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油价下调时间-高速油价和下面一样吗
1.油价为什么会那么高呢?什么时候才能降下来呢?
2.油价重回5元时代,这些车一公里最低2毛
3.油价下调,煤价回落,猪肉、鸡蛋降价,养老金涨了,日子越过越好
油价为什么会那么高呢?什么时候才能降下来呢?
我们先来简要回顾一下国际油价在近几年来的上涨过程。 在2001年911前后,当时的油价在每桶20 美元左右。而到2003年初,油价上涨接近30美元/桶。一年后的2004年初,更突破40美元/桶关口。到2006年初,油价开始接近60美元/桶大关。而在刚刚过去的2007年,则先后突破80、90美元/桶的关口,直至2008年初的百元大关。 当然,国际油价最近突破百元大关,有一定的偶然性,主要是受到市场利空因素的影响。例如,2008年初尼日利亚石油港口城市的武装,令人们担心这个世界第八大石油出口国的石油供应可能进一步缩减。同时,美国能源情报署公布的数字显示,美国原油库存已连续7个星期下降,并已降低到2005年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但偶然性中也有必然性,因为在那些左右油价的供求关系中,包括需求量、产出量、国际政策、金融、投资(投机)衍生性因素中,又确实包含着推动油价持续走高并保持高位的成份。我们来逐一加以分析。 首先来看世界经济与石油需求。我们知道,这一轮油价高企,并不某个突发事件导致的短期变化,而是受到了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而普遍增长的有力推动。研究表明,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GDP增长明显快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石油消耗量的增长也明显快于发达国家,而且,发展中国家石油消耗的增幅显著高于GDP的增幅。 国际能源署《世界能源展望》预计,世界石油需求的持续增长,可能在2015年前后回引发更加严重的供应问题。这其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需求增长来自发展中国家。有的机构,如埃克森美孚公司预测,全球石油需求80%的增长部分,将来自发展中国家。 在考虑石油需求方面,交通系统、特别是汽车,需要格外被提及。以美国为例,美国拥有近3亿辆汽车,被称为“车轮上的国家”。美国石油消费占全球石油消费的25%,但石油生产只占全球石油产量的大约9%。美国经济、特别是美国交通系统的燃料,有97%是石油。 中国汽车拥有量的猛涨,也使得石油消费强劲。中国现在将近有2050万辆车,与上世纪90年代初相比增长了3倍,近年来车辆的销售增长率一直在20%以上。自1993年以来,一直就是石油净进口国。目前,石油需求的近半依赖进口。至于邻国日本和韩国,石油更是100%依赖进口,突显亚洲经济的火车头对石油的巨大需求量。 其次来看石油的供给与储备。总的情况是全球石油供应的增长,赶不上需求的增长。世界性石油供应短缺现象,在短期内还会呈现加剧态势。用有的学者比较悲观的描述,就是世界每消耗了两桶石油的同时,却只发现一桶新石油的产能,因为世界上大多数成熟油田的产能都处于下降的趋势之中。 美国已开采完大多数的传统油田。英国北海石油的产量从1999年就开始衰退。墨西哥油田也在2006年达到产量峰值。沙特的7大油田占全国石油供应的90%,但产能也在逐年衰退。在中国,约占石油总产量30%的大庆油田,产量也以2-3%的年均速度递减。第二大油田辽河油田的产量也一直在下降。几乎全球都在发生相似的情况:产量达到最高点后,面临两倍数的下降。下降的速度,快于预期。 当然,我们说全球石油紧张和产量下降,主要是指开采条件优越、天然油质好、经济价值高的高效、低成本的轻质油田(传统油田)的储量和产能减少,并不否定全球范围内其他类型的油田和其他形式的产油方式的存在和扩张潜力。事实上,油价有反作用力。在油价处于低位时,传统油田之外的其他类型的油田和其他形式的产油方式是没有开发价值的,反之则不然。 