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产妇月子食谱推荐:麻油猪心汤

2.宜宾特产

3.古代的人吃油吗?

产妇月子食谱推荐:麻油猪心汤

么乃香芝麻油价格_纯芝麻香油多少钱一斤

麻油猪心汤的做法 准备食材: 猪心150克 月乃汤200毫升 黑麻油30毫升 带皮老姜4片 1、猪心洗净,切1公分厚的片 2、老姜连皮切薄片;黑麻油入锅大火加热 3、放入老姜,转小火,爆香至姜片皱褐而不焦黑 4、转大火,放入猪心炒至变色 5、放入月乃汤煮开,马上关火,趁热吃 烹饪小窍门: 清理猪心是一个技术活,如果清理不干净,吃起来就会有异味,影响人们的口感,可将猪心先用清水洗净外表面,然后用刀沿着猪心的大血管划开至底,会发现里面有很多血块,把血管都划通,取出血块,再用清水洗净即可备用。 营养小贴士: 猪心含有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维生素B1、维 生素B2、维生素c以及烟酸等,这对加强心肌营养,增强心肌收缩力有很大的作用。 芝麻油中含丰富的维生素E,具有促进细胞分裂和延缓衰老的功能。此外,芝麻油被称为动脉血管的清道夫,有利于润肤、祛斑和提高视力,因此最有益于中老年人延缓衰老;芝麻油可阻止体内产生过氧化脂质,从而维持细胞膜的完整和功能正常,也可防止体内其他成分受到脂质过氧化物的伤害,还可减少体内脂质的积累,对软化血管和保持血管弹性均有较好的效果。

宜宾特产

宜宾有什么特产啊?

芽 菜 四川四大名菜之一,亦名“叙府芽菜”,是与“涪陵榨菜”、“南充冬菜”、“内江大头菜”齐名的四川四大腌菜之一,始创于清道光中(约1838年前后),以鲜青菜剖丝,晾至余叶渐枯,再配以作料腌制而成。

主要特点是香、脆、甜、嫩、味美可口。常用以作油酥鸭、烧白(扣肉)、燃面等食品佐料,亦可作 成其他荤素菜肴,且为熬汤之不可缺少的配料。

解放前,“杨洪兴酱园”生产的“五香芽菜”曾远销昆明、港澳及东南亚。宜宾芽菜1982年评为四川省优质产品,1985年评为全国优质产品。

近年,经过精加工的“碎米芽菜”,以其质量上乘、方便隆重而深受群众喜爱。宜宾燃面闻名四川,让人流口水。

宜宾红茶 宜宾红茶为我国著名的三大功夫茶之一,与“祈红”,“滇红”齐名。宜宾红茶主要有两种,一为四川功夫红茶,其特点是生产季节早、摘细嫩、做工细致。

尤以早白尖一级功夫红茶品质最佳,素以“条索紧细、色泽乌润、香气鲜爽、滋味醇厚、汤色红艳、叶底红匀”驰名国际,50年代即在英国伦敦等国际市场上获得好评,1985年获世界食品金质奖。“节日之夜”()、“宫殿牌”(四级)在国外信誉良好,现畅销欧、美、澳、非各大洲,持久不衰。

一为红碎茶,乃鲜嫩茶叶经揉紧切碎而成为匀整的颗粒状,其特点是“颗粒紧结匀齐、色泽鲜、香气浓、汤色红艳、滋味特醇”。1986年,在第25届世界食品评选会上获银质奖,畅销英、美、法、澳、新加坡、巴基斯坦、日本、苏丹、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在宜宾地区现有100余种出口商品中,宜宾红茶是最大宗、最稳定、创汇最多的传统产品,1952年至1985年累计出口57-92万担。同时,其产量和出口创汇均居四川同类产品首位。

名酒 五粮液,中国名酒,多次荣获国内与国际金奖,产量与销售额居中国酒业之冠。 叙府酒,叙府大曲(国家银奖)、尖庄曲酒、麟泉特曲、泸香大曲为宜宾五大名酒。

高洲酒业、红楼梦酒、光明酒业等酒类在省内外也有较高知名度。 石磨芝麻油 石磨芝麻油: 是宜宾著名传统特产,历史悠久,早在本世纪初就扬名全国,其用优质芝麻,经筛选淘净,在锅内文火炒酥,用石磨磨成酱坯,按一定比例加开水搅拌而成,色泽橙黄红亮,粘质纯净,香飘四溢,满座生香,被人们誉为“滴口香”。

竹工艺品 宜宾市竹簧、竹雕、竹编等生产始于元、明,取材精良,工艺细腻,式样新颖,描绘传神,具有地方特色和生活情趣。因此扬名中外,曾多次进入宫庭。

1919 年巴拿马世博会上,江安竹簧工艺品有 5 件荣获金奖。今竹工艺品有 6大类300多个品种。

包括工艺竹家具,工艺日用品,民族工艺品,旅游纪念品、儿童玩具等。远销国内外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

主要产地是长宁、江安。长宁竹工艺品、竹日用品、竹根雕,江安竹簧、竹雕、竹编,尤其以狮头工艺竹筷闻名。

其次,兴文、筠连、宜宾也有竹编、竹工艺品生产。 水 果 宜宾是中国夏橙主要产地。

江安伏令夏橙皮薄汁多,酸甜适度,畅销世界许多地区。所产红桔味甜性温,还有血橙、脐橙、锦橙等优良品种。

桐梓镇的藤梨,赶场山李子都是一大绝。 屏山椪柑 宜宾屏山县所在江沿岸独特的气候特征,这里独具特色的丰富热和亚非带气候属性,酿成了屏山椪柑的优良品质,椪柑果面橙黄、光滑、皮薄、籽少、质脆、甚甜、清香、汁多。

成为川内椪柑、龙眼等水果生产的最佳区,特别是椪柑被省上专家誉为“屏山椪柑甲天府”。 宜宾燃面 宜宾人最喜爱吃面,常见的有,炖鸡面,涵鲜面,肥肠面,牛肉面,京酱面,口蘑面,三鲜面,辣鸡面,鳝鱼面,龙凤面。

其中燃面是宜宾最具特色的小吃,原名叙府燃面,早在清光绪年间,便开始有人经营。这种小吃选用本地优质水叶子面(水碱面)为主料,以宜宾黄芽菜、金平豆油,思坡醋,小磨麻油、芝麻、花生、核桃、辣椒、花椒、味精以及香葱等辅料,将面煮熟,捞起甩干,去除碱味,再按传统工艺加油佐料即成。

宜宾燃面特点是:松散红亮、香味扑鼻、辣麻相间。因其油重无水,引火即燃,故名燃面。

不仅本地人喜爱,就是中外游人也赞不绝口。 竹海名菜 以竹笋、竹荪蛋、竹荪菜、竹菌、竹海腊肉、竹筒豆花、竹筒竹、竹荪酒、竹泡菜等“竹”菜汇成的“全竹宴”。

可谓满桌皆是竹,无竹不成席,令人大开眼界、垂涎欲滴。 “全竹宴”共计有十多个大类100多个菜品,每一道菜都与“竹”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从竹的根菌,到竹笋、竹竿,再到竹的枝叶每一部分都得到充分利用。

