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到底是阴谋还是阳谋

2.国际油价大幅下跌,是什么引起了产油大国的价格战?

3.国际油价下跌对石油股有什么影响

4.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对我国国内能源市场的影响

到底是阴谋还是阳谋

国际油价大跌对国内市场冲击_面对国际油价持续低迷

一段时期以来,国际油价连续下跌,目前已跌至80美元/桶以下。

目前,国内外各种机构对于油价下跌成因众说纷纭,若要对其进行分类,大致可分为阴谋论与阳谋论两类。前者的主要观点是将美欧阵营,特别是美国视为油价下跌的“罪魁祸首”,认为美国是出于私利目的,为了打压俄罗斯,一路暗地主导油价下行,但具体到美国暗地主导油价走势的具体措施似乎又说得不很明确。至于油价下跌过程中的沙特不减产行为,也有人将其视为一种阴谋,认为沙特不减产是为了打压美国的页岩油开事业,旨在巩固和维持自己石油生产大国的地位。不过,阳谋论者并不认同油价阴谋论之说,认为美国目前尚没有足够强大的能力左右国际油价;他们主要从供需基本面的因素出发思考油价波动问题,认为全球宏观经济形势低迷造成需求疲软以及美国页岩油产量的增长是造成本轮油价下跌的主要推手。笔者以为,这两种不同的观点更多体现了分析问题的角度和立场差异,其事实依据有相同之处,殊途同归。阴谋论的说法有政治标签,但其实施手段依然离不开实体经济。换个角度看,纵使美国主导的阴谋论为真,它的实施也需要有产业载体,终逃不出要通过扩大石油供给以影响人们的心理预期这一手段。至于选取何种手段,则有多元选择,可以是扩大石油供给,可以是提高美国页岩油的产量,也可以是“串通”沙特不减产。

争论阴谋阳谋的真伪似乎没有太多的意义。即使是美国真的在实施依靠压低油价打压俄罗斯的阴谋,那也需要有一定的度,过犹不及是硬道理。对美国而言,油价下跌使得俄罗斯处境难堪,不管是否是美国有意而为之,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借油价下跌惩戒俄罗斯的目的应该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油价下跌对俄罗斯经济的冲击要比美欧之前发起的针对俄罗斯的制裁威力强大,因为油价波动的杀伤力更广。但事物总是有它的两面性。油价下跌对美国难道就没有负面影响吗?答案是否定的,问题的关键在于美国的页岩油开成本。

美国能源独立梦想的重拾应该说源自美国页岩油气产业的蓬勃发展。“页岩气革命”的发生已经让美国成为天然气第一生产大国,天然气不出口让美国很多领域实现了能源替代,特别是电厂的煤炭燃料已让位于天然气,如此一来,美国的碳排放数量快速下降,经济也有了新的增长点,就业也被拉动,总之好处很多。页岩气之后,美国希望在页岩油方面继续有所作为,从过去几年的表现来看,美国实际上已经做到了。页岩油产业能够在美国发展起来,高油价是很重要的一个驱动因素,高油价悄然掩盖了较高的开成本。如果油价低迷现象长期持续下去,对页岩油生产的影响不言自明。而页岩油产量下降,还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页岩气,因为目前美国页岩气产量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富油区,单纯的干气生产利润空间很小。从维护自身利益角度出发,若油价过低影响到美国页岩油气发展大局的时候,美国应该不会坐视不理。

基于以上分析,国际油价下跌的底限很有可能就是美国页岩油的生产完全成本。伍德麦肯锡最近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当油价在80~90美元/桶时,美国页岩油行业整体有利可图;当油价在70美元/桶时,投资商将只对甜点区感兴趣,此价位令页岩油行业的现金流将大幅减少;当油价在70美元/桶以下时,页岩油开将严重滑坡。此外,伍德麦肯锡还对全球60家石油公司包括大量在美从事页岩油气生产的本土及跨国公司进行调研,发现这些公司的经营保本油价是80美元/桶。若低于此油价水平,多数公司仅能维持日常的开支及现有的产量规模,公司正常发展所必需的勘探投资将严重萎缩。而近些年全球油气勘探成本持续上升,因此,基于石油行业可持续发展需要,油价下跌的底限是原油生产成本。

伍德麦肯锡对于页岩油气行业的保本价格及石油公司经营的盈亏平衡点价格的分析建立在10%的内部收益率的设基础上。但是从实践角度看,10%的内部收益率选取比较保守,许多项目在评价过程中的内部收益率选取要高于这个水平。一般情况下,内部收益率要求越高,所需要的相应的油价水平也就越高。伍德麦肯锡依据其研究报告认为国际油价下跌的幅度不会太大,在2015年由当前的低于80美元/桶水平可能反弹至90美元/桶附近。若考虑石油公司投资项目评价时提高内部收益率要求,这样的预测或许还趋于保守。据此分析判断,油价再次过百美元的可能性不是没有,这是基于行业生产成本底限得出的结论。

说的是这个吗?