打个比方,传统油田的产油成本低。按美国能源部的测算,包括勘探、开采、运输成本在内,传统油田的生产成本一般在10美元/桶以内,理论售价应在40美元/桶之间。采油条件特别好的国家,如沙特,原油生产成本可低至3-4美元/桶 - 在那里,人们只要向大油田的底部加水压,油质好、价值高的轻质油便浮到表面。可惜的是,这样的优质大油田正越来越少,跟不上需求的增长。 所以,综合石油需求、供应与价格的狭义的相互影响来看,有三句话可以概括:第一、快速增长的石油需求,拉动油价持续上涨;第二、传统油田产量的下降,推动油价提升;第三、油价上涨带动传统油田之外的其他类型油田和其他形式产油方式的扩张,反过来缓解石油供需矛盾,抑制油价过高的攀生。 所谓传统油田之外的其他类型油田,典型的类型包括油页岩矿、油沙矿、以及分布在北部高纬度寒冷地带的特殊油田。 作为前者,油页岩看起来象普通岩石,但加热后就会渗出油泡。美国、中国、巴西、爱沙尼亚、澳大利亚等国都有此类油页矿。美国更是独占优势,有超过世界油页岩矿产量72%的储备。仅在科罗拉多落基山表下面,就蕴含2万亿个桶的储量,具有8倍于沙特、18倍于伊拉克、21倍于科威特、22倍于伊朗的原油产能;其规模超过当今世界已被证实的全部传统油田的原油储量。 作为后者,加拿大等国在北部艾伯塔等地区拥有丰富的油沙矿资源,产能可达数百亿桶油的规模。另在加拿大的西北寒冷地带,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发现了储量在400亿桶的特殊油田。说它特殊,主要是因为其气候恶劣,开采条件差 - 这是一个冬天冰山覆盖、夏天一片沼泽的特殊地带。冬天的温度可下降到零下60 和70度,使人和机器在那里作业面临非常危险和困难的状态。 但从技术的可能和可行性上,现在我们已完全具有开采油页岩、油沙、以及北部高纬度地区特殊油田的成熟能力。不过,从现实性、迫切性来看,是否进行实际的开采活动、以增加石油供应量,还要看油价高低是否满足开采成本及盈利的空间。按估算,油页岩矿的开采成本在每桶25 美元左右,油沙及北部高纬度地带的油田开采成本也离这个数值不远(均与传统油田存在显著成本差异)。在油价在35-40美元/桶时,不会有任何公司去花钱投资和生产。但当油价上涨到75-80美元/桶时,就会有许多公司积极介入生产,以获得现实的利润。 而所谓其他形式的产油方式,则主要包括一种煤转液技术(CTL)的技术过程。这种技术的萌芽,其实早在二战的德国就已开始。当时的传统做法,是第一次技术过程实现煤转化为气(一氧化碳和氢),第二次过程再将气转变成柴油、汽油或其他相关产品。制约此项技术应用的现实性和迫切性的因素,同样是成本和油价之间的盈利空间。 因为煤转液过程的生产成本在每桶30-40美元,所以不到油价上涨至75-80美元/桶,不会有许多公司真正地去应用这项技术,增加石油市场的供应。但到价格到位、市场条件成熟时,煤转液技术的潜力非常之大。据美国五角大楼估算,仅美国一国,就具备可生产9640亿个桶油的煤资源。其产能,大于整个中东地区约6850亿桶油的传统油田产能。 从上述角度分析,我们知道:按现有的石油需求、供应条件和价格因素来看,当市场油价上涨到75-80美元/桶时,尽管会有时滞,但世界石油会有一个来自于包括传统油田之外的其他类型油田和其他形式的产油量的显著扩张,从而大幅增加供应,缓解供求矛盾,舒缓价格上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同意美国能源情报署关于2008-2009年世界油价可能会适度回落到每桶80美元附近的预测结论。 当然,具体到特定时点的油价是跌是涨、何时跌涨,除了考虑上述石油需求、供应与价格的狭义的相互影响之外,还必须结合分析国际政策、金融、投资(投机)衍生性等广义因素的影响,当然,我们认为:石油需求、供应与价格的狭义的相互影响,对油价跌涨起着长期的、基础性的支配作用,而国际政策、金融、投资(投机)衍生性等广义因素,更多地对油价跌涨起着短期的、伸缩性的配合作用。 先来看国际政策。欧佩克、俄罗斯等国的政策对世界石油的供应影响巨大,而美国的政策则对世界石油的需求影响显著。