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的宏观经济

2.一年烧掉5000万吨蔗糖:纵览巴西的燃料乙醇行业

3.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

4.如何正确看待当前的中国经济形势,写一篇一千字论文,跪求啊

中国的宏观经济

2028年油价调整表_2o21年油价

倡导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就是试图通过资本市场,让存量财富创造更多收益。资本市场是对存量进行配置的机制,它通过对资产进行估值,通过证券化,让资产流动起来,让存量财富升值。这样,社会就处在一个很良性的状态:一方面,现期经济增长了,收入水平提高了,这是流量方面;另一方面,过去创造出来的财富也在增值,两种收入加在一起,这就是小康社会的财富形成方式。经济增长的目标,是要让全体中国人民生活得舒适。我经常看到很多人加班加点,非常辛苦;中国人是全世界最辛苦的了吧,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只要一有空就去做事赚钱。我们也要休息,要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模式。要让今天的收入保障今天的生活,让过去买的那些资产通过增值来保障未来的生活。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已经从贫困、落后、封闭的国家,迈向正在现代化的小康国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三十年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世界瞩目中国非凡的成就,但世界上也有不少人对中国的崛起心怀嫉妒。中国的崛起的确正在改变全球的经济格局,所以有人会有些不舒服。但是我想,谁也阻挡不了中国前进的步伐。

盛唐时期,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当时中国的GDP比今天美国的GDP在全球所占的比重还要大得多,约占全球GDP的40%以上。时隔一千年,中国终于又迎来新的强盛时期。这完全得益于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所走的正确道路。我们现在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但成为经济大国还不是我们的目标。我认为,中国一定会成为一个经济上强大的国家,甚至在各个方面都非常强大的国家。我们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智慧。在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型过程中,我们当然会遇到很多困难。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了新一轮的调整时期,我们将面临更加复杂的矛盾,有些矛盾是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所没有遇到的。党中央院非常重视我国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把握大局,审时度势,不断调整政策,化解矛盾,所以我们的经济社会仍然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一、中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期

今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仍然非常快速。年初工作报告提出我国2008年经济增长率保持在8%,CPI(消费物价指数)上涨控制在4.8%。这是非常稳健的,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会超过这个指标,这是可以理解的。从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看,我们的经济增长仍然保持在10.4%,比去年11.4%有所滑落。CPI上半年上涨了7.9%。物价上涨从总体上看正在得到遏制,经济仍然在高速状态下运行。

中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中期。要成为现代化国家,一定要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工业化过程。对中国这样的国家来说,没有工业化,就不会有现代化。没有现代制造业、现代核心装备企业,怎么可能成为一个经济强国?我们一定要推进工业化,补工业化这一课。我国是从一个农业社会,或者说农业经济占主导的社会走过来的。总体上看,我们的工业化水平还是落后的。工业化水平落后会带来很多问题,包括社会秩序、现代等,都是欠缺的。所以,工业化是一个综合指标,它不断推动经济发展,而且能带来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进步是我们的根本目标。现在我们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或者说中后期,这一时期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经济高速增长。日本、韩国的现代化过程,经历了长达十年甚至二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没有这十年二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就没有今天的日本和韩国。中国也正在经历这样的过程,而且中国的经济体量要比它们当年大得多。从2000年开始,中国经济进入起飞阶段,我们经济的高速增长将维持到2020年。到那时,中国将超过日本,和美国的经济规模应该不相上下。我们大概在2012年就要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将再用8年的时间从经济总规模上接近美国的水平。当然,也有个别美国经济学家认为,到2028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将超过美国。这比较乐观。所以,我们的经济仍会持续增长,在持续增长过程中,我们要适时调整经济政策,提升经济结构和产业竞争力。

二、中国宏观经济当前面临的核心问题

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到今年底,人均GDP将达到3000美元,接近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一般说来,特别是对于一个经济体量很大的国家来说,人均GDP3000美元,意味着这个国家的经济结构需要升级,产业结构需要进行重大调整。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就业、中小企业发展等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必须正视的问题。这就如同我们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第一次经济结构调整、市场经济展时,给当时很多国有企业带来冲击一样,由于方向正确、政策适当,我们非常地渡过了难关。现在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我们的中小企业该怎么办?政策如何在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寻找平衡?

经济结构的调整包括两个方面,就是结构升级和产业转移。中国的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应该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地方,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地方。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劳动力成本也在不断提高,这给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挑战。

由于我们处在经济结构的全面调整期,所以面临的问题很多,也很复杂。但其中最核心的问题,还是维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与控制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带动经济增长,但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使经济进入滞胀。我认为,当通货膨胀超过7%的时候,我们应该把控制通胀作为经济政策最重要的目标。但是,控制通胀不能过度损害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维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仍然是我们头等重要的事情。千万不要认为中国是一个高收入国家,一个发达国家,发展可以歇一歇了,可以考虑其他问题了。

要充分认识到中国今年的通货膨胀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通货膨胀是不同的。今年的通货膨胀有两个重要特征:第一,它是输入型通货膨胀,主要是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上涨,特别是石油价格的上涨对物价全面上涨产生了重要影响。石油价格是能源价格的标杆,石油是之王,其价格攀升当然会传递到中国。中国是一个开放国家,我们对石油的需求量非常大,我国50%的石油依靠进口。最近石油价格从每桶147美元下跌到120美元左右。石油价格大幅波动,使世界经济进入一个大幅度波动的时期,风险急剧加大。虽然现在石油价格出现下跌,但是高油价仍是基本趋势,而且这种高油价是同美元有关系的。我们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比如说紧缩人民币、紧缩流动性,是难以让石油价格跌下来的。教科书上说通过紧缩流通中的货币,可以减少对商品的需求,从而使价格回落。教科书还说通货膨胀是一个货币现象,说到底是货币发多了,引起价格的上涨。但就石油价格上涨而言,不是人民币发多了,而是美元发多了。所以全球经济动荡,美国负有重大责任,特别是在衍生品金融市场。为什么中国要崛起?中国的崛起将改变全球的金融秩序和货币体系。现在全球都用美元做结算货币、储备货币,所以美国就不断发货币。如果二十年后,人民币成为可以与美元相互替代的国际性储备货币,这对维护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全球经济体系都有重要作用。

中国崛起的核心标志是中国金融的崛起。中国除了产业要崛起、要有强大的制造业外,还必须有金融业的崛起。中国金融的崛起可以改变全球的金融秩序,有利于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没有独立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强大的金融体系,中国是成不了经济强国的。

目前通货膨胀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这次通货膨胀属于成本推动型。所谓成本推动型有两点含义:第一,劳动力成本大幅提升。劳动力成本的提升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所有劳动者都应该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得到他应得的。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提高国民的社会、生活水平。通过什么方式实现这一目标呢?第一,通过提高劳动力的收入。沿海很多地方,企业为什么出现劳工荒?是因为劳动者的收入没有得到足够的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的提高,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一个标志。

第二,价格上涨。铁矿石、各种有色金属矿,甚至包括淡水,都会涨价。价格的上涨,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利益关系的调整,它在动态地寻求利益均衡点。30年前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改革僵化的价格体制。经济时期,价格管制把经济管死了,没有利润,也就没有经济发展的动力。价格如此之低,也会使很多人耗竭式地使用短缺的。实际上,我们现在要更多地关注供给。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就在于中国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市场化的供给体系。抗震救灾显示了我们强大的供给能力。如果退回到三十年前,汶川地震这么大的灾难,不要说三个月,就是三年也难稳定当地人民的生活。直接受灾人数400多万人,间接受灾3000万人,我们三个月就稳定下来,我们靠的是强大的供给体系,这就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再加上我们的是负责任的,中国很难出现恶性通货膨胀。

提高存利率被看作是收缩流动性的一个手段。在目前条件下,提高存利率,有可能创造更大的流动性,从而可能推动通货膨胀。为什么呢?这就涉及到汇率机制与国际游资问题。中国经济越来越开放,也越来越复杂,不像20年前经济活动非常简单,那时通货膨胀一来我们就知道是什么原因,取什么措施。今天的经济结构太复杂了。如果提高存利率,在不考虑汇率预期情况下,是可以收缩流动性的。但在目前的汇率机制下,会带来更多的国际游资,即热钱。

