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伊冲突油价金价_美伊冲突最新进展
1.二战后,中东地区矛盾复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2008年 大事论文
二战后,中东地区矛盾复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大中东”解读
是非恩怨话中东百年
--------------------------------------------------------------------------------
杨鸿玺
光明观察刊发时间: 2005-7-23 ://guancha.gmw.cn
尽管2005年1月以来,巴以局势出现转机,但仍需谨慎观察,尤其是2005年7月以来,在以色列紧锣密鼓推进实施“单边行动”前夕,巴以局势重新紧张。伊拉克政治重建继续推进,但伊拉克的安全局势恶劣。在美国的高压政策下,伊朗和叙利亚一度走上与美剑拔弩张的前台,目前关系发展依然有变数。中东诸热点仍将长期存在并继续影响本地区和世界局势。
一、充满不安定因素的大中东地区
(一)、伊朗核问题时缓时急,目前趋于紧张。美伊关系在克林顿时期并不似现在这样紧张,双方在2000年的关系已经明显改善。但2001年布什上台以来,美伊关系严重倒退。2004年底,伊朗在关键时刻的让步为其赢得了喘息之机,伊朗核问题未被提交联合国安理会。但问题并未解决,而是在继续发展。2005年1月以来,美总统布什和卿赖斯相继发出强硬表示,不排除对伊朗动武。围绕伊朗核问题,美国、欧盟和伊朗2005年上半年进行了激烈讨价还价,美伊立场针锋相对,伊朗保守派总统即将上台,预计在对美政策上会有强硬一面。伊朗核问题前景不乐观,美最终对伊取一定程度(如“外科手术式”打击)行动的可能性依然不能排除。
(二)、伊拉克大局还算稳定,然而安全局势异常严峻。1980年至1988年,历经八年的两伊战争后,伊于1990年8月悍然入侵科威特,之后,多国部队进驻海湾,海湾战争于1991年2月爆发。战争结束后,国际社会对伊实行严厉制裁,美、英战机持续几年空袭伊。2000年8月以来俄、法、德以及广大阿拉伯国家则一度做出种种努力,力图早日促使美英解除对伊制裁。但2003年3月,美打击伊、推翻萨达姆以来,伊局势被彻底改写。2005年7月初,美军死亡超过1700多人,伊方更是死亡数以万计。2005年1月底的伊大选以来,各政治派别在组建过渡中暴露出许多分歧,美虽基本控制伊局势,但伊未来仍然有变数。特别是严重的自杀性爆炸,使伊拉克平民饱受荼毒。
(三)、阿以矛盾旷日持久,巴以争端久拖不决。从本世纪初犹太人不断返回巴勒斯坦开始,阿拉伯人与犹太人之间就频生纠纷。二战结束尤其是1948年5月以建国以来,阿以矛盾愈演愈烈,导致后来三十多年内发生五次战争。1991年马德里中东和会召开至今,中东和谈一度取得重要进展,但和平进程一波三折,饱受冲击,巴以和谈进入21世纪后实际处于停滞和倒退状态,近期才有好转,但各个实质问题没有解决。特别是进入2005年7月,巴以双方立场没有实质改变,巴激进组织活动频繁,以色列的打击立场重新强硬。叙以、黎以谈判依然僵持不前,三条谈判轨道不同程度受挫。特别是自2005年2月前总理哈里里遇害后,黎巴嫩局势动荡不定,直接冲击到了与叙利亚之间的战略同盟关系,叙全面从黎巴嫩撤军。局势演变和发展继续影响美国对两国的政策以及中东和平进程。
(四)恐怖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活动继续发展。一度影响较大的极端主义组织有阿尔及利亚的伊斯兰拯救阵线、埃及的伊斯兰集团、阿富汗的塔利班。个别的宗教极端主义组织曾经不惜滥杀无辜,截至20世纪末期,阿尔及利亚已有6万多人遭到极端分子,一些外国人也遭或遇害;埃及一度遭极端分子的本国居民有3000多人,外国游客数百人。所幸经过本国的严厉打击,一些国家的宗教活动有所收敛。巴勒斯坦的“哈马斯”、“杰哈德”以及黎巴嫩的等属于激进政治组织,带有一定反抗占领的性质,与完全意义上的存在差异。
(五)、领土争端、水纠纷错综复杂。伊朗与伊拉克、伊拉克与科威特、沙特与也门、沙特与卡塔尔、埃及与苏丹、也门与厄立特里亚、叙利亚与以色列、黎巴嫩与以色列等众多国家之间存在领土纠纷并都曾发生过不同规模的武装冲突。少数领土争端已基本解决,部分悬而未决但有所缓和,部分仍处于僵持状态。尼罗河流域、两河(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及约旦河流域的有关国家也因为水分配问题而频生纠葛。
二、世界为何不间断注视大中东地区
