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最高油价_国内油价最高是哪一年多少钱
1.今被称作现代 丝绸之路 的、横贯欧亚大陆的铁路线名称是什么?东西起止点是哪里?
2.二战的历史话题
3.为什么说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是中国发展战略机遇期?
今被称作现代 丝绸之路 的、横贯欧亚大陆的铁路线名称是什么?东西起止点是哪里?
第一欧亚大陆桥
从俄罗斯东部的符拉迪沃斯托克为起点通向欧洲各国最后到荷兰鹿特丹港的西伯利亚大陆桥;
[编辑本段]第二欧亚大陆桥
1990年9月与哈萨克斯坦铁路接轨的经我国兰新、陇海铁路的新欧亚大陆桥,由于所经路线很大一部分是经原“丝绸之路”,所以人们又称作现代“丝绸之路”。是目前亚欧大陆东西最为便捷的通道。 南疆铁路图
新欧亚大陆桥东起我国黄海之滨的连云港,向西经陇海、兰新线的徐州、武威、哈密、吐鲁番到乌鲁木齐,再向西经北疆铁路到达我国边境的阿拉山口,进入哈萨克斯坦,再经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西止荷兰的世界第一大港鹿特丹港。
这条大陆桥跨越欧亚两大洲,联结太平洋和大西洋,全长约10,800千米,通向中国、中亚、西亚、东欧和西欧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大陆桥。现已于1992年12月1日正式投入国际集装箱运输业务。新亚欧大陆桥的贯通不仅便利了我国东西交通与国外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新欧亚大陆桥”是相对旧欧亚大陆桥而言。它东起太平洋西岸连云港等中国东部沿海港口,西可达大西洋东岸荷兰的鹿特丹、比利时的安特卫普等港口,横贯亚欧两大洲中部地带。它的东端直接与东亚及东南亚诸国相连;它的中国段西端,从新疆阿拉山口站换装出境进入中亚,与哈萨克斯坦德鲁日巴站接轨,西行至阿克套,进而分北中南三线接上欧洲铁路网通往欧洲。
补充说明北线:由哈萨克斯坦阿克套北上与西伯利亚大铁路接轨,经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通往西欧及北欧诸国。
中线:由哈萨克斯坦往俄罗斯、乌克兰、斯洛伐克、匈牙利、奥地利、瑞士、德国、法国至英吉利海峡港口转海运或由哈萨克斯坦阿克套南下,沿吉尔吉斯斯坦边境经乌兹别克斯坦塔什乾及土库曼斯坦阿什哈巴德西行至克拉斯诺沃茨克,过里海达阿塞拜疆的巴库,再经格鲁吉亚第比利斯及波季港,越黑海至保加利亚的瓦尔纳,并经鲁塞进入罗马尼亚、匈牙利通往中欧诸国。
南线:由土库曼斯坦阿什哈巴德向南入伊朗,至马什哈德折向西,经德黑兰、大不里士入土耳其,过博斯普鲁斯海峡,经保加利亚通往中欧、西欧及南欧诸国
鹿特丹港图
中国有三条欧亚大陆桥、四条通道方案,具体如下:
1、大连方案,又称连满欧亚联运大通道。以大连为上岸港,把我国大陆、香港、日本、东南亚各国供俄罗斯和西北欧的货物,经哈(尔滨)大(连)铁路、滨(哈尔滨)洲(满洲里)铁路,由我国最大的陆路口岸、内蒙古的满洲里出境,沿西伯利亚大铁路,经俄罗斯的莫斯科到俄边境城市布列斯特分流,再经波兰的华沙、德国的柏林、到荷兰的鹿特丹港。此方案铁路贯通我国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北部,经大连、沈阳、哈尔滨3个特大城市和若干中小城市,横跨松辽平原,工农业发达。
2、绥芬河方案,又称绥满欧亚联运大通道。以国内货物或日本、香港过境货为主,海运到俄罗斯的纳霍德卡港或海崴战港,经铁路至黑龙江省的绥芬河,途经哈尔滨和内蒙古的满洲里,然后到俄国的札拜卡力斯克——塔尔斯克铁路与西伯利亚大铁路连接,到布列斯特分流,直至西抵鹿特丹港。此方案,中国境内的铁路横贯东北最北部;途经黑龙江省和内蒙古的兴安盟、呼伦贝尔盟,沿线丰富,工业发达。
3、天津方案,可称津蒙欧亚联运大通道。货运集装箱从天津新港上岸,经天津、北京、山西的大同、内蒙古的二连入蒙古国,经乌兰巴托北入俄境与西伯利亚大铁路接轨,到布列斯特分流,西抵鹿特丹港。该方案铁路经过华北平原、工农牧业均较发达,煤炭、电力、天然气丰富,途经京、津都是特大城市。
