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果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会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2.成品油价年内最大跌幅来袭是怎么回事?

3.“二二七”大跌市是怎么一回事

如果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会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榆林今日油价最新价格_油价创10年最大跌幅榆林油价

随着日本福岛核》电站4号机组起火消息的报道,周二早盘时间亚洲金融市场快速跳水,日经225指数最大跌幅超过14%,是迄今为止最大当日盘中跌幅;韩国指数和恒生指数盘中跌幅也都超过4.5%,中国股指跌幅相对较小,但也超过3.5%。对于金融市场来说,对核辐射的担忧已经远远超过日本地震以及海啸所造成的影响。

目前日本的核危机有两种发展可能:一种是经过各方努力把核泄漏控制在区域性范围之内,另一种是演变成国际核危机。以下我们分别对这两种设下的原油油品走势影响进行分析。

莫慌!此次主力仍然在摔?套牢的股票很可能有救了! 3月股市很可能发生巨变?拉锯战背后暗藏的资金动向!第一种情形:如果核泄漏控制在区域性范围之内,那么地震和海啸的影响仍然占主导。据最新消息,日本6家炼油厂(产能约为140万桶/天)已经因受到地震影响而关闭。作为世界第三大石油消费国的日本炼油能力的大幅下降将会使得原油价格在短期内承压,尤其是与之关联较大的布伦特原油。不过,随着灾后重建,基本物资包括油品的需求将出现升温。根据以往的地震来看,地震当月一般会使得油品进口量大幅缩减,但随着灾后重建活动的启动进口量便会大幅攀升,而攀升幅度也会因为地震破坏力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日本最近一次最为强烈的地震是1995年1月份的神户大地震,当月日本的油品进口量下降5%,随着重建工作的启动,2月份油品进口量增加了5.1%,不过2月份是日本油品进口的季节性低点,经过季节性处理后,2月份的油品进口量增幅超过了15%。路透社也在周二作出预测,日本的油品进口增幅或达到了20万桶/天。因此中远期来看,地震后的重建活动将会推升国际油价。

另外,目前1/5的核电厂关闭已经造成供电短缺,因此日本燃料油需求有可能大幅走高。虽然燃料油并不是日本发电的主要原料,但却是比较重要的备用原料。在2010年的夏季,由于日本经历创纪录高温的考验,电力需求急剧攀升,致使当年第三季度的燃料油消费量同比增加12.5%,环比增加13.3%,这使得新加坡燃料油价格在国际原油市场振荡偏弱的背景下依然保持坚挺。

综上所述,如果此次日本地震所带来的影响只局限于海啸和区域的核事故,那么在未来几个月内原油以及亚洲燃料油的价格都有望稳步回升和上涨。

第二种情形:日本核泄漏演变成国际核危机,包括美国、俄罗斯以及中国这些周边国家都被核危机化,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不管是股市还是大宗商品,甚至是避险品种黄金也可能难逃下跌的命运。随着福岛5号、6号机组爆炸信息的传开,东京监测到超标辐射的证实,国际核危机的恐慌情绪正在蔓延。

不过,个人认为这种世纪性灾难发生的概率不会太大,因为日本距离其他国家和地区很远,核辐射即使扩散到日本以外的地区,其辐射威力也将大大减弱。并且与切尔诺贝利核危机不同,日本的核危机处理能力已经远远超过当时的苏联。

因此,笔者个人认为发生第一种情形的概率较大,那么这对于原油和油品来说,短期内由于地震、海啸以及核危机的三重打压,市场恐慌情绪会继续蔓延,期价或将继续承压,而长期来看,随着日本灾后重建以及中东局势的依然紧张,将会推动国际原油价格和亚洲燃料油价格重返升势。

专家:日本核危机有可能演变成全球性安全

人民网3月15日电(记者杨铁虎)3月11日,当地时间14时46分(北京时间13时46分),日本东北部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发生日本迄今震级最高地震——里氏9.0级地震,整个日本东北部海岸遭遇不同程度的海啸袭击。

受地震波及的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3号机组和2号机组分别在3月12日、3月14日和3月15日相继发生氢气爆炸。一时间,核安全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人民网记者3月15日中午访了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滕建群研究员,就相关情况进行了一一解读。

记者:地震和海啸发生后日本核电站发生了什么?

