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电视剧《春天后母心》中的一个问题

2.电视剧 潜伏 中 一根金条放到现在值多少钱?

关于电视剧《春天后母心》中的一个问题

金价电视显示屏_电视金价展示系统

1两金=3000元人民币

1两银=1贯铜钱=300元人民币

1文铜钱=0.3元人民币

1大洋=1两白银=人民币300元=1000文钱

黄仁宇先生在他的《中国大历史》中基本以1两金=10两银= 10贯这个设,而以国际金价来推算1贯铜钱今天的价值的。那么根据先生的方法,我们来看看宋代的一贯合今天(2006年7月)多少元人民币.

1) 黄金基准国际牌价,金价基本上在400美元一盎司周围波动。我们就以400美元为一盎司。一盎司为28.3克。宋制1市斤为640克(“15年湖南湘 潭出土的嘉钓铜则,自记重一百斤,重64公斤”)。1市斤有16两,所以宋代1两为今天的40克。这样一算宋代一两黄金相当于565美元,以今天美元对人 民币 8.23元来算,相当于4650元。根据那也就算子.设1两金为10两银即10贯钱,宋代一贯铜钱相当于465元。

2)白银基准国际牌价,银价基本上在6美元一盎司周围波动。同金价的换算相仿,一两银子也就是一贯铜钱,相当于70元人民币。

3) 米价基准宋代1市斤是640克。宋代1石合92.5宋斤(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三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因此一石大米就有 59200克,即59.2公斤。如果我们不考虑特殊的荒年或大丰收年的话,北宋初期的米价大约在每石300文到600文之间,中期(仁宗年间)在600文 到700文之间,南宋初期米价则在2贯左右。那么以此推算北宋末年宋徽宗期间大约每石1贯左右应该算比较合理的。如果按现今大米价格每公斤2.5元来计 算,宋代一石大米59.2公斤合148元,也就是算1贯铜钱合148元人民币。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有了三个价格,按黄金换算的465元,按白银换算的70 元和按粮价换算的148元。由于我国不是主要产银国,而且工业化后提炼银子的成本大幅度降低,所以古代的银子的价值肯定要大幅度高于现在的价值。显然以今 天的银价作为参照体是不合理的。这从今天银价6美元一盎司金价400美元就能看出,今天的一两黄金能换66两银子,而我们设的古代金银兑换率是1: 10.而黄金的产量稳定,直到今天仍被世界各国作为重要硬通货储备。所以用黄金作为基准比较合理。

此外,虽然现代技术的大幅度发展,袁隆平先生的 杂交水稻使得粮食产量大为提高,但是今天消费粮食的人口也大幅度增加了。根据宋史地理志,北宋大约不到5000万人口,而今天中国已经有13亿人口。民以 食为天,粮价应该还是一个重要的基准。因此无斋主人就取了个金价基准的465元和米价基准的148元的平均值306.5元,并归整去掉零头,将1贯铜钱定 为300元人民币。因此我们有下面基本换算:

电视剧 潜伏 中 一根金条放到现在值多少钱?

解放前中国最流行的金条规格,主要就是“大黄鱼”和“小黄鱼”。

“大黄鱼”指十两一根的金条。按旧制1斤16两,1两=500/16=31.25克,这个份量跟今天所说的1盎司黄金相差无几。所以,“大黄鱼”金条折合今天的重量就是312.5克。

本来“大黄鱼”是通行的规格,富有家庭通常会存几根金条作为压箱底钱。但后来金贵银贱(民国的法币是银本位,最早一元法币就是按一枚银圆定价的),普通百姓也纷纷想买黄金,而“大黄鱼”显然太贵买不起。所以金店就铸造了1两一根的小金条(合今天的31.25克),俗称“小黄鱼”,中产家庭一般玩这个。《潜伏》里多次出现的金条,从尺寸上看显然是十两规格的“大黄鱼”(312.5克)。现在没这规格的了,你随便找家金店看看就知道,它比现在的500克金条略小些。那么“大黄鱼”当时值多少钱?

抗战爆发前的货币稳定时期,一根“大黄鱼”价值一千多元法币,后来法币动摇,就超过两千元法币了。要知道,抗战前一名普通劳动者一个月工资也就十块大洋,去饭店拍出一块大洋足够爆撮一顿,所以一根“大黄鱼”差不多能让一家普通百姓生活十年。那时北京一座很豪华气派的四合院,顶多几根“大黄鱼”搞定。

翠平后来共捐了27根“大黄鱼”,共合8437.5克,按今天的金价也得值300万元人民币。但那时的购买力更高,这270两黄金大约相当于五万多块现大洋,可以让翠平回老家买几千亩良田当大地主,或者在天津买约几十幢他们住的那种小楼房吃房租。这相当于解放前一个中等富翁的全部家底了,你说厉害不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