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式和广式月饼哪个热量大?

2.“加油”用粤语怎么说?

3.蚝油是由甚么提炼的

4.广东菜叫粤菜吗,是什么特色呢?

5.茶油行业发展前景?

6.广东菜的特色是什么?

苏式和广式月饼哪个热量大?

广东海外食用油价格表_广东海外食用油价格表最新

苏式月饼热量大。

苏式月饼热量就比广式月饼高出2倍。相同内馅的月饼,饼皮做法及比例不同,热量也会差很大,雪花般口感的苏式月饼酥皮,热量比一般认为油腻的广式月饼浆皮饼皮高出许多,原因就在苏式月饼油脂热量比就占了七成。

台湾联合医院营养部主任金惠民说:“皮占的比例越高,热量就越高,就是油越多,苏式月饼皮相对比广式月饼厚,一层一层迭起来的,比例重量高一点就代表油脂相对高,所以热量偏高。”他表示,偏好饼皮口感的民众可得小心,热量不但藏在内馅里也藏在饼皮里。

扩展资料

广式月饼和苏式月饼的区别:

一、广式月饼

广式月饼是所有月饼品种中最受欢迎的一种,在全国都很流行,但在华南地区最受欢迎。主要产地为广东和香港,此外江西、福建、广西、上海等地都有较多生产。

广式月饼做工精细,给人一种精致的感觉,特别是表面的雕花,而且广式月饼重油,看起来很有光泽,整体看上去,其表面给人一种视觉的美感。

广式月饼皮薄馅多,皮就只有表面很薄的一层,吃起来松软细腻。甜得纯粹,咸得有味,给人厚重、直接了当的原味感。

广式月饼,馅料选材主要以当地特色食材为主,但类型非常丰富,主要有莲蓉、蛋黄、椰蓉、橄榄仁、豆沙、广式香肠、叉烧肉、咸蛋以及香橙、草莓等各种水果等。

二、苏式月饼

苏式月饼一般产于江南地区,盛行于江南地区,如江苏、浙江、安徽、上海等地比较流行,在全国范围内也有较大的影响力。苏式月饼更像是中国古典的糕点。

苏式月饼最没有广式月饼那些精致的雕花,但外形上比较丰满完整而均匀,表皮厚薄均匀,白白净净,色泽清寡而且匀称,其外观是一种古典清新的美。

苏式月饼比较酥脆,有层次感,与广式月饼重糖、重油的特色比起来,味道没有那么腻。广式月饼是纯粹的口感,苏式月饼给人的感觉是调和过的适中感,香甜可口;有的甜中带咸,有回味感。

苏式月饼,其馅料取材与广式略有不同,甜月饼馅料用植物花瓣(玫瑰花、桂花等提取)、瓜果仁(如核桃仁、瓜子仁、松子仁、芝麻仁)等配制而成。

咸月饼馅料主要以火腿、猪腿肉、虾仁、猪油、青葱等配制而成。馅心重在味道和质地,善于利用味道的调和与相互作用。

中国新闻网-台营养师:饼皮酥热量高 苏式月饼含油量惊人

百度百科-苏式月饼

百度百科-广式月饼

“加油”用粤语怎么说?

嗄有,gaa1 jau4。

粤语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广东省粤中、粤北和粤西南地区,?[6]?香港、澳门和广西东南部等地区。海外地区包括东南亚的新加坡、印尼、圣诞岛、马来西亚、越南、以及北美、英国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华人社区中广泛使用。

粤语的地区分布上的突出特点是沿江分布:以广州、香港为中心,分四条渠道向东、西、南扩展。

扩展资料:

粤语的词汇分为汉语词、粤语词和外来词。

1,汉语词:最常用,占词汇的大部分,如“时间”。

2,粤语词:粤语专有词汇,如“得闲”;外来词:指由外国语言组成的词,粤语吸收较多外来词,如粤语日常用语中的“士多”表示英文中的“store”。同一个字词,粤语的含义比普通话更广,词性更活。 粤语惯用单音节词,但大部分现代汉语为双音节词。

3,另外,粤语书面都保留很多古词、古语。

动词方面,如粤语讲“食”、“企”、“睇”、“落”、“嗌”,现代全中文(汉语)通用书面分别称“吃”、“站”、“看”、“下”、“叫”。

名词方面,“翼”、“颈”、“罅”分别对应通用书面为“翅膀”、“脖子”、“缝儿”。?