短期内,约占全球原油总产量40%的欧佩克还不会改变限制成员国产量以防油价下跌的基本态度。而俄罗斯,虽然在过去几年中因油价上涨和开采技术进步,石油生产得到快速扩张,产量已超沙特,但它对与西方公司合作扩大石油产量的呼吁兴趣不大,更愿意与欧佩克一起坐享油价上涨的巨额利益。 作为石油消耗大国的美国,已在2007年12月通过了由布什总统签署了新能源法案,决意改变对石油长期以来的高度依赖性。根据新能源法案,到2020年,美国汽车的油耗必须比目前降低40%,而生物乙醇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到2022年必须达到360亿加仑。美国正试图通过这种坚定的政策导向,影响西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石油需求。 但鉴于在美国历史上、特别是尼克松总统任内、卡特总统任内,曾都有过“摆脱对外国能源的依赖”、实现“能源独立”等的类似政策、但却从未成功的先例,布什总统的这一次新能源法案的政策效果,还有待观察。只不过,前几次总统政策的失败,大多源于国际市场油价的走低所致(其中包含欧佩克的政策反击)。可从导致油价降低的结果来看,也不能说是政策的完全失败。 最后,我们来看金融、投资(投机)衍生性因素。这里,最重要的,是美元贬值、以及石油期货市场及对冲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角色。美元连续贬值,当然会反过来促使以美元标价的石油价格的持续高走。事实上,如果我们按美元贬值幅度回算各年度的油价实际涨幅,就会发现,它们只是名义涨幅的60%左右。 石油期货市场方面,一些养老基金、公共基金、对冲基金的投资(投机)性参与,对价格起伏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美国市场的资料显示,以对冲基金为主的非商业交易商,所持有原油期货仓位可达到30%以上,非常活跃。它们改变了石油市场由石油生产方和消费国占主导的传统格局。对冲基金、投资银行的任何动向,都会加剧油价和市场波动。这一点,在解释世界油价短期波动、特别是振幅加大方面,尤其值得注意。
油价重回5元时代,这些车一公里最低2毛
本轮计价周期以来,由于“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与俄罗斯谈判出现“黑天鹅事件”让原油的价格出现暴跌。再加上突发的全球公共卫生事件的持续发酵也进一步抑制了原油需求,从而加剧原油跌幅,国内参考的原油变化率也不断下探。行业内的分析师均预期在3月17日24点,国内成品油零售限价或将如期下调,并且会创下自2013年新版定价机制出台以来的最大跌幅。
(来源:国家发改委官网)
根据国家发改委消息,自3月17日24时起,国内汽、柴油价格(标准品)每吨分别降低1015元和975元,全国平均来看92号汽油每升下调0.8元、95号汽油每升下调0.84元、0号柴油每升下调0.83元。而据隆众资讯数据显示,本轮调价后,全国大多数地区柴油价格会降至5.5-5.6元/升左右,92号汽油零售限价会降至5.4-5.5元/升,意味着国内油价正式重回5元时代。
面对此次油价暴跌现象,各位车主早已是“摩拳擦掌”,等待已久的油箱也已经是“饥渴难耐”,待油价正式落实就马上“冲”去油站将油箱“充满”。一边是忙着去加油的有车一族,另一边持币待购的消费者也可以藉此良机挑选一款省油的车型,将省油进行到底。
历经54年的岁月沉淀,全球范围内超过4700万车主的共同认证,均衡无短板的卡罗拉俨然已经成了家用轿车的符号。实用、省心、品质好、省油都是围绕在卡罗拉身上最亮眼的产品标签,而混动系统的加入就是要将卡罗拉的省油本领发挥到极致。
丰田的THS混动系统是由永磁交流同步电机、汽油发动机、发电机、高性能金属氢化物电池盒以及功率控制单元组成,可分为纯电和混动模式。并且遵照内燃机和电动机的工作喜好按需分派工作,起步和堵车的情况下就会由电动机做主力,而需要大马力输出时就由内燃机和电动机共同发力。
