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骑文探古访百村(0):新塘镇瓜岭村

2.黄圃镇有哪些景点?

3.当涂县石桥加油站怎么样?

4.我国著名科学家的名字有哪些

5.重庆市人民关于进一步控制主城区尘污染的通告

骑文探古访百村(0):新塘镇瓜岭村

盘州今日汽油价格_盘州市石桥镇汽油价格

口 钮海津

外省人觉得“广州市增城市”这城市的名字怪怪的。

“增城市是广州市市辖市的市”,这句话也是怪怪的。

市里有城,城里有市——市辖市的市。

东北那旮旯有一个白城市,但它是地级市,名字绝对没有增城市那么怪,人家叫得可正经了——吉林省白城市。

说回“增城”。

于东汉建安六年(公元201年)立县的增城,隶属于南海郡,因南海郡原辖6六个县,新设的这一个县就是增多了一座(县)城,故曰“增城”。

增城之下有新塘镇,新塘镇有五大古景:宁远楼、湛怀德祠、湛横云墓、古海遗迹、天下士祠。

其中,宁远楼就在今天我们要去的瓜岭村。

后来,不久前的不久前,增城县改制为县级市,于是就叫起了怪名字“广州市增城市”,属下仍辖——新塘镇——瓜岭村。

PS:千祈不要搞混了,这个“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市新塘镇瓜岭村”,不是那个“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市荔城街道西瓜岭村”,它俩虽都在增城市里,这两个村相距约20公里的路程。

早知道的,那个荔城街道的西瓜岭村有八景:燕石翔云、龙池印月、拱桥春浪、曲水文澜、井传铜鼓、社望汪洋、金竹寒泉、大岭桌石。

而这个瓜岭村只有“一景”:宁远楼。

为什么凑不足八景,知不道呢,得去瞅瞅。

若干年前,广园快速路东段通车后,瓜岭村就倚在直通广州市区的一级路边了。

今天我们自广州火车东站启程,由广园快速路一直向东行驶,一个小时就到了高架桥下的新沙大道北的十字路口。

瓜岭村的村路在哪呢?

我们在新沙大道和白石路来回转了三个圈,虚晃了十多分钟都未找到入瓜岭村的路口,它在哪呢,在哪呢。

咱这原装的克莱斯勒·卷云是很吃油的,我舍不得它这样来回兜转、辗道烧油,于是请一直跟着我们车屁股后面悠荡的那位摩托仔带路——他收起狡黠的眼神,坚决地说:“拾蚊,(汗手伸进车窗里来)先卑雷先!”

拾元就拾元吧,先给就先给呗,这半天找路的汽油费早超出十元了。

带路的摩托仔把胯下的摩托掉转头,靠近高架桥下钻进一条向右拐的土路。

我的马儿啊呀,10秒钟就看到了土路旁被放倒了的瓜岭村指示路牌。

然后,30秒钟,就驶进了瓜岭村!

我马上醒悟,其实瓜岭村很好找,广州方向来的话,从广园快速路在新沙出口,先在十字路口左转,穿过头顶上的高架桥后,靠边上行,转入右边第一条路,就是了就是啦就是了啦!

回头看那厮,在骑着返回公路口的摩托车上转头对我们讪笑。

你贼聪明哈。

瓜岭村为什么叫“瓜岭”?

明代年间,有人发现此处的土地与气候适宜种西瓜,于是就有了四处来的瓜农拓田种瓜、搭棚看瓜、相机卖瓜、继续种瓜。

勤有回报,劳有所获,西瓜生意尚好,西瓜人遂定居,遂成村,遂被四乡叫成了“瓜岭”。

瓜岭村始建于明朝成化初年(公元1465年)。

有着544年历史的瓜岭村是抹央滴呢(长了个啥样子呢)。

今日来探,只我一拨,静得忒清。

第一印象,略有蚊叮,木有狗吠。

第二印象,村静道洁,半新半古。

第三印象,小河结淤,碉楼稳重。

进村,踩着青砖与麻石交杂的村道路面,望着碉楼与祠堂交映的村廓景面,数落着约十条麻石巷,点评着两百多间新古民居参差地被摆成军棋盘状……妙处纷至沓来。

穿村,抬梁斗拱的祠堂,砖雕灰塑的私塾,青砖黛瓦的民居,斑剥破旧的屋壁,篱草摇曳的房顶,连街通舍的里巷,枝繁叶茂的古榕……奇景接踵而来。

村里最宽阔的那条街道,村人叫“旧街”。

旧街上的古筑全部面东而立,那些个,罗峰黄公祠、爱闲黄公祠、壮逸黄公祠、圣匡黄公祠、四房黄公祠、名国黄公祠……似排列着队伍在检阅我们向左看正步走。

总祠堂是“松皋黄公祠”,属下各个祠堂祭祀着不同生支的祖先,计有八间,多是两进的格局。

“规模”最大的祠堂当属四房黄公祠,是三进布局。

这列明清范儿的祖祠庙堂,虽已历经数百年岁月的洗礼,仍显得古朴端庄。

对了要提示一下,青头仔们或不知甚叫“罗峰黄公祠”……,这容易,您把他们倒过来念就顺了:黄罗峰公祠、黄爱闲公祠、黄壮逸公祠、黄圣匡公祠、黄四房公祠、黄名国公祠,……,OK?

