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铁合金粉末厂家_稀土铁合金价格多少
1.工程材料分为哪几类?
2.稀土金属
3.中国稀土主要出口哪些国家 中国稀土出口现状
工程材料分为哪几类?
工程材料按化学成分分为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四大类。
(一)金属材料
金属材料是最重要的工程材料,包括金属和以金属为基的合金。工业上把金属和其合金分为两大部分:
1.黑色金属材料:铁和以铁为基的合金(钢、铸铁和铁合金)。
2.有色金属材料:黑色金属以外的所有金属及其合金。
应用最广的是黑色金属。以铁为基的合金材料占整个结构材料和工具材料的90.0%以上。黑色金属材料的工程性能比较优越,价格也较便宜,是最重要的工程金属材料。
有色金属按照性能和特点可分为:轻金属、易熔金属、难熔金属、贵金属、稀土金属和碱土金属。它们是重要的有特殊用途的材料。
(二)非金属材料
非金属材料也是重要的工程材料。它包括耐火材料、耐火隔热材料、耐蚀(酸)非金属材料和陶瓷材料等。
(三)高分子材料
高分子材料为有机合成材料,也称聚合物。它具有较高的强度、良好的塑性、较强的耐腐蚀性能,很好的绝缘性和重量轻等优良性能,在工程上是发展最快的一类新型结构材料。高分子材料种类很多,工程上通常根据机械性能和使用状态将其分为三大类:塑料、橡胶、合成纤维。
(四)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就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材料组合的材料,其性能是其它单质材料所不具备的。复合材料可以由各种不同种类的材料复合组成。它在强度、刚度和耐蚀性方面比单纯的金属、陶瓷和聚合物都优越,是特殊的工程材料,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稀土金属
2002年世界稀土矿产品产量103900t,中国控制了生产总量的85%。消费量83000t,供应量超过需求量。主要消费国为中国、日本、美国等。预测未来几年电子、磁体、玻璃与陶瓷,以及与消费类电子产品相关的行业对稀土的需求将会增加,年增长率平均可达3.2%。
一、储量和资源
目前可经济利用的稀土矿物主要是氟碳铈矿、离子吸附型矿、独居石、磷钇矿、黑稀金矿、磷灰石、铈铌钙钛矿等。除中国外,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美国、澳大利亚、印度等地也都有较丰富的稀土资源。自2002年开始,由于中国和巴西公布的稀土资源数据较以往有较大的变动,致使美国地调局估计的全球稀土储量由10000万t调整为8800万t,储量基础仍保持15000万t(表1)。世界稀土资源丰富,可长期满足世界的需求。
表1 2003年世界稀土储量和储量基础 单位:万t(REO)
我国稀土资源分南北两大块。北方以轻稀土资源为主,集中在包头白云鄂博、四川冕宁等地;南方以中重稀土资源为特点,分布在江西、广东、广西、福建、湖南等省,以罕见的离子态赋存于花岗岩风化壳层中。根据最近我国稀土资源套改的数据,我国稀土资源经过多年开采,目前储量为2074.91万t(美国地调局估计为2700万t),查明资源储量为8965.05万t(美国地调局估计的储量基础8900万t)。据此数据,我国稀土储量仅为世界总储量的23.58%。
巴西的独居石资源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以前估计储量为28 万t,2002 年调整为11万t,储量基础仍为31万t。
二、生产与供应
1980年以前,巴西、印度、马来西亚、澳大利亚都曾在稀土原料生产上各领风骚,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才在稀土生产上居主导地位。从80年代起中国逐渐进入国际稀土市场,1986年以后中国在稀土的生产中一直保持了绝对领先地位。目前世界上主要进行开采、选矿生产的国家是中国、美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印度、巴西、马来西亚等。而法国在高纯单一稀土的生产上,日本在稀土深度加工产品的生产上居世界领先地位。2002年在中国和马来西亚产量增加的拉动下,世界稀土氧化物矿山产量增加3700t,增长3.92%(表2)。独居石精矿产量则与2001年基本持平。两者合计世界稀土产量103900t,同比增长3.68%。