形容词方面,粤语讲“晏”,通用书面可以说“晚、迟”。]

最后副词如“卒之”、“即刻”,通用书面分别说“终于”、“立刻”。

蚝油是由甚么提炼的

蚝油,是用蚝(牡蛎)与盐水熬成的调味料。常用于中国及菲律宾菜肴中。 蚝油一般加有味精,另有用冬菇制造的素食蚝油。 蚝油不是油质,而是在加工蚝豉时,煮蚝豉剩下的汤,此汤经过滤浓缩后即为蚝油。它是一种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调味佐料。 蚝即蚝豉,又名牡砺。属贝壳动物,形如淡菜。牡蛎广东称蚝,福建称蛎。浙江称蛎黄,北方称海蛎子,蛎肉鲜美,营养丰富。可鲜食,加工干制即成蛎豉,还可制罐头、蚝油、蚝粉等。我国北方沿海及广东均有生产,有人工养殖 天然生长两种。北方生产的个头小,广东生产的个头人。生产季节一般在十二月到来年三月份左右。 北方牡蛎:水分80克 蛋白质11.3克 脂肪2.3克 碳水化合物4.3克 钙118毫克 磷178毫克 铁3.5毫克 维生素A133国际单位 硫胺素0.11毫克 核黄素0.19毫克 尼古酸1.6毫克 福建牡蛎:水分80克 蛋白质4.8克 脂肪2.8克 碳水化合物10.7克 钙165毫克 磷11毫克 铁1.0毫克 维生素A1500国际单位 核黄素0.19毫克。 广东称牡蛎为蚝,蚝油即为牡蛎油,是广东一带传统的鲜味调料。蚝油是调味汁类最大宗产品之一,它以素有"海底牛奶"之称。 蚝油是以牡蛎为原料,经煮熟取汁浓缩,加辅料精制而成。蚝油味道鲜美、蚝香浓郁,黏稠适度,营养价值高,亦是配制蚝油鲜菇牛肉、蚝油青菜、蚝油粉面等传统粤菜的主要配料。 蚝油的生产有三种:一种是用鲜牡蛎干制加工的汁或将鲜牡蛎捣碎熬汁,经过浓缩后而制成的一种液状鲜味调料;另一种是新鲜蚝肉捣碎研磨熬汁;再一种是复加工蚝油。三种方法生产出的蚝油均是高级调味料,而以复加工蚝油为最佳。优质蚝油应呈半流状,稠度适中。久贮无分层或淀粉析出沉淀现象。蚝油的质量以呈稀糊状,无渣粒杂质,色红褐色至棕褐色,鲜艳有光泽,具特有的香味和酯香气,味道鲜美醇厚而稍甜,无焦、苦、涩和腐败发酵等异味,入口有油样滑润感者为佳。根据调味的不同,蚝油又可分为淡味蚝油和咸味蚝油两种。 据分析,蚝油除含有5%~8%的粗蛋白质以外,还含有糖类、有机酸、碘、钙和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尤其是所含的氨基酸种类有17种之多,其中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蚝油实际上属于贝类提取物调味料,其特点是具有原提取物---牡蛎的特殊芬芳气和美味。蚝油的鲜味成分有琥珀酸钠、谷氨酸钠。蚝油中还含有呈甜味的牛磺酸、甘氨酸、丙氨酸和脯氨酸等,这些鲜味和甜味的成分是构成蚝油的呈味主体。它们赋予蚝油鲜中带甜、鲜甜混为一体的浓厚滋味。 蚝油的使用极为方便,调味范围十分广泛,凡是咸食均可用蚝油调味。如拌面、拌菜、煮肉、炖鱼、做汤等。用蚝油调味的名菜品种很多,如"蚝油牛肉"、"蚝油鸭掌"、"蚝油鸡翅"、"蚝油香菇" 、"蚝油乳鸽"、"蚝油豆腐"、"蚝油扒广肚"、"蚝油网鲍片"、 "蚝油鸭掌"等。再如谭家菜"蚝油鲍脯",广西名菜"蚝油柚皮鸭" 等,各具特色。蚝油适用于炒、烩、烧等多种烹调技法。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各地人民的饮食习惯相互渗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广州人喜欢食用蚝油,其他地方的人也逐渐喜欢食用了。