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元、黄金、石油与白银有什么关系?

2.瓜达尔港有何价值?

3.十大原油出口国

美元、黄金、石油与白银有什么关系?

前年国际油价调整表格_国际油价历年变化

白银与美元成反比例关系:

美元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官方货币。目前流通的美元纸币是自1929年以来发行的各版钞票。1792年美国铸币法案通过后出现。它同时也作为储备货币在美国以外的国家广泛使用。当前美元的发行是由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控制。从1913年起美国建立联邦储备制度,发行联邦储备券。现行流通的钞票中99%以上为联邦储备券。美元的发行主管部门是国会,具体发行业务由联邦储备银行负责办理。美元是外汇交换中的基础货币,也是国际支付和外汇交易中的主要货币,在国际外汇市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长期以来,由于白银的价格以美元计价,受到美元的直接影响,因此,白银与美元呈现反比例关系。美元的升值或贬值将直接影响到国际白银供求关系的变化,从而导致白银价格的变化。从白的需求方面来看,由于白银是用美元计价,当美元贬值,使用其他货币购买白银时,等量资金可以买到更多的白银,从而刺激需求,导致白银的需求量增加,进而推动金价走高。相反,如果美元升值,对于使用其它货币的投资者来说,白银价钱变贵了,这样就抑制了消费,导致白银价格下跌。

其次,美元的升值或贬值代表着人们对美元的信心。美元升值,说明人们对美元的信心增强,从而增加对美元的持有,相对而言减少对白银的持有,从而导致白银价格下跌;反之,美元贬值则导致美元价格上升。例如:20世纪80—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迅猛发展,大量海外资金流入美国,这段时期由于其它市场的投资回报率远远大于投资黄金白银,投资者大规模地撤出黄金白银市场导致黄金白银价格经历了连续20年的下挫。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更是将美国金融危机推向了高潮,美元加速贬值,黄金白银投资的规模也出现创纪录的高点。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所说的美元与白银的反比例关系是从长期的趋势来看的,从短期情况来看,也不排除例外情况。投资者在分析时应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根据当时的国际国内情形做出相应的判断,切勿断章取义生搬硬套。

白银与黄金成正比例关系:

黄金(Gold)即金,是一种软的,金**的,抗腐蚀的贵金属。金是金属中最稀有、最珍贵的金属之一。黄金稀有性使黄金十分珍贵,而黄金的稳定性使黄金便于保存,所以黄金不仅成为人类的物质财富,而且成为人类储藏财富的重要手段,故黄金得到了人类的格外青睐。黄金也是近代工业文明的物质基础。十六世纪新航线的开辟与新大陆的发现,对欧洲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美洲、非洲的黄金及白银流入欧洲,使欧洲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增加。当代黄金所扮演的角色虽已有所改变,但是各国仍然储备了约3.1万吨的黄金财富,以备不测之需;还有2万多吨黄金是私人拥有的投资财富。所以有人认为现在人类数千年生产的约14万吨黄金中有4成左右作为金融资产,存在于金融领域,6成左右是一般性商品,主要的功能是用于消费。

白银与黄金成正比例关系,一般情况下黄金上涨白银也上涨,黄金下跌白银也跟着下跌。

黄金与白银同属贵金属,不过白银价格又稍低一些。所以有人说白银是穷人的黄金。但它们在价格上又有一定的联动性,即黄金涨,白银也会涨。黄金跌,白银也会跟着跌。由于白银的价格低,投资的门槛也相对低,加上白银的金融属性不如黄金,白银的主要用途在工业上,波动比较大,所以,黄金适合长期投资,白银适合短期投机。

如何根据黄金投资白银,可注意黄金与白银的比例,历史上黄金与白银的比在40-60之间,即1克黄金最多可换60克银子,最少40克。少于40,白银的价格可能就被高估了,高于60则被低估了。投资者可以利用他们的关系做作短线入市指标,因为在某一短时间内,金银比率应大致上有迹可寻,如金价受消息刺激上升,而白银来不及马上反应的话,金银比率便会变大,投资者可以此判断另一相关金属的后市走势。

