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两次石油价格飞涨曾引起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停滞和危机?但为什么近年的石油价格

2.石油价格上涨对物价有什么影响

3.历史上哪年油价最高?

4.洛克菲勒石油帝国是如何兴衰的?

5.石油与世界经济增长的关系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两次石油价格飞涨曾引起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停滞和危机?但为什么近年的石油价格

石油140美元_石油价格10美元

70-80年代中, 两次石油危机。这一时期, 国际石油市场供需状况开始发生逆转, 石油价格不断攀升升。一方面, 主要石油消费国消费量日益上升, 但由于国内储量有限, 生产很难有较大突破, 从

而造成供不应求, 需要从国际石油市场上进口石油,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已逐步由石油净出口国变为石油净进口国另一方面, 由于中东主要石油生产国反对美国等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中东政策, 自13年开始两次对这些国家取“ 石油禁运” 政策,从而导致国际石油市场价格的两次大幅度攀升。儿大石油市场的价格都比前一时期明显提高。13一19年, 每桶石油价格都提高到10美元以上,19一1985年进一步提高到接近或超过30美元的水平。

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放宽了对能源产业的限制,取了多项措施鼓励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如对乙醇的大力利用和开发。近年来,美国燃料乙醇加速发展,美国乙醇汽油消费总量已超过汽油消费总量的20%,全美玉米产量有12%用于生产燃料乙醇。加上现有的完备的石油战略体系使得西方国家对中东石油的依赖性不如以前。同时中东也接收到了以前的教训,意识到了石油上涨会迫使主要消费国减少石油的出口。所以说这是双方共赢的一个局面

我国从1993年成为石油进口国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进口量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受到国际石油市场的波动和影响。尽管尚未有遭遇大规模的石油危机,但供需矛盾日益加剧下高涨的油价与石油紧缺依然对我国生产生活以及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少影响,具体体现为:

1.石油短缺对工业与经济的影响重大

石油作为用途广泛的重要工业和化工原料,其战略价值和经济价值对于国家

经济发展异常重要。目前我国已进入重工业化阶段,与20世纪90年代初相比,

经济增长对能源和石油的依赖度明显增加。2003年我国经济增长的能源消费弹

性系数比1991年提高了接近2倍;2003年我国石油消费比重达到22.7%比1991

年高5.6个百分点;2003年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35%。严重石油供应短缺一旦发

生,将会对我国经济和生产造成重大影响。

2.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导致国内生产成本上升并可能会形成通货膨胀作为工业社会的基础性燃料与原材料,石油构成了工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价格的上涨伴随着生产成本向消费成本的转移,全社会物价水平就会提高,会加速通货膨胀的形成。我国单位GDP的能耗本来就高于其他国家,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将使我国承受更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只考虑油价因素,石油价格从30美元涨至60美元,CPI将上涨1.8个百分点,如果考虑我国国内石油价格与国际原油价格调整的不同步,上一次石油价格上涨也需要消化,那么,国内物价的上升或许会更多。

3.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将影响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

在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逐渐提高的前提下,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上涨将打破

我国原有的贸易平衡。2004年,我国为石油价格上涨多支付了200亿美元,而

当年的贸易顺差总额为320亿美元,如果不考虑为高价石油所支付的更多外汇。

2004年的贸易顺差能够达到520亿美元2003年我国进口石油约9100万吨。而

当年的平均油价每桶29.6美元,即使进口保持1亿吨的水平,我国仅为高油价

支付需要200亿美元。总之,在世界经济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国际原油价格上涨

可能使我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

4.改变居民消费结构,抑制居民消费

石油价格越高,产品成本越大,价格也随之提高,这将阻碍原有消费需求的扩大,新的消费需求热点形成也将受阻。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汽车消费,油价升高使得居民购车的意愿受到压抑,许多人担心买得起车,养不起车,因而选择持币观望。高油价也会改变大众的住房消费模式,但随着油价的不断上扬,房子和工作地点间的距离成为必须考虑的问题。旅游业也因于油价持续上涨带来航空、长途汽车等交通费用的上升而增加成本,进而影响到部分消费者的旅游需求。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石油储备的效益,不仅仅体现在对石油价格的平抑作用上,更应体现在对国民经济和生产间接和潜在损失的弥补作用上。

