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柔区现代化冶金价格信息_北京怀柔有色金属研究院
1.到底北京发达还是深圳发达?
2.北京水现状
3.为什么郑和下西洋不具有历史意义?
4.滦平县在什么地方
到底北京发达还是深圳发达?
北京比较发达,下面是北京和深圳的各方面对比介绍:
一、经济:
1、北京:2019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371.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3.7亿元,下降2.5%;第二产业增加值5715.1亿元,增长4.5%。
2、深圳:2019年经济总量长期位列中国大陆城市第四位,现位列上海和北京之后,是中国大陆经济效益最好的城市之一。英国《经济学人》2012年“全球最具经济竞争力城市”榜单上,深圳位居第二。
二、自然:
1、北京:北京已发现的矿种共67种,矿床、矿点产地476处,列入国家储量表的矿种44种,其中:能源矿产2种;黑色金属矿产4种,有色金属、贵金属及分散元素矿产11种;冶金原料非金属矿产7种;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5种;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产15种。
2、深圳:圳耕地总2446.7公顷,水果种植面积9946.7公顷,林业用地7.万公顷。盛产龙岗鸡、南头荔枝、南山桃、石岩沙梨、金龟桔和龙华方柿等农副产品。
沙井蚝是深圳的另一大特产。栖息、繁衍的国家级野生保护动物有虎纹蛙、蟒蛇、猕猴、大灵猫、金钱豹和穿山甲等;经济价值较大的两栖类动物5种、爬行类动物23种、鸟类30种、兽类33种。
扩展资料:
北京大部分平原地区已成为农田和城镇,只在河岸两旁局部洼地发育着以芦苇、香蒲、慈菇等为主的洼生植被,但多数洼地已被开辟为鱼塘,在搁荒地及田埂、路旁多杂草;湖泊,水塘中发育着沉水和浮叶的水生植被。
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带表性的植被类型是栓皮栎林、栎林、油松林和侧柏林。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森林覆盖率增大,其下部以辽东栎林为主,海拔1000米至1800~2000米。
桦树增多,在森林群落破坏严重的地段,为二色胡枝子、榛属、绣线菊属占优势的灌丛。海拔1800~1900米以上的山顶生长着山地杂类草草甸。
百度百科—北京
百度百科—深圳
北京水现状
北京水开利用现状与需水量
2000年北京地区开发利用水总量为40.48亿m3,其中利用地表水13.40亿m3 ,占总开利用量的33.1%;开地下水27.08亿m3,占总开利用水量的66.9% 。其中用于工业、城市生活和农业共计37.48亿m3,地表水输水损失和自来水供水损失共3亿m3。
1、 地下水开发现状
北京地下水水源地包括城区自来水厂、郊区县自来水厂与城镇工业生活自备井三部分。
(1)城区自来水厂水源地
共有9座以地下水为水源向城区供水的自来水厂。开机井共269眼,2000年供水量为30607.9×104 m3 。
(2)郊区县自来水厂水源地
北京市远郊区除平谷外均建有自来水厂。 共有水厂22座,开机井共209眼,供水能力为47.6×104 m3/d,2000年开量为11865.58 ×104 m3 。
(3)城镇工业生活自备井水源地
2000年北京市共有工业生活自备井7290眼,分布于北京市城区、卫星城、中心集镇。主要用水大户有21家,开机井296眼,2000年开量为9943.22×104 m3 。自备井在城近郊区分布较为集中,共有自备井2654眼,2000年开量为2.65亿m3。
北京平原区2000年开地下水25.15亿m3 ,平均开模数39.08 m3/Km2。永定河、潮白河冲洪积扇中上部地区地下水开较为集中,开摸数一般大于60万m3/Km2,开模数大于120万m3/Km2主要是北京西郊和顺义北部。
2、地表水开发现状
北京地表水水源主要有密云、官厅、怀柔和海子4座大型水库,总库容88亿m3 。但由于1999年后连续干旱,水库来水量锐减。2000年4座大水库来水量只有7.亿m3,年末蓄水量20.18亿m3。
北京市大型水库2000年基本状况表
单位: 108m3
水库名称
总库容
兴利库容
全年供水量
全年来水量
年末蓄水量
密云水库
43.75
19.01
7.11
0.
