油车换为电动车,可减少 21% 的化石能源依赖,需要 4TW 的风能和太阳能,115 TWh 的电池和储能,总投入 7 万亿美金;
第三,将家庭、商业与工业供暖切换至热泵(目前热泵在建筑供暖中仅有 10% 的应用),可减少 22% 的化石能源依赖,需要 5TW 的风能和太阳能,6TWh 的储能,总投入 3 千亿美金;
第四,工业高温领域用电热和清洁氢气取代,可减少 17% 的化石能源依赖,需要 6TW 的风能和太阳能,48TWh 的储能,总投入 1 万亿美金;
第五,让船舶和飞机实现电驱和清洁燃料驱动,可减少 5% 的化石能源依赖,需要 4TW 的风能和太阳能,44TWh 的储能,总投入 8 千亿美金。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42号车库,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怪兽特斯拉股价暴涨暴跌背后:压注特斯拉赢者通吃是一种妄想
当所有人都在吹捧特斯拉的时候,距离资本的收割也只剩下一个导火索,但反向来看,至少证明了特斯拉拥有炒作的噱头,证明了特斯拉已经从危险的边缘走了出来。这几日来的暴涨暴跌,给那些投机者一个启示:如果以为特斯拉可以吃下世界汽车转型电动车的所有红利,则过于妄想。
文丨AutoR智驾?王硕奇
昨天,在英国当地时间2月4日,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表示,在在征询意见后,英国在2035年前终止新的汽油、柴油车及混合动力车的销售。相比原定时间2040年提前五年。
据路透社报道,全球有越来越多国家和城市打击柴油汽车,巴黎、马德里、墨西哥城和雅典的表示,在2025年前禁止柴禁止柴油车进入市中心。
在这样的惊天利好下,一度将空头斩尽杀绝一路狂飙的特斯拉的股价在昨天大跌17.18%。有评论指,特斯拉这支股票正在进入技术性熊市。
近五日来,从1月30日的600美元直线拉升,在2月4日一度达到961美元的高点,收887美元。但在昨天2月5日开盘不久后,特斯拉股价回落至$800以下,当天收盘价$734.70,大跌17.18%。
而股价大跌的原因,则是该公司一名高管表示,正在中国肆虐的冠状有可能推迟Model?3的交付时间。
马斯克曾在2018年签下协议,当特斯拉股票达到1000美元时,他个人将获得第一笔期权奖励,金额高达3.64亿美元。
两日来,特斯拉股价大起大落,着实让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心跳加速。
而在其眼看到1000美元之际,似乎因为中国的肺炎疫情,要渐行渐远。
特斯拉现在的股价仍然接近725美元,在去年,特斯拉的产量是36.8万辆,是大众、福特和通用汽车的1%,然而它目前的市值,却是这三家老牌汽车巨头的总和,在汽车行业内仅次于丰田。
那么特斯拉的股价是否在合理区间呢?
据财报分析,特斯拉不仅已经成功实现连续两个季度净利,在整个2019年实际上还净赚了3,580万美元,要知道,这家公司在上市至今10年里只有极少数季度盈利过,说明一切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历史,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特斯拉的股票一直是空头们的最爱。在最夸张的时候,特斯拉大约四分之一的流通股被空。就连伊隆·马斯克本人都曾在去年5月预测公司有可能破产,甚至提出过私有化的。
但这样的盈利表现,显然支撑不起这样的股价,要知道,福特在2019年同比暴跌%的净利润仍然为8400万美元,仍超过特斯拉。
经历了暴跌,特斯拉的股价仍约为2021年预期净利润的55倍。相比之下,亚马逊为49倍,苹果为22倍,Alphabet为23倍。
但无奈之前这一波涨势的背后,除了资本的推波助澜,还有特斯拉自身的一系列好消息。
特斯拉的产能正在逐步提升,在2019年取得了36.8万辆——对于这家随时接近破产的公司来说实属不易。而据马斯克透露2020年,特斯拉的产能预计将会进一步提高36%,至50万辆的水平。
销量的提升背后也有中国工厂的力量,借“中国速度”迅速建立的上海工厂,在年关之际已经交付第一批Model?3,到2021年德国工厂落成后,特斯拉的年产能将超过100万。
此外,成本最高的电池,从2010年的1,100美元每千瓦时降低至了2019年的156美元每千瓦时。成本的降低显著缓解了特斯拉的盈利压力。
而近期宁德时代股价的逆趋势大涨,也与特斯拉的合作密不可分。
我们从宁德时代发布的公告中可以看到,后续宁德时代和LG化学将成为成为继松下之后,特斯拉的新动力电池供应商;宁德时代与特斯拉的供货协议时间期限是从2020年7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为期两年;宁德时代电池有助于降低成本,国产特斯拉未来有望进一步降价。
