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石油最新油价_卡尔石油最新油价是多少
1.微波能解决世界石油危机吗?
2.什么是世界石油工业?
3.八会的历史?
4.大概还有多长时间无人驾驶汽车会取代普通车
5.当油价涨到一百一升的时候,开车的还有多少,造车的企业有多少?
微波能解决世界石油危机吗?
如果让你列出微波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之处,你会想到什么?
一般人自然想到的是微波炉能够轻松、快速搞定晚餐这个功能。但工程师彼得·卡尔想到的是,将微波作为能源危机的解决方案。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石油这种不可再生日渐枯竭。当今世界还在激烈争论:石油和天然气的开究竟是一种经济机遇,还是环境的噩梦时,工程师卡尔却想到,微波可以提供一个更清洁、更环保的方式从油页岩中获得这些燃料。这一想法对大多数人来讲像是科幻片,但是他认为,这并不是什么像星球大战之类虚幻的东西,而是可以实现的愿望。
开“非常规石油”的困境
今天,全世界使用的大部分原油都是从产量丰富的中东或拉丁美洲等地的油田中开而来的,这些石油都储存在结构比较宽松的沉积层中,便于开。但随着人类对石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现有油田的储藏量日渐枯竭,人类面临的能源危机越来越严重。
在此背景下,油页岩正在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油页岩又称油母页岩,是一种高矿物质含量的固体可燃有机沉积岩,它是由粉沙、淤泥和低等生物残体腐解的有机质沉积形成的。若将油页岩打碎并加热至500℃左右,就可以得到页岩油。页岩油是“非常规石油”,我国常称页岩油为人造石油。
油页岩传统的开方法是直接开,然后将油页岩放进干馏炉加热干馏,但这种原始的方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十分严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生态及水质破坏严重。无论是露天矿还是井下矿,都需要把地下水位降低到含油页岩层的层位以下,开1立方米油页岩,一般需要抽出25立方米的地下水;矿水极大地增加了地表水、地下水中硫酸盐的含量。在巴西,油页岩矿长期破坏着矿山及其附近的生态平衡和水位水质的稳定。
二是灰渣污染严重。通过直接开得到的油页岩用于提炼页岩油或直接燃烧,产生大量灰渣,造成空气污染和环境污染。
三是直接开占地较多,一旦开就无法完全修复。
有鉴于此,现代开油页岩就在地下对油页岩矿层进行直接加热和裂解,促使其转化为高品质的油或气,再通过相关通道将油、气分别提取出来,集到地面进行加工。
但这种方法在开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地下岩层受热慢、破坏地下环境、油气杂质含量多等等。
近几年还兴起一种水力压裂技术法,它是将水、砂子和化学试剂掺杂制成压裂液,再灌进岩石深处并压裂岩石,最终释放出石油或天然气。这种方法尤其适合开页岩孔隙中的天然气,它的应用推动了美国天然气产量大幅增长,使美国从能源消费国转变为能源供应国,燃料由燃煤转变为天然气,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了一半左右。
但这项技术却伴随着高昂的环境代价,尤其是在水的消耗量上。美国有3.5万个靠水力压裂技术提取的油气井,每年要消耗多达5250亿升的水,这个数值相当于大约380万美国公民一年的用水量!再者,在技术应用上,水力压裂技术法是一种具有腐蚀性且暴力的方式。向地层注入的压裂液是非常不环保的化学试剂,比如用盐酸清除钻井里的水泥碎片或分解石灰石,其中还加了缓蚀剂、减摩剂、粘度降低剂和生物杀菌剂等等,严重损害了地下环境。
而彼得·卡尔微波开技术似乎正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和难点。微波辐射加热开油气的原理,是加热困在油页岩孔隙里面的水分,而受热沸腾的水会与固态的碳氢化合物(油气)混合,会变成液态。当继续加热时,混合液就变成蒸汽,通过油页岩的孔隙和裂缝流动,运移汇集到生产井,我们就可以在地表进行收集。
高效率、低污染
我们知道,尽管油页岩中石油含量丰富,但它却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加热法开油页岩,一般是利用直接传导加热或对流加热的方法,但是这两种方法的热量传递速度十分缓慢,而且热量传递不完全。也就是说,传统的加热方法只能加热一部分岩石,遇到障碍物时,热量传递就会受阻。
