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以汉朝为例十两黄金换多少银子

2.古代的一两黄金有多重?

3.史书多言西汉“多金”,那史书中记载的西汉巨量黄金最后去哪了?

4.汉朝的时候说拨款黄金一千斤是说真的黄金么

古代以汉朝为例十两黄金换多少银子

批发汉朝赤金价格多少-批发汉朝赤金价格

汉代,由于出产少,银子不是主要的流通货币,一般作为奢侈品的原料用来打制器皿。

汉初,已有各种形状的银铸币继续使用,只是不如用金之多。西汉曾有过无字银铤,“中元二年(前148年)银铤”及银砖等物。汉武元狩四年(前119年),因对匈奴用兵,财政因难,根据张汤建议,在发行白鹿皮币的同时,用少府积存韵银锡,铸造白金三品。以银锡合金为币材,质色纯白,因武帝获白麟,认为是天降祥瑞,用白金的白色来应白麟的白。古金三品如下:

圆形龙币,又名白选、白馔、圆形而有龙纹,重八两,值三千。

方形马币,方形而有马纹,重六两,值五百。

椭形龟币,肉圆好方,币形象龟,以龟甲为币文,重四两,值三百。

——以上几种银币基本上未见流通民间。

?

————————

而汉代的黄金是皇室、贵族大额赏赐的贵重物品,西汉的官方汇率是1金=1万钱

也就是说,一两黄金的官方价格是10000个五铢钱。——当然,由于铜钱贬值,实际上要更多的铜钱才能换兑

当时的黄金货币种类有:

?麟趾金。传说为神兽麒麟之趾形状所铸。正面呈圆形,或不甚规则而近似圆形。背面中空,周壁向上斜收,口小底大,形似圆足兽蹄。

  马蹄金。正面为椭圆形,背面中空,形如马蹄。

  饼金。为圆形饼状,正背面皆实而不空,有如干柿饼,所以宋人俗称为“柿子金”,出土数量最多。

  金五铢。1980年8月陕西咸阳出土,径2.6cm,重9克

古代的一两黄金有多重?

古代由于计算方式不同,斤和克的换算在不同朝代也不同。

秦和西汉时期,一斤相当于258.24克,一两等于16.14克。王莽及东汉、魏晋南北朝,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

隋朝初年,一斤相当于668.19克,一两等于41.76克。隋末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唐至清代,一斤相当于596.82克,一两等于37.30克。

据史料和现存古物来看:金锭有一两、二两乃至十两、二十两之分;银锭有半两、一两、十两、二十两、五十两以至一百两或三百两。

扩展资料:

黄金在古代的价值

中国古代的黄金储备曾经很惊人,如王莽时代,仅宫廷贮藏的黄金就在140吨以上,那时候黄金的购买力却非常低(在汉朝,黄金一镒,折合今天300克,才只够买10袋小米),所以君王们才舍得拿出那么多黄金来赏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商品交易越来越发达,作为财富象征和支付手段的黄金显得越来越稀缺。比如说在西汉,一斤黄金只能换三斤白银;在魏晋,一斤黄金已能换十斤白银。到了北宋,一斤黄金可以换十三斤白银;而在鸦片战争前夕,一斤黄金已经能换三十斤白银了。

从明朝中叶到民国前期,中国一直是一个“银本位”的国家,白银价格不断走低,等于是中国的货币不断贬值,所以晚清以来涌到上海、天津等通商口岸投资做生意的外国人必须想办法让手里持有的中国货币保值。

百度百科-斤

百度百科-古代货币

史书多言西汉“多金”,那史书中记载的西汉巨量黄金最后去哪了?

黄金自古以来,都是财富的象征,作为稀有的贵金属,从它出现之初就被赋予了?价值?。

而中国历史上,以黄金为法定货币的朝代,似乎只有秦和西汉,而通过对秦汉两朝的对比,在黄金的使用量和记载量上,西汉是远远要高于秦朝,甚至说是以后的历代王朝也无法比拟。

那么西汉在历史记载中出现了多少黄金呢,根据《中国货币史》一书,我们能得出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近百万斤,所以历代史书皆言西汉?多金?。

黄金

不过,到了东汉时期,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关于黄金的记载已经非常少了,而西汉曾出现的这些黄金,似乎突然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甚至是退出了流通领域。

说到这,不少人就会有个疑问了,没有黄金为纽带,买卖是如何进行的呢,其实当时最为普遍的买卖方式是以物易物,而皇帝赏赐臣子的?奖品?,也换成了布帛。

那么问题就来了,史书中记载的那些西汉巨量黄金最后去哪了呢?

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历代也是众说纷纭,我们就先来看看几种比较盛行的说法。

巨量黄金被带进了坟墓?

