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对华贸易_俄对华贸易的原油价格
1.原油价格大跳水,国内油价会怎么样?
2.中国宣布暂停进口美国石油是真的吗
3.管理因素
4.第七大原油出口国的城市分布特点
5.日本的发展历史
原油价格大跳水,国内油价会怎么样?
原油价格大跳水,国内油价也随之下降,由原来的92号油7.2元多降至5.3元多,降价达近两天多,是历史
上降幅度最大的一次,对于广大车主来说是最大的利好消息,可以趁机多囤些汽油,估计油价会在后续涨起来
中国宣布暂停进口美国石油是真的吗
2018年8月周五路透援引的一则消息在油市炸开了锅。三名知情人士表示,中国石化旗下的联合石化已经暂停了从美国购买原油。
要知道,联合石化可是亚洲最大的炼油商,而且它还是美国原油的最大中国买家。这一消息传出后,美国供应商欲哭无泪,因为其他盯紧中国庞大消费需求的产油国都准备争相打开中国的大门。
自美国解除40年的石油禁令之后,大批美国页岩油倾巢而出,纷纷流入亚洲、非洲等各大市场,尤其是亚洲市场。隆众石化的数据显示,中国目前能够消化10-20%的美国原油出口。
美国自去年以来就多次扩大原油出口,不断拿下新客户,试图抢占俄罗斯和中东的市场份额。IEA之前还预计,未来10年美国将在全球油市夺得80%的份额。
中石化年中就称,8月开始无法保证对美国原油的购。原本在今年2月准备扩大与美国合作的联合石化也称暂停买美国原油。可以说,这回美国的损失可大了。
更雪上加霜的是,看到美国沦落至这般境地,其他盯紧中国石油市场的原油卖家料将争相填补这一空缺。目前中国原油进口的来源最主要还是来自中东、俄罗斯以及一些非洲产油国。
而俄罗斯已经超过13个月蝉联中国最大原油供应国的宝座,把越来越多高品质原油卖给中国。俄罗斯“石油运输公司”副总裁安德罗诺夫预计俄罗斯2018年全年对华原油出口还可以增加45%。
原油出口国新秀巴西最近也加入了这一阵营,巴西国家石油公司销售一种新型产品——中质低硫原油,品种名叫乔奥斯,质量与巴西的鲁拉原油差不多。巴西将借这一新品打入中国原油市场。
可以见得,中国这块“肥肉”可是被很多原油卖家盯着的。就算没有了美国,中国从来也不缺乏原油进口来源。一旦更多中国油企退出美国市场,且这几个国家在我国油市开展“地盘之争”,美国恐分分钟沦为最大输家。
随着美国继续对伊朗进行“原油孤立”,同时通过恩威并施拉拢、分化、瓦解伊朗的贸易伙伴,伊朗的原油出口趋势也变得愈发不明朗。
数据显示,伊朗6月份的原油日均出口量为220万桶,比上个月减少了50万桶,市场同时预计这个数值将会在7月份迎来又一次下跌。
另一方面,沙特近来的举动似乎也在表明要“站队”美国的立场,这将令伊朗陷入一个更加窘迫的困境。
作为欧佩克的最大产油国,沙特阿拉伯考虑将在8月份下调对亚洲客户的原油销售价格,预估9月交货的旗舰级阿拉伯轻质原油也将较8月下调40-70美元/桶。
据了解,沙特此举是为了跟紧此前迪拜基准中东原油降价的步伐,维系住市场份额。
事实上,沙特阿拉伯一直试图在亚洲市场卖出更多的旗舰级阿拉伯轻质原油,但由于价格高昂,沙特原油一直销售得“不温不火”。从这个方面来看,沙特下调输往亚洲的原油价格,对其出口量的增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维系市场份额可以说是沙特下调亚洲原油价格最主要的原因,而沙特此举也将间接地配合美国此前高喊的伊朗原油禁运令,给伊朗原油造成不小的打击。
有分析指出,通过价格优惠措施来吸引原油消费国的眼光,加上美国从侧面对原油消费国的威逼利诱,原油消费国断绝与伊朗的原油贸易,转而向沙特来填补原油供应缺口的可能性非常大。
以印度为例。印度是仅次于中国的伊朗原油的第二大买家,日前也传出了伊朗将取代沙特成为印度第二大原油进口国;然而在美国的威胁之下,印度不得不选择放弃伊朗。点文字查看:军人上任当镇长遭下马威,愤怒的他开始用狠手段整治这群老狐狸!
