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油价新一轮重要调整完成,2月份猪价、粮价即将上涨?

2.国家对燃油税是怎么样的说法啊?

3."灰犀牛"是什么?

油价新一轮重要调整完成,2月份猪价、粮价即将上涨?

中央回应油价调整_油价恢复

站在农民角度,收藏三农!大家好,我是三农老道!随着2月份的开始,最近的时间网络上关于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的讨论很热烈。

随着新一轮油价调整完成之后,基层汽、柴油价格再次迎来了全新变化。

在油价迎来新调整之后,猪价、粮价会有哪些新转变?农民的种养殖收益能否得到强力保障?国家针对粮食、生猪产业又制定了哪些具体的利好举措?今天老道就为大家收藏一下成品油价格调整的相关消息。

涉及到粮价、猪价方面有三个好消息,也希望广大的农民兄弟能够有所了解具体情况,咱们一起来说一说。

随着2月份的正式开始,新一轮的汽、柴油价格调整已经在近日完成。

根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相关消息来看,受到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影响,这一次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完成之后,基层汽、柴油价格将迎来2022年开年的首次上涨。

尤其是随着这一次油价上涨完成之后,一些地区的92号95号汽油、零号柴油价格也再次迎来上调。

根据国际原油品种变化率情况来看,这一次油价上涨幅度或将达到280元每吨,92号95号汽油、零号柴油价格涨幅也将达到0.20~0.22元每升。

对于我们农民来说,油价上涨带来的直接影响,除了出行成本有所提高之外,粮食、生猪的调运成本也将迎来提高。

特别是在最近几天,南北各地出现了新一轮的雨雪天气,个别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相对偏差,再结合油价上涨的情况,为我们充分预示着局部地区的生猪、粮食调运效率很有可能会有所下降。

届时猪价、粮价也会面临新的行情变局。

随着2月中旬的日益临近,猪价、粮价能否一改当前的震荡行情,迎来全面上涨,这也是目前广大种养殖户们最关心的问题。

根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发布的相关消息来看,在2023年涉及到粮价、猪价方面,国家会进一步加大调控力度。

尤其是针对粮食、生猪产业,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利好扶持方案。

下面老道就给大家做一个简单梳理,有三个好消息希望广大的农民兄弟有所了解!

好消息1:在2023年,国家会继续加大非洲猪瘟的管控力度。

要全面降低养殖户们的生猪饲养风险,进一步减轻非洲猪瘟对于养殖户们带来的影响。

而且随着基层猪粮比连续多日处在5:1以下的水平,预计新一轮的储备收储调控也将全面启动。

届时持续震荡的猪价也将迎来一系列的利好改善。

好消息2:在今年国家针对粮食产业也制定了一系列的利好政策。

一方面会全面推进提升千亿斤粮食产能行动,另外一个方面也将全方位地保障所有农民的种地收益不会受到影响。

尤其是会逐步建立种粮农民的补贴机制,全面建立主产区的补偿机制。

随着系列保障机制的全面确立,农民的种地收益也将获得更强力的保护。

好消息3:在今年国家也将全面加大耕地保护力度,为了进一步实现粮食的丰产增产,在未来国家会逐步将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这对于我们种地农民来说绝对是意义非凡。

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这将代表着农民通过种地实现增收,将获得更强力的土地支持,耕地地力将得到实质性的改善提高,农民的收益自然也能够迎来稳步提升。

透过以上三个好消息来看,粮价、猪价在2023年迎来新一轮的涨价机会不成问题。

在这些利好政策的落地之下,农民的种养殖收益也将获得进一步提升。

在这里,老道也恳请大家行动起来,点击文末右下角的在看,一起为国家制定的成品油价格调整政策,粮价猪价系列调控政策点个赞。

国家对燃油税是怎么样的说法啊?