然而,利用微波进行辐射加热,则克服了这些难点,它通过分子之间的相互碰撞、摩擦而生热,其能量利用效率高,物体升温非常迅速。而油页岩矿层本身的温度却不会过度增加,这样就减轻了对矿层生物的伤害。
另外,开过程中,岩石缝隙里的蒸汽能够抑制氧气的含量,使油井里的氧气能保持在较低水平,这样的话,氧气就不能轻易燃烧起来,也就意味着微波加热矿过程,没有地下火灾的风险。
微波辐射加热矿的整体效果,类似于高效率的水力压裂技术,但是整个过程中没有使用任何化学物品,也没有使水受到污染。微波发出的波束可能会烤熟在发射路上遇到的微生物,但它产生的伤害仍然低于水力压裂法中使用的酸性化合试剂。科学家表示,这是目前效率更高、对环境的影响更小的油气提炼方法。
事实上,微波辐射加热不仅不会像水力压裂技术一样消耗大量的水,甚至还能产生可饮用的纯净水。研究人员表示,虽然油砂的含水量仅占1%左右,但油页岩的含水量可达到20%左右。利用微波技术,开一桶原油或天然气,就能获得两到五桶的水。例如,美国西部的绿河中的地层,包含世界最大的油母页岩矿床,如果用微波加热开,那么每生产一桶油,就能获得两桶纯净水。斯坦福大学地球系统科学家罗伯·杰森说,如果微波技术可消除隙缝中的化学物质对水的需要,那将是科技的重大进步。
旧井废弃?不,重新利用
卡尔还想到了微波加热的另一种使用方式,就是疏通现有的石油和天然气钻井,在常规油井里,石蜡和其他杂质经常会堵住输油管道。而在水力压裂井中,页岩吸收水会膨胀或破碎,导致油气体的输出受阻,产量因此快速下降。
因为这些旧的油井的产油速率已经变得过于缓慢,甚至无法继续经营下去。尽管还剩余很多石油或天然气,人们仍旧遗弃许多这样的油气井,并开始在别的地方挖掘新井。
卡尔说,如果微波可以融化石蜡或蒸发掉水分,那么被废弃的油气井就可以重新有效地利用。如果我们可以从旧井生产更多石油,那么不用一直寻找新的油井,这可以有助于保护环境敏感和脆弱的油井地区,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自然原生态环境。
另外,英国诺丁汉大学约翰·罗宾逊教授和他的同事们,正在研究一项微波技术,能够将困在钻孔岩屑的重油释放出来,或净化钻井过程中留下的被污染的油砂。当用微波加热这些物质时,被加热的水就会与重油混合在一起,带出这些被困住的重油,留下基本上干净通透的砂子。
这样的方法也可以用于净化砂、粘土、水、沥青的混合物——一种粘稠的石油泥浆混合物。在油气开过程中,人们一直尽量避免将石油泥浆混合物从地层中抽出来,之前唯一的办法就是运用条带开或露天开,这意味着要用大型液压挖掘机挖开地面,像加拿大的北部森林,地面被挖掘机夷平了数千平方千米!理所当然地,这引起了油气开发区人们的强烈抗议。
而英国石油巨头BP石油公司已经资助罗宾逊的研究团队,希望他们净化海洋钻取石油时带出的大量岩屑,并将这些净化后的岩屑安全地投回大海。
微波矿,问题与挑战
虽然微波加热会比原有的油气开技术更环保,但同样地,微波提取法的过程也会有碳排放。为改善这种情况,卡尔利用微波加热过程中的岩石裂缝,来存储微波发生器发电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或者将在微波发生器设置在可再生能源的地区。例如,美国科罗拉多州的油母页岩矿床位于多风的地区,风力发电的涡轮机就能为微波发生器提供充足的电力。
而我们需要谨慎的是,新技术的发展可能会染指新的矿产领域——例如,美国绿河地层储存大量沥青油,如果没有这项技术,沥青油就会永远留在地层中,我们也就不用考虑开油气可能引发的各种环境问题。
有些科学家表示,新技术可能会带来一场大灾难,因为新的方法能够提取更多化石燃料,从国家或全球的发展战略角度看,带来的后果将是疯狂的,可能会导致国家石油抢占状况加剧,还可能会快速增加地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但罗宾逊教授不这样看,他认为,微波加热开作为一种新型环保技术,应该是通往低碳经济的必要桥梁。因为目前,人类仍旧需要提取这些碳氢化合物(石油或天然气),来推动经济发展,从而才能促使可再生能源的开发。
然而,微波加热提取油气的最大障碍不是技术、政治或环境等因素,而是来自石油或天然气市场。比如,这些年以来,石油价格从每桶超过100美元,去年年底开始暴跌,现在变成摇摆不定的大约50美元一桶,价格无望恢复到以前的高度。因此,矿公司投资新提取技术的兴趣低下,意味着技术投入实际应用的资金管道受到很大限制 ——除了旧井的修复项目。因此,若要发展这项技术,还要看油价是否足够诱人,以驱使矿公司来用。
什么是世界石油工业?