特斯拉对于未来车型的销售预测也很自信。马斯克在财报会议上曾表示,即将面市的紧凑型?SUV?Model?Y?销量将会超过?Model?3。
至于刚发布没多久的电动卡车?Cybertruck,预定数据显示也不错,尽管存在取消预订的可能,但马斯克表示特斯拉生产的卡车全都能卖掉。
可以说单看盈利,特斯拉还配不上现在的股价,但现在的股价似乎是描绘出华尔街对于未来新能源产品的乐观情绪,但资本必须要看到盈利,光有情怀和向好的趋势,只需要倒下一根稻草就容易产生踩踏,暴涨后下跌也就不足为奇了。
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师?Adam?Jones?在给客户的邮件中指出,除非特斯拉能在10年后每年销售300万到400万辆汽车,今天的股价才是真实的。
而舆论的炒作,更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博弈,在今日暴跌前,华尔街大都表示乐观。
特斯拉大股东、亿万富翁投资者Ron?Baron坚定支持特斯拉,其同名公司持有近163万股特斯拉股票。Baron认为,特斯拉十年后的收入将达到1万亿美元。他表示,这只是个开始,特斯拉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企业之一,因此自己不会出售任何特斯拉的股份。
上周,ARK?Invest创始人Catherine?Wood,目前,特斯拉股价仍然“被严重低估”。ARK在?1月31日发布的研究报告预计,特斯拉股价在2024年时将达到7000美元,届时,特斯拉市值将会达到1.3万亿美元,提出这一预测的部分原因是,特斯拉将会推出一个可实现盈利的“自动驾驶出租车“车队。
证券公司Wedbush?Securitie分析师Dan?Ives曾在2019年中警告称,"华尔街仍持怀疑态度。"他认为,需求和获利能力仍将是未来几个季度提振特斯拉股价的两大主要推动力,暗示特斯拉面临的挑战远未结束。
但日前,Ives一改此前的说法,他预计特斯拉股价将达到每股1000美元,并且他认为2020年及以后,全球电动汽车需求将出现明显拐点,而特斯拉将引领这一趋势。
而当特斯拉股票出现下跌时,则出现了这样的表态。
曾经的特斯拉大空头,在2018年一转态度宣布再也不会做空特斯拉的?Citron?Research,这回再度改口了……它在Twitter上表示:“我们喜欢特斯拉,保证再也不会做空它了。但现在市场被抬得太高,我们认为如果马斯克本人是基金经理的话,他也会想要做空的。这(股价)已经和科技没有关系了。特斯拉已经成为了新的华尔街。”
就连那些之前从未购买过特斯拉股票的人,都像疯了一样想要挤进来。这样的场景被美国财经媒体称为?FOMO,Fear?of?missing?out(害怕错过)。
来自股票交易软件?Robinhood?的数据显示在2月的头三天里,有1.36万人首次购买了特斯拉股票,其中约1.2万人是在特斯拉股价冲破$700美元首次购买的。
可以说分析师的嘴,骗人的鬼,留下的只有一地鸡毛。
但这种博弈就是股票的魅力,像所有的股票投资一样,价格上涨是对未来的,而没有利润支持大幅度上涨,终究是泡沫。
但有件事实目前已经可以确认,那就是目前谈论特斯拉已经从破产的议论方向,转变为是否为泡沫的方向,那最基本的判断就是特斯拉已经从最危险的处境中,顺利走出来,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美国的科技龙头企业。
而马斯克在资本市场上收获的信任与关注,事实上是美国资本对于这位坚持创新者的奖赏,如果考虑到他曾经的焦虑与疯颠,这一幕股价上的起落只不过是为他的新增了一页故事。
不过,如果以为特斯拉可以吃下世界汽车转型电动车的所有红利,则过于妄想,汽车市场之大远远不同于智能手机。
面对特斯拉市值的暴涨,中国的造车新势力何小鹏表示,自己也看不懂,没有看到当前如此高估值的逻辑。他说:“作为一个持有大量Tesla和少数几家汽车股票的从业者,我一直坚持认为,十年内,智能汽车会有多家市值在1000亿-10000亿美元以上的公司。Tesla、苹果都是非常有力的选手,小鹏汽车也会努力早日到达;但汽车和手机差异巨大,很难形成巨大的赢者通吃和超高毛利,因此我暂时没有看到当前如此高估值的逻辑,除非是真正的长线持有者。今天中国的疫情给我们一点新的提示,即使高自动能力的驾驶时代到来,私有车辆模式的比例还是会远远超过全职共享模式;当前中国在智能汽车时代重视数量而不重视质量的情况已经被不少人真正意识到,但是还远远不够。”
但我们不能否认特斯拉给了同样在这条道路上奔跑的人看到了希望。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特斯拉要赚出10万亿美元来修理地球,有可能吗?