“全竹宴”的各个大类又有许许多多的烹饪方法,根据厨师的技艺和消费者需求,可烧、炖、炒、烤、蒸、煲、烩、凉拌等等。 李庄白肉 李庄白肉选料精、火候准、佐料香,特别是刀工片制,堪称一绝。

成菜白肉把瘦均匀,晶莹剔透,每片长20厘米,宽10厘米,厚1至2毫米,肥而不腻,爽口化渣,无穷回味。 民间流传李庄白肉因周武王起兵伐纣,起义各路人马将身首断开的妖狐苏妲己割片蘸上蒜泥分而食之演变而来。

因其肉片薄而长,且用一支筷子裹而食之,名“裹脚肉”。抗日战争期间,在内迁翠屏区李庄的文化人陶孟建议下,“留芬”饭馆老板欣然接受建议,将“裹脚。

宜宾特产是什么

一、酒类

1、五粮液(名气最大,产量最大的持产)

2、梦酒

3、叙府酒

4、高州酒

5、故宫液

6、华夏酒

7、竹海酒

8、竹荪酒

9、李庄白干

10、杞酒

二、茶叶

1、屏山炒靑

2、宜宾早茶

3、叙府龙芽

4、龙湖翠

5、早白尖

6、川红功夫(峨嵋牌,金江牌)

7、筠连苦丁茶

8、南路边茶(康砖,青砖)

9、鹿鸣茶

10、菊花苦丁茶 (章堂牌,张扬牌)

11、珠兰花茶(七仙湖牌,早白尖牌)

12、老林茶

13、虫茶

三、竹类

1、竹笋

2、竹荪

3、竹荪蛋

4、竹雕

5、竹簧 (江安竹簧如笔筒,茶叶盒等)

6、竹工艺品 (竹编等)

7、竹制品 (竹椅,空心凉板等)

8、竹纤维制品(袜子, *** 等)

四、畜禽类

1、屏山老腊肉

2、竹海老腊肉

3、天才腌腊肉

4、香肠 (杨氏00一,魏氏,川味等)

5、沙河板鸭

6、南溪白鹅肉干 (近年新产品)

7、兰香斋牛肉 (熏肉,金丝牛肉等)

8、糟蛋(鸿泰食品)

9、蝶式腊猪头

10、琵琶冬腿(猪腿肉)

11、兴文山地乌骨鸡

五、粮油类

1、南溪豆腐干

2、叙府小磨麻油

3、红桥磕粉

4、何老幺花生

5、合什花生

6、硕飨花生

7、珙县黑花生(近年才有)

8、羊田粉条

9、高县晒面

10、宜宾千张

11、沙河豆腐

12、合什手工面

13、宜宾水面

14、王场豆腐干

15、象鼻豆筋

16、高县牛骨头米(落润锅圈岩)

17、宜宾芽菜

六、果蔬类

1、屏山碰柑

2、凉姜葡萄

3、南溪金竹西瓜

4、江安夏橙

5、长宁梨

6、大窝柚

7、宜宾大头菜

8、宜宾干豆豉 (米,粑)

9、宜宾水豆豉

10、宜宾红豆腐

11、筠连糟黄瓜

12、江安李子

13、苦笋

七、名小吃类

1、宜宾燃面 (分布最广最有特色的特产)

2、高县鸭儿粑

3、红桥猪儿粑

4、洛表猪儿粑

5、屏山浑水粑(苞谷粑)

6、宜宾附油黄粑

7、宜宾竹叶小黄粑

8、淑德洒淇玛

9、葡萄井凉糕

10、李庄白糕

11、柏溪潮糕

12、柏溪绿豆糕

13、宜宾炖鸡面

14、兴文大抄手

15、筠连水粉

16、龙须蛋面

17、鸡丝豆腐脑

18、宜宾清明草粑

19、宜宾饴糖(麻汤)

八、餐饮类

1、宜宾河鲜(渔船)

2、黄沙鱼火锅

3、沙河豆腐宴

4、长宁竹珍宴

5、双合千张

6、红烧鹅

7、高县土火锅

8、李庄白肉

9、宜宾风肉

10 、嘉阳怪味鸡

11、民生九里香火锅

九、其它

1、屏山套醋

2、思玻醋

3、宜宾天麻

4、蕨粉

5、宜宾县黄樟油(占全国同类产品比例最大的特产--70%以上)

6、宜宾草席

7、屏山魔芋

宜宾特产是什么

一、酒类1、五粮液(名气最大,产量最大的持产) 2、梦酒3、叙府酒4、高州酒5、故宫液6、华夏酒7、竹海酒 8、竹荪酒9、李庄白干10、杞酒二、茶叶1、屏山炒靑2、宜宾早茶3、叙府龙芽4、龙湖翠5、早白尖6、川红功夫(峨嵋牌,金江牌)7、筠连苦丁茶8、南路边茶(康砖,青砖)9、鹿鸣茶10、菊花苦丁茶 (章堂牌,张扬牌)11、珠兰花茶(七仙湖牌,早白尖牌) 12、老林茶13、虫茶三、竹类1、竹笋2、竹荪3、竹荪蛋 4、竹雕5、竹簧 (江安竹簧如笔筒,茶叶盒等)6、竹工艺品 (竹编等)7、竹制品 (竹椅,空心凉板等) 8、竹纤维制品(袜子, *** 等)四、畜禽类1、屏山老腊肉2、竹海老腊肉3、天才腌腊肉4、香肠 (杨氏00一,魏氏,川味等)5、沙河板鸭6、南溪白鹅肉干 (近年新产品)7、兰香斋牛肉 (熏肉,金丝牛肉等)8、糟蛋(鸿泰食品) 9、蝶式腊猪头10、琵琶冬腿(猪腿肉)11、兴文山地乌骨鸡五、粮油类1、南溪豆腐干2、叙府小磨麻油3、红桥磕粉4、何老幺花生5、合什花生6、硕飨花生7、珙县黑花生(近年才有) 8、羊田粉条9、高县晒面10、宜宾千张11、沙河豆腐12、合什手工面13、宜宾水面14、王场豆腐干15、象鼻豆筋16、高县牛骨头米(落润锅圈岩)17、宜宾芽菜六、果蔬类1、屏山碰柑2、凉姜葡萄3、南溪金竹西瓜4、江安夏橙5、长宁梨6、大窝柚7、宜宾大头菜 8、宜宾干豆豉 (米,粑) 9、宜宾水豆豉10、宜宾红豆腐11、筠连糟黄瓜12、江安李子13、苦笋七、名小吃类1、宜宾燃面 (分布最广最有特色的特产) 2、高县鸭儿粑3、红桥猪儿粑4、洛表猪儿粑5、屏山浑水粑(苞谷粑)6、宜宾附油黄粑7、宜宾竹叶小黄粑8、淑德洒淇玛9、葡萄井凉糕10、李庄白糕11、柏溪潮糕12、柏溪绿豆糕13、宜宾炖鸡面14、兴文大抄手15、筠连水粉16、龙须蛋面17、鸡丝豆腐脑18、宜宾清明草粑19、宜宾饴糖(麻汤)八、餐饮类1、宜宾河鲜(渔船)2、黄沙鱼火锅3、沙河豆腐宴4、长宁竹珍宴5、双合千张6、红烧鹅7、高县土火锅8、李庄白肉9、宜宾风肉10 、嘉阳怪味鸡11、民生九里香火锅九、其它1、屏山套醋2、思玻醋3、宜宾天麻4、蕨粉5、宜宾县黄樟油(占全国同类产品比例最大的特产--70%以上)6、宜宾草席7、屏山魔芋。