表2 世界稀土产量 单位:t
我国稀土生产企业2002年有163家,分布在内蒙古、江西、四川等8省(区),矿产品年产能力为10.85万t,实际产量88400t,比美国地调局的估计多400t。冶炼加工处理能力超过14万t/a,冶炼产品产量为75000t。不论是生产能力还是实际产量均超过世界总需求量。因此,到2010年国家原则上不再批建新的稀土冶金项目,矿产品生产量控制在9万t水平。重点是加强稀土新材料开发及应用研究。
美国钼公司是一家长期从事稀土生产的企业,但是已经降低产量。该公司属美国优诺克(Unocal)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主要生产稀土精矿和单一稀土高纯产品,设计生产能力为2万t/a(REO),目前实际年产量约5000 t。
在印度,主要有两家稀土生产企业,即印度稀土公司(IRE)和喀拉拉邦矿物和金属公司(KMML)。IRE公司经营着3个独居石重砂矿,分别位于科拉拉邦恰瓦纳海岸、泰米尔纳德邦马纳范拉库里奇(Manavalakurichi)、奥里萨邦,主要产品是钍氯化物和氢氧化物。KMML公司在科拉拉邦恰瓦纳海岸也有一个独居石重砂矿,平均含稀土氧化物57.5%,氧化钍7.96%,磷酸盐28.2%。估计资源量钛铁矿24000万t,金红石2000万t,锆石5000万t,矽线石6000万t,独居石400万t。目前,公司正在新建一座分选厂,建成后公司钛铁矿生产能力可达300万t/a。
在澳大利亚,林纳斯(Lynas)公司在西澳大利亚的韦尔德山矿开发的稀土项目即将完成。2002年12月用采掘出的矿石样品进行了浮选试生产。计划2003年6~7月开始商业化建设,2004年3月正式开工生产,生产的碳酸稀土(浓缩原料)委托中国分离厂加工。韦尔德山矿是一个稀土、钽、铌和磷酸盐的共生矿,1980年被发现,稀土矿石的可开采量为770万t,品位为12%(91.7万t,REO),放射性物质含量(ThO2为0.0654%,U3O8为0.0039%)与中国白云鄂博矿相比,不到白云鄂博矿的1%。2002年林纳斯获得该矿100%权益。
在爱沙尼亚,塞尔麦特(Silmet)公司自1969年起就在锡拉迈埃(Sillam?e)处理厂从事稀土矿物分离,专门处理铈铌钙钛矿精矿,原一半以上原料由俄罗斯的劳沃尤斯基厂提供。1992年,原料改用俄罗斯索里加姆基镁厂的无水氯化稀土和碳酸稀土,也从中国进口原料。1999年,公司与俄罗斯的索里加姆斯基镁厂和索沃里德金属厂建立了合资企业,使铈铌钙钛精矿的处理能力增加了30%~40%,达到了12000t/a,REO产量由2400t/a增加到了3000t/a。在爱沙尼亚东北部的芬兰湾,塞尔麦特还有1个生产能力为700t/a的稀土金属生产厂和1个合金冶炼厂。
在法国,罗地亚电子与催化剂材料集团企业是生产稀土下游产品的大型跨国公司,实际上已升级为全球主管稀土新材料的公司。目前已在中国投资了15个合资企业,在上海建有8个科研实验室,公司总部设在法国西部的海滨小城拉·罗歇尔(La Rochelle)市。2002年该公司宣布已经研制出新一代用于柴油机汽车的催化剂EolysTM,这种稀土产品可除去柴油机90%以上甚至99%的颗粒排放物,目前已应用于标致和雪铁龙轿车上。
三、用途和消费
目前,稀土的消费领域主要有:催化(石油化工、汽车尾气净化),冶金,玻璃陶瓷,永磁体、荧光粉、镍/金属氢化物电池等新材料。主要的消费国家有中国、美国、西欧、日本。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汽车、计算机、消费类电子产品以及移动式电子装置需求的增长,使得稀土的应用,尤其是在汽车尾气催化剂、永磁体和充电电池中的应用持续增加。1992年世界总消费量约38500t(姚钰,1994),2002年为83000t,比1992年增加44500t,增长115.58%(表3)。
表3 中国美国稀土消费量 单位:t(REO)
我国自1998年起稀土消费量就已超过美国一直居于世界第一位。2002年我国稀土产品消费量为22000t,比2001年下降2.65%,占世界总消费量的26.51%。其中,高科技材料的用量为6000t,占全国总消费量的27.27%;冶金及机械5400t,占24.55%;石油与化工4500t,占20.45%;农业、轻工和纺织3300t,占15.00%;玻璃和陶瓷2800t,占12.73%。
日本是世界上稀土研究开发水平最高的国家,其稀土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永磁体、荧光粉、镍氢电池、抛光粉和防紫外线辐射玻璃等高新技术产业上。2002年稀土产品消费量约17500t,居世界第二。
