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徽宗是个什么样的皇帝?

2.清朝第十位君王,同治帝为何19岁就英年驾崩?

3.颐和园的资料,具体一点,最好还有

宋徽宗是个什么样的皇帝?

颐和园系列黄金_颐和园御品帝王金价格

宋徽宗在蔡京、童贯、王黼等一帮奸臣的包围下,越来越走上了奢华无度的道路。后世的记载中,关于宋徽宗奢华无度的故事有很多,史不绝书。 宋徽宗有一个爱好,就是收集奇石异木。他的这一爱好,引发了一场举国骚然的举动,就是运送花石纲。我们知道,《水浒传》里有“智劫生辰纲”的故事,这个“纲 ”指什么?宋朝将大宗运输的货物称为“纲”。徽宗时期,将十艘船编为一组,将外地的各种奇石名木大宗运往京师,称为“花石纲”。刚开始时,运送花石纲的举动还没有弄到搅得天下不安的程度,只是从东南地区运石到京师。宋徽宗非常欣赏这些珍奇石木,只要看中哪块石头,就会赏赐给运送石头的人高官厚禄。皇上的这一举动,化成了一道无声的命令。于是,一场祸国殃民的大规模运送花石纲的举动,就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 史书上记载,有人在太湖发现一块巨石,长宽高均两丈有余,需要造大船将它从太湖流域运到东京汴梁。巨石抵京之后,由于城门的高度有限,石头进不了城,最后竟拆城门将石头运了进来。后来,又有人在太湖发现了一块更大的石头,这块大石头运进京时,仅运费就花了八千贯,将近两百户中产人家一年的生活费。石头被运来后,徽宗看了非常高兴,竟给这块石头亲笔题名,并钦赐玉带。还有一次,有人在今天上海附近发现了一棵古松树,如九曲盘龙一般,树形非常奇特。古树盘根错节、枝繁叶茂,运输的话要连同土块、山一起连根刨起,所以体积很大,无法走运河,只能走海运。结果运输船只在海上遇到风暴,全部沉没了,损失不计其数。 主持花石纲运送事宜的,正是六贼之一的朱勔。他为了运送一块巨石,现造了两艘大船。石头运抵京城后,徽宗皇帝看了非常喜欢,赏赐参与运输的劳工每人一只金碗,加封朱勔节度使衔。而这块石头,竟被徽宗封为盘固侯。古代的位阶次序,王之下是公、侯、伯、子、男。当初周武王分封子弟功臣,功劳最大的姜子牙的后代才被封为齐国侯爵,而宋徽宗一高兴,竟把一块石头封为了侯爵。这样滥施封赏, 那些在战场上一刀一枪舍命保江山的将士心里会怎么想?难道我们在皇帝眼中还不如一块石头? 宋徽宗身为一国之君,却不懂得治理国家要赏罚严明的道理,他封官加爵全凭自己的爱好,所以官员们便投其所好,拼命地收集天下的奇石异木。这样一来,会给国家社稷带来什么样的灾难呢? 运送花石纲前前后后持续了二十多年,这对整个南中国的人民来说,是一种掠夺,是一场真正的灾难。二十多年间,被运到东京汴梁的石头,总计有十多万块。其中,最贵一块石头的运费花了三十万贯,相当于一万户中产阶级家庭一年的收入。而在运输这些石头的过程中,死了多少人,沉了多少船,拆了多少桥,扒了多少城门,却是无法统计的。贪官佞臣们利用皇帝的这一喜好,勒索百姓,大肆征敛。不管是高山深谷还是激流险滩,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只要谁家的一石一木尚堪玩味,谁家就要遭殃。这些衙役们如狼似虎,冲将进来,黄封条往上面一贴,就成了皇室御用之物,还要主人仔细看管,来取时如有半点损坏,就是大不敬之罪。大不敬的罪过,在古代可以处以凌迟,就是一刀一刀地剐死,而这些只是为了一石一木。所以主人如果不给官吏一点好处,官吏就会在搬运时故意碰掉一角,然后诬陷是主人故意弄坏的,无中生有地扣上 大不敬的罪名。另外,这些运石的官吏还会以房屋墙垣阻碍运输为由,强迫百姓拆墙扒房,丝毫不顾百姓死活。 官府无限度的压榨,引发了百姓的反抗。