请问宜宾的特产是什么

先从小吃开始:宜宾的燃面,红桥的猪儿粑,洛表的鸭儿粑,沙河的豆腐,双河的凉糕,钧连的水粉,李庄的白肉,南溪的豆腐干,柏溪的潮糕。如果你想吃正综的,就去前面的地名吃。不是的话宜宾市区里面都可以买得到来吃的。还有像什么怪味鸡啊什么的都是已经吃不到正综的我就不说了。

然后就是特产或者是独有的嘛:“五粮液”知道吧(品种有点多哈,选其中任何一个或一些都算是特产),就是宜宾的,还有就是宜宾素有“全国天然油樟植物园”的称誉,境内出产全国名特优经济林木—一油樟树;是目前全国保存和发展最好的天然香料油源,油樟油产量占全国的75%。宜宾市能源矿产富集配套;具有建设和发展以酿酒为特色的食品及化工、化纤、造纸、能源、建材等支柱产业的显著优势。这应给也算是他的特产嘛!!

宜宾特产有哪些

宜宾芽菜是四川四大名菜之一,以鲜青菜剖丝,晾至余叶渐枯,再配以作料腌制而成。经过精加工的“碎米芽菜”,以其质量上乘、方便隆重而深受群众喜爱。 石磨芝麻油:是宜宾著名传统特产,用优质芝麻,经筛选淘净,在锅内文火炒酥,用石磨磨成酱坯,按一定比例加开水搅拌而成,色泽橙黄红亮,粘质纯净,香飘四溢,满座生香,被人们誉为“滴口香”。 竹工艺品竹簧、竹雕、竹编等生产始于元、明,取材精良,工艺细腻,式样新颖,描绘传神,具有地方特色和生活情趣。江安伏令水果夏橙皮薄汁多,酸甜适度,畅销世界许多地区。屏山县椪柑果面橙黄、光滑、皮薄、籽少、质脆、甚甜、清香、汁多。 宜宾燃面清晨的宜宾是宁静而祥和的。当初升的太阳在天边露脸的时候,整个城市还在沉睡之中。然而,大街小巷面馆里的伙计们可不能偷懒睡觉,他们早早起来,打扫店铺卫生,用大铁锅烧开水,准备葱、芽菜、花生米等佐料,好迎接第一批顾客的到来。宜宾人早晨有吃面条的习惯,宜宾面条的臊子花色也是非常丰富的,有牛肉、肥肠、三鲜、排骨、口、杂酱等一二十个品种。其中最为出名的便是燃面了,宜宾燃面原名叙府燃面,旧称油条面,早在清朝光绪年间便开始有人经营,是宜宾传统的名小吃。

宜宾燃面原名叙府燃面,旧称油条面它选用本地优质面条为主料,以宜宾芽菜、小磨麻油、鲜板化油、八角、山奈、芝麻、花生、核桃、金条辣椒、上等花椒、味精以及香葱、豌豆尖或菠菜叶等辅料,将面煮熟,捞起甩干,去除碱味,再按传统工艺加油佐料即成。但见面条松散红亮、香味扑鼻、辣麻相间、味美爽口,不愧为巴蜀一绝!又因其油重无水,引火即燃,故名燃面。五粮液用小麦、大米、玉米、高粱、糯米5种粮食发酵酿制而成,在中国浓香型酒中独树一帜,香气悠久,滋味醇厚,进口甘美,入喉净爽,各味谐调,恰到好处。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宜宾姚氏家族私坊酿制,用玉米、大米、高粱、糯米、荞子五种粮食酿造的“姚子雪曲”是五粮液最成熟的雏形。到了公元1368年,宜宾人陈氏继承了姚氏产业,总结出陈氏秘方,时称“杂粮酒”,后由晚清举人杨惠泉改名为“五粮液”。其它品种有:梦酒,叙府酒,高州酒,故宫液,华夏酒,竹海酒 ,竹荪酒,李庄白干,杞酒。南溪豆腐干将地产优质大豆水磨提取豆浆后煮浆、过滤、点浆、蹲脑、破脑、上榨、加压成型、白胚冷却、白胚造型、过碱、清洗、烘烤、杀菌;根据不同风味,添加酱油、八角、山奈、胡椒、丁香、茴香、桂皮、香果、红寇、白寇等三十余种配料卤制后排酸;烘烤、冷却后拌料调味;其质地密实、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咸淡适口、易于消化、老少皆宜。宜宾红茶宜宾红茶为我国著名的三大功夫茶之一,与“祈红”,“滇红”齐名。宜宾红茶主要有两种,一为四川功夫红茶,其特点是生产季节早、摘细嫩、做工细致。尤以早白尖一级功夫红茶品质最佳,素以“条索紧细、色泽乌润、香气鲜爽、滋味醇厚、汤色红艳、叶底红匀”驰名国际,50年代即在英国伦敦等国际市场上获得好评,1985年获世界食品金质奖。“节日之夜”()、“宫殿牌”(四级)在国外信誉良好,现畅销欧、美、澳、非各大洲,持久不衰。一为红碎茶,乃鲜嫩茶叶经揉紧切碎而成为匀整的颗粒状,其特点是“颗粒紧结匀齐、色泽鲜、香气浓、汤色红艳、滋味特醇”。1986年,在第25届世界食品评选会上获银质奖,畅销英、美、法、澳、新加坡、巴基斯坦、日本、苏丹、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在宜宾地区现有100余种出口商品中,宜宾红茶是最大宗、最稳定、创汇最多的传统产品,1952年至1985年累计出口57-92万担。同时,其产量和出口创汇均居四川同类产品首位。

十大宜宾特产,宜宾特产有哪些可带走

宜宾五粮液 :据专家鉴定,宜宾五粮液酒窑是明代开酿的遗物,距今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五粮粹是浓香型白酒巴,其特点是:香气扑鼻,入口柔和甘美,入喉净爽,饭后余香不尽。宜宾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为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宜宾县、南溪县、江安县、长宁县、高县、珙县、筠连县、兴文县、屏山县等9县1区现辖行政区域。

筠连红茶:种植历史悠久,据《中国茶叶通史》记载:“筠连产茶的悠久历史可上溯至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早在唐代就是四川的重点产茶区之一”。

南溪豆腐干 :早在2007年,南溪豆腐干制作工艺已被列入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南溪豆腐干制作技艺已纳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宜宾的特产有哪些?