3月里,关于燃油税问题,有3个深谙内情的关键部门的关键人物都说了话。 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研所副所长靳东升表示,按照方案设计,对汽油、柴油开征燃油税之后,养路费、客运附加费等多项行政收费同时停收。“但有些修建的高速公路收费不一定会取消。” 靳东升透露,2001年拟定的燃油税改革方案现在面临较大调整,马上出台条件还不成熟,至于年内是否肯定会开征,靳东升称不方便下结论,开征要等待合适的时机:油价不是太高、中央财政收入不太紧张、税务管理准备充分、社会能够接受等。“前三个时机现在已经成熟了。” 按照靳所长的意思,现在唯一存在的问题是:社会不能够接受燃油税。 那么,社会中的哪些群体不能够接受燃油税呢?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作了解释。 在3月18日举行的2007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张国宝表示,落实燃油税政策仍存在难点。他主要列举三点:首先,目前中国的汽油、柴油价格未和国际油价接轨,如果征收燃油税,油价一定有所提高,广大百姓未必会接受。其次,征收燃油税时还要考虑到对农业、渔业等弱势产业的影响,还没有找到对这些产业进行适当保护的好办法。第三,一旦征收燃油税,很多道路的收费将被取消,交通部门担忧,在收费站工作的30万职工可能失业。所以,交通部仍有不同的意见。 按照张副主任的解释,不能够接受燃油税的群体是: - 广大百姓(我觉得可以概括理解为对燃油有需求的消费者) - 农业、渔业等弱势产业 - 交通部,主要是其下属的收费站职工 其实大家都知道,对于“广大百姓”而言,如果执行燃油税真的能够改变他们的驾驶行为,正是燃油税出台的目的意义所在。(具体算帐,在搜狐专题《燃油税引发的震荡》中,汽车江湖和车夫两位先生已经写得十分清楚,不赘引了。) 何况,就在前天发生的例子:如果真是“广大百姓”不能接受就不涨价的话,比燃油使用更为广泛,和“广大百姓”生活更加息息相关的天然气就更没有涨价的理由了。 如果说是保护农业、渔业等弱势产业的话,怎么补贴都可能有漏洞,寄望于无漏洞的政策设计的想法不切实际。但相信在宣布免除农业税后不长的时段里宣布开征燃油税,对这个群体的冲击正是最小的时机。另外需要认清:农业和渔业等弱势产业也同样需要节能降耗。 最后,水落石出,只剩下了交通部系统的问题。 财政部长金人庆3月9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的发言,为这最后一个因素作了注解。他表示,中国的燃油税首先还是解决道路的收费问题,主要是要理顺道路收费,包括养路费以及其他收费。这样设计不会增加社会的税收和社会的负担,间接也可以起到节约用油和加强环保的作用,但也还需要进一步设计税制来解决。燃油税出台的关键还是要看条件是否成熟。 瞧,三个领导的话综合起来,还是比较明确地把交通部推向了前台。 所以,应该体会得到:交通部长李盛霖已经越来越多地被聚光灯所照射。目前最想尽快解决这个问题的人,其实恰恰应该是他。 可是,我坚决反对那种认为道路收费系统人员都该无条件下岗,为推行燃油税让路的意见。 没有任何人“理应”下岗,也没有任何人因为以前有无奈下岗的先例而理应下岗。所谓循环报应的学说,是泼妇骂街的手段,不是解决问题的手段。何况还有上一篇文章所述的担忧。 燃油税是应该推行的,但不处理好人员安排问题,会失控,会更加加重用油群体的负担。中央必须慎重考虑和解决好这个问题。 只有慎重考虑和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说给百姓拿出了一份基本合格的答卷。 在这个问题上,经过这两年反复提倡节能环保的铺垫,恐怕已经没人怀疑中央的决心。 那么,这个问题大约何时能得到解决呢?这个问题得以解决的时间,不就是燃油税可以开征的时机了吗? 我在2006年夏天曾对此时间点有一个简单分析,现在略加补充如下: 首先可以确信,由于利益协调的复杂性,燃油税不太可能在2007年出台;其次,因为涉及到养路费收取问题,燃油税实施的最佳时机在开年;第三,2008年的上半年中国主要面临中央换届和为奥运会做最终准备;第四,既然燃油税的出台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利益平衡问题,则其出台时间只能是利益博弈达到均衡的时刻。 考虑到主要利益方背景,除非出现重大意外情况,燃油税的出台时间应满足以下条件。 - 中国内忧外患相对缓和,使得有精力集中应对解决国内经济健康性问题; - 国际能源价格在相对高位稳定一段时间,反对方利益已经无法同维护国民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的诉求相提并论,必须下定决心当机立断地解决国内能源价格市场化问题; - 农业局面一片大好,农民收入稳定,农村整体气氛和谐; - 道路收费人员安置问题有比较妥善的解决办法。 综上所述,各因素大约会在2008年四季度首次出现重合,因此我们或许可以期待中国最早在2009年开征燃油税。

