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析禁摩令和限小令的利弊

2.世界上哪些国家限摩

分析禁摩令和限小令的利弊

2020年出租车最新油价补贴_高油价出租车行业社情民意

所谓的“禁摩令”、“限小令”,就是指禁止摩托车和小排量汽车上路的规定。此规定一经作出便引起了社会许多议论。其中,许多民众质疑:这些规定是依据什么法律作出的?既然摩托车和小排量汽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没有被禁止销售,为什么又要禁止人们驾驶它们上路呢?百姓对此事议论纷纷。

根据现行《道路交通管理法》的规定,摩托车是有权挂牌照上路行驶的,而不给摩托车上牌照则明显违反了该法的相关规定。此外,国家对机动车辆实行登记制度,只要车辆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准予登记的各项条件,有关部门就应依法为之办理登记手续。法律为最高准则,权威性是最高的,地方性法规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不能相违背,否则无效。车管部门如果不给摩托车和小排量汽车照,那就是行政不作为,是胡乱作为,是违法行为。交管部门如果处罚上路的摩托车和小排量汽车,那就是滥用权力,同样也是违法行为。

我国近10年来的紧急飞速发展,但我国整体国民经济水平还是偏低。小排量汽车是多数民众能够负担得起的私人交通工具,摩托车至今还是多数贫困城市地区的主要交通工具。此时两道“令旨”一下,民众的利益便受到了损伤。我们并不是说民众利益重于国家、社会利益。但是,当国家颁布某些规定之前,是否应多方面考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忽视人们的客观需求,不能仅仅靠行政权威,用强制命令来规定人们只能这样不能那样。“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指示时刻提醒公仆们∶在制度设计时,应体恤人性,顾虑现实,恪守客观。当然,能够做到双赢更是好。既然民众对这两道禁令有诸多意见,其弊处可以归类为以下几点:

第一、城市禁摩限小,严重限制了农村与城市的交流,打乱了城市的生活节奏,客观上对我国城市化现代化建设,乃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有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我国贫困农村数量还是不少,而农村的重要交通工具便是摩托车或者他们能负担得起的小排量汽车。一旦禁止这两种工具,农村和城市交流的交通工具就变得很有限,本就交通不发达的农村又何谈发展?

第二、禁摩限小对相关产业链影响较大,间接影响不容忽视。摩托车工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钢铁、塑料、电子、油品等行业的发展。基于保护环境和经济水平的原因,民众对于小排量汽车的需求也相对较大。禁摩限小之后,不但影响了这些行业的发展,也是相关从业者失业,加大了我国就业压力,得不偿失。

第三、不利于我国实现建设节约型和谐社会的目标。在油价不断上涨、高油价时代即将来临的今天,购车者在购车前必然会考虑油耗因素。摩托车和小排量汽车与轿车相比,有省油、便捷等节约的优点。调查显示,不少有识人士干脆重新购置摩托车,或重新骑起自己“放弃”的摩托车。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最新的调查表明∶超过八成摩托车主认为摩托车必不可少或比较重要,普遍认为禁摩对工作和生活影响很大或影响较大,其中,“谋生类”车主的反映更加强烈。摩托车和小排量汽车基本上是中低收入者使用。在城市道路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公共政策严重倾向于汽车,这意味着首先牺牲的是中下层弱势的权益。

其实,“禁摩令”和“限小令”的制定还是基于现实社会环境的不秩序。随着经济水平的上升,国民握在手里的钱越来越多,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自然是合情合理。但是基于我国人口数量多,且城市建设尚不完善,车辆多与道路窄成了一大社会问题。像北京、广州等大城市,没到上下班高峰期都能堵上一堵,更何况高峰期?此间,也出现了许多摩托车与轿车相撞等交通事故。再撞上环境污染这一世界问题,“禁摩令”和“限小令”因运而生。那么,这两道“令旨”是否就全然无利处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首先,“禁摩”和“限小”总体而言有利于交通秩序的改善,因为对于一些人多车多的大城市,如果允许摩托车在主干道与汽车混合行驶,势必影响车流的速度,导致交通秩序的混乱。禁令后,车流速度肯定会提高,交通必然更加顺畅、安全。

其次,摩托车相关事故降低,民众安全得到保障。限摩以来相关事故降低7成死伤减 3/4。以广州市为例,去年因摩托车造成的交通事故1600多宗,伤人1060多人,造成死亡206人,约占全市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四分之一。此外,飞车抢夺案件是广大市民受害最多、普遍关注的问题。2000年至今,深圳摩托车飞车抢劫的有2万多宗,144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亿多元。

