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战报来了!睿远洞见价值二期首日狂卖130亿,渠道称大概率次日将限售

2.重磅突发!陈光明又有大动作睿远基金推行第三次股权激励

3.睿远稳进配置

战报来了!睿远洞见价值二期首日狂卖130亿,渠道称大概率次日将限售

睿远旗下基金价格_睿远基金投资的股票

由陈光明担纲的专户产品睿远洞见价值二期16日开放认购。经过平安银行、招商银行、中信证券、宁波银行四家渠道的大力宣传,截至今晚20:00许,首日募集预计已经超过130亿。

具体来看, 宁波银行仅半日时间就大卖约40亿,中信证券认购款项也超过40亿;而作为平安银行销售主力的400个已预约名额中,截至晚上20点,仅少量客户没有缴纳款项。同样,招商银行全渠道1000个客户名额也已经所剩无几。

“平安银行总计有400个购买名额,截至中午12点,已经有222个名额转账确认,截至晚上20点,仅剩余少量客户没有缴纳款项。“平安银行一位理 财经 理表示,银行要求所有的资金今天都要到账,如果不到账,就意味着预约的名额失效,银行将会开放名额给其他没有预约的客户。”

“目前得到的消息是总募集规模将控制在270亿左右,今天各个渠道加起来大约卖了130亿元。如果没有新的通知,将会按照原发行到本周五(20日)。但按照今天的募集进度来看,很大概率明天就要限售。”某渠道理 财经 理表示。

而在此前的合格投资者沟通会上,有渠道的理 财经 理表示,“此次洞见二期不设立募集规模上限,但是公司并不想发行一只巨无霸产品,所以在规模上会有所控制。如果超过一定规模,将会提前叫停认购。”

根据此前《产品书》披露的产品信息,此次专户认购起点为500万元起(不含参与费用),认购起追加不设金额限额,申购期追加参与起点为100万元,在参与退出限制上,该产品的每笔份额参与后,需满足五年持有期,方可退出。

陈光明管理的睿远洞见价值一期1号专户产品2018年12月7日成立,渠道数据显示,该专户产品成立至今,累计收益率达到108.69%。按照封闭三年的运行方式,首批专户客户将于今年12月份迎来首次开放赎回。

中国证券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二季度末,睿远基金管理规模为1547亿元,旗下两只公募基金管理规模为537亿元,旗下权益专户和固定收益专户管理规模1010亿元。其中,目前陈光明管理的专户规模大约在500亿左右。

重磅突发!陈光明又有大动作睿远基金推行第三次股权激励

基金公司股权激励又有最新进展,公募“大佬”陈光明旗下睿远基金再推股权激励。

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睿远基金股东名单中新增了上海玮远、上海瑛远两个股权激励平台,包括总经理饶刚在内的8名投研骨干新进员工持股名单之中,其中,饶刚出资350万元,持有睿远基金3.5%股权。

此次股权激励完成之后,陈光明持有睿远基金股权从5300万元下降至4991.98万元,仍是公司实控人、第一大股东。

事实上,这已是睿远基金第三次推行股权激励,随着股权激励逐步推进,睿远基金股权激励的覆盖面也从高管、投研等核心业务骨干进一步覆盖至投研“中生代”。

睿远基金推行第三次股权激励

尽管今年资本市场急剧震荡,权益基金规模增长颇具挑战,仍有基金公司在“坚定不移”逆势推进员工股权激励。

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睿远基金近期完成投资人(股权)变更,新增上海玮远企业管理中心(有限合伙)、上海瑛远企业管理中心(有限合伙)两个员工持股平台,同时包括第一大股东陈光明等其他股东出资额有所下降。

具体来看,陈光明出资金额从原来的5300万元下降至4991.98万元,持股比例从53%下降至49.92%,仍是睿远基金的第一大股东,这也是睿远基金成立三年多时间以来,陈光明第二次转让所持股权。

陈光明曾表示,公司发展的核心是做好业绩,价值投资的核心能力是评估企业内在价值,投资研究要更全面扎实,要不遗余力地加强研究团队建设,其中在研究团队建设上核心是找对人、做对事、长期做,充分地授权赋能,包括为研究人员提供良好的平台和机制,不断培养和沉淀长期从事研究的专业人员等,这是一个持续累积和长期进化的过程,需要扎实做好。