在花石纲闹得最严重的东南地区,爆发了方腊起义。据记载,方腊起义从者二百万,起义军逮住宋朝的官员,剖腹挖心,熬人油点天灯,那种刑法的残酷程度,超乎我们的想象。中国人向来不为己甚,一般不会把事情做得太绝,起义军会这样,足见花石纲给百姓造成的痛苦有多大,老百姓对这件事情的痛恨有多深。所以就连官修史书也不得不承认,方腊造反事出有因,实在是。 宋徽宗的一个爱好,给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那些想升官发财的官员,不顾百姓的死活,大兴花石纲,弄得,满地狼烟。那么,宋徽宗把这么多的奇石异木运到京城来干什么呢?最后的结果又将是什么样子呢? 宋徽宗搜罗如此多的珍奇石木,是为了在京都建一座园林,叫做艮岳。艮是八卦中的一卦,方位东北,艮岳就建在皇宫的东北方向。徽宗为什么要在皇宫东北方向建园林呢?原来,徽宗皇帝继位之后,一直膝下无子,有个茅山道士告诉他,这都是因为皇宫东北方向地势低洼,若把地势垫高,则子孙繁盛。于是,徽宗命人把东北方向垫高。不久,王皇后怀孕生子,就是太子赵桓,也即后来的宋钦宗。此后,其他嫔妃开始比赛似的给他生孩子,一共生了三十多个皇子,三十多个公主。在中国古代帝王中,宋徽宗大概是儿子比较多的了。这样一来,徽宗就更加宠信道士,而且相信皇宫东北方向好,要在此修建艮岳。 宋徽宗治国无方,但是他的艺术品位还是相当高的。就连贬低宋徽宗的人也不得不承认,这座艮岳可谓集中国古典园林之大成。艮岳纯粹是皇上玩的地方,它不像圆明园、颐和园之类的建筑,还有皇帝上朝居住的那种宫殿,而完全是仿效白墙黑瓦的江南风格,其间还有高阳酒肆,甚至有一条买卖街。进了大门,一条笔直的御道,两边全是那些耗费重金运来的太湖石。艮岳的主峰完全由太湖石堆成,高一百五十米,遍栽奇花名木。值得一提的是,山上存了两样东西,一样是雄黄,另一样是炉甘石。雄黄的作用是避蛇鼠蚊虫;炉甘石的妙处则在于下雨时,石头遇水会冒烟,云蒸霞蔚,恍如仙境。与这人间仙境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汴城十里之外的人间地狱,是国家的满目疮痍、百姓的饿殍盈路,是北方宋江、南方方腊的农民起义。可宋徽宗根本看不到这些,他能看到的,只有繁华遍地的汴梁城,甚至只有他的皇宫、他的艮岳。我们这位艺术家皇帝,就这样无忧无虑地徜徉在这仙境般的园林中,恣情激荡着他艺术的灵感,想到的也只有笔下的丹青和心中的诗作。 艮岳里面除了奇石名木之外,还养了许多珍禽异兽。据说,光梅花鹿就养了几千头,还有仙鹤、锦鸡及各种水鸟,其他动物也是一应俱全,整个一座野生动物园。白天还好说,可是每到夜里,就传出一片鸟叫兽号的声音。你想,堂堂一座京城,弄这么个野生动物园,天天晚上都得听动物叫,这不快成畜生聚居之地了?京城百姓都觉得这无异于荆棘铜驼,是亡国之音、不祥之兆。宋钦宗继位以后,金人围攻东京汴梁,百姓没有粮食吃,皇帝只得下令开放艮岳,园中的动物可随便杀来充饥。要知道,古代的老百姓是很难吃到肉的,只有当官的才吃得上,老百姓只能吃五谷杂粮。这下可倒好,开了荤了,梅花鹿、仙鹤等各种难得的珍禽 异兽被百姓分食一空。而那些太湖石,则被用来堵城门,砸金兵,充当礌石了。这些曾经斥巨资运来的石头,最后就这么白白糟蹋了,整座园林也被毁掉了。 北宋灭亡以后,金朝的第四代皇帝海陵王完颜亮,把都城从遥远的上京(今黑龙江阿城)迁到了北京。迁都后,他下令将艮岳的太湖石拆下,运往北京堆砌自己的园林,就是今天北海公园的琼华岛。一个回族商人承包了拆运的工程,据说当时拆出来的雄黄竟有十多万斤。这个商人因此发了大财,富可敌国。我们今天去北海公园的琼华岛,在白塔北坡靠近五龙亭的方向,仍然可以看到很多精美的太湖石,小巧精致,非常可爱。而且一到下雨天,还有石头往外冒烟,的确恍如仙境。