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限制油价了吗今天_英国禁售燃油车时间表
1.油价为什么会那么高呢?什么时候才能降下来呢?
2.国际原油价格已经触底了吗
3.英国为什么要提前大选?
4.英国脱欧与留欧意义何在
5.油价暴跌会要了谁的命 谁在偷笑
油价为什么会那么高呢?什么时候才能降下来呢?
我们先来简要回顾一下国际油价在近几年来的上涨过程。 在2001年911前后,当时的油价在每桶20 美元左右。而到2003年初,油价上涨接近30美元/桶。一年后的2004年初,更突破40美元/桶关口。到2006年初,油价开始接近60美元/桶大关。而在刚刚过去的2007年,则先后突破80、90美元/桶的关口,直至2008年初的百元大关。 当然,国际油价最近突破百元大关,有一定的偶然性,主要是受到市场利空因素的影响。例如,2008年初尼日利亚石油港口城市的武装,令人们担心这个世界第八大石油出口国的石油供应可能进一步缩减。同时,美国能源情报署公布的数字显示,美国原油库存已连续7个星期下降,并已降低到2005年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但偶然性中也有必然性,因为在那些左右油价的供求关系中,包括需求量、产出量、国际政策、金融、投资(投机)衍生性因素中,又确实包含着推动油价持续走高并保持高位的成份。我们来逐一加以分析。 首先来看世界经济与石油需求。我们知道,这一轮油价高企,并不某个突发导致的短期变化,而是受到了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而普遍增长的有力推动。研究表明,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GDP增长明显快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石油消耗量的增长也明显快于发达国家,而且,发展中国家石油消耗的增幅显著高于GDP的增幅。 国际能源署《世界能源展望》预计,世界石油需求的持续增长,可能在2015年前后回引发更加严重的供应问题。这其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需求增长来自发展中国家。有的机构,如埃克森美孚公司预测,全球石油需求80%的增长部分,将来自发展中国家。 在考虑石油需求方面,交通系统、特别是汽车,需要格外被提及。以美国为例,美国拥有近3亿辆汽车,被称为“车轮上的国家”。美国石油消费占全球石油消费的25%,但石油生产只占全球石油产量的大约9%。美国经济、特别是美国交通系统的燃料,有%是石油。 中国汽车拥有量的猛涨,也使得石油消费强劲。中国现在将近有2050万辆车,与上世纪90年代初相比增长了3倍,近年来车辆的销售增长率一直在20%以上。自1993年以来,一直就是石油净进口国。目前,石油需求的近半依赖进口。至于邻国日本和韩国,石油更是100%依赖进口,突显亚洲经济的火车头对石油的巨大需求量。 其次来看石油的供给与储备。总的情况是全球石油供应的增长,赶不上需求的增长。世界性石油供应短缺现象,在短期内还会呈现加剧态势。用有的学者比较悲观的描述,就是世界每消耗了两桶石油的同时,却只发现一桶新石油的产能,因为世界上大多数成熟油田的产能都处于下降的趋势之中。 美国已开完大多数的传统油田。英国北海石油的产量从1999年就开始衰退。墨西哥油田也在2006年达到产量峰值。沙特的7大油田占全国石油供应的90%,但产能也在逐年衰退。在中国,约占石油总产量30%的大庆油田,产量也以2-3%的年均速度递减。第二大油田辽河油田的产量也一直在下降。几乎全球都在发生相似的情况:产量达到最高点后,面临两倍数的下降。下降的速度,快于预期。 当然,我们说全球石油紧张和产量下降,主要是指开条件优越、天然油质好、经济价值高的高效、低成本的轻质油田(传统油田)的储量和产能减少,并不否定全球范围内其他类型的油田和其他形式的产油方式的存在和扩张潜力。