并且这套混动系统也配备了常见于新能源车辆的动能回收系统,当踩下刹车踏板后,车辆因减速和刹车产生的能量会经由制动回收系统收集后统一输往电机补充能量,真正达到“少吃粮,多干活”的至高境界。
结合当前的油价和工信部公布的最低4L的百公里油耗,卡罗拉双擎油箱容积为43L,加满一箱油费用约232元,为行驶一公里最低仅需约0.22元,真正做到为车主的钱包谋福利。此外,在满油的基础下,卡罗拉双擎的最长续航里程可达约1075km,久而久之相信去加油站都要导航去。
为了配搭一汽丰田旗舰轿车的身份,丰田为亚洲龙提供中型轿车的定位,以及接近5米的车长,超过2.8米的轴距和各式各样的高端配置和上乘的用料做工。并且通过引入丰田最引以为傲的混动系统提高动力性能和燃油经济性。
与卡罗拉师出同门,二者使用的混动系统自然也是一脉相承。完成技术升级的THS?II混动系统将亚洲龙混动的发动机热效率拔高至41%(根据美国能源部的数据显示,汽油发动机的热效率极限一般在38%左右,柴油发动机热效率极限一般在42%左右)。
并且基于定位比卡罗拉更高的原因,丰田选择与亚洲龙混动系统匹配的是一具2.5L阿特金森循环发动机相比卡罗拉双擎的1.8L发动机,拥有更大的排量,更大的马力,更强的扭矩,更高的功率。动力储备更充足,再加速更强,更能契合亚洲龙旗舰轿车的身份。
笼统的讲,亚洲龙的混动系统也只具备两种工作模式,分别为纯电和混动模式。但具体来看,则可以细化出六种模式。分别为停车等待时,电动机和发动机同时停止工作;车辆启动时,仅靠电动机工作;正常行驶时,电动机和发动机配合工作;车辆加速时,电动机和发动机同时做功;车辆减速时,车轮驱动电机工作;EV模式时,仅电动机运作。而发动机则会根据不同工况,适时启动。
结合当前的油价和工信部公布的最低4L的百公里油耗,亚洲龙双擎油箱容积为49L/50L,加满一箱油费用约265/270元,行驶一公里最低仅需约0.23元,对于一辆车长接近5米,轴距超过2.8米的旗舰行政级轿车而言,这样油耗表现简直“犯规”!此外,在满油的基础下,亚洲龙双擎的最长续航里程可达约1163km。
新能源已是大势所趋,自主车企与造车新势力早就“闻风而动”。但偏偏大多数豪华车企在近几年才“如梦初醒”,想起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而与大多数豪华车企要么采用纯电形式,要么采用插电式混合动力形式不同的是,林肯采用的是油电混合动力形式。正如搭载油电混合动力系统的林肯MKZ。
但众所周知,要在油电混合领域突破丰田设下的技术壁垒绝非易事,所以车圈内有传言称MKZ的油电混合动力系统是与丰田共同研发的,更准确来说MKZ的油电混合动力系统就是“照搬”丰田的THS混动系统。
所以在工作原理上,MKZ的油电混合动力系统与上述的卡罗拉双擎以及亚洲龙双擎的油电混合动力系统几乎保持一致。起步和堵车的工况下由电动机工作,急加速或爬坡时双擎会同时工作带来更充沛的扭矩输出。而且无论车辆处于何种驱动模式,系统均能有效地将制动能量回收转换成电能,为高压蓄电池充电。
结合当前的油价和工信部公布的最低4.1L的百公里油耗,MKZ油电混合车型油箱容积为53L,加满一箱油费用约286元,行驶一公里最低仅需约0.22元,此外,在满油的基础下,MKZ油电混合车型的最长续航里程可达约1178km。
丰田的THS混合动力系统的确是油电混合领域的先驱,精密的机械布局和操作原理也让其他车企难以望其项背,更遑论要成功绕开其技术专利实现后发而先至。但对于“技术控”的本田而言,在技术层面“Nothing?is?impossible”。2012年问世的i-MMD混合动力系统就是最好的证明。
i-MMD混合动力系统通过减速齿轮组、离合器整合的方式,将串联和并联两种模式结合起来。此举不仅避开丰田THS混合动力系统的技术专利,还可以在电动机驱动和发动机驱动两种模式中来回切换,具备EV、HEV混动、发动机直连三种模式。不仅沿袭了丰田THS混合动力系统省油的特点,还进一步释放了内燃机的动力潜能。
本田的i-MMD混合动力系统不仅绕开了丰田的技术壁垒,还在原以为已经到达研发瓶颈的油电混合领域,实现技术的再突破。所以丰田的工程师也曾在公开场合表示,i-MMD混合动力系统的实力超越了THS的传闻,空穴来风,未必无因。传言已无法得到证实,但可以肯定的是,本田的i-MMD混合动力系统是可以比肩丰田的THS混合动力系统的存在。