为什么热钱想方设法要进入中国市场呢?因为人民币正在升值。我们今年已经升了6.3%了,也就是年初1美元换成人民币,现在经过汇率变动已经赚了6.3%了,同时我们的存款利率是4.14%(一年期定期),这两个加起来,大约是10.5%。也就是说还没有到年终,收益已经达到10.5%了,这是无风险的。

关于热钱,首先要清楚它从哪些渠道进来。我们不能因为热钱的进入,就试图把大门关起来。开放是当今中国的主旋律,中国永远不能回到封闭的时代,只有开放才能使中国强大起来。如果因为怕一只苍蝇进来就把大门关上,这是非常错误的。热钱有各种管道进入。地方招商引资是一个很重要的管道,还有外商直接投资,经济贸易夸大价格等,还有很多个人自己带进来。国际游资,或者短期资本流动,时机一旦成熟,它肯定会流出去。如果流量非常大、非常急,就会对我国的金融体系特别是货币体系带来冲击。一个国家的金融危机最终会演变成货币危机。

对于热钱,我有以下看法:第一,我们不要害怕热钱,中国有这么多外部资本进入,是因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经济环境稳定,人们有良好预期。实际上,我们将和热钱相伴而存在,把热钱消灭掉是不可能的,问题在于适时疏导。同时,我们要通过改革,把热钱变成正常的短期资本流动。为此,要着力推进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现在是央行和个人、企业进行交易,未来的外汇市场交易主体应主要是企业与企业的交易,把风险分散给企业。

第二,我们要从技术层面取措施,防止这些以班排连营方式进来的热钱在未来某个时候以集团军形式出去。游资大规模流出将给一个国家的货币体系带来非常大的冲击。我们现在有一万八千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些外汇储备按照一定的结构分布在不同资产上,我们不可能把这些储备以现金的方式搁在账上。如果热钱以集团军方式出去,负债和资产的结构就可能不匹配,危机就会出现。韩国当年的金融危机与资产负债的结构性失衡是有关系的。在一国金融体系内,如果单一银行出现由资产负债结构严重失衡导致的支付危机,通常央行会提供流动性帮助其渡过危机,但在国际范围内,如果一国金融体系出现危机,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会提供帮助,但这个帮助要以付出巨大代价为前提。

我们要从政策和技术上防止热钱以集团军形式出去。在外汇管理上要做很多细致工作,要不断调整外汇资产结构,以防范未来的金融风险。

三、环境保护和的可持续利用

环境和的保护与可持续性,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也可能是一个长期问题。首先是有害气体减排与工业化的关系。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整个大气环境被破坏,南极和北极的冰川都在融化。工业化加大了温室气体排放,使人类生存环境受到威胁。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与我们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减排承诺。美国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国家。最近几年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增长较快。但是,中国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国家,中国与美国不能承担相同的义务。尽管如此,我们仍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因为地球只有一个。

其次是生态环境的恶化。从南到北,我们的水都程度不同地受到污染,特别是比较发达地区的水污染更是严重。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让人民生活美好,我们千万不要忘记这个最终目标。如果人均GDP达到一万、两万美元时,水都不能喝,GDP还有什么用?所以对环境的保护,特别是对水的保护,应该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等环境已经污染了再治理它就太难了,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和代价。

再次,是对自然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我们现在的经济增长方式很令人忧虑。匮乏了,环境污染了,我们的后代该如何生存?对石油、煤炭、水以及各类矿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美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美国近海油田不开发,煤矿基本上也不开发,得到了很好保护。美国不开发其地下,主要是买其他国家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人很自私。自私的一面我们不学,但保护环境的一面我们要学,要借鉴。我们不能耗竭式地利用自己的。我们现在也要学会保护。我们要学会资本运作,通过资本市场实现全球的配置。我国外汇储备的应用,相当大部分应该放在这方面。中国这样的大国,没有海外做支持,经济增长是难以为继的。

最后,是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劳动力就业问题。我们给中小企业的支持不够。应该更多关注中小企业的发展,特别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方面要有更大的支持。

四、我们应该制定什么样的宏观经济政策

我们应该在解决上述问题之间找到一个深层次的平衡点。现在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单一政策目标是不够的,必须统筹兼顾,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

如前面所说,要正确处理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与控制通胀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我们要控制高耗能企业。我国的经济增长,还需要通过内需的增长来拉动。中国这样的国家试图长时期通过出口,靠外部需求,靠美国、欧洲的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是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缺陷的,这种增长模式肯定有问题。我们要靠内需来拉动,必须完成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靠内需拉动,首先要提高与内需有关的经济主体特别是劳动者的收入水平。这涉及到另一个重要问题:收入分配。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政策要更多地关注民生。能不能调整收入分配结构,适当降低税赋?中国特别需要从经济发展角度灵活地运用税收政策。从目前看,税收政策运用的重点在降低税率或提高税基。对于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由于中国社会发展太快,建议把起征点进一步加以提高。这样把钱留下来,人们才会消费,才会拉动经济增长。

要努力提高群众的财产性收入。这实际上是在说,要充分重视存量财富的增长,重视存量的再配置。我们的文化有一个负面因素,就是不重视存量,只关心流量、增量。这实际上就是不尊重前人的成果、不尊重历史。我们现在经常看到很多楼被炸掉,这些楼不少是10年前建成的,它们构成了当年的GDP。10年前建成的楼实际上是很新的。我到欧洲大学访问,我要他们让我看一下最新的楼。他们最新的楼就是10年、15年前建的。欧洲人对历史、对前人的物质财富和非物质财富非常重视,尽最大努力去保护它。而我们却没有做到。这种不尊重历史的行为在学术研究中也经常存在,抄袭就是一种蔑视前人成果的行为。写一篇论文洋洋几万言,没有一个注释,说这些都是自己的创造。难道前人的研究成果没有对你产生任何影响?没有一个注释,没有一句话来自于前人?作为一个研究生导师,我在评判研究生论文时首先就要看论文的注释,看学生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是否很尊重。我们一定要尊重过去,尊重他人的成果。在学术研究中要这样,在经济发展、财富创造中也要有这样的传统。

我在很多场合倡导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就是试图通过资本市场,让存量财富创造更多收益。资本市场是对存量进行配置的机制,它通过对资产进行估值,通过证券化,让资产流动起来,让存量财富升值。这样,社会就处在一个很良性的状态:一方面,现期经济增长了,收入水平提高了,这是流量方面;另一方面,过去创造出来的财富也在增值,两种收入加在一起,这就是小康社会的财富形成方式。经济增长的目标,是要让全体中国人民生活得舒适。我经常看到很多人加班加点,非常辛苦;中国人是全世界最辛苦的了吧,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只要一有空就去做事赚钱。我们也要休息,要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模式。要让今天的收入保障今天的生活,让过去买的那些资产通过增值来保障未来的生活。

在正确处理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矛盾时,要善于运用财政政策包括税收政策。中国财政收入的增长很快,我们能不能把这个钱的一部分留在民间呢?中国经济增长要靠民间需求来拉动。我们要向靠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时代告别。民间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是持久的。

一年烧掉5000万吨蔗糖:纵览巴西的燃料乙醇行业

巴西为全球最大食糖生产、出口国,同时其将过半甘蔗用于生产乙醇,为全球第二大燃料乙醇生产、第三大燃料乙醇消费国,乙醇为巴西食糖的直接竞争品。2021年4月开始,巴西长期干旱引发的甘蔗、玉米减产担忧加剧,以甘蔗、玉米为原料生产的巴西乙醇价格水涨船高,创近二十年以来新高,ICE原糖价格也在巴西甘蔗减产及乙醇价格支撑下,创近四年新高,后期走势备受关注。基于巴西乙醇对巴西乃至全球食糖市场的重要影响,本文将全面介绍巴西燃料乙醇行业发展历程、现状及政策,当然也包括当前热点解析,以期为投资者提供参考。

