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备战还是备荒?继乌克兰之后,俄罗斯也计划暂停小麦等谷物出口

2.欧利亚提菜籽油怎么样?

3.小麦再次大涨,玉米正在酝酿、大豆蓄势待涨,今年粮价有“谱”了

4.全球食品价格指数连续2月下跌!粮价、肉价都在涨,为啥跌了?

5.16艘货轮抵达乌克兰港口,国际粮价却因需求预期不佳而下跌

6.[专家称国际粮价震荡系人为所致]目光所致

7.错过春播?乌克兰种地面积减少50%,将影响全球?对我国有何影响

8.为啥不进口巴西豆粕

9.农副产品走势怎么样?

备战还是备荒?继乌克兰之后,俄罗斯也计划暂停小麦等谷物出口

乌克兰大豆最新价_乌克兰战争豆油价格

受多重因素影响,近两日我们的信息更新频率下降,在此表示歉意,如果部分内容当天无法获取,大家可移步同名公号进行阅读。

以下的是今天的详细内容:

尽管随着黑海谷物供应中断的预期得以实现后,国际小麦等期货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但从现货市场来看,来自谷物市场的供应压力依旧存在。

据悉,继乌克兰暂停部分粮食的出口计划后,俄罗斯也在上周暂时禁止向欧亚经济联盟国家出口谷物,而最新消息显示,俄罗斯还将计划在6月30日前全面暂停粮食出口,只有在较早获得的配额内并有许可的情况下部分可以出口,涉及的品种包括小麦、黑麦、大麦和玉米等。

受此影响,全球基准的芝加哥小麦期货价格再次上涨。

但众所周知,我国粮食进口主要是以大豆为主,特别是乌克兰和俄罗斯对我国的粮食进口总量不到1200万吨,仅占我国粮食进口总量的7.5%,占我国粮食总供应量的1.7%,且主要以玉米和大麦为主。

那么,黑海供应中断究竟能否影响我国粮食价格呢?

我们在昨日的播报中指出,目前全球约有50个国家依赖从俄罗斯和乌克兰进口以保障本国30%或以上的小麦供应,多数为北非、亚洲和近东区域的最不发达国家或低收入缺粮国。

黑海地区粮食供应的中断,首先影响的是这些国家。

据悉,目前距离乌克兰最近的小麦进口国黎巴嫩已经开始从美国和阿根廷、澳大利亚寻求小麦进口,尽管这将面临高溢价和运输时间翻倍的不利因素;印度和澳大利亚在最近对亚洲地区的小麦出口业务出现大幅增加,价格也是节节走高。

有消息称,为解决供应问题,西班牙将批准紧急购买美国和阿根廷的转基因玉米。

此外,此前主要进口俄罗斯小麦的土耳其,本周将招标购买约27万吨小麦,这些小麦的供应大概率将需要俄罗斯、乌克兰以外的地区提供。

而且,在这种市场局面的影响下,近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出现粮食保护主义的苗头。

目前最为明显的就是来自印尼对棕榈油出口的国内市场义务管理制度,并将国内义务比例从此前的20%提升至30%,即出口商每出口1吨棕榈油,需要拿出30%在国内平价销售,这对全球食用油市场构成价格上涨压力。

此外,还有消息称,印度正在和马来西亚谈判棕榈油和小麦易货交易,用自己手中的小麦来换取马来西亚的棕榈油,这种以物换物的交易一旦流行,将具有极大的商品交易排他性。

另外,作为全球第二大玉米出口国和第七大小麦出口国,阿根廷也在近期发布公告,暂停出口登记,不过,其原因较为复杂。

据消息人士称,农产品出口是阿根廷最主要的收入板块,而目前正值阿根廷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债务谈判的困难时刻,有关方面可能希望通过提高相关产品的出口关税,再筹集4.1亿美元。

据悉,目前阿根廷对豆油和豆粕征收31%的出口税,预计会提高两个点,对谷物的出口税也可能提高到35%。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虽然黑海地区当前物流运输面临困难,但依旧有部分国家在努力寻找渠道,因为就目前而言,该地区的谷物是全球价格最低的区域。

在提供面包补贴的埃及,此前因为国际粮价的大幅走高,使得该国当前近三分之二的人口每天可以用50美分购买5个圆面包,并已经禁止包括小麦在内的一些主食出口三个月。

为了获得更多相对廉价的小麦粮源,目前埃及正在想方设法,从俄罗斯、乌克兰以及罗马尼亚运回此前购买的近19万吨小麦。

作为价格对比,目前俄罗斯制粉小麦价格为每吨405美元,临近的法国小麦价格则高达460美元,即便远在南半球的阿根廷和澳大利亚,其小麦出口离岸价格也分别达到了425美元和395美元。

另外,受乌克兰葵花油出口受阻影响,目前一些欧洲零售商开始在限量销售葵花籽油。

综合来看,俄罗斯和乌克兰对我国的粮食出口占比虽然不大,但在全球贸易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也会通过国际粮价的变化对我国的整体粮食进口成本构成负面影响。

根据监测,目前我国进口的大豆及玉米完税理论成本已经分别高达每吨5600元和3200元,棕榈油进口成本更是逼近15000元的历史高位区。

当然,针对国际粮价可能对国内形成的传导作用,我国有关部门也在积极采取相关措施。

有消息称,上周我国已经开始重启了超期存储稻谷的定向拍卖,还首次从缅甸进口青贮玉米,并且继续加快对粮食的采购步伐。

数据显示,上周我国从美国进口了34万吨玉米、25.5万吨高粱和38.8万吨大豆

此外,为提高国内粮食产能,降低化肥价格走高对国内种植业形成的影响,国家今年继续发放200亿的农资补贴,并将从3月份开始向市场释放超过300万吨的化肥储备,用于满足春播需求。

欧利亚提菜籽油怎么样?

