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全套放七八年还能用吗,安全套上面的油卫生吗

2.卫生间清洗油烟机多少钱

3.经常食用卫生油会影响生育,是真的吗?

4.触发“地板价”机制 3月31日国内成品油价格不调整

5.国内成品油重回“5元时代”

安全套放七八年还能用吗,安全套上面的油卫生吗

2000年卫生油价格走势_2000年油价每升多少元

 安全套是现代人最常见的避孕工具之一,很多夫妻或者是小情侣在不想怀孕的情况下都会使用安全套来避孕。很多人对安全套非常熟悉,但是也有一些人对安全套的避孕原理和避孕方法知之甚少。那么,安全套上面的油卫生吗?  

安全套上面的油卫生吗

 润滑油的种类有很多,通常我们按照来源分为矿物性润滑油、植物性润滑油、动物性润滑油还有合成润滑油。

 另外按照用途又可分为工业润滑油和人体润滑油。

 安全套上的润滑油则是一种合成的人体润滑油,其主要成分是二甲基硅油,是一种非石油基润滑油,一般正规厂家使用的都是食用级别的,主要是起润滑作用的,对人身体并没有危害。当然,我们并不建议用户去尝试这种硅油的味道,因为这种合成矿物油本身不易分解,也难以被人体吸收,所以进入人体后排出周期比较长。

 润滑剂应用在人类性生活中已经有很长的历史,早期人们采用植物性油脂如花生油、橄榄油等。但由于成分所限效果并不理想,既容易污染衣服,又不容易被身体吸收。

 后来人们也尝试使用凡士林、婴儿油、浴液、按摩油等石油基的矿物油性物质作为润滑。这些物质往往粘性过大,不易清洗,使用后容易造成残留,甚至使用后有可能会堵住男女双方的尿道口,产生排尿困难的痛感,并且其会破坏安全套的稳定型,造成意外怀孕,这些都会对人体造成损害。  

安全套有没有替代品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在材料技术日益先进的今天,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润滑油都被应用到安全套或者说是情趣行业当中。

 第一类:水溶性安全套。早在2003年,国内倍力乐等厂家就已经推出了使用水溶性润滑油代替硅油的产品,目前国内各大品牌几乎都有使用水溶性润滑油代替硅油的产品。可溶于水的润滑剂相较硅油更容易排出人体,当然这类产品成本更高,价格也更高一些。

 第二类:玻尿酸安全套。玻尿酸这个词是近年才火起来的,被广泛应用在美容行业。而把玻尿酸作为安全套的润滑油在国内还是比较少见的。目前拥有此类产品的安全套品牌有:赤尾、冈本、倍力乐等。

 所以,如果你不想使用普通的硅油安全套,你也可以选择更健康的安全套,最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卫生间清洗油烟机多少钱

清洗卫生间油烟机是一个常见的家务活,因为油烟会在使用过程中积聚在油烟机的内部,不仅影响美观,还容易引起火灾等安全问题。那么,卫生间清洗油烟机价格是多少呢?

首先要看油烟机的种类和大小。普通大小的嵌入式油烟机清洗价格大约在200至300元之间,而大型的中央排风系统清洗价格则可能高达1000元以上。其次,清洗的难易程度也会影响价格。如果油烟机积聚的油烟比较多并且清洗比较困难,价格也会相应上涨。最后,清洗服务的质量也是一个影响价格的因素。一些高品质的清洗公司可能会提供更加全面和彻底的清洗服务,价格会相应更高。

总体而言,卫生间清洗油烟机的价格在200到300元左右,但是具体价格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建议选择专业清洗公司进行清洗,这样能保证清洗效果,避免二次污染和安全隐患。同时也要注意选择正规、有资质的清洗公司,避免给家庭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经常食用卫生油会影响生育,是真的吗?

卫生油:又名“棉籽油”,含有棉酚。长期食用卫生油会导致精子数量严重下降,甚至出现无精子症。

棉籽油中有抗生育的有效成分——棉酚,确实能引起男性不育。对于男性来说。“酚”首先引起少精和死精,继之使精子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受累,引起无精子,最后可影响到初级精母细胞、精原细胞,甚至睾丸支持细胞和间质细胞,导致男性生育能力丧失和性功能衰退。而“棉酚”对女性的子宫内膜也有直接危害,可以引起闭经,但是停药后能很快恢复。

它是由棉籽经过脱脂、消毒、压榨、过滤、净化等过程生产而成。卫生油一般呈橙**,脂肪酸中含有棕榈酸21.6-24.8%,硬脂酸1.9-2.4%,花生酸0-0.1%,油酸18.0-30.7%,亚油酸44.9-55.0%,卫生油清除了棉酚等有毒物质,可供人食用。卫生油中含有大量人体必需的脂肪酸,最宜与动物脂肪混合食用。

总之还是建议备孕期间的爸爸妈妈们少吃或者不吃。

触发“地板价”机制 3月31日国内成品油价格不调整

易车讯? 今日,易车从国家发改委获悉消息,根据近期国际市场油价变化情况,按照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自2020年3月31日24时起,国内汽、柴油价格不作调整,相关价格联动及补贴政策按现行规定执行。

发改委官网3月31日成品油价格公告

国际原油市场走势:

