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巴林在哪里?

2.卢布也曾比美元值钱

3.什么是一揽子油价?

4.日系车这么好,为什么卖不过大众?

巴林在哪里?

1985年西安油价_85年汽油价格

巴林是位于波斯湾西南部的岛国。界于卡塔尔和沙特阿拉伯之间,距沙特阿拉伯东海岸24公里,卡塔尔西海岸28公里,国土面积750平方公里。巴林是位于波斯湾西南部的岛国。

巴林属热带沙漠气候,夏季炎热、潮湿,7月-9月平均气温为35℃。冬季温和宜人,11月-4月气温在15-24℃之间。年平均降水量77毫米。

巴林岛等36个大小不等的岛屿组成。最大的是巴林岛。诸岛地势低平,主岛地势由沿海向内地逐渐升高,最高点海拔135米。

扩展资料

巴林国是波斯湾内的一个君主立宪制酋长国,位于卡塔尔和沙特阿拉伯之间。由主岛巴林岛等33个岛屿组成,面积 662平方公里。人口约41万(1985),多数是阿拉伯人,信奉伊斯兰教。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通用英语。首都麦纳麦。

公元前第 3千纪,巴林岛上已有市镇、街道和石屋。最早的居民是苏美尔人。公元前第 1千纪腓尼基人到这里定居,巴林岛成为转口贸易中心。公元前6世纪起先后被伊朗的波斯帝国和萨珊王朝占据。公元 6世纪末巴林已初步形成早期封建制社会。

7世纪伊斯兰教传入,巴林被纳入阿拉伯帝国的版图。894年巴林群岛的卡尔马特教派(属伊斯玛仪教派)举行起义,宣布脱离哈里发而独立。至10世纪初,巴林的卡尔马特国家已经形成。

900年,阿布·赛义德·哈桑·达坎(900~913在位)成为该国政教合一的领袖。11世纪中叶,卡尔马特国家被阿拔斯王朝灭亡。14世纪20年代,巴林群岛成为霍尔木兹国的一个省。

巴林盛产石油,1985年探明的石油储量为2132万吨,产量为210万吨,石油收入占财政收入的20~25%。年人均收入约 1万美元。巴林为发展经济,曾制定1982~1986年四年,后因石油产量下降,油价下跌,延长至1988年完成。巴林还是国际金融中心之一,有170多家外国银行在巴林开业。

百度百科——巴林

卢布也曾比美元值钱

按照最近的汇率计算,100元人民币可兑换1195元俄罗斯卢布,100美元能够兑换7738元俄罗斯卢布,我们可以看出,受乌克兰战争及西方国家制裁因素, 俄罗斯卢布贬值的十分严重 。可是, 相比当年的苏联时期,100卢布可是能够兑换100多美元,购买力在美元之上,可谓是今非昔比 。 提示:速读可只读加粗部分

制裁下的俄罗斯贸易市场 来源.Pexels

卢布与美元的纠葛

说到卢布,还是不得不提下美元的发展。二战末期,美国的美元开始取代英镑,成为世界通用的货币,到1944年,为了解决因为战争导致的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准备战后重建,西方各国召开了布雷顿会议,并且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美元的购买力与黄金对等,美元在世界货币中处于超然的地位

在这里,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华盛顿山宾馆,美元开始走向台中央 来源.Pexels

二战结束后,苏联损失巨大,尤其是势力范围内的东欧地区,出于战后重建的现实需要及国力不及美国的原因,在双方冷战开始以后的四五十年代,苏联一直尽量避免与美国的直接冲突,并且对美国援助欧洲的马歇尔持欢迎态度,准备从美国,从而迅速恢复自身的经济。

但随着局势的进一步发展,美国霸权行径及西方英国等国家的敌对行为愈演愈烈,美苏关系已经朝着对抗的道路越走越远,苏联向美求助经济援助的也不了了之。 在美苏两极霸权的地缘政治格局下,世界货币市场逐渐形成了美元体系和卢布体系相互竞争的局面 。在美国的带领下,西方国家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并试图吸引 社会 主义阵营中的国家加入,并且西方各国通过巴黎统筹委员会等协定、协议,对苏联东欧实行了严厉的封锁和禁运。

针对美国及西方霸权行为和美元的强势地位,为了保护国家的货币主权,苏联选择拒绝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并将卢布与美元的汇率设定为1:1。同时,它建立了 社会 主义阵营的金融体系——“多边清算协定”,即以转账卢布(transferableRuble)为中心的货币区。自此,卢布与美元同样值钱的时代来临。