随着中国餐馆在海外的大量出现,蚝油也开始受到外国顾客的青睐,蚝油随之畅销。蚝油在烹调中应用有一定的讲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在冷菜和点心主食中的应用 主要以拌料和蘸食料的形式出现。如"蚝油拌面"、"蚝油拌三丝",潮州的"白切鸡"、"萝卜糕"以蚝油为味碟用于蘸食。 2、在畜肉类原料中的应用 如"蚝油牛肉",牛肉顶刀切片,致嫩处理后,上浆划油,调以蚝油,滑炒而成,成菜爽滑可口,鲜醇甘腴;煮肉做汤,略加蚝油,汤则更鲜,味则更醇。 3、在禽蛋类原料中的应用 如"蚝油手撕鸡"、"蚝油焖蛋"等。 4、在水产类原料中的应用 如"蚝油 青蟹"、"蚝油网鲍片"等。 5、在蔬菜类原料中的应用可弥补蔬菜原料的一些自身不足。用于菜心、菜苔、食用菌及豆制品中,尤可显示鲜美风味。如"蚝油生菜"、"蚝油菜苔"、"蚝油百页结"等。需要注意的是,用蚝油调味切忌与辛辣调料、醋和糖共用。因为这些调料均会掩盖蚝油的鲜味和有损蚝油的特殊风味。怎样使用蚝油很有讲究,蚝油若在锅里久煮会失去鲜味,并使蚝香味逃逸。一般是在菜肴即将出锅前或出锅后趁热立即加入蚝油调味为宜,若不加热调味,则呈味效果将逊色些。 蚝油- 选择 现在市面上蚝油很多,同样规格的价格从3元到30元不等,相差十几倍,到底要怎么挑选呢? 优质蚝油应呈半流状,稠度适中,久贮无分层或淀粉析出沉淀现象,无渣粒杂质,呈红褐色至棕褐色,鲜艳有光泽,具特有的香味和酯香气,味道鲜美醇厚而稍甜,无焦、苦、涩和腐败发酵等异味,入口有油样滑润感者为佳。 蚝油- 使用方法 在炖肉、炖鸡及红烧鸡、鸭、鱼等食物时,加入蚝油佐味,更加鲜美可口。由于它们蛋白质中含有人体必需的缬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等氨基酸,营养价值也高。 一般做凉菜拌用,也可用在一般热菜上,但都是最后放的! 炒青菜时,一般不需放盐,只要加入少许蚝油即可。 蚝油- 使用技巧 冷热食用皆适宜 蚝油用途广泛,适合烹制多种食材,如肉类、蔬菜、豆制品、菌类等,还可调拌各种面食、涮海鲜、佐餐食用等。因为蚝油是鲜味调料,所以使用范围十分广泛,凡是呈咸鲜味的菜肴均可用蚝油调味。蚝油也适合多种烹调方法,既可以直接作为调料蘸点,也可用于加热焖、扒、烧、炒、熘等,还可用于凉拌及点心肉类馅料调馅。不过蚝油的使用也有一些小窍门: 和调味品混合有讲究 蚝油不仅可单独调味,还可与其他调味品配合使用。用蚝油调味切忌与辛辣调料、醋和糖共享。因为这些调料均会掩盖蚝油的鲜味和有损蚝油的特殊风味。 久煮会失去鲜味 蚝油若在锅里久煮会失去鲜味,并使蚝香味逃逸。一般是在菜肴即将出锅前或出锅后趁热立即加入蚝油调味为宜,若不加热调味,则味道将逊色些。特别是焖制菜肴时,宜用中、慢火。 与高汤拌匀再勾芡 使用蚝油做芡汁时,需注意的方面是不能直接上芡,而应与高汤拌匀稀释制成芡汁。蚝油芡汁在菜肴八成熟时下锅最好,较易显色且蚝味香浓,且忌在炝锅操作时使用。 腌制食材的好调料 蚝油也是腌制食材的好调味料,可使蚝油特有的鲜味渗透原料内部,增加菜肴的口感和质感。在烹饪肉类内脏时,用蚝油腌制后,可以去除内脏的腥味,令其酱味香浓、提鲜。使用适当的蚝油腌制肉类,可去其肉腥味,补充肉类原味不足,添加菜肴的浓香,令味道更鲜味美。