石油价格上涨对物价有什么影响

目前全球经济加速发展,促使对石油的需求加大,尤其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石油消费量迅速增加,使经济增长对石油的依赖性加大。自1996年我国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之后,原油对外依存度迅速提高,原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0%。在这种情况下,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和物价的影响明显加大。

一、传导途径和影响因素

原油是最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国际原油涨价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对我国物价水平产生影响:一是由于自2000年以来国内原油价格开始与国际接轨,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将直接提升我国国内原油价格水平;二是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将使得我国原油进口价格上涨,这将增加原油加工企业的生产成本,使得下游企业面临比较大的涨价压力;三是原油涨价将带动其替代产品例如煤炭等的价格上涨,从而带动更大范围的物价上涨。

由于在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各行业受原油涨价的影响程度不同,其大小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对原油的直接和间接依赖程度。对原油的依赖程度越高,受原油涨价的影响也越大。例如原油成本通常占炼油企业主营业务成本的80%以上,原油价格上涨将直接增加炼油企业的成本,促使其提价;二是价格传导是否畅通。在价格传导机制畅通的情况下,原油涨价影响将通过产业链从上游传导到下游,从生产领域传导到消费领域。但是如价格传导机制不畅的话,国际原油涨价的影响可能会局限于上游和中游,很难传导到下游。

二、对国内物价影响的定量分析

为了全面分析国际原油涨价对国内物价的影响,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投入产出表以及投入产出价格模型对原油涨价的冲击的大小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如果原油价格上涨10%并维持一年的时间,将使得总体物价水平上涨0.5%,投资品价格上涨0.3%,消费价格上涨0.2%。从所考察的17个行业来看,机械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金属产品制造业受油价上涨的影响最大,价格涨幅在0.6%-1%之间;电力及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炼焦、煤气和石油加工业、运输邮电业、商业饮食业受石油价格上涨的影响较大,价格涨幅在0.2%-0.4%之间;其他行业价格受原油涨价的影响较小。根据上述模型计算,如果全年原油价格上涨30%,将使得总物价水平上涨1.5%,投资品价格上涨0.9%,消费品价格上涨0.7%。

由于上述计算以价格传导机制比较顺畅为前提,考虑到以下因素,原油涨价对中国物价水平的影响可能没有这么大。一是成品油基准价格的定价权仍在发改委。 从目前的情况看,为了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国内成品油的价格调整幅度远小于原油价格的上涨幅度,这减轻了成品油涨价对下游企业的影响。二是由于一般工业消费品领域价格竞争激烈,上游企业成本增加很难传导到消费领域。三是由定价的公用事业部门的涨价幅度很可能会小于成本的增加幅度,这也将使得服务价格的上涨小于预期。



总体上看,在国内投资增速回落、粮食供给增加的情况下,国际原油涨价使得输入型通胀的压力加大。如国际原油价格持续维持高位的话,明年投资品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维持在高位可能将进一步加大。

历史上哪年油价最高?

目前,国际市场原油计量单位一般为“桶”。1桶约合159公升。以世界平均比重的沙特阿拉伯34度轻质原油计算,一吨约合7.33桶。

现代石油工业诞生后的约一个世纪里,美国始终垄断着国际石油市场。二战后,中东石油产量猛增,世界石油中心逐渐从北美转向中东。这一时期原油价格低且平稳,1945年原油标价为每桶1.05美元,1960年为1.90美元。

1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中东产油国取了减产等举措,使油价在不到3个月内从每桶约3美元猛升至约11美元,从而引发第一次石油危机。这场危机导致全球出现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18年底,伊朗政局剧变使其石油日产量从580万桶猛降到100万桶以下,打破了市场供求关系的脆弱平衡,油价从每桶13美元飙升至34美元。

