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界政治和经济如何影响世界市场状况,石油价格

2.金融危机以来非洲地区的投资环境及变化趋势

3.美国为什么支持利比亚武装

美国是怎么控制国际油价的_美国控制油价威胁非洲

新华社北京8月31日电此间即将出版的《环球》杂志刊登一篇题为《是谁导致国际油价高涨》的文章,作者在文中明确指出了导致国际油价不断攀升的根源。现将文章摘发如下:

近来,国际油价一路走高。有专家预测,不远的将来国际油价将突破每桶100美元。国际油价如此高涨,深为世界所不安。

西方大国的渲染和操控,是国际油价攀升的根源所在

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牵动着经济发展的命脉。根据探明储量,全球石油资源只能满足今后40年至50年的人类之需。总有一天,地球上的石油资源会不复存在。但是,目前来看,全球石油的供应与消费,总体上是平衡的。

那么,国际原油市场何以这样盲目和浮躁?纵观当前国际油价,虽有经济发展之因素,更有人为的复杂背景。西方大国的渲染和操控,对他国石油资源的抢占,以及产油地区的安全局势,是国际油价攀升的根源所在。

中国的石油消费,虽然比过去有所增加,但绝对消费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国,每天耗费原油超过2000万桶,占到世界总消费量的四分之一。美国也是第一大原油进口国,去年进口原油6.4亿吨,石油进口依存度达到53%。中国去年进口石油刚刚超过1亿吨,进口依存度不过40%。这些数字同样低于欧盟和日本。况且,中国还是石油生产大国。还应看到,中国的石油消费中,相当一部分是三资企业、合资企业、外资企业。

油价的高位震荡,与美国的军事扩张息息相关

石油市场是全球政治安全形势的晴雨表。实际上,油价的高位震荡,与美国的军事扩张息息相关。美英发动伊拉克战争,使这个盛产石油的国家战乱不止,恐怖主义活动蔓延,安全形势直接影响石油市场预期,引发国际油价的不断上升。伊朗作为世界第二的储油大国,不仅受到美国经济制裁,还不时传出战争的威胁。无论是伊拉克战争,还是潜在的对伊朗的战争,都给国际石油市场带来恐慌,造成油价的不稳定。况且,美国发动战争的本身,就有着掠取石油资源的目的。

美国对国际石油资源的争夺和控制,冲击着全球石油供求格局,加剧了石油市场的紧张。美国通过发动阿富汗战争,对中亚地区进行军事和经济渗透,通过参加石油开发等手段,竭力占有中亚及里海的石油资源。美国跨国石油公司已获得里海16%的石油资源,加上美英合资企业,两国已控制里海27%的石油资源。美国还对非洲地区发起能源攻势,非洲石油已经占到美国石油进口总量的20%。美国凭借军事和经济实力,把全球近70%的石油资源及主要石油运输通道置于其直接影响和控制之下。

对外加快占有,对内增加储备,美国的原油库存超过市场预期,对国际油价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前几届美国政府,遇到国际油价上涨,往往动用战略石油储备,以起到降低油价的作用。布什政府却不是这样,国际油价越是上涨,越是扩大原油战略储备,不断加大世界石油供给的压力。据报道,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可供其消费半年以上。

国外有评论指出,美国把油价当作经济武器首先对准中国

国际石油的定价权主要掌握在美国手中。国际市场上的石油直接用美元标价,美元不断贬值导致油价持续高涨。据计算,美元对其他石油消费国货币每贬值10%,以美元计价的国际油价就会上涨7.5%。美国在控制美元和石油定价权上同样实行“单边主义”,以图保持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国外有评论指出,美国把油价当作经济武器首先对准中国,从而遏制中国经济的发展。

当今世界,多极化和全球化加快发展,合作是时代的主流。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第一、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有责任就石油资源问题加强对话与合作,交流节能技术,让有限的资源更好地服务于两国共同发展,为全人类造福。

世界政治和经济如何影响世界市场状况,石油价格

欧洲对非洲的投资

有关数据统计表明,外国对非投资有一半用在自然资源的勘探和开发上,特别是石油、矿产、木材等基础产品方面。百分之二十投向基础设施和服务领域。对非投资的主要国家是美国、欧盟、加拿大、日本等。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新油田的投资中,法国落后于美国、英国排在第三位,依次是日本、德国、荷兰、比利时、加拿大。但在法语区国家,法国仍然占据第一的位置。如喀麦隆、刚果、加蓬等老产油国。到目前为止,法国仍为加蓬最大的投资国和援助国。

1、 欧盟对非投资做法

欧盟对非投资主要采取政策上鼓励,财政上支持,投资上担保等措施。强调私人投资在促进发展与合作中的重要性,鼓励欧盟国私营部门对非投资和提供具体的援助。如为投资论坛提供资助,推动私营企业间对话等。在财政支持方面主要是为合作提供包括风险资本在内的长期的财政资源,提供赠款作为资金和技术援助,加强私营金融和非金融中介的能力,建立咨询公司,指导和鼓励资金的流动,为股权投资和非股权投资以及担保提供风险资本。投资形式也是多样的:除赠款外,其余按一般贷款发放。