这些石头就是八九百年前宋宫的旧物,可以说每一块石头都不知道是牺牲了多少条性命,带着多少百姓的血汗来到这个地方的。 宋徽宗不但喜欢在仙境般的花园里吟诗作画,而且非常迷信道教。那么,宋徽宗为什么会痴迷于道教?他对于道教的过度崇信,又给国家带来了什么样的灾难呢? 除了搜奇石、建艮岳,宋徽宗还有一个劣迹,就是举国崇道。宋徽宗崇奉道教,而且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形成于东汉时期,是中国传统道家思想与神仙方术结合形成的一种宗教。中国古代自汉唐以来,佛儒道三教逐渐合一。严格意义上说,儒家算不上是宗教,而是一种思想。佛儒道三家的区别在于,儒家修性,就是修身养性,讲求舍身取义、杀身成仁。孔夫子说“不知生焉知死”,意思是,你别问我人死之后的事,别跟我谈那些鬼鬼神神的事,我不管那些,我只管人活着的时候品性怎么样。道家修命,就是要延年益寿,修炼成仙,白日飞升。道家说,人死不了,人可以修炼成仙。人到底能不能成仙,反正我们也看不见,所以无从知晓。佛教进入中国之后,提倡一种终极的人文关怀。佛家思想说,人死之后,灵魂就会转世投胎,追问人的来世会怎么样。圣人以神道设教,中国古代的皇帝对各路宗教,一般都是要支持的。事实上,道教的思想往往跟皇帝的想 法是最契合的,因为皇帝最关心的无外乎两件事:第一,我坐的这把椅子别被别人抢走,所以谁也不能造反;第二,这把椅子坐稳之后,我怎么能活得长久一点,最好永远活下去。道教认为,人可以修炼成仙,长生不老。这样一来,皇帝自然就非常喜欢道教。 我们前面提过,有个道士建议宋徽宗把皇宫东北垫高,就会子孙繁茂,结果真的应验了。这样一来,徽宗就更加宠信道士了,于是广招有道行的道士。相传,有个叫王老志的道士,一见徽宗的面,就递给徽宗一个大信封,说我别的不说,您先看看这个。徽宗把信封打开一看,里边是他早年写给妃子的情诗,据说内容很下流。徽宗一下被震晕了,心想这个道士怎么会知道这些,觉得确实有神通,就重用王老志,当时人称老王先生。老王先生失宠之后,又有一个叫王仔昔的道士受到徽宗的宠信,人称小王先生。据说,王仔昔没见到皇帝的爱妃,只在宫中作法,就把这位妃子的眼病治好了,因此更得徽宗宠信。但是,这两个道士受重视的程度,都比不上一个叫林灵素的妖道。这个妖道蒙骗君主,祸害国家,应该说,北宋之亡与他有很大的关系。 由于宋徽宗过度崇信道教,当时许多自称有高深道行的道士都涌到了皇宫里。林灵素是一个什么样的道士,他是怎样玩弄巫术的呢?宋徽宗过度迷信道教,又给国家带来了什么样的危害呢? 林灵素年轻时,苏东坡曾给他看过相,说他将来必然大富大贵。可是,林灵素一直没有富贵的机会,于是就去,结果输得一塌糊涂。债主上门讨债,他还不起债,为让债主解气,自折其面,就是自己把自己给毁容了。所以,林灵素的形象是一半脸像骷髅,一半脸润色如常人。我们可以想一下,这样一副尊容,给人的感觉就不像一般人,因此被举荐给了宋徽宗。 林灵素觐见徽宗,一见面就故弄玄虚地说,太奇怪了,我当年在天上伺候玉皇大帝的时候,见过陛下。徽宗听罢,也跟着装神弄鬼,说是啊,朕也瞅你眼熟,朕还记得你当年骑着一头青牛,你的牛哪儿去了?我们知道,道家的祖师爷是老子,传说老子骑青牛过函谷,所以人们又把道士叫牛鼻子道士。林灵素大言不惭地回答:“寄牧外国,不久即来。”意思是说,我把它放到外国养着去了,不久就会来。没过多长时间,高丽国进贡青牛,满朝文武大惊失色,认为这个林灵素真是天上的仙人下凡。 林灵素行骗得逞,胆子更大了。他对徽宗说,陛下,您知道您的前身是谁吗?您是上帝的儿子,神宵宫玉清王,目睹中原被金狄之教(佛教)毒害,所以上帝派您下凡,拯救苦难的中原人民。我是玉皇大帝跟前一个叫左慧的仙人,是跟着您下凡的。林灵素还在朝堂上大放厥词,他一指蔡京,说这位是左元仙伯,一指王黼,说这位是文华吏,当年都伺候过玉帝。