按视消费量统计,2002年美国视消费量为11000t,比2001年减少4100t,下降27.15%,居世界第三。按用途分其消费比例为:石油精炼催化剂27%(2001年为16%),玻璃抛光和陶瓷23%(2001年为34%),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21%(2001年为15%),冶金添加剂和合金15%(2001年为14%),永磁材料5%(2001年为8%),用于照明设备、电视、计算机显示器、雷达和X-光片等稀土荧光粉4%(2001年为9%),其他5%。与2001年相比,需求总量虽然下降,但石油催化、汽车尾气净化所占的消费比例出现较大幅度增长。
欧洲稀土年消费量约10000t,主要消费领域是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和玻璃抛光粉等。
四、贸易和价格
世界稀土贸易主要在稀土资源较丰富的国家和经济发达国家之间进行。
我国自1998年以来一直保持着稀土出口国的特殊地位,不仅是世界第一稀土出口大国,也是高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大国。在世界稀土市场上,我国是惟一能够大量供应不同等级、不同品种稀土产品的国家。中国稀土产品出口主要流向日本、美国、韩国、法国、德国和荷兰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2年我国稀土产品(不计磁材、铁合金)出口总量为58926.1t,比2001年减少1145.8t,下降1.9%,出口额约20393.2万美元,比2001年减少6976.5万美元,下降25.9%。进口量为7225.0t,比2001年上升251.8%,主要是稀土金属矿、氧化铕等的进口量出现大幅度上升。进口额1421.9万美元,比2001年下降17.4%。
美国一方面从中国、法国、印度等国家进口稀土,另一方面向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稀土产品。2002年美国稀土产品进口量为14233.5t,比2001年减少5032.4t,下降26.12%。出口量为8560t,比2001年减少1041t,下降10.84%。从数量上看,美国是稀土净进口国。1999~2002年美国稀土金属和化合物进口来源为:中国66%、法国25%、日本4%、爱沙尼亚3%和其他地区2%。
日本没有稀土资源,需利用进口稀土原料来发展其稀土产业。2002年稀土产品进口量为22571t,比2001年增加2835t,增长14.37%。其中,氧化钇进口量917t(从中国的进口量为884t);氧化铈4161t(中国1119t);铈铁合金与打火石505t(中国54t);其他铈化合物(氢氧化物等)6225t(中国5651t);稀土金属、钇和钪(不包括混合物及合金)4985t(中国4947t);稀土金属、钇和钪及其无机和有机化合物4463t(中国3513t)。来源于中国的进口量为19789t,占87.67%。其他进口来源包括美国、法国、印度、爱沙尼亚、中国台湾、马来西亚、瑞典、丹麦、奥地利、德国、挪威等地。日本2002年稀土产品出口量为3498t,其中出口到中国的总量为692t,占19.78%。
价格方面,2000~2002年中国稀土产品价格不断下跌,2002年已跌至低谷。其中,混合氯化物稀土产品,REO≥45%,2002年的价格为5.5~6.5元/kg,与2001年的8.8~9.3元/kg相比,平均下跌50%;混合稀土金属,RE≥98%,25~30元/kg,下跌18%;金属钕,Nd≥99%,70~75元/kg,下跌122%。主要原因是稀土产品过剩,各厂家削价竞销所致。
美国国内市场价格比较平稳。2000~2002年氟碳铈矿精矿、独居石精矿价格一直为4.08美元/kg和0.73美元/kg。而进口价格下降的产品有:氯化稀土,平均进口价从2001年的1.61美元/kg下降到1.43美元/kg;稀土金属,从12.17美元/kg下降到8.25美元/kg。进口价格上升的产品是铈化合物(不包括氯化铈),从4.92美元/kg上升到5.03美元/kg。其他产品2002年进口价基本与2001年持平。
罗地亚公司稀土氧化物出厂价格也比较稳定,与2001年相比,2002年价格基本未变(表4)。
表4 罗地亚公司稀土氧化物出厂价 价格单位:美元/kg
续表
五、展望