国内现在对于食用油的选择是非常严谨的,现在的消费者都是对于健康的重视程度很高,所以在食用油的选购上不单单是菜籽油、大豆油、玉米油、调和油等等了,葵花籽油、橄榄油、亚麻籽油也是成为了消费者食物油的新选择。

不过说到葵花籽油,我国的多数进口葵花籽油品牌其实都是来自乌克兰的。那么乌克兰进口葵花籽油怎么样?

乌克兰进口葵花籽油当然是非常优质的葵花籽油了,乌克兰本身就是世界上大的葵花籽油产地。乌克兰的土地75%左右都是黑土地,而且人少地多,种植葵花籽都是采用的轮换种植方法,保持了土地的肥沃,所以乌克兰的葵花籽的优质是世界闻名的。

乌克兰进口葵花籽油因为原材料葵花籽的优质,在加上优良的生产工艺,这使得乌克兰的葵花籽油世界闻名,而且欧洲大部分国家的葵花籽油其实都是进口自乌克兰的。乌克兰生产葵花籽油的历史非常悠久,是世界上出口葵花籽油的大国。

对于乌克兰进口的葵花籽油,不得不提的就是欧利亚提了。

欧利亚提是乌克兰zui佳葵花籽油产品奖的获奖品牌,属于压榨一ji葵花籽油。乌克兰进口葵花籽油欧利亚提在乌克兰率先通过国际食品安全体系,采用欧盟标准及先进生产工艺,从种植到压榨、提炼、灌装、运输等各个环节都受到严格的品质监管,产品出口到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小麦再次大涨,玉米正在酝酿、大豆蓄势待涨,今年粮价有“谱”了

原创出品,禁止抄袭,违者必究。

今年国际粮食价格走势已然飞起,虽然国内市场相对独立,但主要也受2方面影响而波动:一是国内的市场供需情况,二是国际市场的情绪以及间接影响。

国际粮食市场的走势比较明朗,受前两年疫情对市场供需的扰乱以及俄乌纷争等影响,利多明显大于利空,于是国际粮食基本都在高位震荡,甚至有些机构认为,后期仍有继续上涨的空间。

随着国际市场的不断波动,国内市场也渐渐地走出了些“趋势”来。

1、小麦刚跌又涨,“顶”“底”已现?

前两年是玉米带头疯涨,今年风水轮流转,转到了小麦的身上。

从去年底开始,小麦就显露出了强劲上涨的势头。

在去年时就一度跨上了1.5元/斤的大关,结果到了今年,更是“箭”步如飞,相继跨越1.5元、1.6元甚至1.7元,虽然后来有所回调,但当前来看,麦价也在1.5元以上。

前几天小麦突然全面下跌,引发了市场短期的恐慌,不过对于小麦来说,市场支撑还是比较明显的。

首先就是“量”的问题。

去年替代消耗了不少小麦,而冬播延迟部分新小麦长势偏弱,于是这个“量”就受到了不少人的收藏。

“量”的问题远不至于影响到口粮,我们的口粮一直充足,但是会影响替代。

其次,市场消费今年应该是有所增长的。

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转变,对于面包、蛋糕等食品需求增长较快,面粉消费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受疫情影响,人们开始有了囤货的意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面粉的需求量。

第三,俄乌两国的小麦出口占到全球的29%,而乌克兰受港口关闭以及冲突影响,小麦的出口量以及种植大概率都会下降,且降幅可能不小。

另一方面,俄罗斯因为制裁等原因,小麦出口受阻,已使得哈萨克斯坦近一半的面粉厂因原料不足而停产,这无疑又将加剧全球小麦价格的波动。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小麦在下跌了几日后于近日再次大幅反弹上涨,那么可以预见,至少在新麦上市之前,小麦价格的底部基本已筑。

而同样,小麦想要继续突破之前的高点也有较大难度,除非另有新的刺激因素,所以基本上小麦的价格顶部也依稀可见。

2、玉米不急不徐,蓄势待涨

玉米的情况要比小麦复杂,主要复杂在3个方面:

一是玉米产需缺口虽然存在,但需求不强劲。

尤其是生猪市场依旧低迷,养殖业持续亏损的情况下,对饲料需求大幅减弱。

另一方面,淀粉等也走势偏弱。

二是替代悬而未定。

在小麦退出替代以后,谁来“接棒”,这将直接影响玉米的市场需求。

三是虽然今年进口玉米价格高企,国际市场动荡,进口数量明显下降。

截至3月底,我国累计从美国采购了1210万吨玉米,只有去年同期的一半。

但是去年玉米的进口量惊人,所以两相对冲,使得缺口也不那么大了。

不过,即便如此,我们认为今年的玉米总体仍是上涨趋势,主要原因也有3个:

一是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产量,抑或是需求量,玉米都是佼佼者,其产需结构基本已固定,并不会轻易发生改变。