广东菜叫粤菜吗,是什么特色呢?

粤菜就是广东菜,是中国传统四大菜系、八大菜系之一。粤菜由广州菜(广府菜)、潮州菜(潮汕菜)、东江菜(也称客家菜)三种地方风味组成。食材讲究、选料广博、做工精细、中西结合、质鲜味美,[1]自古有“食在广州、味在潮州”、“食在广州,厨出凤城(顺德)”、“食在广州,味在西关”等民间谚语。

粤菜与法国大餐齐名,由于广东海外华侨数量占全国六成,因此世界各国的中菜馆多数是以粤菜为主。粤菜就是广东菜,是中国传统四大菜系、八大菜系之一。粤菜由广州菜(广府菜)、潮州菜(潮汕菜)、东江菜(也称客家菜)三种地方风味组成。食材讲究、选料广博、做工精细、中西结合、质鲜味美,[1]自古有“食在广州、味在潮州”、“食在广州,厨出凤城(顺德)”、“食在广州,味在西关”等民间谚语。粤菜与法国大餐齐名,由于广东海外华侨数量占全国六成,因此世界各国的中菜馆多数是以粤菜为主。粤菜就是广东菜,是中国传统四大菜系、八大菜系之一。粤菜由广州菜(广府菜)、潮州菜(潮汕菜)、东江菜(也称客家菜)三种地方风味组成。食材讲究、选料广博、做工精细、中西结合、质鲜味美,[1]自古有“食在广州、味在潮州”、“食在广州,厨出凤城(顺德)”、“食在广州,味在西关”等民间谚语。粤菜与法国大餐齐名,由于广东海外华侨数量占全国六成,因此世界各国的中菜馆多数是以粤菜为主。

粤菜就是广东菜,是中国传统四大菜系、八大菜系之一。粤菜由广州菜(广府菜)、潮州菜(潮汕菜)、东江菜(也称客家菜)三种地方风味组成。食材讲究、选料广博、做工精细、中西结合、质鲜味美,[1]自古有“食在广州、味在潮州”、“食在广州,厨出凤城(顺德)”、“食在广州,味在西关”等民间谚语。粤菜与法国大餐齐名,由于广东海外华侨数量占全国六成,因此世界各国的中菜馆多数是以粤菜为主。粤菜就是广东菜,是中国传统四大菜系、八大菜系之一。粤菜由广州菜(广府菜)、潮州菜(潮汕菜)、东江菜(也称客家菜)三种地方风味组成。食材讲究、选料广博、做工精细、中西结合、质鲜味美,[1]自古有“食在广州、味在潮州”、“食在广州,厨出凤城(顺德)”、“食在广州,味在西关”等民间谚语。粤菜与法国大餐齐名,由于广东海外华侨数量占全国六成,因此世界各国的中菜馆多数是以粤菜为主。

茶油行业发展前景?