来源.Pexels

冷战前期的卢布

虽然说卢布与美元汇率为1:1,但显然苏联的经济实力远远弱于美国,卢布的货币权力也同样弱于美元 。美国通过“马歇尔”、对日本和韩国等国的战后援助、“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石油与美元挂钩”等金融秩序安排,将美元渗透到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系统中,形成了对货币流通区域国家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具备一定的货币权力。而 社会 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卢布,发挥的作用更多是一种计价功能,是 社会 主义阵营国家的结算与清算工具,并没有像美元一样形成对货币流通区域的强有力控制,货币权力较弱

赫鲁晓夫时代的改革失败则进一步弱化了苏联卢布的货币权力 。苏共二十大后,以东欧国家为代表的 社会 主义阵营国家开始 探索 新的改革道路,甚至出现了“去苏联化”趋势。

在苏联内部,赫鲁晓夫上台后,在否定斯大林模式的基础上推动改革。由于不尊重客观规律,赫鲁晓夫改革失败,苏联陷入了经济衰退,卢布本就微弱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进一步被削弱。

苏联无法像美国一样以“货币手段”制裁推行改革的东欧 社会 主义阵营国家,只能直接用军事手段粗暴干涉东欧国家的改革,随即爆发了1956年的“匈牙利”和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苏联用军事干涉勉强维持了 社会 主义阵营在东欧的统治秩序,如同国家间的博弈一样,卢布在与美元的博弈中处于下风。

“软的”不行来“硬的”

虚的辉煌

在七八十年代的勃列日涅夫时代, 卢布迎来了它的辉煌时期,卢布与美元的兑换比例曾高达 1:2 。美苏争霸在这一时期进入了“苏攻美守”的阶段,卢布与美元的博弈也呈现出了强势卢布的局面。

自信,由“内” 来源.Pexels

到“外”(图为勃列日涅夫与卡特总统)来源.Pexels

由于二战后美国仗着国力强大,四面出击,先后聚焦于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深陷战争的泥潭之中,美国的经济实力消耗严重,财政赤字大幅增加,无力维系美元与黄金自由兑换的制度安排。

11年, 美国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 。与此同时, 中东战争爆发后,石油价格大涨,苏联在西伯利亚发现特大油田,石油产量超过美国,外汇收入大涨 ,依靠石油带来的巨额利润,苏联的国力进入鼎盛时期。

在七八十年代,苏联开始在非洲、南美洲等各地区与美国争霸。苏联处于明显的攻势,美国则处于明显的守势。由于各方面的牵制,美国明显力不从心。 在80年代初期,苏联卢布的汇率不断提高。在汇率最高阶段,100美元只能兑换60多元卢布

石油让人笑出强大,卢布开始炙手可热

卢布强势的背后实际上是美苏争霸过程中的苏联在政治博弈中暂时处于优势,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因素。石油价格上涨和发现大规模油田带来的外汇收入增加不是货币权力走强的核心因素, 过度依赖石油的单一型经济结构无法实现对卢布的“托举”,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会成为外界攻击卢布的致命弱点

到了 1980年代,石油在苏联外汇收入中最高曾达到 54.4%。在这样的背景下,卢布走强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越来越明显。一旦人为操纵石油价格下跌,卢布就会走弱。

跌入谷底

依仗油气及高油价,苏联于19年入侵了阿富汗,但盛极必衰,卢布及苏联的命运迎来的情况。1980年,里根总统上台后,通过政治施压逼迫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增产,世界石油价格开始走低。苏联内部则由于商品经济不发达和农业领域改革的失败,出现了严重的食品短缺。

八十年代,苏联一半的外汇收入用来向其他国家,尤其是 社会 主义阵营以外的国家购买粮食和食品。但是, 苏联的对外贸易以美元计价,实际上,苏联已经被卷入了以美元为核心的金融秩序中 。从1985年起,世界油价开始大规模下跌,到1986年,已经从1985年的30美元每桶下跌至12美元每桶。面对美国通过石油美元发起的新一轮地缘政治博弈, 深陷阿富汗战争泥潭的苏联无法承担石油价格下跌带来的巨大外汇损失,以卢布为核心的 社会 主义货币体系陷入危机之中