宜宾地处川、黔、滇三省的交界,岷江和江在这里汇流而成长江,这样的地理特征和水系分布,促成了宜宾丰富的物产。

竹工艺

竹工艺蜀南竹海的竹工艺久负盛誉,至今已拥有竹簧、竹筷、竹筒、竹根雕、竹编、竹家具、竹建筑等七大类数午种工艺产品。此外,江安李子、江安磕粉、夏橙、竹笋与竹荪等也是当地有名的特产。

宜宾红茶

宜宾红茶早白尖一级功夫红茶品质最佳,素以“条索紧细、色泽乌润、香气鲜爽、滋味醇厚、汤色红艳、叶底红匀”驰名国际。在宜宾地区现有100余种出口商品中,宜宾红茶是最大宗、最稳定、创汇最多的传统产品。

金丝牛肉

金丝牛肉金丝牛肉是宜宾传统产品之一,它用传统工艺,严格选料,精制加工而成;具有形似蚕丝色似珠砂油亮光洁芳香扑鼻绵软可口回味悠长等特点,可以佐酒辅膳。

该答案来自百度旅游官方网站

四川宜宾特产有什么?

屏山套醋

产于屏山县,原名屏山晒醋,又名药曲味醋。它问世于清乾隆年间。它以大米麸皮和平共处108味草药制而成。屏山套醋色泽棕红,酸而柔醇,爽口回味,异香扑鼻,久存不变。此醋既可烹饪调味,又可代茶汤小酌。它有沁人脾胃、解烦渴、消饱胀、增进食欲之功,还有降血压、止咳嗽、去感冒时疫之效。故屏山套醋闻名遐迩,被人们誉为“金浆之露”

屏山套醋为四川省宜宾市特产,产于四川省屏山县,原名屏山晒醋,又名药曲味醋。屏山套醋问世于清乾隆年间,为太洪寺高僧所创制。屏山套醋以大米麸皮及一百多味草药为原料精制而成,色泽棕红,酸而柔醇,异香浓郁,营养丰富,久存不变。屏山套醋有温脾健胃、去烦解渴、消饱胀、增食欲、降血压、止咳嗽等功效,被人们誉为“金浆之露”。

宜宾红茶

宜宾红茶为我国著名的三大功夫茶之一,与“祈红”,“滇红”齐名。宜宾红茶主要有两种,一为四川功夫红茶,其特点是生产季节早、摘细嫩、做工细致。尤以早白尖一级功夫红茶品质最佳,素以“条索紧细、色泽乌润、香气鲜爽、滋味醇厚、汤色红艳、叶底红匀”驰名国际,50年代即在英国伦敦等国际市场上获得好评,1985年获世界食品金质奖。“节日之夜”()、“宫殿牌”(四级)在国外信誉良好,现畅销欧、美、澳、非各大洲,持久不衰。一为红碎茶,乃鲜嫩茶叶经揉紧切碎而成为匀整的颗粒状,其特点是“颗粒紧结匀齐、色泽鲜、香气浓、汤色红艳、滋味特醇”。1986年,在第25届世界食品评选会上获银质奖,畅销英、美、法、澳、新加坡、巴基斯坦、日本、苏丹、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在宜宾地区现有100余种出口商品中,宜宾红茶是最大宗、最稳定、创汇最多的传统产品,1952年至1985年累计出口57-92万担。同时,其产量和出口创汇均居四川同类产品首位。

芽菜

宜宾芽菜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产地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的共同影响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味:香、甜、脆、嫩、鲜,并得以代代相传成为四川家喻户晓的传统酱腌菜。

文化典故

宜宾芽菜是著名的四川“四大名菜”之一,是宜宾的特产,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可考资料清嘉庆《叙州府志。物产》中记载:“葱韭蒜。。青菜蔓菁。..各厅县志皆有。”说明当时做为芽菜的原料——青菜已经有较为广泛的种植了。

五粮液

五粮液原名“杂粮酒”,用饭米、糯米、玉米、高粱、小麦五种粮 *** 心酿制而成。1916年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名酒金质奖。1929年,清代举人杨惠泉嫌其名不雅,便改名为“五粮液”。据专家鉴定,宜宾五粮液酒窑是明代开酿的遗物,距今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五粮粹是浓香型白酒巴,其特点是:香气扑鼻,入口柔和甘美,入喉净爽,饭后余香不尽。

宜宾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为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宜宾县、南溪县、江安县、长宁县、高县、珙县、筠连县、兴文县、屏山县等9县1区现辖行政区域

该答案来自南北游旅行网官方网站

宜宾特产吃的有哪些

宜宾夏橙,宜宾是中国夏橙主要产地。

江安伏令夏橙皮薄汁多,酸甜适度,畅销世界许多地区。所产红桔味甜性温,还有血橙、脐橙、锦橙等优良品种。

桐梓镇的藤梨,赶场山李子都是一大绝。宜宾荔枝,史载宜宾古代盛产荔枝,棘人以荔枝为业。

离宜宾县城约15公里有打鱼村打鱼社,有大小五棵荔枝树。其中荔枝沟有姐妹树,经西南农学院专家早期鉴定为唐代以前种植,世代传为贡荔。

现逾千年仍枝繁叶茂,大的干周5.6米,高16米。屏山椪柑,宜宾屏山县所在江沿岸独特的气候特征,这里独具特色的丰富热和亚非带气候属性,酿成了屏山椪柑的优良品质,椪柑果面橙黄、光滑、皮薄、籽少、质脆、甚甜、清香、汁多。

宜宾燃面,宜宾燃面早在清光绪年间,便开始有人经营。为中华名优特色小吃,驰名中外。

宜宾人最喜爱吃面,常见的有,炖鸡面,咸鲜面,肥肠面,牛肉面,京酱面,口蘑面,三鲜面,辣鸡面,鳝鱼面,龙凤面。其中燃面是宜宾最具特色的小吃,原名叙府燃面,早在清光绪年间,便开始有人经营。

2010年7月25日,被正式确定为翠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竹海名菜,以竹笋、竹荪蛋、竹荪菜、竹菌、竹海腊肉、竹筒豆花、竹筒竹、竹荪酒、竹泡菜等“竹”菜汇成的“全竹宴”。