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走势(来源:英为财情)美国WTI原油期货价格走势

目前,受新冠疫情和中东局势、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与其他产油国限制石油产量以支撑油价的协议破裂,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油价战”等多重因素影响,国际原油价格跌至2002年2月以来的最低点,美国WTI和布伦特期货价格已经双双逼近20美元/桶。截止3月30日,WTI原油期货收跌1.42美元,报20.09美元/桶;布伦特原油期货收跌2.17美元,报22.76美元/桶,原油综合变化率-33.52%,预计对应下调幅度1210元/吨,约合0.9元/升。

短期原油价格走势分析:

对于原油价格的走势,多家机构均作出了分析,分析认为原油价格很难走出震荡区间,依然将延续低位行情。全球公共卫生事件导致的需求锐减、沙特阿拉伯开打价格战至今未见软化迹象,后期原油或依旧维持底部震荡,原油变化率大幅上涨的概率较小。

国内油价分析:

2020国内油价“三降三搁浅”

在本次调整之前,进入2020年之后国内成品油价格已经进行了5次调整,加上这次的搁浅,2020年国内成品油价格没有上调,整体呈现出“三降三搁浅”的趋势。

对于国内油价,我国的成品油价格机制与原油挂钩,但2016年初对成品油提出了“天花板价”及“地板价”机制,其中的“地板价”是指在综合原油均价低于40美元/桶时,汽柴油零售限价不作调整。此次价格调整区间原油变化率虽然在负值范围内运行,不过因综合原油均价持续低于“地板价”,故本轮油价搁浅也在意料之中。

对于“地板价”机制,发改委相关人员也做出过解释。此前,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彭绍宗曾表示,当油价低于调控下限40美元/桶时,国内成品油价格未调价的金额不是直接留给企业,而是全部纳入风险准备金,并根据《油价调控风险准备金征收管理办法》规定,全额上缴中央国库,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管理,统筹用于节能减排、提升油品质量、保障石油供应安全,用于应对国际油价大幅波动而采取的保障措施的资金来源。

下一次调价窗口将在2020年4月15日24时开启,相关机构预测,由于国际油价表现依然低迷且无好转迹象,预计下一轮成品油调价触发“地板价”而不作调整的可能性依然存在,而当前国际原油市场并无持续反弹迹象,短期内国际原油价格或许难以重返40美元/桶。

国内成品油重回“5元时代”

由于国际油价大幅下跌,跌破每桶40美元,17日国内油价按照每桶40美元的“地板价”下调,创下7年来最大降幅。据国家发改委官网消息,近日国际市场油价持续下跌,按照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自2020年3月17日24时起,国内汽、柴油价格(标准品,下同)每吨分别降低1015元和975元。调整后,各省(区、市)和中心城市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见附表。相关价格联动及补贴政策按现行规定执行。折合升价后,89号汽油降0.75元/升,92号汽油降0.79元/升,95号汽油降0.84元/升,0号柴油降0.83元/升。据机构测算,此次调价成为2013年推出新定价机制以来最大跌幅。调价后,国内油价重回“5元时代”,油箱50升的私家车加一箱油可少花约40元。

本轮调价后,全国大多数地区车柴价格5.5-5.6元/升左右,92号汽油零售限价在5.4-5.5元/升,重回“5元时代”。本次调价是2020年第五次调价,调价过后,2020年成品油调价将呈现“零涨三跌两搁浅”的格局。涨跌互抵后,汽油每吨累计下调1850元,柴油每吨累计下调1780元,折合92号汽油每升下调1.45元,0号柴油每升下调1.51元。下一次调价窗口将在2020年3月31日24时开启。

消费者出行成本将大幅下降。以油箱容量为50升的家用轿车为例,加满一箱92号汽油将较之前少花40元。以月跑2000公里,百公里油耗为8升的小型私家车为例,到下次调价窗口开启(2020年3月31日24时)之前的半个月时间内,消费者用油成本将减少元左右。物流行业支出成本大幅降低,以月跑10000公里,百公里油耗为38升的斯太尔重型卡车为例,未来半个月内,单辆车的燃油成本将降低1577元左右。

据中新网报道,本计价周期以来,沙特开启石油价格战并进行大规模增产,俄罗斯和阿联酋等国纷纷跟进增产,原油供应端面临大幅增加,而全球公共卫生事件继续拉低原油需求,在供应增加而需求降低的格局之下,原油市场开启下行通道,WTI原油期货跌破每桶30美元。

展望后市,机构认为下一轮成品油调价搁浅可能性较大。卓创资讯数据显示,因重新计算后的综合原油均价处40美元/桶的“地板价”以下,且难以短期大幅回涨,故预计3月31日24时国内成品油零售限价时隔四年后再遇“地板价”而不进行调整。隆众资讯分析师李彦表示,俄罗斯及沙特陆续提出增产计划,海外疫情仍在蔓延,全球股市屡现熔断,都为当前的国际原油市场带来持续性的利空压力。李彦说,以当前的国际原油价格水平计算,下一轮成品油调价开局将呈现下行的趋势,幅度在740元/吨左右,不过由于国际油价已经普遍低于40美元/桶,下一轮成品油调价大概率将触发“地板价”保护机制而搁浅。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