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球石油还能用多少年

2.什么是新能源?

3.2008汽车行业营销大事件

4.一顿柴油等于多少升

地球石油还能用多少年

国际油价 2021_1211国际油价

问题一:世界上的石油还能用多少年 地球上的石油到底还能供人类用多久?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有专家认为地球上的石油仅够三四十年,有专家则认为可使用一二百年。1998年6月7日,美国《洛杉矶时报》发表题为《即将来临的石油危机――真正的危机》的文章认为,今后10年左右,世界石油供应似乎是充足的。在今后20年左右的时间,全球石油产量可能开始持续下降。虽然市场力量和石油生产技术的改进可能使石油供应继续保持到21世纪,但是石油危机的到来可能比一般人的设想早得多。目前全球每天消耗石油量已达7100万桶,几乎每年增加2%。以每年这个增加数字计算,到2010年,全世界将消耗掉从经济到技术上都容易开采的全部石油的一半。

尽管地质勘探技术有了惊人的进步,但所探明的新的石油储量明显减少,因为现有石油消费量同新勘探到的石油量的比例是4∶1。到2003年,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最终都会面临石油危机。在本世纪内,世界主要靠丰富的低价石油推动了经济车轮的前进,如果石油枯竭,那么世界经济将面临严峻挑战。《中东报》认为,到1997年底,开采石油已达8070亿桶,其中一半是在石油动荡的70年代开采的。根据一些保守的估计,石油储量不会超过8300亿桶。还有一些报告指出,世界石油总储量约达9950亿桶。目前,世界每年消费石油240亿桶,而新勘探出的石油越来越少,每年只有50亿桶。中东地区以外的石油储量正在下降。石油资源是有限的。

据美国石油业协会估计,地球上尚未开采的原油储藏量已不足两万亿桶,可供人类开采时间不超过95年。在2050年到来之前,世界经济的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煤炭。其后在2250到2500年之间,煤炭也将消耗殆尽,矿物燃料供应枯竭。面对即将到来的能源危机,全世界认识到必须采取开源节流的战略,即一方面节约能源,另一方面开发新能源。

问题二:现在世界石油还能用多少年? 全世界石油还能用多久?

多年来,专家们对此有不同的结论。多数专家认为,石油时代至少将持续两三个世纪。持悲观态度的专家则认为,石油匮乏之势迫在眉睫,如果不努力开发替代能源,将会出现悲剧性后果。

尽管地层中的石油和天然气的蕴藏量不可能十分准确地估算出来,但据石油专家们粗略估计:人类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至2000年间向地球索取了大约5000亿~8000亿桶石油(一吨约等于7桶),占当时探明储蓄量的85%。自那时以后,新发现的油田几乎使储蓄量翻了一番。法国专家贾内西尼认为,就目前已积压的石油储蓄量,这个数字约为1万亿桶,够人类消费40~50年(按目前的石油消费速度计算)。除了这1万亿桶以外,有待发现的石油大约也有1万亿桶。这就是说,地下总共有2万亿桶石油可供开采利用,可供人类消费近80年。

问题三:全世界石油到底还能用多久 石油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能源。尽管最近有科学考察表明,这种能源在地球上依然在不断生成,例如在墨西哥湾、黑海等,但其生成的速度,不是以年计算,而是要用地质年代来计算,因此,这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 全世界石油还能用多久?多年来,专家们对此有不同的结论。多数专家认为,石油时代至少将持续两三个世纪。持悲观态度的专家则认为:石油匮乏之势迫在眉睫,如果不努力开发替代能源,将会出现悲剧性后果。 尽管地层中的石油和天然气的蕴藏量不可能十分准确地估算出来,但据石油专家们的粗略估计:人类自1973年至1997年间向地球索取了大约5000亿―8000亿桶石油,占当时探明储量的85%。自那时以后,新发现的油田几乎使储量翻了一番。法国专家贾内西尼认为,“就目前已知的石油储量,这个数字约为1万亿桶,够人类消费36―40年(按目前的石油消费速度计算)”。除了这1万亿桶以外,有待发现的石油大约也有1万亿桶。这就是说,地下总共还有2万亿桶石油可供开采利用,可供人类消费近80年。 联合国国际能源局指出,目前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开采到2020年不会有任何问题。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公司认为,就目前探明的储量来看,即使再开采70年也不会到达底线。随着新油田的发现和勘探及开采技术的提高,人类使用石油的时间可能还会延长。 吨与桶(小知识) 吨和桶均为国际上通用的计量单位。具体到石油而言,1吨约等于7桶,如果油质较轻(稀)则1吨约等于7.2桶或7.3桶。在国际石油市场上,油价通常以1桶多少美元来计算。

这样可以么?