15.42
官厅水库
41.6
2.41
2.96
2.64
4.16
怀柔水库
1.44
0.66
0.46
4.18
0.31
海子水库
1.21
0.95
0.18
0.29
合 计
88.00
23.03
7.
20.18
密云水库是北京城市最重要的地表水饮用水源,水源九厂从密云水库取水,1989年建成一期工程,取水量50万m3/d。95年建成二期工程,取水量增至100万m3/d;99年建成三期工程,取水量50万m3/d。
官厅水库自1954年建成后,曾是北京工业、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但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水体受污染,水质逐年变差,19年后不能作为城市生活供水水源。
怀柔水库是密云水库向市区供水的调节水库。京密引水渠是北京城市供水的输水大动脉,水源来自密云、怀柔水库。永定河引水渠是引官厅和永定河河水入城的重要输水干渠。
2000年北京市共利用密云水库、官厅水库及其它中小型水库、河道地表水13.40亿m3,其中密云水库供水7.11亿m3,怀柔水库供水0.46亿m3,官厅水库供水2.96亿m3。
北京市2000年用水情况分析:
总利用水量40.48亿m3/a,除地表水输水损失和自来水供水损失3亿m3外,实际用水37.48亿m3/a。
按水源分,其中地表水为10.95亿m3,占北京市用水量的29.63%;地下水量26.53亿m3/a,占北京市用水量的70.37%。
按用水性质分,有工业用水、城镇生活用水、农村用水和河湖环境用水。
1、工业用水
共用水8.37亿m3,其中地表水4.2613亿m3,地下水4.1037亿m3,工业产值2790.0亿元,平均每万元产值用水量30.0 m3。
2、城镇生活用水
共用水9.3689亿m3,(地表水3.3594亿m3,地下水6.0095亿m3)。其中规划市区人均用水321L/d;丰台河西及海淀山后人均用水359L/d;远郊10个区县人均用水225L/d。
3、农村用水
包括农、林、渔、人畜用水,总用水量19.4544亿m3,其中地表水3.0418亿m3,地下水16.4126亿m3。按用途分,种植业用水13.9811亿m3,占农村总用水量的71.87%;果林用水1.80亿m3,占10.17%;渔业用水1.10亿m3,占5.7%,人畜用水2.3855亿m3,占12.26%。
4、河湖环境用水
用水量为0.29亿m3/a。
北京市近几年每年用水量为40~42亿m3,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下水开量相对稳定,每年开量在26~28亿m3,其中农业开量16-18亿m3,地下水利用量占年用水量的60%以上。北京市平原地区1961~2000年地下水储存量累计减少57.45亿m3,其中1980~2000年地下水储存量减少44.14亿m3。平原地区超范围较大。其中严重超区面积3312Km2,超区面积1743Km2,未超区面积1473Km2。
北京市地表径流量20世纪50年代末期为47亿m3,60年代为20亿m3,80年代前期为15亿m3,90年代境内地表径流量仅为13亿m3。1980~19年北京清水出境量多年平均为7.3亿m3,污水多年平均出境量7.2亿m3。地表可利用水量急剧衰减,作为主要供水的密云水库,2000年来水量不到1亿m3,年末蓄水量只有15.42亿m3。
北京2010年需水预测:
根据对北京用水调查成果,结合用水典型调查及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2010年北京市工业、生活、农业和环境需水量预测如下:
1.工业需水量
预测需水总量为9.86~10.86亿m3,不包括市区电力工业利用中水1.77亿m3。其中城近郊区工业需水量5.02亿m3,远郊区县工业需水4.84~5.84亿m3。
2.生活需水量
预测生活需水量14.13~16.13亿m3,其中城镇生活需水13.49~15.41亿m3,农村分散点需水量0.64~0.72亿m3。
3.农业需水量
预测逢平水年为16.79亿m3,其中种植业灌溉需水量12.52亿m3,林牧渔业需水量4.27亿m3;逢枯水年需水19.16亿m3,其中种植业灌溉14.29亿m3,林牧渔业4.87亿m3。
4.环境需水量
预测总需水1.84~2.41亿m3,其中绿地需水1.14~1.36亿m3,湖泊需水0.62~0.93亿m3,道路浇洒0.09~0.12亿m3。
以上预测2010年需水总量为42.62~48.56亿m3。不含输水和供水损失量,也没有考虑再生水回用。
为什么郑和下西洋不具有历史意义?