据悉,6月份印度每天从伊朗进口的原油比5月份减少了整整11万桶,而随着11月美国“禁油令”的落地,印度向伊朗进口的原油减少到零的机率也非常大。如此一来,伊朗被抛弃后留下的缺口,自然也将由降了价的沙特原油来补上。
沙特下调亚洲原油价格,在当前美国对伊朗取“原油孤立”的大环境下,无疑将迅速抢占原本属于伊朗的市场份额。
不过原油进口大国的中国是不是会大幅度增加对沙特原油的进口,仍然不得而知,毕竟此前中国就曾明确表明,不管美国如何威逼利诱,中国仍不会与伊朗原油“划清界限”。
管理因素
国家执政的倾向和国家的友好程度也将会影响到油气贸易。例如,2013年10月梅德韦杰夫访华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推动中俄贸易多元化。中国自2009年起就已成为俄罗斯的最大贸易伙伴。2012年两国贸易额达881.6亿美元,其中俄对华出口441.5亿美元,绝大部分为矿产,油气类约占69%。梅德韦杰夫2013年10月22日表示,希望俄中就天然气问题达成的共识能尽快转化为具体文件。俄罗斯石油公司与中石化签署了对华石油进出口合同备忘录[82]。根据中俄协议,全球最大的上市石油企业俄罗斯石油公司每年将向中石化新增供油1000×104t,连续10年。俄罗斯一家独立天然气企业宣布同意连续15年每年向中石油供气300×104t。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与中国方面在2013年年底前签署供气合同,俄方在2018年至2020年间就能够开始对华输气,最大供应量可达每年380×108m3[83]。这些信息将预示中国的油气供给安全更加稳定。但是2012年9月因市场流传美国可能在2012年11月大选前释放战略石油储备,以遏抑油价。石油期货炒家趁10月原油期权合约即将到期之际抛售,致使油价急挫2.4%,产生近8周最大跌幅的局面。
国家的管理态度和体制是本国油气开、生产等活动的指南。例如,《中国能源白皮书2012》指出,中国与许多国家展开了包括油气的双边合作,建立了能源对话与合作机制,包括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等国家和地区。在多边合作方面,中国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能源工作组、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世界能源理事会、国际能源论坛等组织和机制的正式成员或重要参与方,是能源宪章的观察员国,与国际能源署、石油输出国组织等机构保持着密切联系。
而世界能源供应国的管理制度的稳定性将会影响到中国油气的供给安全。例如,2013年2月20日,墨西哥总统培尼亚·涅托签署一项法案,允许国内外投资者进入石油市场,打破了该国从1938年以来长达75年的国家石油垄断局面。那时因民族主义执政纲领,从外国石油公司手中接管石油产业时,国营的墨西哥石油公司获得了全部石油所有权。有人预计,在该法案下,到2018年墨西哥的石油产量将提高到每天350万桶[84]。而2012年4月16日阿根廷宣布雷普索尔-YPF为“公益财产”,并于当天向议会提交相关议案。根据议案,阿将向YPF公司第一大股东西班牙雷普索尔公司,以及第二大股东阿根廷彼德森能源集团分别强行收购9656万股和1亿股的股份,使得阿拥50.11%的股份[85]。这些迹象将显示油气生产国的对外政策的改变。
世界能源市场影响大国的战略走势将牵制油气市场的变化方向。例如,美国将能源战略置于国家战略位置考虑,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初见成效。单就从能源价格来看,在世界范围内有着明显的优势。美国自2008年以来油气产量增加了50%,自给率提高了72%。这一国家战略的实现使得美国在世界油气市场上的角色将发生改变,可能会由油气消费进口国变为油气产品的出口国。
第七大原油出口国的城市分布特点
一、挪原油出口现状
1.国家整体出口现状:
挪威是世界第三大石油出口国,仅次于沙特和俄罗斯。2004年原油出口量(挪大陆架)为293万桶/天、占总产量的90%,出口金额为2374亿挪威克朗;2005年出口量234万桶/天、占总产量的93%,出口金额为20亿挪威克朗。主要出口目的国为英国、荷兰、法国和德国(60%)及美国和加拿大(15%)。挪威丰富的石油为挪威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
2.石油公司销售现状:
1)国家石油公司。挪最大的石油生产商是挪国家石油公司,该公司在挪大陆架原油年产量约为65万桶/天,另在英大陆架、西非、中东、里海和中国也有石油生产,全部总产量将近200万桶/天,是北海最大和世界第三大的原油生产商,所提供原油主要为甜轻型(SWEET LIGHT)原油。