事实上,油价有反作用力。在油价处于低位时,传统油田之外的其他类型的油田和其他形式的产油方式是没有开发价值的,反之则不然。 打个比方,传统油田的产油成本低。按美国能源部的测算,包括勘探、开、运输成本在内,传统油田的生产成本一般在10美元/桶以内,理论售价应在40美元/桶之间。油条件特别好的国家,如沙特,原油生产成本可低至3-4美元/桶 - 在那里,人们只要向大油田的底部加水压,油质好、价值高的轻质油便浮到表面。可惜的是,这样的优质大油田正越来越少,跟不上需求的增长。 所以,综合石油需求、供应与价格的狭义的相互影响来看,有三句话可以概括:第一、快速增长的石油需求,拉动油价持续上涨;第二、传统油田产量的下降,推动油价提升;第三、油价上涨带动传统油田之外的其他类型油田和其他形式产油方式的扩张,反过来缓解石油供需矛盾,抑制油价过高的攀生。 所谓传统油田之外的其他类型油田,典型的类型包括油页岩矿、油沙矿、以及分布在北部高纬度寒冷地带的特殊油田。 作为前者,油页岩看起来象普通岩石,但加热后就会渗出油泡。美国、中国、巴西、爱沙尼亚、澳大利亚等国都有此类油页矿。美国更是独占优势,有超过世界油页岩矿产量72%的储备。仅在科罗拉多落基山表下面,就蕴含2万亿个桶的储量,具有8倍于沙特、18倍于伊拉克、21倍于科威特、22倍于伊朗的原油产能;其规模超过当今世界已被证实的全部传统油田的原油储量。 作为后者,加拿大等国在北部艾伯塔等地区拥有丰富的油沙矿,产能可达数百亿桶油的规模。另在加拿大的西北寒冷地带,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发现了储量在400亿桶的特殊油田。说它特殊,主要是因为其气候恶劣,开条件差 - 这是一个冬天冰山覆盖、夏天一片沼泽的特殊地带。冬天的温度可下降到零下60 和70度,使人和机器在那里作业面临非常危险和困难的状态。 但从技术的可能和可行性上,现在我们已完全具有开油页岩、油沙、以及北部高纬度地区特殊油田的成熟能力。不过,从现实性、迫切性来看,是否进行实际的开活动、以增加石油供应量,还要看油价高低是否满足开成本及盈利的空间。按估算,油页岩矿的开成本在每桶25 美元左右,油沙及北部高纬度地带的油田开成本也离这个数值不远(均与传统油田存在显著成本差异)。在油价在35-40美元/桶时,不会有任何公司去花钱投资和生产。但当油价上涨到75-80美元/桶时,就会有许多公司积极介入生产,以获得现实的利润。 而所谓其他形式的产油方式,则主要包括一种煤转液技术(CTL)的技术过程。这种技术的萌芽,其实早在二战的德国就已开始。当时的传统做法,是第一次技术过程实现煤转化为气(一氧化碳和氢),第二次过程再将气转变成柴油、汽油或其他相关产品。制约此项技术应用的现实性和迫切性的因素,同样是成本和油价之间的盈利空间。 因为煤转液过程的生产成本在每桶30-40美元,所以不到油价上涨至75-80美元/桶,不会有许多公司真正地去应用这项技术,增加石油市场的供应。但到价格到位、市场条件成熟时,煤转液技术的潜力非常之大。据美国五角大楼估算,仅美国一国,就具备可生产9640亿个桶油的煤。其产能,大于整个中东地区约6850亿桶油的传统油田产能。 从上述角度分析,我们知道:按现有的石油需求、供应条件和价格因素来看,当市场油价上涨到75-80美元/桶时,尽管会有时滞,但世界石油会有一个来自于包括传统油田之外的其他类型油田和其他形式的产油量的显著扩张,从而大幅增加供应,缓解供求矛盾,舒缓价格上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同意美国能源情报署关于2008-2009年世界油价可能会适度回落到每桶80美元附近的预测结论。 当然,具体到特定时点的油价是跌是涨、何时跌涨,除了考虑上述石油需求、供应与价格的狭义的相互影响之外,还必须结合分析国际政策、金融、投资(投机)衍生性等广义因素的影响,当然,我们认为:石油需求、供应与价格的狭义的相互影响,对油价跌涨起着长期的、基础性的支配作用,而国际政策、金融、投资(投机)衍生性等广义因素,更多地对油价跌涨起着短期的、伸缩性的配合作用。 