祠堂为岭南特色的蜗耳墙,横梁上的雕花设计彰显着醇熟的粤雕技艺。

从祠堂门外望进去,几处还有香火袅升。

稍远在河边的高速公路旁,有个小小的北帝庙,始建于乾隆年间。

还有那个,臭水沟边上那栋碉楼,是声名在外的“宁远楼”,?相当于现在九层楼的高度。

当然,它以前镇守的不是眼前这条小水沟,而是一湾环村的水畿通衢。

以前的宁远楼矗立于水深约五米的河水中,楼高21米,宽5.2米。

宁远楼和我外婆家的四邑碉楼很不一样,建筑结构为上大下小,,外形立面颇有实战型。

这碉楼分四层,设有铁造的旋梯,可从一楼攀爬到四楼,它的三层以上有四个角,因而被村人称作“四角碉楼”。

楼内每个角都设置了一个小碉堡,其墙外有一个倒锥形的孔,高约2米,可同时容纳3人站立持枪对外射击。

楼内功能齐全,有瞭望口、机枪口、炮口及炮架移动的轨道,还有食水井和厕所,而且还有从天台通往各层的传声孔。

旧阵(粤语:以前,旧时),环村护卫河可以拉起与河岸相连的吊桥,令碉楼易守难攻。

碉楼首层正中有一块石碑镶嵌墙中,记载着建楼小史。

当年为了保护村民,以黄田惠为首的海外侨胞解囊捐资,于1929年建成了“宁远楼”,以祈让瓜岭村民过上宁静致远的生活。

当地官员云,宁远楼是广州地区惟一的水上碉楼,是目前在广州地区发现的碉楼建筑中最为奇特和坚固的。

如果说“宁远楼”是水上哨位的近卫军,那么守卫在村子正中的“棠荫楼”则是御卫军。

1919年,各地土匪、各路兵痞在增城四乡横行霸道、劫财欺妇,屡禁不止,曾有一群土匪冲进瓜岭村,了侨眷36人。

1928年,本村的旅外侨胞联合捐款,修筑了护卫河上的宁远楼和村子正中的棠荫楼。

抗日战争时期,这“两座碉楼还担负起抵御日军侵略的重任,如今两座碉楼的铁窗上仍可见清晰的弹痕,无声地诉说着当年抵御强盗的血泪史”。

走过一座连接小河两岸的石桥。

这就是上世纪80年代才修建的“东安大桥”。

古时,以前,水泊瓜岭,村民每天划着小船,穿过纵横交错的水网出外耕作和放牧。

建了东安大桥以后,村民就结束了自古以来每天过河耕作的“撑渡时代”。

昔日,村民引以为傲的是河水清澈见底。

如今,波光粼粼的景色不再、清清澈澈的河湾不再。

男女老少到河里摸鱼捞虾,曾是村民的文娱活动。

村民说,自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河的上游建起了漂染厂和电镀厂后,清河渔乐的乡貌就一去不复返了。

站在石桥上,望对岸茂盛了百年以上的荔枝林,顿有乐感:

团团荔枝林,往往业叶稿;把笺不知暮,论文殊未休(宋·徐玑 《登三层楼与王仲言联句》 )。

在河东那边,两个支涌里面各停放着休眠龙舟。

据说每年端午前,村里就会“起龙”,将龙舟沿河道划出,壮丁们把练几手后,即与各村的龙舟展开竞赛。

“划龙舟”,对于岭南水乡来说是一件大事,所以村史上对村里的龙舟还有详细的记载。

解放前,村里有三艘龙舟。

解放后,新修了三艘龙舟。

龙舟们平时都停在岸边的泥塘里待战。

每年端午前的五月初一是全村人的节日——划龙舟。

这几天本村要与其它村相互进行龙舟竞演,邀请别村来访称“招景”,前往别村拜会则称为“趁景”。

“招景”当日,村民们就像过年似的在村前门楼披红挂绿,沿河两岸彩旗飞扬,锣鼓喧天,村里村外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到沿岸观看龙舟表演。

瓜岭村有三宝——明清时代的古村落,广州唯一的水上碉楼,与辛亥革命同期的瓜洲小学。

瓜洲小学成立那些年,曾有林森、孙科、于右任等民国要员、将领为其题词书字。

这本是村里非常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可惜没人施教,“好多野(粤语:很多东西)都失了”。

瓜岭村是新塘镇的著名侨乡。

在公元1856年前后,就有当地村民乘坐一艘三桅船到海外谋生,加入到美洲的淘金热潮中;

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更有大批村民“走日本”(躲日军)到南半球的新西兰等地谋生。

因此,虽然村里只有六百多人,但旅居海外的华侨却有两千之众。

瓜岭华侨大多数定居于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小部份在美国和加拿大。

“这些华侨中,有追随过孙中山革命,曾任增城县县长的黄国民,有当选新西兰新中友好协会秘书长的黄潮喜,有当过美国三藩市侨领的黄雨芝,还有成就卓著的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他们满怀爱国爱乡之志,长期支持家乡办学和建设,使小小的瓜岭增添了更加浓厚的人文色彩” ( 《增城文史》 第五辑,2009年)。

上述的黄国民,是瓜岭村里曾与孙中山有交集的侨民,黄国民是新塘镇民国时期五个杰出人士之一。

当年,黄国民从小跟随父兄在新西兰长大,青年时受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影响,成为国民党党员后他将原名黄锡钦改为黄国民,四处发动华侨积极参加反帝反清运动(好孩子!)。

由于表现突出,他曾受孙中山之命,于1914年出任中国国民党驻新西兰威灵顿埠支部长,还在新西兰发动华人427人捐款支援“讨袁斗争”,继续为支持民主革命作贡献(当上革命干部了)。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之际,黄国民被电召回国参与建政工作,是广东省增城县的第一任县长(首届地方官鸟,光宗耀祖哈)。

黄国民回国后,从家乡带上“增城年果”给孙中山拜年(天哪,您别带太多呀,多了就是行贿啦)。

辛亥革命那年,黄国民还积极支持其兄在瓜岭村创办瓜洲小学,在家乡兴办新式教育(这还差不多)。

据说,在瓜岭村村委会里,存有黄国民与孙中山交往的第一手资料,诸如“华侨讨贼军第十路军司令部军需长”一职的委任状、黄国民夫人逝世时大总统府发来的唁函信件等(有价值的文物)。