国家石油公司在挪斯塔万格、新加坡、伦敦、哥本哈根、里加、STAMFORD建有原油贸易处,向全世界主要地区和市场出售原油。其几个贸易处负责不同地区业务,其中:斯塔万格贸易处主要负责对欧市场销售、美国的STAMFORD贸易处则负责对北美市场销售、伦敦贸易处主要负责挪大陆架以外地区所产石油的销售、新加坡贸易处则对亚洲市场销售;几个贸易处联系相当紧密,这些公司每天在全世界经手的石油贸易总共达200万桶(包括国家投资的股份油),仅次于伊朗和沙特国家石油公司的石油销售量,销售地区比例分配为北美25%、欧洲65%、亚洲及其它为10%。
2)海得鲁。挪另一家主要的石油公司为海得鲁,该公司在挪大陆架原油产量约41万桶/天,另外在安格拉、加拿大、利比亚和俄罗斯也有石油生产,在全世界的总产量共48万桶/天。
海得鲁公司在挪境内设有一家销售处,但不只进行原油销售,还负责天然气和成品油的销售,不象国家石油公司,拥有一条遍布世界各地的销售链;但该公司通过其在挪境内和境外的代理商也进行了一些范围更广的间接石油销售。其全球的原油销售量为40万桶/天,主要针对于欧洲市场。
另外,SHELL挪威公司,BP挪威公司,ESSO挪威公司,SVESKA石油勘探挪威公司等20多家在挪注册的跨国集团公司也从事在挪石油开生产和出口销售业务。
二、挪对华石油出口现状
2005年,挪对华原油出口金额为7.74亿挪威克朗,出口量为26.5万吨,占挪原油总出口值的0.3%;2004年出口金额为11.93亿挪威克朗,出口量为52.3万吨,占原油出口总值的0.5%;2006年1月出口金额为8.519亿挪威克朗,出口量为26.8万吨,已经超过了上年的全年水平。
挪威原油出口公司及出口量情况如下:(数据由挪石油能源管理局NPD提供)
2006年1月(不完全统计) 桶 吨
PETORO NORWAY CHINA 954 488 126 45
HYDRO NORWAY CHINA 630 000 83 467
STATOIL NORWAY CHINA 430 531 57 040
2005年: 桶 吨
PETORO NORWAY CHINA 937 604 124 325
HYDRO NORWAY CHINA 630 000 83 537
STATOIL NORWAY CHINA 421 520 55 893
2004: 桶 吨
HYDRO NORWAY CHINA 2224 000 292 477
PETORO NORWAY CHINA 1128 394 148 395
STATOIL NORWAY CHINA 494 472 65 028
SVENSKA NORWAY CHINA 92 000 12 099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对华出口原油最多的公司为PETRORO公司。该公司是一个100%的国有公司,不进行石油勘探与生产活动,只负责将国家资本(SDFI)在挪大陆架油田进行投资的业务,国家通过该方式获得油田的股份及分红,从而使资本升值。国家所获得股份油的销售由国家石油公司负责。
另一大对华石油出口商是海得鲁,由于该公司在挪产原油的数量较国家石油公司相对较少,原油销售链没有国家石油公司丰富,加上距离的因素,因此目前该公司同中国还没有直接的原油贸易,只是通过其海外的原油代理商,使其生产的原油间接进入中国市场;另外它也通过向国家石油公司出售原油的方式间接对华出口。2006年1月份所显示出的海得鲁的对华原油贸易即为海得鲁以FOB方式将原油卖给国家石油公司,然后由国家石油公司对这些原油进行支配,通过其更为成熟的销售链销往亚洲,包括中国。
因此,通过数字显示出的虽然是PETRORO,HYDRO和STATOIL三家公司主要对华出口原油,但其真正的销售者全部为国家石油公司,而国家石油公司对亚洲包括中国在内的销售部建在新加坡,因此挪威向中国出口的原油绝大部分是通过该部门出口的。
三、挪对华石油出口未来走势
挪威和我国在石油领域的各自发展特点是:挪对石油生产的未来规划是将继续保持目前的石油生产量,而其本身石油消费量增长不大,因此挪未来仍会保持主要石油出口国的位置。我国的特点是未来石油需求将依然旺盛,为保证石油安全,我国贯彻进口来源多元化的政策。从这方面看,两国原油贸易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我国实施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的措施主要是加大了对非洲的石油开和进口,已经使来自非洲的原油占到我进口的1/4到1/3:如在安格拉的石油出口中,我国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进口国;我国从苏丹的石油进口约占其苏丹出口中的一半以上;尼日利亚也是我国获取石油的重要来源地。
上述非洲国家的共同特点都是石油丰富,但石油生产技术不强,他们对外国公司的参与报有积极开放态度,因此我国在这些国家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然而在挪威,虽然石油丰富,但其自身技术水平高,对环保要求又高,各项开成本也高,我国公司来挪进行石油开可行性不高,而纯粹的石油出口又受到路途遥远的限制。因此,这些因素便造成了我国目前自挪石油进口量不大的现状。