可谓满桌皆是竹,无竹不成席,令人大开眼界、垂涎欲滴。李庄白肉,李庄白肉选料精、火候准、佐料香。

成菜白肉把瘦均匀,晶莹剔透,每片长20厘米,宽10厘米,厚1至2毫米。鸭儿粑,鸭儿粑,又名叶儿粑、少数人称猪儿粑,是宜宾著名小吃。

其主要原料为大米和糯米按一定的比例参杂在一起,经浸泡后,用传统石磨磨成粉,过掉多余水分,并手工揉搓至一定的柔软度备用。柏溪潮糕,四川宜宾“柏溪潮糕”又叫“柏溪糕点”为当地四大名吃之一,起源于清朝同治时期(公元1866年),截至2011年已有145年历史。

南溪豆腐干,位于中国四川南部万里长江第一县、文明古城南溪(已为南溪区),是生产豆腐干之传统企业,南溪豆腐干始于清光绪年间,截至2014年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芽菜,四川四大名菜之一,亦名“叙府芽菜”,是与“涪陵榨菜”、“南充冬菜”、“内江大头菜”齐名的四川四大腌菜之一,始创于清道光中(约1838年前后)宜宾芽菜1982年评为四川省优质产品,1985年评为中国优质产品。

宜宾糟蛋,叙府糟蛋为清同治中(1860年左右)今市郊菜坝乡张竹君所创制,是将鸭蛋浸泡于配好作料的醪糟甜酒汁中一至三年而成。其传统生产工艺要经过3个阶段和10道工序,主要品类有南糟蛋、大众糟蛋、陈年糟蛋三种。

宜宾兰香斋熏肉,兰香斋熏肉早在二三十年代就以其独特的美味,闻名于省内外,曾在成都花会上展销时,荣获奖状和奖牌,远销成才重庆宁波上海和东南亚等地。石磨芝麻肉,石磨芝麻油 是宜宾著名传统特产。

古代的人吃油吗?

食用油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仅提供人体所需要的脂肪,使食物美味可口,而且具有多种用途,使人离不开它。本文拟从其历史沿革、在饮食上的应用以及其他用途三方面来探讨和阐述我国古代食用油的概况。

一、我国古代食用油的历史沿革

我国古代的人们很早就知道油并食用了。相传我们的先祖黄帝得到一本名为《河图》的书,他不分昼夜地阅读,为解决晚上照明问题,便令部下一个叫力牧的人集树木果实来制造油,用丝绵做油芯,晚上点燃了来读书。但这只是传说而已,其实植物油的产生是较后的事情,人们最先知道并食用的是动物油。人类在懂得用火之后,在烧烤和使用器具烹饪肉类的过程中,产生脂肪析出的现象,经过长期实践,慢慢懂得了如何取得油及油的用途。

根据文献记载,我国在汉代以前人们食用的油均为动物油,称为“脂、膏”。脂膏二字均从肉会意,说明它们是从动物类肉中产生出来的。《说文》脂字云:“戴角者脂,无角者膏。”就是说,动物有角如牛羊之类,其油叫脂;无角如猪狗之类,其油叫膏。《周礼·冬官·梓人》:“天下之大兽五:脂者、膏者、裸者、羽者、鳞者。”汉郑玄注:“脂、牛羊属,膏、豚属。”这是用脂、膏来代指这两类动物。或从其形态来区别两者,凝固的称脂,液状的称膏。因此,古书中一般把未经煎炼的称为脂,经过煎炼的称为膏,由于煎炼过的动物油冷却后多呈糊状,故后来膏也兼指糊状物质。《礼记·内则》:“脂用葱,膏用薤。”郑注:“脂,肥凝者,释者曰膏。”脂由于所处动物体内部位的不同而有各种专称。《通俗文》:“脂在腰曰肪,在胃曰。”又云:“骨中脂曰髓。”《说文》:“膫、牛肠脂。”《礼记·内则》:“肝。”郑注:“,肠间脂。”脂膏有时也可以互相通用。《左传·成公十年》载晋景公有疾,秦良医缓诊断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即病入膏肓,无药可治。此膏即指心下脂。

夏商以前,由于文献记载语焉不详,其食用油的具体情况尚不甚清楚,然《楚辞·天间》:“冯珧利决,封豨是射,何献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即夏羿射杀一头大野猪,用其肉膏来祭祀天帝,但为何天帝不保佑他呢?用野猪油来祭神,而神是人们想象和造出来的,神的饮食习惯也就是人的饮食习惯。由此可以推测,人们最先食用的可能是的野兽油,畜牧业发生以后,人们也就自然食用家畜的油。据说,商朝末期暴君纣王作“炮烙之刑”,就是把脂膏涂在铜柱上,让“梦缘者”滑跌坠落到燃烧的炭火中以取乐。

周代,文献中有不少烹饪用膏的记载。《礼记·内则》记述“八珍”中“炮豚”的做法,其中有一道操作工序是“煎诸膏,膏必灭之,”即放进膏油中炸,膏油要完全浸没所炸之豚。《周礼·天官·应人》:“凡用禽兽,春行羔豚,膳膏香;夏行腒鱐,膳膏臊;秋行犊麤,膳膏腥;冬行鱻羽,膳膏膻”。(行:食用。羔:小羊。豚:乳猪。膏香:牛膏。膳:烹调。腒:干雉。鱐:干鱼。膏臊:狗膏。犊:小牛。麤:幼鹿。膏腥:猪膏。鱻:活鱼。羽:雁。膏膻:羊油。)这段话意思说食用肉类,春天吃羔羊乳猪,要用牛油烹调;夏天吃鸡干鱼干,用狗油烹调;秋天吃小牛幼鹿,用猪油烹调;冬天吃鲜鱼大雁,用羊油烹调。可见这时候人们己经对各种动物油的性质有所认识,因而强调某个季节、某种肉类要用哪一种动物油来烹饪效果才最好。大概这时期人们食用的动物油主要来源于饲养的家畜,如猪牛羊鸡犬之类,以及捕获的野兽和鱼、鸟等。“八珍”中的肝,用狼胸腔内的脂肪,狼非家畜,乃为猎物。

脂膏在日常生活中所需用量是较大的,汉代已有专门从事脂油买卖的商人。《史记·货殖列传》云:“贩脂,辱处也,而雍伯千金。”雍伯能以贩脂致富,其经营规模应当不小。

油字本为水名的专称,《说文》:“油水,出武陵孱陵西,东南入江。”此水大致在今湖北宜昌地区境内。由于油字又含有流动、光润的意义,在植物油出现之后,遂被作为脂油的意义使用,而逐渐失去其本义,随着植物油的广泛应用,油字才渐渐地作为动、植物油以及其他油类的通称。

