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70美元中东_油价70美元中东币多少

其实关于油价的讨论现在是国际经济市场?最热的话题!具体看一下以下:

近日,欧佩克决定不减产,国际原油价格继80美元后,再度失守70美元整数关口。从今年年中到现在,不到5个月时间,国际油价跌去35%,创下4年来新低,下跌速度着实惊人。

国际油价下跌,无疑,进口国多欢喜,产油国很受伤!这边厢美国、加拿大经济受益良多,西欧国家生产成本降低,中国减少巨额支出;那边厢俄罗斯损失千亿美元,委内瑞拉政府收入锐减,欧佩克各成员国为保价格,还是争份额争论不休。

油价如此“跌跌不休”,除了“全球需求减少”这个供求关系的传统因素,各种“阴谋论”也是甚嚣尘上,到底哪家更有道理呢?

阴谋论一:美国、沙特联手教训俄罗斯

:来场“石油战”,我看你认不认怂!

此番国际油价连连下挫,正值乌克兰危机各方相持不下之时,美国与俄罗斯的制裁与反制裁之战,打得如火如荼,俄罗斯经济已现疲态,若是油价再遭重挫,经济将雪上加霜。于是,很多观点认为,这是美国精心策划的“石油战”,得到了欧佩克“带头大哥”沙特的鼎力支持,目的是联手打击收入50%来自石油出口的俄罗斯。

美国精心策划“石油战”可是有先例的。当年,苏联能够称雄于世与美国平起平坐,石油因素相当重要。苏联2/3的外汇收入依赖石油出口。上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纠集沙特等国,把石油价格压到10美元以下并长期保持,使严重依赖油气出口的苏联经济陷入全面困境,这被认为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今,很多俄罗斯人感到,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一幕,是不是将再次上演?

阴谋论二:欧佩克“排挤”美国页岩油

欧佩克由12个成员国组成,来自中东、北非、南美,肩负着全球三分之一的石油开采份额。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供应组织,如果主动减产,肯定会提振油价。但这位大佬却没这样做,因为减产会流失不少市场份额。

那么,谁将受益?美国的页岩油生产商啊!于是,“阴谋论”产生了,欧佩克被认为不减产,与美国页岩油死磕。

欧佩克决定不减产,顶住国际油价! 漫画来源:CFP

以往,美国一直大量进口沙特原油,现在美国爆发“页岩油革命”,从沙特的大客户,摇身一变成了主要竞争对手,甚至可能抢夺其在石油市场的定价主导权。

欧佩克怎能善罢甘休! 于是,利用美国页岩油的生产成本高于沙特采油成本,欧佩克的“带头大哥”沙特希望通过压低油价,迫使美国页岩油生产商退出市场。

阴谋论三:沙特借机侵吞伊朗的“蛋糕”

沙特决定不减产,还有一位受害者是谁?是沙特的老对手伊朗。伊朗财政收入的50%,来源于石油出口。就算在西方国家解除其制裁的情况下,伊朗的油价也需要维持在100美元以上,才能支持其政府预算。

而财大气粗的沙特则大为不同,可以承受低油价带来的短期冲击。英国《金融时报》分析称,“沙特希望借低油价,侵吞其他产油国,尤其是老对手伊朗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油价下跌后最难受的国家并不是俄罗斯,而是伊朗。”

无论“阴谋论”哪家强 中国都应抓紧买油了!

“乱花渐欲迷人眼”,对于种种“阴谋论”,小编无法判断哪种说法离真相更近。

但各方专家都认为,国家油价大幅下跌的空间,已经很小了。因为产油国说到底还是要靠石油吃饭的,油价跌的太狠,产油国经济运转不了,最终还是会减产,让石油的供需关系平衡,油价企稳。

以目前的形势,小编可以确定以及肯定是的,无论这场国际油价的博弈游戏,背后有多少翻云覆雨手,对于石油消费大国中国来说,都是遇而不可求的重大利好:将节省大笔银子购买原油。

按照我国原油出口量计算,国际油价每下跌1美元,中国可节省12亿美元。这是增加中国战略石油储备的好机会!

目前,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库容,大约相当于两周的供应量,与国际能源署建议的90天石油战略储备差距不小,与美日等主要石油消费国比,更是相形见绌。

因此,必须紧紧抓住油价暴跌的机遇,以最快的速度,尽可能多的购买石油,补充中国的战略储备,保证未来的能源安全,这是中国能源战略的当务之急。?

中东素有“世界石油宝库”之称,其石油蕴藏量之丰、油质之好、开采成本之低、运输之便捷,令世界其他地区难以望其项背。据2003年的数据统计,全世界石油探明蕴藏总量为1734亿吨,其中中东地区的储量就有1066亿吨,占将近2/3。而且,中东地区也是世界上天然气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其探明储量占世界的1/3以上,中东石油储量的98.3%集中在海湾及其周围100万平方千米的范围内,也就是号称“世界油极”的阿拉伯—伊朗石油沉积盆地,沙特阿拉伯、伊拉克和伊朗等海湾八国是世界上主要石油生产国和输出国。据美国《油气杂志》2003年的数据显示,在这一范围内的各主要产油国中,沙特的石油剩余探明储量占世界总剩余探明储量的20.49%,伊朗占9.94%,伊拉克占9.09%,阿联酋占7.73%,科威特占7.62%。此外,海湾地区的石油油质好,以经济价值较高的中、轻质油为主。在生产成本上,由于地质条件好,海湾开采一桶石油的平均成本仅需2美元/桶;而在北美和欧洲为11美元/桶;非洲7美元/桶;南亚6美元/桶;中国14美元/桶。在运输方面,中东地区被称为“五海三洲之地”,亚、非、欧三大洲在此交汇,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形成环抱之势,油田距离海岸线一般不超过100千米,海陆运输都极为便利。

二战后,中东各国逐渐摆脱了西方的殖民统治,取得了政治独立,民族经济也开始进入独立发展的阶段。70年代以后,中东产油国通过两次大幅度提价,不仅有力地支持了前线阿拉伯国家的反以斗争,而且有效地维护了自身的经济利益,为自己带来了滚滚财源——“石油美元”。目前18个中东国家中有8个国家人均GDP超过了一万美元,除以色列外,都是海湾产油国。

2002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一路走高,使遭受亚洲金融危机和“9·11”后世界经济低迷双重打击的中东经济迎来了久违的暖春。2003年,阿联酋国内生产总值较2002年增长了12%,达到800亿美元。2004年,伊朗经济增长率达到5.6%,沙特达到5.2%,均高于同期世界的平均水平。沙特、阿联酋等海湾合作委员会六国2004年的石油出口收入达1800亿美元,给各国带来约600亿美元的财政盈余。2005年,国际油价一度曾达到创纪录的70美元/桶,更是让一些中东国家赚得盆满钵满。

石油作为“工业的血液”,对世界主要工业国家的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中东地区作为世界石油资源储藏量最丰富的地区,自然成为世界经济大国能源争夺的主战场。目前,美国、西欧和日本对海外石油的依存度分别为51%、60%、99%。其中,美国的25%,欧洲的60%,日本的80%以上的石油进口都来自中东。

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强大的国家,但也是消费能源最多的国家。据悉,美国平均每天消耗掉石油近2000万桶,约占世界总需求量的1/4。世界石油市场上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就会对美国经济带来程度不同的影响。另外,谁在中东确立了主导地位,谁就等于控制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命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