当时宋徽宗最宠爱的刘贵妃,被林灵素说成是九华玉真安妃,是天上的仙女下凡。就连童贯、梁师成两个大宦官,也被说成是天上的神仙。昏君佞臣们一听,心想太好了,怪不得我们相处得这么 融洽,原来我们在天上就是一家。 徽宗皇帝认为林灵素真是仙人,有通天彻地之能,于是钦赐林灵素道职,还经常让林灵素开法会讲法。林灵素在东京汴梁开法会,宣称来的听众每人赏三百文钱,这下汴梁城真可谓是万人空巷了,百姓都弄块青布,把脑袋一包,就冒充道士去听他讲法了。林灵素每次开法会的花费,都合今天的百万人民币之巨。那么,林灵素真的懂什么道法吗?事实上,林灵素也未必懂道法,他讲的都是一些市井俚语,皇帝听惯了之乎者也,乍一听这些市井糙话,觉得比较新鲜。而且,据说林灵素说话比较幽默,讲东西深入浅出,能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连皇帝本人也不顾君体,跟着忘形大笑。这样一来,林灵素的威望就越来越高了。据说,林灵素麾下有弟子两万人,他出行与宰相、太子争路,人称“道家两府”。在宋朝,“两府”指的是东府、西府,东府是宰相,西府是枢密使。林灵素的地位能与宰相、枢密使相提并论,可见他的势力气焰之大。所以,很多奸邪小人都来贿赂林灵素,以求官职。 宋徽宗崇信道教,觉得仅仅修道观、塑神像还不够,他又跟道箓司说,朕本来是玉皇大帝的儿子,是因为看到中原生灵涂炭才下凡的,朕这样高尚的行为是不是应该表彰一下?于是,道箓司册封宋徽宗为教主道君皇帝。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大臣们见皇帝崇奉道教,纷纷投其所好,上朝不穿朝服,而穿道袍。于是每到朝会时,但见大庆殿前,黄冠羽扇,满廷乌烟瘴气,其情其状煞是可笑。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不少帝王慕佛崇道,梁武帝就曾三次舍身同泰寺。梁朝的大臣一上朝,发现皇上不见了,一问才知道皇上出家了,众臣只好捐钱给寺庙,把皇上赎回来。这样一来,同泰寺是修得金碧辉煌了,可是被不断搜刮的百姓,最后只能造反了。可见,皇帝慕佛崇道,会给社稷百姓带来灾难。 此时的宋徽宗,已经完全成了一个昏庸的皇帝。他不顾百姓的死活,只图自己的享乐,身为一国之君,甚至玩到了风月场上。那么,历史上留下的宋徽宗和李师师的故事,是怎么回事呢? 宋徽宗贪图享乐,光在自己的豪华宫殿里修道炼丹、吟诗作画还觉不够,又开始打起美色的主意。徽宗皇帝一朝,宫里有宫女近万人。我们讲,唐玄宗那会儿后宫粉黛三千人,但跟宋徽宗比都不算什么了。徽宗有这么多嫔妃,还觉得不过瘾,说宫里的佳丽都看腻了。这时,奸贼高俅给宋徽宗出主意,说咱们上街逛逛去,听说东京汴梁城有一个名妓,叫李师师,艳名远播,陛下您愿不愿意去看看?宋徽宗当然是欣然前往。高俅引着宋徽宗来会李师师,李师师见高俅贵为太尉,对这位陌生的客人都如此恭敬,就知道这个人的身份不一般,于是使出浑身解数,曲意逢迎。宋徽宗非常高兴,在李师师处一直待到天亮,才依依不舍地回宫。 李师师的父亲是开染房的,三岁的时候,她被寄养在佛寺里,因为当时称呼佛家弟子为师,所以得名师师。李师师长大之后,父亲因罪获刑,她孤苦无依,被一个姓李的经营风月场所的女人收养,成了。那时候的名妓,光长得漂亮还不行,还要有一点艺术修养,李师师从小耳濡目染,琴棋书画样样在行,所以艳名远播。遇上我们这位艺术家皇帝,俩人就成了艺术上的知音。 皇帝逛妓院,这事不管怎么说都是有悖礼法的,是不光彩的事。所以,宋徽宗虽然还想再会李师师,但是碍于礼法,不方便去。于是,奸贼王黼给徽宗出主意,说您何不挖一条地道,直接通到李师师的家?徽宗听了很高兴,赶紧命人挖了一条地道,从皇宫大内直通李师师家。从那以后,徽宗经常趁着夜色,着青衣小帽,带着几个太监,就往李师师那儿去了。