1 世界石油工业发展史
从石油使用的角度看,世界石油发展史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
1)煤油时代
近代石油工业是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缓慢发展起来的。当时,人们仅从石油中提炼煤油,用来点灯照明。煤油灯成为当时世界上最时髦、最明亮的灯。至于石油中比煤油轻的汽油和比煤油重的其他组分,则被当作易燃易爆的危险品或又脏又臭的废品,弃之唯恐不及。
2)汽油时代
1878年内燃机发明成功,1885年汽车问世。大量的汽车需要汽油;摩托车、螺旋桨飞机、汽艇等用的也是内燃机,也需要汽油。但石油中所含的汽油组分有限,于是把重质组分加热裂化成汽油组分的裂化工艺应运而生,从而促进了石油工业的发展。1900—1940年,原油主要用来提炼汽油,因而被称为汽油时代。
3)燃料和化工原料时代
1940年以后,化学工业的发展,需要用石油产品作为它的优质原料,逐步形成了新兴的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的石油化学工业。从1951年起到1967年,美国等发达国家基本上完成了石油代替煤炭成为首要能源的历史性变革。加之近代喷气式飞机和航天事业的发展,要求高质量的石油产品作为燃料,石油工业就必然发展到燃料和化工原料时代。
13年发生了世界第一次石油危机,油价大幅度上涨,结束了廉价油的时代。这也促进各国寻找新的替代能源并努力提高降耗节能水平,但石油的燃料和化工原料时代仍将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持续下去。
2 世界油气储量
1)原油储量
原油储量在全球的分布极不平衡,大都集中于少数地区和国家。2013年世界石油探明剩余可储量为2252.76×108t,其中委内瑞拉占407.86×108t,占世界总储量的18.1%,居世界第一。整个中东地区的原油储量接近世界总储量的一半。
中东地区的原油产量高、投资少、成本低、效益高,是世界上其他地区无法相比的,有“世界石油宝库”之称。中东地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产油地区,也是最大的原油出口地区。原油主要出口到美国、日本和西欧等地。因此,中东地区原油产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国际原油的价格。三次中东战争、两次世界能源危机以及1991年的海湾战争无不与中东的石油有关。
2013年世界原油探明剩余可储量排名前10位的国家如表6-1所示。
表6-1 2013年世界主要产油国家石油探明剩余可储量
2)天然气储量
2013年,全球已探明的天然气剩余可储量为198.9×1012m3。世界上天然气最为丰富的是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其次是中东地区,拉美地区的天然气储量也相当可观。其中位居世界前10位的国家天然气剩余可储量如表6-2所示。
表6-2 2013年世界主要产气国家天然气剩余可储量
2013年,我国天然气探明剩余可储量居世界第13位。
3 国际石油组织与公司
石油工业是国际性行业。目前世界石油年产量的一半以上为可贸易量。在世界石油舞台上,石油输出国组织和石油“七姐妹”是两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1)国际石油大公司
石油“七姐妹”指的是七家国际石油公司。它们是埃克森美孚、壳牌石油公司、莫比尔公司、德士古公司、英国石油公司、雪佛龙石油公司和海湾石油公司。世界石油大公司虽是跨国垄断组织,但并没有正式的组织机构,只有一系列协定。它们为各自的利益既互相联合又互相斗争。石油输出国组织的诞生动摇了跨国石油公司对石油勘探、开发和价格的垄断。经过逐步的合并收购,现在石油“七姐妹”合并为四家国际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英国石油、壳牌、雪佛龙,图6-5、图6-6、图6-7、图6-8分别为四家国际石油公司标志。
图6-5 壳牌
图6-6 埃克森美孚
图6-7 英国石油
图6-8 雪佛龙
2)石油输出国组织
1960年9月,来自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的代表在巴格达开会,决定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西方石油公司,维持石油收入。9月14日,五国宣告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后来阿尔及利亚、厄瓜多尔、加蓬、印度尼西亚、利比亚、尼日利亚、卡塔尔、阿联酋等国陆续加入,成员国达到13个,成为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主要石油生产国的国际性石油组织。1992年1月1日,厄瓜多尔正式退出。伊拉克在海湾战争后受联合国制裁,至今未能重返石油市场。目前,石油输出国组织共有12个成员国,总部设在维也纳。