结合当前的油价和工信部公布的最低4.8L的百公里油耗,CR-V油电混合车型油箱容积为53/57L,加满一箱油费用约286/308元,行驶一公里最低仅需约0.26元,此外,在满油的基础下,CR-V油电混合车型的最长续航里程可达约1188km。
作为本田的高端子品牌,CDX搭载的油电混动系统自然也是本田的i-MMD混合动力系统,该套混合动力系统主要由2.0L阿特金森循环发动机、高功率电机和发电机、E-CVT、控制双电机的动力控制单元(PCU)、高功率锂电池等部件组成。
也同样具备了EV、HEV混动、发动机直连三种模式,EV模式适用于低速启动或堵车路段,此时的CDX可以完全当作一辆纯电动车看待。而HEV混动则适用于大部分日常工况,发动机会带动发电机为电池组充电,而总功率高达135kW的电动机也有足够的实力可以独自承担驱动车辆的责任。
最后的发动机直连模式则适用于中高速或高速巡航阶段,该工况正好处于发动机发力特性的“舒适区”,该模式下会通过发动机直连式离合器相连,发动机将直接提供动力。
结合当前的油价和工信部公布的的百公里油耗,CDX油电混合车型油箱容积为50L,加满一箱油费用约270元,行驶一公里最低仅需约0.27元,此外,在满油的基础下,CDX油电混合车型的最长续航里程可达约1000km。
此次油价暴跌的现象,无疑进一步放大了兼具内燃机和电动机的油电混合车型的先天优势。既保留了内燃机的行驶质感,同时也兼具新能源自带的净化环境、减少碳排放、节省燃油输出的优点。鱼与熊掌兼得的它们不愧为现阶段的最佳过渡产物,所以再在当前犹如“白菜价”的油价诱惑下,你们心动了吗?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油价下调,煤价回落,猪肉、鸡蛋降价,养老金涨了,日子越过越好
日子好不好,一个同收入的高低有关,另一个就同物价的高低有关,收入越高,物价越低,那么生活就会越过越好,而最近虽然大家被反复的公共卫生事件搞得有点烦,但好消息是油价、煤炭、鸡肉、鸡蛋价格回落的同时,居民的养老金却涨了。
油价下调
距离12月19日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还有一个工作日的时间,虽然国际原油价格还有进一步的变动,但其对国内成品油的最终调价结果影响越来越弱,截止到12月16日本轮油价调整周期的第九个工作日,参考国际原油品种均价为76.76美元/桶,综合变化率为-6.84%,预计国内汽油、柴油的下调幅度约460元/吨,折合每升下降0.34-0.38元/吨。
12月19日将是2022年的油价“最后一调”,到2023年的油价“第一调”,油价有希望继续回落,基本逻辑有如下几点:
1、近期美国能源信息署下调能源需求预期。
2、投资者担忧美联储延续激进加息政策,市场对经济衰退风险的担忧增加。
3、成品油库存增加。
4、美加输油“大动脉”Keystone管线陆续恢复,让国际原油价格持续承压。
油价下调是件好事,毕竟几乎今年一整年的时间,大家都在用着高价油,随着国内疫情的好转,明年大家势必会忙活起来,对汽柴油的需求也将会增加,油价下降有助于生活成本的回落。
煤价回落
随着各地交通运输的恢复,煤炭主产地高速卡口陆续放开,市场上煤炭供应量有所增加,叠加终端备货积极性不高,市场煤价开始回落。
其中伊金霍洛旗调研的6家煤矿中有3家已经下调价格,1家即将下调价格,2家价格未变动。
准格尔旗调研的6家煤矿中有4家下调价格,1家保持稳定,1家上行调整。
整体而言,煤炭价格处于回落状态。
煤炭价格的回落,一方面是普通居民用煤基本已经囤货完成,短期无采购需求。
另一方面是电煤需求释放缓慢,疫情监管放松后终端并未出现大面积补库,仅保持刚需采购。
所以煤炭产地整体供应局面略显宽松,价格有所回落。
考虑到前期因疫情影响而停产减产的煤矿已经陆续恢复正常生产,交通运输的恢复有能让生产出的煤炭运出去,终端采购备货积极性不高,预计煤炭价格还将会继续偏弱运行,以下调为主。
猪肉降价