通过欧洲投资银行和欧洲发展基金对非投资和援助领域有:生产、运输、通讯、供水和卫生设备、发电和传输设备、油气开发、旅游、结构调整计划、矿业发展计划和经济多元化计划、农村小水电发展计划和小项目的实施、预防爱滋病项目、森林资源保护与开发、野生动物保护、公路桥梁建设等几乎囊括所有领域。从2003年欧盟与非洲国家签订的投资协议看,对能源领域的侧重仍然明显。2002年底,欧盟与加蓬签订了4421万欧元的2002—2007年的合作协议,以实施第9期欧洲发展基金项下所确定的项目。主要用于帮助加蓬政府实施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项目。如脱贫和区域一体化项目,重中之重是改善公路设施。现在双方正在商讨第10期发展基金项目。

2、 法国对非投资做法

法国在非洲的投资受其传统关系的影响深刻,大多集中在其前殖民地国家。北非是法国投资的重点地区,其次是非洲法郎区,最近几年法国开始对东南部非洲投资,尤其是法国在南非、肯尼亚和安哥拉等国的投资不断增加。

突尼斯和摩洛哥是法国在非洲投资最多的国家,约占法国对非投资总额的40%。根据2002年的统计,摩洛哥排在法国对非累计投资的首位,加蓬排在第二位,法国在加蓬的累计投资上升到12。41亿欧元。目前加蓬有近160家法国公司,200家法国侨民开办的工厂。法国对非投资的主要部门由传统的经济部门转向能源和电信等部门。另外第三产业也是法国近年投资非洲的重点之一。

法国对非投资的特点是投资和援助相结合,除企业自身投资外主要是通过开发署下属的三个分支机构来执行:

--- 经济合作投资和促进公司,专门负责对私营企业的投资与合作。

-- 财政、经济、银行研究中心,专司培训业务。

--- 世界环境法国基金会,为改善世界环境服务。

开发署为加蓬提供的资金有以下几种形式:贷给受援国家的优惠贷款、贷给国有企业或私人企业的无国家担保的中长期贷款、提供以当地币形式的借贷保证金、经济合作投资和促进公司提供的基金、世界环境法国基金补贴。此外,法国开发署在马赛还拥有一个培训中心,为受援国政府部门、国企、私企培训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自2000年到2004年,法国开发署为加蓬提供的各种形式的资金已达1.1亿欧元。实施的领域主要包括:基础设施、蔬菜种植、森林规划、城市发展、给排水、木材加工等。

最近公布的一份报告表明,2004年,法国开发署加大了对地中海和撒哈拉以南非洲最贫困国家的投资和援助力度,资金总额达到12亿欧元,比2003年提高了11%。据统计,撒哈拉以南非洲最贫困国接受的援助占法国开发署对外援助总额的43%,整个非洲接受的援款占法国援外项目的67%。通过经济合作投资和促进公司实施的对非洲贫困国家私企提供的资金已达2。38亿欧元。

近两年,国际市场能源特别是石油供应紧张,油价居高不下,加之中东持续动荡,全球能源安全形势严峻。作为世界八大产油区之一的非洲,对世界能源的影响日渐上升,加之政治经济形势的改善,非洲市场潜力开始显现。非洲已成为大国争夺的重要目标。基于此,美英欲借关注非洲减债脱贫,帮助其可持续的发展,扩大在非洲的影响和控制力,进而争抢能源及更广泛的经济利益。美非高层互访频繁,美增大援非力度,英倡导成立“非洲委员会”,积极推动西方对非减债增援;欧盟不久前出台对非新战略,这些都表明西方大国明显加大了对非洲的重视和投入。

金融危机以来非洲地区的投资环境及变化趋势

油价既是一个政治问题,又是一个经济问题。

先说经济问题。石油首先是一种商品,商品的价格是由供需决定的,当然,成本也有一定的作用,但成本只决定最低价格(价格不低于成本销售,生产才能继续下去),而不能决定成本之外的价格,成本之外的价格只能由供需决定。油价由供需决定则意味着,当石油供应增加,而需求没有增加的时候,石油价格就会下跌,而当需求没有增加,但供应减少的时候,价格就会上涨。同理,当供应不变时,需求增加,价格上涨,需求减少,价格下跌。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当经济不景气,如金融危机爆发时,全球经济下滑,工厂和交通运输都减少了石油的使用,对石油的需求量大幅减少,于是油价就从最高的一百多元,跌到只有30~40元/桶。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欧佩克就减少了石油的产量,使石油价格略为上扬。后来,随着经济的复苏,石油需求量,特别是预期的需求量增加了,于是油价又涨到了90元/桶。