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宗旨是协调和统一各成员国的石油政策,并确定以最适宜的手段来维护它们各自以及共同的利益。欧佩克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斗争:参股、石油国有化运动、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援助。
2013年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石油探明剩余可储量1644.99×108t,占世界总储量的73%,其中排在前三位的成员国分别是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石油产量为15347.7×108t,约占世界石油产量的40.8%,其中排在前三位的成员国分别是沙特阿拉伯、伊拉克、阿联酋。
4 世界石油工业前景
石油究竟还能用多久?这是大家非常关注的话题。20世纪70年代,世界上曾出现“石油很快枯竭,石油工业即将走向穷途末路”的悲观论调。而事实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地下的认识不断深化,油气量在不断增加。20世纪40年代预测石油量为500×108t。1983年在伦敦召开的第十一届世界石油大会估算的全球石油量为2460×108t;1994年在挪威斯塔万格举行的第十四届世界石油大会预计的石油量为3113×108t;2000年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召开的第十六届世界石油大会上,美国联邦地质调查局公布了他们的评估结论:全球石油量为4138×108t,天然气量435.85×1012m3。今后,随着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对油气的评估值还会增加,石油工业发展的基础还会扩大。
美国《油气杂志》(OGJ)2013年12月2日发布年终统计数据:预计2013年全球石油(包括原油和凝析油)产量略增0.8%,至37.64×108t;全球石油剩余探明储量增长0.4%,至2252.76×108t,按目前开速度还可开60年;全球天然气剩余探明储量接近199×1012m3,同比增长3.4%,根据2012年的产量数据,全球天然气尚可开57年。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重油、高凝油、沥青砂、页岩油、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也正在被普遍地开发和利用。特别是开发利用埋藏在深海以及冻土层内的储量异常丰富的天然气水化物,在不远的将来也将成为现实。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世界油气的潜力是巨大的。在未来50年内,石油和天然气仍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仍然是维系世界经济、政治、军事格局平衡的重要因素。
八会的历史?
简介
八国首脑会议[1](G8 Summit)由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演变而来,其成员由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和俄罗斯组成,又称八国集团。
概况
所谓八国集团(group 8),指的是八大工业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加上俄罗斯。严格地讲,它并非一个严密的国际组织,以往被称为“富国俱乐部”。在8个国家里,除俄罗斯之外的7个国家是核心成员国,也就是以前的七国集团(G7)。20世纪70年代,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形势一度恶化,接连发生的“美元危机”、“石油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和13—15年的严重经济危机把西方国家弄得焦头烂额。为共同解决世界经济和货币危机,协调经济政策,重振西方经济,15年7月初,法国首先倡议召开由法国、美国、日本、英国、西德和意大利六国参加的最高级首脑会议,后来,加拿大(16年)、俄罗斯(1998年)分别加入。八国集团成员国的国家元首每年召开一次会议,即八国集团首脑会议(简称“八会”)。
成立
15年,当时的法国总统德斯坦邀请德国、美国、日本、英国和意大利***到巴黎郊区的朗布依埃城堡开会。按照法国总统的设想,这是一次小型委员会的非正式会晤,目的是讨论当时正受石油危机影响的世界经济。参加会议的***一致决定这一会议将每年举行,并邀请加拿大与会。这样16年便形成了七国集团。1998年的伯明翰峰会上俄罗斯正式加入,从而形成了如今的八国集团(简称G8)。
组成