滕建群:日本有两个与核有关的地区遭到地震和海啸的严重破坏,一是福岛地区的核电站。二是女川地区的核电站,该地区电站在地震后不久就发生火灾,但很快被扑灭。

重中之重是福岛地区的核电站。地震来袭时,这里有10个反应堆,分别为第一核电站(6个堆)和第二核电站(4个堆)。据东京电力公司透露,第一核电站在地震和海啸袭来时有3个机组处于检修当中,只有出事的1、2、3号三个机组运行。

目前出现烦的是福岛第一核电站,形势非常严峻。先是1号机组在12日下午发生爆炸,13日一早3号反应堆也出现冷却系统失灵的报告,到14日上午11时许该机组发生爆炸。紧接着,2号机组的冷却系统出现异常,并在15日早上6时10分左右发生爆炸,东京电力公司报告说可能是控制压力池出现损坏。特别是2号机组,从昨天下午发现冷却系统不正常工作后,日本方面取了加注海水和释放蒸气的措施,但目前看这些手段并没有避免爆炸发生。

正常情况下,核电站在遇袭或自然灾害时,会自动刹车停机,几秒钟后核电站的冷却系统就会开始工作,帮助电站把高温和高压降下来。但这次福岛电站的冷却柴油机却没有工作。究其原因至少有三:一是灾害带来的破坏。据透露,这些机组设计要求能抗八级地震,但这次地震达到了9级。二这些机组已经服役多年,像1号机组是11年投产的,至今有40年了,这正是一个核电反应堆的寿命。三是缺乏电力和其他支持,使冷却系统无法工作。

冷却系统的失灵标志着整个反应堆的高温和高压一时难以释放,最大的危险就是这些高温和高压冲破反应堆的保护壳,形成严重的核泄露。当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就是这样发生的。

记者:核电站地震和海啸遇袭后,日本人做了些什么?

滕建群:日本人有着丰富的抗震救灾经验,而且平时都有良好的训练。所以遇上地震,他们就表现的相对平静。目前看,造成损害最严重的不是地震本身,而是地震所引发的海啸。

日本做出了快速反应:首先,日本人关闭了受影响地区的11座核反应堆;第二,日本首相宣布了原子能紧急状态法;第三,内阁不断地向群众做出解释,以信息透明来稳定民从的情绪,同时向国际原子能机构做出报告;第四,先是宣布3公里范围内的紧急撤运,然后是10公里,到13号下午晚些时候宣布为半径20公里的撤运范围,今天上午又扩大到了30公里;第五,在出事现场抢修人员开始向反应堆加注海水;第六,请求美国等国家的援助,包括冷却剂等。

记者:你怎样评估目前受灾地区的核安全形势?

滕建群:经过近四天时间的抢救,福岛地区的核电站的紧张程度并未有缓解,特别是今天早晨又传来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机组发生爆炸的消息,确实让人纠结,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据说现场人员已经开始后撤。今后两三天将是确保核反应堆安全的关键。非常有可能做出封堆的决定。

据美国海军14日透露,正在日本救灾的美军“罗纳德·里根”号航母上有17人遭到核泄漏辐射,这些人是乘坐直升机时受到辐射影响的,在进行了清洗后基本上不会对身体带来什么影响。这艘航母当时正在福岛第一核电站东北大约160公里处的海面上游弋。对前往仙台附近执行救灾任务后返回航母的3个直升机机组人员检测显示,有17人受到辐射。由于探测到空气中的放射性物质,总部设在日本横须贺的美军第七舰队也已重新调整舰只和飞机部署,以避免遭受更多辐射。

尽管这些辐射是微量的,但确实出现了核泄露。

记者:日本核能利用情况如何?

滕建群:日本是能源和自然紧缺的国家,能源有80%以上都靠进口。日本的核能开发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1966年日本投产了第一座核电站,目前日本的核电占全国总发电量的30%以上。根据日本新的能源发展,到2030年,核电的比重要占全国总发电量的40%,即日本还要建设至少10多座核电站。这次发生事故的福岛地区正有两座核反应堆还在建设中。

记者:日本的核泄露会不会影响到周边国家?

滕建群:抢救人员为减轻反应堆内部压力,取释放蒸气的做法必然会带出一部分污染物质。如果真像日本人所说的那样,是微量释放的话,这种辐射性并不会致人死亡,只要服用一定剂量药物和进行清洗,就可以缓解辐射造成的伤害。

但是,我们已经注意到福岛第一核电站正门附近辐射值陡增的消息。东京电力公司官员今天上午说,当地时间8时31分(北京时间7时31分)左右,福岛第一核电站正门附近辐射数值从每小时882微西弗陡增至每小时8217微西弗。这一辐射数值相当于普通人1年从自然界遭受辐射的8倍多。这点是令人担忧的。

日本的核事故是否会影响到周边国家还是一个未知的问题。有关国家已经开始严密监视日本核电事故的进展情况。现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反应堆里的高温和高压被冷却下来了,相关反应堆会永久报废,但不会发生大规模的泄露事故,这对周边国家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二是反应堆发生爆炸,保护壳破裂,放射性物质流出反应堆进入周围地区、海域以及空气中。因此,我们不可小视如此事故的发生。

记者:是否会对国际核能和平利用带来负面的影响?