茶油,是油茶籽油俗称,又名山茶油、山茶籽油,是从山茶科山茶属植物的普通油茶成熟种子中提取的纯天然高级食用植物油,色泽金黄或浅黄,品质纯净,澄清透明,气味清香,味道纯正。全球油茶籽油产量的90%以上来自中国。

油茶种植产业日渐发展

茶油行业的上游供应市场为茶籽原料供应,主要包括前端的茶林种植、茶果茶籽收购、毛油采购、原料储运。其中,茶林种植又包括茶林选址、采穗圃建设、茶林苗培育、日常养植管理、茶果采摘、茶果脱壳、茶籽储运等环节。生产茶籽的油茶树除去制取茶油之外,可谓全身都是“宝”。

我国油茶产业在油茶产业发展项目、农发资金、现代农业发展扶持资金等强力支持下,发展形势持续向好。油茶林基地面积不断扩大,全国油茶林面积已由2012年的5250万亩发展到2019年的约6800万亩。

根据《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到2020年,我国油茶种植总规模将达到7175万亩。近5年来,湖南、江西、广西三省油茶种植面积增速最快,共完成新造林任务约1000万亩,占到了中国新增油茶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二左右。

在油茶种植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油茶种植的结构也在进行调整和优化,具体表现在高产稳产的优良品种种植比例逐渐加大,对低改林的改造比例也在逐渐上升。

但总体来看,全国油茶林大多数仍是上世纪60、70年代的老林,高产优良品种还未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在保证我国油茶种植面积和数量持续增加的前提下,种植结构仍需要进一步优化。

中国茶油市场规模日益扩大

近年来,我国加大对茶油行业的扶持力度,在市场需求攀升及政策利好形势下,油茶种植面积呈现平稳上升趋势,茶油行业市场规模也逐渐扩大。2019年,我国茶油行业市场规模约为901.27亿元,同比增长9.98%;经初步测算2020年,茶油行业市场规模稳步增至984.83亿元。

中国茶油行业出口:规模较小

从我国茶油市场需求构成来看,茶油的市场需求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国内消费量,一部分是出口量。国内消费量在茶油市场总需求量所占的比重接近100%,茶油出口量极少。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现阶段茶油年产量较少,不到食用油的3%,难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在国际上,现阶段橄榄油占据了木本食用油市场,茶油还未被广大消费者认识,茶油竞争力不足。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来看,2020年,中国其他固定植物油、脂及其分离品(不论是否精制,但未经化学改性)(1515909090)出口数量为7163吨,同比增长4.48%,出口金额为7674.6万美元,同比增长11.77%。

中国茶油行业出口前景:市场广阔 有待开发

2002年,美国白宫卫生研究院(NIH)营养平衡委员会主席西莫普勒斯博士把茶油排在了橄榄油的前面,茶油因此成为了目前世界上最富营养与健康价值的食用油。茶油完全迎合了现代人追求绿色保健的消费趋势和对绿色食品需要,顺应了人们追求身心健康、要求保健的想法。山茶油纯天然、无污染,且因其含丰富的不饱和油酸和亚麻油酸含94%左右,食后易消化,具有降低人体血脂,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多功效。

随着贸易全球化以及国际市场对茶油优质特性的认识,国外企业从中国进口茶油和国内企业将开发出来的茶油产品销售海外,必将成为一种趋势,国际市场对我国茶油的潜在需求很大。

但目前来说,在海外市场,出口企业基本就没有进行过有明确计划和目的的系列营销推广活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因为我国企业多受制于传统经营理念的束缚,缺乏进行国际市场营销的理念和思路,其次,也与各出口企业实力不强,缺乏参加国际商务活动的经验有关。综合来看,茶油行业出口前景较好,需求较大,但我国茶油出口企业需要积累更多相关方面的经验。