先来看国际政策。欧佩克、俄罗斯等国的政策对世界石油的供应影响巨大,而美国的政策则对世界石油的需求影响显著。短期内,约占全球原油总产量40%的欧佩克还不会改变限制成员国产量以防油价下跌的基本态度。而俄罗斯,虽然在过去几年中因油价上涨和开技术进步,石油生产得到快速扩张,产量已超沙特,但它对与西方公司合作扩大石油产量的呼吁兴趣不大,更愿意与欧佩克一起坐享油价上涨的巨额利益。 作为石油消耗大国的美国,已在2007年12月通过了由布什总统签署了新能源法案,决意改变对石油长期以来的高度依赖性。根据新能源法案,到2020年,美国汽车的油耗必须比目前降低40%,而生物乙醇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到2022年必须达到360亿加仑。美国正试图通过这种坚定的政策导向,影响西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石油需求。 但鉴于在美国历史上、特别是尼克松总统任内、卡特总统任内,曾都有过“摆脱对外国能源的依赖”、实现“能源独立”等的类似政策、但却从未成功的先例,布什总统的这一次新能源法案的政策效果,还有待观察。只不过,前几次总统政策的失败,大多源于国际市场油价的走低所致(其中包含欧佩克的政策反击)。可从导致油价降低的结果来看,也不能说是政策的完全失败。 最后,我们来看金融、投资(投机)衍生性因素。这里,最重要的,是美元贬值、以及石油期货市场及对冲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角色。美元连续贬值,当然会反过来促使以美元标价的石油价格的持续高走。事实上,如果我们按美元贬值幅度回算各年度的油价实际涨幅,就会发现,它们只是名义涨幅的60%左右。 石油期货市场方面,一些养老基金、公共基金、对冲基金的投资(投机)性参与,对价格起伏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美国市场的资料显示,以对冲基金为主的非商业交易商,所持有原油期货仓位可达到30%以上,非常活跃。它们改变了石油市场由石油生产方和消费国占主导的传统格局。对冲基金、投资银行的任何动向,都会加剧油价和市场波动。这一点,在解释世界油价短期波动、特别是振幅加大方面,尤其值得注意。
国际原油价格已经触底了吗
去年以来油价一路走低,从每桶100多美元下跌至约40美元,这让那些依赖石油出口的俄罗斯、海湾等国家税收收入减少,当然还有英国苏格兰等。
1、去年以来油价下跌约一半。
2、英国苏格兰石油价格下跌,虽然没有希腊那么糟糕,但是苏格兰受到油价下跌影响,北海石油税收收入减少,苏格兰的北海油田出现负现金流。
3、俄罗斯受到油价下跌影响,原油公司股价下跌,俄罗斯税收收入减少,特别是通胀率上升至15%以上,卢布走低,兑美元贬值约50%。
事实上,所有石油生产国均受到一些影响,非洲产油国尼日利亚等。
4、油价下跌,石油生产商收入减少,但财富转移到消费中,油价更便宜了,对于石油进口国是好消息。
5、石油供给和需求方面分析:
首先,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石油价格下跌支持中国经济。
更多 能源环境文章
其次,伊朗达成协议,伊朗拥有世界第四大储量,也是第二大天然气储量潜力国家,伊朗将增加产量。
再次,沙特没有减产迹象,沙特能够以更低成本生产石油,沙特为与欧佩克竞争北美市场,继续生产石油,那些拥有大量举债的石油公司债务增长。
还有,美国页岩产量达到高峰,仍在继续生产。
因此,从基本面供给需求分析,石油价格可能还会停留在一个较低的价格。
6、原油与美元的关系。
美元升值,油价以美元计价,在油价触底之前,美元可能会继续升值一段时间。油价下跌至37.75美元,那么油价或触底。
英国为什么要提前大选?