在棠荫楼旁边的小巷里,有着一排不中不西的民居。

麻石街,古木门,或残或旧,黄国民故居就立于巷旁,保存虽尚整,但由于长年失修,败相有露,人们仅能从装饰门窗的欧式圆拱形建筑中,想象黄府当年的气派与辉煌。

有村民说,当年孙中山送给黄国民的一面镜子,如今仍保存在黄府故居中。

它,既是镜子,亦是时光——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子规啼恨小楼西;曲屏珠箔晚,惆怅卷金泥;门巷寂寥人去后,望残烟草低迷;闲寻旧曲玉笙悲(宋·康与之《瑞鹤仙令》 )。

我查了瓜岭村2006年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这年的收入是人民币26万元,村民人均收入4160元——全年的集体经济收入还盖不起一间像样的俱乐部。

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为商铺、鱼塘出租,村民收入主要经济来源为出外务工——看来全村都还未找到致盛。

村有民营企业12家,大多数为纺织配套类企业——新塘镇是中国牛仔服的制造中心,瓜岭村民分得一条羹。

村里的特色农业是香蕉,拥有五六家规模种植户,种植面积达400亩,2006年产量为400吨,实现年产值人民币48万元,种植户人均年收入3700元——有点对不起改革开放的年头哟。

好的消息是,现在村里已实现“六通”,通了水泥路、通了电、通了水、通了电话、通了有线电视、通了公共汽车。

好的预告是,瓜岭村将得到增城市和新塘镇“扶持”, 开展“美丽乡村”的创建工作,对全村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开展全面整治和美化绿化。

好的项目是,在河西建“河滨公园”,在河东建“荔枝公园”,在村中修“玉虚宫广场”。

好的未来是,届时瓜岭村将面貌焕然一新。

果真如此,我会再来。

本文标题那句“可攀瓜州宁远楼”,我是偷一位政治家暨思想家的七律,取“瓜州”两字与瓜岭村里的著名古筑 “宁远楼”拼合的。

被朝廷保守派推翻的北宋宰相王安石,颠沛之中有《泊船瓜州》句: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此系王安石第一次被免去宰相职务时回家的途中写的,他后来又被免职第二次。

王诗言志:“明月何时照我还”(!),呵呵,他还是想回朝变法,还是想复兴改革呀……

打住,莫谈国是,记住初心:我们是来看乡下的,所以风花雪月,所以蝴蝶鸳鸯。

夕阳无限好,李商隐感叹,只是近黄昏。

城中上班族,浏览到再好的乡间也终须离去。

明天,周一,9:00,回归天河北路的喧嚣红尘和尔虞我诈以及钟爱术业。

但与古村拜拜您呐之际,农家乐是必须的,听说新塘镇四处都有“鱼包”,相当出名。

鱼包,就是厨工把鲮鱼肉刮下来,反复搓打至透明,压成薄片,就成了鱼包皮,加上瘦肉等馅料,入口香甜爽滑。

还有吃过的增城菜心和没吃过的丝苗鸡饭,一定要尝一尝的。

上菜了,北宋王观的《卜算子》: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千万和春住”,不黄,好白。

是日作文,我的探访古村落开篇。

2009-04-12

s://book.yunzhan365/lews/gbyt/index.html ?探访古村落

黄圃镇有哪些景点?

黄圃镇地处中山市最北部,西北与佛山市顺德区为邻,东北与广州市番禺区隔河相望,居“珠三角”西岸都市圈发展核心板块,与广州、深圳、佛山、江门、东莞、珠海、香港、澳门八大城市同在一小时生活圈内。2010年,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荣誉称号。

景点如下:

第一节 现存古迹

1、海蚀遗址

黄圃的海蚀遗址,位于鰲山村石岭片,魁楼岗(东坑大冈一带),占地2500亩。它不仅是广东沿海迄今为止所发现规模最大的海蚀遗址(连绵长达300米),而且更是广东为数不多的保存最完整的海蚀遗址,有着非常独特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据地质专家考证,此海蚀地形主要形成于晚期至新世纪之前海蚀时的古珠江口海湾中岛屿时期(距今约7000-2000年)。岛屿与海面接触处由于长期的海浪侵蚀,形成多处海蚀洞。海退之后,石岭由岛屿变成了今天的丘陵,海蚀洞变成为山脚一带连串的岩洞。石岭裸露的山岩由紫红色沙质岩层构成,形成于距今一亿多年的白垩岩灰层。由于长期的风化,岩层产生裂隙和剥落,形成了玉泉洞、穿狗径、鼻管石、蠄蟝(蟾蜍)石、滴水岩等形态各异的山体奇观。目前该海蚀遗址出露的海蚀地形从玉泉洞开始向北延伸两百多米,呈现出海蚀洞、海蚀崖、海蚀平台等独特的海蚀地貌。它是继广州七星岗古海蚀崖之后,广东境内第二个作过水准测量的古海蚀崖,对研究新世纪、乃至更新世纪海蚀时是否存在高海面这一世界级地理学难题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黄圃镇这独特的海蚀遗址正在大规模地保护开发,建设一座广东最大的海蚀遗址公园。黄圃人胡振光(飘色艺人胡柏泉之子)有七律诗一首。咏海蚀遗址公园建设:浑浊初开历万年,乾坤不老斗星迁。移山倒海惊龙殿,唤雨荡虎渊。滴水巉岩雕瘦石,穿云走灵蜓。魁岗枕暖留仙客,日月晨昏濯玉泉。

2、鰲山古迹群

在今黄圃镇鰲山村南约坊和北约坊一带,有多处古迹。其中,有三十六级古石径道、宋代古码头遗址、古祠堂群、古青砖屋群、北极古殿、社学庙及北约观音大庙等。

三十六级古石径道位于鰲山村南阳里门口往西途经社学庙、北极殿(北帝庙),沿饭盖岗拾级而上至山腰,顺坡而西下,与灵会后街连接而通往黄圃。全长390米,宽1.1米。是一条始于宋代的数百年的古石径道。