国际油价大幅下跌,是什么引起了产油大国的价格战?

开车的朋友们都有一种非常美妙的感觉,因为油价一直在下跌,原先国际油价每桶是30美元,现在已经降到了每桶30美元以下,专业人士分析还有可能降到10美元以下,石油价格下跌源于石油大国之间开展的价格大战。

石油作为全球最重要的战略及价格波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一次石油价格猛跌最直接的因素是维也纳联盟协议意外流产。维也纳机制也叫做欧派克加机制是欧派克成员国和非欧派克成员国通过合作签订限制原油产量,进而稳定国际油价的机制。维也纳联盟先前的减产协议将在3月底到期,联盟的成员国将携手进一步减少石油生产规模,以稳定油石油价格。

但成员国在第8届欧派克与非欧派克的减产会议谈判上,没有达成最终的协定,各国都不让步,以期保持原有的市场份额。谈判破裂后,石油输出老大沙特阿拉伯率先发动价格战,宣布其在欧洲、远东、美国的石油大幅度降价,进一步抢夺市场份额,俄罗斯等国只能被迫应战,纷纷调低石油输出价格。沙特表示如果效果不明显的话,沙特会进一步加大石油的产量。

石油卖不出去不得不降价,主要原因在于世界经济的持续低迷,欧美各国的生产率大幅下降,日本、韩国GDP增量也不断缩小,南美各国也是一片哀嚎。雪上加霜的是疫情一波又一波的席卷全球,更是世界各大工厂全部或者部分停产,大大减少了对石油的需求。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能源结构的调整,石油的使用率在逐步下降,新型能源、天然气以及可替代比重在不断增加,自然对石油价格的上涨造成了很大威胁。

国际油价下跌对石油股有什么影响

一般来说只要油价还在60美元以上那么油价下跌都应该对中石油有利,但如果油价持续低迷跌到60美元一下,那么中石油的原油业务利润就会下滑,同样会抹掉炼油业务赚的钱 当然这只是基本面分析,股票市场没这么简单,不会单纯反应基本面变化,尤其是中国股市 ,A股的中石油不值得投资,不用在意所谓的回购,那纯属政治行为

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对我国国内能源市场的影响

字数多了,贴不下了,你去看看原文吧

二、长期石油政策抉择和金融博弈

石油作为一种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历来是影响各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当今世界经济处于经济调整的复苏阶段,各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折、更新,进一步扩大了对国际石油的需求,其中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升级周期,更加大了对石油能源的需求。由此可以看出石油价格的重要性。如果石油价格过高,将促使生产成本上升、物价上升,直接制约经济的发展速度;反之,如果油价过低,将使石油出口国的外汇收入大大减少,从而损害了石油出口国的经济利益;因此,中期看,如何将国际石油价格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是国际社会需要妥善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1、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上涨是世界经济进一步增长的不确定因素。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国际石油价格每桶上涨5美元,1年内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将下降0.3个百分点。石油生产和价格涨跌是一个周期性问题,并且会影响不同类型国家的经济增长。国际油价处于高位时会导致石油生产过剩、供过于求,继之价格又会暴跌,由此又导致石油生产收缩,石油价格上涨,这已经是由历史证明的经验。因此,有关国家经济增长不能不受这种石油生产------价格周期的影响,相比之下,石油输入国将比较出口国更易受到这种经济周期波动的冲击。目前工业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对石油的需求也有增无减,石油是发达国家最重要的进口项目,并且是对外贸易中最大的逆差项目。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对于严重依赖进口的欧元区国家所产生的影响将最为直接,欧元贬值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国际石油价格上涨所造成的欧元区通货膨胀上升的压力。即使由于石油输出国增产,使涨价问题一时得到缓解,也不可能改变这一基本走势。