郑和下西洋对中国海外移民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郑和下西洋历时28年,有12万人参与,航程十余万里,先后到达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人类航海史上的一次伟大创举。据有关资料记载:在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泰国、越南和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不少华人是随郑和船队而来,并久居不返成为早期华侨的。在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下,“……闽广之民,造舟涉海,趋之若骛,或竟有买田娶妇,留而不归者。”1 “到了明代中后期,在南洋各地的华侨大约在十万人以上。”2可以这样说,郑和下西洋不仅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打通了中国的对外贸易大门,而且间接地扩大了中国人的地理知识,提升了人们对移民收益预期,促成更多的中国人前往南洋等地经商和谋生,对中国移民在海外生存和发展,以及海外华人社会的形成产生了积极影响。
一、郑和下西洋的后续效应
郑和下西洋的最初动机,不论是宣扬“王道”(天朝声望)、“安外”(安定海外),还是为了“绝患”(寻找文帝,杜绝后患),均可视为 明朝对外政策的一种调整,客观上对打通中国的对外通道, 发展对外贸易,建立藩属关系,促进 和平外交发挥了积极作用,有着悠久的后续效应 。
首先,郑和下西洋宣扬了“天朝”声望。《皇明祖训》说过:“四夷顺则中国宁”,因此,明将朝鲜、日本、大梳球国、小梳球国、安南、真腊、占城、苏门答腊、瓜哇等15国列入“不征之国”。明成祖素有“万国来朝”、“四夷宾服”的思想,借“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以满足封建王朝唯我独尊的虚荣心。可见, 郑和下西洋属于官方性质,有着很强的政治性意义。在 郑和 下西洋的过程中,曾经 三次用兵击溃偷袭的海盗集团和图谋不轨者,以珠宝交易和自卫枪炮捍卫了明朝利益, 宣扬了国威,提高了“ 天朝”声望;通过“怃外夷以礼,导人以善”,促进了中国和东南亚各地的联系,进而对中国海外移民产生深远影响。据《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的研究:“郑和下西洋后而移居南洋诸岛,当不下五百四、五十万人,加上与土著人杂婚者,当及七百万人。”郑和下西洋产生的示范效应,为中国移民大量地向外迁移创造了条件,促进了海外华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这也是海外移民崇拜郑和的深远的社会基础。
其次,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海外华人社会发展。据史料记载:中国人到海外,自商周时期就已经开始了。秦朝徐福带领三千人东渡日本,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海外移民。但海外华人社会的真正形成和发展,却是出现在郑和下西洋之后。郑和下西洋的成功,吸引愈来愈多的中国人移居海外,大量的聚居而成华人的村落或城镇,并有“首目”主事管理,形成了较为稳定、完整的华侨社会。战争爆发后,中国已经沦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一方面,由于统治者的血腥盘剥,加之政局长期地动荡不安,尤其殖民资本的大举渗入,导致地方商人和手工业者的纷纷破产,大量农民流离失所,到处是民不聊生的惨象。另一方面,战争爆发后,清已元气大伤,几乎是处于苟且掺延。为了维持落后的封建专治制度,清与西方列强签订了许多的丧权辱国条约,包括割让土地,开禁沿海通商口岸,承认西方列强招收华工的合法性等,海禁条约也在事实上被裁除,进一步加剧了海外移民潮的发展,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海外华人社会。