八国集团的成员国包括德国、加拿大、美国、法国、意大利、日本、英国和俄罗斯。欧盟也派欧盟轮值国和欧盟委员会参加八国集团的会议。八国集团向其他国家长期开放尚未提到议事日程。不过,自1996年起八国集团的成员加强了与其他国家、国家集团或机构,尤其是南方国家的对话。一些国家被邀请出席会议,如卡纳纳斯基斯峰会期间一些非洲国家应邀出席有关“非洲发展新伙伴”的会议,2003年以来,在历次首脑峰会中都会穿插举行八国集团与发展中国家***非正式对话会议。
作用
有人认为八国集团什么事都能管,也有人认为正由于八国集团管得太宽,因此八国集团实际上毫无作用,因为八国集团并没有任何实际的决策权。不过,八国集团的作用是实实在在的,也是十分重要的。八国集团首先具有强大的协调和促进功能,尤其是在经济领域。另外,八国集团成员国之间的默契是许多国际机构正常运作的必要条件。
(一)纵观八国集团近30年的发展历程.其对内部成员的约束力和对外部世界的影响力均在增强。
(二)从横向的功能领域比较.八国集团影响力最大的是在经济领域.其次是社会领域.而在政治安全领域内的影响为最弱。
八国集团在不同功能领域的影响力大小,取决于各成员国的利益整合程度的高低。八国集团的成员在经济领域的利益整合程度最高,而在政治安全领域的利益整合程度最低。
发展情况
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经历了二战后最严重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经济形势严重恶化。为共同研究世界经济形势,协调各国政策,重振西方经济,在法国倡议下,15年11月,法、美、德、日、英、意六国***在法国巴黎郊外的朗布依埃举行了首次最高级经济会议。 16年6月,六国***在波多黎各首府圣胡安举行第二次会议,加拿大应邀与会,形成七国集团,也被称为“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此后,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每年轮流在各成员国召开一次。17年起,欧洲共同体(后改名为欧洲联盟)委员会亦应邀参加会议。
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最初主要讨论经济问题。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首脑会议除讨论经济问题外,把世界重大的政治问题也列入了议程,诸如如何面对“苏联战略的挑战”问题、核裁军问题、东西方关系和问题等。
1991年原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1992年和1993年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先后应邀与七国首脑在会后举行会晤。1994年第20次会议期间,俄罗斯作为正式成员参加政治问题的讨论,形成“7+1”机制。19年在美国丹佛举行的七国首脑会议时,克林顿总统作为东道主邀请叶利钦以正式与会者的身份“自始至终”参加会议,并首次与七国集团首脑以“八国首脑会议”的名义共同发表“最后公报”。从此,“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演化为“八国首脑会议”,“7+1”的模式结束,八国首脑会议体制形成。但在经济问题上,八国首脑会议依然保持七国体制。
1991年7月,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在伦敦举行。时任英国首相的梅杰作为东道主邀请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峰会后同七国首脑举行会谈,即“7+1”会谈。1992年7月,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在德国慕尼黑结束后,七国***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举行了会谈。从此,每年的正式会议后,俄罗斯***都要参加“7+1”会谈,且参与程度逐步提升,1994年俄罗斯获准参加政治问题的讨论。
19年在美国丹佛举行的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上,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应邀以正式与会者的身份“自始至终”参加会议,并首次与七国首脑以八国集团首脑会议的名义共同发表“最后公报”。自此,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演化为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八国集团格局形成。
1998年5月,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在英国伯明翰举行。这次会议完成了七国集团向八国集团的转变。俄罗斯成为八国集团的完全成员国,参与八国集团的所有讨论。但是,七国集团仍然客观地存在着。