近年来,稀土产品一直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并且在2001年下半年还出现了价格战,不仅导致了某些产品价格下跌40%以上,而且给产品的利润空间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迫使许多效益不好的企业破产,即便是现存的企业其大多数也在极低的利润下运作。
根据美国商业通讯公司的分析,似乎这种状况在2002年已经到达最低点,预计境况即将出现扭转。特别是随着汽车、计算机、消费类电子产品以及移动式电子装置需求的增长,稀土的应用,尤其是在汽车尾气催化剂、永磁体和充电电池中的应用将会持续增加。在未来几年,用于永磁体以及汽车尾气催化净化器的钕、铈的需求量将会以较大的幅度增加。Ni-MH电池、医疗设备、传感器以及牙科与外科用激光器对稀土需求也会增加。磁制冷将会商业化。掺铒光导纤维将进入新一轮需求旺期。
因此,美国商业通讯公司预测,今后几年全球对于稀土的需求将以平均每年3.2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到2007年将达9万~10万t。届时,全世界稀土的产值将达20亿美元。增长强势的行业有电子、永磁体、玻璃与陶瓷,以及与消费类电子产品相关的行业。
中国稀土主要出口哪些国家 中国稀土出口现状
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稀土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稀土资源是我国具有优势的矿产品之一。作为世界上稀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我国在稀土市场上占有92%以上的份额。但一直以来我国处于稀土出口量不断增加,而价格却不断下降的尴尬局面。为改变中国在稀土出口上的被动局面,我国对稀土出口逐步采取了出口配额、出口关税等措施。本文将对稀土出口管制措施做一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1 我国稀土出口管制政策的特点
1.1 收紧出口配额
商务部2007年开始对稀土出口实行指令性规划,减少稀土出口,对符合稀土出口资质的企业发放相应的配额。图1为2008-2013年中国稀土产品出口配额变化图。图中显示自2008年至2011年中国的稀土配额逐年下降,直到2012年稀土配额开始回升,2013年保持增长。
1.2 征收并不断提高出口关税
我国从2007年起对稀土征收出口关税,在2005年以前对稀土出口实施的是鼓励性质的出口退税政策,从出口退税转变为出口关税政策,可以看出我国逐渐重视对稀土重要原料的保护。
2005年5月1日,中国取消了对稀土的出口退税制度。2007年我国开始对稀土实施出口征税政策调整了稀土出口税率。2008年1月1日,将稀土产品出口税率上调,最高税率调整为25%。2011年1月1日起,为规范稀土出口,中国大幅提高了稀土产品(主要是中、重稀土)的出口关税,金属钕的出口税率由15%提高到25%;并首次对金属镧、金属铈、氯化镧及按重量计含稀土元素10%以上的铁合金征收25%的出口关税;对氟化铽、氟化镝、氟化镧、其他氟化稀土等产品征收15%的出口关税;其他产品的关税保持不变。同年还统一调整了稀土矿原矿资源税税额标准,税额上调幅度达10倍之多。根据《2014年出口关税实施方案》,39个中重稀土的税目条文中,征收25%关税的税目条文有21个,约占54%。我国现阶段正逐步限制中重稀土的资源输出,以达到保护本国资源和完善市场机制的效果。
1.3 设置行业准入门槛
2010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推出了稀土行业准入条件,从生产布局条件、生产规模、工艺和装备、能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设置稀土行业准入门槛。比如,根据该准入条件要求,轻稀土矿山企业生产建设规模的年处理矿石量应不低于30万吨;离子型稀土矿山企业的生产能力应不低于3000
吨/年。同时企业需要建有完备的三废处理系统,稀土冶炼分离项目不得采用氨皂化工艺等。从设置行业准入门槛规范稀土行业,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稀土出口量。
2 我国稀土出口管制政策效应分析
2.1 出口管制政策对出口量变动的影响