打仗,就意味着“烧钱”。谁也不会想到,当入侵的直升机冲上阿富汗上空,苏联已经坠入了深渊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美苏之间的博弈进入了新的阶段, 美国逐渐进入攻势,苏联进入守势 。进入1980 年代中后期,里根推出了“星球大战”,开启新一轮的军备竞赛,在与美国的竞争中进一步消耗了苏联经济,阿富汗战争则使苏联财政赤字激增,再 加上戈尔巴乔夫所谓的经济改革陷入混乱,自由化和私有化引发恶性通货膨胀,苏联卢布出现了大幅度贬值

莫斯科街头的民众排起了长队,打算尽快将手头的卢布换成货物 来源.Pexels

苏联实行的是联邦制,由于卢布的大规模贬值,各个加盟共和国开始取“去卢布化”的政策 。随着苏联中央对加盟共和国政治控制力的下降,苏联在货币政策领域赋予了加盟共和国更多自主权,货币权力变弱,苏联卢布对加盟共和国的影响力和统治力被削弱,而与苏联经济捆绑较弱的东欧 社会 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则直接脱离苏联。

1989年东欧剧变之后,卢布汇率大幅贬值 ,仅1990 年前6个月,卢布与美元的汇率直线跌至20:1,到了1991年7月,甚至跌破了50:1的关口。1991年底苏联解体后,苏联卢布兑换美元汇率甚至突破169:1,仅为年初的15%。

随着苏联地缘政治空间的压缩,美苏力量悬殊,苏联无力再扭转卢布的弱势地位。至此,卢布衰退出现了阶段性的变化,已经无力与美元在世界范围内抗衡。到了1995年,100美元能兑换450000多卢布。进入90年代末期,100美元竟然能够兑换600000卢布。

由“软黄金”沦为废纸 来源.Pexels

由此可见, 主权货币实力的弱化是国家实力衰落的一个重要表现,而货币力量的弱化也会加速国家实力的衰落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取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增加了市场的金融风险,同时削弱了的宏观调控能力。货币实力的弱化又进一步加剧了俄罗斯的经济衰退,俄罗斯货币与美元的稳定兑换比例并不是基于经济实力,从而消耗了大量外汇和黄金储备,国内的资产进一步萎缩,加剧了经济的衰退。

来源.Pexels

大国竞争的背后是经济实力的竞争,而货币实力是国家经济实力最直接的表现形式 。在经济转型和金融发展长期滞后的双重约束条件下,面临加速开放的经济体,出于稳定的需要,保持适度的国家控制力,对于金融稳定和经济安全是非常必要的。

洛云 地缘谷成员

参考资料:

试析苏联卢布国际化改革及借鉴意义.王忠文;地缘政治博弈与货币实力的衰变.刘典 张婷婷;论苏联卢布国际化.胡定核

什么是一揽子油价?

一揽子油价是综合反映国际原油贸易价格的指标。

20世纪80年代,由于非石油输出国组织产油国原油量的增长,使原油价格暴跌。1986年,石油输出国组织石油收入比1985年下降49.2%。1986年12月,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选取了以世界上7种原油的加权平均价格(7种原油一揽子价格),作为该组织原油价格的目标参考价,该成员国可参考该价格,然后按原油的质量和运费价来调整各自的油价。7种原油包括:沙特阿拉伯轻油、阿尔及利亚撒哈拉混合油、印度尼西亚米纳斯油、尼日利亚邦尼轻油、阿联酋迪拜油、委内瑞拉蒂朱纳轻油、墨西哥依斯莫斯轻油。当时OPEC一揽子油价的目标是每桶18.00美元。

1987年以来,虽然OPEC规定了18美元/桶的目标参考价,并试图通过对产量配额的调节,使油价保持平稳从而获取相对的稳定收益。但石油在一定意义上脱离了一般商品的某些特征,石油价格也脱离了一般商品的某些价格机制。受供求关系、开发成本、替代能源、汇率、地缘政治等众多因素的影响,OPEC一揽子原油价格波动中蕴涵了主要石油生产国、消费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经济发展与金融稳定的战略,并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主要石油生产国、消费国的政局与地缘政治发展演化的旋律。

日系车这么好,为什么卖不过大众?