从发展中国家看,近年来亚洲经济复苏势头比较好,扩大了对石油供给的需求。1990--1999年期间,除西亚产油国外,亚洲东部国家的石油需求增幅约占全球石油需求增幅的80%;如果油价居高不下,将对亚洲国家的财政收支、通货膨胀、国际贸易收支、偿还外债能力等都形成较大的压力,影响亚洲经济继续增长的良好势头。北美、欧洲和亚洲是世界的三大石油市场,其中亚洲的石油需求增长速度最快,但是作为亚洲主要产油国的产油量却基本上没有增长,这使亚洲各国从中东的石油进口量大幅度上升。另外,主要产油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动荡性也直接影响着油价的波动上涨,如委内瑞拉的政治问题使石油减产严重,沙特阿拉伯经济引起的设备老化石油减产,以及伊拉克破坏性的石油状况,都是油价潜在波动隐患。在产油国中,一些严重依赖石油收入拉动经济的发展中国家或经济转轨国家,如俄罗斯等,受到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大,涨价使之大喜,跌价则大悲。2003年以来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世界经济的总体复苏态势和增长水平。随着伊拉克紧张局势因突发暴力再度恶化,国际油价的高企可能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障碍。

2、能源需求结构调整的必然性。伴随经济全球化、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各国国民经济实力的快速增强以及经济增长质量提高,各国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2004年世界石油需求每日增加165万桶,石油日消费量达到7990万桶。同时,国际能源需求的结构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世界原油库存在减少,石油开的、技术与设备综合问题凸显;还有燃煤需求有所下降,燃油及燃气需求迅速增长,从而使国际燃油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随着新经济高科技含量的增加,国际石油生产、运输、储存等也有高新技术的更新改造,替代石油以及原油组合也逐渐显现,天然气、氢气等能源开发也对国际石油供求格局具有影响。由于世界经济面临传统经济转向新经济的转换,特别是出口拉动转向投资带动的结构转型,各国内需的扩大不仅增加了投资需求,也促使国际原材料价格急剧上涨,石油与钢铁、煤炭等原材料的上涨便具有连带反应。全球化商品流动时代使国际石油市场出现运输瓶颈和储存技术难题,运输成本的高企、港口和道路拥挤、储存成本上升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油价进一步上扬。

美国能源署预计,全球对各种形式能源的需求将在今后20年中增长54%,仅原油日消费量就将可能增长至4000万桶;美国能源资料协会(EIA)的2025年远景预测还显示,发展中国家能源使用增长将最为强劲,尤其是中国和印度,因经济颇具活力将进一步加大能源需求。预计今后20年中,发展中国家的能源使用量将锐增91%,而工业化国家用量将增长33%。2025年全球石油需求预计将增至每日1.21亿桶,2004年为每日8100万桶。美国、中国以及亚洲其它发展中国家将消化近六成的新增原油。有数据显示,亚洲2004年的能源需求将增长8%-10%,石油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不言而喻。

3、国际经济关系的协调性。石油问题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具有多层面的复杂性,比如OPEC与非OPEC之间的矛盾,石油供给国与需求国之间的矛盾,进而延展至大国与大国、强国与强国、富国与富国、大国与小国、富国与穷国等不同层次的复杂协调合作关系。国际石油价格不确定的波动干扰了世界经济的复苏,增加了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策协调的难度。国际石油问题引发的国际经济关系中石油产出和需求的关系变异,聚焦在金融安全与经济利益,石油问题成为国别关系强化与松散、重组与离合的重要筹码,其中主导的突出影响因素是美国经济利益、政治霸权、军事强权及其在金融市场中独特地位。石油问题是美国对外政治、贸易、经济与外交关系的主线,也是美欧日经济金融竞争与较量的主要战线之一。统计数据显示,美国从中东的石油进口占其石油进口总量的25%,欧洲占60%,日本占80%,美欧日三大利益集团竞争源于石油,又怨于石油。

世界经济发展供求格局的日益明显,发达国家是主要石油消费国,而大部分石油出口集中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这里既相互需要,又相互矛盾,是一种需要不断调整和协调的关系。此外,美俄、日俄、中俄、中日以及新老欧洲之间的多重和复杂的国际关系均有石油色彩的渗入,政治意图也已成为油价波动的重要诱因。特别是俄罗斯与西方一些大国的利益交错,其中既有西方对外扩展与俄罗斯深化利益需求的意图,也有西方对俄罗斯石油需求的战略意图,日本的西伯利亚输油管线举动已经显为人知,美国更是谋划长远。

从地域角度看,海湾石油是工业发达国家所用石油的主要依托点。因此,世界舞台上的国际力量都紧紧盯住海湾巨大的石油储量,巴以冲突不断、海湾战事连连,也就不难寻味。海湾石油是世界经济和政治问题的焦点之一,它的起伏跌宕预示着国际局势的发展趋势。美国对伊拉克战争结束之后,预测国际石油前景将更为困难,战事对石油市场影响超出预期。2004年政治因素将对石油价格起主导作用,随着政治问题的化解减弱和积聚增强,油价波动继续扩大。