4月18日(周二)英国首相特雷莎·梅突然宣布,将在6月8日提前举行大选,表示选举是保证英国脱欧以后确定性和稳定性的唯一途径。
通过党内推选上台的特蕾莎·梅,之所以选择在启动脱欧不久就决定提前大选,是希望借大选来巩固自己的执政,减少来自在野党的“非议”,包括正在进行的脱欧谈判中,能够减少反对党(包括工党以及苏格兰自由民主党等)的绊脚石。
据BBC最新民调,目前特雷莎·梅所在的执政党保守党支持率为43%,工党支持率25%,独立党支持率为11%;苏格兰自由民主党支持率10%,苏格兰民族党支持率5%。
可以看出,目前保守党胜出的呼声最高,如果在此次选举中,保守党大局胜出,那么将横扫工党、苏格兰自由民主党的席位及影响力,那么实际上对于一直主张从英国独立的苏格兰民族党来说,“搞独立”受到的阻力会减少。
在提前大选宣布后,作为苏格兰民族党的党魁,即苏格兰首席部长斯特金第一时间对此表示欢迎,认为英国提前大选使苏格兰有机会强化民主权利,从而举行独立公投。
而作为反对独立的苏格兰保守党及工党,纷纷表示将阻止民族党再次“揭竿而起”的意图。
作为英国的一份子,苏格兰的经济一直是抓襟见肘,油价的重挫更是让苏格兰经济雪上加霜,去年第四季度苏格兰GDP环比下跌了0.2%。面临衰退风险的苏格兰经济正需要拉动之时,英国宣布要脱离欧盟,抱不了欧盟大腿的苏格兰表示不干了。
3月31日,也就是英国正式启动脱欧程序的两天后,苏格兰首席大臣正式签署并向英国递交“第二次独立公投”的公函。
所以说英国这次提前大选,受益的不仅仅是首相特雷莎·梅,苏格兰独立派也可能搭上这趟顺风车。
英国脱欧与留欧意义何在
英国脱欧会产生什么影响
一、对英国的影响。
许多英国经济学家认为,离开欧盟会伤害英国的经济,对就业形势不利,并会造成物价上涨,国内生产总值可能会萎缩3.1[%]左右,这将比金融危机更为糟糕。
英国是欧盟内仅次于德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占欧盟GDP的17.6[%]。英国退出欧盟虽不至于成为一场灭顶之灾,但需付出不小的代价。欧洲经济一体化已使英国经济与欧盟其他成员国紧密相连,其不到一半的出口是输往欧盟的,一半以上的进口来自欧盟其他国家。如果英国脱离了欧盟,那么它与欧盟的贸易关系就发生了变化。它与欧盟的贸易协议将需重谈,双方需要很长时间就条款进行协商,并且到时由于双方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欧盟不可能轻易对其做出让步。
由于欧盟实行统一的对外贸易政策,如果“脱欧”,英国需花数年时间与美国、日本等主要经济体进行谈判,以重新建立与这些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而以一国之力去与其他国家商谈贸易条款,英国不占任何优势,所谈条件也绝不可能好于欧盟统一对外谈成的条件。
由于脱离欧盟后英国是否还能保证金融机构可以自由在欧盟进行金融活动尚不确定,很多在英的美国和日本跨国公司已对此表示担忧。它们极有可能把部分欧洲的分支转移出英国,高盛就曾表示要迁出业务。此外,以欧元计价的其他相关业务及许多金融活动都很有可能会撤离英国。
最后,作为欧盟的重要成员国,英国借助欧盟的影响在很多国际事务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从而提升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如在对俄罗斯实施制裁及与伊朗谈判中,它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一旦脱离了欧盟,英国在国际上发挥重要作用的余地就会变小。
对原油,沥青等现货投资有兴趣却无从下手或者已经在接触却并不理想的朋友,如果手上还有单子,请及时联系本人V信:jfcx8888(长按可复制)加一个微信你不会损失什么,也许是你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二、对欧盟的影响。
如果公投结果是英国退出欧盟,这无疑是在欧盟内部开启了一个很坏的先例。无论是从经济角度还是政治角度来看,都会造成不良后果,因为其他成员国极有可能效仿英国,试图与欧盟讨价还价,以承担尽可能少的责任来换取同样多的利益,这种负面效应不可低估。