而且今年玉米在产量上没有明显地增加,所以玉米大跌的几率也就不大。

二是国际玉米方面,尤其是乌克兰玉米减产已是大概率事件。

根据摩根大通分析,乌克兰今年的玉米产量可能会下降40%之多,还有一些机构预计得更多,可能产量下降会达到50%。

这就更加加剧了全球玉米的供给,所以国际玉米价格易涨难跌。

三是今年化肥价格一路上涨,种植成本明显增加,尤其玉米对于化肥的需求量较大,全国来看,种植玉米的农民也最多,所以在保障农民收益的大前提下,玉米也很难大跌。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玉米可能与小麦不同,在小麦大踏步上涨的时候,玉米可能更多的是继续在震荡中缓缓抬高,就像玉米已在不知不觉中接近了购销尾声一样。

3、大豆难跌

大豆的走势其实也挺扑朔迷离的,毕竟当前豆价正在下跌,再加上今年要“扩大豆”,意味着产量将增加。

而另一方面,美国的种植意向报告也显示了,美国农民对于大豆的种植意愿明显增强,这也使得国际大豆价格陷入阴跌。

虽然如此,但是有2个消息对大豆来说却是强有力的支撑:

一是大豆一直是我们的短板,与小麦、玉米不同,我们的大豆对外依赖度一直在85%以上,这意味着即便扩种,也很难大幅度弥补这个缺口。

而在南美各国纷纷减产后,进口来源开始向美豆倾向,而美豆的天气炒作是惯用伎俩,在后续的生长季中大概率是不会一帆风顺的,这就使得全球豆价难跌。

二是今年植物油价格纷纷大涨,从葵花籽油到棕榈油,到菜籽油再到豆油,全线上涨。

豆油的主要原料就是大豆,试想豆油价格大幅上涨,大豆价格又能跌到哪去呢?

欢迎收藏“新农观”,一起了解新时代下三农的新发展。

全球食品价格指数连续2月下跌!粮价、肉价都在涨,为啥跌了?

原创出品,禁止抄袭,违者必究。

除了收藏每日市场行情外,还有一项报告我们也十分收藏,那就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每月初发布的上一个月的全球食品价格指数报告,主要用于衡量全球贸易中最活跃的食品类商品国际价格变化。

今年以来,全球食品价格指数在第一季度呈连续上涨趋势,无论是环比还是同比,均上涨。

但是从4月份开始,这一指数开始下降。

4月份,全球食品价格指数为158.5点,环比下降了0.8%,但受俄乌冲突等多重因素影响,仍然比去年同期上升了29.8%。

而到了5月份,这一指数再次下降,降幅为0.6%,不过相比去年同期仍然上升了22.8%。

但是我们都知道,今年以来,无论是全球粮食市场还是植物油以及最近食糖市场等都出现了较大变化,为何全球食品价格指数却连续回落呢?是否预示着波动开始变小、高涨的价格也开始回调了呢?这需要分类来看。

一、谷物变动不大,仍然在高位

从目前发布的食品价格指数的走势来看,3月份的指数达到了最高点,159.3点,并创下30余年的新高。

其中,谷物、植物油以及肉类价格指数均创下了历史新高。

而我们单从谷物走势来看,只有在4月份因为全球玉米价格下跌了3%,因此带动整个谷物价格指数下降了0.7%。

但是小麦大米价格则仍呈上涨趋势,分别上涨了0.2%和2.3%。

另一方面,在谷物指数的变化中,小麦的涨势十分明显。

尤其自俄乌冲突爆发后,小麦价格指数急剧上升,在3月份时的涨幅一度达到了19.7%。

而在刚刚发布的5月份的指数报告中,谷物价格指数环比增长2.2%,其中小麦价格依然领涨。

再加上当前全球小麦市场不断波动,预计后续仍然易涨难跌,谷物指数也将继续上行。

而从前几个月指数变化来看,谷物指数大部分月份均呈上涨趋势,并未有回调迹象。

二、植物油先涨后跌

对比来看,之所以4月和5月的食品价格指数出现回落,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植物油价格指数下降,从而带动着整个食品价格指数出现了下降。

例如,4月份植物油价格指数下跌了5.7%,相较于3月份的涨幅几乎回撤了近1/3。

主要原因是需求调整压低了棕榈油、豆油及葵花籽油的价格。

而5月份植物油指数继续下跌,环比4月下降了3.5%。

这主要是由于印尼植物油出口政策的变化以及马来西亚出口预期增加,使得植物油市场继续回调。

后期来看,植物油市场的紧张有所缓解,但是因为相关出口国政策的不确定性,可能会抑制价格进一步下跌。

三、肉类涨幅增大

除了粮食及油脂市场外,我们近期注意到,肉类市场的涨幅也开始增大。

自2月份开始,在全球进口需求强劲的推动下,国际牛肉价格创下历史新高,进一步推升肉类指数上涨。

同样到3月份时达到了最高点。

4月份,受禽肉、猪肉和牛肉价格上涨影响,肉类价格指数环比上涨2.2%,并创历史新高。

其中,涨幅较明显的就是禽肉价格,主要是受乌克兰出口中断以及北半球禽流感肆虐的影响,价格上涨较快。

这种影响一直持续至5月,继续推升肉类价格指数上行。

后续来看,随着粮价不断攀升,饲料价格上涨较快,养殖成本被进一步拉高,再加上疫病影响,以及需求增长,肉类价格仍有上涨空间。

四、食糖也开始波动

另一个值得收藏的就是食糖。

近期食糖领域的变化较多,先是全球最大的食糖出口国巴西取消了出口订单,紧接着印度、古巴等开始限制或禁止食糖出口使得食糖市场备受收藏。

而从价格指数来看,1-2月份食糖指数均呈下跌之势,但从3月开始环比上涨了4.8%,几乎扭转了之前的大部分跌势。

而随着各主产国相关限制禁令的开启,后续预计食糖价格也将开始波动。

虽然表面来看,食品价格指数连续2个月下滑,但是分类来看,其中主要的谷物、肉类等指数仍呈上涨之势,因此这并不意味着粮食危机有所缓解,并且后续还需多收藏肉类及食糖市场的变化。