滕建群:目前国际社会有400多座反应堆在发电,其中美国占了104座。法国70%以上的发电量来自核电。这次事故的发生肯定会让人们思考和平利用核问题。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环保压力的增大以及对能源需要的增加,近年来,国际社会又重新思考核能和平利用问题。有关国家,像埃及、越南等国家纷纷开始着手核电站建设,为满足核电站建设的需要,这些反应堆大多数都建立在人口相对稠密、经济发达且靠近沿海的地区,一旦这些核电站出现事故,其后果不堪设想。

成品油价年内最大跌幅来袭是怎么回事?

国际油价跌至年内低谷,受此影响,国内参考的原油变化率负值亦被持续拉低,因此,国内成品油价将面临下调。6月23日24时(也就是本周六零点),成品油调价窗口将再次开启。

某分析师表示,近期市场对于OPEC减产前景信心不足,美国页岩油复苏迅猛、全球高库存难以消解,使得看空情绪不断增强,国际油价连续跌破低位,导致本次调价再次大跌

目前,成品油年内最大跌幅为5月11日24时,汽柴油分别下调250元/吨、235元/吨。

某分析师表示,距离调价窗口开启仅剩1个工作日,目前原油价格仍在下滑通道内,后期原油价格或仍有下跌的可能性,故国内参考的原油变化率或将继续下探。因此,本轮油价下调有望刷新年内最大跌幅记录。

“二二七”大跌市是怎么一回事

中国股市重要的交易日

2007年2月27日,在亚洲金融危机10周年之际,中国股市因市场传闻引发的巨幅下跌在全世界范围内导致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在沪深两市几乎全线跌停之后,香港股市迅速做出反应:恒生指数单日最大跌幅超过465点,收盘跌360点,跌幅达1.76%。紧接着,欧洲股市出现全线下跌,跌幅达1.30——2.64%。当晚,在美国股市开盘后,即开始了触目惊心的暴跌过程,道.琼斯指数最低跌了546点,收盘跌416.20点,跌幅为3.29%;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下跌96.65点,跌幅达3.9%;标准普尔500指数下跌50.33点,跌幅达3.9%。

美国三大股指的下跌幅度均为“9.11”以来的最大跌幅。美国股市的大幅下跌又导致了亚太股市的连锁反应,2月28日,日本、韩国股市低开幅度均达到4%,澳大利亚股市低开幅度达3%,香港股市更低开720.92点,最低跌765.99点,跌幅为3.8%,国企指数最低跌608.16点,跌幅达6.344%。全世界股市数十万亿美元的市值随着股指的暴跌而灰飞烟灭。

全世界股市的循环暴跌,皆因中国股市惹的祸。这次全世界的股市暴跌,没能也不会进一步演化为整个世界的金融危机,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1.世界经济特别是中、美两国的经济发展状况良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2.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整个经济运行的基本面对中国股市的继续向好形成强大支持,导致市场出现转折性变化的重大经济因素在目前都并不存在;3.中国开始重视应急反应问题,有关部门对市场传闻的及时澄清对稳定市场和稳定人心起了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关键作用。

中国股市的变化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如此巨大的波动,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经济的整体联系也密切增强,各个国家特立独行的发展模式与发展方式已不可行也不可能。其二,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和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权重也在日益增强,“中国因素”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无法回避也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其三,中国股市已经结束了长期以来的边缘化状态,并且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衡量和观察中国经济整体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这一点,是我们在评价中国股市现状和发展趋势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变量。