尽管如此,挪作为一个石油出口大国,我国作为一个石油消费大国,两国石油贸易还有发展潜力,而且目前的很多问题会随着未来的发展而逐渐解决。如运输成本问题,目前我国的原油国运力较低,80%多由外国运输公司承运,但随着未来我国原油运力的增加,原油运输成本则有望随之降低。再有挪威的石油品质极为良好,非常受欢迎,产品是容易提炼的轻石油,目前这种石油在世界市场上供应非常短缺,因此随着我国对这种高品质原油需求的增加,我国对挪威原油的进口需求也会相应增加。
后附:
国家石油公司对华原油经销处:
The Singapore trading office:
Mr. Kum Chuan Ko
Trading manager, crude oil
Statoil Asia Pacific
Singapore
Phone: +65 6233 6533
Fax: +65 6736 3622
日本的发展历史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世界经济史上最震憾人心的莫过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一个匮乏的国家,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重失败后,却出人意料地在短短不到三十年时间内异军突起,一跃成为当时继美苏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工业国和经济强国。是什么促成了日本经济的辉煌?要研究这个问题必须先了解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史。
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大致分成四个阶段:战后复兴期、高速成长期、过渡期和稳步成长期。
1.战后复兴期
战争结束后的日本经济处于极度混乱和疲乏状态, 工矿业生产水平只相当于1941年时的七分之一,严重的粮食危机和通货膨胀遍及全国。当时支配日本的联合国军,以经济的民主化和非军事化为目标,重点实施了解散财阀、分散少数企业对经济的控制权和确立劳动权等三项政策。在经济环境有所改善后,美国开始将重点转向帮助日本重建经济。朝鲜战争爆发后,在日美军的“特需”大大激发了日本企业的生产和投资活动,日本工业的潜在力量得到恢复和发展。到5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已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
2.高速成长期(1955~13年)
从1955年开始,日本经济由战后复兴期进入高速成长期。日本在50年代至60年代末约二十年的高速成长期中,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经济发展速度。在外部经济环境方面, 进入60年代以后,日本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关贸总协定的要求,逐步放宽了贸易和外汇管制。1964年,日本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第八位条约国,即对贸易活动原则上不实行外汇管制。随后,日本又开始着手资本流动的自由化,企业开始相互兼并。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消费品物价持续上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开始困扰日本经济和日本国民生活。在70年代初,日本经济的国际环境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3.过渡期(13~1985年)
11年末,日元在维持了约20年的固定汇率之后第一次上调了16.8%, 从1美元兑360 日元升至1美元兑308日元。13年2月,美元贬值又使日元升值到1美元兑260日元。同年末,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原油价格爆涨了4倍, 各种初级产品的价格也随之上扬。日元升值和国际商品价格上涨二重因素对原材料严重依赖进口的日本经济是个沉重打击。18年秋,日本经济出现了复苏的征兆。虽然在19年又发生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经济滑坡、物价上涨的情况又有所发生,但由于较好地总结了第一次石油危机时的教训,不到一年就基本消除了石油危机带来的不良影响,经济没有出现大的滑坡。80年代前半期,在经济低速增长的前提下,日本开始建立健全财政制度、扩充社会资本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经济政策的导向也由追求高速发展转向追求经济活动质量的提高。到1985年底,日本的经常项目收支达492亿美元。