_巴西燃料乙醇行业发展历程

在1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中东产油国宣布石油禁运,导致全球油价在几个月内翻了几番。巴西超过80%的石油需要从国外进口,为了缓解石油危机带来的压力,并从长远角度维护自身能源安全,巴西开始投资可降低石油依赖度的生物燃料生产和设施建设。目前,巴西已是世界上最大的乙醇生产国和消费国之一,在产量方面仅次于美国,在消费方面位列第三(仅次于美国和德国),也是最早实现车用乙醇汽油全覆盖的国家。巴西的燃料乙醇产业经历了崛起-低谷-复兴过程。

13年至1985年为崛起期。13年巴西将发展乙醇燃料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15年推出国家乙醇燃料,该旨在通过增加乙醇产量扩大乙醇生产规模,同时强制在汽油中添加无水乙醇等措施,分为两个阶段。

15年—18年为第一阶段,巴西强制推行E20乙醇汽油,并要求所有加油站都提供乙醇泵,同时对正常汽车发动机作微调和改进使其可使用E20乙醇汽油,此外,鼓励原有工厂扩大生产规模,规定其承担10%的乙醇燃料生产任务。19年—1985年为第二阶段,巴西开始生产能够使用纯乙醇的E100汽车,并在5个大城市设立16个添加燃料乙醇的加油站。此外,为了促进燃料乙醇产业发展,巴西向乙醇生产商提供15亿美元,并免除乙醇汽车和燃料乙醇生产时的工业产品税和液态燃料单一税。经过国家战略的两个发展阶段,巴西燃料乙醇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截至1985年底,巴西乙醇产量由15年的7.4亿升增长至105亿升,占全球总量的80%;乙醇生产厂由151家增至295家;乙醇汽车开始大规模投入使用,新生产汽车中3/4以上用乙醇燃料发动机。

1986年至2002年进入低谷期。1985年,巴西长达21年的军人独裁统治结束,巴西政治进入文官时代。文官开始取不同于军时期的措施来发展乙醇燃料,减少国家对乙醇发展的干预:1988年取消对蔗农的补贴,取消给予乙醇生产商和相关的免税政策;20世纪90年代,巴西开始根据市场变化实行乙醇掺入汽油的浮动比例制;1991年,制定乙醇自由定价政策;1996年,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完全放开乙醇价格。与此同时,国际糖价开始暴涨,而油价出现大跌,巴西的能源政策转向以石油消费为主,巴西糖厂转为多产糖,导致巴西燃料乙醇行业发展经历转型阵痛。19-1998年,巴西乙醇汽车年产量仅一千多辆,不足鼎盛期的2%。

2003年至今开始复兴。由于国际原油和原糖价格新一轮的价格变动,同时,气候变化与能源安全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巴西将燃料乙醇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进入大规模商业化发展阶段。2013年巴西研制出可任意选择乙醇、汽油或乙醇与汽油任意比例的混合燃料汽车,即“灵活燃料”汽车。目前巴西国内销售的汽车85%以上都是灵活燃料汽车,车主可以自由选择添加纯乙醇或掺混一定比例的乙醇汽油,消费者通常依据价格优势选择使用何种燃料,若乙醇/汽油比价低于70%,消费者会倾向于使用乙醇。

巴西燃料乙醇生产

(一)巴西燃料乙醇生产工艺

燃料乙醇的生物质原料分为淀粉质、糖质和纤维质原料三种。巴西生产燃料乙醇的原料绝大部分为甘蔗,近些年开始使用少量玉米,生产技术均为第一代的五步法:液化-糖化-发酵-蒸馏-脱水。巴西生产的燃料乙醇分为含水乙醇和无水乙醇,其中,含水乙醇可以直接在灵活燃料汽车或乙醇汽车中使用,无水乙醇则需以18%—27.5%的比例强制混入汽油中使用。

用甘蔗生产乙醇的工艺,前半部分与榨糖相同,即压榨提汁,随后蔗汁经预处理、蒸馏和提纯,获得含水乙醇和无水乙醇。以含糖量(TRS)计算,生产1立方米无水乙醇和含水乙醇分别需要1.765吨和1.6913吨TRS,也即1吨糖可以转换成0.566立方米无水乙醇或0.591立方米含水乙醇。

(二)巴西燃料乙醇产量及预期

巴西的燃料乙醇厂主要集中在盛产甘蔗和玉米的中南部,其中,甘蔗生产乙醇历史悠久,糖厂可以将甘蔗在生产糖与乙醇间灵活转换,主要是基于两者比较收益及资金回笼情况决定,自21世纪以来,南巴西乙醇用蔗比均超过50%,玉米生产乙醇则开启于2014年。2020年,巴西拥有360家乙醇厂(中南部269家),其中玉米乙醇厂有11家(9家独立生产玉米乙醇、2家可灵活生产甘蔗乙醇和玉米乙醇),以生产周期240天计算,乙醇产能428亿升,无水乙醇产能228亿升。2020/21榨季,巴西生产了325.78亿升乙醇,其中91.9%来自甘蔗,而中南部在全国产量占比93.4%。刚过去的2020/21榨季,由于产糖高收益刺激糖厂将产糖用蔗比提高11.74个百分点至46.07%,在甘蔗增产2.5%情况下,南巴西乙醇减产8.4%,降至304.43亿升,不过,玉米乙醇产量由前榨季的16.24亿升攀升至26.5亿升,增幅63%,产量占比由4.88%提高至8.7%。

南巴西自2020年9月开始现旱情,雨季期间降雨依旧偏低,对甘蔗、玉米生长不利,且糖价比较收益高导致乙醇减产担忧明显。根据巴西国家商品供应公司最新预测,2021/22榨季南巴西甘蔗榨量料为5.748亿吨,同比降4.6%,乙醇产量料为283.6亿升,同比降7.4%,糖产量料为3580万吨,同比降6.4%(乙醇减幅超过糖,可以推导出产糖用蔗比趋于提高),预计玉米乙醇产量35亿升,同比增32%;预计2020/21年度巴西玉米产量1.064亿吨,较前期预期有所下调,但仍有望同比增产3.7%。根据UNICA数据,南巴西今年4月累计产玉米乙醇2.243亿升,同比增长15.16%。因此,本榨季玉米乙醇产量维持增长态势较为确定,产量占比有望进一步提高至12.3%,乙醇减产主要受甘蔗乙醇影响。

目前巴西马托格罗索有2家独立生产玉米乙醇厂和1家灵活原料乙醇厂正在兴建中,预计未来1-2年将投入使用。其他七个独立生产玉米乙醇项目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若全部投入使用,玉米乙醇总产能将达到55亿升。巴西玉米乙醇全国联盟(UNEM)预计,到2028年,巴西将生产80亿升玉米乙醇,相当于全国乙醇产量的五分之一。不过,玉米乙醇扩张的潜力仍然受到当地燃料乙醇需求、和物流限制。目前,玉米乙醇需求基本局限在中部的玉米产区,人口密度低导致消费增长有限,外运又受地理及物流限制。巴西玉米乙醇行业正在推动支持的基础设施项目以改善运输物流,包括将铁路从朗多诺波利斯向北扩展至佛得角卢卡斯,铁路更接近玉米乙醇产区。此外,巴西拥有Logum乙醇管道系统,该系统将巴西主要乙醇生产区与主要燃料消费中心(如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连接起来,将来将管道延伸至朗多诺波利斯,但需数年时间完成。

巴西燃料乙醇消费与进出口贸易

(一)巴西燃料乙醇消费

巴西灵活燃料汽车的普及和强制在汽油中混合无水乙醇政策刺激巴西燃料乙醇消费。自2003年推出灵活燃料汽车开始,巴西灵活燃料汽车占有率迅猛增长,2015年达到顶峰,灵活燃料汽车销量在所有轻型汽车中的占比达到88.45%,目前接近85%。灵活燃料汽车可以使用汽油C或含水乙醇作为能源,车主通常基于乙醇/汽油比价选择燃料,70%为分界线,高于分界线则更倾向于使用汽油,反之青睐乙醇。此外,巴西强制在汽油中混合的乙醇比例为全球最高,2011年以来混合比例在20%-27%区间,期中,2015年3月以来一直维持在27%,汽油消费增长的同时,也带动无水乙醇消费,2019年巴西燃料乙醇消费量达到328.5亿升历史新高,乙醇总混合比例高达54.1%。