其间,还发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 李师师认识宋徽宗之前,有不少相好的,其中就包括著名的词人周邦彦。一天,趁着宋徽宗生病的时候,周邦彦来探望李师师。不料,他进门刚一落座,就听说宋徽宗不顾病体,也来到李师师家了。周邦彦着了慌,心想皇上来了,我跑也来不及,君臣相见更不合适,只好赶紧躲到了床底下。这时,宋徽宗就进门了。皇帝在李师师这里享用过美酒佳肴,欣赏过佳人歌舞,见天色已晚,就说朕要起驾回宫了。李师师劝宋徽宗说,夜已三更,马滑霜浓,陛下龙体要紧,就别走了。宋徽宗那天大概确实有事,最后还是走了。宋徽宗走后,周邦彦从床底下爬出来,擦着冷汗感叹,好险好险。我们想,周邦彦是文人性情,可能性格也有几分轻佻,再加上目睹徽宗与李师师的亲密举动,有点吃醋,于是他就填了一首词,把刚才在床底下的目睹耳闻写了进去。词里有这么几句:“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后来,宋徽宗又来会李师师,问她近来有没有新曲子唱来听听。我们知道,词就是那个时候的流行歌曲,谱上曲就能唱。李师师就把周邦彦填的那首词唱出来了。她一唱完,宋徽宗脸就变了,心想,这不都是当时李师师跟朕说的话吗?于是问,这首词的作者是谁?李师师自知失言,但又不敢隐瞒,只好说是周邦彦写的。这样一来,可就给周邦彦惹祸了。徽宗皇帝听完愠怒,抖衣拂袖,站起来就回宫了。没过几天,徽宗皇帝就对左右的人说,找找周邦彦的茬,看看他写的词里面有没有*词艳曲。左右的人心想,这太容易了,随便找一首就是。为什么这么说呢?婉约派词人一般写的就是两大永恒主题——生命与爱情,所以在当时经常为人诟病,被指为*词艳曲。宋徽宗拿过左右呈上的“证据” 一看,斥道,就这样的人还配做官?于是将周邦彦贬出了京城。实际上,徽宗皇帝这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比周邦彦也强不到哪去。因为一个名妓,皇帝竟与臣下争风吃醋,这不能不说是荒唐至极的事情。 宋徽宗自从结识了名妓李师师,整日沉迷享乐,不理朝政。我们借用《长恨歌》里的一句,“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可想而知,皇帝一到晚上就去妓院,天亮了才回来,他还有精力早朝吗?俗话说,纸里包不住火,皇帝逛妓院的事,不久便在整个东京城闹得沸沸扬扬,朝廷中一些正直的官员都看不过去了。 宋徽宗重用一帮贪官佞臣,整日贪图享乐,不理朝政,致使北宋国势日衰。朝廷中一些正直的官员,看到国家危亡的处境,决定向皇帝进谏。但是,当有忠臣义士大胆进谏的时候,宋徽宗还能够像当初登基时那样虚心纳谏吗? 当时,一个名叫曹辅的小官就给徽宗上奏章,说皇上您千万不能这样,您这样对得起天地祖宗吗?徽宗龙颜大怒,又不好发作,就让宰相王黼审问曹辅。王黼斥责曹辅说,你是个小官,这事儿是你该说的吗?曹辅回答得不卑不亢:不管小官大官,爱君之心是一样的,大官不说就得小官说。一句话就把王黼噎回去了。王黼问身边的两个副宰相张邦昌和李邦彦,说你们听说过这种传闻吗?这两个人赶紧回答,我们都没听说过。于是,王黼又对曹辅说,我们做宰相的都没听说过,你这小官怎么听说的,你这不是侮辱圣上吗?曹辅这时大概也豁出去了,慷慨答道,你们是听说了装作没听说,你们这种人根本就不配做宰相,国家亡就亡在你们手里了。王黼恼羞成怒,于是把曹辅打入狱中,找了个机会将其发配,最后迫害致死。这样一来,满朝文武,再也没人敢提这事儿了。 在这种奸佞当道、忠言绝耳的情况下,宋徽宗这位风流天子整日流连美景、吟诗作画,与一帮佞臣优哉游哉,却没有料到,一场亡国惨祸已经近在眼前了。

记得纳啊

清朝第十位君王,同治帝为何19岁就英年驾崩?