4.稳步成长期(1985~)
在日本经济实力稳步增长的同时,美国和欧洲的经济实力则在相对下降。西方其它工业国要求日本分担其国际义务的呼声越来越强烈。1985年9月,西方7国财长作出了协调外汇市场的决定,日元因此而急速上升;1986年4月,“前川报告”(前川为当时的日本银行总裁,又任产业结构审议会委员长,该委员会向内阁提交的关于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报告一般称为“前川报告”) 出台,指出:为了适应全球经济和发展的需要,日本自身必须调整结构,以缩小贸易顺差。“前川报告”的要点有:①扩大内需;②改变经济结构,扩大对外直接投资;③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④推进日元的稳定化和国际化;⑤促进对外技术和经济合作。“前川报告”对80年代后半期的日本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
居于对日本战后发展史的了解,我们下一步就可以探讨促成日本经济辉煌因素了。各国诸多致力于企业经营管理研究的学者在考察研究了许多成功企业的经验后一致认为: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企业经营的成功无不与他们建设了强有力的企业文化息息相关它推动日本企业实现了"以人为中心"的经营,使企业具有巨大的凝聚力、旺盛的技术消化能力、局部的改善和调整生产关系的能力以及适应市场的能力,激励着企业全体成员同心协力地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奋斗。
另外,日本在二战之后,由于美国首先提出了针对日本的“政治活动禁止法”,实际上就是解散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日本军队提供武器和补给的财团与消除日本人心中皇国神民与军国主义思想,但是他们又以企业集团的形式重新复活起来,所以日本在战后在经济上得到迅速的发展,1980年,日经指数首次突破一万点大关,但是在1989年的时候,泡沫经济出现,裕仁天皇去世,平成天皇继位,史称“平成不景气”,90年代,美国又在经济市场上率先推出了抵制日本的政策,就是日元的货率上升,由原来的1USD:160YEN,到现在的1USD:80YEN,就是限制了日本经济的发展,经过亚洲金融危机与石油危机之后,日本的经济似乎没有受到多大的动摇,但是现在亚洲邻国的产品已经在国际市场上追赶他了,世界已经进入了信息化,小批量生产优质产品的时代,所以现在日本的经济受到很大的威胁。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战后近五年内就投资668亿美元来对日本自卫队进行武装,日本的自卫队现在已经逐渐成为世界第三强大的军队。这对于想控制亚洲主导权的日本来说,是一个极好的条件。
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原因:
历史上,日本凭借其超凡的能力得以重建并发展起来,特别是二战后的经济复苏和繁荣。把其阐述为以下几点:第一,日本进行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进一步消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第二,美国扶植日本;第三,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第四,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教材的阐述如蜻蜓点水式简略,总有种言犹未尽之感,笔者认为有必要作更为具体而深刻地探究,让历史更为鲜活生动,让学生更能深入问题的本质。 一、美国的扶植政策。主要表现在: 第一,对日本的独占和政治改造。二战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长达七年,保证日本领土的完整性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单一性,有利于日本长期稳定发展。美国还对日本进行了以民主、法制为基础的政治改造。罗伯特?埃德尔斯坦和让?迈克尔?保罗教授说:“为取得成功,就必须立即进行广泛的体制改革,即创造性地打破阻碍日本经济复苏或经济增长的那些障碍。”①如解散财阀,在一定程度上去掉了大企业中以家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封建性和排他性,革除了财阀企业的一些封建性弊端,为企业间较为平等的竞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一批有能力的新人提拔到领导岗位上。