1980年,伊拉克对伊朗开战,油价涨至每桶38美元(按照实际购买力,这一价格相当于目前每桶100美元以上),从而催生了第二次石油危机。

1982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开始实施生产配额制,力求“限产保价”。但这种做法导致欧佩克成员国为争夺市场份额展开价格战,油价1986年第二季度一度下泻至每桶六七美元。

1990年8月,海湾战争爆发,其间国际油价升至每桶40美元。

19年亚洲金融危机突发,欧佩克由于错误地判断形势决定增产,导致油价暴跌。1998年底国际油价跌破每桶10美元大关。

1999年3月,国际油价开始回升,2000年3月回升至每桶34美元。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油价进一步攀升。2004年以后,油价涨势一发而不可收。2008年1月2日,油价攀上每桶100美元高位。

洛克菲勒石油帝国是如何兴衰的?

美国人约翰·D·洛克菲勒是被世人公认的对现代石油工业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物。他所创建的标准石油公司开创了石油工业的新时代。

在19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大规模开发石油后,洛克菲勒建立了庞大的标准石油公司,控制了大部分的美国和世界石油市场。虽然在美国反托拉斯法的打击下,标准石油公司被迫解散,但该公司建立的模式,奠定了以后国际大石油公司的运营方式,并为后来著名的“石油七姊妹”留下了三大成员。

洛克菲勒步入石油业正是美国石油工业面临严重危机的时候。自从1859年发现石油以后,美国全国出现了寻找开发石油的热潮。到1862年,宾夕法尼亚西部的石油产量由1860年的45万桶上升到300万桶。由于产量的大幅度上升,美国石油价格不断下跌,1861年油价为每桶10美元,同年6月跌至每桶0.5美元,年底更跌至每桶10美分。虽然1862年油价又开始回升,1863年9月涨至每桶7.25美元。但是,19世纪60年代末美国油价又大幅度下跌,19世纪70年代初油价曾下降到0.48美元一桶,比当时石油区的食用水还便宜3分钱。

1860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前夕,洛克菲勒从克里夫兰到泰特斯维尔,亲自考察那里的石油能否给他带来财富。1863年,他和克拉克合资兴建了一座小型炼油厂。后来,洛克菲勒看到了这个行业的光明前景,决心独自占有这个企业,于是和克拉克进行了一场拍卖,结果是洛克菲勒实现了独占的愿望。在19世纪的60—70年代,美国石油工业处于大萧条时期,为了应付危机,1870年8月10日,洛克菲勒在原公司的基础上,与亨利·佛莱格勒等5人成立了标准石油公司,意在使消费者可以相信该公司的油品是“标准油品”。标准石油公司当时控制着美国炼油业的1/10,在这家公司中洛克菲勒拥有1/4的股份。洛克菲勒曾放言:“总有一天,所有的炼油和制桶业务都要归标准石油公司。”

标准石油公司成立之后,洛克菲勒利用当时铁路运输业的不景气,迫使铁路公司不但给予折扣,而且还要给标准石油公司每桶一定数量的“退款”,从而使自己在与其他公司的竞争中有更大的优势。此外,还通过削价等手段,压垮了许多对手,兼并了大批炼油厂。洛克菲勒曾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吞并了26个竞争对手中的22个,之后大肆收购费城和匹兹堡的炼油厂。1875年巴尔的摩收购战完成后,洛克菲勒如愿以偿地成为全美炼油业惟一的主人,垄断了全球煤油市场。到1879年,它已经控制了美国炼油业的90%,并控制了产油区的输油管网、购销系统,支配了石油运输。1882年,洛克菲勒等人签订了“标准石油托拉斯协议”,标准石油公司完全控制了14家公司和部分控制了21家公司。到19世纪80年代中期,标准石油公司三处炼油厂生产了超过世界煤油供应总量1/4的煤油,并控制了美国国内80%的石油产品市场。