3、百龄流芳牌坊

位于黄圃镇北头坊(今镇一村北头正街),建于清朝道光十八年(1838年)为四柱三间通天式石碑,高5米,坊额正面是石雕阳刻楷书字体“百龄流芳”,上方嵌有“圣旨”二字。石雕背面则镌上“升平人瑞”,上方刻有“恩荣”字样,正背两面字体对称,图案统一,气宇轩昂。

牌坊为该村百岁老人文林朗何羽祥(享年102岁)受清代皇帝所赐,现乃屹立于其玄曾后裔何祥吉之居家门前。

何祥吉现任中山市政协委员、黄圃镇烧腊商会常务副会长,得福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镇一村热心慈善事业的知名人士。

4、夫妻古树

黄圃镇镇一村北头岗西边山坡(今镇一村北头正街六巷尾)有一株生长500多年树龄的古樟树。该古樟树在地面处分生长成两株两人多方能合抱的树干,可能是早期主干断折而长出的两个侧枝。2003年经中山市林业局专家鉴定,认为该树是中山市目前已知树龄最长的古樟树。保护发证编号为第14号,当时测量树高18米。树冠21米,中间并寄生了一株小榕树。2006年黄圃镇进一步对树保护,刻意把寄生的榕树剔除,确保古樟树茁壮生长。

5、旧城区“社头公”

黄圃镇北头坊(今镇一村)自清朝乾隆至道光年间,村民为保出入平安、常年顺景,在村头村尾和路途相隔200米左右便建一社头公,而社头公一种是建在河涌边作丧事请水(俗称买水给死者洗身用),称作买水埗头。一般属社头公内之地的村民方在其社内请水。如现在的“北潮社”(三队),还刻有“北振文坛运,潮探水部源”。“逢源社”(一队)“逢旺安居歌盛世,源丰乐业庆升平”。“拱北社”(二队)对联为“源运趋地脉,利物表神功”。还有(四队)“汇源社”共四个。另一种是根据村内的路、街走向而建,属“护卫式”,如:安宁社、复兴社(四队)、丰隆社(三队)、镇安社(六队)、平安社(五队)。各社头公的规律大部份为“坐南向北”而立,而且“无瓦遮头”。据78岁老人李作平讲述,为因“社头公”太偏保当地人间,受到天上玉皇大帝之惩罚,所以不得有瓦遮头,还受北风吹袭。而社头公却竭尽所能、不管雨淋日晒,北风袭身,尽忠职守,护卫一方,以保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深受各村民爱戴和崇拜,后人在初二、十六定为土地社公诞,相传至今。除此之外,“社头公”还遍布黄圃旧城区。

6、天主教堂

黄圃天主教原属澳门教区,解放后属江门教区管辖。教徒主要是清末民初到黄圃行医的受西方教育较深的人士及其家属,以及原黄圃大滘村一队的部分人家。黄圃天主教会始于清朝末期,当时有2名法籍传教士,教徒20余人。日寇入侵黄圃后传教士出走教务中断。1945年日本投降后,肇庆人李磐石因毕业于澳门而受派到黄圃传教,使黄圃天主教会得以重开。当时无固定教堂,辗转于北头坊农家一带活动为主。解放后始定居于三社坊上街(原镇中学后面)的一间土改没收的公房改建而成。“”开始又因横扫封资修牛鬼蛇神而中断。17年“”结束后得以恢复,设教堂于南边街。以后教会信徒不断扩大,1993年新建一座占地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的天主教堂于南坑社市场侧。每逢星期天或天主教会重大节日,教徒们都前来礼拜和聆听教经,教徒遇重大事情如结婚等也到教堂举行仪式。黄圃天主教会现有教徒约130人。

7、革命烈士陵园

烈士纪念碑座落于群蜞岗,建于1949年,原是时期的烈士墓。1963年扩建为陵墓,占地面积121平方米。1969年重建,陵墓呈圆形,直径27.5米,为烈士骨塔龛,装有抗日战争和国内革命战争年代及建国后牺牲的烈士遗骸。墓前碑高10米,刻有“革命烈士纪念碑”七个大字,碑座镌有48位烈士事迹志铭。在80年代,再斥资数十万元,扩建烈士陵园,在烈士碑的西南面和后面分别建起了小亭,在登山的路上用混凝土铺设了梯级,在路中央筑起了一个庄严肃穆的混凝土结构的牌楼。现在,烈士陵园已成为一座公园,是黄圃人民凭吊烈士和休憩的去处。

第二节 残存古迹

1、鰲山书院

位于黄圃镇鰲山山麓下的塘边街松排路尾。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知县彭科倡建,为香山县最早的书院之一。鰲山书院的建设颇具规模,入门处为天井,天井后是二层高的楼阁,称为讲堂。楼阁外复为广阔的天阶,两旁盖有书房,共有八座。书院后座为文昌殿,供奉着文昌公。鰲山书院建成后,为封建科举培育人才,如嘉庆年间的文林郎王麟五;同治年间的郎中关献璐、武举何在芳;光绪年间的进士何文耀、举人孔广霖等,皆出于此书院。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堂,鰲山书院曾开办过女子学校。民国期间,也曾在此开设过初级小学、高级小学。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这里为惠正小学的校址。新中国成立后,鰲山书院成为黄圃区所在地。后由于不断改建,原来鰲山书院的面貌已大为改变。