问题四:全球石油还能用多少年? 楼主:虽然石油在不断的被开采,但是也不断的被发现;地球石油可开采的年限,根据目前已经探明的,可供人类开采时间不超过95年。但是我认为远远不是这个数字,因为地球70%海洋,海洋石油正在逐步开发,还有北极因为气候变暖,北极冰雪融化,北极资源储藏及其丰富,现在一些国家开始占据北极取得开采权有:加拿大,俄罗斯和美国?。 还有核能,还有海水里面的氢可以用来作为能源;现在我们国家准备2025登月,月亮上有丰富的氦三,仅仅需要几吨就足够我们全国的能源需求,石油是不会被采光,只会被取代。 《汽车行业十二五规划》等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即将正式推出,未来将受益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

问题五:全球的石油还能开采多少年 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能开采多久,取决于以下因素:

1、已经探明的储量:据世界能源会议统计,截止2013年,世界已探明可采石油储量共计1211亿吨,天然气119万亿立方米。以目前的石油消耗速度,预计还可开采40~60年;但是,石油勘探每年都会有新的发现,例如,我国目前每年新增地质储量保持在大约15亿吨。

还需要澄清的一个概念,就是可采储量。并不是所有储量都可以开采,可采储量一般最多占地质储量的30%。当然,还有科技水平的提高,带来开采工艺的进步,原有的一些暂时不可开发的石油区块,会逐步被利用。

目前探明储量最高的是沙特,占世界总储量的18%;然后依次是委内瑞拉15%;加拿大12%;伊朗10%;伊拉克8%;科威特7%;阿联酋6.6%;俄罗斯4%;利比亚3%;尼日利亚2.5%;哈萨克斯坦2%;美国排在第13位占1.5%,我国排在第14位占1%。

2、日益增长的石油能源消耗:

以我国为例,2013年石油总消耗量为5亿吨,其中2.8亿吨依赖进口,对外依存度高达57%,天然气对外依存度38%;随着私家车总量的不断攀升,这个比例还在逐年提高。而且我国还有近1000万吨的高硫原油,由于工艺水平的限制无法提炼,需要出口。

同时期,美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为50%,而到2015年,美国的电动汽车保有量将超过100万台;同时大力发展地热、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美国本土的石油仅在阿拉斯加和墨西哥湾中部有开采,大部分油井封闭,仅做地质勘探。主要进口国是沙特和加拿大、委内瑞拉。

3、地球经过几十亿年孕育的液体能源储备,终会被人类耗尽。发展清洁能源、减少环境污染,特别是发展核聚变发电,是未来能源的主要方向,所以也不必担忧,科技在不断进步,人类对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也必将越来越高,化学能源也终将被淘汰!

问题六:全球的石油储量还可以用多少年 按目前世界石油消耗速度看,1.6万亿桶石油大约60年就会消耗光。而且世界石油消耗速度并未停滞,而是在逐年增加。目前全球每天消耗石油量已达7100万桶,几乎每年增加2%。以每年这个增加数字计算,到2010年,全世界将消耗掉从经济到技术上都容易开采的全部石油的一半。 尽管地质勘探技术有了惊人的进步,但所探明的新的石油储量明显减少,因为现有石油消费量同新勘探到的石油量的比例是4∶1。在不久的将来,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最终都会面临石油危机。 在本世纪内,世界主要靠丰富的低价石油推动了经济车轮的前进,如果石油枯竭那么世界经济将面临严峻挑战《中东报》认为,到1997年底,开采石油已达8070亿桶,其中一半是在石油动荡的70年代开采的。根据一些保守的估计,石油储量不会超过8300亿桶。还有一些报告指出,世界石油总储量约达9950亿桶。目前,世界每年消费石油240亿桶,而新勘探出的石油越来越少,每年只有50亿桶。中东地区以外的石油储量正在下降。石油资源是有限的。 据美国石油业协会估计,地球上尚未开采的原油储藏量已不足两万亿桶,可供人类开采不超过95年的时间。在2050年到来之前,世界经济的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煤炭。其后在2250到2500年之间,煤炭也将消耗殆尽,矿物燃料供应枯竭。面对即将到来的能源危机,全世界认识到必须采取开源节流的战略,即一方面节约能源,另一方面开发新能源。

问题七:地球石油还能用多少年 全世界石油还能用多久?