2002年6月,在加拿大举行的八国集团首脑会议上,俄罗斯被接纳为八国集团的正式成员。八国***在此次会议上就继续打击恐怖主义、中东局势、世界经济形势、援助非洲等问题达成共识。
2003年6月,八国首脑会议在法国的埃维昂举行。中国国家应希拉克总统的邀请,出席了八国集团在峰会前与11个发展中国家举行的南北***非正式对话会议。
2005年7月,八国集团峰会在英国格伦伊格尔斯(也称“鹰谷”)举行 ,会议将着重讨论非洲发展和气候变化等问题。在这次峰会上,应布莱尔首相邀请,出席了八国集团与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墨西哥5个发展中大国***举行的南北***对话会。
近两年来,八国集团首脑会议除讨论有关国际政治、经济问题外,气候、环境保护等也成为会议的议题。
每届情况
届次 举行日期 主办国 主办国首脑 主办城市 官方网页及备注
第1届 15年11月15日至17日 法国 瓦莱里·吉斯卡尔·德斯坦 朗布依埃
第2届 16年11月27日至28日 美国 杰拉尔德·鲁道夫·福特 圣胡安 注:首次G7峰会
第3届 17年5月7日至8日 英国 詹姆斯·卡拉汉 伦敦
第4届 18年7月16日至17日 西德 赫尔穆特·施密特 波恩
第5届 19年6月28日至29日 日本 大平正芳 东京
第6届 1980年6月22日至23日 意大利 弗朗切斯科·科西加
第7届 1981年7月20日至21日 加拿大 皮埃尔·特鲁多 蒙特贝洛
第8届 1982年6月4日至6日 法国 弗朗索瓦·密特朗 凡尔赛
第9届 1983年5月28日至30日 美国 罗纳德·里根 威廉斯堡
第10届 年6月7日至9日 英国 玛格丽特·撒切尔 伦敦
第11届 1985年5月2日至4日 西德 赫尔穆特·科尔 波恩
第12届 1986年5月4日至6日 日本 中曾根康弘 东京
第13届 1987年6月8日至10日 意大利 阿明托雷·范范尼
第14届 1988年6月19日至21日 加拿大 布赖恩·马尔罗尼 多伦多
第15届 1989年7月14日至16日 法国 弗朗索瓦·密特朗 巴黎
第16届 1990年7月9日至11日 美国 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 休斯敦
第17届 1991年7月15日至17日 英国 约翰·梅杰 伦敦
第18届 1992年7月6日至8日 德国 赫尔穆特·科尔 慕尼黑
第19届 1993年7月7日至9日 日本 宫泽喜一 东京
第20届 1994年7月8日至10日 意大利 西尔维奥·贝卢斯科尼 那不勒斯
第21届 1995年6月15日至17日 加拿大 让·克雷蒂安 新斯科舍省哈利法克斯
非正式 1996年4月19日至20日 俄罗斯 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 莫斯科 注:核子安全特别高峰会议
第22届 1996年6月27日至29日 法国 雅克·希拉克 里昂
第23届 19年6月20日至22日 美国 比尔·克林顿 丹佛
第24届 1998年5月15日至17日 英国 托尼·布莱尔 伯明翰 注:首次G8峰会
第25届 1999年6月18日至20日 德国 格哈德·施罗德 科隆
第26届 2000年7月21日至23日 日本 森喜朗 冲绳
第27届 2001年7月20日至22日 意大利 西尔维奥·贝卢斯科尼 热那亚
第28届 2002年6月26日至27日 加拿大 让·克雷蒂安 卡尔加里://.g8.gc.ca/
第29届 2003年6月2日至3日 法国 雅克·希拉克 埃维昂莱班 ://.g8.fr/
第30届 2004年6月8日至10日 美国 乔治·沃克·布什 佐治亚州 ://g8usa.gov/
第31届 2005年7月6日至8日 英国 托尼·布莱尔 格伦伊格尔斯 ://.g8.gov.uk
第32届 2006年7月15至17日 俄罗斯 弗拉基米尔·普京 圣彼得堡 ://en.g8russia.ru
第33届 2007年6月6日至8日 德国 安格拉·默克尔 海利根达姆 ://.g-8.org
第34届 2008年7月7日至9日 日本 福田康夫 札幌市洞爷湖町
第35届 2009年7月8日 意大利 贝卢斯科尼 拉奎拉市
八国首脑会议中的一些成员国希望把中国、印度等五国加入,但是日本认为中国参加可能会影响他的地位,不同意中国和印度的加入。
八国首脑高峰会议-G8峰会
届次 举行日期 主办国 主办城市
第35届 2009年 意大利 萨丁尼亚拉马达莱纳
第36届 2010年 加拿大 安大略省亨茨维尔
第37届 2011年 法国
第38届 2012年 美国
第39届 2013年 英国
第40届 2014年 俄罗斯
第三十四届行程
? 7月7日:八国首脑将与非洲7国首脑进行3个小时的讨论,主要就粮价高涨问题、卫生保健、供水、以及教育等领域的援助方针开展讨论。
? 7月8日:上午的议题为油价飙升,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等全球经济问题。在接下来的午餐会上,八国首脑将讨论地球温室效应对策问题,然后在下午商讨非洲与发展问题。八国首脑还将利用晚餐会的时间,就朝鲜核问题等交换意见。