有人曾经还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黄金就像一个人,白银就像他养的一条狗,当人出去遛狗,狗有时跑到人的前面,有时又落在人的后面。这里说的是涨幅,白银近10年有5年时间跑赢了黄金。

白银与石油正比例关系:

石油又称原油,是从地下深处开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体。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主要被用来作为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组成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次能源之一。石油也是许多化学工业产品如溶液、化肥、杀虫剂和塑料等的原料。原油的分布从总体上来看,波斯湾和墨西哥湾两大油区和北非油区集中了51.3%的世界石油储量;主要的产油国有阿联酋、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拉克、伊朗、俄罗斯、为瑞内拉等国。

白银与石油之间存在着正比例关系,也就是说白银价格和石油价格通常是正向变动的。石油价格的上升预示着白银价格也要上升,石油价格下跌预示着白银价格也要下跌。

油价波动将直接影响世界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的发展,因为美国经济总量和原油消费量均列世界第一,美国经济走势直接影响美国资产质量的变化从而引起美元升跌,从而引起黄金价格的涨跌。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算,油价每上涨5美元,将削减全球经济增长率约0.3个百分点,美国经济增长率则可能下降约0.4个百分点。当油价连续飙升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随即调低未来经济增长的预期。油价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晴雨表”,高油价也意味着经济增长不确定性增加以及通胀预期逐步升温,继而推升黄金白银价格。

总结:

美元、石油、黄金、纸白银的它们之间有密切的关系。黄金、白银、石油主要是用美元来计价,美元的波动会影响到黄金、白银和石油的价格波动。他们之间既有紧密又相互有所制衡,在彼此波动之中隐藏着相对的稳定,在表面稳定之中又存在着绝对的变动。在纸白银过程中长线或者短线往往都需要结合到它们的走势进行分析

瓜达尔港有何价值?

中国援建、中国企业中标运营的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已于2016年11月13日隆重开航,这无疑是中巴经贸合作和整个中巴经济走廊的标志性项目。作为建设方和运营方的母国,我们当然希望这个港口能为巴基斯坦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从而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但这个港口与中国能源进口基本无关,无论从安全性还是从经济性衡量,“中东—瓜达尔—中国”油气运输路线都不具备合理性。

“中巴油气管线”构想的倡导者们宣称,波斯湾油气在瓜达尔港上岸,通过陆路输往中国,比全程海运输往中国的路程缩短85%,而且可以破解中国能源进口安全的“马六甲困局”; 2015年春节前后,一篇题为《巴基斯坦第三大港口4月运营我国石油运输线缩短85%》的报道在网上不胫而走,这种说法基本前提概念和结论都属误导;事实上,无论是从安全性还是从经济性衡量,“中东—瓜达尔—中国”油气运输路线都不具备合理性。

“中巴油气管线缩短波斯湾油气输华路程85%”之说基本前提概念错误在于忽视了中国是个国土广袤的大国,且区域发展落差显著,人口、经济活动、石油天然气消费大多数分布在远离新疆的东部沿海和中部,波斯湾油气海运到达中国港口就是直接到达中国主要消费市场,倘若取道瓜达尔港运到喀什,则还需要经过4000公里-6000公里管道、铁路转运方能抵达东部和中部消费市场,实际运输路程绝无可能缩短85%。

同时,也正是由于以高成本陆路运输取代低成本、大运量海路运输,即使不考虑由此而增加的安保成本,“中巴油气管线”构想也注定是不经济的。在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即使是在地形条件不复杂地区建设的油气管道,其投入产出比也低于海运。同样是20亿美元投资,用于管道大约可建成1000公里输油管道,年运输量3000万吨;用于海运,则可以建造20艘超大型油轮(VLCC),年完成运输量4000万-6000万吨;两类资产的流动性更是差距悬殊。