多年来,专家们对此有不同的结论。多数专家认为,石油时代至少将持续两三个世纪。持悲观态度的专家则认为,石油匮乏之势迫在眉睫,如果不努力开发替代能源,将会出现悲剧性后果。

尽管地层中的石油和天然气的蕴藏量不可能十分准确地估算出来,但据石油专家们粗略估计:人类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至2000年间向地球索取了大约5000亿~8000亿桶石油(一吨约等于7桶),占当时探明储蓄量的85%。自那时以后,新发现的油田几乎使储蓄量翻了一番。法国专家贾内西尼认为,就目前已积压的石油储蓄量,这个数字约为1万亿桶,够人类消费40~50年(按目前的石油消费速度计算)。除了这1万亿桶以外,有待发现的石油大约也有1万亿桶。这就是说,地下总共有2万亿桶石油可供开采利用,可供人类消费近80年。

什么是新能源?

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编辑本段]分类

新能源的各种形式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来自于太阳或地球内部伸出所产生的热能。包括了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氢所产生的能量。也可以说,新能源包括各种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相对于传统能源,新能源普遍具有污染少、储量大的特点,对于解决当今世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特别是化石能源)枯竭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由于很多新能源分布均匀,对于解决由能源引发的战争也有着重要意义。

据世界断言,石油,煤矿等资源将加速减少。核能、太阳能即将成为主要能源。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把新能源分为以下三大类:大中型水电;新可再生能源,包括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潮汐能);穿透生物质能。

一般地说,常规能源是指技术上比较成熟且已被大规模利用的能源,而新能源通常是指尚未大规模利用、正在积极研究开发的能源。因此,煤、石油、天然气以及大中型水电都被看作常规能源,而把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以及核能、氢能等作为新能源。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树立,过去一直被视作垃圾的工业与生活有机废弃物被重新认识,作为一种能源资源化利用的物质而受到深入的研究和开发利用,因此,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也可看作是新能源技术的一种形式。

新近才被人类开发利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发展的能量资源称为新能源,相对于常规能源而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科技水平情况下,新能源有不同的内容。当今社会,新能源通常指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氢气等。

按类别可分为:太阳能 风力发电 生物质能 生物柴油 燃料乙醇 新能源汽车 燃料电池 氢能 垃圾发电 建筑节能 地热能 二甲醚 可燃冰等

[编辑本段]新能源概况

据估算,每年辐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能为17.8亿千瓦,其中可开发利用500~1000亿度。但因其分布很分散,目前能利用的甚微。地热能资源指陆地下5000米深度内的岩石和水体的总含热量。其中全球陆地部分3公里深度内、150℃以上的高温地热能资源为140万吨标准煤,目前一些国家已着手商业开发利用。世界风能的潜力约3500亿千瓦,因风力断续分散,难以经济地利用,今后输能储能技术如有重大改进,风力利用将会增加。海洋能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水温差能等,理论储量十分可观。限于技术水平,现尚处于小规模研究阶段。当前由于新能源的利用技术尚不成熟,故只占世界所需总能量的很小部分,今后有很大发展前途。

[编辑本段]常见新能源形式概述

太阳能

太阳能一般指太阳光的辐射能量。太阳能的主要利用形式有太阳能的光热转换、光电转换以及光化学转换三种主要方式

广义上的太阳能是地球上许多能量的来源,如风能,化学能,水的势能等由太阳能导致或转化成的能量形式。

利用太阳能的方法主要有:太阳电能池,通过光电转换把太阳光中包含的能量转化为电能;太阳能热水器,利用太阳光的热量加热水,并利用热水发电等。

太阳能可分为2种:

1.太阳能光伏 光伏板组件是一种暴露在阳光下便会产生直流电的发电装置,由几乎全部以半导体物料(例如硅)制成的薄身固体光伏电池组成。由于没有活动的部分,故可以长时间操作而不会导致任何损耗。简单的光伏电池可为手表及计算机提供能源,较复杂的光伏系统可为房屋照明,并为电网供电。 光伏板组件可以制成不同形状,而组件又可连接,以产生更多电力。近年,天台及建筑物表面均会使用光伏板组件,甚至被用作窗户、天窗或遮蔽装置的一部分,这些光伏设施通常被称为附设于建筑物的光伏系统。

2.太阳热能 现代的太阳热能科技将阳光聚合,并运用其能量产生热水、蒸气和电力。除了运用适当的科技来收集太阳能外,建筑物亦可利用太阳的光和热能,方法是在设计时加入合适的装备,例如巨型的向南窗户或使用能吸收及慢慢释放太阳热力的建筑材料。