第三,郑和下西洋为华人迁移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知道,自从宋代发明了指南针后,中国的航海技术就有了很大进步。郑和下西洋不仅打通海外通道,开辟了沟通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等地的航线,而且留下许多宝贵的航海资料和途经各地的详细记载,对中国人移居海外有着很大帮助。为促进中国与东南亚的友好交往,明在南京设立“四译馆”,隶属于翰林院,用于专门培养与中国有密切关系国家的外语人才。与此同时,通过解决边患,设立宣慰司,扶持旧港宣使司,敕谕暹罗国王等方式,沉重地打击了华人海盗集团和锡兰山的海寇,基本上消灭了海盗和 图谋不轨者 的威胁,一定程度上 维护了海外侨民的利益, 有利于华人来往南洋群岛,使中国沿海地区居民的大量向外迁移成为了可能。这样,以广东、福建沿海地区为主,广大的贫苦农民纷纷踏出国门,被迫到海外谋生。有人估计,自战争后的一百年间,中国的出国人数估计不少于1500万人。
二、郑和下西洋有利于中国海外移民生存和发展
对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功绩,著名的历史学 家吴晗 先生曾作过如下的评价:(1)经济上的收获。郑和用瓷器、丝、茶诸货物到南洋博易,和人民两受其益。(2)政治上的成功。国威远播,南洋诸国王,稽首来庭,甘为臣属。(3)文化上的传播。宝船迭出,信使往来,使南洋诸国均染华风。(4)华侨移民增加及其势力的发展。中国人在南洋的地位陡然提高,华人以其灵敏耐劳的手腕,渐得当地人的信仰。3应该说,吴晗先生的评价相当的在理。郑和下西洋拓展了中国人的海外生存空间,保证了中国通往东南亚的海上航道安全,对中国移民的生存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郑和下西洋密切了与东南亚国家关系,改善了华人移民的生存环境。郑和下西洋主要是“下南洋”,也就是今天的南洋群岛一带。 明朝开国后,积极地发展对外友好关系,主要通过互派使团,外国“朝贡”方物,明朝“赐赉”礼品等方式进行的,素有“厚往薄来” 特征,明朝对朝贡使者均是“以礼待之”,即使“私货来,皆倍偿其价”。而郑和下西洋,正是贯彻了封建王朝的“宣德化而柔远人”,“怀诸侯,则天下畏之”的思想,4使明朝与东南亚国家的友好交往达到了鼎盛时期,东南亚国王先后访华,促使他们实施比较宽松的华侨政策。据史书记载:到了永乐十四年(1416年),也就是郑和已经完成四次出访任务后,就有古里、爪硅、满刺加、占城、锡兰山、木骨都束、溜山、南渤利、不刺硅、阿丹、苏门答刺、麻林、刺撒、忽鲁谟斯、柯技、沙里湾泥、彭享、三佛齐等十多个国家,纷纷派遣使者来华。“是时,诸番使臣,充斥于厅”。5郑和下西洋后,就在东南亚各地,如印尼西加的三发、瓜哇的锡顺、中瓜哇的三宝垄和苏门答腊的巨港等地,设立了下西洋的转运站,作为船队休整、补给、收容疾病随员以及接待华侨华人的停留点;并以 满刺加为贸易中心,建立了开展下西洋活动的中心据点,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华人移民的生存环境,之后就有大批的华侨移居南洋的 说法。“南洋华侨中心的形成,实肇始于郑和下西洋之时”。6明代张燮的《东西洋考》也这样记载,在爪哇、加里曼丹、菲律宾、马来半岛,有一千乃至上万的华侨。
其次,郑和下西洋宣示了“王威”,提高了华人移民的政治地位。据史料记载:郑和船队每到一处,先是“开招、颁赏”,按照国家礼节拜访国王,并送上从中国带来的珍贵礼物。每当郑和的船队一到,居住在南洋群岛的华人移民便奔走相告,高喊着“三保太监”来了,“三保太监”专程看我们来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地华人深感郑和带来了国威,而当地人看到了郑和庞大的船队后,也认为华人移民有强大的国家作后盾,自然不敢对他们产生轻视。 东南亚国家也因有郑和的访问,对中国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这从满刺加和苏禄王率团访华可看出一斑。自接受了明朝封赐以来,从永乐九年(1411)七月至宣德八年(1433)九月,满刺加国王就三次率其王妃、陪臣来华访问,得到了明成祖、宣宗的热情款待,加深了东南亚与中国之间的传统友谊。华侨在满刺加受到了重视,如满刺加国王任命华侨担任港主,负责处理中国和印度商船的事宜。7郑和下西洋后,苏禄王知道了中国疆域辽阔,物产富饶,是个强大而友好国家,于是便携带王妃、王子和随从一行,共有340多人的大型使团访问了中国。苏禄王到达中国后,受到明成祖的隆重接待,中国的繁华景象更使他们流连忘返。在回国途中,苏禄国的东王不幸病逝于山东德州,除了大王子回国继承王位外,其王妃以及二子、三子等十多人均留下守墓,后都不愿意回国,最终卒于德州。他的后人定居在山东德州的北郊,安、温二姓成了他们的姓氏。文莱华人也认为说“自(郑和)王景弘到文莱后,华人地位大大提高”。8
