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油价飙升_美国极端天气油价
1.今年蔬菜价格为什么会上涨这么多?
2.国际大宗商品暴涨,我国该如何应对?
3.原油价格波动受什么影响
4.原油价格跌至两周低位,为何会一跌再跌?
5.美玉米突然走跌,粮价要降了?大家最关心两件事
今年蔬菜价格为什么会上涨这么多?
一是天气的影响,特别是极端天气带来的蔬菜减产。今年我国各地极端天气频发,在九、十月份,北方地区持续降温和降雨,对蔬菜生产产生了明显影响。尤其是一些蔬菜生产大省如河南、山东、河北、江苏、山西等地,都遭遇了极端天气的侵袭,菜地被淹没后需要补种,而补种是需要时间的。在补种期间蔬菜主要由大棚蔬菜来供应,但由于低温,大棚蔬菜产量也受到了影响。这导致很多绿叶类蔬菜上市的时间延后,出现了供需失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
二是运输费用上涨。我国蔬菜供应的格局是产集销分,目前我国四分之三的蔬菜生产集中在蔬菜年产量2000万吨的12个省份,蔬菜供应在容易受到极端天气影响的同时,也意味着蔬菜的运输半径很大。而今年以来,运输成本在不断上升,而且在蔬菜的运输过程当中,有一个非常敏感的变量是柴油价格,因为都是大货车,要烧柴油,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上涨,年内我国对油价上调了14次,今年5月份,柴油的价格为每吨6600元,而到本月柴油价格已接近7600元,涨幅15%,这就意味着运输方面油价推升成本的压力很难消化,势必会传导到蔬菜运输上。
三是生产成本的增加。今年以来,煤炭、石油等大宗商品大幅涨价,导致农资产品如化肥、、棚膜、地膜、包装纸箱等,也都出现了大幅上涨,这导致种植成本提升三成左右,如果目前这种状况持续,种植户只能继续通过调高农产品价格来转嫁成本。
四是各国央行对货币取量化宽松的政策。在后疫情时代,以美国为首的欧美、日韩等国家,对货币取量化宽松的政策,包括供应链的短缺等等,本身导致这些地区的食品价格在飙升的同时,也会传导到国内。
因此,近期蔬菜价格大幅上涨是季节天气因素叠加生产成本上升、国际经济形势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
蔬菜价格什么时候才能降下来?
目前极端天气已经过去,而且很多受灾的蔬菜主产区都在努力补种蔬菜,因此,供需矛盾再过一小段时间之后就会明显缓解。
一是整体上来看,我国的蔬菜供给保障能力很强。我国的蔬菜产量,已经连续10连增,年蔬菜种植面积达3亿亩,目前蔬菜年产量为7亿吨,人均年蔬菜水果的消费量超过500公斤,稳居世界第一名。同时,目前在田的蔬菜规模是1亿亩,同比去年是略有增加的,所以,长期以来形成的蔬菜供应能力,包括蔬菜生产、供应的各个环节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应对蔬菜短期波动、保供的能力是经受得住考验的。
二是这次涨幅较大的为叶菜类蔬菜。进入11月份后,随着南方地区广东、海南、云南等蔬菜产区的叶菜大量上市,预计在20天左右这些蔬菜价格就会有明显降幅,而北方大棚蔬菜也会陆续上市,这都会给市场供给形成有利补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
三是蔬菜的替代性很强,可选择性也比较多。而这次根茎类蔬菜如土豆、洋葱等涨幅并不大,同时国家会投放耐贮存的储备蔬菜来调节蔬菜供应的结构性失衡。
四是推升蔬菜生产成本上升的因素正在缓解。随着国家对农资产品管控政策的陆续出台,比如对农药化肥相关行业的调控等,使得哄抬物价、囤积居奇的现象在减少,所以总体来说推升成本上升压力将通过政策红利的释放逐步在缓解。
五是农民的种植意愿在提高。随着蔬菜价格的上涨,很多菜农愿意扩大种植面积,因为这样可以短期内获利更多。
蔬菜价格会有所回落,但不意味着会回到一个很低的价格区间,除了通胀因素外,在供求衔接过程中某些品种存在短期内的结构差异,所以,受灾蔬菜品种的价格今年还会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国际大宗商品暴涨,我国该如何应对?