(一)、该地区的宗教纠纷错综复杂。中东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三大宗教的发源地。犹太教与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之间存有矛盾。伊斯兰教内部如逊尼派、什叶派、苏菲派等六派之间也矛盾重重。在伊拉克,萨达姆统治以逊尼派为基础,其被推翻后什叶派获得参政和平等权利,两者今后的争端还将继续发展。多数阿拉伯国家的穆斯林是逊尼派。什叶派穆斯林以伊朗和沙特等海湾国家的信徒为主,所以19年以来海湾和其它阿拉伯国家对伊朗的教义输出抱有警惕态度。伊斯兰教什叶派与逊尼派之间的矛盾是导致发生两伊战争的重要因素之一;极端的原教旨主义组织与伊斯兰温和派别之间的矛盾常常导致国内政局动荡。黎巴嫩的教派冲突一度相对典型,黎是阿拉伯国家中唯一的由穆斯林和基督教徒两大类居民组成的国家,全国只有1.04万平方公里面积、300多万人口,最多时却曾有分属于两大宗教派别的100多个党派团体、30多支民兵武装和数十家电台。
(二)、中东地理位置重要,素有“五海三洲之地”之称。中东地区是亚欧非三洲的接合部,且正好位于东半球大陆的中心。中东周围环绕着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里海和波斯湾等国际海域,这些海域大大便利了中东与世界各地的联系。沟通上述海域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苏伊士运河、曼德海峡和霍尔木兹海峡等,是重要的国际航道,也是扼守这些航道的重要门户。中东地区这种适中、临海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东方和西方、欧洲经西亚到北非的联系纽带和十字路口,从而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三)、中东地区石油极为丰富,有“世界油库”和“石油海洋”之称。中东石油有众多优点——全球目前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1万亿桶,其中62.1%蕴藏在中东尤其是波斯湾,迄今已探明石油储量居世界前五位的国家沙特、伊拉克、阿联酋、科威特和伊朗等全部集中在波斯湾地区;石油开发条件优越,油层厚,油田大且分布集中,距海近,运输方便,油井自喷率和单井产量高;中东地区石油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5,出口量约占世界总出口量的2/3。20世纪90年代,美国、日本和西欧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率分别为12-14%、80%和60%。据国际能源组织预测,从1998年到2005年,中东石油供应量占世界石油总供应量的份额将由24%上升至34%,到2010年这一比例将达44%,2020年达55%。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后的2004年,国际油价大幅上扬,冲破每桶50美元大关,2005年更是突破60美元大关。
(四)、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超级大国等介入导致中东乱象丛生。殖民主义者在其殖民统治区取“分而治之”等政策,给该地区留下严重隐患,这在领土争端、阿以冲突和方面表现尤为明显。伊朗与伊拉克、伊朗与阿联酋、沙特与卡塔尔、卡塔尔与巴林、埃及与苏丹、摩洛哥与西班牙等国家之间的领土争端莫不与殖民统治有关。巴勒斯坦人与犹太人、塞浦路斯岛上希腊与土耳其两族之间以及库尔德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矛盾也是由前殖民者一手制造的。 超级大国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冷战期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该地区明争暗斗。二战后该地区发生五次中东战争都与超级大国争夺和幕后操纵密切相关。冷战后,美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在中东地区为所欲为,长期制裁伊朗、利比亚、苏丹,轰炸并最终出兵伊拉克,对海湾国家软硬兼施,同时偏袒以色列,拉拢土耳其和其他盟国。目前美又在极力推行“大中东民主”,声称要在中东推进“民主自由”、根除恐怖土壤,引发地区国家的暗中抵制,致使地区局势充满着不稳定因素。