睿远基金成立于2018年11月,2021年曾两次推出股权激励。在2021年2月份,睿远基金首推员工股权激励,当时,包括赵枫在内10多名公司投研人员及核心骨干新晋公司股东。

到了2021年12月,也就是睿远基金成立满3年之际,公司主要股东陈光明以及董事长刘桂芳也亲自拿出自己所持股权,加大睿远基金的员工股权激励力度。当时包括杨达治、陈保春、李_等员工新进员工持股名单。

股权激励覆盖投研“中生代”力量

与前两次股权激励不同,睿远基金第三次股权激励覆盖的主要对象,除了新任总经理饶刚之外,其余人员均是投研“中生代”力量。

天眼查信息显示,新增的员工持股平台中,上海玮远企业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出资360万元,其中,总经理饶刚出资350万元,董春峰出资10万元,合计持有睿远基金3.6%股权,上海玮远企业管理中心(有限合伙)也是睿远基金新进的第六大股东。

上海瑛远企业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出资70.01万元,陈烨远、陈术子两人分别出资20万元,周睿洋、杨维舟、秦伟三人分别出资10万元,陈光明出资0.01万元,合计持有睿远基金0.7%股权,新进睿远基金第十一大股东。

除此之外,刘都在之前已经成立的另一个员工持股平台——上海洵远企业管理中心(有限合伙)中,新增出资100万元,也是近期新进股权激励的员工之一。

第三次员工股权激励的对象均是投研人员,饶刚除了是新任总经理之外,也是睿远基金混合资产投资决策委员会主任。

董春峰目前担任睿远基金混合资产投资决策委员会委员,陈烨远则是睿远基金专户投资部的投资经理。陈术子、周睿洋、杨维舟、秦伟、刘都等人经常出现在上市公司调研名单中,从过往上市公司调研纪要上看,秦伟的研究方向主要覆盖生物科技等行业,陈术子主要覆盖化工、电气部件与设备、金属与非金属等行业,周睿洋覆盖化工、电子元件、半导体等领域,杨维舟主要覆盖通信设备、电子元件、电子设备和仪器等领域,刘都覆盖服装服饰、酒店等领域。

从入职时间上看,这一批股权激励的员工大多数都是2018年底或是2019年初入职的老员工。

有助于提升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

2013年6月1日,修订通过的“新《基金法》”正式施行,其中规定允许公募基金公司可以实行专业人士持股,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这直接激活了行业股权激励热情,股权激励也由点及面展开。

据中国基金报记者统计,目前有股权激励的基金公司达38家(仅统计通过合伙企业设置员工持股平台模式)。

行业内股权激励呈现出两大方向,一是老牌基金公司纷纷开始“股权激励”激活内部积极性,目前行业排名前十大基金公司中,易方达、广发、汇添富、南方基金均设立了员工“股权激励”。

二是新成立的基金公司成为推行股权激励的主力军,许多新基金公司在成立之时就设定了股权或者事业部制的激励方案,已经形成“行业标配”。例如。今年2月份新成立的“个人系”基金公司——泉果基金,在公司成立之初就设立了包括上海泉至清、上海泉至澈、上海泉至澄、上海果至行在内的4个员工持股平台。

一位基金公司高管曾表示,优秀的基金管理公司要有稳定的治理结构、稳定的管理层、良好的激励机制。员工持股既表现了股东和公司对员工的认可,也成为了留住人才的长效机制。股权激励制度将基金经理和核心员工的待遇与其对公司所做的贡献建立了更直接的联系。应该说,长短机制并举,投研团队也更为稳定,投研人员的稳定也提升了业绩和投资风格的稳定性。

北京一家基金公司人士也直言,股权激励对于公募基金行业吸引人才来说,确实是很重要的方式。尤其是当前行业发展日趋成熟,头部化现象严重,中小基金公司和新基金公司设立股权激励措施,也有助于提升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

“整体看,基金行业是专业人士组成的行业,员工股权激励能够建立长效机制,增强综合投研能力。”上述人士表示,如果核心人员或管理层拥有股权激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公司经营的稳定性,从而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当然,除了人才,股东实力、渠道优势等因素也是影响基金公司发展的重要因素。