你拿一个品牌和一个国家的一系列车型比肯定比不了,再说日本车主要的优势在于节油,以及多年来的宣传。加上国内油价一直居高不下,为什么卖不过大众?这里我说说看法

桑塔纳1985年至今26岁,捷达19年至今32岁。

我就想不通,日本车的托为啥总拿欧系的老家伙跟日韩的壮小伙比呢?欧洲那些 汽车 公司抱怨过什么吗?欧洲车是大人有大量,让顾客拿事实说话懂不?大众算是德国最低端的品牌,普桑捷达是大众最低端的车型,也就是说桑塔纳和捷达是德国最差的车!但能在中国驰骋这么多年,凭的是什么?

帮别的车探路、过坑洼地,忠厚老实的普桑捷达还不是冲在第一个!做别人的炮灰,车犹豫过吗?司机犹豫过吗?日系车什么吸能、凹陷技术都是在骗取高的碰撞星级,塞点泡沫就说吸能还隔音好。日系车在国外市场用的吸能材料到了中国变成塑料泡沫这是事实!同型号日系车在国外是能达到五星安全,但在中国市场的车估计连三星级都过不了,日系车给中国的是最差的车,在中国生产,连一条激光焊接的生产线都没有!

行车自动落锁日系车没。防撞钢梁对比日系车不是薄就是没防撞钢梁。车门焊接、车顶焊接,日本大多用点焊,而且焊点不直,不匀,比新手焊工做的还差。

后备箱开启装置,日系车都用最便宜的。车身电子稳定系统(可避免侧滑失控)日本车很少用,就算用也用老款最便宜的。自动档车刹车优先系统日本车几乎都没有还有很多不说了,相信大家都已经了解。

现在帮大家分析一下日系车好卖的原因:日系车的老观念,本田、铃木的摩托车很好,那么本田、铃木的 汽车 一定也很好,别人还说丰田比本田更好……这是好几年前的思想、日系车外观好看、日系车省油,日系车利润高,日系车舒适度高。像日本、韩国这些小国家的车到中国来简直受虐!日本车、韩国车多高贵啊!日本韩国国土面积小,路又平又好走。

日韩车技术再高也高不过欧洲,德国产车这么长时间,难道在设计方面连日韩车都比不上?

日系车也好、德系车也罢,在我国 汽车 业发展中它们都曾有过各自的强势期,号称永远开不坏、油耗低的日系车其实指的的是2000年前的日系车,可日系的强势增速却随着各路合资车厂的建立而终结:

1.一汽丰田:2000年建厂。

2.广汽丰田:2004年建厂。

3.广汽本田:1998年建厂。

4.东风本田:2003年建厂。

5.东风日产:2003年建厂。

看到了么,日系车给我国消费留下皮实耐用的印象其实就是指2000年前的的进口车,不可否认那个时代的进口日系车在品质方面的确高的离谱,这个时期的日系车销量增速要高于大众车,虽然总销量不如大众,但相差不多,远没有现在巨大!那个时代的雅阁、马6曾一度成为销量冠军。。。而那个时代的大众虽然销量依然很高,却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小毛病不少,技术老旧等!虽然大众那个时期并没有现在这么强势,但更无奈的是在2000—2008年这个时间段内,国产化的日系车问题不断,从三菱的刹车油管问题开始,经历了无数个问题比如本田底盘断裂、丰田真空助力泵密封胶圈漏气、本田气囊问题、铃木空调口进水问题、日产电线线束变形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日系在全球范围内处置都是非常及时的,大规模的召回,可是不包括中国,2008年从最早的帕杰罗刹车油管开始,日系车的哪次召回包含了中国?也就是从2000年开始道2008年这小十年间耗尽了日系车的口碑。。。耗尽了国内消费者对日系车的 情感 !

2008年是大众 历史 性的转折!在民用车上大胆使用T+DSG无疑令众人耳目一新,这种做法的确背负了很大的风险,但也同时将家用车的性能提高了一大块!2008年我国北京举办奥运会,知道奥运会指定用车是什么吗?奥迪、大众、斯科达!大众就是在2008年完成了对日系车的绝对碾压,彻底拉开了与日系车的销量差距,当然大众出的问题也不少,但德国人永远比日本人要诚恳、质朴,可能因为是世界的丰田吧,丰田太忙了,会照顾不到我国,所以不召回国内车辆!中国的大众嘛,所以大众很把中国消费者当回事,所以即使当年的干7速死亡闪烁问题闹的那么大,却也换来了消费者的谅解,没对大众的强势期造成严重的影响!08年后的大众实现了对日系车的性能碾压,记得在2010年前后我驾驶过一段2T+DSG的大众车当真是很爽,真是快,回头再开凯美瑞240G感觉完全是一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