农地改革,使日本半封建的土地制度基本瓦解,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扩大农村市场,这使日本进入了一个比较纯粹的资本主义社会。美国出于在远东战略的需要,还保留了日本的天皇和天皇制,以美国的“三权分立”原则对日本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政体进行改革。美国的这些措施为日本战后走上和平建设,集中精力抓发展道路提供了可靠保障。 由于“冷战”需要,对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给予大力支持。美国放弃了对日本战争索赔,撤消了以拆迁日本军事工业作为战争赔偿的。1947年1月至1948年3月,美国先后提出两个新方案,对先前的“赔偿方案”进行大幅度修改,将拆迁的工业设备减至方案的30%。至1949年5月,干脆宣布取消日本的一切赔款。②战后初期,美国给日本20多亿美元的援助和,并向日本提供大量的石油、煤、铁矿石等能源和原料。从而促进了战后日本经济的振兴,并且美国“核保护伞”战略大大节省了安全防务的费用。 第二、亚洲的两场局部战争为日本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特别是朝鲜战争,极大促进日本战后经济的复苏步伐。战争引起了“特需景气”,侵朝美军大量向日本厂商进行军事订货和购买廉价劳务,使日本企业积存滞销的1000-1500万日元库存产品一扫而空,并一举改变了财政紧缩中苦苦挣扎的日本经济被动局面。据统计,从战争爆发到1953年,这种特需收入为12.8亿美元,广义上的特需收入为23.8亿美元。日本外汇储备1949年仅为2亿美元,1952年未增至11.4亿美元,三年内增长了近五倍,特需收入在外汇收入中所占比率到1953年达38.1%之多,20多万人直接受益于特需生产,总之至1955年,日本特需收入总计达36亿美元。特需收入刺激了日本经济的恢复,增加了劳动者的收入,带动了有效需求的增长,而且为增加原料进口和先进技术进口,更新陈旧设备提供了有利条件。朝鲜战争的爆发及由此引起的国际局势的变化,促进了日本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朝鲜战争赋予了日本实现扩大进出口上的机会,日本通常出口贸易显著增加,1950年7月,日本出口总额增长为7400万美元,比6月份增加18%,创造了战后日本月出口额的最高记录。1950年上半年,日本月平均出口额为5000万美元,则下半年一下子跃升为8000万美元。可以说朝鲜战争是日本经济的回生妙药。③ 二、日本强有力的国家干预和领导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推动,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宏观管理。 第一、在经济发展的各个时期,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通过各种,促进经济的起飞。如鸠山内阁《经济自卫五年》,内阁的《新长期经济》,池田内阁的《国民经济倍增》。 第二、致力于新产业的培育与开发、指导、调节新型工业的发展。如先后通过《关于合成树脂工业的育成》、《电子工业振兴临时措置法》、《合成橡胶制造事业特别措置法》,通过这些规划的实施,不仅调整了产业结构,确立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方向,而且使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和对国内经济生活的调整达到了落实。当然重要的基础产业,如果市场选择它,那么任何形式的干预都是多余的,对这些产业,在确认市场必定不去选择,便以合适的方法选择它们,由用法律、金融税制、中间组织协调利益手段的干预来补足。 第三、确定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制定新经济政策,实现从“贸易立国”至“技术立国”的转变。日本国内市场狭窄,工业产品依靠大量出口,为此提出“贸易立国”的口号,出口贸易增长很快,1960年-10年,日本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13.6%,而出口贸易平均每年增长16.9%。日本认为科技是国力的核心要素,适应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的形势提出“技术立国”的战略思想。日本重视技术对国家发展的多方面作用,取了从模仿到创新的经济技术发展模式。据统计,从50年代至17年,引进国外技术达2.9万多项,然后根据本国的经济特点和技术基础加以改进、补充和发展,成为“日本化”的新技术。当然,许多人把经济增长归功于强大干预,尽管有干预,大部分时期日本的经济依然是在按自己的规律发展。