更多内容欢迎收藏“新农观”,一起了解新时代下三农的新发展。

16艘货轮抵达乌克兰港口,国际粮价却因需求预期不佳而下跌

收藏每日粮油,了解全球粮食市场动态。

今天是2022年7月13日,今日国际市场内容主要如下:

我们首先再来收藏下关于乌克兰的粮食出口问题。

本周,来自乌克兰官方消息称,目前通过多瑙河通往黑海的运输航线已经恢复。

而更多消息也显示,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先后有16艘货轮通过该航线抵达乌克兰港口。

但根据此前我们收集的乌克兰谷物出口信息显示,多瑙河-黑海航线并非乌克兰谷物出口的主要渠道,该线路存在着物流成本高等原因。

而来自乌克兰官方的最新消息也验证了我们的猜测,乌克兰基础设施部表示,如果粮食库存通过该航线出运,每月的粮食出口可能会增加50万吨。

这也意味着乌克兰谷物出口依旧受限,而且由于物流成本偏高,目前乌克兰小麦出口报价已经跌至200美元左右的位置,但依旧少有报价。

值得注意的是,这条线路主要运输的地区为欧洲地区。

目前联合国、土耳其及俄罗斯仍在就乌克兰粮食出口积极组织相关谈判,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本周谈到恢复乌克兰黑海粮食出口的谈判时说,还有一段路要走。

从传统出口路径来看,乌克兰粮食通过亚述海出口最其最主要的途径,另外经由白俄罗斯出口也是最便捷的路径之一。

从目前相关谈判来看,俄罗斯希望以此来获得西方国家制裁的豁免,而乌克兰也希望通过该谈判获得更多的国际支持。

截止目前针对俄罗斯提供的出口方案,西方国家明确表示,目前不存在关于俄罗斯制裁豁免的讨论,而乌克兰也拒绝一切不考虑乌克兰利益的港口封锁解除协议。

据悉,目前乌克兰港口的鱼雷仍未进行清除。

不过,整体来看,除了一些过于贫穷的国家来看,近段时间随着美元走强,国际粮价出现一波较大幅度的回调之后,主要的粮食进口国已经完成一定程度的备货需求,而在全球经济下滑预期下,近阶段对于粮食供应的担忧正在明显下降。

最新数据显示,本周来自亚洲地区的韩国饲料商采购的一批玉米价格已经低至320-330美元,虽仍处于历史高位区,但较此前的400美元左右的位置已经下滑近20%。

而在俄罗斯港口,目前12.5%蛋白新季小麦在黑海港口的出口价格为每吨358美元,比一周前下跌17美元。

对于此前依赖黑海地区小麦供应的非洲国家而言,目前仍面临着食物短缺的问题,与其他一些国家可以绕过西方制裁进口不同,这些国家在国际市场的采购能力通常较为偏弱,而且从全球范围来看,当前价格的走低也并不意味着供应紧张局面的结束。

我们从有关渠道获悉,此前一半的小麦进口需要通过俄罗斯和乌克兰实现的以色列,目前正在考虑从哈萨克斯坦进口小麦,以替代黑海地区的谷物供应。

在全球谷物供应面临阶段性的缓解之后,在亚洲植物油市场却面临着另外一种局面。

此前该地区因印尼宣布紧张棕榈油出口,导致全球植物油价格暴涨,包括印度在内的买家不得不以高价采购,最高采购价格逼近1750美元左右,但此后随着印尼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重新放开棕榈油出口之后,该地区的棕榈油期货报价暴跌至1000美元附近的位置,这令不少买方市场拒绝执行前期合同,一些贸易商近期不得不与买方重新谈判采购价格。

而来自亚洲棕榈油市场的情况也表明,由于今年整体粮油食品价格存在囤货行为,导致价格大幅偏离正常价值区间。

不过,棕榈油价格的暴跌还是会吸引新的买家介入。

从目前预估数据来看,今年7月份印度棕榈油进口量可能创下10个月来新高,可能会达到70到80万吨的水平。

截止目前,7月船期毛棕榈油运抵印度的报价约为每吨1100美元,而毛豆油报价为1360美元,毛葵花籽油CIF价约为每吨1675美元,显然棕榈油更具备竞争力。

[专家称国际粮价震荡系人为所致]目光所致

伴随着全球各地干旱、洪涝灾害和地质灾害的频发,2010年8月,粮食问题再度成为摆在各国政府案头最为重要和敏感的工作之一。 8月5日,遭遇干旱已久的俄罗斯考虑到本国国内粮食供给充足程度的问题,宣布了小麦出口禁令,宣布从8月15日至2010年12月31日暂停谷物出口。一段时间以来关于粮食供给短缺与粮价大幅上涨的种种猜测和忧虑的情绪,伴随这一禁令大肆渲染开来,瞬间转化为恐慌性的市场疯狂。

在世界各地气候异常刺激之下一直持续上升的国际粮价,出现飞跃性上涨。以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小麦期价为例,8月5日当天,其12月小麦期货价格冲至2008年以来的历史新高,达到每蒲式耳7.6475美元。今年7月,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小麦期价已经实现了累计42%的涨幅。