从1885年开始,标准石油公司的战略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开始涉足石油开活动。1885年,美国利马—印第安纳油田投入开发,洛克菲勒抓住这一时机,大量购买石油生产权,到1891年,其生产的原油已占美国原油总产量的1/3。从此以后,洛克菲勒创建了一个从原油生产、炼制到销售的一体化的国际大石油公司。到1911年,标准石油公司已经发展成了一个庞大的、盘根错节的石油帝国。当时标准石油公司所承担的运输量在宾西法尼亚州、俄亥俄州和印第安纳州石油产量的4/5以上;美国原油的3/4是它提炼的;它拥有全美国油罐车的一半;销售的煤油占国内市场的4/5以上,占出口量的4/5以上;美国铁路所使用的润滑油有9/10是它提供的,还有一系列的石油副产品——包括3亿支700种不同类别的蜡烛。它甚至还有自己的“海军”——78艘蒸汽轮船和19艘帆船。

就在标准石油公司步入巅峰时,国际和国内环境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而严重冲击了它在石油业的垄断地位。首先是国际上出现了几家大的石油生产和贸易公司,其中以罗斯柴尔德公司、诺贝尔兄弟公司、壳牌和荷兰公司等最为著名。它们纷纷抢占标准石油公司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份额。到19世纪90年代末,标准石油公司垄断国际石油市场的时代过去了。而国内方面,1901年之后,在石油开发新高潮带动下,美国出现了大批石油公司。标准石油公司在美国的地位受到巨大冲击,其炼油量从1880年占美国的90%下降到1911年的60%~65%。随着垄断资本的形成和发展,美国垄断资本集团内部矛盾也随之上升,洛克菲勒集团一再受到其他集团的打击。洛克菲勒在建立石油帝国的过程中认钱不认人,手段凶狠,树敌过多,触犯了众怒,美国社会上也不断发出揭露和谴责这个石油帝国的声音。

为了对付继续不断的压力和使公司拥有稳固的法律基础,洛克菲勒在新泽西州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该州修改了法律,允许成立控股公司。这样一来,标准石油利益集团的所有人就在1899年创立了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作为经营全部业务的控股公司。为了收集必需的材料对付当时的法律战,标准石油公司还支付高价聘请优秀律师为其辩护。它还设法影响政治程序,用巧妙的手法对政治活动及时地提供捐款。

1906年,罗斯福在圣路易斯巡回法院对标准石油公司提出起诉,指控这家公司以阴谋罪违反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联邦法院于1909年以有利于的方式判决标准石油公司解散。尽管标准石油公司不断提出上诉,但最终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首席法官仍于1911年3月宣读了对标准石油公司托拉斯的宣判书,判决标准石油公司托拉斯立即解散。

随之,标准石油公司被分解为几个独立的实体,其中最大的一个就是原先的控股公司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几乎拥有净产值的一半,后来成了埃克森石油公司。其余的公司包括后来的美孚公司、雪佛龙公司、阿莫科公司、大陆石油公司、阿科公司等。由洛克菲勒一手缔造起来的石油帝国大厦从此崩塌。

石油与世界经济增长的关系

石油在目前的国际能源消费中占到40%,是世界许多国家重要的能源支柱。从这个意义上说,石油是世界经济的“血液”。从全球范围来看,世界经济增长与国际石油需求增长存在着较明显的相互对应的周期性变化规律。2004年是自16年以来石油需求增长率最高的一年,但是这个周期已有下降的趋势。之所以有这么高的增长率是因为美国和中国有非常强劲的经济增长。在过去的25年中,发展中国家从来没有出现过5%这么高的石油消费增长率。中国达到世界GDP增长的24%,经济增长率为9.5%,2006年还将持续这个态势。我们可以看到,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从上年的5%降至4%,2006年可能保持相同的增长率。即使这样,该数值仍然要高于3.3%的长期平均增长率。

近40年来石油消费增长与世界经济增长变化情况(据IMF,2006;BP,2006)

