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价银价现在比例多少_金价银价最佳比例是多少
1.《水浒传》中杨志卖刀要价三千贯,这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你怎么看?
2.古代300两相当于人民币多少
3.金银比是什么意思?
《水浒传》中杨志卖刀要价三千贯,这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你怎么看?
杨志卖刀算是《水浒传》中的一个经典情节,其与《隋唐演义》中的“秦琼卖马”,可谓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两大失意青年的典型。充分告诉了我们社会现实的残酷,虎落平阳,不胜唏嘘。
《水浒传》中的杨志,出身名门,武艺高强,身为杨家将之后的他,凭借着一身本事,本该是前途一片大好。可惜命运弄人,运送花石纲时,遇水翻船,丢了皇帝玩物的同时,也丢了自己的前途。
好不容易来到东京汴梁殿帅府,想找高太尉将功补过,谋个差事。可惜物是人非,犯了错的杨志,已经不再是那个殿帅府制使了,昔日的光环不再,没有人搭理他。从殿帅府出来后,盘缠用尽的杨志,饥饿难忍。走投无路之下,他只能时选在来到天桥边上,叫卖自己随身携带的家传宝刀,以换携饭钱和回乡的路费。
而在这个过程中,杨志遭到泼皮牛二的缠扰,最后盛怒之下,结果了牛二。杨志虽说是扬眉吐气,但也因此获了罪,被官府拿走,最后发配充大名府。而天无绝人之路,在大名府,杨志得到了梁中书的赏识,并对其委以重任,让他护送梁中书送给当朝太师蔡京的寿礼生辰纲。这是杨志的翻身的希望,所以杨志格外卖力。但倒霉的杨志又遇到了晁盖七人组,生辰纲被夺,杨志走头无路,只得落草为寇。这才有了后来的梁山的天暗星,马军八骠骑,青面兽杨志。
当时杨志之所以选择上山,除了害怕梁中书的惩罚之外,更多的是他已经尝遍了人情冷暖,不想再沦落到当初卖刀时那样,被牛二这样的泼皮欺负。所以,卖刀一事,对于杨志的心境转变有着很大影响。
不过话说回来,杨志之所以会被牛二盯上,主要还是在于其卖刀时的定价太高了。
牛二喝道:“甚么鸟刀,要卖许多钱!我三十文买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你的鸟刀有甚好处,叫做宝刀!”
从牛二的言语中我们可以发现,市面上一把普通的刀,也就三十文而已,与三千贯的价格相差甚远。一般来讲,一贯钱是一千文铜钱。但《水浒传》里面则不一样。
众所周知,《水浒传》的历史背景设定在北宋后期。而在北宋,一贯钱相当于七百七十文铜钱。《宋史.食货志》 里面有明确记载:
“以七十七钱为百”
所以算下来,三千贯便是二百三十一万文铜钱。
如果按照牛二的说法,普通刀三十文一把,杨志这把宝刀的售价可以买下七万七千把普通刀。这个价格说出来,足以震惊到牛二了。
而把这三千贯放到现代,其实也是一个非常昂贵的价格。
至于具体是多少,我们不妨来做一个古今货币的价值换算。
这种古今货币换算,由于没有直接的汇率,所以我们需要参照物来做一个间接的对比换算。其中最为常用的便是黄金换算。即而,而,将这三千贯铜钱换算成等价的黄金,再以今天的黄金价格去套。
由于宋朝时“铜本位”货币制度,黄金是商品而不是货币,所以价格波动比较大。北宋前期,一贯钱可以换到一两银子,北宋后期,则只能是换到半两了。所以《水浒传》里,三千贯钱差不多可以换到一千五百两银子。
然后,我们还需要将银子换成等价的黄金。北宋时期的金银兑换比例大概是一比十,也就是说一千五百两银子相当于一百五十两黄金。
注意,这里的一百五十两和咱们今天的一百五十两质量是有区别的,因为不同时代的度量衡是不一样的。
根据嘉钓铜则标准,我们可以了解到,北宋的一斤,其实是相当于咱们今天的640克,而按照古代十六两一斤的进位制,北宋时期的一两其实只相当于咱们今天的40克。
“15年湖南湘潭出土的嘉钓铜则,自记重一百斤,重64公斤“
所以,一百五十两黄金换算成现代质量,应该是6千克。而按照如今450元一克的金价来计算,这一百五十两黄金应该价值270万元。
有人会问,为何不用银价换算?原因很简单,因为银价的通货膨胀太厉害了。正所谓物以稀为贵,随着白银储量的增加,如今的白银价格贬值的很厉害。前面咱们提到过,北宋时期的金银兑换比例大概是一比十,而咱们今天金价和银价的差距达到百倍。
按照今天4块左右的银价来算,北宋一千五百两白银仅仅相当于现代的24万元。
当然,即使是金价,也免不了价格差异,毕竟每个时期,黄金的价值是不一样的。所以对于单纯的金价换算得出的数据,其实是不太靠谱的。
所以,许多人会用购买力来换算,即用当时的物价来对比今天的物价。
比如说米价。
当然,这个米价不同时期和不同地方的价格是不一样的,我们只能作一个大概的估计。根据《宋史》的资料,我们可以大概估算北宋后期汴京的米价一贯一石左右。
“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宋史 食货志》)