核能

核能是通过转化其质量从原子核释放的能量,符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方程E=mc^2;,其中E=能量,m=质量,c=光速常量。核能的释放主要有三种形式:

A.核裂变能

所谓核裂变能是通过一些重原子核(如铀-235、铀-238、钚-239等)的裂变释放出的能量

B.核聚变能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氢原子核(如氢的同位素—氘和氚)结合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同时发生质量亏损释放出巨大能量的反应叫做核聚变反应,其释放出的能量称为核聚变能。

C.核衰变

核衰变是一种自然的慢得多的裂变形式,因其能量释放缓慢而难以加以利用

核能的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源利用率低

(2)反应后产生的核废料成为危害生物圈的潜在因素,其最终处理技术尚未完全解决

(3)反应堆的安全问题尚需不断监控及改进

(4)核不扩散要求的约束,即核电站反应堆中生成的钚-239受控制

(5)核电建设投资费用仍然比常规能源发电高,投资风险较大

海洋能

海洋能指蕴藏于海水中的各种可再生能源,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海水温差能、海水盐度差能等。这些能源都具有可再生性和不污染环境等优点,是一项亟待开发利用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新能源。

波浪发电,据科学家推算,地球上波浪蕴藏的电能高达90万亿度。目前,海上导航浮标和灯塔已经用上了波浪发电机发出的电来照明。大型波浪发电机组也已问世。我国在也对波浪发电进行研究和试验,并制成了供航标灯使用的发电装置。

潮汐发电,据世界动力会议估计,到2020年,全世界潮汐发电量将达到1000-3000亿千瓦。世界上最大的潮汐发电站是法国北部英吉利海峡上的朗斯河口电站,发电能力24万千瓦,已经工作了30多年。中国在浙江省建造了江厦潮汐电站,总容量达到3000千瓦。

风能

风能是太阳辐射下流动所形成的。风能与其他能源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它蕴藏量大,是水能的10倍,分布广泛,永不枯竭,对交通不便、远离主干电网的岛屿及边远地区尤为重要。

风力发电,是当代人利用风能最常见的形式,自19世纪末,丹麦研制成风力发电机以来,人们认识到石油等能源会枯竭,才重视风能的发展,利用风来做其它的事情。

1977年,联邦德国在著名的风谷--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的布隆坡特尔建造了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发电风车。该风车高150米,每个浆叶长40米,重18吨,用玻璃钢制成。到1994年,全世界的风力发电机装机容量已达到300万千瓦左右,每年发电约50亿千瓦时。

生物质能

生物质能来源于生物质,也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于生物中的一种能量形式,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质能是贮存的太阳能,更是一种唯一可再生的碳源,可转化成常规的固态、液态或气态的燃料。地球上的生物质能资源较为丰富,而且是一种无害的能源。地球每年经光合作用产生的物质有1730亿吨,其中蕴含的能量相当于全世界能源消耗总量的10-20倍,但目前的利用率不到3%。

生物质能利用现状

2006年底全国已经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1870万口,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14万处,畜禽养殖场和工业废水沼气工程2,000多处,年产沼气约90亿立方米,为近8000万农村人口提供了优质生活燃料。

中国已经开发出多种固定床和流化床气化炉,以秸秆、木屑、稻壳、树枝为原料生产燃气。2006年用于木材和农副产品烘干的有800多台,村镇级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系统近600处,年生产生物质燃气2,000万立方米。

地热能

地球内部热源可来自重力分异、潮汐摩擦、化学反应和放射性元素衰变释放的能量等。放射性热能是地球主要热源。我国地热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已有5500处地热点,地热田45个,地热资源总量约320万兆瓦。

氢能

在众多新能源中,氢能以其重量轻、无污染、热值高、应用面广等独特优点脱颖而出,将成为21世纪的理想能源。氢能可以作飞机、汽车的燃料,可以用作推动火箭动力。

海洋渗透能

如果有两种盐溶液,一种溶液中盐的浓度高,一种溶液的浓度低,那么把两种溶液放在一起并用一种渗透膜隔离后,会产生渗透压,水会从浓度低的溶液流向浓度高的溶液。江河里流动的是淡水,而海洋中存在的是咸水,两者也存在一定的浓度差。在江河的入海口,淡水的水压比海水的水压高,如果在入海口放置一个涡轮发电机,淡水和海水之间的渗透压就可以推动涡轮机来发电。