2、留春圃

原位于三社坊的私家园林。建造人为刘东序。刘东序为大黄圃三社人,是位文人,但未能考取功名,为人有骨气,擅长赋诗,特别仰慕屈原,后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屈东序”。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广东天地会起义,屈东序从家乡避难来到顺德县大良,游览了清晖园,产生了一个想法,就是在自己的家乡,也建造一座类似清晖园的园林私邸,以作隐居。回到大黄圃后,他便在居处三社坊开始策划经营,到了光绪年间,园林始具规模,取名“留春圃”。后经曾孙刘兆文不断扩建,更具规模。以亭台楼榭为重点维修、扩建对象,内部装饰更是精心布置,书画、诗词,遍布各个亭台楼榭、大屋等处,给人一种书画世家、长盛久远之印象,是很多文人墨客向往的地方,其临河正门两侧联:一桥一溪时行时止;半耕半读恒产恒心。门上横额书“留春圃”三字,是黄圃第一之名胜游览之地。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留春圃的景物犹存。留春圃的前门正对着一条小河,河对岸有几株四五人合抱的大榕树,其中一枝枝丫伸过河岸,罩于大门之上。大门口左右两侧有两株10米多高的桄榔树(槟榔),从远处即可望见。园内,楼亭台榭分布有致,花草木石点缀其间,菜地蕉林,鸭寮鱼堰,充满田园野趣,园后门处,是两口大鱼塘。现辑录留春圃园内几组诗联以供欣赏:绿窗联——静对青山寻逸趣,闲临秋水抱中和,横批:竹笑花嬉。横门联——浦涧泉声晴若雨,板桥松影夏如秋,横批:中通外直。中座壁联——闲中日长静里天大,桐间露落柳下风来。闸门联——听鸟观鱼诗书余逸,耕烟解月桑麻铺棻。闸门联——五六月中无暑气,二三更里有书声。碑亭联——竹笑花嬉人乐,禽鸣蝶舞风和。大厅西门联——耕读于斯传五代,钧游到处洽三春。听泉桥联——古木参天云灿丽,闲花映地日光华。由此可想见当年屈东序时在园中,是效仿归园田居的陶令渊明的情景。屈东序的后人恩、祥、生数辈,都住在该园中,也是一个书香之族。七八十年代,由于子孙分家建房需要,园中景物逐渐消失。

3、逸圃

三社下街逸圃始建于清咸丰年间,距今已有150多年,为刘氏另一宗支十三世祖(绰号大头回)所建。逸圃是旧时黄圃镇内仅次于留香圃的一处私家园林住宅。早前建有一座大屋,两层木楼,大屋内二楼后面一间大楼,前面是窗楼,两边有走廊,大屋后面右边建有门廊,设有门口出入(称后门),左有一间大睡房,中间有一个小花园,种有花草树木,有一石山。整间大屋总面积约有400多平方。到1945年间,其子刘告训再买入“行山祖”的地块,约近400平方,在旧大屋左边新建了一座两层楼房,新旧屋之间有一条大通道,通道入大花园处建有一道圆拱门。新屋约有130平方,后花园约有250多平方。花园中间建有一座八角亭,四周种满花草树木,鸟语花香,十分阴凉,是宜居之地。

出“逸圃”门口,横过石街路便是河边,建有一处方石彻成、约6平方米的下水埗头。埗头平台临河而立,涨潮时常高出水面几十公分,很适宜游泳时作跳水台,村民习惯称此为“大头回埗头”,而且此处河面较宽,岸边有四株南洋大楹树,春夏之交,绿叶红花,涨潮流水,吸引无数来此游泳消暑之人。

4、古街道闸门

鰲山村原有九个古老闸门,分布石岭有7个,岗东有2个,以岗东“北约通津”最大。它们分别建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

一、石岭的古老闸门

1、石岭上街承恩社头旁边建有“天半朱霞”闸门,用双隅青砖彻到顶头墙高5米。无瓦盖顶,中间横放的白麻石阴刻“天半朱霞”四个大字楷书,字高20厘米,匾长2.38米,高0.36米,厚0.13米,人们称为生闸门,入村必经之路。据风水先生说:人到村闸门抬头一望“天半朱霞”门匾,便知道该村大部份(75%以上)姓刘氏的。读者可知其中的喻意吗?

2、石岭下街北面在兴隆社头旁边建有“别有天魁楼”闸门,双隅青砖到顶,墙身高5米,亦无盖瓦顶。中间横放着一块白麻石,用阴刻楷书“别有天魁楼”五个大字,字高20厘米,石长2.4米,高0.36米,厚0.13米,当地人称为死闸门,凡是丧事必须在此门通行。

3、石岭中街北侧处建有一个“石岭”闸门,用双隅青砖彻成,闸门高5米,无瓦盖顶,中间摆放一块长2.33米高0.35米厚0.13米的白麻石,上面阴刻着“石岭”二字,代表此是中心地方,经过百年的风雨所致,二字已模糊不清。此石现存放在石岭承恩社头旁侧。19年冬重凿“石岭闸门”四个字在横边上。

4、原石岭下街中段(卫生站旁侧)曾建有“天台古道”闸门,是通往仙庙必由之路,用双隅青砖彻成,闸门高5米占地10平方米,中间横放白麻石阴雕“天台古道”楷书四木大字,石长2.30米高0.35米厚0.13米,字高20厘米。

5、石岭下街南,在南安社头旁侧建有“清平里”闸门,双隅青砖彻成,墙高5米,中间夹放一块白麻石,阴刻着“清平里”三个楷书字,石长2.38米高0.35米厚0.13米,字高20厘米,闸门东面连接社头,西面围起一座双隅青砖(25厘米宽白灰路)围墙,墙高4米把承恩社、石岭社、兴隆社连贯起来,每隔适当距离留有三到四个一尺见方的窗口,用作防御盗贼入村或与外村宗族械斗时,托盛枪枝的平台。围墙有数百米长。