4、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差异性。自欧元问世以来,对欧元的排挤和打击一直是美国国际金融战略的主旨,有形和无形较量已经使欧元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与风险。美欧根本性的差异对立在于全球化与区域化理念的博弈。美日是经济全球化的极力推崇者,因为美日经济规模与市场份额和发展水平的主导,使他们在本地区内难以与弱势的广展中国家或新兴市场经济体相融合,担心在区域化中付出"代价",他们必然以全球化显示其优势并巩固其利益,;而欧洲则是政治、经济、金融和贸易等相对均衡的发达国家经济体,具有实现区域化的先天优势,欧盟5月1日东扩10国的实现,使新老欧洲的融合形成更强大的经济联合体,无论经济、人口或市场已经超出美国。美日和欧洲之间全球化利益主导和区域化利益差异,以及不均衡和均衡的状况,是形成各自经济全球化和欧洲经济区域化理念不同的主要原因。美欧日经济金融理念的差异也反映在金融市场汇率、股价、金价或油价等价格竞争中。在国际石油的争夺上,三大经济体或货币体也必然会以各自经济全球化或区域化理念,加大国际产品的竞争。以科索沃和阿富汗、伊拉克战争冲击原来的石油供求格局,辅之以货币竞争,则是不可忽视的美国全球化战略意向。从日本看,为弥补自身石油需求,其加紧与亚洲、中东国家的经贸合作,改善甚至强化与俄罗斯的关系,其动向也值得揣摩和研究。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国际石油价格走势已经超出市场相对乐观平和的预期,石油作为政治战略筹码的用途大有提升,并潜藏有美国等大国金融战略的策划。美国可以运用美元报价体系的优势,以美元挂钩石油报价手段控制油价,并伴之石油储存的策略,进一步显示其全球石油战略和金融战略的综合优势。

[对策]国际油价走势与我国石油战略

国际石油价格因全球经济复苏需求而扩大,因产油国政策调整而紧张,因地缘政治因素而恶化,因季节因素而变化,未来前景不容乐观。无论如何,石油持续走高必然影响世界经济增长。预计国际石油市场价格趋势短期内难以稳定向下,中期将会继续持续高企。因此,2004年的国际石油价格高点将会突破40美元乃至45美元,全年石油平均水平将可能达到35美元左右,高于去年31美元的平均价;如果国际石油价格一段时间维持35-40美元的高位,世界经济增长至少有0.2个百分点的减值;未来2-3年,国际石油价格将继续在涨跌中高企,但年平均价格有可能在33-38美元区间波动。对于世界经济而言,金融风险与石油危机都不可掉以轻心,更值得关注与防范因石油价格变化所引发的国际金融风险,包括美元动荡性风险和欧洲货币潜在的危机风险,这两大货币汇率走势与石油价格水平直接联系,必将影响全球经济、金融、贸易和投资等相关层面的变化与调整。今年以来已经召开和即将再聚会的G-7,都一直关注石油与汇率问题,突出表明了石油与金融安全的必然联系和重要影响。而全球利率上调的动向,将会进一步加大国际金融市场与国际石油市场联动效应。

我国是国际石油市场一个新兴的战略因素。扩大石油进口成为国际石油价格的一个重要影响。随着经济持续增长,我国已经成为石油需求大国,去年进口石油达到9941万吨,今年可能达到1.1亿至1.2亿吨,这也是4年来世界石油消费量的最高点。近期国际能源署的预测指出,中国石油需求增长将继续超出预期,为高企的国际油价提供支撑。国际能源署将我国2004年第一季石油日需求量上调18万桶,至614万桶,较去年同期增长18%。目前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03年原油及油品进口量平均为每日210.6万桶。我国2月石油日进口量猛增至创纪录的316.2万桶,比1月高28.3万桶。我国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04年前3个月的原油进口量达3014万吨,较上年同期飙升35.7%。而OPEC在近期的月度报告中也指出,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OPEC将提高2004年度的世界石油消费量预期,2004年世界石油消费量预期由原来的每天2387万桶提高到2617万桶。

在我国能源消费开始对国际能源市场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国际油价的波动也导致了我国国内的油价波动。我国从1998年开始对国内成品油市场实行动态管理,即根据国际市场上原油价格的涨跌来调整国内的成品油价格。国际市场油价的巨幅波动,不仅影响石油及上下游企业的经营绩效,加大了相关企业的经营难度,同时也对我国经济的走向,特别是价格走向产生广泛影响。有鉴于此,我们应当加快实施"国家石油储备战略",开展石油期货交易,完善国内成品油市场的价格形成与调整机制,维护我国的石油安全和金融安全,以确保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