与此相对应的是,气候异常变化与多于往年的自然灾害,加剧了粮食供给的压力,使国内市场对粮食供求关系如何平衡蒙上疑云。同时,市场购买主体仍在观察国际粮价大幅跳升给国内市场带来的价格传导压力。当前,市场各方力量都在相机而动,希望在粮市的小步进退中,获得利益最大化;政府则希望在供求双方的平衡中,获得粮价的整体稳定,为管理未来进一步的通胀预期奠定基础。

长期留意国内外粮食市场的人们也许颇为熟悉眼下的场景。事实上,2008年次贷危机发生时,国际和国内粮食供给与价格曾出现类似恐慌。由于当年粮食产量存在全面性的、较大幅度的收缩,部分国家和地区确曾出现粮食供应紧张的局面。

事隔两年,这一恐慌是否会再度转化为现实,酝酿一场真实的粮食危机呢?从生产、供应到资金环境,当前的市场与2008年相比有哪些不同的特质,又将带来哪些不同的结果?这场正在升级的粮价恐慌,除了自然因素之外,是否还存在着更关键的人为推手?国际粮价波动如何传导到国内?中国相关当局,又应该在未来数月,采取哪些措施稳定粮食市场?

地球今年不缺粮

“与2008年的粮食产量相比,2010年全球主要产粮国家并非减产,甚至不少产粮大国,例如美国都正在增产。”长期从事农业研究的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厅副主任、研究员程国强对《环球》杂志记者表示。他认为,今年全球粮食产量呈现局部性减产但整体稳定的格局。

8月5日俄罗斯政府宣布的谷物出口禁令,主要是连续干旱气候,导致今年俄罗斯小麦等农作物预计产量大幅降低。进入6月份以来,俄罗斯诸多地区出现130年以来的罕见高温,目前已经有28个地区遭遇旱灾,7个地区出现森林大火。干旱与火灾导致俄罗斯成片农田被毁,其现有耕地的20%今年或将出现绝收的风险。这一系列因素很可能造成俄罗斯今年的小麦产量,较2009年小麦丰收年份时减产1.2千万吨,这使得俄罗斯政府颇为忧虑国内的粮食供给稳定,出口禁令由此而来。

哈萨克斯坦、乌克兰等往年充当粮食出口国角色的国家,也正在面临同俄罗斯类似的气候与粮食减产困局,这些国家今年很可能还将面临一定程度的进口压力。

旱灾之外,位于北美地区的加拿大可能将因为过量雨水和洪涝灾害带来粮食减产。目前,加拿大预计今年的小麦产量或将同比下降17%。

“正是俄罗斯、加拿大等国持续的气候异常现象,以及大面积的农田受损,让人们对粮食减产的忧虑不断加深,甚至有2008年粮食危机重现的错觉。”程国强说,“但2010年全球的粮食供应格局,与2008年存在很大不同。”

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粮食分析师马文锋对《环球》杂志表示,从全球整体粮食产量来看,2010年将成为2000年以来的第四个高产年。“不仅产量高,由于2009的大面积丰收,目前,全球大部分国家的粮食库存处于历史较高水平,比较丰富,这与2008年的情况大相径庭。”

在俄罗斯政府宣布谷物出口禁令的一周之后,美国农业部发布农业展望报告指出,当前全球小麦库存正在出现下降的态势,但库存总量仍然比2008年粮食危机的时期高出40%。此外,报告指出今年美国农作物产量很可能将超过市场预期。其中,玉米产量预计将创历史纪录,达到133.65亿蒲式耳,超过市场交易商此前预测的132.79亿蒲式耳。而大豆产量则可能达到34.33亿蒲式耳,比此前市场的预计高出2.3%。该报告认为,虽然俄罗斯等国出现大面积减产,但是美国的农作物产量可以帮助填补这一缺口。其农业部长表示,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小麦产量可以避免在全球平抑局部性的短缺,防止出现全球性的小麦短缺局面。

同时,全球的粮食库存也呈现乐观态势。由于国际市场尤其是期货市场在俄罗斯粮食出口政策调整后波动异常,世界银行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一周之内紧急出面表态,表示在经历了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的创纪录丰收后,目前全球粮食库存充裕。世界银行常务副行长NgoziOkonjo-1weala表示,俄罗斯宣布出口禁令后出现的谷物价格骤升不可能构成实质性危机。

中国粮食储备充足

接受《环球》杂志采访的数位专家表示,与国际市场粮食供给的情况类似,2010年国内粮食产量也趋于总体稳定,虽然部分地区遭遇自然灾害,但并不意味着大量减产,甚至造成供应危机。

程国强表示,在去年粮食产量中夏粮大约占30%,秋粮占70%。今年夏粮出现略有减产的现象,目前来看,秋粮的产量是关键。“目前,关于洪涝灾害导致大量减产的忧虑比较多。但是根据我们的调研发现,以东北洪涝灾害为例,对粮食产量并不存在明显影响。”程国强说。

他指出,洪涝灾害对农田的损害仅是~条线”的范围。按其所在的发展研究中心估计,如果今年东北无早霜,那么玉米产量不仅不会减产,还会比2009年增产1500万吨以上。由于2009年玉米产量大幅下降,今年的恢复性增产将对稳定玉米价格预期产生重要作用。“这1500万吨将会对玉米市场起到一个稳定器的作用。”程国强表示。

社科院农业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在接受《环球》杂志采访时表示,今年秋粮的整体产量出现增产可能性极小,而全国范围内减产的幅度目前仍难以预测。对此,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对《环球》杂志记者表示,秋粮产量目前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预计有可能会比去年有所回落。