事实研究表明,同治帝可能死于天花。我们可以从天子的?诊脉记录?中看出,同治3年10月30日到12月5日,30多天的病情记录,明确的指出了同治帝最后死于天花。并且我国一些专家学者对从同治帝病情的发展进行了专门的讨论,都认为同治帝是死于天花的同治帝是咸丰帝唯一存活的儿子,也是慈禧太后的亲生儿子。在同治帝六岁的时候他就登基,慈禧太后就用其他大臣勾结,在北京发生了,从此朝中就分为三种政治势力。在同治帝登基之后,慈禧太后就开始垂帘听政,掌握朝中大部分的权利。在1862年,同治帝在弘德殿读书。三月就联合其他人编撰前朝太后垂帘听政和帝王政治的书籍?《治平宝鉴》。六月他开始培养翻译人才,以便于洋务运动的开展。这时清朝也平定了太平军天国的叛乱。同治帝在时到清朝,时局非常的不安慰,地方的百姓都得到外国人的欺压。西方的资本主义开始操纵我国的金融市场,这时我国还在内斗,贪官们联合着外国人对我国百姓欺压,压榨他们。在同治帝亲政之后,慈禧太后就要到颐和园修养天年,但是颐和园并没有修缮,并且修缮颐和园需要一千万两,这时的清朝并没有那么多的钱财,钱也基本上用到了军事方面。过不了两年,同治帝就驾崩了。同治帝虽然早年登基,但是他却没有一个孩童该有的童年,他的童年都是阴谋算计,慈禧虽然是他的亲生母亲,可是慈禧对她非常的严格,在慈禧和师傅们的压力下,同治学不好就要受罚,并且刑法还极其的苛刻。在慈禧将还为同治帝之后,可惜还经常到插手朝中事务,而同治帝也不堪忍受,又因为得了天花,所以在19岁的时候就驾崩了。

颐和园的资料,具体一点,最好还有

颐和园 颐和园是我国现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 古代园林。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境内,距天 安门20余公里,占地290公顷。 颐和园原为封建帝王的行宫和花园,远在 金贞元元年(1153年)即在这里修建“西 山八院”之一的“金山行宫”。明弘治七年 (1494年)修建了园静寺,后皇室在此 建成好山园。1664年清廷定都北京后, 又将好山园更名为“瓮山行宫”。清乾隆年 间,经过15年的修建工程,将该园改名 为“清漪圆”。此时的清漪园,北自文昌阁 至西宫门筑有围墙,东、南、西三面以昆 明湖水为屏障,园内修建了许多亭台楼阁 ,桥廊斋榭,山清水秀,富丽堂皇。咸丰 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疯狂抢劫并 焚烧了园内大部分建筑,除宝云阁(俗称 “铜亭”)智慧海、多宝 琉璃塔幸存外,珍 宝被洗劫一空,建筑夷为一片废墟。光绪 十四年(1888年)慈待太后挪用海军经 费3000万两白银,在清漪园的废墟上兴 建起颐和园。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年) 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野蛮破坏,后慈禧 又动用巨款重新修复。数百年来,这里一 直是封建帝王、皇室的享乐之地,解放辟 为公园。1961年院公布颐和园为全 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颐和园包括万寿山、昆明湖两大部分,园 内山水秀美,建筑宏伟。全园有各式建筑 3000余间,园内布局可分为政治、生活 、游览三个区域。政治活动区,以仁寿段 为中心,是过去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办理 朝事、会见朝臣、使节的地方。生活居住 区,以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为主体, 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之地。风景游览 区,以万寿山前山、后山、后湖、昆明湖 为主,是全园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世界古典园林中享有盛誉的颐和园,布 局和谐,浑然一体。在高60米的万寿山 前山的中央,纵向自低而高排列着排云 门、排云股、德辉殿、佛香阁、智慧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