(五)、各国政体复杂多样,现代政治制度发育并不完整,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二战前,多数中东国家的政体是君主专制和君主立宪制。战后,许多原来的君主制国家转而实行资产阶级共和制,但不少国家的共和政体仍带有比较浓厚的传统历史色彩、宗教色彩并实行事实上的总统终身制。政治体制比较完善的代议制民主国家如以色列和土耳其。其它政体还有君主立宪制(如约旦、科威特、卡塔尔和巴林)、君主专制制及酋长制(如阿联酋)等。从总体上看,该地区的政治制度发育相对不成熟,容易引发局势动荡。另外,不少国家腐败严重,经济发展失衡,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严重。越来越多的人把原教旨主义视为摆脱困境、实现“社会公正”的希望和出路,原教旨势力趁机迎合群众的不满心态,煽动宗教狂热,不断取暴力恐怖活动,导致国内政局不稳。
(六)、该地区较普遍存在水纠纷,一些学者称呼“水战争”。中东地区幅员辽阔,但严重缺水,水只占世界总量的0.4%。该地区有三个主要水系:两河水系、尼罗河水系和约旦河水系。伴随该地区水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纷争必将进一步加剧。两河均发源于土耳其东部山地,流经土耳其、伊朗、叙利亚和伊拉克四国,四国关系一直微妙。非洲的尼罗河流经9个国家,埃及和欲与其共享该河水的上游国家之间矛盾丛生,其中与埃塞俄比亚和苏丹之间的矛盾一度比较突出。约旦河的水量虽然只有尼罗河的1%,但它是巴勒斯坦地区唯一的水源,也是阿以冲突的焦点之一,巴勒斯坦、黎巴嫩、约旦同以色列围绕该河水源利用问题进行过殊死斗争和艰苦谈判。叙以谈判最为棘手的问题也包括太巴列湖水争执。
三、“大中东”时局将向哪个方向发展?
(一)、中东诸多问题的关键是阿以矛盾问题(即中东问题),而该问题短期内难以彻底解决。中东问题包括巴勒斯坦问题、以色列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争端两个内容,核心是巴勒斯坦问题。尽管中东和平进程已经从1991年以来取得一些重要成果,但其中最棘手最关键的问题如耶路撒冷最终地位问题、难民问题、边界问题、犹太人定居点问题以及水问题等远未解决。加上2000年9月以来持续4年多的严重冲突,可以预见,尽管目前巴以初步实现停火,但巴以和谈短期内难以取得实质进展。美国的政策、以色列的不稳定性、巴方内部的协调程度等诸多问题,都将是影响和谈的重要因素。2005年7月巴以局势重新不稳定再次说明了这一点。从历史经验看,即使达成一些协议,协议实施起来依旧障碍重重。
(二)、美、俄、英、法、德、日、印等世界一超多强将继续在该地区展开争夺。尽管世界其余大国努力展现影响,但美影响难以被取代。布什执政几年来,一改克林顿时期“西促和谈,东遏两伊”的稳中求变政策,转而取推进“反恐”和推进“民主自由”并行的“先破后立”战略。布什新任期将从改造价值观和重塑地缘政治入手全面推进大中东战略。美将在稳定伊拉克局势及促进巴以和谈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单边和多边、外交与军事等多种手段,清除反美,推广西方价值,实现其对大中东地区的全面主导。由于美在战略上居于优势地位,其“大中东民主”将会取得一定进展,但该的“目标”过于庞大,且受到多方阻滞,预计在较长时间内难以取得整体性收效。
(三)、宗教问题固有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使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以解决。宗教文化具有相对较顽强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中东地区多数矛盾历史久远,有些热点不但不会减弱,还可能愈演愈烈。几年内催生“民主、自由”并实现彻底的宗教融合并不现实,甚至是遥不可及的缘木求鱼式设计。涉及宗教和文化方面的热点问题在未来很长时期内会持续影响地区局势,特别是美国不合时宜、没有理由地抛出所谓“文明冲突论”并在一定程度上付诸实施,将导致美国与该地区国家的文明对立和军事对抗长期持续。在大国尤其是美国中东政策带来的持续高压和冲击下,中东地区将面临巨大转型,而转型期内将充满动荡和变数,持续影响世界局势。
杨鸿玺 中国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
2008年 大事论文