海洋渗透能是一种十分环保的绿色能源,它既不产生垃圾,也没有二氧化碳的排放,更不依赖天气的状况,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在盐分浓度更大的水域里,渗透发电厂的发电效能会更好,比如地中海、死海、我国盐城市的大盐湖、美国的大盐湖。当然发电厂附近必须有淡水的供给。据挪威能源集团的负责人巴德·米克尔森估计,利用海洋渗透能发电,全球范围内年度发电量可以达到16000亿度。

水能

水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是清洁能源,是指水体的动能、势能和压力能等能量资源。广义的水能资源包括河流水能、潮汐水能、波浪能、海流能等能量资源;狭义的水能资源指河流的水能资源。是常规能源,一次能源。水不仅可以直接被人类利用,它还是能量的载体。太阳能驱动地球上水循环,使之持续进行。地表水的流动是重要的一环,在落差大、流量大的地区,水能资源丰富。随着矿物燃料的日渐减少,水能是非常重要且前景广阔的替代资源。目前世界上水力发电还处于起步阶段。河流、潮汐、波浪以及涌浪等水运动均可以用来发电。

[编辑本段]新能源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部分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在世界各地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目前,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以及水力发电、地热能等的利用技术已经得到了应用。

国际能源署(IEA)对2000~2030年国际电力的需求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来自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总量年平均增长速度将最快。IEA的研究认为,在未来30年内非水利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将比其他任何燃料的发电都要增长得快,年增长速度近6%在2000~2030年间其总发电量将增加5倍,到2030年,它将提供世界总电力的4.4%,其中生物质能将占其中的80%。

目前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总体上偏低,一方面是与不同国家的重视程度与政策有关,另一方面与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成本偏高有关,尤其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等据IEA的预测研究,在未来3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成本将大幅度下降,从而增加它的竞争力。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成本与多种因素有关,因而成本预测的结果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这些预测结果表明了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成本将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可再生能源的研究与开发。国家经贸委制定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十五”规划,并制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重点发展太阳能光热利用、风力发电、生物质能高效利用和地热能的利用。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我国在风力发电、海洋能潮汐发电以及太阳能利用等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新能源(或称可再生能源更贴切)主要有: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生物质能在经过了几十年的探索后,国内外许多专家都表示这种能源方式不能大力发展,它不但会抢夺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更将会导致社会不健康发展;地热能的开发和空调的使用具有同样特性,如大规模开发必将导致区域地面表层土壤环境遭到破坏,必将引起再一次生态环境变化;而风能和太阳能对于地球来讲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健康能源,他们必将成为今后替代能源主流。

太阳能发电具有布置简便以及维护方便等特点,应用面较广,现在全球装机总容量已经开始追赶传统风力发电,在德国甚至接近全国发电总量的5%-8%,随之而来的问题令我们意想不到,太阳能发电的时间局限性导致了对电网的冲击,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能源界的一大困惑。

风力发电在19世纪末就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在一百多年的发展中,一直是新能源领域的独孤求败,由于它造价相对低廉,成了各个国家争相发展的新能源首选,然而,随着大型风电场的不断增多,占用的土地也日益扩大,产生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成了我们又一困惑。

早在2001年,MUCE就为了开拓稳定的海岛通信电源而开展一项研究,经过六年多研究和实践,终于将一种成熟的新型应用方式MUCE风光互补系统向社会推广,这种系统采用了我国自主研制的新型垂直轴风力发电机(H型)和太阳能发电进行10:3地结合,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电力输出。在建筑上、野外、通信基站、路灯、海岛均进行了实际应用,获得了大量可靠的使用数据。这一系统的研究成果将为我国乃至世界的新能源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新型垂直轴风力发电机(H型)突破了传统的水平轴风力发电机启动风速高、噪音大、抗风能力差、受风向影响等缺点,采取了完全不同的设计理论,采用了新型结构和材料,达到微风启动、无噪音、抗12级以上台风、不受风向影响等性能,可大量用于别墅、多层及高层建筑、路灯等中小型应用场合。以它为主建立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具有电力输出稳定、经济性高、对环境影响小等优点,也解决了太阳能发展中对电网冲击等影响。

随着能源危机日益临近,新能源已经成为今后世界上的主要能源之一。其中太阳能已经逐渐走入我们寻常的生活,风力发电偶尔可以看到或听到,可是它们作为新能源如何在实际中去应用?新能源的发展究竟会是怎样的格局?这些问题将是我们在今后很长时间里需要探索的。