我国从1999年开始对稀土实行出口配额管制,从初期的宽松管制政策,到如今的严格管制阶段,管制力度不断加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稀土的出口。
图2为2008-2013年稀土出口量与出口配额的双y轴趋势变化图,左y轴为出口量变动范围,右y轴为出口配额变化范围,x轴为年份。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出口量明显受到出口配额限制。总体上看来,稀土的配额管制措施是造成稀土出口量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2.2 出口管制政策对出口价格变动的影响
中国管制政策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影响稀土价格:一是缩减出口配额制度,通过控制稀土出口的总量,引起稀土价格的上升。二是提高关税税率,对稀土原材料及简单加工产品的出口征税,而且逐年提高税率,从而增加稀土产品的出口成本,使得稀土出口企业减少稀土出口,进而引起稀土价格的上升。
图3为2003-2013年稀土出口价格与出口量的双y轴趋势变化图,从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出口量与出口价格走势整体呈反向关系,出口价格的增加引起出口量的降低。由于中国的稀土关税措施是导致稀土价格走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严格管制阶段,实行征收、上调稀土出口关税的措施,使得稀土出口价格迅速提高,缩减了稀土产品的出口量。
2.3 出口管制政策对价格贸易条件变动的影响
价格贸易条件(NBTT)显示一国在一段时期内出口商品的进口盈利能力,价格贸易指数可表示为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之比。计算公式为:
NBTT=PX/PM
其中,PX表示一同出口商品价格指数,PM表示进口商品价格指数。本文选定2007年作为基期,出口价格指数PX为当年出口价格与基期出口价格之比,进口价格指数PM为当年进口价格与基期进口价格之比,设定基期2007年的NBTT为1。
如果NBTT大于1,表明价格贸易条件改善.NBTT小于1,表明价格贸易条件恶化。
本文利用海关统计数据计算得出2007—2013年稀上价格贸易条件。如图4所示2007—2013年稀土价格贸易条件总体呈改善趋势,稀土产品出口价格贸易指数深受政策影响。布宽松的鼓励山口政策下,稀上产品的价格贸易条件不断恶化。而严格的出口管制政策下则促使稀土出口价格贸易条件不断改善。
3 我国稀土产品市场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稀土出口采取的管制措施,本质上只是控制资源的出口,保护本国自然资源。这些措施应与限制国内生产消费一同实施,才不违反WTO规则。而中国在限制“准出”的同时,并没有对国内进行同等限制。在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国内对于稀土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不高。不仅国内的稀土产业本身存在大量问题,而且相关的下游产业的发展还有待提高。
3.1 稀土开采方面存在的问题
(1)个人、企业非法开采中国稀土。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规定,只有国务院或者省级国土主管部门才有采矿审批权,且一个采矿证只能有一个开采点,擅自增设开采点的行为即为违法。然而,在短期利润的诱惑下,一些企业和个人无视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导致稀土的非法开采十分严重,破坏了稀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2)稀土产业集中度低,稀土流失严重。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在稀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上缺乏战略规划和统筹安排,形成了多方参与开发的混乱局面,而各环节企业规模整体偏小,上下游之间无联系纽带,部分资源品种无法有效利用,资源浪费极大。