石油对国家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原油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商品,与其他商品一样,原油价格经常伴随着供应短缺或过剩而发生大幅度波动。石油价格的暴跌和暴涨,都是世界经济的不稳定因素,并直接影响到一国经济的发展。据亚太经合组织估计,石油价格每上升10美元/桶,就会使全球通货膨胀率上升0.5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下降0.25个百分点。该组织还认为,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已经从2003年的1.1%上升到2%,主要就是由于石油价格上涨造成的。而美国经济的几次衰退(分别是1990—1991年,1980—1982年,14—15年)前,都发生了石油价格的暴涨。

由于原油作为一种商品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原油价格波动不仅直接影响到企业运行的成本和盈利能力,而且还对居民和家庭的日常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对于原油净进口国来说,原油价格上涨直接增加其原油进口成本,并对其经常账户产生不利的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其经济运行状态,严重的油价上涨往往导致随后的经济衰退、通货膨胀、失业人数的增加。

从10—2004年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变化情况看,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在一系列因素的作用下出现过五次较大幅度的上涨。从历史上看,油价的大幅度上涨对全球经济产生明显的冲击,其中,最严重的冲击是13—1980年间的两次石油危机所产生的冲击。

时间原油价格对发达国家影响初始价格(美元/桶)最高价格(美元/桶)价格涨幅(%)贸易平衡(亿美元)GDP增长(%)13—14年3.311.6252-880-2.618—1980年12.935.9179-2320-3.71989—1990年17.928.358-380-0.21999—2000年18.028.257-960-0.42003—2004年28.937.329-1070-0.3

原油价格变化对发达国家贸易和经济增长影响(据IMF,2005)

历史数据表明,13年的那次石油冲击,使得发达国家的经济陷入了14—15年的严重衰退,而20世纪70年代末的石油危机更使发达国家出现了19—1982年长达3年的特大的经济危机。在后一次经济衰退中,整个西方陷入了通货膨胀和工业生产下跌的停滞膨胀,即经济滞胀。从11年到2003年美国出现的五次经济衰退都与油价大幅度上涨有关。除了13年、1980年衰退与油价上涨基本同步外,其他三次存在一定的滞后。

2004年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中高油价与高增长率并存,表明国际油价飙升并没有像20 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那样给世界经济带来巨大冲击,甚至爆发衰退。原因一方面是以美国为首的占世界经济最大部分的发达国家,经济正处于复苏的上升期,消费出现新热潮,投资显著增多,因而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石油消费大国通过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用替代能源等节能措施,降低了经济发展对石油的依存度。

10—2003年美国原油进口实际价格与经济衰退的对应关系(美国能源部等,2002年)

但是,油价飙升仍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首先,它抑制了世界经济的发展速度。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每桶石油的价格上涨5美元并持续一两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就将减少0.3%,同时,油价上涨还带动了航空、交通运输、冶金、化工等高能耗行业成本或产品成本上升。其次,高油价还使全球通货膨胀有死灰复燃之势,股市和汇市也动荡不已。

值得关注的是,高油价困扰了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高油价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冲击要比对美国、日本和欧元区经济的影响更严重。据国际能源机构估计,如果油价每桶上涨10美元并保持下去,一年内美国、日本和欧元区经济增长率将分别下降0.3、0.4和0.5个百分点,而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将下降0.8个百分点。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受高油价更大冲击的原因在于对原油需求持续高速增长和能源利用的低效率。美国能源部预计,从2001—2025年,全球原油需求量年均将增长1.9%,其中亚洲发展中国家的需求量年均增长率将高达3.2%,增幅大大高于美国的1.5%、日本的0.3%和西欧的0.5%。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是亚洲发展中国家原油需求旺盛的主要原因。发达国家不断将制造业生产转移到亚洲地区,也增大了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原油需求。亚洲发展中国家能源利用效率低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这些因素使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抗高油价的能力比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经济低得多。其二,通货膨胀率急剧上升。到目前为止,高油价还没有使亚洲经济增长步伐明显放慢,但据一些亚洲国家公布的统计数据,高油价导致通货膨胀的压力已显著增大。因而,如果油价长期居高不下,亚洲经济有陷入“滞胀”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