中国海路油气运输全程基础设施已经大体齐全,但想象中的“中巴油气管线”相应基础设施需要白手起家从头建设,东道国巴基斯坦目前就连稳定的电力供给也不能保证,尚待中巴经济走廊框架下的一系列发电项目为他们化解这一难题,何况从瓜达尔到喀什需要翻越海拔五六千米的喀喇昆仑山口,这条想象中的管道需要建设功率超大的泵站,还需要为高原地区的管道提供额外的加热、保温设施,耗费的投资就更高了。

入境之后,从喀什到东部、中部主要消费市场的管道也需要再穿越数千公里沙漠戈壁,建设成本同样远远高于一般平原地带。

在运输成本方面,想象中的中巴油气管线同样不能与海运相比。有日本学者曾经如此描述现代超大型油轮运输成本之低,声称沙特原油到日本运输堪称“零成本”,波斯湾近乎日本的“本地油田”;今天,波斯湾原油至中国东部沿海海运成本之低,同样使得波斯湾犹如中国东部的“本地油田”。

根据2010年2月安德鲁·埃里克森和加布里尔·柯林斯研究报告《海运进口的现实和战略后果:中国的石油安全管道之梦》的数据,油轮从沙特拉斯塔努拉至宁波7000公里海运运费为1.25美元/桶。按1吨折合7桶计算,折合8.75美元/吨;再按2016年11月22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6.8779元折算,约合人民币60.1816元/吨。倘若未来非洲东海岸油气能够供给中国,海运成本与此大致相当。相比之下,同一份报告估算结果认为,通过想象中的中巴石油管线运输石油,入境1000万吨/年的运输量运输成本就比海运高10亿美元,亦即每吨运输成本高100美元。

再加上从新疆至内地主要消费市场运费,合计运输成本接近1000元/吨,等于沙特-宁波海运原油成本的16.6倍。2016年11月22日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49.09美元/桶,按1吨折合7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6.8779元计算,约合2363.4528元/吨,想象中的中巴石油管线运输成本达到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42%,海运成本相当于国际市场油价的2.5%,通过中巴石油管线运输的原油市场竞争力之低下,可见一斑。

同时,随着美国油气出口增长和新巴拿马运河通航,全球油气贸易运输线路正在悄然调整,除波斯湾和非洲油气之外,中国东部海港还可以同时以有竞争力运输成本接受来自美国、委内瑞拉的油气,未来可能还会加上巴西盐下层油气,从而提高其设施利用率,降低分摊成本。

考虑到委内瑞拉石油储量超过沙特,巴西盐下层油田又被视为新千年以来世界最大石油发现,其储量保守估计约为500亿桶,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油气研究中心2015年报告称,其可储量有90%可能达到1760亿桶,10%可能达到2730亿桶,国际能源署《2013年世界能源展望》报告甚至预测2035年巴西石油产量将占全球新增供应量的三分之一;倘若尼加拉瓜运河能够建成,这条运输线路的流量和成本还会更有竞争力。相比之下,瓜达尔路线做不到这一点,从而更恶化了其成本劣势。

从安全角度讲,所谓“马六甲困局”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伪命题。这个概念最初问世于冷战时期的日本,当时日本油气能源供给高度依赖于波斯湾,其盟友美英西方国家控制着波斯湾油源的安全命脉,想敌苏联海军唯一可能切断的日本油气和其他货物运输的咽喉就是马六甲海峡。

今日中国面临的形势则不同,可能切断海路运输的“想敌”是美英、印度海军。由于美英海军掌控波斯湾油源的安全命脉,美国中央海军司令部及第五舰队就驻扎在巴林,英国设在巴林米纳萨尔曼港的永久军事基地也已于2015年末开土动工,外加在沙特等海湾国家的军事基地,他们若要切断波斯湾油气对华供给,只需直接监督海湾国家关闭油阀即可,无需借助马六甲海峡。加上位居印度洋之中的迪戈加西亚基地,他们可以封锁非洲印度洋沿岸油气输出港,也无需借助马六甲海峡。就是中国海军要为保障波斯湾和非洲油气供给而与美英、印度海军交战,瓜达尔港面对的阿拉伯海和印度洋显然也比南海更能让想敌坐收以逸待劳之利。