但他指出,从库存角度看,中国粮食安全有较为充分的保证。“当前我国的粮食库存/消费比高达40%,这在全球都处于最高水平,这决定了中国市场的粮食供给与需求是基本平衡的。”刘元春说。

这意味着,即使今年的秋粮产量因为一些不可控因素出现波动,国内小麦、玉米和晚稻的整体供应也不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主要粮食品种的供应问题不值得忧虑。“近几年中国一直实行强有力的收储计划,粮食储备基金充裕,政府对粮食市场的干预程度也较强。”刘元春表示。 据马文锋掌握的市场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全国范围内小麦储备量高达6000多万吨,而其中有3000万吨到4000万吨属于国家储备;7月末,粮食总量的储备达到1.4亿吨左右,其中有超过一半属于国储。

强大的粮食储备,一方面可以对抑制粮价大幅波动起到很好的平抑作用;另一方面如果价格确实有强烈的上涨预期,那么在出现农民惜售粮食、市场购买主体又不理智抢购的情况下,国家储备粮食则可以通过集中投放、或者区域转移的方式,有针对性地供应粮食品种,稀释市场恐慌情绪,扭转局部供应短缺的假象。

李国祥同时指出,虽然从中短期看,中国不存在粮食供应危机,但农业政策制定者不仅应关注短期的市场忧虑情绪,更应重视长期的国内粮食安全隐患。农业耕作资源,包括耕地资源、水资源的逐渐紧张,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导致的务农人口不断减少,粮食生产积极性不高等原因,都将从中长期带来粮食供需的明显矛盾。“最终形成供给有限、需求却刚性增长的局面。”李国祥说。

国际粮价震荡人为所致

一个普遍的共识是,短期内国际粮食价格剧烈波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市场对异常气候与自然灾害的本能反应,体现出供给趋于紧张的现状,但这绝不是主要原因。

“在一个十年以来处于第四个产量高峰、且全球库存充裕的年份里,将粮食价格大涨归因于供不应求,明显是不符合逻辑的。”马文锋说,“不要怪大自然,真正的推手是人,是追求炒作利润的游资。”

在金融风暴后遗症远未褪去的“后危机”时代,探究国际市场上任何商品价格大幅波动的原因,也许都应该从过去两年美联储的印钞机中追根溯源。

刘元春认为,农产品本身具有一定的投资属性,农产品期货市场在国外发展成熟,很容易成为热钱炒作的对象。在国内市场,部分对进口依存度较高的农产品的价格,会因此产生同步波动,其他农产品价格则会不可避免地遭遇国内现货市场的炒作,抑或受到国外期货市场的间接影响。

“说到底,还是在2008年和2009年两年间,各国政府在救市的过程中采取了过量宽松的货币政策,释放大量流动性,从而导致目前的金融市场上充斥着巨额货币。”马文锋说。目前,金融危机暂告一段落,但这些热钱会在全世界范围寻找机会,一旦有风吹草动,任何商品都可能成为炒作对象。“它们甚至不惜创造噱头来赢得炒作的机会”。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场洪涝灾害、一片干旱,抑或一场暴雨,都将成为游资“编故事”的素材;而可能对市场产生最直接刺激的农业政策,更是好题材,俄罗斯出口禁令带来的市场反应便是这样一个“案例”。

程国强指出,俄罗斯宣布谷物出口禁令后的几天时间内,全球小麦期货价格疯涨,便是游资利用人们的恐慌心理,制造题材,放大粮食减产的现实,从而达到抢购抬价的效果。“2008年粮食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诸多主要粮食供应国同步限制出口,是多国同时减少供应导致的。”程国强表示,“仅俄罗斯减产抑或限制出口,并不足以改变当前全球粮食供应的格局。”

在这样的前提下,游资炒作带来的价格上涨只能走出一条华丽上扬的“短线”,很快就面临回调的尴尬。在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美国农业部等机构纷纷发布报告、详解全球粮食产量和库存之后,市场炒作热情亦随着时间推延而逐渐退去,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小麦期价在一周之内迅速回调。“未来一段时间,国际粮价在游资的炒作下,这种上涨和反复震荡的局面还会持续。”马文锋表示。

国际粮价如何影响国内?

 上半年到现在,国内市场粮价看涨预期居高不下。专家认为,中短期粮价上涨的压力,来源于三个方面,即今年秋粮产量的不确定性,国内过度充裕的货币供给带来的游资炒作效应,以及国外部门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的输入性价格压力。

李国祥表示,目前政策当局应尽快加强的举措是保证秋粮的稳定增产与供应。“相关部门已经投入11个亿来确保秋粮生产,这都是有利于平抑秋粮价格、稳定未来几个月市场的有利政策。”

国内游资炒作的道理同国际市场相仿,但不同的是国内市场可能同时面l临国内游资和国际热钱的双重炒作,因此如果监管不力,会造成更大程度的波动。“事实上,各种农产品的炒作,对于国人而言已经不陌生,比如绿豆、青椒、大蒜、姜等等。只是这回在国际市场情绪的渲染下,可能会轮到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马文锋表示。

但是与青椒和大蒜等蔬菜类农作物不同,小麦、玉米和晚稻这些基础粮食作物,涉及到粮食安全供应,同时由于下游牵引的生产链条较长,对整体物价水平影响较大,从而对未来几个月相关政府部门管理通胀预期、稳定宏观经济也起到基础性作用。