第三,郑和下西洋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增强了华人移民的发展能力。永乐初年,中国的粮食、棉花、布匹供给充裕,手工业兴旺发达,造船、冶金等产业发展比较成熟,与当时仍然比较落后的东南亚、南亚国家,形成了鲜明对比。郑和下西洋后,带去了中国精美的工业制品,据《瀛涯胜揽》、《东西洋考》、《西洋番国志》等书记载:这些物品包括青花瓷器、青瓷盘碗、麝香、烧珠、樟脑、橘子、茶叶、漆器、雨伞、金、银、铁鼎、铜钱、湖丝、绸缎、丝锦、铁制农具以及金属制品等。9在按国之礼仪谒见国王后,郑和便将带来的商品与当地人进行交易,中国的丝绸、瓷器等深受他们的欢迎,郑和船队“所至皆有遗迹,凿山开路,掘地取泉,” 10 各种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源源不断地传入,对东南亚的当地垦荒和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久而久之,这种以物易物的交易形式,很快就盛行起来,在东南亚各国产生了“中国货”的品牌效应,对经营着的当地华侨来说,无疑是在免费为他们打广告,培植了当地华人的发展能力,打开了中国货的市场空间。广大的华人移民也通过各种途径,直接从中国进货,使他们所在的地区,很快就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和商业、贸易中心,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起了举足轻重作用。
第四,郑和下西洋传承了中华文化,增强了华人移民的民族凝结力。郑和下西洋除了“开招、颁赏”与进行贸易外,遵循“敷宣教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仪,变其夷习”的理念,率领船队“周游南洋群岛,所至宣布大明德政,抚慰士人,”11不断地向东南亚国家敷宣中国教化,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程度,改变落后发展面貌,受到了当地人民的广泛爱戴,“至今英荷二属均有三宝井留存。”12当地人也乐意中国人移居其地,共同地发展生产,华侨华人日益成为各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13而华人与当地女子成婚,开始形成与当地人民友好相处和融合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海外华人集中的地区,除了形成商业意义上的“唐人街”外,华人移民还按照祖籍地习俗,修建了宗祠、寺庙,成立各种宗乡社团会馆,设立私塾学习中文,使之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如“唐人街”挂着的“天涯海角饮水思源,入乡随俗落地生根”楹联,就表达了海外华人 以中国为荣,入乡随俗落地生根的发展意念;“唐人街” 正是广大华裔诚信经商与传承中华文化的产物,它成了中国移民在海外活动的重要根据地,对增强华族的向心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五, 郑和下西洋取 震慑、怀柔的双重政策, 维护了华人移民 的正当权益。明朝初年,海盗为害情况已相当的严重,特别是一些贡使与商旅必经的咽喉要地,已被海盗所居,“凡有经过客人船只,便劫夺财物”,致贡使、商旅“来往若之”,危害尤甚。14 在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共进行了三次不得已的用兵。郑和首次出使西洋,在率领船队返航经过旧港的时候,遭到以华人头领陈祖义为首的海盗集团的突袭。这支海盗集团以抢劫过往的客商和贡使的财物为生,企图“诈降邀劫”,抢夺郑和船队所携带的宝物。郑和船队击溃偷袭者之后,活抓了海盗头领陈祖义,并将他押回京城就地正法。当时虽然只是个别人从事不法勾当,但已损坏了华人形象,也累及到许多的无辜。陈祖义被抓和受到了正法后,在海外和当地的华人社会中产生了震撼,这种“镇怃”行动,铲除了海盗集团的势力,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海外华人的利益。郑和的第二次下西洋,在途经斯里兰卡时,该国的王子把郑和骗到了京城,强行勒索财物,并暗中派兵抢劫,企图一起虏获郑和船队,结果阴谋没有得逞反而被抓获了,郑和就将他们带回北京献给明成祖。但明成祖实行了宽大政策,将斯里兰卡国王等人全部放送回国,不仅对海外国家起到震慑和怀柔的双重效应,也维护了海外华人的正当权益,为他们的生存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三、郑和下西洋的借鉴意义