同时,想象中的中巴油气管线非但不能增加中国油气进口的安全保障,反而提高了安全风险。这不仅表现在阿拉伯海和印度洋对中国海军的“地利”不如南海,更表现为陆路风险从无到有急剧升高。毕竟,巴基斯坦是一个反武装活跃的战乱国家,瓜达尔港所在的俾路支斯坦省存在强大的分离主义势力,历史上爆发过惨烈的大规模平叛战争;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西北边境省)的塔利班势力根深蒂固,处于半独立状态;巴基斯坦军为镇压联邦直辖部落区叛乱曾出兵10万之众;克什米尔地区与印度存在争议,军事摩擦高发?经过这样一些地段的中巴油气管线,其安保成本几何,难以想象。

而且,与海运相比,铺设在陆地上的中巴油气管线大大降低了威胁中国能源进口的门槛。因为要有效威胁中国海路能源进口,必须投资数百亿上千亿元建设一支现代化海军;而要威胁陆地上的油气管线,资助几百万千把万元武器装备和军费就可以做到了。由是观之,铺设中巴油气管线以求中国油气进口安全,实属南辕北辙。

以发展眼光审视远避海路以求安全思路,其谬误之处更甚。因为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和第一造船大国,中国海上实力日益上升;境外海路“维稳”投入产出比日益优于陆路“维稳”。在这一发展趋势下,昔日追求远避海路以求安全的思路将日益背离现实;我们制定安全战略,不能仅仅着眼于当下,还要放眼未来。

或曰中巴油气管线价值之一在于接入未来伊朗油气管线,其实不然。因为伊朗油气即使通过管线输往中国,取道中亚—北疆路径无论是安全性还是经济性都优于巴基斯坦路径,而且可以利用多条现成管道。不仅如此,伊朗方面也未必乐意通过巴基斯坦路径对华出口油气。从沙特等海湾国家到伊朗,并不十分乐见中巴经济走廊推进,更不乐意见到这个走廊规划规模太大,因为这样一来会降低它们的投资在巴基斯坦的相对地位,削弱它们在巴基斯坦的影响力。相当程度上是出于这类考虑,沙特希望中国“一带一路”规划集中投资于东亚、东南亚,少向西亚投资。

进一步审视我们所追求的能源安全目标本身,中国能源安全目标不应当是在战时保持平时的能源消费数量和模式,为这样一个不合理的目标而投入是错误的。中国是世界第一工业大国和出口大国,工业生产中很大一部分是面向出口市场,在战时不可能维持这样的出口规模,由此会大幅度减少平时为生产、运输出口商品而消耗的大量油气能源。届时即使暂时出现波斯湾进口油气海上运输中断的极端情况,国内产能和从周边陆地邻国进口的油气也足够满足需求。和平时期为了保证下游产业市场竞争力而不宜使用国内和周边高成本油气,战时则不然。而且,中国拥有全世界最丰富的煤炭,平时为了保持制造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竞争力而要尽可能多使用廉价的进口油气,熊市时期尤其如此,战时则可以将相当一部分油气消费转为煤炭。

由于2012年以来可能持续10年-15年的初级产品熊市利好印度经济远远多于利好巴基斯坦,从而将显著加剧南亚次大陆实力对比格局失衡,为了我国的国际战略,平衡南亚实力对比,削弱巴基斯坦国内极端势力因国力对比不利而更加倚重恐怖主义的内在动机,我们有必要适度扶植巴基斯坦经济,但这种扶植主要还是应该通过商业性项目进行,我们的项目选择与布局也要客观、冷静,充分考虑客观经济规律和安全问题,总量需要适度控制,不可一厢情愿。

在这个问题上,要防止国内某些局部利益集团企图误导国家决策。也要防止一些舆论无限拔高中巴经济走廊的政治和经济价值,误导国家决策和社会认识。

十大原油出口国

1、沙特

石油工业是沙特经济的主要支柱,为世界最大石油输出国。近年来,沙受益于国际油价攀升,石油出口收入丰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大力建设和改造国内基础和生产设施,继续推进经济结构多元化、劳动力沙特化和经济私有化,努力扩大矿和轻工业等非石油产业,鼓励发展农业、渔业和畜牧业,积极吸引外资,保护民族经济。