毋庸讳言,各地禁摩、限小令存在缺乏法律依据和推行理由。禁摩放轿,并非城市交通发展的最佳模式,不但加大环境污染,在高油价时代,加剧了能源消耗和市民出行成本,而且也难以保障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建设节约型社会、法治社会、和谐社会的要求。但是纵观社会大局,想要马上取消禁摩令和限小令也是不现实的。由于禁令的实行所得到的优点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是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什么也做不了呢?个人认为,有关管理部门应该出台相关交通法规管理协调引导,而不是限制交通工具。摩托车的行驶安全问题,并不是摩托车本身造成的,而是驾驶人员、路况等多种因素造成的,难道我们能因为刀能伤人就限制或禁止生产刀具吗?这种禁摩行为无疑是因噎废食。同样的,我们能够因为小排量汽车动力小、速度慢、排污量大等理由就无视其技术改良后所带来的巨大益处吗?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想想如何改良技术,使小排量汽车能够成为一种环保节约型汽车。

城市不仅仅是大车主的,更是广大摩托车族和小车族的,是广大人民的。为了城市形象就要把摩托车和小车斩尽杀绝,这是不公平的,更不是尊重民意的做法。

世界上哪些国家限摩

我觉的禁止摩托车是不对的,我的看法如下,这不仅仅是我的,也是我们小老百姓的心声摩托车已经不是简单的代步工具。上下班用的是摩托车,载人用的是摩托车,往居民家里送大桶水、液化气瓶、报刊用的是摩托车,家政服务公司走街串户用的还是摩托车……如今“奶酪”被动了之后,自然会影响到现有的生活条件、生活方式等。不知“深入学习并深刻领会了三个代表”的一些政府是否为那些买不起私家车、打不起出租车、不能用摩托车(助力车)、上班又很远又要接送孩子的小老百姓想过? 用“三个代表”衡量一项政策是否很有必要,看这项政策是否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先进文化的发展。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最新的调查表明:超过八成摩托车主认为摩托车必不可少或比较重要,普遍认为禁摩对工作和生活影响很大或影响较大,其中,“谋生类”车主的反映更加强烈。最近,海口禁摩遭遇强力抵抗,“禁摩令”举步维艰,因为一批批没有更多生产技能的劳动力在靠摩的谋生。有报告说,“国内摩托车的保有量为6000万辆,约有六分之一的摩托车拥有者因禁摩限摩而放弃使用摩托车,给摩托车拥有者带来的直接损失为500亿元。” 中国曾经把居民拥有摩托车当作经济发展的成就,摩托车在中国曾经是财富和体面的象征,但它现在怎么一下子“变质”成了一种既充满了危险又容易带来污染的东西?一旦交通出问题,为何没有拿占用道路资源最多的群体开刀,而总拿相对弱势的民间利益开刀?相关政府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有专家认为,各地政府对车辆“禁止”与“限制”,其背后体现的是政府的资源分配原则,禁摩事实上就是嫌贫爱富的表现:当普通大众还买不起机动车时,交通矛盾是自行车、货车与轿车争道,就对自行车、货车实施交通管制;当大多数买得起摩托车的时候,政府就及时禁止摩托车上牌;禁单(车)、禁摩让出来的马路,享受的却是堂而皇之的小轿车。“应禁官车才对!当官的天天有轿车坐,百姓买个摩托车都不能骑,有些不许百姓点灯的味道。”有人如是说。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进行决策时,动不动就抛出“大思路”、“大手笔”、“大动作”、“大投入”,要是涉及到“大部分群众的利益”时,更是理直气壮地大行其道,哪怕为此要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也成了理所当然,在所不惜。“禁摩令”出台,那些利益受损的车主绝对数量并不小,把这些小小的损失加在一起就变得巨大了。而且,为什么一个城市会拥有数量惊人的摩托,到了影响整个城市交通正常运转的地步?看样子这些车不会平空从地里一下子冒出来,在摩托尚未普及的早期,未必没有政府政策的引导和鼓励。 为了一个更大的公众利益,一部分的利益就可以想当然地被牺牲掉。即使非要牺牲他们的利益,政府可不可以考虑一定的补偿,毕竟拥有摩托车不等于犯错误,摩托车主没有理由要为政府多变的举措付出代价,进行买单。 特权主义的体现,是不允许弱势(工薪)阶层拥有自己的坐骑;有特权的地方,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市场。一个没有相应机制监督的社会,干好事也要干砸的。禁摩就是如此。 “禁摩”与接轨国际 全球只有中国大陆的城市禁摩,香港、台湾或者是日本的城市人口密度非常大,地少,但没有禁摩一说。如今什么都流行与国际接轨,主张禁摩的人士把封杀摩托车也作为“接轨”的措施和标志,是形象工程,是政绩工程。瞧,中国已没有了摩托车,代之而起的是小轿车,领导多有面子。