2007~2008年国际油价走势回顾与展望
摘要:2007年,国际油价呈现出先抑后扬的走势,预计全年纽约市场西得克萨斯(WTI)原油期货年均价格为每桶70美元左右,同比上涨6%左右,为最近五年来最小涨幅。2008年,尽管美国次贷危机增加了全球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但全球经济基本面依然良好;地缘风险、投机炒作、天气变化等不确定因素始终存在,国际油价难有实质性回落,预计纽约市场WTI原油期货年均价格将为每桶65~75美元。国际油价高位运行会加大我国石油进口负担,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和消费者支出,增大通货膨胀压力。应取积极措施应对国际油价的大幅波动,保障我国石油供给安全。
一 2007年以来国际油价基本走势特征
2007年以来,国际油价呈现出触底反弹、先抑后扬的走势。年初下探至50美元之后,在3月份开始出现稳步持续反弹,7月份加速上扬并刷新纪录,此后虽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出现短暂下挫,9月份国际油价重拾升势,9月13日,纽约市场西得克萨斯(WTI)原油期货价格突破80美元,10月19日盘中突破90美元大关,较年初最低点大幅反弹约八成。但前10个月WTI原油期货价格平均为每桶67.7美元,同比仅微幅上涨1%。
(一)年初国际油价出现大幅下挫
2007年伊始,国际油价连续大幅下挫。在供求基本面、地缘风险、游资投机等因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天气成为影响油价走势的最重要因素。暖冬导致取暖用油需求减少,库存高于预期,推动年初国际油价出现了大幅下挫,1月18日,纽约市场WTI原油期货价格下挫至每桶50.48美元,与2006年7月份创下的77.03美元的历史高位相比跌去了34.5%,跌至近20个月以来的最低价位。
(二)3月份国际油价开始稳步持续反弹
美国全国性暴雪激发取暖油需求,天气突变成为国际油价反弹的契机,2月份国际油价重回60美元平台。3~6月份,一方面,天气逐渐转暖,美国石油库存状况改善;另一方面,道达尔美国公司、英国石油公司和雪佛龙公司均因出现故障导致石油产出减少。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国际油价在56.5~66美元之间宽幅震荡。
(三)下半年开始国际油价加速反弹并创新高
7月份开始,国际油价加速上扬。尽管美国经济出现减速,但是欧洲和日本经济增长明显好于预期,特别是中国、印度等国家经济快速增长,全球石油市场需求旺盛;美国汽油供应紧张以及炼油厂问题一直困扰着国际油市;伊朗核问题和尼日利亚紧张局势加剧、纽约和美国海湾输油管道泄漏等因素影响,国际油价呈现震荡上扬的走势,至6月下旬已接近70美元,7月31日达到每桶78.21美元,突破了上年创下的历史最高位。
8月份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国际油价出现短暂大幅下挫后,9月份国际油价重拾升势。欧美各国央行取的给金融市场注资的联合干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和缓解了次贷危机的影响;同时,形成于大西洋的热带风暴“迪安”袭击墨西哥湾中部地区,可能会对当地石油生产设施会造成威胁,影响到石油供应,国际市场原油期货价格再次反弹上扬。至9月13日,纽约市场WTI原油期货价格突破了80美元,10月19日盘中突破90美元,收于89.47美元,创出历史新高。
从11月份起欧佩克增产50万桶/天,对缓解石油需求压力的作用不会太大,全球石油供求仍处于相对紧张状态,美国商业石油库存的下降加剧这一状态,美国次贷危机后续影响成为国际油价新的不确定因素,国际油价仍将在较高水平上波动。综合上述分析,2007年全年西得克萨斯原油期货年平均价格约为每桶70美元左右,较上年微涨6%,预计这将是最近五年来的最小涨幅。
二 2008年国际油价走势展望
(一)全球经济保持良好增长势头