此外,在刘氏大宗祠堂南面和现泰和腊味厂脚下路旁各有一座用糯米饭、蚝壳、盐、泥土混合拌匀椿实的古老泥围墙闸门。墙身高4米宽0.4米。

二、岗东建有两个古闸门,一个在南约,名叫“南阳里”一个在北约,名叫“北约通津”。

1、“南阳里”闸门位于南约储南潘公祠后面,占地10平方米,用双隅青砖彻成,闸门高5米,盖金字顶有瓦覆盖,中间夹放白麻石一块,长2.33米、高0.35米、厚0.13米,上面阴刻着“南阳里”楷书三个字,字高20厘米,人们称它生闸门,嫁娶坐花轿必由这闸门进入。亦是由黄圃入岗东必经之路。

2、“北约通津”闸门位于兴东下街22号苏添宗屋旁(见证)是鳌山村古代最大的一个闸门,建筑占地40多平方米(23块瓦坑木楼)二层高,高度2丈2尺。上层楼满阁楼板,楼西面放古代消防水喉管和水喉铜笔等,楼东面是“打更公”歇息地方;下摆放一把木梯。全闸门都用三隅青砖瓦顶砌成,檐下标画各色彩画。下层的地面全部用白麻石铺贴,闸门高度5米,中门上方横放“北约通津”四个石刻大字,建于清光绪壬辰年(1892年)岁末,白麻石长2.46米,宽0.6米,高0.1米,阴刻楷书而成。每个大字高、宽均为34厘米,闸门有7个柱墩孔,与地面麻石柱墩孔对称便于外贼入侵时套上杉柱,外人不能进入。闸门西面安放古代救火水柜一个写“岗东北约坊水柜”。柜槓两枝。闸门东面是男人冲凉埗头,7米长双隅墙青砖彻成,墙身高2.5米。闸门西面衔接用糯米饭、蚝壳、食盐、泥土椿实坚固的围墙,泥墙高3米,宽0.4米,长80多米,由三步塘边至岗边山脚。中间有两到三个一尺长、宽的窗孔,用以作为防外盗贼如入村或与外村宗族械斗时驾枪的平台。坊中人称此闸门为“死闸门”。

上述闸门,大多不存,唯一剩下一块“北约通津”牌坊,现存于观仙路入鰲山村北约坊路口,成为黄圃闸门的唯一见证。

5、拎鸡桥

黄圃有一座桥名叫“拎鸡桥”,横跨黄圃涌,位于黄圃涌南边街中部旧竹织社旁边,此地旧称“中度”。原来对甫街的人到南边街靠搭渡艇过河,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建成一木桥,称之为“拎鸡桥”。“拎鸡”是地方语言,指其活动支点可扭转的意思。

拎鸡桥总长约30米,南北向,贯穿南边街和对甫街,每边有约12米固定引桥,引桥桥面1.5米宽,用红杉木条铺成。中间桥孔可拎转的桥板约6—7米长,1.2米宽,由三条40厘米宽,9厘米厚的杉木板拼成,桥墩用16条12厘米粗的坤甸木插入涌底,支撑引桥和桥墩。在靠南岸桥板下2米左右安装一个大转盘,用几个圆铁球作滚动盘,转盘扣住中间桥板的四分之一位置,末端吊上三百余斤重的石,转盘旁有一个平台,用来站立推动桥板的人,桥板不转动时搭至北面桥墩上。中孔桥板转动时只可向北面方向(即下水方向转)。

当高大的船只(当时主要是运载稻谷的木船)通过时,站立在船头的人用竹蒿即可把可拎转的桥板推(拉)到西面,当船只通过后,船尾的人又用竹蒿把桥板反推转东面,使桥面复原而让行人过桥行走。

“拎鸡桥”由于无专人管理,且构造粗糙而逐渐运转不灵,只运行了4—5年时间便消失,代之用杉木板代替,这时过往的大木船,船家便要提前到桥上把木板托起或拉向一边,待船只通过后再推拉恢复原桥面让人通行。直到10年建成现在的水泥桥,但“拎鸡桥”因其独特的结构使用而使坊间人印象深刻,桥名也一直沿用至今。

6、通里桥

通里桥约建于乾隆年间,距今300年左右,是黄圃地区历史最悠久最壮观的石桥。原址在黄圃永直街口,横跨对河新基北街口。一直以来,通里桥是黄圃人出行顺德容奇的必经之路。该桥于1996年黄圃镇复盖新基涌作道路通行时被拆除,现仅余路旁牌坊,石块为私人所收藏。

该桥为石桥。水下至桥底用长方形石块砌成石基,在石基上放一大横石条承托桥面,桥面由五条石并拢而成,桥面长有六米多,宽有两米。桥边条石两侧面都刻有“通里桥”三个大字。通里桥位于永直街一边有一牌坊,高有四米左右,宽有两米六十分左右,破败不堪,后由侧邻住户刘伯康先生耗资五千多元修复一新。门楼上方正面写有“通里桥”字样,背面写有“万里通行”四字,基本保留了通里桥牌坊的旧貌,也保留了黄圃人对通里桥的留恋。

通里桥所在的张沙咀(地名)一带,是清末民初黄圃靠泊船艇最多的岸滩,其岸边一带是农贸集散地,农历逢三、六、九设圩市于此。附近有“天上天”旅店,“六艺林”药材铺,有米机、杂货铺等商铺。通里桥成为旧日黄圃镇的一个地标,虽已拆除,其印象仍存在老黄圃人心中。

7、水运码头

建国前,黄圃还没有筑围堤建水闸,镇内的枪海涌张沙咀地方乃四河交汇之处,水路交通非常发达,枪海涌往东可出新沙海,往西可达南头将军村和大滘,北至镇一村。1920年前的江门渡和大小客货运船只都停泊在此,故此张沙咀是解放前中山最繁忙的水运码头之一。

当时货物运输靠人力摇摆浆橹、借助风势吹张风帆作动力。至民国期间始有火船动力驱动。人们短途出外则要乘坐“经济艇”。艇家一前一后划,客人可躺在有蓬的艇中,近则一日半朝,远则两日三朝方可到达。艇家还要为客人做饭菜,价钱实惠,故称为“经济艇”。