郑和下西洋的朝贡贸易及其促进民间贸易,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效应,激发了中国沿海地区人们向外追求财富的欲望,直接提高了人们对移民收益的预期,有利于华人移民和海外华人社会的发展,为中国走向世界、发展自己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时至今日,郑和下西洋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首先,大力弘扬郑和精神,“走出去”来发展自己。郑和下西洋带来的财富增值效应,激发了人们“走出去”发展的渴望。中国是个人口超级大国,超过了13亿人口,其中的劳动力人口达到7.4亿,比欧美发达国家的4.3亿劳动力还多3.1亿人。据有关的资料报道,“中国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中国的下岗和失业人口大约1400万,进城的农民工一般保持在1亿2千万。”15今后,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以及西部大开发的加快,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关系不断深化,未来几年内将释放和派生出大量的剩余劳力,从而形成人口迁移的巨大“推力”。事实上,人才流动总是与劳动力、资本的流动相伴随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新移民必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从数量上统计, 中国的移民数量还比较少,人口流动仍属于正常的范围之内。我们应当 大力弘扬“郑和精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继续放宽出国渠道,让更多的国人通过合法的渠道走出国门,积极地参与国际竞争,分享到我国的改革开放、加入WTO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成果。各涉侨、涉外部门也要不失时机地“走出去”,加强与海外的华侨华人联系,深交老朋友、广交新朋友,不忘好朋友,使海外华侨华人真正地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祖国的统一大业服务。
其次,鼓励华侨自愿地融入当地社会,积极地参政议政。移民的问题十分复杂,其中居住国因素具有决定性作用。加强海外华侨华人的科技力量、经济实力和人才的有效整合,对加速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实现中华民族的重新崛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也是我们争取海外“侨心”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发达国家将加大引进移民力度,通过不断地调整移民政策,避免外来人口对社会系统造成的冲击。据有关的资料估计,在今后的20、30年间,如果加上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移民数量,来自祖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移居发达国家的新移民可能达到2000—3000万人,在数量上直逼现有的华侨华人规模。如果考虑到再移民,以及两岸关系可能导致的移民影响,估计发达国家的华侨华人规模还会更大。因此,要密切关注住在国的局势变化,加强与住在国的沟通和友好关系,认真地汲取经验教训,鼓励华侨华人抛弃自我的孤立心态,在当地化的进程中,积极地融入主流社会、 参政议政,努力捍卫自己的正当的合法权益。在华社的传承与发展上,要尽量地减少磨合期,做到取长补短,互相提携共同地发展,在居住国与祖(籍)国发挥难以替代的桥梁作用,真正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