2008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特别是中国、印度、东盟等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强劲。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08年中国、印度经济分别增长10%和8.4%,尽管增速略有放缓,但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从三大经济体来看,虽然次贷危机加大了美国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通货膨胀压力和经济下行风险使得货币政策左右为难。但是,美国经济抵御风险和自我调节的能力要远强于其他经济体,其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将会继续促进美国私人投资和居民消费实现温和增长;失业率处于历史较低水平,有助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稳定消费支出;9月降息稳定了金融市场的预期,增强了市场对美国经济增长的信心;同时,由于全球经济处于20世纪60年代以来最快的增长阶段,对美国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也会增加。因而美国经济经过一段时间调整之后,2008年仍将保持稳步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08年美国经济增长1.9%,与2007年基本持平。欧元区国家结构性问题得到一定缓解,通货膨胀在可控范围内,特别是德国等国财政改革取得成效,财政赤字大大减少,经济活力得到增强。预计2008年欧元区经济增长2.1%,较上年略有放缓。日本经济逐步走出了通货紧缩状态,金融等领域改革为经济增长提供较好的支持,同时外需多元化对美国市场依赖降低,使日本出口有望保持良好态势,2008年日本经济增长1.7%。
(二)世界石油需求依然旺盛
全球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增长导致石油需求旺盛。国际能源署10月份报告显示,2008年全球石油需求量为8800万桶/天,同比增加210万桶/天,增长2.4%。欧佩克在10月份石油月报中预计,2008年全球石油需求量为8700桶/天,同比增加135万桶/天,增长1.6%。而美国能源情报署10月份短期能源展望月报预计,2008年全球石油需求量为8715万桶/天,同比增加137万桶/天,增长率为1.6%。其中,石油需求增量主要来自发展中经济体,非OECD国家和地区日均石油需求增量为127万桶/天,占全球需求增量的九成以上,而OECD国家石油需求增量占比不足一成。从国别来看,中国石油需求增量占34%,美国增量占13%,两国需求增量占到全球增量的接近一半。
尽管三大国际机构预测增幅不完全一致,但都认为2008年国际石油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的基本趋势。2004~2008年全球石油供需情况见表3。
(三)世界石油供给有所改善
世界经济的强劲增长使得石油实际需求非常旺盛,同时高额利润必然会刺激新增投资。为了保证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欧佩克国家在2010年前投资1200亿美元着手扩大石油生产能力,初步将原油日生产能力由2005年的3170万桶提升至2010年的3690万桶(不包括伊拉克),增长16%以上。同时,欧佩克大幅扩大精炼能力,精炼日产能由2006年的1230万桶扩大至2011年的1770万桶,提高近50%。
根据国际权威机构的研究,2008年全球石油产量有望得到较快增长。美国能源情报署报告预计,2008年全球石油供给量为8706万桶/天,同比增加234万桶/天,增长率为2.8%,增速较上年大幅提高。其中,欧佩克国家日产量增长4.2%,增量为148万桶,占全球增量的63.2%;非欧佩克国家日产量增长2.1%,增量为104万桶,占全球增量的36.8%。非欧佩克国家中,巴西产量增长非常迅速,日产量增加34.5万桶,同比增长14.9%;美国石油日产量增加25万桶,同比增长3%;此外,前苏联地区产量增加较快,阿塞拜疆和哈萨克斯坦日产能分别增加10万桶和8.1万桶,同别增长11.6%和5.6%;俄罗斯尽管也有19.1万桶的增量,但仅与过去的两年持平,明显低于2003~2005年60万~80万桶左右的增量水平。但是,受储量等因素的限制,墨西哥、英国、挪威等国的产量在逐年下降。
全球剩余产能得到一定的恢复,2008年全球剩余产能预计约为250万桶/天,将接近过去十年的平均水平。剩余产能与国际油价有着密切的关联关系,剩余产能的恢复有助于稳定国际市场油价。
(四)伊朗核问题仍然是影响国际油价的最大变数