1930年,由潘锡、梁正、梁自带等人组成“文利公司”,拥有绞关船一只及帆船数艘,绞关船由六人脚踏绞关,带动轮盘拨水作动力。每两日客货混载往江门。此江门渡仅行走了两年多,就改为“火船”烧柴作动力,船的中部有两个大烟囱,1935年又改为烧煤,当时称这种发动机为“十寸半”,船上只有一个烟囱。1940年有烧汽油的“电船”。“电船”动力大,船拖十多只满载甘蔗的船,当时的石歧渡,江门渡很大,可载客一百多人,船舱底还可装货物,但这种叫“花尾渡”的船没有动力,全靠“电船”拖着行使。

1950年,黄圃成立民船服务社,组织流散船只入社。1956年成立港务站,客货运码头也因1953年筑围建闸而迁到黄圃枪海涌口三河汇合点即龙安街海边。建站初期,只有以杉木桩及木板造成的木码头一个,专供来往客货船舶停泊之用,另建有仓库一座,及大黄圃港务站,该站自成立以后,黄圃附近地区包括民众、浪网、三角、阜沙等地的水上交通营运工作都归属黄圃港务站统一管理。1960年体制下放,又恢复港务站建制,转隶中山航运公司管辖。这时候,黄圃港务站将原来有的木码头改建为水泥钢筋混凝土码头,全长50米,并将码头划分为客运和货运两个部分,客运码头水深2米,货运码头水深1.5米。因龙安街位于黄圃文明围水闸外,每遇大潮期间街道便水浸,此时到码头的客人和货物便要在闸头处乘小艇摆渡至码头方可上船。此现象直至六十年代初期才结束。

客运方面,曾辟有下面航线:

1、黄圃——广州线。每隔一天往返营运一次。上世纪40年代开办,1986年停航。

2、石岐——黄圃——大岗线。每天往返营运一次。15年开办,1980年停航。

3、黄圃——大岗线。每天往返营运一次。1980年开办,1983年停航。

4、石岐——黄圃线。每天往返营运一次。50年代中期开办。1985年停航。

5、石岐——黄圃——太平线。每天往返营运一次。1985年开办,至1990年后停航。

8、小沥涌

位于黄圃镇北头坊西桥堡(今镇一村四队)。东南直至灵会坊黄坭坑山脚。据镇上老人黎世友(89岁)、黎耀玲(72岁)讲述:传说明朝时期(距今约600余年),当时由海水冲击的大量淤泥顺着山脚逐渐向四周淀积,形成低洼土地,每年春夏之雨季、细岗仔、大岗山、北头岗以及东面的苏家岗、饭盖岗近4000余亩的一带山脉聚集之雨水顺山体而下流,形成河道、汇聚到西桥堡之西桥大涌,这条黄坭坑至西桥堡的弯曲河涌,称小沥涌。后河涌两边种有水松树,全长近一公里。由于当时黄圃最早的农贸集市在走马岗金钱地,人们所需之日常用品、食品等,便用船只顺着小沥涌装运到当时的黄坭坑松坑口一带上岸,再沿山路搬运至市场出售。古代之坟墓用石、砖、灰等用材,亦必经此水道再转山路搬运。因此,小沥涌曾发挥过重要的水运作用。后来因山坭淤塞,海潮渐退,小沥涌逐渐萎缩至西桥堡北头涌而终止。

9、西桥古道

明末清初时期,黄圃北头坊为防范外来盗贼,坊前西桥堡(今镇一四队)建有“西桥古道”闸门,坊后建有北溪堡的“天枢门”闸门,两大闸门均有人按时关启。

而“西桥古道”的由来据老人黎世友(今89岁)回忆:传说当时此地有一河道,名叫“小沥涌”,约有6米多宽,船只来往甚多,是往松坑口码头再往金钱地市集的必经水道。为方便本坊民众来往,在横跨小沥涌之南北架起一座木桥,因在此涌之西,号称西桥。此后又在涌和桥的北旁建起北头坊向外的唯一一道闸门。闸门宽有2米、高3米多,上方有一白石横跨正中,刻有“西桥古道”四字,金字脊青瓦盖上,四隅青砖到顶。至今近400余年。闸门以北即现镇一村市场一带,便是旧称之西桥古道。闸门于初被毁、仅留下“西桥古道”此石刻为鉴。

10、利济门

利济门在原黄圃中学边,利济门大街是用大长条麻石铺彻,街面约两丈多宽,平直宽敞,街边种有木棉树、桄榔树,街面干净,街南边还有一条用于流通东面山坑水和三社上街民居水的大水渠。利济门大街是三社上下街贯通的主要大街巷。利济门大街两头设有闸门。闸门是用石彻成,高约一丈多,宽有八尺多,厚度一尺多,两个闸门均称为利济门。

西利济门靠边有个利济社,利济社边有座文阁庙,楼三层。东利济门对着天后庙。附近方园不到百米地方有几个庙社,可见当时这地方十分繁华。利济社对开河边,种有一棵大榕树,据说是由一个花名

当涂县石桥加油站怎么样?