4、连云港方案,又称新欧亚大陆桥。东起江苏省连云港,经河南郑州、陕西西安、甘肃兰州、新疆乌鲁木齐,从阿拉山口出境,经中亚塔吉克斯坦等国到新西伯利亚与西伯利亚大铁路接轨,经莫斯科到布列斯特分流,西抵鹿特丹港。该方案地理位置适中,覆盖西部省区较多,除在兰州以北要翻越乌鞘岭外,该道路横穿中国中部,经江苏、安徽、河南、陕西、甘肃、新疆6个省区,顺行范围大,沿线工农业较发达。
在1991年“亚欧大陆桥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北京大学杨吾扬教授等专家对上述四条通道科学比较后指出:
大连方案可取之处较多。其铁路在我国和俄罗斯(原苏联)境内的距离均较长,我国境内铁路及大连港的通过能力和吞吐能力均较强,两国都看重此线,开展大陆桥运输基础比较可靠,条件比较优越。
绥芬河方案虽然系海陆联运,竞争力较强,1908年已开通。但海参崴港是座冻港,天寒地冻时每年有2—3个月结冰期。绥芬河口岸过货能力现已饱和,目前运力紧张而且由于经中国的运距短,所以按现行运价对我不利。
天津方案全程运距最短,在中俄境内的距离也最短,运费应最省,但是北京--天津的铁路运力非常紧张,增加运输比较困难。况且,目前在蒙古境内的收费标准较高,对中俄两国都不利。
连云港方案优点是铁路在中国境内的距离较长,达4100多公里,可以收取较多的过境运费。但有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解决。如:目前我国境内兰新铁路是单线,石油运量较大,缺水严重,运力比较紧张;陇海铁路宝鸡--天水也是单线,运输的能力小,经常塌方断道,是进出西北的卡脖子地段;徐州以东的陇海段亦为单线。境外因苏联解体,中亚变成了很多国家,许多问题协调困难;铁路建设与集装箱方面的技术问题因穿越不少山洞而受阻。
中国、尼泊尔、欧盟将在未来合作修建被称为第三欧亚陆桥的的跨欧亚大铁路,这条铁路以青岛为起始点,荷兰的鹿特丹为终点,经京鲁-京包-包兰-兰青-青藏线,由中尼铁路至加德满都,在京南亚北部铁路、伊朗高原铁路、土耳其-波兰铁路(北上铁路)、波兰-荷兰铁路,线全程15300千米。经过青藏高原地区和南亚地区,预计第三欧亚陆桥修建竣工后,西藏、南亚旅游交通将会便利许多,可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促进西藏、南亚与中国内陆、西欧、东盟的发展合作,在经济方面和政治方面有很大的必要性。
[编辑本段]第三欧亚大陆桥
第三欧亚大陆桥地处中国南部,尚在酝酿之中。湛江市坐落于雷州半岛,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粤、桂、琼三省的交汇中心,占广东省总海岸线46%。这个独特的地理优势使其成为中国大陆通往南亚、非洲、欧洲、大洋洲和中东航程最短的对外贸易口岸。湛江是目前国内少有同时拥有海运、铁路、公路、航空、管道等五种立体交通运输方式的城市,湛江港是12个国家级主枢纽港之一,港口优良,地理位置特殊,偏中国西南方,是欧亚大陆对接东盟之南海海上各国的最佳港口,要创造条件努力争取成为第三欧亚大陆桥的东方桥头堡。
定位于国家沿海战略第五个支点的泛北部湾经济区,是由我国的海南、广西、广东雷州半岛及越南的北部所围成的我国西南地区出口通道咽喉。尽管目前湛江在泛北部湾经济圈中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湛江定位为泛北部湾的中心城市之一,融入泛北部湾经济圈是必然的。如果湛江能成为第三欧亚大陆桥的桥头堡,湛江在北部湾经济区的地位将明显提升,湛江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地位亦显得非常重要。
如果湛江能成为第三欧亚大陆桥的桥头堡,湛江作为中国南方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的地位则得以确立,湛江港作为中国南方的枢纽港口的地位亦得以彰显,湛江城和湛江港在中南地区、亚洲乃至世界上的地位将大大提升。
二战的历史话题
