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搞笑评论_穷人关于油价的评论
1.6元时代油价每公里5毛钱贵吗
2.穷人是怎样生活和想问题的?
3.中国的油价为什么这么便宜?
6元时代油价每公里5毛钱贵吗
6元时代油价每公里5毛钱贵吗 —— 这样是不算贵的,说明你的车辆性价比是非常高的 国内成品油迎来了年内的第13次上涨,而且一箱油加起来的话多花约6块钱,这引发了不少人的担心,毕竟此前的汽油价格上涨还没有降回年初的幅度
穷人是怎样生活和想问题的?
一直以来,经济学家声称他们正在从事一门研究人类行为的学问,可是他们对于人类真正的行为模式往往不甚了了。他们以为可以就市场上的行为习惯,为遇上经济问题的任何国家提供灵丹妙药,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这在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思维大行其道之后尤为严重,比如他们以为能够解决的贫穷问题。
其实,市场论者的偏执可说是建立于另一派经济学家对经济援助持过分乐观的态度之上。后者以《消灭贫穷》的作者、发展经济学家杰佛瑞萨克斯为代表,他像医生一样为陷入贫穷问题的国家开药方,但万变不离于大幅度的经济援助,萨克斯相信每个社群、国家都有脱离贫穷的意愿,问题是他们需要“老大哥”美国扶他们一把。如此“慷慨”的论调自然招惹相信市场功能的芝加哥学派攻击,隶属芝加哥大学新自由主义鼻祖佛利民一派的威廉伊斯特利,就写了一本《白人的负担》,来反驳西方人道主义经济学家对于“白人负担”的“迷信”,指出贫穷国家自有其市场运作,一味地援助不单不会让穷国的贫穷民众重回市场行为的轨道,还会令他们一直依赖援助,因而无法发愤致富。两派各执一词,究竟孰是孰非?
其实两者都没有站在受赤贫之苦的平民百姓角度来看问题。有人说,经济学是个意识形态的斗争场所,此话不虚。就像上面所说的两派经济学家,芝加哥学派对发展经济学的批评多少有些道理,那些非组织派发的大量物资不是被中饱私囊,就是穷人根本就不会用。但信仰新自由主义也无法解决问题,反而扩大了贫富差距。《穷人的经济学:如何终结贫穷?》两位作者之一的班纳吉来自印度贫富悬殊严重的地区,他明白要解决贫穷问题,就必须先从穷人的生活里寻找答案。
首先,经济学家设人们会理性地考量如何将利益极大化,并据此付诸行动,可是穷人往往不这么想。就拿最简单的吃的问题来说,那些非组织或西方国家运送米及其他谷物援助贫穷人口,这种援助行动建立于所谓“贫穷陷阱”的说法,即处于赤贫线以下的人,因为极度饥饿而无法有效工作赚钱,如果能够援助他们吃饱,就可以让他们自力更生。但因为基本援助而脱贫的人,之后想的往往不是解决最基本的需要。
说到“贫穷陷阱”,就不能不提S形曲线,它是以未来财富和现在财富为坐标的纵横两轴,而S形曲线靠近轴心位置的弯曲线条则代表收入最低者在工作营生增加未来财富时的困难。杜芙若和班纳吉以2008年生活在印尼村庄的男子帕克为例子,他是一名农村佣工,有三个孩子,最大的13岁孩子当建筑工人,而太太则在城市里工作。由于太穷导致营养不良,他没有气力当建筑工人,只能替其他农民打工。当油价和肥料价格上涨时,农民们都没再雇用工人,这更令帕克没有钱去填饱自己的肚子,因为太饥饿没有气力,所以连涉水的能力都没有,然而一旦有了维持基本卡路里的食粮,他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吃更美味的鱼鲜。
本书两位作者举了大量例子,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中国的贫穷受助者当得到能购买大米的援助金,他们想购买的反而是鱼和肉类这些“较为奢侈”的食物。甚至在印度乌代浦,作者说,标准穷人“如果把烟、酒与节庆的花费全部省下来,最高可以多出三成的钱来购买粮食”。
这并不是说,所谓“贫穷”,是穷人自己选择的结果,而是说贫穷问题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没错,饥饿、疾病、教育不足及基本设施匮乏导致贫穷,而贫穷又反过来助长或延续了这些问题,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但不是单靠把食物、蚊帐、药物塞给他们,或不断派出教育团队就能帮助他们脱贫,他们对待援助的态度才是关键。而在许多贫困地区,人们对物质和生活的态度并不如芝加哥学派经济学家想象般,自由市场发挥不了作用。“钱不花在刀口上”只是其中一例,而个中原因很多,有时是基于传统信仰,例如印度乌代浦等偏远地区,村民认为与其长途跋涉去医疗站,不如去找巫医求助,更何况这些国家的正式医院,其设施也不一定卫生可靠。
卫生比粮食更能说明穷人的心态。对穷人来说,医疗十分昂贵,然而又不能不面对,对他们来说,保健往往是很渺茫的希望。但作者提醒我们,即使富国人民或穷国的特权阶层,也同样面对“病急乱投医”的问题。从本质上说,即使最先进的医疗制度,目前仍未能根治许多绝症或严重疾病。在教育方面,虽然大部分现代国家推行普及教育,但最终仍然是较有钱的人能够接受精英教育。像食物、教育、医疗、保险等对穷人来说永远是他们打工赚钱或做生意的一大障碍,很多时候往往为了赚取更多钱而牺牲一些基本需要的满足,而这些基本保障我们都认为是工作营生背后必不可少的保障。而在那些落后或发展中地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灾难往往对穷人产生莫大的伤害,加上这几年在美国引发的金融海啸及对世界的影响,他们的处境就更艰困。
但是,援助往往助长了耗费和管理不善的现象,到头来穷人仍然没能获得帮助。目前印度有很多帮助民间农业及脱贫的小型机构,但由于规模太小而往往资金不足,作者认为关键在于银行制度。另外,作者也重新审视认为穷人短视的一贯偏见。很多时候,穷人无法脱贫的原因,往往是在投资生产时遇到诸多困难,例如手头上没有足够的钱购买肥料,即使存了一点点钱,他们也会因为各种急事或意外(例如家里有人生病、有喜庆或丧事要办理,或者要招呼客人等)而把钱用在别的方面,如何自制存钱是一个更关键的问题。
本书没有过于复杂的经济理论,相反,作者以很多生动的例子向读者展示穷人是怎样生活和怎样想问题的,并告诉读者,只要银行能提供适当资助,穷人不单可以脱贫和偿还债项,他们还可以成为企业家并且实现梦想。
中国的油价为什么这么便宜?