植物油的获取约始于东汉。刘熙《释名·释饮食》:“柰油,捣柰实和以涂缯上,燥而发之.形似油也。杏油亦如之”(柰,今云苹果,王先谦认为柰实不闻可为油,奈乃枣字之误。见《释名疏证补》)。《齐民要术》卷四“枣油法”引郑玄曰:“枣油,捣枣实,和以涂缯上,燥而形似油也,乃成之。”这表明当时人们已经知道植物果实中含油,但其提取的方法及成品还是较简单和原始的。崔寔《四民月令》谓五月“以竿挂油衣,勿襞藏”(折叠)。油衣即涂油以防雨水的外衣,可能用的是植物油。汉代,芝麻(当时称胡麻)从西域传入中原地区,由于其含油量丰富,遂逐渐被广大人民所喜爱和食用。《四民月令》中多次提到种植、买卖胡麻,可见当时人们对胡麻的重视,也反映出当时胡麻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植物油初始时大概多用于点灯照明或作为战争中的燃烧物使用,传说中的力牧造油也反映了这种情况。芝麻油可能是植物油中最先大量出现并用来食用的。三国时期,人们已大量使用芝麻油了。《三国志·魏志·满宠传》载,东吴孙权攻魏合肥新城,魏将满宠“募壮士数十人,折松为炬,灌以麻油,从上风放火,烧贼攻具”。王隐《晋书》云晋“元康五年十月,武库火,焚累代之宝,检校,是工匠盗库中物,恐罪,乃投烛著麻膏中,火燃”。又载“齐王(司马)冏起义,孙秀多敛苇炬,益储麻油于殿省,为纵火具”。张华《博物志》载晋武帝“泰始中,武库火,积油所致”。这些记载中的麻油可能指芝麻油,均作燃烧品使用,其数量不在少数。王隐《晋书》上言麻膏,下言麻油,膏油互用。由此也可窥见油字渐渐代替脂膏作为通称的痕迹。

植物油的食用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可能就比较普遍了。据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当时已把芝麻油、荏子油和麻子油用于饮食烹调上,其书卷三“荏蓼第三十六”云:“荏子秋末成…… 收子压取油,可以煮饼。茬油色绿可爱,其气香美,煮饼亚胡麻油而胜麻子脂膏,麻子脂膏并有腥气”。书中叙述的诸种烹调方法、菜谱及用料中,有不少运用麻油、荏油以及猪、羊、牛等动物油的记载。当时食用的植物油中,以芝麻油最好。植物油中还有红蓝花子油,“既任车脂,亦堪为烛”(《齐民要术》卷五“种红蓝花桅子第五十二”)。这些动植物油除了烹调食物之外,还用于造烛、油布、发膏、面脂等等。植物油中的芸薹子油(今菜子油)可能也食用了。南朝梁元帝萧绎《别诗二首》有“三月桃花含面脂,五月新油好煎泽”之句,五月新油当为五月前后收获并新压榨出来的植物油。《齐民要术》卷三“种芥子及蜀芥、芸薹取子者,皆二、三月好雨泽时种,旱则畦种水浇,五月熟而收子,崔寔曰:六月大暑中伏后可收芥子。”芸薹子为五月收获,其油当即萧绎诗中的五月新油。

宋代,植物油的食用更加普遍,种类也有所增加。沈括《梦溪笔谈》云:“今之北人喜用麻油煎物,不问何物,皆用油煎。”庄季裕《鸡肋编》谓:“油通四方,可食与然(燃)者,惟胡麻为上,俗呼脂麻,言其性有八拗,谓雨暘时薄收,大旱方大熟,开花向下,结子向上,炒焦压榨才能生油,膏车则滑,钻针乃涩也。而河东食油,气臭,与荏子皆堪作雨衣。陕西又食杏仁、红蓝花子、蔓菁子油,亦以作灯,但粥,以熏目以致失明,今不闻为患。山东亦以苍耳子作油,此当治风有益。江湖少胡麻,多以桐油为灯,但烟浓污物,画像之类尤畏之,沾衣不可洗,以冬瓜涤之乃可去,色青而味甘,误食之,令人吐痢,饮酒或茶皆能荡涤,盖南方酒中多灰尔,尝有妇人误以膏发,粘结如椎,百治不能解,竟髡去之。又有旁毗子油,其根即乌药,村落人家以作膏火,其烟尤臭,故城市罕用。乌柏子油如脂,可灌烛,广南皆用,处、务州亦有。”文中所列举的植物油就有十一种,用于饮食者也有五六种之多。据史书记载,宋代岁赋之物有四类,其中一类为物产之品共六种:“五曰果、药、油、纸、薪、炭、漆、蜡”(《宋史》卷174《食货志》上·二)。又,卷178《食货志》下·八云“在京及畿肉油、炭、面、布、絮税并力胜钱并权免”。上引两条材料可见宋代油产数量相当可观,既充岁赋之物,又需上税。

明代,植物油的种类更多,系统的造油方法也见诸记载,对各种植物油的性质、食量、不同的功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天工开物》中“膏液·油品”: “凡油供馔食用者,胡麻(一名脂麻)、莱菔子、黄豆、菘菜子(一名)为上,苏麻(形似紫苏,粒大于胡麻)、芸薹子次之(江南名菜子)、子(其树高丈余,子如金樱子,去肉取仁)次之,苋菜子次之,仁(粒如胡荽子,剥取其皮,为律索用者)为下。燃灯则柏仁内水油为上,芸薹次之,亚麻子(陕西所种俗名壁虱脂麻,气恶不堪食)次之,棉花子次之,胡麻子次之(燃灯最易竭),桐油与柏混油为下(桐油毒气熏人,柏油连皮膜则冻结不清)。造烛则柏皮油为上,蓖麻子次之,柏混油每斤入白蜡冻结次之,白蜡冻结清油又次之,樟树子油又次之(其光不减,但有避香气者),冬青子油又次之(韶郡专用,嫌其油少,故列次)。北土广用牛油,则为下矣”。文中还详细记述了各种植物的出油率和造油法,其中有榨法又两镬煮取法即水代法、磨法、舂法等,基本具备了现代食用植物油的种类及造油法。

清代,花生油也作为食用油出现在我国人们的饮食及日常生活中,清檀萃《 滇海虞衡志》卷十谓:“落花生为南果中第一…… 宋元间与棉花、番瓜、红薯之类,粤估从海上诸国得其种归,种之…… 寻常杯灼,必资花生,故朝市至夜市,烂然星陈。若乃海滨滋生,以榨油为上,故自闽及粤,无不食花生油,且膏之为灯,供夜作,今已遍于海滨诸省,利至大。”谢国祯先生认为,此落花生乃指小花生,大花生当在明末清初才繁殖起来(《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上)。清朝中后期,据清朝《续文献通考》中“实业考·油业”记载,其时食用的植物油主要有:大豆类(包括黄豆、青豆、黑豆、褐豆、斑豆)、棉子、花生、芸薹、脂麻、亚麻、山茶、紫苏(即荏)、蓖麻、油桐、大茴香、胡桃等多种。

在我国历史上,自从植物油出现并应用于饮食和其他方面之后,并没有完全排斥动物油,两者并行不悖。但由于植物油种类多、产量大、用途广,因而其食用的比例越来越大,至今依然。