没有英国,欧盟的国际地位将受到削弱。英国是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其军队在欧洲以其规模和能力着称,它同时也是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毫无疑问,英国的加盟壮大了欧盟的力量并扩大了欧盟在全球的影响力。所以,尽管英国在欧盟内部已享有从申根协定到欧元等诸多“例外权”,并且英国这种“例外主义”常常令欧盟***及其他成员国十分恼火,但他们并不希望英国退出欧盟,即便是法国也认为让三心二意的英国留在欧盟利大于弊。其原因就是:大家都明白没有英国的欧盟在全球的影响力会大打折扣。
英国可能的选择
英国于13年加入欧共体。加入后不久,也就是在15年英国就举行了一次全民公投以决定是否“脱欧”,公投结果是英国选择留在了欧共体。当时作为保守党**的撒切尔夫人在那次公投中也呼吁英国留在欧共体,她支持的理由非常明确,这就是:欧洲有助于放大英国的实力。当时的欧共体只有9个成员国,其市场规模、经济体量和政治影响力与现如今的欧盟不可同日而语。而那时撒切尔夫人已能清楚意识到像英国这样一个中等的欧洲国家离开欧共体所面临的严峻现实,正如她在一次演讲中所言:“英国并不梦想舒适、孤立地存在于欧洲共同体的边缘。我们的命运注定在欧洲,作为共同体的一部分。”
如今,欧洲联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已拥有28个成员国,同时拥有5亿多消费者的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吸引力也是显而易见的。更为重要的是,欧盟的扩大进程还在继续。“退欧”对英国在政治、经济和国际影响力方面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那么相对的对于我们的中国经济的影响会是那些呢?
“脱欧”将影响中欧贸易、投资谈判进度。当前欧盟是中国最大贸易伙伴。出口方面,欧盟是中国第二大出口经济体,2015年中国对欧盟出口3560亿美元,其中对英国596亿美元,占比16.7[%],仅次于德国。进口方面,欧盟是中国第一大进口经济体,2015年中国从欧盟进口2089亿美元,其中从英国进口189亿美元,占比9[%]。贸易差额方面,2015年中国对欧盟顺差高达1471亿美元。当前,中国与欧盟正就自由贸易、投资协定等展开谈判,而在欧盟内部,英国一直积极支持并推动中欧贸易自由化进程。因此,如果英国脱欧,其原本对欧盟决策的影响力将大打折扣,短期内中国与欧盟的上述谈判进度或受影响。
对原油,沥青等现货投资有兴趣却无从下手或者已经在接触却并不理想的朋友,如果手上还有单子,请及时联系本人V信:jfcx8888(长按可复制)加一个微信你不会损失什么,也许是你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后续油价的走势:
自从3月底发改委公布新版成品油调机制后,油价年内已经“三连涨”。如果英国公投退欧通过,那么四连涨可能年内无望;相反的,油价可能重启调价窗口降低成品油价格。为何这么说呢?紧接着我们来看看国际原油的走势。周线上看,上周收取一颗高位射击之星,紧接着本周收取一颗吊颈线,单从这个K线组合就能明显看出周线级别空头趋势有多强。技术面看,BOLL通道开口,均线系统交织K线受5周均线支撑反弹,附图MACD红色柱缩量,双线聚拢,RSI指标拐头向下,KDJ高位死叉向下发散,空头趋势非常强势。
油价暴跌会要了谁的命 谁在偷笑
其实关于油价的讨论现在是国际经济市场?最热的话题!具体看一下以下:
近日,欧佩克决定不减产,国际原油价格继80美元后,再度失守70美元整数关口。从今年年中到现在,不到5个月时间,国际油价跌去35%,创下4年来新低,下跌速度着实惊人。
国际油价下跌,无疑,进口国多欢喜,产油国很受伤!这边厢美国、加拿大经济受益良多,西欧国家生产成本降低,中国减少巨额支出;那边厢俄罗斯损失千亿美元,委内瑞拉收入锐减,欧佩克各成员国为保价格,还是争份额争论不休。
油价如此“跌跌不休”,除了“全球需求减少”这个供求关系的传统因素,各种“阴谋论”也是甚嚣尘上,到底哪家更有道理呢?