第三,实施睦邻友好政策,为华侨华人的生存和发展服务。郑和下西洋后,始终坚持睦邻、善邻的友好政策,有利于中国人民对东南亚国家的认识和了解,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带去了中国先进的建筑文化、陶瓷文化和丝绸文化,推进了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交流,推动了东南亚华侨移民与商业、宗教的共同发展。时至如今,东南亚国家仍留下众多的郑和事迹,流传着许多感人的传说(法力无边,万物听命),经常举办各种盛大的纪念活动,表明郑和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世界的”共同敬仰的伟人。东南亚人民把郑和视为神明,对历史遗留下来的“三宝庙”、“三宝墩”、“三宝洞”、“三宝井”顶礼膜拜,充分展示了“郑和精神”已是深入人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商品交流和对外交往的迅速增加,中国公民享受到了自由移居他国发展的正当权益,我国海外移民大量增加,移民结构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目前,发达国家新移民已占到华侨华人总数的一半以上,个别国家甚至超过 80% 。如果发达国家的移民政策没有大的变动,那么估计在未来的 10 多年内,新移民人数将占到发达国家华侨华人总数的七成以上。 新移民是海外华侨华人的延续,他们的发展壮大,将从根本上改变华侨华人的地位,对我国的安全、富强和发展都有利。因此,我们要继续贯彻睦邻、安邻、富邻的对外友好政策,促进我国的和平崛起,积极地改善华人移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这对我们增强海外侨界的后续力量,进一步发挥侨的优势,更好地促进我国走向世界有重要意义。
第四、发挥海外社团作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中华文化的历史悠久、根深叶茂,有着很强的黏合性和渗透力,它是联接海外移民与祖籍国关系的“桥梁”和重要纽带。近年来,从祖国大陆、台湾、香港地区赴发达国家的留学生,每年都有十几、二十万人,如果加上技术移民的话,每年由中国进入发达国家的留学移民、技术移民及其家属有数十万人,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最主要的移民来源地之一。新移民尤其学有所成的居留者,他们的政治敏锐,善于交际,社会活动能力比较强,其实力和表现也逐步得到了当地华社和主流社会的肯定。华侨华人社团是团结海外乡亲,凝聚爱国力量,联系祖国和家乡的重要纽带。这年来,随着事业的不断发展,不少的海外华人开始关心、参加甚至组建当地的华人社团组织,涌现出一批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社团领袖。在新的历史时期,海外华侨华人工作将面临着更多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深入地研究。我们要鼓励新移民积极地参加老一辈组织的各种华人社团,积极融入当地华社,从中发现、培养有代表性的华人“新人”,有意识地支持和引导他们,把他们吸收到国内的各种群团组织中,为他们提供参政议政的舞台,把他们培养成新一代的华社领袖,努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切实引导华社的团结和有序发展。
滦平县在什么地方
滦平县位于承德市西南部,是河北省环京津的35个市县之一,处于京、津、辽、蒙的省市“金三角”交汇点,素有北京北大门之称,是沟通京津辽蒙的交通要冲。西南距北京165公里,至首都机场120公里,距天津港31公里。东距历史文化名城承德市65公里。全县总面积3213平方公里,人口33万,下辖22个乡镇,225个行政村。
我就是滦平人 欢迎到滦平来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