而过于分散的格局和现行“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监管体系,也为不少稀土企业违规运作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加上企业之间缺乏信任,使得中国稀土企业在对外报价时往往竞相杀价,国外买家往往使用最低价就能购买大量的稀土。
(3)稀土开发严重破坏环境。
由于我国稀土生产企业普遍规模小、生产工艺落后、部分稀土行业环保投入少又缺乏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设施,污染问题比较突出。其对环境的破坏主要体现在三个环节:一是开采环节对植被的破坏,造成了生态系统的影响;二是稀土分离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化学药剂,若不慎落入农田会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流入河中则会对水生物产生极大的危害。三是稀土尾矿中的放射性元素具有辐射污染,对人、畜、农作物具有危害。
3.2 稀土加工方面存在的问题
(1)处于产业链低端,高端技术含量低,自主创新不足。
中国虽是稀土生产大国,然而对稀土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投入不足,导致稀土应用技术含量低,跟踪仿制多,独立创新少。在“原矿、精矿、分离产品、功能材料、器件、实用商品”这样一个稀土产业链中,中国在原矿分离产品环节上做得较为出色,但后续技术应用方面的发展极为有限。而稀土的最大价值恰恰在于从功能材料到器件再到实用商品这几个环节。由于中国处于稀土产业链的低端,大量出口低级产品的同时,利润却极低。
(2)外资企业变相交易。
为保护稀土资源,中国政府对为外资进入中国稀土行业有严格的规定,禁止外商在中国境内建立稀土矿山企业,但允许外商投资稀土冶炼分离项目(限于合资、合作),同时鼓励外商投资稀土深加工、稀土新材料和稀土应用项目。简言之,外资企业虽在国内被禁止涉足矿山开采和初加工领域,但在深加工环节不受限制。而正是这种规定,使得外资有利可寻,在中国大量买入稀土原料和金属,简单加工后便运到国外进行深加工或储备,成功地规避了中国出口配额的限制。
3.3 稀土销售方面存在的问题
(1)稀土配额加重稀土外流,同时配额倒卖严重。
我国的配额计算方式,使得企业为使出口资质达标、争夺出口权重,而逐渐偏向出口昂贵的且稀有的稀土元素,最终出现国内储量丰富且价格较低的稀土过剩,而国内储量稀少、价格昂贵的稀土管不住的现象。国家的本意是保护国内稀缺的稀土元素,而最终出现鼓励企业出口稀有稀土元素的反效果。
一个地区稀土的配额分配量是根据上一年度稀土产品的销售额、出口额来决定的。为了争夺宝贵的配额,有的企业尽量压低稀土价格,扩大自己的销售额和出口额,从而在来年获得更多配额,以配额交易来弥补在产品上的缺失,这些行为严重扰乱了中国稀土的出口秩序。
(2)走私问题日益严重。
由于我国政府逐步收紧出口配额,稀土出口量明显缩减,但长期依赖中国稀土的日韩及美国和部分欧洲国家的需求增加,为中国稀土走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由于稀土出口配额针对的是初级产品,而稀土合金在出口时并不受配额限制,因而被一些不法分子所利用,将国内的稀土简单加工正大光明变相走私出境,这种新型的走私方式更难以监管。
3.4 对企业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
(1)企业分布零散,监管部门职能重复,监控管理困难。
虽然政府在不断加大对稀土的监控管理力度,但因为我国稀土资源大多处于边远山区,而监管机构大多位于大城市,导致监管出现很多盲区。而从稀土矿山开采到出口,在国家层面涉及的管理机构就有国土资源部、工信部、发改委、商务部、环保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等,这些机构各自为政,缺乏统一协调和指挥,更使各自的监管困难重重。
(2)行业组织缺位。
行业组织具有民间性、自律性、专业性、服务性的特点,可以有效填补政府和企业职能的空白。然而,作为一个稀土生产和出口大国,中国的稀土行业却一直没有一个自己的全国性行业组织进行协调工作,只有几个地方性的行业协会,基本上各自为政、分而治之,根本无法发挥大的影响力,无法有效整治稀土行业。
4 对稀土产品市场的相关建议
4.1 稀土开采方面
(1)严控稀土矿开采,整治稀土产业混乱局面。