我来说下个人的看法。
从全球来看,大宗商品基本上是各种原材料,是工业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必须品。对于,国际大宗商品来说,只要需求量上来,形成上涨预期,其价格便会节节攀高。
除此之外,世界各国央行若执行量化宽松的政策,也会导致大量资金涌入大宗商品,推动其价格上涨。
大宗商品上涨虽然让输出国和热炒资金赚得盆满钵满,但对于进口国来说,却是另一番景象: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工厂需要花更多的钱购买原材料,进而导致成品价格上涨,最后,进口国形成物价快速上涨的情况。
很不幸,我们正好是世界大宗商品的主要购买国之一,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使得我们的通货膨胀压力非常大。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同时也是世界工业品的出口国,海量的对外出口,是我们缓解通货膨胀压力的重要手段。
因此,应对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我们可以在内外两个方面来应对:
首先,内部淘汰落后产能,压缩原材料进口数量
在我们成为世界工厂的过程中,曾经为了追求规模,而大量建设技术落后的生产线。这些生产线,在生产同样商品的前提下,不仅消耗更多的原材料,还更污染环境。这些生产线,就是近年来一直强调的落后产能,若对其进行升级,原材料的进口数量将会明显下降。
当需求量下降,大宗商品便没有了上涨预期,其价格必然会下降。因为,大宗商品一旦形成上涨预期,海量的资金便会涌入期货市场,推动价格的上升,而需求量下降,导致上涨预期结束,资金流出,价格便会回归理性。
其次,加快推动产业集中度,获得对大宗商品价格干预的能力
此外,我们在淘汰落后产能时,也要加快产业整合,形成一大批实力强劲的巨头,以影响大宗商品的价格。虽然,我们是世界原材料的主要进口国之一,但对大宗商品的定价权却没有丝毫的影响力!
而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产业集中度不够,各自为战,为了原材料竞相提高价格。若在相关行业中,提高集中度,只有几家企业参与报价,凭借巨大的市场需求量,大宗商品价格肯定难以提高。
再次,提高商品价格,将压力传导出去
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必然导致工厂成本的上升,而为了缓解压力,需要改变之前的商品出口逻辑。在之前,工厂为了卖出商品,很多选择低价售卖,结果就是作为商品生产地的我们,只能获得微薄的利润。
面对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若还按照之前的模式运转,工厂的微薄利润也会被蚕食殆尽。因此,需要将出口商品的价格提高,以缓解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压力。
最后,提升技术,走向中高端制造
与低端制造相比,中高端制造,尤其是高端制造,对原材料价格上涨普遍无感。其高技术的属性,决定了在高端制造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原材料所占比重非常有限。
因此,产业升级,是一定要走的道路,不然,就会难以摆脱大宗商品价格对工厂利润的影响。
综上所述,是个人关于大宗商品上涨时,我们的应对措施的一些想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油价格波动受什么影响
影响原油价格的因素:
1、供求关系(不用解释太多吧),
2、宏观经济(政策法规,通货膨胀,货币汇价:主要是美元,利率等)
3、国际政治因素(地区争端,战争)
4、相关市场的联动性(黄金,外汇(主要是美元),股票)
5、投机活动和国际游资 ,
6、心理因素(交易者对市场的信心程度)
通常认为都是以上因素 还有一种观点 是老师傅说的 相当精辟;真正影响国际原油价格的东西记住只有一个:资金。 资金是否进入了原油市场或者资金是否从原油市场抽离。资金可以分类为:供求的资金、炒作资金、避险资金。 1、供求资金,就是需求,市场上的正常需求。2、 炒作资金,一旦价格超过了供求关系,偏离了正常价值。或者一个超常波动的出现都是供求资金的进出造成的。
原油价格跌至两周低位,为何会一跌再跌?
第一、受疫情影响,需求端急速下跌引起油价下跌压力。
我们都知道,整个全球原油进口主要集中在亚太,欧洲和北美三大地区,合计占比全球原油进口的94.9%,据统计其中2018年,亚太各国原油进口总量12.12亿吨,占比全球石油进口量的53.6%,各国平均原油对外依存度71.5%。2018年,中国原油进口4.65亿吨,占比全球原油进口量的20.5%,全球第一,原油对外依存度72.5%。 2.美国 2018年,美国原油进口3.86亿吨,占比全球原油进口量的17.1%,全球第二,原油对外依存度42.0%。 3.印度 2018年,印度原油进口2.28亿吨,占比全球原油进口量的10.1%,全球第三,原油对外依存度95.4%。 4.日本 2018年,日本原油进口1.51百万吨油当量,占比全球原油进口量的6.7%,全球第四,原油对外依存度82.8%。
目前由于疫情影响,据统计2020年中国进口原油大幅下滑,引起产油国库存增大,其它国家目前一样受疫情蔓延引起需求下降的情况。需求下降,油价自然有降价压力。
第二、产油国寻求减产保价未果引擎恐慌情绪蔓延。上周五以沙特为首的欧佩克在与俄罗斯的原油减产谈判宣告破裂,周一沙特报复性调低原油价格,导致原油价格继上周五大跌约10%后再次大跌超30%,日内最低价格触及31.38美元,引发全球对地缘政治及经济下行风险担忧再度升级。
其实这个是由于非理性引起的恐慌情绪蔓延叠加了原油的大幅下跌趋势,加剧了暴跌。
第三、做空机构累累发出悲观预期及做空言论。记得华尔街的大鳄是最为凶猛的做空力量,如果大家还记得每次经济危机来临总有一些大鳄通过做空赚得盘满钵满。
上个星期多家国际机构认为,国际原油价格,很可能将从现在的45美元左右,跌到20美元左右,甚至会跌到10美元左右,没想到暴跌来得如此之快!紧紧过了一个星期都不到就跌到了30美元,简直就是闪崩模式!