这是中国特色的创举,是严重脱离实际。 城市不仅仅是小车主的,更是广大摩托车族的,是广大人民的,为了城市形象就要把摩托车斩尽杀绝,这是不公平的,更不是尊重民意的做法。世界上,哪个城市会把没有摩托车作为城市文明的标志?英国的赫胥黎说过:“阶梯不是为了休息而设,它只是供人一足踏上使另一足更高而已。” 一看法国。国际大都市法国巴黎,其城市管理也够“时尚”和“领导世界新潮流”,可是,人家不但没有禁摩,还给予摩托车许许多多的优惠。巴黎老市区道路一般都比较狭窄,双向双车道中间的空隙就是摩托车专用的,塞车在巴黎老市区是家常便饭,汽车停停走走,惟独摩托车在两个车道中间飞驰而过,好不潇洒!巴黎这样照顾摩托车,存在有存在的道理吧。至于把禁止摩托车与城市文明划等号,就更加牵强。难道还让人类回到无车的原始文明吗?在世界闻名的埃菲尔铁塔下仍有摩托车怡然驶过,你能说巴黎是不文明的城市吗? 二看美国。油价持续上涨促使美国人放弃汽车改骑摩托。由于汽油价格持续上涨,很多美国人不得不放弃耗油量大的汽车,开始骑上了摩托车,这使美国的摩托车销量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根据摩托车产业顾问约翰·维考夫所作的调查,今年全美的摩托车销量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0%。根据一家调查公司的资料,2003年全美摩托车的销量为99万多辆,而今年整个摩托车行业的销售额将达到200亿美元。本田?美国 摩托车公司的发言人赛德尔说:“我们美国人的出行习惯、道路情况和生活方式都和欧洲人不同,在他们看来,摩托车只是一种交通工具,在美国,骑摩托主要是一种运动休闲活动,但是,如果油价继续这样涨下去的话,顾客们将会考虑改变他们的出行方式,将摩托作为交通工具了。” 三看日本。日本在高速公路左侧划出一米线作为摩托车专门行驶,与轿车不争路。在他们那儿,使用年限越长,交税越多,摩托车跑得多了,出现安全和环保故障,不用政府出面,自个就淘汰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关键是管理,而不是禁行。 摩托与城市也能和谐双赢 毋庸讳言,禁限摩套牢了摩托车产业的发展,无疑给曾主攻城市市场的摩企当头一棒,改变了中国摩托车的市场结构,大家不得不把目光紧盯农村和国外市场,城市里的销售网络一下子崩溃了,大量的车辆“下了乡”、“出了国”。不少业内人士将摩托车工业比喻为没有娘的孩子,是“野草工业”:从发展初期起就没有像其他行业那样得到多方的扶持,仅凭自己的资金和技术在孤军奋斗。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摩托车分会有关人士表示,因为各城市禁限摩,中国的摩托车销量每年抑制400多万辆,抑制的销售额约为300亿元。套牢的不仅是“量”,还有“质”。而缺少了城市的支撑,摩企只能被迫陷入中低档市场的恶性竞争的怪圈中。这都是禁摩惹的祸。救救摩托,业内人士为此呼吁:要给摩托车产业松绑,拯救摩托行业危机,不要让禁摩毁掉一个行业。 一、建议国家制定和出台相应法规。取消地方禁摩和限摩的相关政策,不实行一刀切,提高摩托车的进城条件,提高企业生产标准,防治污染应当采取国际通用办法,即对摩托车制定排放标准,限制超标者,允许达标者,鼓励低于标准者,允许技术含量高污染低符合条件的摩托车重新驶入禁摩城市;提高门槛,严格实施摩托车生产和销售的准入条件;同时,既然可以允许汽车加装三元催化器等来减少废气排放,也应让摩托车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善或者减少污染,据了解,目前就已经有部分摩托车企业致力于该技术项目的研发。 二、加大交通管理的力度。加强管制,交通事故是与交通管理力度成反比的,管理到位则事故减少。与摩托车有关的交通事故,大大低于与汽车有关的交通事故,甚至大大低于与自行车有关的交通事故,两者完全不可比。 三、组成反禁摩协会,结成反禁摩联盟。摩托车行业中应该联合向外,争夺本应该属于自己的蛋糕,所有的摩托车生产和销售企业应赶紧行动起来,为自己的生存空间而大声疾呼。3月,日本自动车工业协会率本田、雅马哈、铃木与重庆摩托车企业举行“中日改变城市摩托车使用环境专题研讨会”,这被视为中日摩托车企业共同对付禁摩问题的标志。摩托车制造商逐渐地将限摩、禁摩的城市政策当作了行业的敌人。近阶段,一场由中国汽摩协会、日本自动车工业会以及中日摩托车知名企业联手参与的“反禁摩自卫战”,正紧锣密鼓备战之中。反禁摩争取成为摩企集体突围的一个突破口。 四、提议对城市的重堵区试行“放摩限轿”方案。摩托车取代汽车,交通拥堵的状况会大为缓解。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当仁不让的汽车成了堵的罪魁祸首,而摩托车相对可以左右逢源,乘隙而入。尤其在学校前的路上,打个石桩,禁止轿车进入,收效明显,值得推广。答案补充

摩托车容易出事故,然道汽车就不 出事故了吗,总不能说刀子能伤人,而就禁止菜刀来切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