[编辑本段]新能源的环境意义和能源安全战略意义

我国能源需求的急剧增长打破了我国长期以来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格局,自1993年起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且石油进口量逐年增加,使得我国接入世界能源市场的竞争。由于我国化石能源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生产量的相对不足,未来我国能源供给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高。

国际贸易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国际能源价格有可能随着国际和平环境的改善而趋于稳定,但也有可能随着国际局势的动荡而波动。今后国际石油市场的不稳定以及油价波动都将严重影响我国的石油供给,对经济社会造成很大的冲击。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可相对减少我国能源需求中化石能源的比例和对进口能源的以来程度,提高我国能源、经济安全。

此外,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相比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其环境污染少。

[编辑本段]未来的几种新能源

波能:即海洋波浪能。这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污染可再生能源。据推测,地球上海洋波浪蕴藏的电能高达9×104TW。近年来,在各国的新能源开发计划中,波能的利用已占有一席之地。尽管波能发电成本较高,需要进一步完善,但目前的进展已表明了这种新能源潜在的商业价值。日本的一座海洋波能发电厂已运行8年,电厂的发电成本虽高于其它发电方式,但对于边远岛屿来说,可节省电力传输等投资费用。目前,美、英、印度等国家已建成几十座波能发电站,且均运行良好。

可燃冰:这是一种与水结合在一起的固体化合物,它的外型与冰相似,故称“可燃冰”。可燃冰在低温高压下呈稳定状态,冰融化所释放的可燃气体相当于原来固体化合物体积的100倍。据测算,可燃冰的蕴藏量比地球上的煤、石油和天然气的总和还多。

煤层气:煤在形成过程中由于温度及压力增加,在产生变质作用的同时也释放出可燃性气体。从泥炭到褐煤,每吨煤产生68m3气;从泥炭到肥煤,每吨煤产生130m3气;从泥炭到无烟煤每吨煤产生400m3气。科学家估计,地球上煤层气可达2000Tm3。

微生物:世界上有不少国家盛产甘蔗、甜菜、木薯等,利用微生物发酵,可制成酒精,酒精具有燃烧完全、效率高、无污染等特点,用其稀释汽油可得到“乙醇汽油”,而且制作酒精的原料丰富,成本低廉。据报道,巴西已改装“乙醇汽油”或酒精为燃料的汽车达几十万辆,减轻了大气污染。此外,利用微生物可制取氢气,以开辟能源的新途径。

2008汽车行业营销大事件

2008汽车行业大事件(2009-01-10 11:23:14)标签:汽车 双环ceo 长安福自达 异响 巴菲特 轿车

一。长安马自达三半轴异响消费者维权

马3半轴异响问题最早是湖南车主张洪峰向媒体反映的。2007年7月31日,张洪峰在长沙购买了一辆手动2.0L标准型马自达3汽车。在提车回家的路上,半轴出现异响,经4S店确认存在问题,更换新车。而更换后的车辆,在2000公里后再次出现同样异响。

至2008年7月11日,长安福自达于向国家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提交了“关于马自达3三厢轿车市场服务活动的报告”,决定从本月25日起,对部分三厢马自达3开展市场服务活动。服务对象包含:2008年1月7日(含7日)之前生产的1.6升马自达3三厢轿车,以及2008年5月13日(含13日)之前生产的2.0升马自达3三厢轿车。据悉,本次服务活动主要是针对部分马自达3三厢轿车在起动或速度突变时在前轮驱动轴和轮毂接合处会产生“咔”的响声。长安福自达的技术分析报告显示:该异响故障不会直接影响车辆的安全使用,并且与半轴和轮毂的强度无关。为了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长安福自达将对所涉及的车辆(不论是否在保修期内)免费加装专用垫片,以消除上述异响故障。长安福自达承诺:此方法能有效消除上述异响故障,并能长期防止其再次发生,同时不会引发新的车辆故障。假如采取上述方法后原异响现象再次发生,或由此引发其他故障,长安福自达将终生予以免费解决。这次事件对马自达的品牌号召力,品牌信誉,受到打击.