也就是说,杨志的宝刀,能换三千石大米。而北宋的一石差不多相当于咱们今天的一百二十斤。三千石就是三十六万斤。如果以咱们今天3块一斤的米价计算,那就是108万元。这个数据,要比金价换算低得多。
但是,其实这也不是太靠谱,因为这里面忽略了一个生产力的差距问题。北宋的生产力和咱们现代不可同日而语,大米的价值也就会相差甚远。其无法体现出一个客观数据。
其实我个人认为,最为客观的方法,是对照收入水平。因为这个能比较客观的反应当时的一个生活水平。
而关于这一点,在程民生先生的《宋代物价研究》一书中有过详细介绍,书中曾提到,汴京的饭馆酒肆的杂役,一天的工钱差不多是200文;而那些街头叫卖的商贩们,一天平均收入也在两百文左右。而按照这个收入,一个月便是6000文。
而这个数据正好可以对照咱们一些发达城市中普通工薪阶层6000元左右的月收入水平。据此可以估算出,一文钱差不多相当于咱们今天的一块钱。而三千贯有二百三十一万文,也就是二百三十一万元。这些钱,足以在二线城市买套房了。
所以,杨志这个定价,确实不算低。
当然了,《水浒传》不是历史书,在关于物价方面,施耐庵这个明朝人很多时候都是在瞎写,根本没有考究其是否合理。这一点,大家必须要清楚。
古代300两相当于人民币多少
古代300两相当于人民币约一万元。?
计算依据如下:
1、明清朝时,一两金子兑十两银。
2、现在的金银价格比,是历史上最高的(约1:85)。所以如果用现在的银价直接换算为人民币。就不能反映当时的币值和物价水平。金价相对比较稳定,按国际惯例适合用金价换算。
3、金价平均按300元1克算,金银1:10,1克银子合人民币30元/
4、清朝500克等于16两,一两银子(30元*500克/16两 )=937.5元(约1000元);所以古代的十两银子约合人民币一万元。
扩展资料: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三种基本单位:
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
一两白银
一两黄金
以上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据描述:“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
再有:“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战争的时候,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
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唐代的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左右。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金银铜的价格(人民币)如下:
黄金:100元/克
白银:2元/克
黄铜:0.02元/克
推算结果为:
1两黄金:约值4000元
1两白银:约值8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1元
黄金的价格比其他的更稳定,应当着重参考;白银已作为工业品,所以白银价格参考价值较低;由于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对速度很快。
粮食相对价格比古代便宜很多;尊重古代的兑换比例;凑整数,便于换算,便于建立感性认识。
百度百科-古代货币
金银比是什么意思?
金银比是指金价与银价之间的关系。它可以理解为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点,一盎司黄金的价值相对于同等重量的白银的价值比例。金银比通常反映市场对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环境的看法,往往被投资者用作预测未来金价和银价变动的指标。
不同于金价和银价,金银比受到的因素较多、较杂,其中包括政治和地缘政治风险、金融市场波动、市场情绪以及供需变化等。例如,政治不稳定常常导致货币贬值,引发资本流出,从而导致金银比上升。而需求量对于金银比也有重要影响,世界白银首位消费国的变化,会导致全球对白银需求量变化,进而对金银比产生影响。
金银比的变化反映了市场情绪,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投资者可以通过注意市场变化、跟踪经济和政策情况,以及分析供需关系等多个方面,来了解金银比动态,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同时,由于金银比并非稳定不变的指标,投资者也需要及时调整交易策略,以应对市场变化,获取更高的投资收益。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