"灰犀牛"是什么?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闭幕后,提出“既防‘黑天鹅’,也防‘灰犀牛’”,引起社会各界对“灰犀牛”的关注和热议。相比大名鼎鼎的“黑天鹅”,“灰犀牛”这一相对陌生的概念究竟指的是什么?有哪些典型的此类发生过?研究“灰犀牛”问题,对当前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将带来怎样的启示?本报记者走访相关专家,试着为您作出最新解读。

“灰犀牛”

与人们熟知的“黑天鹅”概念一样,“灰犀牛”是一个舶来品,它在国外被提出并应用也是近几年的事。

2013年1月,美国学者米歇尔·渥克在达沃斯论坛上,针对大概率、影响巨大的,首次提出“灰犀牛”概念,这个大胆而新颖的观点立刻触发社会学界尤其是人类决策与判断研究领域的极大兴趣。2015年,伦敦商学院知名教授迈克尔·雅可比基于渥克的提法,首次发表了系统阐释“黑天鹅”到“灰犀牛”趋势演变的论文,该文在国外刊载后被翻译引进,这也是“灰犀牛”首次出现在中国大众视野。

随后的2016年,渥克经过整理和研究,出版了一本颠覆人们既往认知的著作《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渥克提出,“灰犀牛”主要指明显的、高概率的却又屡屡被人忽视、最终有可能酿成大危机的。她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把大量时间和精力用在那些会对我们心理和情感造成冲击但发生概率极低的事情上,因此没能注意到那些发生概率极高、应该提早预防的事情。如果我们正在寻找的是“黑天鹅”,那么我们就不可能看到“灰犀牛”。

“黑天鹅”可怕,“灰犀牛”也可怕

被大多数人选择性忽视,错失最好时机,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

也许很多人会好奇,为啥米歇尔·渥克偏偏选中“灰犀牛”这个概念呢?

“灰犀牛并非严谨的学术概念,而是对概率大、冲击力强的风险的贴切比喻,代指没能及时阻止本来有能力、有机会阻止的灾难。”恒丰银行研究院执行院长董希淼介绍,灰犀牛体型巨大,本不该被忽视,但正因为其貌似愚笨粗拙,才让我们低估了它的风险,疏于防范。

生长在非洲大草原上的灰犀牛,身躯庞大,给人一种行动迟缓、安全无害的错觉,从而时常忽略了危险的存在——当灰犀牛被触怒发起攻击时,却会体现出惊人的爆发力,阻止它的概率接近于零,最终引发破坏性极强的灾难。

“概率大、破坏力强是‘灰犀牛’最重要的特征。”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指出,“灰犀牛”的风险其实很容易被发现,却被大多数人选择性地忽视,或者将其当作一种正常的现象来认可或接受,以至于错失了最好的处理或控制风险的时机,最后可能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

曾刚指出,从国外经验看,“灰犀牛”往往都是破坏力极强,一旦发生,对经济社会的负面影响很大。这一方面是因为“灰犀牛”风险的形成往往牵连甚广,要有效防范,从整体上进行统筹和推动,在制度惯性之下,这显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另一方面是因为人们的主观意识存在偏向性,容易低估风险,对即将到来的祸患视而不见,贻误了最好的危机处理时机。

“黑天鹅”很多,“灰犀牛”也很多

很多危机,与其说是“黑天鹅”,不如说更像是“灰犀牛”

“灰犀牛”的提出,给原本为人们熟知的“黑天鹅”概念带来强烈冲击。在渥克看来,我们这个社会的绝大多数危机,并非发端于不可预测的小概率(“黑天鹅”),而是大概率、高风险(“灰犀牛”)不断演化的结果,这些风险的存在早就广为人知,却由于体制或认识的局限,没有得到积极防范和应对,最终升级为全面的系统性危机。

“很多危机,与其说是‘黑天鹅’,其实不如说更像是‘灰犀牛’。”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胡怡建认为,“灰犀牛”与“黑天鹅”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实际上两者之间并没有明显区分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互相转化。“黑天鹅”与“灰犀牛”犹如一对双生子,提醒人们对可能因为发生一些不寻常造成大震荡的大概率风险和小概率风险都应保持足够警惕。

2008年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至今余波未平,在很多人看来,这场以雷曼兄弟突然倒闭为标志的风险是不可预测的“黑天鹅”,而现有的很多证据表明,源于美国“两房”(房地美、房利美)危机的风险,早已被频频预警,却被大多数人忽视。