两天来的市场变化,使得中国股市乃至全世界股市的投资者都经历了由天堂到地狱的大起大落,全球股市循环暴跌的教训极为惨痛也极为深刻。

教训之一是,对股价指数的过度关注会诱使市场行为发生走偏甚至严重走偏。

中国股市在发展中与国际股市有一个重要的不同点是,既是股市发展的促进者,又同时是股市运行的监管者。这种双重角色集于一身的特点,就使得中国股市在成长之初就打上了“政策市”的深深烙印。“政策市”的最重要特征就是使中国股市的每一次涨跌都和政策的变化密切相关,狂涨有井喷之观,暴跌如瀑布飞泻。在2001年以来长达四年半之久的大熊市中,为了救市可以说是费尽心机。在股权分置改革与人民币升值的叠加效应催生下市场出现了转折以后,对股市的规范化发展措施并没有跟上市场的步伐,市场的管理理念也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这样,在市场的牛市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市场理念与监管观念就又开始了不断的甚至是剧烈的冲突。这种冲突通过种种或明或暗的方式反映出来,就会在市场上引起不断的甚至是巨大的波动。全世界的都把股市的上涨视为成就,只有中国的一些人把股市的上涨当成包袱;全世界的股民都只是关注投资风险,只有中国的股民还必须关注甚至是特别关注政策风险;全世界的股市实行的都是“买者自负”原则,只有中国的股市无法贯彻这一市场原则。政策的不透明甚至是通过政策来调节股价指数的起落,的正常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不到位,市场就会不断地揣模的心态和政策,市场上的“小道消息”就会成为“大道消息”而大行其道,这就特别容易引发市场上“杯弓蛇影”的恐慌心态,导致一只蝴蝶在飞行时所形成的震颤就可能被逐步放大到足以引发海啸的这种现代金融学中所描述的“蝴蝶效应”。2007年2月27日至28日所出现的全球股市的循环暴跌就是一种典型的“蝴蝶效应”,这种“蝴蝶效应”的出现所带来的教训惨痛而又深刻,它提醒我们的与管理者必须尽快建立规范的、透明的、迅速而有效的政策决策程序和信息披露机制,从而把监管的重心从关注市场指数转移到关注市场的制度建设上来,特别要防止股市政策决策和实施的随意化、简单化和行政化,更不能去做那种不可为、不能为也不必为的事情。股市政策的出台必须经过瞻前顾后的缜密论证,避免在中国股市中屡屡发生的那种由少数人的个人意志决定股市大多数人命运的现象发生。

教训之二是,没有风险防范体系和风险防范机制的市场是最危险的市场。

2007年2月27日至28日的全球股市循环暴跌,很可能是中国及世界未来金融危机的一次预演,它将作为21世纪世界金融史上的一个重大而载入史册,它所留给这个世界的经验和教训,必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世界经济学界关注的焦点。对待这个重大的突发,中国必须予以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必须认真研究和总结这次重大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及其教训。从这一轮的市场暴跌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股市发展的基础还相当脆弱,中国的应急反应还相当迟缓,中国经济的制度转型还相当遥远。危机总是在不经意之间发生并蔓延,中国股市必须防患于未然。没有风险防范体系和风险防范机制的市场才是最危险的市场,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投资者的正当权益就很难得到正常的和有效的保护。对于中国股市来说,不但要尽快建立市场的预警机制和应急机制,而且还必须尽快健全风险管理工具,没有避险工具和套期保值功能,市场就只能是追涨杀跌,而不可能形成完善的和健全的价值发现功能和价值投资体系。

教训之三是,开放式基金既可能是牛市形成的助动力量,也可能是市场崩盘的助推力量。

在中国股市的牛市运行到一定高度之后,市场震荡所引发的开放式基金的“赎回效应”会给市场的运行带来严重的甚至是致命的威胁,在开放式基金的市值已经达到一万亿以上并且已经占到市价总值的三分之一以后,开放式基金的这种助涨助跌作用就更不能忽视。因此,中国股市制度建设的当务之急,是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稳定性建设,必须把发展长期和稳定的市场投资者队伍提上日程。创新型的封闭式基金亟需大力发展,其公司治理结构也必须大大优化;开放式基金的评价和管理体制必须调整,要把长期业绩作为评价开放式基金的客观标准,改变现行的急功近利的短期排名制度和依据这种排名确定新基金发行的对象和额度的做法,引导开放式基金向长期化运行机制转变;社保基金与保险基金入市的规模要进一步提高,其路子要进一步放宽,保险资金投资于股市的资金比例从5%提高到10%的时机已经成熟,应当尽快地予以调整和实施。

稳定的市场发展需要有稳定的股市制度与稳定的股市政策,和谐的社会要求有和谐的经济与和谐的股市。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没有强大的股市就很难有强大的经济,没有资本市场的长足发展就很难有整个经济的持续进步。中国的改革与发展走到这一步,已经到了强大的中国股市登上历史舞台并发挥配置功能与机制的时候了。从这样的角度来看中国股市和中国资本市场,才能够登高望远并从善如流,也才能真正实现中国股市的“凤凰涅盘”。

全球股市循环暴跌的惨痛教训不能随风飘逝,市场无缘地流血、股民无故地流泪、财富无谓地流失的历史也不能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