2020年,受疫情影响,巴西轻型汽车销售量仅195.08万辆,比2019年下降26.62%,接近2016年水平,乙醇和汽油消费量出现12%和6.2%下滑。2021年1-4月巴西轻型汽车销量达到66.3万辆,同比增长13%,预计随着巴西疫情好转和经济复苏,后期销量有望进一步恢复,全年总销量接近230万辆,同比增长17.6%。乙醇消费方面,汽车销量增长及出行需求增加有助于刺激能源消费,但偏高的乙醇/汽油比价抑制乙醇消费,在汽油中的乙醇混合比例未出现政策调整情况下,预计燃料乙醇消费增长不及汽油,分别为6.5%和11.7%,乙醇总消费量为308亿升,乙醇总混合比例降至51.3%。

(二)巴西燃料乙醇进出口贸易

巴西超过90%的燃料乙醇出口自中南部地区,美国为最大出口目的地。17/18榨季至20/21榨季,巴西榨季乙醇出口量逐年增长,自14.5亿升增至的19.1亿升,出口在总产量的占比由5.2%提高至8.9%;期间累计出口80.2亿升乙醇,其中出口至美国39.8亿升,占出口总量的50%。

20/21榨季巴西乙醇出口量同比增长54%,主要受美国玉米乙醇D6RIN价格大涨和巴西货币大幅贬值刺激,而前者是主因。根据2005年美国“能源政策法案”和2007年美国“能源独立和安全法案”,美国要求在销售的车用燃料中添加生物燃料,美国环境保护署每年发布可再生燃料标准(RFS),及与之配套的可再生燃料义务数量(RVO)和可再生燃料识别码(RIN),所有以石油为基础的汽油或柴油的炼油厂或进口商必须出示相应的RINs量。RIN具有货币价值,而且可以流通,各方可以购买RIN以履行其义务或出售多余的RIN。2020年上半年疫情导致美国能源价格大幅下挫,但汽油价格跌幅远超乙醇,下半年开始玉米价格大涨又提高乙醇生产成本,掺混乙醇不经济,导致玉米乙醇D6RIN价格持续上涨。RIN的价格上涨鼓励生产商将可再生燃料量混合到石化燃料中,因为生物燃料的掺兑商们能够在二级市场上交易RIN并获取RIN上涨的利润。巴西货币是受疫情冲击最严重的新兴经济体,雷亚尔大幅贬值让巴西乙醇竞争力增强,从而刺激出口至美国的乙醇放量。

当前美国玉米乙醇D6RIN价格仍在上涨,已达到1.9美元/加仑,美国汽油消费增加预期仍将对D6RIN价格形成支撑。不过,根据CBOT乙醇价格折算,21年6月合约的乙醇价格接近3290雷亚尔/立方米,巴西3600雷亚尔/立方米的乙醇出厂价已高于CBOT乙醇价,新榨季巴西向美国出口乙醇量将趋于下滑。

巴西的燃料乙醇主要进口至东北部,绝大部分进口自美国,受政策波动大。巴西根据国内乙醇供需及其它因素,不定期调整进口自美国的乙醇关税或设定零关税进口配额,后文将详细述及。16/17榨季至19/20榨季,受益于零关税进口配额,巴西乙醇进口量徘徊在14.1-17.4亿升之间,较前几个榨季大幅增长,其中,进口自美国的乙醇比例超过90%。

20/21榨季巴西乙醇进口量大降65.2%至5.7亿升,除受巴西雷亚尔贬值及疫情抑制乙醇消费影响外,更关键的还是政策影响。2019年8月底制定的乙醇年度零关税进口配额为7.5亿升,高于前两年的6亿升,但配额发放严格,2020年2-3季度,配额按每季度2.75亿升发放,且只有生产商能申请配额,抑制进口积极性。2020年8月底零关税进口配额政策到期,巴西延长政策90天,但随着美国和巴西谈判的破裂,自2020年12月14日起,巴西对进口自美国的燃料乙醇征收20%关税,乙醇进口量再次削减。若巴西延续乙醇进口政策,则新榨季进口量严重依赖内外价差,增长难度较大。

巴西燃料乙醇政策

(一)强制在汽油中混合无水乙醇

自17年以来,巴西强制性要求在汽油中添加一定比例的无水乙醇,混合成汽油C方能出售,根据立法要求,汽油C的无水乙醇混合比例在18%—27.5%范围浮动,此后巴西根据各方面情况对无水乙醇比例进行了多次调整,单次调整幅度在2-5个百分点。最近的一次调整在2015年3月16日,无水乙醇混合比例由25%提高至27%,此后未有变化。

2021年5月14日,燃料分销商称乙醇价格高且供应紧张,难以从工厂获得足够的乙醇以满足强制性混合要求,导致汽油分销延误,巴西全国燃料商业联合会向能源和矿业部发出文件,要求降低汽油中的乙醇混合比例,由当前的27%降至18%。不过,巴西能源和矿业部表示,正在关注供应情况,尚未看到减少乙醇混合的必要性。巴西的糖和乙醇工业协会Unica否认市场短缺,并补充说随着南巴西生产加快,乙醇产量将提高。

就乙醇库存看,20/21榨季末(3月底),南巴西无水乙醇库存8.14亿升,较五年均值低5%,库存偏紧;含水乙醇库存19.47亿升,较五年均值高14.4%,库存偏高。到了4月15日,南巴西无水乙醇库存6.35亿升,较五年均值低12%,但上榨季偏高库存拉高五年均值,修正极端数据,偏低值为6%,库存进一步偏紧;含水乙醇库存11.5亿升,为历史次高水平,较五年均值高8.5%。而4月1日-15日,南巴西生产乙醇7.31亿升,同比减少25.9%,其中,无水乙醇产量1.04亿升,同比减幅41.47%,无水乙醇销量则为6.56亿升,同比增加24%。因此,可以推断出,无水乙醇库存紧张加剧,一方面是由于糖厂减少产量,另一方面是汽油消费增长带动。巴西糖厂可以灵活生产含水乙醇或无水乙醇,根据巴西国家商品供应公司的预测,南巴西乙醇产量283.6亿升,则推算巴西乙醇总产量近311亿升,基本可以满足308亿升消费量,但存在净出口,预计量不超过8亿升。则期末库存接近14.5亿升,库存消费比4.7%,较五年均值低0.9个百分点,库存偏紧。阶段影响上,南巴西后期开榨加速,将有助于缓解无水乙醇库存紧张程度。

根据前文推算的2021年巴西汽油消费数据,若无水乙醇混合比例由27%降至18%,无水乙醇消费量将降至72亿升,政策减量36亿升,相当于2020年乙醇总消费量的12.5%,或635万吨糖。当前仅属于燃料零售商提议阶段,相关方存在异议,政策落实需时日且存在不确定性。根据以往乙醇混合比例的调整幅度,直接调降9个百分点少有,因此,列出无水乙醇不同混合比例调整下对于乙醇减量及糖当量的影响。若按照以往最大幅度的5个百分点调整,降至22%,则无水乙醇消费减量20亿升,相当于糖353万吨,略高于当前预期的糖减产量。如果乙醇消费减量不分流至糖,则期末库存将增加至34.5亿升历史新高,排除此种可能;如果部分分流至糖,则巴西糖减产担忧将有所缓解,回归至正常乙醇库存水平仅需乙醇消费减量5亿升,则分流至糖的量接近265万吨。