国家有计划的开采、实施总量控制予以宏观调控,有利于维护稀土产品在全球市场上稳定、均衡的供求关系。对稀土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执行情况季报进行严格审核,并对稀土矿开采总量控制情况进行检查,以确保国家总体战略利益。
严厉打击开采矿种与采矿许可证不符的行为,深入清理超越批准范围采矿、超量开采的行为,全面查处非法转让探矿权、采矿权行为,严厉查处越权审批探矿权、采矿权等违法违规行为。
(2)全行业整肃,采矿权向国企集中,走集约化发展道路。
国家应对矿山加以整治,将国内稀土矿的开采权集中于少数几家大型企业。同时开展稀土开发秩序专项整治,重点地区集中整治乱采滥挖行为,扭转部分地区的混乱局面,建立长期监管机制。
对分离企业进行重大重组,逐渐构建以若干大型企业集团为主导的稀土产业格局,提高产业集中度,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
(3)制定环保标准,走可持续发展方式。
要提高中国稀土在世界上的地位,实现由稀土大国到稀土强国的转变,必须切实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谋求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开发并完善适合我国稀土矿产资源特点的采、选、冶工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严格执行各项环保标准,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4.2 稀土加工方面
(1)着力产业由低端走向高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国家应支持和鼓励稀土深加工和应用产业发展,努力营造规模优势,培育一批新型产业。鼓励稀土深加工企业投入资金和吸引研发人才,提高稀土深加工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实现促进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稀土产业良性发展的目标。
加大对科研的资金投入,依靠科技创新转变稀土产业的增长方式。同时下力气搞好稀土应用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力争研究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优先支持拥有一定研发力量和研发团队的企业,开辟新的稀土应用领域,研究新的生产工艺,改造落后的生产设备。
(2)对外资限制与鼓励并重。
鼓励外资进入稀土深加工、稀土新材料和稀土应用等项目,在中外合资、合作建设的稀土项目中,凡涉及矿山的资产及业务不能进入合资范围。国家对外资的限制,将使外资无法进入上游的初级产品领域,不得不进入到下游的加工应用领域,这将对提高中国稀土产业的整体水平发挥积极作用。
4.3 稀土销售方面
(1)改进配额制度。
17种稀土元素不能使用单一的配额指标,可将稀土元素按照其稀缺程度,分解成多个标准。利用标准的差异性体现稀土的稀有程度,保证配额计算方式和实际保护意义相统一。
(2)加大走私查处力度。
稀土作为国家重点控制的出口商品,应作为海关重点稽查的对象,加大海关监管力度、提高货物查验率。对稀土走私者进行严惩,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
4.4 企业监管方面
(1)全面整合稀土产业链,形成有关部门的协调机制。
财政部、国家外汇管理局、商务部等有关部门应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加强对稀土进出口的宏观指导,协调好国内各大贸易商的关系。同时,要发起全产业链的整合,调动起金融、物流、生产、贸易的多个环节。协调各大企业和进出口商的关系,建立进出口联盟,完善统一对外谈判机制,形成一致对外的合力。
(2)建立统筹性稀土协会。
建立一个统筹全国稀土生产企业并有效实现南北联合的稀土协会,是稀土行业发展壮大的基础组织条件,协会可以为企业提供生产指导、市场调研、行业管理、中介服务、贸易摩擦预警等,还可以以组织的形式对稀土行业的重点问题如出口价格、出口配额等施加更大的影响,从而使中国稀土产业走上健康有序的发展之路。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