2、俄罗斯

俄罗斯是世界经济大国,自然非常丰富。俄主要出口商品是石油和天然气等矿产品、金属及其制品、化工产品、机械设备和交通工具、宝石及其制品、木材及纸浆等;主要进口商品是机械设备和交通工具、食品和农业原料产品、化工品及橡胶、金属及其制品、纺织服装类商品等。

3、伊朗

经济以石油开业为主,胡齐斯坦为石油工业区与重要出海门户。也发展炼油与石油化工,以及钢铁、机械等工业部门。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石油是伊朗的经济命脉,目前伊朗是世界第二大原油出口国。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930亿桶,占世界总储量的10%,居于世界第五位。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为24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储量的16%,仅次于俄罗斯,居世界第二位。

4、科威特

科威特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现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968亿桶,占世界储量的10.8%,居世界第四位。南部的布尔干油田为世界最大油田之一。天然气储量为1.498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储量的1.1%。石油是科威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国民经济的支柱,财政收入90%以上来自石油。其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占出口创汇的95%。18年产原油11,000万吨(1991年为631.5万吨),为世界主要产油国之一。

5、尼日利亚

尼日利亚是非洲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和世界第六大石油出口国,也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成员国之一。尼原为农业国。七十年代起成为非洲最大的产油国,农业日渐萎缩。丰富。已探明有30多种矿藏。主要有石油、天然气、锡、煤、石灰石等。迄今已探明石油储量270亿桶,居世界第九位,以目前开速度可再开30年。

6、瑞典

瑞典实行发达的私营工商业与比较完善的国营公共服务部门相结合的“混合经济”,以高工资、高税收、高著称。 森林、铁矿和水力是瑞典的三大自然,在此基础上发展并形成了矿冶金、林业造纸、电力和机械制造四大传统工业体系。 作为一个具有丰富的木材、铁矿、水力的国家,瑞典着重发展以出口为导向的工业化经济。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82%的工业品出口到国外。

7、阿联酋

以石油生产和石油化工工业为主,同时注重发展经济多样化。在发展石化工业的同时,把发展多样化经济,扩大贸易,增加非石油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当作其首要任务,注意利用天然气,发展水泥、炼铝、塑料制品、建筑材料、服装、食品加工等工业,重视发展农、牧、渔业;充分利用各种财源,重点发展文教、卫生事业,完成和扩大在建项目。

8、印度尼西亚

1968年以来,特别是80年代调整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后,经济发展取得一定成就。第一个25年长期建设中,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通货膨胀控制在10%以内。1994年4月进入第二个25年长期建设,即经济起飞阶段。进一步放宽投资限制,吸引外资,并取措施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旅游、增加出口。

9、巴西

巴西拥有拉美最为完善的产业体系,经济实力居拉美首位。历史上巴曾经一度是单一农业经济国家,蔗糖、咖啡等为其主要经济作物。20世纪初,巴西开始工业化进程。从五十年代起,巴西推行“进口替代”经济模式,并依靠大量举借外债获得了经济腾飞,其中1967-14年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0.1%,创造了“巴西奇迹”,并初步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其后近20年的时间里,巴一直为外债和通货膨胀所困扰,经济发展陷于停顿。

10、伊拉克

以石油业为主,农牧业也占重要地位。北部油区通过油管在黎巴嫩、叙利亚与土耳其的地中海港口输出原油,南部油田通过油管至沙特阿拉伯的红海岸延布油港输出原油。有炼油与石油化工以及纺织、食品、烟草、水泥等工业。两河平原的灌溉农业已有数千年历史。主要农产品有小麦、黑麦、大麦、稻米、棉花、烟草、温带水果与椰枣等。椰枣输出量居世界首位。畜牧业偏重在东北部地区,养值牛、羊、驴、马,西南部干旱高原上有游牧业。

墨西哥、委内瑞拉和加拿大,这三个国家既是石油生产大国,也都是石油出口大国——它们的主要出口对象国是——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