2000年起美国房地产市场高度繁荣,房价持续上涨,住房抵押规模不断攀升,在2007年达到总的50%。2004年起美联储连续加息17次,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从1%升到5.25%,房价终于在2006年底止升回落,刺破了房市泡沫,并触发了次级抵押的违约风险。而早在2004年,一份联邦调查局的报告警醒人们提防抵押欺诈的大范围爆发;2007年开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清算银行不断发出警告;2008年1月,达沃斯论坛的风险报告指出,预期的房地产市场衰退、流动性资金紧缩和居高不下的油价都实实在在地发生着,推高了经济崩溃的风险性。这期间的先知先觉者并不在少数,圣路易联邦银行总裁威廉·普尔和路易斯安那州的议员理查德·贝克都曾预言房利美和房地美将出现大问题,但直到2008年“雷曼时刻”,人们才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类似的还有卡特里娜飓风。2005年8月25日,卡特里娜飓风首次从美国佛罗里达登陆,29日再次登陆墨西哥湾沿岸新奥尔良外海岸,给新奥尔良市造成了极大破坏,是美国历史上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而当年1月,市政高官就已看到了一份详尽的灾难预防书,飓风到来前一个月还召开了关于飓风准备工作的研讨会,但推迟了飓风防御工作并拒绝纳相关建议,最终飓风狂扫,造成巨灾。

渥克还认为,类似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这种突发,其实也是“灰犀牛”。从17年起,航天飞机制造商就发现火箭推进器中存在一个设计缺陷,在外部环境温度较低时进行发射,可能导致严重的风险,就在发射航天飞机那个早晨,几位工程师还提出警告。但美国国家航天局没有理会这些警告,结果酿成悲剧。事后调查表明,只需要将发射调整到一个相对温暖的天气,所有损失都可以避免。

“风险总是被提起,却又总是被忽略。”董希淼指出,从国外这些“灰犀牛”来看,发生的关键在于大多数人对于可预见的危机熟视无睹,不及时取行动,终致重大危机。

我们身边有没有正在发生的“灰犀牛”?当然也有,比如全球气候变暖。科学家们已经指出,二氧化碳浓度如果超过350ppm(百万分率)就非常危险,而2015年已经达到了400ppm。气候变化导致一次又一次的灾难,尽管危害显而易见,但全球气候谈判举步维艰,近期美国更是一意孤行地退出了《巴黎协定》,让气候变化这一“灰犀牛”仍在不断向我们逼近。

“黑天鹅”要防,“灰犀牛”也要防

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研究‘灰犀牛’,最终是要防范类似风险发生。”胡怡建说,“灰犀牛”是可防可控的,对这些风险要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化未来的大震为今天的小震,一点点去处理,不要让其最后引发大的系统性风险,否则对经济会造成更严重的伤害。

事实上,作为不同的风险类型,“灰犀牛”和“黑天鹅”有区别更有联系,不能将两种完全割裂,要从偶然发生的小概率“黑天鹅”背后,发现和防控必然发生的大概率“灰犀牛”系统性风险。防范当前金融风险,必须既防“黑天鹅”,也防“灰犀牛”。

“党中央非常重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始终要求守住底线,特别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经济一局局长王志军表示,“黑天鹅”和“灰犀牛”都有可能冲击金融风险的底线,要以不同的思路和办法应对防范。

“黑天鹅”是没有预料到的突发,王志军认为,对这类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敏感性,特别是在当前经济运行基础尚不牢固的情况下,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加强跟踪监测分析和预警预测,及时发现一些经济运行中的趋势性、苗头性问题,未雨绸缪,做好预案,防患于未然,不打无准备之仗。

“对于‘灰犀牛’,因为问题已经存在了,也有征兆,所以对这类问题要增加危机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王志军说,对“灰犀牛”风险隐患,如影子银行、房地产泡沫、国有企业高杠杆、地方债务、违法违规集资等问题,应当摸清情况,区分轻重缓急和影响程度,突出重点,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

“‘灰犀牛’是大概率、可感知的风险,应该成为风险防范和化解工作的重点。”曾刚认为,防范“灰犀牛”风险,首先要正视“灰犀牛”的存在,全面提高金融机构、地方和国有企业的风险意识。同时要统筹全局,制定防范和化解方案,特别是由于“灰犀牛”天然具有一定的公共性特征,要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

曾刚指出,“灰犀牛”的形成往往与制度缺陷或激励约束不当有关,在既有框架之下,难以阻止风险的进一步升级,必须诉诸体制改革和完善。“目前看,继续推进国企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都是防范此类风险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