阴谋论一:美国、沙特联手教训俄罗斯
:来场“石油战”,我看你认不认怂!
此番国际油价连连下挫,正值乌克兰危机各方相持不下之时,美国与俄罗斯的制裁与反制裁之战,打得如火如荼,俄罗斯经济已现疲态,若是油价再遭重挫,经济将雪上加霜。于是,很多观点认为,这是美国精心策划的“石油战”,得到了欧佩克“带头大哥”沙特的鼎力支持,目的是联手打击收入50%来自石油出口的俄罗斯。
美国精心策划“石油战”可是有先例的。当年,苏联能够称雄于世与美国平起平坐,石油因素相当重要。苏联2/3的外汇收入依赖石油出口。上世纪80年代,里根纠集沙特等国,把石油价格压到10美元以下并长期保持,使严重依赖油气出口的苏联经济陷入全面困境,这被认为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今,很多俄罗斯人感到,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一幕,是不是将再次上演?
阴谋论二:欧佩克“排挤”美国页岩油
欧佩克由12个成员国组成,来自中东、北非、南美,肩负着全球三分之一的石油开份额。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供应组织,如果主动减产,肯定会提振油价。但这位大佬却没这样做,因为减产会流失不少市场份额。
那么,谁将受益?美国的页岩油生产商啊!于是,“阴谋论”产生了,欧佩克被认为不减产,与美国页岩油死磕。
欧佩克决定不减产,顶住国际油价! 来源:CFP
以往,美国一直大量进口沙特原油,现在美国爆发“页岩油革命”,从沙特的大客户,摇身一变成了主要竞争对手,甚至可能抢夺其在石油市场的定价主导权。
欧佩克怎能善罢甘休! 于是,利用美国页岩油的生产成本高于沙特油成本,欧佩克的“带头大哥”沙特希望通过压低油价,迫使美国页岩油生产商退出市场。
阴谋论三:沙特借机侵吞伊朗的“蛋糕”
沙特决定不减产,还有一位受害者是谁?是沙特的老对手伊朗。伊朗财政收入的50%,来源于石油出口。就算在西方国家解除其制裁的情况下,伊朗的油价也需要维持在100美元以上,才能支持其预算。
而财大气粗的沙特则大为不同,可以承受低油价带来的短期冲击。英国《金融时报》分析称,“沙特希望借低油价,侵吞其他产油国,尤其是老对手伊朗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油价下跌后最难受的国家并不是俄罗斯,而是伊朗。”
无论“阴谋论”哪家强 中国都应抓紧买油了!
“乱花渐欲迷人眼”,对于种种“阴谋论”,小编无法判断哪种说法离真相更近。
但各方专家都认为,国家油价大幅下跌的空间,已经很小了。因为产油国说到底还是要靠石油吃饭的,油价跌的太狠,产油国经济运转不了,最终还是会减产,让石油的供需关系平衡,油价企稳。
以目前的形势,小编可以确定以及肯定是的,无论这场国际油价的博弈游戏,背后有多少翻云覆雨手,对于石油消费大国中国来说,都是遇而不可求的重大利好:将节省大笔银子购买原油。
按照我国原油出口量计算,国际油价每下跌1美元,中国可节省12亿美元。这是增加中国战略石油储备的好机会!
目前,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库容,大约相当于两周的供应量,与国际能源署建议的90天石油战略储备差距不小,与美日等主要石油消费国比,更是相形见绌。
因此,必须紧紧抓住油价暴跌的机遇,以最快的速度,尽可能多的购买石油,补充中国的战略储备,保证未来的能源安全,这是中国能源战略的当务之急。?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