? 7月9日:8国首脑将与俄罗斯、巴西、印度、南非、中国5个新兴经济体首脑举行会谈。
? 7月9日下午:峰会结束后,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将举行新闻发布会,发表声明。
大概还有多长时间无人驾驶汽车会取代普通车
最新一期《经济学人》4月正式出刊,本期封面文章是《未来汽车》。就像智能手机替代功能手机一样,汽车也正迎来了自己的突破。一系列新技术正让汽车变得更节能更安全,而无人驾驶汽车也将取代现在的汽车,而且不会太久。
一些发明就像某些物种一样,会定期跨越式的发展,汽车就是其中之一。在卡尔-本茨开始小规模生产其独创的奔驰一号后25年,亨利-福特和他的工程师一起给汽车业带来了突破,1913年他们让汽车成为大众消费品并重新定义了现代的城市景观。在底特律厂房移动流水线上生产的T型车,不但大幅缩短了生产时间还降低了成本。一场个人移动的革命自此拉开了序幕,现在世界的高速公路上跑着将近10亿辆汽车。
今天汽车正迎来另一场变革。其中一个改变是关于汽车的排放物,随着新兴市场变得更加富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迫切希望购买自己的第一辆汽车。如果全世界都赶上美国的汽车保有水平,那么地球上的汽车将扩大四倍。即便很小的增长也会引发严峻的挑战,从交通拥堵、油价上涨到环境污染和全球变暖。
然而更严格的监管及先进的技术使得汽车比从前更清洁、更节能也更安全。由于城市雾霾重重,中国也紧随欧洲控制氮氧化合物及粉尘颗粒的排放。很多大汽车市场的监管者都要求加大降低汽车排放二氧化碳的力度,而汽车制造商也创造性地想出各种办法应对这些要求。
可是电池动力汽车的表现还令人失望,这种汽车依然昂贵,而且使用范围小,另外它们有时比看上去更不环保,例如它们使用的电力由烧煤的火电站生产。但汽车公司都在清洁技术上投入了重金,今后司机将有更多的选择,有超高效石油和柴油汽车,另外还有混合动力汽车(可以在电池组和内燃机之间进行切换)以及燃烧天然气和氢气的产品。纯电动汽车一定会出现,只是时间问题。
与此同时一系列驾驶技术正应用到新车上,不但可以缓解交通拥堵时的驾驶压力,还可以预防事故的发生。越来越多的新车可以自动倒库,辨识交通信号,在平稳运行时保持安全距离同时还可以自动刹车避免碰撞。一些汽车制造商开发了新技术可以辨别行人和骑自行车的人,然后反过来控制驾驶员,在撞到行人之前停车。包括谷歌在内的很多公司都致力于让驾驶设备自己做出合理的判断,在没有人控制的情况下汽车自动开到目的地,这才是最让人兴奋的。
谷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预测,无人驾驶汽车将在五年内向消费者出售。也许这么说过于乐观,但是无人驾驶汽车的技术原型已经开始在加利福尼亚的高速上替谷歌接送员工。谷歌希望世界马上接受无人驾驶汽车,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必须给司机时间来适应。
随着传感器和驾驶软件降低事故的性能不断提升,监管者将强制要求在新车上安装这些设备。保险公司也开始要求司机安装黑匣子以便考察他们的驾驶情况:也许此举会提供更多的证据证明由自动导航仪驾驶汽车比人驾驶更安全,毕竟计算机绝不会酒驾或者开车的时候发短信。
如果汽车实现彻底的无人驾驶会带来很多好处。谷歌尝试着让盲人坐在原型车上,并摄像记录下他开车去买快餐的全过程。很多老年人以及残疾人都可以重新获得个人移动的能力。年轻人也不必再购买伤残险,因为他们手脚不会在接触到方向盘或者加速器。现在世界每年有120万人死于交通事故,单美国每年就有200万人因此而去医院,使用无人驾驶汽车将大大降低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和伤害,同时也减少卫生系统以及保险商的费用。
无人驾驶汽车还能缓解交通压力并节省能源。电脑刹车的速度比人类快得多,它们可以感觉到前方突然急刹的车辆,因此无人驾驶汽车之间的车距将比人类安全驾驶的车距短。在一条高速公路上,无人驾驶汽车可以组成节能的“公路列车”,沿着前方的车流向前运行。每天利用汽车通勤的人将有更多的时间工作、休息以及看报纸。
一些汽车制造商对这幅未来的蓝图并不认同。如果无法控制一辆在高速路上快速行驶的汽车,人们会感到害怕:电脑有时会死机,不是吗?汽车制造商的无人驾驶技术如果牵涉到事故将面临巨额的法律诉讼,因此会停止继续研发这种技术。
然而不知不觉中,很多人已经开始乘坐无人驾驶的飞机和火车开始旅行了,利用这些技术,无人驾驶汽车也将逐渐被使用。汽车软件将学会人类避免危险的技巧:例如当看见路边有球弹过的时候会停车,因为很可能有小孩在追这些玩具。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已经安全行驶了70万公里,比很多人的驾龄都长。它们从中学会的技巧也将被应用到其他使用这些软件的汽车上。至于责任问题,法律将做出改变,当事故出现的时候,法庭会考虑无人驾驶技术整体所带来的安全收益。
如果你还认为无人驾驶汽车是天方夜谭的话,想想电视以及比空气还重的飞行器。也许有一天人们会奇怪,为什么先辈竟然认为由机器驾驶汽车会比由笨手笨脚的人类驾驶更危险。
当油价涨到一百一升的时候,开车的还有多少,造车的企业有多少?