事生如事?,这是古代人非常讲究的礼,也是帝王相当重视的,为了能够保证后的?生活?能够像活着的时候,一样光鲜,古人会把贵重的物品带进陵墓之中。

所以,面对西汉巨量黄金消失之谜,不少人把原因归结到了,这些黄金被带进了坟墓,也就是说这些黄金都成为了帝王或者贵族们的陪葬品,仔细一想,这种说法似乎在理,似乎也能解释黄金消失之谜。

出土的古代金饼

汉朝时期册封的海昏侯的墓葬中,亦发现了大量的金器,其中有金饼275枚,马蹄金48枚,麟趾金25枚,金板20块,一座墓中所含的黄金已是如此之多,这更让人们坚信了黄金成为陪葬品这一推断。

但是,根据近年来发掘的汉代古墓,其中像海昏侯这样的多金陪葬,并不是很多,而出土的黄金和史书中记载的那些黄金数量,还有很大的差距,这样一来,似乎显得这种推论,不能完全站稳脚跟。

巨量黄金流往了国外?

汉武帝时期,西汉的黄金数量达到了最高储备,汉武帝对臣子更是大方,动辄用数万斤的黄金进行奖励,而汉武帝之后,史书中记载的黄金开始急剧减少,不少人又想到了,这些黄金或许还有别的用途。

比如说,这些黄金流亡了国外,在汉武帝时期,最为著名的外交活动莫过于张骞出使西域,也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黄金是不是被用来购买西域的名马之类的物品了呢?

丝绸之路

仔细想想,这种说法似乎也站不稳脚跟,因为西域人所喜欢的是中原的丝绸,这也是丝绸之路名字的由来,所以中原人完全可以用更为便宜的布帛,来换取自己所需要的名马、珍珠之类奢侈品。

这就好比做生意,如果能够以最为低廉的价格买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谁又会去消耗自己认为贵重的物品呢,再者说了西域人喜欢的是中原的丝绸,如果用黄金来交换名马等物品,或许他们还不乐意呢。

巨量黄金被铸成了金佛?

汉朝时期,佛教开始传入我国,而大量的关于佛文化用品的文物也可开始滋生,金佛也曾出土过,那么这些巨量的黄金是不是都被用在了这上面呢?

想想也有这种可能,但如果深究一下佛教传入我国的时间,就会发现,这种说法也不准确,因为佛教是在东汉明帝的时候传入了,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孕育?,才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出土的古代金佛

而在这之前,西汉的巨量黄金,早已不见了记载,也就是说,被铸成金佛之类的物品,有这个可能,但时间上对不上,自然这种说法,也说服不了众人。

西汉时期的金是黄铜?

既然无法找到巨量黄金消失的能让民众颇为信服的说法,不少人就把目光转移到了黄金本身上,认为西汉时期出现的金,其实就是黄铜,并不是我们现在的所讲的金子。

这种说法,能不能成立呢,其实也不能,因为秦汉时期的按斤讲的黄金,就是现在的金子,当时管理金矿的官员,被叫做?金官?,管理铜矿的官员叫做?铜官?,如果这两者是一样的,那官员的细分则无法解释。

古代的?金库?

此外,黄金和铜的计量单位是不一样的,按斤来计算的是黄金,不是黄铜,铜钱的计量单位是?铢?,如果那时期所讲的黄金真是铜的话,这种计量单位的细分,似乎也没有必要。

而在史籍中,黄金用铢作为计量单位出现的情况,几乎没有,这似乎也是对黄金和黄铜不是一样的说法的佐证。

汉朝的时候说拨款黄金一千斤是说真的黄金么

据我所知,这里的“黄金千斤”之类的说法中的“黄金”未必就是真的黄金。基本原因是,直到汉朝,中国人在记录与“金”“黄金”等相关的事件时,所用的词语比较混乱,“金”在先秦时期一般是泛指各种金属,有时则是指金属器具,当然,这些金属种类中,“铜”最为常见,所以,先秦时期的古代典籍中出现的“金”的主要成分应该是“黄铜”。(附带说明一点,“铜”字出现得比较晚,最早出现于汉代,汉文帝以铜山赐给他心爱的男宠邓通,似为“铜”字在古文献中第一次出现。出土文物“铜”字出现最早的也是在西汉,长沙西汉墓出土的铜灯,刻有“铜镫高一尺……”)。

清朝大诗人兼历史学家赵翼在他的名著《二十二史扎记》中记载了近20项涉及汉朝的有关黄金的事件。其中一次涉及万斤黄金以上的记载有:1、刘邦给陈平四万斤黄金,以收买项羽部下;2、梁孝王时其府藏黄金四十万斤;3、卫青作战有功所部共得二十万斤黄金赏赐;4、王莽聘皇后聘礼三万斤黄金;5、王莽府库中一万斤黄金为一匮,共六十匮等。按,汉朝时一斤200多克,一万斤黄金约两吨半,那么王莽府藏黄金就有150吨之多,一个诸侯王的府藏也有一百吨之巨。有人统计,《史记》《汉书》中提到的黄金总量在500吨以上,真是不可思议。赵翼列举了这些记载,然后提出了“西汉的黄金到哪里去了?”的问题,然后他给出一些答案,主要是塑佛像贴金用掉了。

但是,这应该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在汉以后的历史记载中再也没有出现过如此大量的“黄金”的相关记载呢?最主要的原因是,汉朝典籍中出现的有关“黄金”的记载,指的并不全是“黄金”,而自从汉字中出现了“铜”字,人们在文字上对“金”“黄金”和“铜(黄铜)”的使用逐渐变得不再像以前那样模糊不清,而是越来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