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与港口股关系_油价与港口股关系如何
1.中远海控股价为什么在这上下浮动
2.石油价格和房价的关系
3.那些年,消失的集装箱和大船 | 港口圈
中远海控股价为什么在这上下浮动
原因一:运价断崖式下跌,业绩上涨的预期不复存在。今年以来,全球集运价格暴跌,集运从景气周期划入了下行周期。
大家看下图,这是波罗的海运价指数(简称FBX):全球集装箱运价指数(Freightos Baltic Index (FBX): Global Container Freight Index)的走势:
从走势图可知,高位以来,集运价格已经从11000美元跌到了5000美元,直接腰斩,而中远海控是集运龙头,业绩和运价高度相关。随着集运价格断崖式下跌,海控的业绩上涨预期将当然无存。业绩下滑的预期已经形成,股价自然就失去了上涨的基础。所以,中远海控半年报公布后,股价下跌就是预料中的事情。
运价下跌这个事,不光波罗的海指数,国内的集运指数也腰斩了:
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也腰斩了:
海运指数中,只有波罗的海油运指数(BDTI)是上涨的,上涨的原因大家都知道,地缘冲突叠加多国制裁导致运输链变长,价格上涨。
这就是为什么今年以来整个海运领域的股票只有油运板块大涨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我今年年初发布在星球里的中远海能能够大涨300%、成为下一个中远海控的原因,底层逻辑就是油运价格上涨,业绩上涨的预期增强,股价顺势上涨。
运价暴跌,中远海控业绩上涨的预期不复存在,这是海控股价跌跌不休的根本原因。
原因二:航线恢复,海控的优势不再。海控的这一轮上涨主要是受益于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的冲击,疫情导致大量航线停运,供不应求,运价上涨,而国内疫情控制的比较好,海控抓住了这个优势,赶上了高运价这个节点,业绩爆发,股价腾飞。属于驱动驱动带来的景气周期。
现在,全球疫情基本控制住或者为了恢复经济,疫情管控不那么严了,海运航线大量恢复甚至扩张,集运的供求关系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运价的下跌反应的就是供求的改变。这样的话,海控因为疫情封控取得的优势将不复存在。股价上涨的逻辑自然也就不成立了。
原因三:业绩增长疲态尽显,机构疯狂跑路。海控上半年营业收入2107.85亿元,同比增长51.36%;归属股东的净利润647.22亿元,同比增加74.46%。绝对数看起来很亮眼,创了历史新高,可是看相对数,不论营收还是净利润的增长都只有两位数。对一个周期股而言,两位数的增长根本不能说是增长,增长疲态已经很明显。
业绩增长放缓这个事其实从去年3季度就开始了,我也是那个是时
石油价格和房价的关系
二者的关系,是否油价涨房价跌,不是经济学专家,只能臆测。但其实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是利率。
至少近代社会没有一个国家在高通胀下房市和股市还能继续涨的。原油是最基本商品,高油价导致更高的通胀,就会加息平息消费。利息上去,买房的老百姓更加还不起月供,美国的次贷危机就开始。
关于加息,就如温水煮青蛙,一直加,再回头看,发现很恐怖,哇,那么高了。
现在的石油价格,更多是美国的公司操纵原油期货市场而凭空高估的,让全世界为这些公司的利润添砖加瓦。中国的石油需求巨大,为这些公司做的贡献也是巨大的。由于这些推高油价的主体是公司,虽然知道是美国的授意,其他国家也只有吃哑巴亏。期货市场对中国金融来说不陌生,但我们了解规矩,却完全没有进入人家的游戏圈子,对游戏规则不了解。意向被,斡旋余地甚小。
这种环境下,被动接受油价至少短期是难免的。除非中国联合某个石油输出国(还要是伊朗这种反西方社会的),单独交易,以全球最大原油市场之一的身份撇开欧佩克和西方金融炒作集团。
所以老百姓希望控制油价,与国内实际情况相符。毕竟不调低油价,确实保护了石油产业,却伤害了所有其它产业。如果与国际接轨,高通胀到高利率,房价低了,最多后悔投资时机不对。还不起,这问题就大了。
控制油价比较好玩儿的事情现在已经在发生,外国油轮来中国港口疯狂加油。70美元对140美元,谁不加谁脑子有问题。
那些年,消失的集装箱和大船 | 港口圈
近日,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航运公司马士基集团宣布大规模重组,马士基将通过进一步战略整合,提升客户体验,为其提供更优质的端到端服务。
具体而言,马士基旗下萨非航运品牌(Safmarine)将并入马士基品牌,以增强客户接触全球综合性产品的机会。丹马士品牌(Damco)中的空运和拼箱业务(Air and LCL)将和马士基物流与服务产品整合,成为马士基端到端产品的有力补充。也就是说,萨非航运Safmarine和丹马士Damco这两个品牌将完全退出市场,。
事实上,在航运市场快速发展的40年间,“新面孔”咱们见得不多,“老朋友”倒是告别了不少。许多航运公司和品牌因破产、收购、合并等原因退出市场,它们造型独特的集装箱和大船只能成为“老码头”心中一段难忘的记忆。
40年间“消失”的航运公司,你还记得几家?航运江湖的“恩怨情仇”,你又知道哪些故事?