汽油涨到一百一升,那开车的人肯定少了呗 开车的人少了,买车的人肯定也少了呀,生产的车就会积压成库啊,没人要啊,那车企肯定要亏本的呀 那会不会造成 社会 的恶性循环啊?经济全面崩塌 ,所以 国家肯定要宏观调控,压住 汽油的涨价。那是民生问题啊,国家应该跟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米油盐这些一样 挂钩的 。保持民生产品的稳定和供应。我相信我们的伟大国家会有这个能力,不会让汽油炸到100块一升 。
当油价涨到一百一升的时候,这油早己经不是私人 汽车 所用的油了。私人 汽车 己经使用廉价的替代能源,例如电等。这个问题虽然问得很怪,但是我还是说一说。可以预见的未来,石油并非主流的能源,清洁且廉价的能源将会替换石油。例如:大阳能,这是取之不尽的能源;可控核聚变,这个也是未来 科技 发展可以实现的能源。等等 当人类实现跨星球物种后,可选择性更多。石油只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产物,近代从柴一煤一石油这个过程也仅仅只有几百年。
那已经不是油价的问题,而是属于人民币贬值了
粮食涨价那吃不吃饭呢?
当油价涨到一百一升的时候,开车的还会有很多,造车企业也会继续存在,也会有很多新兴企业进入这个行业。人类的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这是 历史 的规律,有人的地方就会需要出行,只不过随着 科技 的变化,交通工具改变而已,古代的代步工具多为马匹撵车,一匹汗血宝马可值黄金千两,故有乌骓赤兔之名,所以人的繁衍及生存是离不开交通工具,当油价一百一升的时候,还会有很多人选择开车。
世界公认的第一辆 汽车 诞生为1886年1月29日,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制造,距今已有100多年 历史 ,从蒸汽机到内燃机,再到现在的混动及纯电车, 汽车 的发展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这个进步离不开燃油所提供的动力。
依稀记得2000年时候,93号汽油的价格是3.06元,那时候人民的平均工资每个月1000元左右,一辆桑塔纳2000落地价怎么也得20万左右,那时候加一箱油的150元左右,相当工资的5份之一。而2021年的平均工资税前6848元,现在的95汽油9.26元,现在加一箱油450左右,相当于平均工资的10分之一。油价咋一看类比来说,没涨多少,但物价却上涨来好几倍,以前两毛钱能买一根雪糕,能买一把糖,现在一块钱也就买一块糖,买一根正常的雪糕怎么也要5元钱,奶还没有以前那么纯。
油价的上涨的离不开各国的调控政策,毕竟石油是属于不可再生,而油价上涨到一百一升,也未必空谈,但真到那时,也会有相应的能源进行替换,而每一次的巨大的变革所带对的人类 社会 进步都是前所未有的,石器时代,封建时代,工业革命,期待下一次巨大变革而来,真到那时候,油价涨到100一升,而人的平均工资应该用其他单位来衡量,如果让我选择一个度量的话,我希望是人民币,而我们的平均工资进入10万元时代,那时候人工智能将代替人类工作,而人类所需要做的就是开发脑力世界及宇宙次世界。
当油价涨到一百一升,如果是半月还没关系,车不要开骑电动车,如果是一年车企
关门与转做电动车。
人们工资每月50000块。一升油100块也不贵啊。
这个问题要看你怎么思考问题,大家一起通胀。
油价一百一升,只会出现两个结果。要么最低工资3万起步,要么世界大战爆发。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