2020年的原油价格简直就是一个噩梦的开始,原油价格从年初的最高的65.65美元,短短两个多月时间腰斩不止。最低跌到了27.34美元,总之就是恐怖来形容了。
此时全球关注的一个问题是,2014年油价崩盘的噩梦是否会重演。众所周知,当时沙特和俄罗斯与从未参与限产协议的美国页岩油生产商争夺市场份额,大幅增产导致价格下降,当时的销售收入已不足以覆盖页岩油的成本,逼迫许多美国页岩油生产商走向破产,在2015年末和2016年初跌到了25美元水平。
不过,之后页岩油却靠着借债活了下来。欧佩克之后不得不拉拢俄罗斯实施减产。时至今日,原油世界还在为当年沙特的决定买单。
当然作为原油进口大国的我们而已,量化擒牛认为油价暴跌绝对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如此一来我们可以节省多少外汇储备啊,加上原油价格暴跌有利于RMB国际化,美元不再那么牛哄哄了。
美玉米突然走跌,粮价要降了?大家最关心两件事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玉米生产国和出口国,美玉米产量及价格变化往往被看作是国际玉米市场的风向标,一定程度上掌握着玉米的定价权。
自2020年全球疫情爆发后,国际粮价迅速飙升,其中就以玉米价格涨幅最高。
在随后的几年里,美玉米价格一直处于高位。
到2022年,随着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后,全球市场对于通胀见顶、经济衰退的预期越来越强烈,使得大宗商品等价格从高回落,这其中也包括粮价。
但我们之前说过,粮食和其他大宗商品不太一样,粮食有其刚需性,再加上经历过这次市场变动后,全球囤粮意识大增,再加上极端天气的不确定性,整体粮食供需格局仍然呈现稳中偏紧的格局。
例如,近期美国就正在遭遇着寒潮风暴天气。
美国北部地区就出现了大雪和冻雨,南部则面临着龙卷风和洪水的威胁,多地都发出了天气预警。
受此影响,美国各地的交通、电力、水力以及农业等都受到严重冲击,这使得美玉米等价格纷纷上涨。
然而就在本周,美玉米的走势又出现了下跌,原因是美联储年初公布了去年底关于货币政策会议的纪要,其中美联储官员再三重申了降低通胀的决心,并警告市场不要低估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维持高利率的意愿。
这一信号的释放使得大宗商品市场再次承压,纷纷走跌,美玉米、小麦等也均大幅走弱。
对于美玉米的突然走跌,其实大家最收藏两件事:
一是这种下跌是暂时的还是持续的?
这将影响2023年国际玉米市场的走势。
其实对于美玉米的走势,主要收藏两个方面:
第一是美玉米的消费情况。
美玉米的消费主要是工业消费、饲用消费和生物燃料。
在2010年以前,饲用消费在美国玉米的消费中占比很高,达到50%以上。
但随着美国新能源法案的推行,燃料乙醇的消费量开始大幅增长。
而数据显示,去年美国生产乙醇的玉米用量出现下降,再加上国际油价不断回落,使得燃料乙醇的用量预期也跟着下降。
此外,美联储释放的将继续抑制通胀,保持高利率的信号也使得市场对于2023年需求普遍看低。
第二是新一季美玉米产量预期。
虽然当前来看,美玉米受极端天气影响产量出现波动,但真正影响有多大仍然是未知,且天气炒作一直是常用把戏。
二则是美玉米价格下跌,对国内玉米会有哪些影响?
去年,国内玉米收获时,市场看涨预期较浓,而事实上,玉米价格也走出了“高开”的局面。
除了种植成本上涨,惜售情绪浓,以及替代谷物减少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进口玉米价格上涨,与国内玉米形成倒挂。
在我国进口玉米中,近两年美玉米占比激增,尤其是在俄乌冲突爆发后,美玉米甚至一度成为唯一进口来源。
但从去年底开始,美玉米价格从高位回落,使得进口玉米到港成本也不断降低,从3400元/吨的高位回落至2800元/吨上下,也使得国内市场情绪有所缓解。
不过,市场普遍认为,2023年全球粮价的走势将逐渐趋缓,虽然导致粮价波动的因素仍然存在,但在总体宏观经济预期走弱的情况下,国际粮价也将渐渐回落稳定。
此外,除美玉米外,2023年南美玉米的产量也备受收藏,尤其是巴西这个强劲对手,从去年开始玉米出口量就不断大增,一度被认为是美玉米最有力的竞争者。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美玉米有点骑虎难下,一旦价格炒得太高,那么南美玉米很快会争抢市场份额。
因此,这么来看,在需求走弱,竞争强劲的格局下,美玉米很难再走出太大的行情,回落至逐渐稳定是大概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