(二)乙醇进口政策

根据南方共同市场(Mercomsul)协议,巴西乙醇的进口关税为20%,然而,自2010年4月开始,巴西将乙醇

列入“例外名单”,下调进口关税至零,此后根据国内乙醇供需及其它因素,不定期调整乙醇进口关税。2016

年下半年至2017年初,巴西大量进口美国乙醇,2017年3月,巴西甘蔗和糖行业协会(UNICA)要求对进口

乙醇征收16%的关税,巴西东北部糖厂甚至要求恢复20%的南方共同市场协议关税。2017年8月23日,巴西农业

部提出建议,为乙醇设定6亿升零关税进口配额,超额部分征收20%关税其中,零关税进口配额按季度发放,每季

度1.5亿升,两年后重新修订政策。2019年8月31日,巴西将乙醇零关税进口配额由6亿升增加至7.5亿升,

2020年8月31日到期,遭到业界反对。为尽量减少新的零关税配额对东北地区乙醇行业影响,巴西经济/外贸部于

2019年10月21日制定了7.5亿升乙醇零关税进口配额的分销规则,其中,2019年8月31日至2020年2月28日

之间,只有2亿升零关税进口配额,因期间恰逢巴西东北部榨季生产期,在接下来的两个季度,零关税进口配额被

提高到每个季度2.75亿升,只有生产商能申请配额,且配额分配以先到先得为基础分配,每个生产者限量为250万升,个别生产商在确认初始进口量后可以申请新的配额。2020年8月底零关税进口配额政策到期,巴西延长政策90天。随着美国和巴西谈判的破裂,自2020年12月14日至今,巴西对进口自美国的燃料乙醇征收20%关税。若巴西延续乙醇进口政策,则新榨季进口量严重依赖内外价差,增长难度较大。

基于当前巴西乙醇价格高企及无水乙醇库存偏紧问题,美国部分机构认为,巴西征收的20%乙醇进口关税抑制美国乙醇流入巴西市场,若取消乙醇进口关税,或比削减汽油中的无水乙醇更具优势及可操作性。基于当前巴西及美国的乙醇价格,取消20%进口关税确实可以刺激美国乙醇出口至巴西市场,但巴西在评估乙醇进口关税问题上,除了考虑能源价格因素外,还得评估对乙醇生产行业影响,此外,与美国间的政治关系也尤为关键。因此,预计取消乙醇进口关税不会是巴西决策层的首选。

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

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呢?

倡导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就是试图通过资本市场,让存量财富创造更多收益。资本市场是对存量进行配置的机制,它通过对资产进行估值,通过证券化,让资产流动起来,让存量财富升值。这样,社会就处在一个很良性的状态:一方面,现期经济增长了,收入水平提高了,这是流量方面;另一方面,过去创造出来的财富也在增值,两种收入加在一起,这就是小康社会的财富形成方式。经济增长的目标,是要让全体中国人民生活得舒适。我经常看到很多人加班加点,非常辛苦;中国人是全世界最辛苦的了吧,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只要一有空就去做事赚钱。我们也要休息,要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模式。要让今天的收入保障今天的生活,让过去买的那些资产通过增值来保障未来的生活。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已经从贫困、落后、封闭的国家,迈向正在现代化的小康国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三十年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世界瞩目中国非凡的成就,但世界上也有不少人对中国的崛起心怀嫉妒。中国的崛起的确正在改变全球的经济格局,所以有人会有些不舒服。但是我想,谁也阻挡不了中国前进的步伐。

盛唐时期,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当时中国的GDP比今天美国的GDP在全球所占的比重还要大得多,约占全球GDP的40%以上。时隔一千年,中国终于又迎来新的强盛时期。这完全得益于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所走的正确道路。我们现在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但成为经济大国还不是我们的目标。我认为,中国一定会成为一个经济上强大的国家,甚至在各个方面都非常强大的国家。我们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智慧。在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型过程中,我们当然会遇到很多困难。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了新一轮的调整时期,我们将面临更加复杂的矛盾,有些矛盾是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所没有遇到的。党中央院非常重视我国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把握大局,审时度势,不断调整政策,化解矛盾,所以我们的经济社会仍然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一、中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期

今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仍然非常快速。年初工作报告提出我国2008年经济增长率保持在8%,CPI(消费物价指数)上涨控制在4.8%。这是非常稳健的,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会超过这个指标,这是可以理解的。从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看,我们的经济增长仍然保持在10.4%,比去年11.4%有所滑落。CPI上半年上涨了7.9%。物价上涨从总体上看正在得到遏制,经济仍然在高速状态下运行。

中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中期。要成为现代化国家,一定要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工业化过程。对中国这样的国家来说,没有工业化,就不会有现代化。没有现代制造业、现代核心装备企业,怎么可能成为一个经济强国?我们一定要推进工业化,补工业化这一课。我国是从一个农业社会,或者说农业经济占主导的社会走过来的。总体上看,我们的工业化水平还是落后的。工业化水平落后会带来很多问题,包括社会秩序、现代等,都是欠缺的。所以,工业化是一个综合指标,它不断推动经济发展,而且能带来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进步是我们的根本目标。现在我们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或者说中后期,这一时期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经济高速增长。日本、韩国的现代化过程,经历了长达十年甚至二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没有这十年二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就没有今天的日本和韩国。中国也正在经历这样的过程,而且中国的经济体量要比它们当年大得多。从2000年开始,中国经济进入起飞阶段,我们经济的高速增长将维持到2020年。到那时,中国将超过日本,和美国的经济规模应该不相上下。我们大概在2012年就要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将再用8年的时间从经济总规模上接近美国的水平。当然,也有个别美国经济学家认为,到2028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将超过美国。这比较乐观。所以,我们的经济仍会持续增长,在持续增长过程中,我们要适时调整经济政策,提升经济结构和产业竞争力。

二、中国宏观经济当前面临的核心问题

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到今年底,人均GDP将达到3000美元,接近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一般说来,特别是对于一个经济体量很大的国家来说,人均GDP3000美元,意味着这个国家的经济结构需要升级,产业结构需要进行重大调整。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就业、中小企业发展等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必须正视的问题。这就如同我们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第一次经济结构调整、市场经济展时,给当时很多国有企业带来冲击一样,由于方向正确、政策适当,我们非常地渡过了难关。现在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我们的中小企业该怎么办?政策如何在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寻找平衡?

经济结构的调整包括两个方面,就是结构升级和产业转移。中国的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应该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地方,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地方。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劳动力成本也在不断提高,这给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挑战。

由于我们处在经济结构的全面调整期,所以面临的问题很多,也很复杂。但其中最核心的问题,还是维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与控制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带动经济增长,但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使经济进入滞胀。我认为,当通货膨胀超过7%的时候,我们应该把控制通胀作为经济政策最重要的目标。但是,控制通胀不能过度损害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维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仍然是我们头等重要的事情。千万不要认为中国是一个高收入国家,一个发达国家,发展可以歇一歇了,可以考虑其他问题了。

要充分认识到中国今年的通货膨胀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通货膨胀是不同的。今年的通货膨胀有两个重要特征:第一,它是输入型通货膨胀,主要是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上涨,特别是石油价格的上涨对物价全面上涨产生了重要影响。石油价格是能源价格的标杆,石油是之王,其价格攀升当然会传递到中国。中国是一个开放国家,我们对石油的需求量非常大,我国50%的石油依靠进口。最近石油价格从每桶147美元下跌到120美元左右。石油价格大幅波动,使世界经济进入一个大幅度波动的时期,风险急剧加大。虽然现在石油价格出现下跌,但是高油价仍是基本趋势,而且这种高油价是同美元有关系的。我们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比如说紧缩人民币、紧缩流动性,是难以让石油价格跌下来的。教科书上说通过紧缩流通中的货币,可以减少对商品的需求,从而使价格回落。教科书还说通货膨胀是一个货币现象,说到底是货币发多了,引起价格的上涨。但就石油价格上涨而言,不是人民币发多了,而是美元发多了。所以全球经济动荡,美国负有重大责任,特别是在衍生品金融市场。为什么中国要崛起?中国的崛起将改变全球的金融秩序和货币体系。现在全球都用美元做结算货币、储备货币,所以美国就不断发货币。如果二十年后,人民币成为可以与美元相互替代的国际性储备货币,这对维护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全球经济体系都有重要作用。