赚钱大机器能否再造奇迹?
美东时间3月1日美股收盘后,马斯克放出了“宏图篇章3(Master Plan Part 3)”。第二天特斯拉股价开盘大跌逾%8%,至周五收盘1美元/股,相比3月1日仍下跌3%。
不怪投资者恐惧。
完成“宏图3”——全球全面转向可持续能源,目标在2050年前实现能源100%可持续——需要10万亿美元的建设投资。
马斯克是认真的吗?这可是2022年全球GDP的10%。一个人、一个公司,可以把这样的任务扛在肩上?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我们认真地帮特斯拉算一算吧:
按照特斯拉建设得州、柏林工厂,开发4680和D1芯片的重投入阶段——2020-2021年150亿美元/年的资本开支为计,特斯拉要花666年时间才能独立完成“宏图3”,而其实际规划只有区区27年时间。
马斯克宏图3的目标——可持续的能源经济所需条件拆解
但如果能够实现30%的年复合增长,150亿美元为基础,20年后即可完成10万亿美元的投资。更何况时间跨度可到2050年,马斯克之前给特斯拉的年增长目标更是50%。
如此看来,特斯拉还有机会变不可能为可能。唯一的问题,如何实现连续高增长?此次投资者日没有给出很多细节。但《电动汽车观察家》从特斯拉的业务进展全面分析,试图回答:特斯拉要从哪儿赚到10万亿美元?
:关注“电动汽车观察家”公众号,在对话框输入“投资者日”即可获取(特斯拉投资者日PPT)下载链接
01
十万亿美元投资,特斯拉认真的
10万亿美元,不是个小数目。
至2050年,用相当于2022年全球生产总值10%的10万亿美元投资建设,在小于2‰的全球土地面积部署风能、太阳能等发电和储能设施,再加上特斯拉14.4亿辆纯电车队,形成240TWh储能,30TW可再生能源。
到时候,不光是汽车,轮船、飞机、建筑都用上风光电清洁能源,由此实现完全可持续能源经济——这就是马斯克的“宏图3”。
关键是:10万亿美元、完全可持续能源经济——不是特斯拉携手全人类共同打造的“巴别塔”,而是马斯克打算凭“一己之力”完成的宏图。
在马斯克的中,将向可再生能源、汽车、建筑区域、热能及氢能、船舶及飞行器分别投入0.9万亿、7万亿、0.3万亿、0.8万亿和1万亿美元,通过清洁能源电网、移动运输电动化、热泵入户等方式,替代35%、21%、22%、17%和5%的化石能源使用,实现100%可持续能源经济。
其中,占绝对主力的汽车电动化投资将完全用于特斯拉14.4亿纯电车队的打造。此外,特斯拉自研/生产/建设热泵、储能电池工厂的动作也进一步佐证了这个10万亿美元的“大”将由特斯拉自己完成。
可能吗?
02
15万的“Model 2/Q”卖7亿辆
经济型车将是特斯拉能源转型宏图上的核心环节。
按照规划,汽车业务投资占比10万亿的70%,目前聚焦在8款车型上,其中“下一代车型”,要卖7亿辆占比48.6%,与经济型乘用车在整体汽车市场中的占比相当。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乘用车上险量中10-20万元车型占比为45%。
目前还在“豪华品牌”定位的特斯拉,“下一代车型”能进入经济型的价格区间吗?按照目前透露的信息似乎是可以的。
投资者日的信息显示,“下一代车型”的5年拥车成本约是Model 3的71%。
特斯拉2021年公布的数据显示Model 3的5年6万英里拥车成本是63美分/英里,则“下一代车型”为44.7美分/英里,总计2.68万美元。若按照Model 3的标准扣除2000美元的电费和800美元的轮胎费用,则用户的购买价格或为2.4万美元。
2.4-2.6万美元的价格与马斯克此前公布过的特斯拉“便宜车”Model 2 2.5万美元的售价便非常契合,也进入了15万元这一经济型乘用车的核心价格区间。特斯拉也正是用这一价格区间内的全球销冠车型作比——丰田卡罗拉上市56年来,全球累计销量达5000万辆。
显然,即使是拿出经济型车,要实现7亿辆的销量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03
“Model 2/Q”降成本、保性能
与丰田卡罗拉不同的是,特斯拉将为下一代车型创造更大的利润边际。
投资者日信息显示,通过革新和规模化,下一代车型成本相比Model 3/Y降低50%。2022年Q4,特斯拉汽车业务的毛利率为25.9%,按照3.5万元计算则Model 2/Q的成本在1.3万美元左右,利润边际高达48%。