再来说说政治,世界政治的状况首先会影响到石油的供求,如果产油的主要国家政治动荡,大家就会觉得石油的供应会出问题,于是油价就会上涨。如当年的海湾战争,不管是美国入侵伊拉克,还是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都导致了石油价格的上涨。还有,石油也会成为国家之间角力的工具,进而影响到石油价格本身。比如,中国现在从非洲大量进口石油,苏丹是中国主要的非洲石油基地。美国为了遏制中国在非洲的石油利益,就挑动西方国家一起,以达尔富尔问题为由,要求和中国一同制裁苏丹,对苏丹实行禁运,这一禁运,中国的石油怎么运得出来?所以,中国坚决反对制裁苏丹。不过,在这一争夺的过程中,石油价格已经开始了上涨。

由此可见,世界经济和政治,都会影响到世界的石油市场状况,使价格发生变化。

美国为什么支持利比亚武装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非洲地区面临出口下降,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外债增加的困难。IMF预计,2009年非洲地区出口额同比下降超过25%,其中多数石油出口国出口额同比下降超过30%。G DP增速也由2008年的5.5%大幅回落到2009年的1.1%,其中主要石油出口国由2008年的7%回落到2009年的1.9%。外债规模在连续5年大幅下降后首次回升,外债占GDP的比重由2008年的10.2%上升至2009年的11.7%(表6.6)。多数资源国得益于过去几年外债大幅下降,未受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国内政治、经济局势相对稳定。

表6.6 主要非洲资源国经济状况

(1)油价高涨期收紧的投资政策没有实质性放松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虽然非洲地区资源国面临一定的经济困难,但大部分资源国看好未来油价;油价高涨期收紧的投资政策没有实质性放松,甚至在个别国家,为缓解财政和债务压力,出台了一些对吸引外资有负面影响的政策。

很多国家通过调整政策、修改协议,维护本国利益。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修改了与埃尼、加拿大石油公司、西方石油公司和雷普索尔石油公司的石油分成协议,将上述4家外资公司的分成比例降低了10~15个百分点,由此使利政府增加收入54亿美元。阿尔及利亚颁布的新投资法案,规定在所有外国直接投资或合作投资项目中,外方仍可保持最大股份,但阿尔及利亚公司必须控股。尼日利亚政府严格控制油气领域外籍劳务的使用比例,所有在油气领域拟使用外籍劳务的申请,在递交内务部申请工作配额前,须事先得到能源部的批准。

金融危机爆发后,作为稳定国内经济的主要力量,许多资源国国家石油公司加大对油气领域的控制力度。2009年,利比亚和安哥拉两国国家石油公司分别行使优先权导致中国石油收购加拿大Verenex公司和中石化、中海油联合收购安哥拉海上区块最终未能成功。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还以低于中国石油30%的报价完成对Verenex的收购。

预计未来随着油价逐步回升,非洲地区油气上下游对外合作仍将继续扩大。但在资源国越来越重视保护本国资源、最大限度获取资源利益的国际大背景下,非洲主要油气资源国对外开放政策总体偏紧的态势不会发生重大改变。

(2)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一些大型开发项目被延迟或取消

金融危机以后,非洲地区有9个项目被延迟或取消,其中包括埃及的一个GTL项目、阿尔及利亚的一个陆上天然气项目、利比亚的4个陆上石油项目和尼日利亚的3个海上石油项目(表6.7)。预计随着油价回升,这些被延迟或取消的项目可能会陆续重新投入开发。

表6.7 2008年10月~2009年9月暂停或推迟的大型油气上游项目

续表

(3)非洲仍将是全球油气投资最具吸引力的地区之一

据《油气杂志》统计,2009~2012年非洲地区将完成53个油气开发项目,陆续达到项目的高峰产量。这些项目若按计划投产,将新增石油产能422万桶/日,相当于非洲地区2008年石油产量(1028.5万桶/日)的40.1%;新增天然气产能3.32亿m3/日,相当于非洲2008年天然气产量(5.87亿m3/日)的56.5%。非洲深水是国际油气合作重点领域,预计2004~2013年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投资年均增长率将达到9.0%。非洲天然气处于加快发展阶段,预计2030年产量将达到4500亿m3,届时非洲将与中东共同成为全球天然气产量增加的主要地区;非洲天然气勘探开发活动将持续活跃,也将成为非洲吸引外资的重要领域。此外,为满足本地区经济发展和对轻质油品日益增长的需求,非洲一些国家将积极吸引外资和先进技术,通过新建和改扩建提高炼油能力和水平。2009年新增炼油能力将达94万桶/日,按照计划,2010~2014年新增炼油能力将达到123.5万桶/日,两者合计约占非洲现有炼油能力的40%。新增炼油能力主要来自南非、莫桑比克、安哥拉和利比亚等国。

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

1、美国的全球战略布局已基本完成,北非这块由于埃及的影响有所不稳,如果控制利比亚可以稳固北非战略版块布局。

2、更好控制石油资源。利比亚石油资源占世界第9,非洲第1,且油质好、含硫量低、开采成本低。很明的是,美国的这一招也有针对中国的意图。如果利比亚再被美国控制,我国在石油资源进口方面的回旋空间就更小。

3、加强对非洲影响力,阻击中国、日本对非洲日益扩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