中国崛起的核心标志是中国金融的崛起。中国除了产业要崛起、要有强大的制造业外,还必须有金融业的崛起。中国金融的崛起可以改变全球的金融秩序,有利于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没有独立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强大的金融体系,中国是成不了经济强国的。

目前通货膨胀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这次通货膨胀属于成本推动型。所谓成本推动型有两点含义:第一,劳动力成本大幅提升。劳动力成本的提升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所有劳动者都应该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得到他应得的。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提高国民的社会、生活水平。通过什么方式实现这一目标呢?第一,通过提高劳动力的收入。沿海很多地方,企业为什么出现劳工荒?是因为劳动者的收入没有得到足够的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的提高,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一个标志。

第二,价格上涨。铁矿石、各种有色金属矿,甚至包括淡水,都会涨价。价格的上涨,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利益关系的调整,它在动态地寻求利益均衡点。30年前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改革僵化的价格体制。经济时期,价格管制把经济管死了,没有利润,也就没有经济发展的动力。价格如此之低,也会使很多人耗竭式地使用短缺的。实际上,我们现在要更多地关注供给。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就在于中国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市场化的供给体系。抗震救灾显示了我们强大的供给能力。如果退回到三十年前,汶川地震这么大的灾难,不要说三个月,就是三年也难稳定当地人民的生活。直接受灾人数400多万人,间接受灾3000万人,我们三个月就稳定下来,我们靠的是强大的供给体系,这就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再加上我们的是负责任的,中国很难出现恶性通货膨胀。

提高存利率被看作是收缩流动性的一个手段。在目前条件下,提高存利率,有可能创造更大的流动性,从而可能推动通货膨胀。为什么呢?这就涉及到汇率机制与国际游资问题。中国经济越来越开放,也越来越复杂,不像20年前经济活动非常简单,那时通货膨胀一来我们就知道是什么原因,取什么措施。今天的经济结构太复杂了。如果提高存利率,在不考虑汇率预期情况下,是可以收缩流动性的。但在目前的汇率机制下,会带来更多的国际游资,即热钱。

为什么热钱想方设法要进入中国市场呢?因为人民币正在升值。我们今年已经升了6.3%了,也就是年初1美元换成人民币,现在经过汇率变动已经赚了6.3%了,同时我们的存款利率是4.14%(一年期定期),这两个加起来,大约是10.5%。也就是说还没有到年终,收益已经达到10.5%了,这是无风险的。

关于热钱,首先要清楚它从哪些渠道进来。我们不能因为热钱的进入,就试图把大门关起来。开放是当今中国的主旋律,中国永远不能回到封闭的时代,只有开放才能使中国强大起来。如果因为怕一只苍蝇进来就把大门关上,这是非常错误的。热钱有各种管道进入。地方招商引资是一个很重要的管道,还有外商直接投资,经济贸易夸大价格等,还有很多个人自己带进来。国际游资,或者短期资本流动,时机一旦成熟,它肯定会流出去。如果流量非常大、非常急,就会对我国的金融体系特别是货币体系带来冲击。一个国家的金融危机最终会演变成货币危机。

对于热钱,我有以下看法:第一,我们不要害怕热钱,中国有这么多外部资本进入,是因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经济环境稳定,人们有良好预期。实际上,我们将和热钱相伴而存在,把热钱消灭掉是不可能的,问题在于适时疏导。同时,我们要通过改革,把热钱变成正常的短期资本流动。为此,要着力推进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现在是央行和个人、企业进行交易,未来的外汇市场交易主体应主要是企业与企业的交易,把风险分散给企业。

第二,我们要从技术层面取措施,防止这些以班排连营方式进来的热钱在未来某个时候以集团军形式出去。游资大规模流出将给一个国家的货币体系带来非常大的冲击。我们现在有一万八千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些外汇储备按照一定的结构分布在不同资产上,我们不可能把这些储备以现金的方式搁在账上。如果热钱以集团军方式出去,负债和资产的结构就可能不匹配,危机就会出现。韩国当年的金融危机与资产负债的结构性失衡是有关系的。在一国金融体系内,如果单一银行出现由资产负债结构严重失衡导致的支付危机,通常央行会提供流动性帮助其渡过危机,但在国际范围内,如果一国金融体系出现危机,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会提供帮助,但这个帮助要以付出巨大代价为前提。

我们要从政策和技术上防止热钱以集团军形式出去。在外汇管理上要做很多细致工作,要不断调整外汇资产结构,以防范未来的金融风险。

三、环境保护和的可持续利用

环境和的保护与可持续性,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也可能是一个长期问题。首先是有害气体减排与工业化的关系。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整个大气环境被破坏,南极和北极的冰川都在融化。工业化加大了温室气体排放,使人类生存环境受到威胁。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与我们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减排承诺。美国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国家。最近几年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增长较快。但是,中国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国家,中国与美国不能承担相同的义务。尽管如此,我们仍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因为地球只有一个。

其次是生态环境的恶化。从南到北,我们的水都程度不同地受到污染,特别是比较发达地区的水污染更是严重。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让人民生活美好,我们千万不要忘记这个最终目标。如果人均GDP达到一万、两万美元时,水都不能喝,GDP还有什么用?所以对环境的保护,特别是对水的保护,应该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等环境已经污染了再治理它就太难了,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和代价。

再次,是对自然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我们现在的经济增长方式很令人忧虑。匮乏了,环境污染了,我们的后代该如何生存?对石油、煤炭、水以及各类矿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美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美国近海油田不开发,煤矿基本上也不开发,得到了很好保护。美国不开发其地下,主要是买其他国家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人很自私。自私的一面我们不学,但保护环境的一面我们要学,要借鉴。我们不能耗竭式地利用自己的。我们现在也要学会保护。我们要学会资本运作,通过资本市场实现全球的配置。我国外汇储备的应用,相当大部分应该放在这方面。中国这样的大国,没有海外做支持,经济增长是难以为继的。

最后,是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劳动力就业问题。我们给中小企业的支持不够。应该更多关注中小企业的发展,特别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方面要有更大的支持。

四、我们应该制定什么样的宏观经济政策

我们应该在解决上述问题之间找到一个深层次的平衡点。现在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单一政策目标是不够的,必须统筹兼顾,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

如前面所说,要正确处理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与控制通胀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我们要控制高耗能企业。我国的经济增长,还需要通过内需的增长来拉动。中国这样的国家试图长时期通过出口,靠外部需求,靠美国、欧洲的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是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缺陷的,这种增长模式肯定有问题。我们要靠内需来拉动,必须完成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靠内需拉动,首先要提高与内需有关的经济主体特别是劳动者的收入水平。这涉及到另一个重要问题:收入分配。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政策要更多地关注民生。能不能调整收入分配结构,适当降低税赋?中国特别需要从经济发展角度灵活地运用税收政策。从目前看,税收政策运用的重点在降低税率或提高税基。对于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由于中国社会发展太快,建议把起征点进一步加以提高。这样把钱留下来,人们才会消费,才会拉动经济增长。

要努力提高群众的财产性收入。这实际上是在说,要充分重视存量财富的增长,重视存量的再配置。我们的文化有一个负面因素,就是不重视存量,只关心流量、增量。这实际上就是不尊重前人的成果、不尊重历史。我们现在经常看到很多楼被炸掉,这些楼不少是10年前建成的,它们构成了当年的GDP。10年前建成的楼实际上是很新的。我到欧洲大学访问,我要他们让我看一下最新的楼。他们最新的楼就是10年、15年前建的。欧洲人对历史、对前人的物质财富和非物质财富非常重视,尽最大努力去保护它。而我们却没有做到。这种不尊重历史的行为在学术研究中也经常存在,抄袭就是一种蔑视前人成果的行为。写一篇论文洋洋几万言,没有一个注释,说这些都是自己的创造。难道前人的研究成果没有对你产生任何影响?没有一个注释,没有一句话来自于前人?作为一个研究生导师,我在评判研究生论文时首先就要看论文的注释,看学生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是否很尊重。我们一定要尊重过去,尊重他人的成果。在学术研究中要这样,在经济发展、财富创造中也要有这样的传统。