中东等产油地区地缘政治风险始终存在,特别是伊朗核问题始终是困扰2008年国际油市的重大不确定性因素。根据BP能源统计,伊朗拥有189亿吨石油探明储量,占世界总量的11.4%,仅次于沙特居世界第二位,储比高达86.7;天然气探明储备高达28.1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量的15.5%,仅次于俄罗斯居于世界第二位。目前,伊朗为欧佩克第二大产油国,石油日产量超过400万桶,而且超过60%的石油出口国际市场,年出口石油在1.2亿吨左右。
由于伊朗拥有丰富的油气,油气出口量、地理上所处战略位置,以及面临的石油供求趋紧的环境等因素,使得伊朗核问题更为复杂,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时间更长,对国际油价的影响更为巨大。
(五)国际游资炒作的作用仍不可小视
石油作为最重要的战略,具有不可再生性、难以替代性、经济高度依赖性,以及储产与消费在地域上和产品结构上分布严重不均等特性。数以万亿计的国际游资在高度发达的现代金融市场上,兴风作浪、推波助澜,明显放大了供求、地缘政治、库存等因素对油价的影响作用。
在现代金融市场体系中,巨额国际游资在不断冲击各种市场,国际原油期货市场也不能例外。2007年初纽约商品基金原油期货持仓量一度大幅减少,出现了净空头持仓,随之国际油价出现了大幅跳水,西得克萨斯原油期货价格由每桶65美元左右一度跌至50美元。3月份以来,纽约市场投机资金原油期货持仓量明显回升,国际油价也出现明显反弹。在7月末,基金原油净多持仓量最高增至1.2亿桶以上,超过当时日原油消费总量近50%,而国际油价再次刷新历史最高纪录。
基金原油期货持仓量与国际油价具有高度正相关性,每当基金净多持仓量大幅增加,国际油价随之飙升,而当基金大幅减仓时,国际油价便会出现快速下挫。影响国际油价的各种因素都会成为国际游资炒作的题材,因而国际游资仍将会对油价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六)美元持续贬值有一定推高油价作用
美国面临着巨额财政和贸易双赤字的沉重压力,预计双赤字在短期内不会消除,因而美元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处于弱势。目前世界石油市场交易中主要用美元结算,近年来美元的持续贬值使得石油出口国实际石油收入缩水,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欧佩克等产油国抬高油价。
(七)基本结论
总体来看,2008年,全球石油供求仍处于相对紧张状态,良好的经济基本面支持国际油价在高位运行。如果伊朗核问题等地缘政治风险没有明显恶化,不发生重大突发,国际油价年平均价位将在每桶65~75美元左右的高位运行。但是,如果伊朗核问题演变为美伊军事冲突,或出现飓风袭击等重大突发,那么短期内国际油价将会出现大幅飙升;如果次贷危机不断恶化,逐步演变成为严重的金融危机,使美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出现明显减速,那么国际油价也存在大幅回落的可能性。
由于近来国际油价出现持续明显反弹,国际权威机构不断调高国际油价走势的预测。9月26日,路透社调查的35家国际权威机构的预测显示,分析师将其对2008年布伦特和WTI原油均价预估调升至66.7美元和67美元,较6月份调查结果高出5美元左右。美国能源情报署在10月份短期能源展望报告中,将2008年纽约市场WTI油价调高至73.5美元,较5月份预测高出13%以上。
三 国际油价走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国际油价高位运行对我国经济运行和居民生活到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高油价不仅增加外汇支出、加大企业成本、增加居民消费支出,同时加大通货膨胀压力。
(一)高油价导致国民财富的净溢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石油需求持续稳步增长,而国内石油产量增长潜力有限,对外依存度在不断提高,目前有近一半的石油需要从国际市场进口。因而油价上涨必然导致更多的外汇支出,这意味着我国国民财富的净溢出。石油是目前我国单一商品最大的逆差项目,仅2006年逆差就达720亿美元。
(二)高油价带来通货膨胀压力
尽管目前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际油价对国内物价的冲击,但是,价格倒挂使得国内成品油价格存在一定的上调压力和空间,而且节能减排的艰巨任务以及国内市场的供求状况要求油价同国际接轨。因而成品油价格的上调或者上调的预期都会带来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