众所周知,高单车利润边际是特斯拉掀起价格战的底气所在。问题是,如此之低的成本能否保证性能。
Model 2/Q将用1000美元成本的电机,48V低压平台、锂电池电瓶和热泵系统。
电机降本主要通过减少75%的SiC器件用量。
SiC在电动汽车上被用作功率器件,耐压程度高、开关损耗低、效率高的优势。
但目前由于晶圆棒生长速度太慢,SiC量产还存在瓶颈。相比一般硅晶30-150mm/h的生长速度,SiC晶圆棒仅为0.2-0.4mm/h,相差数百倍,而且SiC衬底技术壁垒非常高,导致SiC价格高,产量低。
对于特斯拉减少SiC使用量的方法,业内有几种猜测:
一是特拉斯要弃用碳化硅,选择功率损耗更低(工作效率更高)的GaN。但目前,GaN还没达到量产的要求,市场上销售的氮化镓衬底制成芯片的成品率仅为33%,良品率低,导致成本比较高。而且GaN的应用与特斯拉减少SiC用量的言论也不相符,可能性较低。
二是特斯拉要用回Si基IGBT。但这一方案的封装烧结工艺仍有不少问题待解决,目前仍无确切信息表明特斯拉或者其芯片供应商能做到。
最有可能的是减少下一代主驱逆变器的碳化硅器件用量。
特拉斯Model 3用了24个功率单管,每个单管用了2颗碳化硅器件,合计48颗器件。用量减少75%,就是12颗。
投资者日上提到将用“定制化模块封装技术”(We designed our own custom package)。
相比于市面上的SiC 功率模块产品,这种封装的散热能力提升了两倍左右,这意味着模块封装中的碳化硅晶片要小很多。
以此合理推测,特斯拉或许是想是通过功率模块技术的改进来减少碳化硅器件的尺寸和用量。
当然另一个就是转向800V架构。电压平台升级也能减少SiC 的用量。通过这两者的技术迭代,有可能实现碳化硅器件数量的减少。
无稀土永磁驱动电机相比降本,更多或为地缘政治影响。
利用稀土材料加工而成的永磁体,以稳定优越的性能,一般是永磁电机的首选。但也有不适用稀土的电机,如宝马量产的励磁电机、马勒的无磁电机等。
《电动汽车观察家》在与一位电机领域资深专家沟通时得知,不用稀土的永磁材料的电机中最典型的就是铁氧体电机,美国通用电气很早时就做过这种产品。不过,要做到同等功率,铁氧体体积和质量要大很多,也就意味着铜和铁材料用量相比稀土永磁电机多出许多,所以铁氧体电机和稀土永磁电机哪个更划算并不好说。“曾经有一段时间,在空调上到底用铁氧体电机还是用轻稀土电机是看价格的,哪个便宜用哪个。”该专家表示。
当然同样体积、重量下还是用稀土的电机功率最大、效率区最高,这个是毫无疑问的。
也就是说,不使用稀土的电机,高效区间短,体积重量又大,那两者叠加后,会导致非稀土电机车辆平均耗电量要比稀土电机大很多。
48V低压平台也有降本的作用。
特斯拉表示从Cybertruck开始,特斯拉将逐渐全面转向48V平台。相对于12V低电压平台,48V电压升高,电流减少可减少线束发热,可使用更细或其它材质的线束,减重和降低成本。
但切换到48V意味着内部电源隔离要更严格,设计能够支持48V的控制器和供电系统,对电路设计、供应商供货、变更管理等都会产生较大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将自己设计融合保险丝和继电器功能的“电子保险丝”,反应时间将提升至毫秒级,且支持固件重置,即OTA的能力。
所以,切换48V虽然可能降低车端成本,但系统改造的成本仍不容小觑,加上碳化硅和无稀土电机的现实限制,降本50%后的Model 2能否像Model 3一样好,仍是疑问。
04
27年造14亿辆车
在投资者日的问答环节,对于Model 2/Q的问题,马斯克要求直接跳过。事实上,相比新车,新产能恐怕是摆在特斯拉20年高增长目标前,更为紧迫和困难的工作。
截至投资者日当天,特斯拉已完成累计400万辆的生产交付,完成了作为汽车企业0到1的转型,但也只完成了14.4亿辆车队目标的零头。
问题是,剩下的14亿辆到哪儿造?目前,特斯拉的上海、美国、德国工厂官方公布的产能为200万辆。正如特斯拉特斯拉朱晓彤表示:“特斯拉生产工厂,及格线为90%的总体设备效率以及每45秒生产一辆车。“</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电动汽车观察家,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