二、古代饮食生活中的用油

我国古代文献中所见的动物油都是可以食用的,植物油除少数品种由于含有毒素等诸原因不宜用于饮食之外,大多数也是可以食用的。食用油最主要的用途是用于食物的烹饪上。

前面已经论及,汉代以前不论食用均是动物没即脂膏。《礼记·内则》记载子侍父母、妇侍舅姑(公婆)的饮食其中一项便是“脂膏以膏之”。郑注:“谓用调和饮食也。”东汉张衡《 东京赋》:“升献六禽,时膳四膏”,都是指用脂膏烹调食物。

先秦食谱“八珍”是淳熬、淳母、炮豚、炮羊、捣珍、渍、熬、肝。淳熬是“煎醢加于陆稻上,沃之以膏”。淳母是“煎酿加于黍食上,沃之以膏”,即炸肉酱盖在煮熟的米饭或黍饭之上,再浇上煎好的熟膏油。炮豚、炮羊的做法是先将乳猪、羔羊裹上草拌泥置火上烧,再放进完全浸没的油中炸,捞出来后再置鼎中炖三天三夜,然后蘸上调好的酱醋来吃。肝是用狗(肠脂)包裹狗肝,置火上炙,再用米粉调成糊,与狼胸腔内的脂膏作为配料一起烹调(均见《礼记·内则》)。这五味是使用脂膏配上其他佐料以不同的烹调方式来制作的。

《齐民要术》中有不少烹调食物方法的记载,内中不少菜谱是运用油以煎、炒、蒸炸等方式加工而成。其《卷六·养鸡第五十九》云:“炒鸡子法,打破,著铜挡中搅,令黄白相杂,细擗葱白,下盐米、浑豉、麻油,炒之,甚香美。”这是油炒葱花鸡蛋。《卷八·蒸第七十七》记载各种蒸煲菜谱,如蒸熊、蒸豚、胡炮肉、裹蒸生鱼等,均详细记录了每味菜的用料、用油及具体操作方法和程序。蒸豚法:“好肥豚(乳猪)一头,洗净垢,煮令半熟,以豉汁渍之,生秫米一升,勿令近水,浓豆汁渍米,令**,炊作,复以豉汁洒之,细切姜桔皮各一升,葱白(三寸)四升,桔叶一升,合煮甑中,密覆,蒸两三炊久,复以猪膏三升合豉汁一升洒,便熟也。蒸熊、羊如豚法,稻亦如此”。蜜纯煎鱼,是先炊后以油炸:“用卿鱼,沿腹中,不鳞,苦酒蜜中半和盐渍鱼,一炊久出,膏油熬之,令赤浑,奠焉”。卷九“炙猪法”是先把猪置火上旋转烧烤,用清酒涂抹以发其色,然后用极白净之新鲜猪油(或用纯净麻油)涂抹使炙出的猪“色如琉拍,又类真金,入口则消,状若凌雪,含浆膏润,特异凡常”。这味烧猪做法,今南方仍有,可谓皮酥肉嫩,色味俱佳。“鸡鸭子饼”做法:“破写(泻)瓯中,少与盐,锅挡中膏油煎之,令成团,饼厚二分,全奠一”。这种做法今谓之煎荷包蛋。“素食”中所说的以油烹调蔬菜的花色品种更是五花八门,美不胜收,有汤类的葱韭汤,有油蒸油豉,油煎紫菜,还有薤后蒸、苏托、煲瓜瓤、煲菌、煲茄子等,而做汤菹法中所描述的作落、芫菁就犹如今天人们常说的麻油凉拌菜了。

以上仅是《 齐民要术》一书记载的饮食菜谱中用油举例,古代许多食经、食谱、菜谱中更有大量的记述,此从略。

油除用作烹饪肉食蔬菜之外,还可以作诸色油炸食品、糕饼、点心。馓子就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油炸食品之一。馓子古代又名粔籹、寒具、膏环等等,早在战国时期就开始出现了,《楚辞·招魂》:“粔籹蜜饵,用餦些”。意思是以蜜和以米面,用油熬煎作成。《齐民要术·膏环》:“用秫稻米屑,水蜜溲之,强浑如汤饼面,手搦围,可长八寸许,屈令两头相就,膏油煮之。”唐刘禹锡《寒具》诗云:“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褊夫人缠臂金。”十分形象地描述了寒具的做法、颜色和形状。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十五:“寒具即今之馓子也。以糯粉和面,入少盐,牵索扭捻成环钏之形,油煎食之。” 馓子,虽然在古代的不同时期,其原料、形状稍有不同,但其性质是一样的。油条,亦为传统油炸食品之一,其俗名油炸鬼。据说鬼乃桧之音变,桧指宋朝大奸臣秦桧,他陷害抗金名将岳飞,人们为了表达痛恨他的心情,捏了两个面人,象征秦桧与其妻王氏,把面人粘合在一起放到油锅中炸,取名油炸桧(鬼)。最迟自宋代以来,油条就成为我国南北皆然的油炸食品。制作糕饼、点心,大都离不开脂油。《释名·释饮食》“髓饼”王先谦疏证补:“《御览》引《杂五行书》云:《食经》有髓饼法,以髓脂合和面。”《齐民要术》卷七饼法:“髓饼法:以髓脂、蜜合和面,厚四五分,广六七寸,便著胡饼炉中令熟,勿令反复,饼肥美,可经久。”这犹如猪油饼或南方的“鸡仔饼”一类食品。《齐民要术》中还有油炸的截饼、餢、粉饼等等。元周同斋《武林旧事》中有猪胰胡饼、油酥饼。宋吴氏《中馈录》做酥饼需“油酥四两,蜜一两,白面一斤,搜成剂入印作饼,上炉,或用猪油亦可,蜜用二两尤好”。其他点心还有“油铁儿”、“酥儿印”、“糖薄脆”等等。《齐民要术》卷九引述《食次》记载的“白茧糖”、“黄茧糖”就与如今的油炸点心“中果”(北京称江米条)十分相似。

三、食用油的其他一些用途

食用油由于其为脂肪物质,具有易燃、隔水、润滑等功能,因此,在古代除主要应用于饮食上之外,在日常生活中还广泛应用。下面列举一些主要用途。

1.燃烧,用于点灯照明,制造蜡烛。《史记·秦始皇本纪》 说郦山陵冢中“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汉书·陈汤传》云汉成帝时营建昌陵,“卒徒工庸以巨万数,至燃脂火夜作”,即夜间施工燃烧脂油为炬作照明。东汉桓谭《桓子新论·祛蔽》中以油灯燃烧的火焰来比喻人的性命,“灯烛尽则益其脂易其烛…… 犹火之随脂烛多少长短为迟速矣”。人若想健康长寿就要像点油灯一样,时时注意添油换灶,爱护备至。《齐民要术》中以油作烛者,如胡麻油“足供美烛之费”(卷二·种麻子第九)。荏子油“又可以为烛”(卷三·在寥·第二十六)。红蓝花子油“亦堪为烛”(卷五· 种红蓝花桅子第五十三)。卷三· 杂说· 第三十作蜡烛法:“蒲熟时,多收蒲苔,削肥松大如指,以为心,烂布缠之,融羊牛脂,灌于蒲苔中,宛转于板上,桵令圆平,更灌更展,粗细足便止,融蜡灌之,足得供事,其省功十倍也。”唐韩愈《进学解》:“焚膏油以断冕,恒兀兀以穷年。”这些都是以脂油作点灯照明或造烛的记载。本文第一部分引《鸡肋编》、《天工开物》的几段文字也可看到关于燃灯及造烛用油及其品种、性质、优劣的叙述。