(三)增加居民消费支出
个人消费者将直接成为高油价的承受者,2007年以来,由于国际油价不断上涨,明显增加了部分消费者的支出,导致实际消费紧缩。油价倒挂使得部分地区出现了供油紧张现象,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
(四)加大相关企业生产成本
国际油价大幅攀升必将给国民经济各行业带来较大的影响。交通运输业和农业受到的冲击较大,油价上涨,导致交通运输业单位运输成本大幅增加,推升了农用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等农资的涨价及灌溉、耕田、运输等农机具用油的成本。石油加工及炼焦业成本压力较大,炼油行业继续亏损。高油价影响消费者的购车选择,节油型汽车成为未来汽车市场上的新宠,加快了汽车产业发展格局的调整。石油和天然气开业景气与油价同步,从油价上涨中直接受益。
(五)促进替代能源行业的发展
部分行业在直接感受到来自油价上涨压力的同时,新能源、替代能源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高油价使得替代能源逐步具有经济可开发性,并会促使更多新能源技术的研发投入。
四 政 策 建 议
(一)摆脱部门藩篱、推出燃油税政策
燃油税对于节约石油、提高能效的重要作用在日本和欧洲等地区得到了充分证明,而且在国内被社会各界普遍认可。出台燃油税政策,以燃油税取代养路费,用油越多的车辆交的税也越多,这是用经济杠杆有效推进节油的最重要手段之一。燃油税这种简单有效的政策工具在我国争论长达十多年难以出台,有部门利益、中央与地方之间利益、各群体承受力、高油价等多种因素,但归根结底是多头管理、部门间扯皮的结果。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石油需求增长很快,为了抑制燃油消耗,必须坚决打破部门利益,果断推出燃油税政策。开征燃油税并不必然导致油价上涨,起初税率可以定的低一些,逐步调整到适当的水平,当然要考虑到对不同领域的影响。
(二)打破行业垄断、推进石油市场流通体制改革
尽管2006年底商务部出台了《原油市场管理办法》和《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而且出台了一系列《非公36条》的配套政策,但是,石油行业特别是上游领域的垄断问题比较严重,也比较复杂。当前最为突出的就是如何解决油源问题,包括国内市场原油批发经营以及石油进出口问题。因此必须打破垄断、加快石油行业体制改革。
(三)完善定价机制、逐步实现成品油市场化定价
随着国际油价的不断攀升和中国石油进口依存度逐步上升,中国的石油安全正受到严重挑战,建立科学、合理的石油价格体系刻不容缓。我国已经正式用“原油加成本”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新机制有助于保障炼油行业的利益,稳定国内成品油市场供应。但是,新机制存在着炼油行业平均成本和平均利润难以确定、仍然不能够如实反映我国能源供给状况、国产原油加工成本如何计算等难题。因此,新机制仍然是一个过渡性机制,必须抓紧推进石油市场体系以及监管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为实现成品油市场化定价做好准备。
(四)加快制度创新、全面推进石油储备体系建设
中国已彻底告别了没有战略石油储备的历史,开始尝试运用战略石油储备来维护自身的石油安全供给,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但是,这并不表示中国就已经建立起了石油储备体系,建立战略石油储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美日欧等国经过近30年的时间才建立起较为完备的体系。我国构建石油储备体系还有一系列工作要做,像石油战略储备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储备运营管理机构的设立、储备油品的来源、储备资金的来源、新储备基地的选址、符合中国需求的储备规模等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希望对您有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