我在很多场合倡导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就是试图通过资本市场,让存量财富创造更多收益。资本市场是对存量进行配置的机制,它通过对资产进行估值,通过证券化,让资产流动起来,让存量财富升值。这样,社会就处在一个很良性的状态:一方面,现期经济增长了,收入水平提高了,这是流量方面;另一方面,过去创造出来的财富也在增值,两种收入加在一起,这就是小康社会的财富形成方式。经济增长的目标,是要让全体中国人民生活得舒适。我经常看到很多人加班加点,非常辛苦;中国人是全世界最辛苦的了吧,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只要一有空就去做事赚钱。我们也要休息,要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模式。要让今天的收入保障今天的生活,让过去买的那些资产通过增值来保障未来的生活。

在正确处理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矛盾时,要善于运用财政政策包括税收政策。中国财政收入的增长很快,我们能不能把这个钱的一部分留在民间呢?中国经济增长要靠民间需求来拉动。我们要向靠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时代告别。民间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是持久的。

如何正确看待当前的中国经济形势,写一篇一千字论文,跪求啊

倡导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就是试图通过资本市场,让存量财富创造更多收益。资本市场是对存量进行配置的机制,它通过对资产进行估值,通过证券化,让资产流动起来,让存量财富升值。这样,社会就处在一个很良性的状态:一方面,现期经济增长了,收入水平提高了,这是流量方面;另一方面,过去创造出来的财富也在增值,两种收入加在一起,这就是小康社会的财富形成方式。经济增长的目标,是要让全体中国人民生活得舒适。我经常看到很多人加班加点,非常辛苦;中国人是全世界最辛苦的了吧,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只要一有空就去做事赚钱。我们也要休息,要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模式。要让今天的收入保障今天的生活,让过去买的那些资产通过增值来保障未来的生活。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已经从贫困、落后、封闭的国家,迈向正在现代化的小康国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三十年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世界瞩目中国非凡的成就,但世界上也有不少人对中国的崛起心怀嫉妒。中国的崛起的确正在改变全球的经济格局,所以有人会有些不舒服。但是我想,谁也阻挡不了中国前进的步伐。

盛唐时期,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当时中国的GDP比今天美国的GDP在全球所占的比重还要大得多,约占全球GDP的40%以上。时隔一千年,中国终于又迎来新的强盛时期。这完全得益于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所走的正确道路。我们现在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但成为经济大国还不是我们的目标。我认为,中国一定会成为一个经济上强大的国家,甚至在各个方面都非常强大的国家。我们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智慧。在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型过程中,我们当然会遇到很多困难。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了新一轮的调整时期,我们将面临更加复杂的矛盾,有些矛盾是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所没有遇到的。党中央院非常重视我国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把握大局,审时度势,不断调整政策,化解矛盾,所以我们的经济社会仍然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一、中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期

今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仍然非常快速。年初工作报告提出我国2008年经济增长率保持在8%,CPI(消费物价指数)上涨控制在4.8%。这是非常稳健的,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会超过这个指标,这是可以理解的。从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看,我们的经济增长仍然保持在10.4%,比去年11.4%有所滑落。CPI上半年上涨了7.9%。物价上涨从总体上看正在得到遏制,经济仍然在高速状态下运行。

中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中期。要成为现代化国家,一定要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工业化过程。对中国这样的国家来说,没有工业化,就不会有现代化。没有现代制造业、现代核心装备企业,怎么可能成为一个经济强国?我们一定要推进工业化,补工业化这一课。我国是从一个农业社会,或者说农业经济占主导的社会走过来的。总体上看,我们的工业化水平还是落后的。工业化水平落后会带来很多问题,包括社会秩序、现代等,都是欠缺的。所以,工业化是一个综合指标,它不断推动经济发展,而且能带来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进步是我们的根本目标。现在我们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或者说中后期,这一时期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经济高速增长。日本、韩国的现代化过程,经历了长达十年甚至二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没有这十年二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就没有今天的日本和韩国。中国也正在经历这样的过程,而且中国的经济体量要比它们当年大得多。从2000年开始,中国经济进入起飞阶段,我们经济的高速增长将维持到2020年。到那时,中国将超过日本,和美国的经济规模应该不相上下。我们大概在2012年就要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将再用8年的时间从经济总规模上接近美国的水平。当然,也有个别美国经济学家认为,到2028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将超过美国。这比较乐观。所以,我们的经济仍会持续增长,在持续增长过程中,我们要适时调整经济政策,提升经济结构和产业竞争力。

二、中国宏观经济当前面临的核心问题

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到今年底,人均GDP将达到3000美元,接近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一般说来,特别是对于一个经济体量很大的国家来说,人均GDP3000美元,意味着这个国家的经济结构需要升级,产业结构需要进行重大调整。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就业、中小企业发展等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必须正视的问题。这就如同我们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第一次经济结构调整、市场经济展时,给当时很多国有企业带来冲击一样,由于方向正确、政策适当,我们非常地渡过了难关。现在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我们的中小企业该怎么办?政策如何在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寻找平衡?

经济结构的调整包括两个方面,就是结构升级和产业转移。中国的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应该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地方,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地方。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劳动力成本也在不断提高,这给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挑战。

由于我们处在经济结构的全面调整期,所以面临的问题很多,也很复杂。但其中最核心的问题,还是维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与控制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带动经济增长,但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使经济进入滞胀。我认为,当通货膨胀超过7%的时候,我们应该把控制通胀作为经济政策最重要的目标。但是,控制通胀不能过度损害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维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仍然是我们头等重要的事情。千万不要认为中国是一个高收入国家,一个发达国家,发展可以歇一歇了,可以考虑其他问题了。

要充分认识到中国今年的通货膨胀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通货膨胀是不同的。今年的通货膨胀有两个重要特征:第一,它是输入型通货膨胀,主要是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上涨,特别是石油价格的上涨对物价全面上涨产生了重要影响。石油价格是能源价格的标杆,石油是之王,其价格攀升当然会传递到中国。中国是一个开放国家,我们对石油的需求量非常大,我国50%的石油依靠进口。最近石油价格从每桶147美元下跌到120美元左右。石油价格大幅波动,使世界经济进入一个大幅度波动的时期,风险急剧加大。虽然现在石油价格出现下跌,但是高油价仍是基本趋势,而且这种高油价是同美元有关系的。我们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比如说紧缩人民币、紧缩流动性,是难以让石油价格跌下来的。教科书上说通过紧缩流通中的货币,可以减少对商品的需求,从而使价格回落。教科书还说通货膨胀是一个货币现象,说到底是货币发多了,引起价格的上涨。但就石油价格上涨而言,不是人民币发多了,而是美元发多了。所以全球经济动荡,美国负有重大责任,特别是在衍生品金融市场。为什么中国要崛起?中国的崛起将改变全球的金融秩序和货币体系。现在全球都用美元做结算货币、储备货币,所以美国就不断发货币。如果二十年后,人民币成为可以与美元相互替代的国际性储备货币,这对维护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全球经济体系都有重要作用。

中国崛起的核心标志是中国金融的崛起。中国除了产业要崛起、要有强大的制造业外,还必须有金融业的崛起。中国金融的崛起可以改变全球的金融秩序,有利于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没有独立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强大的金融体系,中国是成不了经济强国的。

目前通货膨胀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这次通货膨胀属于成本推动型。所谓成本推动型有两点含义:第一,劳动力成本大幅提升。劳动力成本的提升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所有劳动者都应该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得到他应得的。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提高国民的社会、生活水平。通过什么方式实现这一目标呢?第一,通过提高劳动力的收入。沿海很多地方,企业为什么出现劳工荒?是因为劳动者的收入没有得到足够的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的提高,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一个标志。