笔者所在地的猪肉价格在20元左右,其中带皮五花肉和五花肉23.98元/斤,里脊肉22.98元,精选后肘和前肘21.98元,普通五花肉19.98元,而特价猪肉价格仅需16.98元/斤。
这个价格相比上半年5、6月份的价格确实偏高,但相比10月末的猪价来说已经有了明显回落,当前的批发市场的猪肉平均价格相比10月底的价格,降幅有15%左右。
猪肉价格能够下降,一方面得益于养殖户的压栏惜售,生猪出栏踩踏集中上市。
另一方面得益于猪肉消费的低迷,虽然猪肉价格有所回落,但是依然处于相对高位,加上近期疫情的反复,餐饮消费没有增长,而学生提前放假,农民工提前返乡又减少了食堂等的集中消费。
目前来看,后续猪肉供应整体宽松,不仅标猪供应受能繁母猪存栏量增长的影响处于高位,还有50%左右的大肥将会集中在未来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集中上市。
猪肉价格涨还是跌,还是要看消费的恢复情况,如果消费恢复良好,消费的增幅超过猪肉供应的增幅,那么猪肉价格会有上涨,反之肉价还会继续下滑。
鸡蛋降价
最近半个月的鸡蛋价格先涨后跌,12月8日涨到近期的高点后开始回落,目前河南地区的红蛋散筐大码价格在5.3-5.55元,山东地区的红蛋散筐大码价格在5.1-5.5元,江苏地区的红蛋散筐大码价格在5.4-5.7元,相比之前6元多的价格确实有不小的降幅。
当前鸡蛋市场比较复杂,供应端,12月新开产蛋鸡数量相比11月同比增长,但淘汰鸡的数量增幅也非常明显,综合考虑12月的蛋鸡产能是有下跌的,不过好在养殖端的出货积极性一直比较高,所以产能的小幅回落并未对供应造成太大的影响。
反观消费端,居民前期囤货较多,近期以消耗囤货为主,采购积极性不高。
餐饮消费又因为受到疫情影响,并未明显恢复。
鸡蛋走货不畅,加上鸡蛋价格的回落,贸易商以观望为主,致使价格持续下滑。
养老金涨了
临近年底,不断有地区发布通知提高当地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
比如江苏南通市海门区再次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金14元/人/月,这是从2022年1月1日起,当地的第三次上调基础养老金标准了,从2021年的253元/人/月提高到现在的294元/人/月,涨价后的养老金预计会在12月中旬发放到当地城乡居民手中。
江苏宜兴近日出台了《市政府关于调整2022年度宜兴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的通知》(宜政发〔2022〕239号),文件规定,宜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上调10元/人/月,调整后当地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达到了365元/人/月,上涨部分金额预计会在2022年12月底前补发到位。
此外,江苏镇江2022年第二次上调当地城乡居民养老金,上涨后将达到243元/人/月。
浙江湖州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上调30元/人/月。
临近年底,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地区发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上调的消息。
上调基础养老金一直是城乡居民所期盼的,随着物价的上涨,每月一百元左右的养老金已经无法满足基本生活保障了,受限于历史原因,很多农民年轻时没有缴纳养老金,但是他们依然靠着缴纳公粮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应该认可他们的贡献,尽量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让这部分农民也能老有所养,老了有个依靠。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