二。双环抄袭事件

2008年6月28日,根据法院判决,德国经销商必须停止双环CEO汽车的销售,销毁现有汽车,并向德国宝马汽车公司赔偿所造成的相应损失。对此次事件各大媒体给予了充分关注,下面是双环德国经销商回复:双环CEO汽车由德国“中国汽车”公司经销。该公司负责人卡尔·施劳塞尔向媒体表示:“这份判决并不是最终结果,我们将提起上诉。”

施劳塞尔表示正准备向欧盟的司法机构上诉,因为根据欧盟法律,一款已经在欧盟其他国家得到销售许可的汽车,在德国就不能被禁止上路。而目前在意大利已经销售了1000多辆双环CEO汽车。

宝马汽车公司总部位于慕尼黑,该公司一发言人对媒体说:“我们很高兴法院认同我们的观点(双环CEO汽车外形设计侵权)。”但他并未表态是否将向有关经销商索取法院所判决的赔偿。

除了CEO车型外,双环汽车的另一款车型小贵族,也被德国戴姆勒汽车公司指责抄袭了SMART车型设计,后者为戴姆勒汽车公司经典的双座微型车。无疑成为中国汽车企业出口与模仿的警钟!

三。大众 奥迪赞助北京2008奥运会利与弊

2008年全球经济不景气,众所周知赞助奥运会是一项较大投资,正如盛元车联网张志勇总编辑的一篇评论文章《大众赞助奥运是利多还是输多?》,缘由全在里面。

四。汽车消费税上涨,豪华车消费受到暂时抑制

2008年8月13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通知,从2008年9月1日起调整汽车消费税政策,提高大排量乘用车的消费税税率,降低小排量乘用车的消费税税率。通知表示,排气量在3.0升以上至4.0升(含4.0升)的乘用车,税率由15%上调至25%,排气量在4.0升以上的乘用车,税率由20%上调至40%;降低小排量乘用车的消费税税率,排气量在1.0升(含1.0升)以下的乘用车,税率由3%下调至1%。豪华车市场受到暂时抑制。

四。C-NCAP遭到质疑?中央电视台曝光!

2008年6月20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揭开C-NCAP真实秘密,央视《经济半小时》观点:明明一本好经却被念歪了,给汽车颁发星级标准的NCAP就是这样。自从它变成了C-NCAP,以自己的标准、自己的规则、自己的话语权给各个汽车品牌颁发安全星级的时候,无论是它的表现还是各个厂家的表现,都让人值得深思。

自从C-NCAP汽车安全评定机构“粉墨登场”后,我们的视野里就不断出现着咱们国产车的安全评定星级,在非常欣慰的看到一辆辆熟悉的车型都被冠以了各种不错的星级,甚至还出现过满分车型。

五。5.12车企捐款实为公益营销?

2008年是一个多灾多难的一年,5月12日四川地区发生建国以来继唐山大地震的又一次大地震,虽说汽车企业并不景气,但都纷纷解囊捐助,这个汽车企业500万,那个汽车企业1000万,1600万,实际又是一次公益营销。

六,巴菲特投资比亚迪,自主品牌受到国际关注

据新浪财经讯据海外媒体披露,“股神”巴菲特今日将斥资18亿港元入股内地在港上市公司比亚迪股份(1211.HK)。这也是股神在继大手笔投资中石油(10.21,0.04,0.39%,吧)之后再次出手内地在港上市公司,同时,此次投资也是巴菲特在美国次贷危机转为信贷危机之后,进行的第二笔重大投资。上周巴菲特所属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公司刚刚宣布以至少50亿美元的代价入股美国第一大投行高盛。

“股神”再度出手,并在此严峻形势下选择入股中资公司,意欲何为?比亚迪股份以充电电池以及汽车业务为主,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开拓亦较优秀。此番入股无疑显示了巴菲特对此行业的信心。

七。燃油税出台

2008年12月17日召开的常务会议决定出台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方案。

燃油税就是将现有的养路费转换成燃油税,实行“捆绑”收费。这种燃油税制实质上是通过将养路费“捆绑”到油价上,将每辆汽车要交的养路费转换成税费,在道路等公共设施日益成为一种稀缺资源的大背景下,更多地体现了“多用多缴,少用少缴”的公平原则。

八。山寨车浮出水面

据腾讯汽车报道《国内“山寨车”越做越高级》

寨车没有明确的定义,但与山寨手机相同的是,它一定要有较低的价格,至少在同级车中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配置越丰富越好,在同价位的车中,配置一定是最齐全的;外观上可能并不是完全模仿某款成熟车型,但你总觉得它特别眼熟;由于性价比很高,总是出现一些小毛病,不影响使用却也总让人闹心。而在全球资源整合的背景下,山寨车越做越高级。

九。奇瑞A3C-NCAP碰撞五星!