古代战争常运用火攻或防守拒敌,油常作为燃烧物品使用。《墨子·旗帜·第六十九》:“凡守城之法,石有积,樵薪有积,管茅有积,藿苇有积,木有积,炭有积,沙有积,松柏有积,蓬艾有积,麻脂有积,金铁有积,粟米有积。”积樵薪管茅藿苇麻脂等物就是准备以火拒敌,积沙石诸物又是防备对方以火攻城时作灭火用品。前面引述魏将满宠用火炬浇上麻油焚烧东吴孙权攻城器具,也是一例。

2.制作防水、防雨用具。《释名》中所说的柰油、杏油均用来制作油缯,即一种涤油织物,其过程是把柰仁、杏仁捣烂敷在缯上,待干燥后去掉渣滓,缯便光滑如油。《四民月令》有油衣,可见我国以油制作防雨用具很早就有了。《齐民要术》中有用麻油、荏油涂帛作油布、油衣。唐孙思邈《千金食治》也说荏油可作油衣。《梦溪笔谈》谓油、荏油“皆堪作雨衣”。唐冯贽《屋龙更衣》说饶子卿“隐庐山康王谷,无瓦屋,代以茅茨…… 或时雨湿致漏,则以油幄承梁,坐于其下”。此为涂了油的帐篷(《云仙杂记》二)。宋陈师道《马上占呈立之诗》“转就邻家借油盖,始知公是最闲人”(《后山集》八)。油盖即油伞。《梦溪笔谈》中记载的还有油纸扇。油不沾水,利用它这一功能制作各种防水用具,是油的又一用途。

3.使用于造船上。《三国志·魏志·夏侯尚传》说夏侯尚于黄初三年与东吴诸葛谨在江陵交战,两军隔江对阵,双方战船在江中对峙,“尚夜多持油船,将步骑万余人,于下流潜渡,攻谨诸军,夹江烧其舟船,水陆并攻,破之”。这种油船,是用油涤过的船,由于船体上了油,不吸水,故船身自重轻,行驶疾速,还能经久不腐。《天工开物》舟车第九“漕舫”谓“凡船板合隙缝,以白麻斫絮为筋,钝凿报入,然后筛过细石灰,和桐油舂杵成团调艌”。此即使用麻絮和油灰腻合船板缝隙以防进水。

4.车子的润滑剂。古代战争,交通乘御多籍以车,脂油又是车乘中轮轴的润滑剂。《周礼·春官》有“巾车”之官职,《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巾车脂辖”,即巾车负责以膏油涂于车辖,使其不锈且转动滑利。《释名·释车》:“輠,裹也,裹轵头也”。王先谦云:“輠即说文槗,盛膏器,为轵之小穿,有膏则滑泽而谷利转,故车有盛膏器”(《释名疏证补》卷七)。《史记·墨子荀卿列传》记载齐人赞谆于髡为“炙谷过”,即以炙谷槗其膏油不断流出来喻其善于议论,滔滔不绝,也有谓其随机应变、滑头之意。

5.制作护肤、化妆用品。《诗·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这是一位妇女在丈夫东行,远离自己之后的独白,诗中说:乱蓬蓬的头发并非是没有膏油来涂抹,而是你不在身边,我为谁打扮呢?膏沐,就是用油脂作发油。至今南方山区农村妇女常以某种植物油(如茶油)作发油来使用。《齐民要术》合香泽法:“好清酒以浸香,鸡舌香、霍香、苜蓿、泽兰香四种,以新绵裹而浸之,用胡麻油两分,猪脂一分,内铜铛中,即以浸香酒和之,煎数沸后,便缓火微煎,然后下所浸香煎,缓火至暮,水尽沸定乃熟。”这是四香发膏。又,合面脂法:“用牛髓,牛髓少者,用牛脂和之,若无髓,空用脂亦得也,温酒浸丁香藿香二种,浸法如煎泽法,煎法一同合泽,亦著青蒿以发色。”这是丁香型护肤脂。“若作唇脂者,以熟脂和之,清油裹之。”这就已经是古代的口红了。

6.药用。用脂油或配合其他药物来治疗疾病,尤其用于治疗皮肤病。《齐民要术》卷六列举许多治疗家畜的药方,其中不少就是直接运用脂油或以脂油配药的。治马疥方:“用雄黄头发二物,以腊月猪脂煎之,令发消,以搏揩疥令赤,及热涂之,即愈也。”又方:“烧柏脂涂之,良。”治牛虱方:“以胡麻油涂之即愈,猪脂亦得,凡六畜虱,脂涂皆愈。”等等。唐孙思邀《千金食治》中用来治疗疾病的药方中使用的便有胡麻油、麋脂、白鹅脂、鹜(鸭)脂、雁脂等等。元忽思慧《食疗方》中有“羊蜜膏”,是用熟羊油、羊髓、白沙蜜、生姜汁、生地黄汁合成。“治虚劳、腰疼、咳嗽、肺瘘、骨蒸”等等。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更有许多运用各种脂油来治病的详细记述。

7.其他用途。用油脂涂抹陶器内壁以防渗漏。《齐民要术》 卷七·涂瓮·第六十三:“凡瓮无问大小,皆须涂治…… 新出窑及热脂涂者,大良。若市买者,先宜涂治,勿使盛水,涂法:掘地为小圆坑,生炭于坑中,合瓮口于坑上而熏之,数数以手摸之,热灼人手,便下写(泻)热脂于瓮中,徊转浊流(缓缓流动),极令周匝,脂不复渗乃止。牛羊脂为第一好,猪脂亦得,俗人用麻子脂者,误人耳,若脂不浊流,一直遍拭之,亦不免津(渗漏)。”用油料未完全燃烧的烟灰来制墨。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十:“迩来墨工以水槽盛水,中列粗碗,燃以桐油,上复覆以一碗,令人埽煤,和以牛胶,揉成之。”《天工开物》中记载用桐油、菜子油、猪油烧烟制墨,但比例较小,多以烧松烟来制取。到了清代,据清朝《续文献通考·实业考·油业》记载,当时还利用各种动植物油来制造肥皂、油画绘料、漆、人造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