当涂县石桥加油站是1992-09-01注册成立的集体所有制,注册地址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石桥镇。

当涂县石桥加油站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40521150792998G,企业法人陈恩东,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当涂县石桥加油站的经营范围是:零售乙醇汽油、柴油、润滑油。(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通过爱企查查看当涂县石桥加油站更多信息和资讯。

我国著名科学家的名字有哪些

1、钱学森(著名科学家、物理学家。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做出许多开创性贡献。)

2、钱三强(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核裂变”方面成绩突出,是许多交叉学科和横断性学科的倡导者。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立和“两弹”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3、竺可桢(地理学家、气象学家、中国现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一代宗师,是我国物候学研究的创始者、推动者)

4、李四光(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大地构造学家、第四纪冰川学家。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始人。化石新分类标准的提出、中国南方震旦纪与北方石炭纪地层系统的建立、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发现与研究是他对地质科学的重大贡献。)

5、袁隆平(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于1981年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科学家是对真实自然及未知生命、环境、现象及其相关现象统一性的客观数字化重现与认识、探索、实践的人士。如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波兰物理学家居里夫人,美籍科学家爱因斯坦,黑洞之王霍金等。

科学家的品质对于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所具备的素质,首先必须是要有好奇心,对于自然的好奇,对于普遍事物的好奇。据我所知的优秀科学家,他们对于所有事物都非常好奇。他们想探知事物的规律,他们具有看到事物最为本质一面的本领。作为科学家,他们能够将事物归纳为最基本的简单而重要的法则,并通过这些基本法则去了解许多其它事物。

重庆市人民关于进一步控制主城区尘污染的通告

一、尘污染控制的重点区域为:

(一)渝中区:七星岗街道、较场口街道、解放碑街道、朝天门街道、望龙门街道、南纪门街道、菜园坝街道、两路口街道、王家坡街道、上清寺街道、大溪沟街道、大坪街道、化龙桥街道;

(二)大渡口区:新山村街道、跃进村街道、九宫庙街道、茄子溪街道、八桥镇、建胜镇、跳蹬镇;

(三)江北区:观音桥街道、华新街街道、大石坝街道、五里店街道、石马河街道、江北城街道、寸滩街道、唐家沱街道、郭家沱街道;

(四)南岸区:南坪街道、花园路街道、龙门浩街道、海棠溪街道、铜元局街道、弹子石街道、南坪镇、涂山镇、黄桷垭镇、南山镇、鸡冠石镇;

(五)沙坪坝区:沙坪坝街道、小龙坎街道、渝碚路街道、磁器口街道、童家桥街道、石井坡街道、詹家溪街道、井口街道、歌乐山街道、山洞街道、新桥街道、天星桥街道、土湾街道、覃家岗镇、井口镇、歌乐山镇;

(六)九龙坡区:杨家坪街道、谢家湾街道、石坪桥街道、黄桷坪街道、中梁山街道、石桥铺街道、石桥镇、九龙镇、华岩镇;

(七)渝北区:人和街道、龙溪街道、大竹林镇、鸳鸯镇、礼嘉镇、回兴街道、双凤桥街道、双龙湖街道;

(八)巴南区:李家沱街道、花溪镇、南泉镇、鱼洞街道;

(九)北碚区:天生街道、朝阳街道、龙风桥镇、北温泉镇、童家溪镇、东阳镇。二、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以下控制道路扬尘的规定:

(一)在道路清扫保洁作业中定期洒水降尘并逐步提高道路机械化吸尘作业率;

(二)逐步提高道路铺装改性沥青路面的比例,其中新建和改造主干道、干道全部铺装改性沥青路面;

(三)禁止车辆带泥(尘)上路行驶。运输渣土、砂石、水泥、煤炭、垃圾等物质的车辆取防扬尘和漏洒措施;

(四)控制区域内的裸露地面(含拆除违章建筑后的裸露空地)、土坡、树池、人行道、车行道,按市的有关规定进行绿化或硬化。三、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以下控制施工扬尘污染的规定:

(一)建筑施工场界砌筑高度不低于1.8米的围档。主干道用桩基础的施工场地内实行全封闭和硬地坪施工;

(二)建筑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或混凝土用量在500立方米以上的建(构)筑物使用预拌混凝土,禁止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确因条件限制不能用预拌混凝土的,应使用密封的散装水泥,限制使用袋装水泥;

(三)禁止在道路和行道上堆放、转运产生扬尘污染的建筑材料;

(四)市政工程设施的管养维护作业一律实行分段、封闭施工,取连续作业、快速施工的方式;

(五)禁止在施工现场高空抛撒弃渣和熔融沥青、油毡等;

(六)拆除建筑物要取有效的降尘措施。四、从事生产、加工的单位必须遵守以下控制工业粉(烟)尘的规定:

(一)无特殊工艺要求的,以煤为燃料的炉窑按照市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期限改用清洁能源;

(二)排放工业粉(烟)尘的,按照市、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期限治理达标。五、从事餐饮经营、服务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以下控制油烟污染的规定:

(一)禁止在居民区、居民楼和有居住、办公功能的综合楼内从事产生油烟等污染扰民的活动;

(二)新建、改建、扩建餐饮项目必须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出具同意建设的环评审查意见后,工商行政主管部门方可办理营业执照。新建餐饮项目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环保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三)现有经营面积100平方米以上和污染扰民的小于100平方米的餐饮业、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的油烟必须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期限内治理达标排放。六、从事生产、销售、使用机动车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以下控制机动车排气污染的规定:

(一)凡未达到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车型的机动车,一律不准生产、销售、入户和上路行驶;

(二)化油器轿车和9座及以下轻型汽油车全部改为电控补气加装三元催化器或改为CNG汽车;

(三)19座及以下的客运柴油车全部退出控制范围行驶;

(四)不得销售不符合有害物质控制标准的车用油品和不符合车用压缩天然气标准的天然气。七、有关区人民和北部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应以区或街道(镇)为单位组织建设基本无煤区。基本无煤区以各区的城镇建成区为基础建设,验收标准是:

(一)居民使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等清洁能源比例不低于96%;

(二)大于10蒸吨/小时燃煤锅炉(含火电厂燃煤锅炉)、以煤为原料的工业燃煤设施经过治理,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

(三)10蒸吨/小时及以下的锅炉和以煤为燃料的工业炉窑、茶水炉、大灶等燃煤设施一律改用天然气、液化气、油或电等清洁能源;

(四)禁止新建燃煤设施,改建、扩建燃煤设施必须保证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