第二,价格上涨。铁矿石、各种有色金属矿,甚至包括淡水,都会涨价。价格的上涨,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利益关系的调整,它在动态地寻求利益均衡点。30年前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改革僵化的价格体制。经济时期,价格管制把经济管死了,没有利润,也就没有经济发展的动力。价格如此之低,也会使很多人耗竭式地使用短缺的。实际上,我们现在要更多地关注供给。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就在于中国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市场化的供给体系。抗震救灾显示了我们强大的供给能力。如果退回到三十年前,汶川地震这么大的灾难,不要说三个月,就是三年也难稳定当地人民的生活。直接受灾人数400多万人,间接受灾3000万人,我们三个月就稳定下来,我们靠的是强大的供给体系,这就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再加上我们的是负责任的,中国很难出现恶性通货膨胀。

提高存利率被看作是收缩流动性的一个手段。在目前条件下,提高存利率,有可能创造更大的流动性,从而可能推动通货膨胀。为什么呢?这就涉及到汇率机制与国际游资问题。中国经济越来越开放,也越来越复杂,不像20年前经济活动非常简单,那时通货膨胀一来我们就知道是什么原因,取什么措施。今天的经济结构太复杂了。如果提高存利率,在不考虑汇率预期情况下,是可以收缩流动性的。但在目前的汇率机制下,会带来更多的国际游资,即热钱。

为什么热钱想方设法要进入中国市场呢?因为人民币正在升值。我们今年已经升了6.3%了,也就是年初1美元换成人民币,现在经过汇率变动已经赚了6.3%了,同时我们的存款利率是4.14%(一年期定期),这两个加起来,大约是10.5%。也就是说还没有到年终,收益已经达到10.5%了,这是无风险的。

关于热钱,首先要清楚它从哪些渠道进来。我们不能因为热钱的进入,就试图把大门关起来。开放是当今中国的主旋律,中国永远不能回到封闭的时代,只有开放才能使中国强大起来。如果因为怕一只苍蝇进来就把大门关上,这是非常错误的。热钱有各种管道进入。地方招商引资是一个很重要的管道,还有外商直接投资,经济贸易夸大价格等,还有很多个人自己带进来。国际游资,或者短期资本流动,时机一旦成熟,它肯定会流出去。如果流量非常大、非常急,就会对我国的金融体系特别是货币体系带来冲击。一个国家的金融危机最终会演变成货币危机。

对于热钱,我有以下看法:第一,我们不要害怕热钱,中国有这么多外部资本进入,是因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经济环境稳定,人们有良好预期。实际上,我们将和热钱相伴而存在,把热钱消灭掉是不可能的,问题在于适时疏导。同时,我们要通过改革,把热钱变成正常的短期资本流动。为此,要着力推进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现在是央行和个人、企业进行交易,未来的外汇市场交易主体应主要是企业与企业的交易,把风险分散给企业。

第二,我们要从技术层面取措施,防止这些以班排连营方式进来的热钱在未来某个时候以集团军形式出去。游资大规模流出将给一个国家的货币体系带来非常大的冲击。我们现在有一万八千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些外汇储备按照一定的结构分布在不同资产上,我们不可能把这些储备以现金的方式搁在账上。如果热钱以集团军方式出去,负债和资产的结构就可能不匹配,危机就会出现。韩国当年的金融危机与资产负债的结构性失衡是有关系的。在一国金融体系内,如果单一银行出现由资产负债结构严重失衡导致的支付危机,通常央行会提供流动性帮助其渡过危机,但在国际范围内,如果一国金融体系出现危机,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会提供帮助,但这个帮助要以付出巨大代价为前提。

我们要从政策和技术上防止热钱以集团军形式出去。在外汇管理上要做很多细致工作,要不断调整外汇资产结构,以防范未来的金融风险。

三、环境保护和的可持续利用

环境和的保护与可持续性,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也可能是一个长期问题。首先是有害气体减排与工业化的关系。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整个大气环境被破坏,南极和北极的冰川都在融化。工业化加大了温室气体排放,使人类生存环境受到威胁。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与我们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减排承诺。美国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国家。最近几年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增长较快。但是,中国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国家,中国与美国不能承担相同的义务。尽管如此,我们仍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因为地球只有一个。

其次是生态环境的恶化。从南到北,我们的水都程度不同地受到污染,特别是比较发达地区的水污染更是严重。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让人民生活美好,我们千万不要忘记这个最终目标。如果人均GDP达到一万、两万美元时,水都不能喝,GDP还有什么用?所以对环境的保护,特别是对水的保护,应该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等环境已经污染了再治理它就太难了,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和代价。

再次,是对自然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我们现在的经济增长方式很令人忧虑。匮乏了,环境污染了,我们的后代该如何生存?对石油、煤炭、水以及各类矿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美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美国近海油田不开发,煤矿基本上也不开发,得到了很好保护。美国不开发其地下,主要是买其他国家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人很自私。自私的一面我们不学,但保护环境的一面我们要学,要借鉴。我们不能耗竭式地利用自己的。我们现在也要学会保护。我们要学会资本运作,通过资本市场实现全球的配置。我国外汇储备的应用,相当大部分应该放在这方面。中国这样的大国,没有海外做支持,经济增长是难以为继的。

最后,是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劳动力就业问题。我们给中小企业的支持不够。应该更多关注中小企业的发展,特别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方面要有更大的支持。

四、我们应该制定什么样的宏观经济政策

我们应该在解决上述问题之间找到一个深层次的平衡点。现在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单一政策目标是不够的,必须统筹兼顾,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

如前面所说,要正确处理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与控制通胀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我们要控制高耗能企业。我国的经济增长,还需要通过内需的增长来拉动。中国这样的国家试图长时期通过出口,靠外部需求,靠美国、欧洲的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是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缺陷的,这种增长模式肯定有问题。我们要靠内需来拉动,必须完成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靠内需拉动,首先要提高与内需有关的经济主体特别是劳动者的收入水平。这涉及到另一个重要问题:收入分配。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政策要更多地关注民生。能不能调整收入分配结构,适当降低税赋?中国特别需要从经济发展角度灵活地运用税收政策。从目前看,税收政策运用的重点在降低税率或提高税基。对于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由于中国社会发展太快,建议把起征点进一步加以提高。这样把钱留下来,人们才会消费,才会拉动经济增长。

要努力提高群众的财产性收入。这实际上是在说,要充分重视存量财富的增长,重视存量的再配置。我们的文化有一个负面因素,就是不重视存量,只关心流量、增量。这实际上就是不尊重前人的成果、不尊重历史。我们现在经常看到很多楼被炸掉,这些楼不少是10年前建成的,它们构成了当年的GDP。10年前建成的楼实际上是很新的。我到欧洲大学访问,我要他们让我看一下最新的楼。他们最新的楼就是10年、15年前建的。欧洲人对历史、对前人的物质财富和非物质财富非常重视,尽最大努力去保护它。而我们却没有做到。这种不尊重历史的行为在学术研究中也经常存在,抄袭就是一种蔑视前人成果的行为。写一篇论文洋洋几万言,没有一个注释,说这些都是自己的创造。难道前人的研究成果没有对你产生任何影响?没有一个注释,没有一句话来自于前人?作为一个研究生导师,我在评判研究生论文时首先就要看论文的注释,看学生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是否很尊重。我们一定要尊重过去,尊重他人的成果。在学术研究中要这样,在经济发展、财富创造中也要有这样的传统。

我在很多场合倡导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就是试图通过资本市场,让存量财富创造更多收益。资本市场是对存量进行配置的机制,它通过对资产进行估值,通过证券化,让资产流动起来,让存量财富升值。这样,社会就处在一个很良性的状态:一方面,现期经济增长了,收入水平提高了,这是流量方面;另一方面,过去创造出来的财富也在增值,两种收入加在一起,这就是小康社会的财富形成方式。经济增长的目标,是要让全体中国人民生活得舒适。我经常看到很多人加班加点,非常辛苦;中国人是全世界最辛苦的了吧,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只要一有空就去做事赚钱。我们也要休息,要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模式。要让今天的收入保障今天的生活,让过去买的那些资产通过增值来保障未来的生活。

在正确处理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矛盾时,要善于运用财政政策包括税收政策。中国财政收入的增长很快,我们能不能把这个钱的一部分留在民间呢?中国经济增长要靠民间需求来拉动。我们要向靠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时代告别。民间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是持久的。

参考资料:

《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