睿远稳进配置

11月22日,睿远基金旗下首只偏债基金“定档”,前东方红副总饶刚加盟睿远后,也要发产品了。

1、产品信息。 这个新产品睿远稳进配置两年持有混合是一个定期持有期产品,每买入一笔都需要锁定两年,流动性不好;基金经理饶刚是一个从业经验超20年的老将(睿远的每一个基金的主基金经理都是老人)。产品设置100亿元发行上限,按照以往的经验,肯定会配售,而且这个市场不缺钱,估计配售比例在10~20%是很轻松的,万一打到10%以下,也不要太惊讶。不过,目前还没看到托管行招行成为代销渠道的公告,但据说招行的客户经理也在预热,可能后续会公布。

饶刚的代表作是富国天利增长债券,9年创造近160%的收益;后来加入东方红,代表作是东方红策略精选;他也是行业内为数不多管理经验超过13年的基金经理。

不过偏债混合基金做成定期持有期产品是有好处的,拉长久期可以提高债券收益,但客户购买的时候要注意,一定要是你两三年之内都不用的闲钱。

2、费率问题。 这个就牵涉到买A类还是C类的问题。我的一点看法是,建议尽量买C类,因为睿远的认购费/申购费都是不打折的。 以新产品为例,A类认购费是0.8%,无销售服务费;C类无认购费,每年销售服务费是0.3%。 持有两年哪个更划算,这个账很难算么?当然换作是普通的产品,我可能更倾向于募集结束后开放购买再去找低费率的渠道(1折甚至不要申购费)去买A。 但是,还是那句,睿远的A类产品申购费全渠道都不打折,所以开放不开放后买,区别不大。 买C的费率是钝刀子割肉,你对费率没有太大的感知,其实体验更好的。 3、能不能买的问题。 物以稀为贵,以睿远的号召力和管理水平,这产品肯定要抢疯,而且配售比例很低。我不爱定期持有期产品,低风险偏好且资产量级比较可观的朋友们可以多整点?话说这玩意儿估计后续限购也会比较狠(估计还是每天1000块),喜欢的话,募集的时候记得C类份额下重手买。 睿远发行这个产品的节奏让我觉得有点想太多,因为理论上确实应该发一只固收+,走差异化路线,而选择在这个点发固收+,是否又说明睿远对明年的权益市场不是特别乐观呢?可能是我想多了。

1、公募是一个同质化程度很高的行业,很多公司都在做同样的事情,发热门的基金,买同样的股票,做相似的宣传?在这个又卷又累的行业里,睿远无疑是一股清流。 陈光明出来创业的时候接受过中国基金报资深主编杨波的访,那个时候他说要慢慢做,要凡事回归本源、隔离外力,在平常心态下做下确的事情,要打造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文化氛围。 这些听起来虚头巴脑的话,我相信很多人都不在意,说实话我自己也不相信。陈光明真的把这些理念践行到企业经营中了,睿远是如此的独一无二。 过去两年里,仅仅发行了两只产品,规模上来之后,快速的限购。没有过度的曝光,没有过度的营销,公众号里日复一日地在做投资者教育。整个行业的如狼似虎、如胶似漆、如痴如醉都好似和睿远没有关系,他们是如此的恬淡和高冷。

2、睿远在营销上的“懈怠”非但没有让他们落后,反而因为扎扎实实的业绩,吸引了一批忠实的投资者。公募里真正谈得上有粉丝的品牌并不多,睿远绝对算得上是粉丝黏性最高的之一。无

3、行业的肆意和睿远的克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很多基金公司面对时代的浪潮很焦虑,拼命的发新基金、拼命的做宣传、在蚂蚁上打得不可开交?睿远似乎都看得很淡,刻意的在控制规模,避免曝光,甚至不在蚂蚁上销售。最后从效果上看,反而睿远的品牌力似乎更强一些。 为什么睿远如此的不一样?我觉得这家公司最优秀的地方还是在于,没有偏离资管的初心,为客户理好财。始终在做简单的事,正确的事,不疾不徐地把资管当成一生的事业在做。 有了这样的格局,很多偏离了本质的事情就自然而然地不会去做。 陈光明无疑是深刻理解了资管这门生意的,据说他至今还有相当大的精力投入在投研上,老板都有这样的热爱,整个公司自然就能够静得下心来。 中国公募行业有睿远,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