“国家储备粮食应该发挥积极影响。”程国强强调,“提高国储库存对市场的调节作用。”大量的国储库存,是小麦等农作物不同于青椒与大蒜市场运作的特别之处,粮食储备机构托市购粮与拍卖的运作,是政府用以稳定粮价的利器。

此外,李国祥表示,未来数月国内粮食价格仍然面临较强的输入性上涨压力。“对于部分农作物而言,例如大豆,面临直接的价格传导压力。其他农作物和粮食作物则面临间接的传导效应。”李国祥说。

近几年,随着农产品进出口力度加强,国内农产品价格同国际价格联动的相关性正在逐年提高。“各种农产品的平均联动系数从2003年以前的17%左右,提高到目前的60%。”刘元春表示。其中,中国市场上大豆供应严重依赖进口,因此国内大豆价格与国际市场的联动非常明显,几乎是趋于100%的联动效应。

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大豆产量将趋于稳中有升,但缘于小麦等期货价格的带涨作用,大豆期货价格已呈明显上涨。预计2010年美国大豆产量将比2009年提高1.5%,达到34.33亿蒲式耳;但2010年的美国大豆库存情况并不乐观,截至2010年8月31日,美国大豆在2009年到2010年间的库存达到1.5亿蒲式耳,比此前市场预估降低5%。

对此,马文锋指出大豆价格上涨传导至国内后,将带来豆油和饲料等下游产业链产品价格的普遍上调,从而最终传导至终端食品价格,肉蛋奶的价格将迎来新一轮调升压力。

小麦、玉米和晚稻由于主要供给来源仍保留在国内市场,因此受到国际粮食价格联动的直接影响并不明显。“但是间接影响不可小觑。”李国祥说。国际粮价的提升,将导致国内农民的惜售心理,并可能刺激中间商屯粮现象的出现,从而带来人为的价格上涨。

程国强指出,目前,美国小麦价格上涨了50~60%,带动美国玉米价格上涨了约30%,传导至国内市场,导致看涨玉米价格。为稳定玉米价格,程国强建议,2010年相关政府机构不再实施临时收储措施,停止收购补贴等政策;同时,加大库存充裕的市场稳定作用,加大对南方销区的投放力度,并取消对玉米深加工企业的补贴,从而平衡玉米在全国范围内的供求关系,稳定玉米价格。

错过春播?乌克兰种地面积减少50%,将影响全球?对我国有何影响

粮食作为人类生存的基础,对每个国家都十分重要,而粮食安全也关系到国家经济是否能稳定发展。

不过受环境限制,并非每个国家都可以自给自足,只能从国外进口满足食用需求。

然而,作为粮食出口大国的乌克兰,却因部分地区错过了春播,以至于播种面积减少,这引发了国际上的担忧,那么对我国将有什么影响?

01、春耕面积减少50%

近日,乌克兰农业部长表示,粮食春耕面积原定为1500万公顷,但受特殊事件的影响,预估春耕面积将减少至700万公顷。

众所皆知,乌克兰拥有着让人羡慕的黑土地,其黑土地面积为190万平方千米,为全球最大的黑土分布区。

而黑土地的有机质成分更高,更利于粮食的生长,其单位产量明显更高一些。

而乌克兰种植的多为小麦、玉米、大麦、甜菜,拥有欧洲粮仓之称。

农业生产需要遵守农时,一旦错过了最佳时机,那将无法继续种植,错过了粮食收成。

而如今已是春播时间,乌克兰种植的主要是玉米、大麦、甜菜、大豆、向日葵等,但部分地区已无法种植下去。

此外,小麦尽管早已播种,但部分区域却无法进行浇水、施肥以及病虫害防治,其小麦产量恐怕将会受限。

正因如此,乌克兰春播面积将减少50%左右,其中玉米种植面积将从540万公顷降至330万公顷。

而小麦栽种面积为650万公顷,但受特殊原因,可能将有250万公顷将荒废。

乌克兰的粮食一旦减产,那对依赖乌克兰粮食进口的国家必然是一大麻烦。

据悉,对乌粮食进口超30%的国家有50多个,主要包括中东、北非、西亚以及欧洲国家。

如突尼斯、黎巴嫩、埃及、叙利亚、利比亚高度依赖其小麦,埃及70%的小麦源于俄乌两国。

有机构预测,今年乌克兰粮食收成或将减少54%。

而去年乌克兰粮食产量为8700万吨,其中6500万吨出口国外,且主要是玉米、小麦,但受粮食减产,预计出口将少3000万吨。

02、对全球的影响

本身从2021年开始,粮食供应就偏紧,全球粮食上涨30%左右,如果今年乌克兰出口量减少,那对全球粮食安全影响是非常大的,目前已有多个国家发布了粮食出口禁令,为的是保证国内粮食供应,避免物价受其影响而走高。

如匈牙利、阿根廷已宣布进行出口限制,减少出口量,以此稳定粮价。

而面粉出口大国土耳其,目前也已加大出口管制。

哈萨克斯坦宣布小麦、面粉、土豆、胡萝卜、糖禁止出口。

塞尔维亚已宣布葵花籽油禁止出口,越南暂停大米出口合同,保加利亚表示要增加粮食出口限制出口。

而乌克兰也是全球最大的葵花籽油出口国,占比达80%,因其出口受限,西班牙葵花籽油库存将在20天内耗尽,该国已选择用橄榄油替代。

而德国面粉、食用油等也已供应偏紧。

可见,粮食对每个国家都十分重要,各国都会高度重视,但受特殊局势影响,这波粮食供应偏紧问题或将持续至明年。

美国部分官员已提出增加玉米种植面积,新增400万英亩农田种植玉米,以出口更多的玉米;欧洲不少国家也做出反应,准许在休耕区耕作。

03、对我国的影响

那么,作为最大的粮食进口大国,我国是否会受乌克兰春耕面积减少的影响呢?其实,我国进口的粮食尽管占总量的20%,但主要是饲料、油料粮食,反而小麦、水稻早已自给自足。