茶油行业发展前景:未来需求旺盛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食用油的消费量逐年上升。同时,我国的食用油的消费结构正处于快速转型的时期,相比发达国家橄榄油的消费量一般占其植物油总消费量40%以上,长久以来我国食用油消费产品以豆油、菜籽油等普通油品为主,高档保健食用油消费比例相对较低。

而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茶油为代表的高档优质食用油的需求量快速提升,我国要达到国家规划提出的年人均茶油消费量2公斤的目标,以此标准计算茶油供需缺口达200万吨以上,可以预见未来茶油市场需求非常旺盛。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根据茶油近几年的发展规模以及将来的发展趋势测算,到2026年,我国茶油行业市场规模将接近1745亿元。

中国茶油贸易发展的建议

—— 更多数据及分析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茶油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

广东菜的特色是什么?

广东菜,从路边早餐摊位的肠粉到夜宵大排档里的砂锅粥、烧鹅仔,样样都是美味。广东菜又被称之为粤菜,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

粤菜包括广州菜、潮州菜、东江(客家)菜,而通常以广州菜为代表。广州菜既集“南(海)、番(禺)、顺(德)、中(山)”等珠江三角洲地方风味的特色,更兼采京、苏、扬、杭、鲁等外省菜以及西菜之所长,融会贯通而独成一家。

粤菜作为中国菜四大菜系之一,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风味而享有盛誉。粤菜的特色主要有这几个方面:

1、粤菜最大特色便是采料复杂,菜式丰富它用料广博奇杂,配料多而巧。蛇虫鼠蚁、飞禽走兽、山珍海味、中外食品,无所不有,可谓全国之冠。这些原料,一经厨师妙手烹制,每令食者击节赞赏,叹为异品奇珍。

比如吃蛇。广州人吃蛇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而且蛇的吃法有数十种之多,凡是你想得出的都能做出美味的蛇肴。什么都敢吃,而是广州人的开放心态和创新意识在饮食文化上的体现。

2、粤菜第二个特色是口味清淡粤菜可用“清鲜嫩滑爽香”六字概括其风味特色。这是粤菜广受欢迎的根本原因。粤菜调味品种类繁多,遍及酸、甜、苦、辣、咸、鲜。但一般只用少量姜葱、蒜头做“料头”,而少用辣椒等辛辣性佐料,也不会大咸大甜。

粤菜重色彩,求镬气(指用武火把镬烧热,加油,把油烧开,炒出来的菜有一种香味),火候恰到好处。粤菜追求原料的本味、清鲜味,如活蹦乱跳的海鲜、野味,要即宰即烹,原汁原味。广州人好吃鸡,但最爱吃的是白切鸡。

它只用白卤水浸制,不加任何配料,但皮爽肉滑洁白清香,“骨都有味”。这种追求清淡、追求鲜嫩、追求本味的特色,既符合广州的气候特点,又符合现代营养学的要求,是一种比较科学的饮食文化。

3、粤菜的第三个特点是博采众长,善于变化,制作精良,勇于创新粤菜具有“杂交”的优势。因为粤菜形成的历史是由中外饮食文化汇合并结合地域气候特点不断创新而成的。

广东人思想开放,不拘教条,一向善于模仿创新,因此在菜式和点心研制上,便富于变化,标新立异;制作精良,品种丰富。粤菜的菜式还注重随季节时令变化而变异,夏秋求清淡,冬春重浓郁。宴席上的菜式皆冠以美名,如三蛇配老猫。

到目前为止,粤菜的菜式有5400多种,点心有1000多种,风味小吃也有数百种之多。单是鸡馔便有几百种之多,几乎每一著名的酒家、食肆都有自己的“招牌鸡”来招徕食客,著名的有清平鸡、文昌鸡、太爷鸡、东江盐焗鸡、东方市师鸡、陶陶姜葱鸡等等。

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粤菜,在其中所占的位置十分重要,它不仅代表着广东地区人们的饮食习惯,更代表着那里千百年流传下来的饮食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不可缺失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