国家给补贴!
--------------------------------------------
“涨价时与国际接轨、降价时讲中国国情”,这话是针对国际油价一路下跌,国内油价却迟迟不降说的,但挨批的石油石化企业也是一脸委屈:国际油价虽然降了,可国内油价还是比国际油价低得多啊,我们的炼油企业还是在亏损啊!
石油巨头的抱怨肯定会招来一片骂声,但某种程度上这的确是事实:汽油柴油等成品油,国内的价格都大大低于其他石油消费大国。让我们比较一下上周北京和伦敦号无铅汽油的价格:北京是5.42元人民币/升,伦敦0.9英镑(合人民币14元)。英国的油价与德法比荷意等欧盟国家相当。美国的油价大大低于欧盟,但也比中国高出20%左右。
按照常理,东西卖的便宜,企业的利润就不应该很高。奇怪的是,国内石油公司的利润率反而高过欧美同行,比如2005年中石油的利润率是26.2%,埃克森美孚的利润率只有10.6%。这一差距不可能用成本控制或技术先进等因素来解释,仅举一个指标,中石油的员工数量十倍于埃克森美孚,运营成本怎么可能比后者低?
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种低价下的高利润呢?奥秘之一是税收,欧美石油公司要向交纳高额税赋,则将税款用于公共服务。让我们比较一下英国和中国燃油价格中的税率,英国油价中税的比例高达70%以上,而中国是30%左右。税一项,中国公司每吨是14-30元人民币,只有海外同行的几十分之一(美国公司超过130美元/吨)。这些少交的税款,就变成了国内石油巨头的利润。可以说,税赋的差距是国内石油行业获得暴利的决定性因素。
奥秘之二是国内公司可以用原油环节的利润来弥补炼油环节的薄利或亏损。中石油中石化都是集勘探开炼油销售于一体的公司,各业务板块间可以交叉补贴。成品油价格国内确实低于国外,但原油价格国内却高于国外。比如8月份进口原油的到岸价折合人民币约4133元/吨,国内大庆原油价格则是4493元/吨。
国内石油巨头的高利润还得益于在行业中的垄断地位,2000年左右中石油中石化曾经出现过昙花一现的竞争场面,双方为了争夺油站针锋相对,各显神通。但最近几年他们视垄断为正常,常常公开开会议论提价,制定行业准则,使得中国的石油市场几乎成为中石油中石化系的天下。没有竞争压力,自然就没有降价的压力。
所以一方面是跟国际相比我们的油价低,有上涨空间,另一方面,就目前的油价而言中国的石油行业已经是暴利了,如果再涨价,岂不是推波助澜?这一矛盾,只能通过价格改革和原油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来解决。中国目前的油价并非一个市场的产物,改革的方向,一方面要逐步让市场来决定石油的价格,的调控手段应由直接定价转向以税收为主的间接调控。比如通过税来调节中石油中石化这些公司的生产行为,促使他们节约和高效利用。而酝酿已久的燃油税应从需求方面调控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减少非理性消费及浪费。
如果用市场定价,中国油价的上涨将不可避免,因为中国石油储量有限,石油消费却高速增长,被人们寄予厚望的风能、太阳能在20年内又难以挑战石油天然气的能源消费主体地位。
面对如此前景,我们实在应当反省一下我们的生活方式。有过西方生活经验的人都会感觉到,发达国家的富人和中国的富人生活状态差不多,但中国的富人更具有炫耀性,对的消耗和浪费更厉害。发达国家的情况就有所不同,从油价这个方面来说,富人可以买车,但你要买很贵的油来缴税,周一至周五进城还得交拥堵费,国家利用这笔税费来治理环境,来让穷人也能够享受到社会保障和社会。
所以,中国的油价到底是高是低,这并不是一个可以一言蔽之的问题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