据一项重要研究,经济自由仍是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④ 三、日本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与企业精神的推动。 日本企业实行严格而灵活的科学管理制度。50年代,日本许多大企业推行“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工资制”,使职工利益与企业利益有机结合起来,职工感到有依靠,具有安全感;其次,拉大职工报酬上的差距,使职工感到只有不断竞争,不断创新才能得到高报酬,从而具有压力感。企业重视对职工的“感情投资”,主动协调劳资关系,培养职工“以厂为家”的敬业精神。这种“日本公司”模式有助于日本培养强大的工业能力。⑤企业管理者重视精神投资。正如索尼公司总经理盛田昭夫所说的“日本优秀的公司根本不存在什么奥秘和秘诀。一个企业的成功,靠的是人而不是某种理论、或政策。日本企业管理者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与职员建立良好的关系,培养亲如一家、唇齿相依的感情。在日本,经营得有声有色的都是那些能使全体员工同甘苦,共命运的企业。除日本之外,我还未发现有哪一个国家用这套简易的管理方法。实践已经有力地证明它是行之有效的。”在日本,企业管理者千方百计地培养同劳动者的家族般的感情,不仅关心工人的工作,而且也关心工人的生活;不仅关心工人个人,还关心其家庭。工人生日、结婚、病丧,更是企业“感情投资”的良机。例如,西武集团每年举行独特的擦皮鞋仪式,首先由高级职员为新职员擦皮鞋,然后是新职员为前辈擦皮鞋,总社和各分社社长都亲临这一隆重仪式,并由电视台通过卫星向全国转播,以培养职工热爱公司的精神,促进同事间的沟通。⑥日本的现代企业精神与日本传统的家族主义和家庭观念有密切联系。日本的家族主义和家庭观念不同于中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制度和家庭观念,其家庭观念的出发点是:家庭是一个经营单位。所以既排除了中国传统的大家族关系和至今盛行的“裙带风”,又可以比西方的结构更和谐、更密切、更团结,成为一种社会凝聚力。日本学者说:西方社会的单位是个人,由个人集合而成为国家,而日本的社会单位是家,由家而集合成国家。⑦所以日本以“劳资一体”,“以企业为家”的宣传教育,日本人的家庭本位观念转变成了公司本位观念,形成一种团结奋进的工作精神。 四、日本传统文化和教育的积极影响。 第一、岛国文化环境促进了日本的开放。二战后的美军占领前,外族从未侵入和征服日本本土,也未发生过大规模的外族移入的情况,长期安定和相对封闭的环境,使日本人养成一种特殊的民族意识,在他们的观念和感情中,异民族与日本民族有着鲜明的分界线,自然形成本民族的亲和感与凝聚力,同时形成对外民族“内外有别”的心理,这种心理成为当今日本企业团结对外竞争的集团意识的基础之一,也成为日本乐意吸收外国先进文化的文化,包括敌对国家的先进文化的心理基石。所以传统日本文化是兼容型的,具有受容性和并存性,是一种开放性、多元化的文化复和体。当然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它总是“接受了很多,但付出的很少” ⑧。 第二、轻思辩重实用的文化心理与有效吸收消化外来先进文化成果。日本人的文化心理是重现实、重实用、重实践,日本可以称为世界先进文化最优秀的继承者和实践者。在近现代,日本人成功地吸收和消化了欧洲近现代科学技术,而且极迅速,极有成效。⑨ 第三、他们拒绝失败,承认羞辱的态度深深根植于其心理中。日本公司文化轻易地容忍低回报,却很难容忍彻底失败。⑩而且在日本,一心向学是根深蒂固的传统,日本公司里,求学氛围十分浓厚。 第四、日本教育体制是普及型教育体制。江户时代的教育体制,已初显义务教育的雏形,明治维新初年的全民义务教育就是以此为基础。二战后,日本把发展教育作为国策,在财政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实行小学和初中的义务教育,并免费为小学生和初中生提供餐点和教科书,1947年日本把义务教育增加了三年,每年要拨出国民生产总值的6%作为教育经费。这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水平,为改善国民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重视培养人才,教育先行,并且做到人尽其才,学以致用。战后日本经济增长的60%,就是靠技术进步取得的。 综上所述,二战后,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创造奇迹,是由于其充分结合本国优越的历史地理文化,并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从而创造更多的优势来发展自己的结果。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