SeaLand
最初的SeaLand由美国卡车运输业企业家马尔科姆·麦克林创立,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集装箱之父”,发明了统一尺寸的集装箱中而实现了航运业的革命。
1956年4月26日,麦克林推出了世界上第一艘集装箱船Ideal-X,该船从新泽西州的纽瓦克到德克萨斯州的休斯顿,甲板上装有58个集装箱。
1999年12月,马士基航运收购了SeaLand;2000年,马士基航运公司在全球将其商业名称更改为 Maersk SeaLand。
2015年1月,SeaLand作为马士基集团在美洲的独立运营商开始运营。
CGM
CGM,这个缩写怎么看着有点眼熟?没错,它就是当前全球航运公司运力排行第二的达飞集团(CMA CGM)的一半。
1855年,法国航运公司Compagnie Générale Maritime(CGM)成立,不久后更名为Compagnie Générale Transatlantique。CGM在法国支持下成立,以便其将邮件合同运送到法国殖民地、海外领土以及外国。两次世界大战之后,CGM与另一家法国航运公司CMA成为竞争性的国有公司,即由国家所有但以竞争性方式经营的私营营利性公司。法国在14年至17年间逐步合并了两家公司,CMA+CGM,摇身一变成为现在的达飞集团。
P&O Nedlloyd
P&O Nedlloyd Container Line Limited是个航运业罕见的“混血儿”,由英国企业和荷兰企业共同运营,在伦敦和鹿特丹设有两个总部。该公司成立于19年,由荷兰运输公司Royal Nedlloyd(Nedlloyd Line)和英国海运巨头P&O Group(P&O Containers)合并而成。
Royal P&O Nedlloyd 于2005年被马士基收购,并与他们现有的集装箱运输业务Maersk-Sealand合并成立了Maersk Line。
OCL
别看错了,OCL和OOCL(东方海外)可大不一样。OCL由四家英国公司于1965年成立,在电子舱单的标准化格式的开发中起着领导作用。到1982年,OCL已成为欧洲最大的集装箱运输运营商,拥有20艘集装箱船和60,000多TEU的运力。
1986年,英国海运巨头P&O购买了OCL大部分股份。1987年1月1日,OCL的名称不再存在,该业务被称为P&O Containers Ltd(P&OCL)。1996年,P&O Group与Nedlloyd Line组成P&O Nedlloyd,2005年8月,马士基集团又“大口吞下”P&O Nedlloyd,从此,OCL与P&O Nedlloyd都成为马士基的“家业”。
USL
United States Line (USL)和SeaLand是“亲兄弟”,它们有着同一个爸爸——马尔科姆·麦克林。八十年代初石油危机时,麦克林订购了十四艘省油但是航速更慢的货船,每艘单价七亿五千万美元。但他低估了行业过剩的运力,1985年油价大跌到14美元一桶后,他的节油货船因为速度慢丧失竞争力, 最终公司无力承担十二亿美元的债务,1986年十一月宣布破产重组,这在当时是美国 历史 上规模最大的破产。
USL 在世界各地的五十二艘货船,一万多个集装箱最后被债权人收缴,拍卖。麦克林在USL 里的股权资产也被清零,他自己始终没有真正从这个破产中恢复过来,2001年五月去世,享年87岁。
韩进海运
韩进海运是韩国企业韩进集团旗下的海运公司,曾为全球第7大集装箱班轮公司,是韩国最大的世界级货运公司,主要由200多艘货柜轮、散装货船和液化天然气船组成的船队,运营著全球60多条定期和不定期航线,运航35个国家的90多个港口,其中包括14个货柜专用码头及2座物流转运中心,每年向世界各地运输上亿吨货物。
受国际贸易不景气、海运市场欠佳的影响,韩进海运截至2015年底负债高达6.6兆韩元、负债比近850%,2016年全年亏损50亿美金。由于长期财务状况不佳,2016年5月,韩进海运已在债权人主导下开始重组;但在8月底韩进海运最大债权人韩国产业银行否绝了这个,并决定在9月初结束所有的金援,最终韩进海运破产,导致港口码头等债权人纷纷取扣船等法律行动,最终给航运市场带来了长久深远的不良影响。
UASC
阿拉伯联合船务公司(UASC)是由阿拉伯海湾国家六个(巴林,伊拉克,科威特,卡塔尔,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于16年7月共同成立的。卡塔尔拥有UASC 51%的股份,沙特阿拉伯拥有UASC的35%,其余股份则由其他阿拉伯国家持有。
2016年,赫伯罗特宣布与UASC进行合并,两家公司之间的整合于2017年完成。合并时,UASC是全球第十大班轮运输公司,拥有56艘集装箱船,市场份额为2.7%。合并之后,赫伯罗特吸收了UASC所有业务和资产,成为当时全球第五大集装箱班轮公司。
NYK、MOL、K Line
三家日本最大的船公司,就这么从全球运力排行榜上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不不不,它们只不过是改头换面进化“变身”了而已。
NYK Line(Nippon Yusen Kaisha),大名日本邮船株式会社,背靠三菱财团这个大靠山,1875年该公司开通了日本第一条从横滨到上海的班轮服务。
MOL,大名商船三井株式会社,它的“金主爸爸”则是日本另一家有名的财阀三井集团。
K Line,大名川崎汽船株式会社,曾是全球第十四大集装箱运输公司,造船界耳熟能详的川崎重工和它也是一家人。
考虑到集装箱运输业利润下降和产能过剩影响,日本最大的三家航运公司在2016年决定“抱团取暖”,将旗下集装箱运输部门进行合并,当时世界第六大集装箱运输公司——ONE(Ocean Network Express)横空出世。NYK控制着ONE38%的股份,MOL和K Line分别拥有31%的股份。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