车辆种类 A类乘用车

车辆型号 SQR7180M117 上市时间 2008年9月

试验车购买价格(万元) 9.53 是否自愿申请 否

长×宽×高 4352×1794×1464 发动机排量(mL) 1845

整备质量(kg) 1395 最大总质量(kg) 1770

正面安全气囊 有(驾驶员、前排乘员) 侧面安全气囊 有(驾驶员、前排乘员)

安全带预张紧器 有(驾驶员、前排乘员) 安全气帘 有

安全带限力器 有(驾驶员、前排乘员) 驾驶员侧安全带提醒 有(视觉、听觉)

ISOFIX装置 无 乘员侧安全带提醒 有(视觉、听觉)

[总体星级评价]

完全正面碰撞试验得分 11.22 40%正面偏置碰撞试验得分 15.03

侧面碰撞试验得分 16 加分项目 3(驾驶员侧及前排乘员侧安全带提醒装置以及侧面安全气囊及气帘)

总体得分及星级 45.3 ★★★★★

完全正面碰撞试验 得分:[11.22]分 [70.13]%

头部 颈部 胸部 大腿 小腿 单项试验减分

满分 5 2 5 2 2 -

试验得分 3.57 1.73 2.63 2 1.29 无减分

40%正面偏置碰撞试验 得分:[15.03]分 [93.94]%

头颈部 胸部 大腿 小腿 单项试验减分

满分 4 4 4 4 -

试验得分 4 3.31 4 3.72 无减分

侧面碰撞试验 得分:[16]分 [100]%

头部 胸部 腹部 骨盆 单项试验减分

满分 4 4 4 4 -

试验得分 4 4 4 4 无减分

一顿柴油等于多少升

1吨=1000千克,0号柴油的密度在标准温度20℃,一般是0.84--0.86g/cm^3

即密度为0.85千克每升左右,那1吨大约有1176升。

常用国标柴油的密度范围为0.810~0.855,不同型号的密度不同。如:0#柴油0.84密度,+10#柴油0.85密度,+20#柴油0.87密度,-10#柴油0.84密度,-20#柴油密度0.83,-30#柴油密度0.82,-35#柴油密度0.82。

一般来说,重量与体积的换算都跟密度(p)相关,因此要想知道一吨柴油等于多少升,我们就要先了解柴油的密度与温度。柴油原油及成品油的密度pt表示在某个温度状态下,每立方米体积的石油为p吨重。

按照以上的数据以及换算方法,一吨轻柴油的密度约为0.825,约等于1211升:

1吨=1*6.29/p=6.29/0.825≈7.62桶

1桶=158.98升

7.62*158.98=1211.4276升

依此类推,一吨轻柴油约等于1211升,反过来,1升轻柴油=1/1211吨≈0.825kg=1.65斤。

柴油的价格一般根据近期国际市场油价变化情况,按照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进行上调、不调整或者下调。2017年已进行了16次调整,6次不调整。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的调整情况吧。

2017年1月12日24时起,国内汽、柴油价格(标准品)每吨均提高70元。

2017年1月25日24时起,国内汽、柴油价格(标准品)每吨均降低70元。

2017年2月14日24时起,国内汽、柴油价格(标准品,下同)每吨均提高50元。

2017年2月28日(不作调整)。

2017年3月14日24时起,国内汽、柴油价格(标准品)每吨均降低85元。

2017年3月28日24时起,国内汽、柴油价格(标准品,下同)每吨分别降低230元和220元。

2017年4月12日24时起,国内汽、柴油价格(标准品)每吨分别提高200元和190元。

2017年4月26日(不作调整)。

2017年5月11日24时起,国内汽、柴油价格(标准品)每吨分别降低250元和235元。

2017年5月25日24时起,国内汽、柴油价格(标准品)每吨分别提高140和135元。

2017年6月9日24时起,国内汽、柴油价格(标准品)每吨分别降低180和175元。

2017年6月23日24时起,国内汽、柴油价格(标准品)每吨分别降低250和240元。

2017年7月7日(不作调整)。

2017年7月21日24时起,国内汽、柴油价格(标准品)每吨均提高75元。调整后,各省(区、市)和中心城市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见附表。相关价格联动及补贴政策按现行规定执行。

2017年8月4日24时起,国内汽、柴油价格(标准品)每吨分别提高175和165元。

2017年8月18日(不作调整)。

2017年9月1日(不作调整)。

2017年9月15日24时起,国内汽、柴油价格(标准品)每吨均提高95元。

2017年9月29日24时起,国内汽、柴油价格(标准品)每吨分别提高210元和195元。

2017年10月19日(不作调整)。

2017年11月2日24时起,国内汽、柴油价格(标准品)每吨均提高150元。

2017年11月16日24时起,国内汽、柴油价格(标准品)每吨分别提高265元和2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