不过,这两年玉米进口量有所增加,从往年的400-500万吨增至2800万吨,其中29%的玉米是从乌克兰进口的,但大家也不要担心,我国仍可从美国、阿根廷等国进口。

当然,我国也从乌克兰进口不少葵花籽油,但葵花籽油在我国的食用油消费体系中占比为10%以下,影响不是太大。

不过受国际食用油价格走高所致,目前大豆油、菜籽油等价格上涨。

同时,我国的粮食价格也受国际粮价走高影响而上涨,如山东玉米从1.35元涨至1.5元以上,小麦价格从1.3元涨至1.65元左右,大豆也涨至1.33元左右,豆粕从3000元涨至5100元/吨。

不过,大家要看到的是,我国的粮食价格上涨是可控的,目前的水稻、小麦存储量可满足国人一年食用需求,因此大家不需要担心口粮出现问题。

只是,我国粮食的结构性短缺是丞待解决的难题,大豆依赖程度过高,食用油、饲料价格涨幅波动较大,因此接下来还要鼓励农民多种植大豆、玉米,不能靠国际市场。

总的来看,国际粮价上涨以及乌克兰春耕面积减少,我国都有应对措施,大家不必担心。

为啥不进口巴西豆粕

第一个原因是美国大豆的价格更合适。目前如果要说大豆出口的高峰期,基本都集中在南美的一些国家,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南美国家的大豆价格现在也不是很便宜,尤其是和美国大豆相比,差价更大。

比如巴西的大豆今年出货不是很快,价格越来越贵,而美国的大豆不是。中国进口商购买美国大豆后,经过加工,最终利润非常高。已知每吨500元左右。还有很多媒体报道,中国进口商取消了12批巴西大豆的订单,大豆总量达到72万吨。

第二个原因是南美大豆产量比预期减少。其实从今年来看。南美的大豆产量确实减少了,这让南美的农民更不想卖大豆了,他们都想把大豆卖个更高的价格。例如,一家美国公司将2021/22年度巴西大豆产量下调了1.1945亿吨、550万吨和4.4%。这家公司是美国农业资源的巴西公司,这家公司也将今年阿根廷大豆的产量下调至335万吨,最终产量下调了3765万吨。

第三个原因是中国对大豆进口的需求很大。当谈到世界上哪些国家是主要的粮食出口国时,我们首先会想到俄罗斯,其次是乌克兰。但是,现在这两个国家的形势很严峻,所以全球的粮食价格也开始上涨。因此,中国的豆油和豆粕价格也有所上涨。比如2月份,中国豆粕价格已经涨了不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供不应求,恶劣的天气使得农作物的产量没有那么高。

农副产品走势怎么样?

龙头企业入场较早,主要分布在山东地区

我国农副食品加工业相关企业的布局较早,1988年主营油脂油料的京粮控股成立,是较早布局本行业的企业之一,其他龙头企业大部分在千禧年之前便以设立开展业务,抢占市场先机。2000年以后成立的企业,其主体的注册时间较晚,但企业业务布局也大多早早在80-90年代。

注:横轴代表企业成立年份;纵轴代表企业成立月份;气泡大小代表企业注册资本。

我国农副食品加工行业的上市企业数量较少,主要集中在山东、广东、湖南等地区。另外,新疆的上市企业数量也较多,其中有制糖领域的龙头企业中粮糖业。

注:数据范围为农副食品加工业上市企业,数据统计时间截至2022年7月27日。

市场竞争激烈,龙头企业市占率不到5%

我国农副食品加工行业囊括的企业数量庞大,2020年规上企业数量就达到21881家,整体竞争激烈。行业市场也包括饲料加工、谷物磨制、水产品加工等多个领域,故整体行业营收规模庞大,单个企业的市场份额占比较小。具体来看,2021年,金龙鱼的农副食品加工行业相关产品营业收入占行业总规模的比重最大,为4.18%;其次为新希望,相关业务营收占比为2.33%。其他龙头企业的市场份额均在2%以下。

注:数据仅包含上市企业,大型集团如中粮糖业控股母公司中粮集团因数据披露口径和进度不一等原因而未纳入分析。

2021年,我国农副食品加工业龙头企业的市场集中度水平不高,主要由于行业整体市场庞大。具体来看,农副食品加工行业CR4仅为9.18%,CR6为10.11%,CR10也仅为11.63%。整体来看,我国农副食品加工行业的竞争较为激烈。

国产企业国际竞争力强劲,食用油全球第一

从企业角度来看,我国国际化程度最高,实力最强的集团,便是中粮集团。中粮2019-2020年已成为乌克兰第二大粮食出口商。

从品牌市占率来看,依据Euromonitor数据,2021年全球食用油市占率前五的品牌中,有三个品牌出自中国,分别是金龙鱼、福临门(中粮集团旗下)和鲁花,市占率分别为5.0%、4.5%和1.0%,反映我国食用油品牌的国际竞争力强劲。

整体来看,我国农副食品加工业体量大,行业内企业竞争较为激烈。另外,作为粮食大国,我国的国产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全球知名品牌的市占率也较高。

——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农副食品加工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