尽管2005年1月以来,巴以局势出现转机,但仍需谨慎观察,尤其是2005年7月以来,在以色列紧锣密鼓推进实施“单边行动”前夕,巴以局势重新紧张。伊拉克政治重建继续推进,但伊拉克的安全局势恶劣。在美国的高压政策下,伊朗和叙利亚一度走上与美剑拔弩张的前台,目前关系发展依然有变数。中东诸热点仍将长期存在并继续影响本地区和世界局势。 一、充满不安定因素的大中东地区 (一)、伊朗核问题时缓时急,目前趋于紧张。美伊关系在克林顿时期并不似现在这样紧张,双方在2000年的关系已经明显改善。但2001年布什上台以来,美伊关系严重倒退。2004年底,伊朗在关键时刻的让步为其赢得了喘息之机,伊朗核问题未被提交联合国安理会。但问题并未解决,而是在继续发展。2005年1月以来,美总统布什和卿赖斯相继发出强硬表示,不排除对伊朗动武。围绕伊朗核问题,美国、欧盟和伊朗2005年上半年进行了激烈讨价还价,美伊立场针锋相对,伊朗保守派总统即将上台,预计在对美政策上会有强硬一面。伊朗核问题前景不乐观,美最终对伊取一定程度(如“外科手术式”打击)行动的可能性依然不能排除。 (二)、伊拉克大局还算稳定,然而安全局势异常严峻。1980年至1988年,历经八年的两伊战争后,伊于1990年8月悍然入侵科威特,之后,多国部队进驻海湾,海湾战争于1991年2月爆发。战争结束后,国际社会对伊实行严厉制裁,美、英战机持续几年空袭伊。2000年8月以来俄、法、德以及广大阿拉伯国家则一度做出种种努力,力图早日促使美英解除对伊制裁。但2003年3月,美打击伊、推翻萨达姆以来,伊局势被彻底改写。2005年7月初,美军死亡超过1700多人,伊方更是死亡数以万计。2005年1月底的伊大选以来,各政治派别在组建过渡中暴露出许多分歧,美虽基本控制伊局势,但伊未来仍然有变数。特别是严重的自杀性爆炸,使伊拉克平民饱受荼毒。 (三)、阿以矛盾旷日持久,巴以争端久拖不决。从本世纪初犹太人不断返回巴勒斯坦开始,阿拉伯人与犹太人之间就频生纠纷。二战结束尤其是1948年5月以建国以来,阿以矛盾愈演愈烈,导致后来三十多年内发生五次战争。1991年马德里中东和会召开至今,中东和谈一度取得重要进展,但和平进程一波三折,饱受冲击,巴以和谈进入21世纪后实际处于停滞和倒退状态,近期才有好转,但各个实质问题没有解决。特别是进入2005年7月,巴以双方立场没有实质改变,巴激进组织活动频繁,以色列的打击立场重新强硬。叙以、黎以谈判依然僵持不前,三条谈判轨道不同程度受挫。特别是自2005年2月前总理哈里里遇害后,黎巴嫩局势动荡不定,直接冲击到了与叙利亚之间的战略同盟关系,叙全面从黎巴嫩撤军。局势演变和发展继续影响美国对两国的政策以及中东和平进程。 (四)恐怖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活动继续发展。一度影响较大的极端主义组织有阿尔及利亚的伊斯兰拯救阵线、埃及的伊斯兰集团、阿富汗的塔利班。个别的宗教极端主义组织曾经不惜滥杀无辜,截至20世纪末期,阿尔及利亚已有6万多人遭到极端分子,一些外国人也遭或遇害;埃及一度遭极端分子的本国居民有3000多人,外国游客数百人。所幸经过本国的严厉打击,一些国家的宗教活动有所收敛。巴勒斯坦的“哈马斯”、“杰哈德”以及黎巴嫩的等属于激进政治组织,带有一定反抗占领的性质,与完全意义上的存在差异。 (五)、领土争端、水纠纷错综复杂。伊朗与伊拉克、伊拉克与科威特、沙特与也门、沙特与卡塔尔、埃及与苏丹、也门与厄立特里亚、叙利亚与以色列、黎巴嫩与以色列等众多国家之间存在领土纠纷并都曾发生过不同规模的武装冲突。少数领土争端已基本解决,部分悬而未决但有所缓和,部分仍处于僵持状态。尼罗河流域、两河(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及约旦河流域的有关国家也因为水分配问题而频生纠葛。 二、世界为何不间断注视大中东地区 (一)、该地区的宗教纠纷错综复杂。中东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三大宗教的发源地。犹太教与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之间存有矛盾。伊斯兰教内部如逊尼派、什叶派、苏菲派等六派之间也矛盾重重。在伊拉克,萨达姆统治以逊尼派为基础,其被推翻后什叶派获得参政和平等权利,两者今后的争端还将继续发展。多数阿拉伯国家的穆斯林是逊尼派。什叶派穆斯林以伊朗和沙特等海湾国家的信徒为主,所以19年以来海湾和其它阿拉伯国家对伊朗的教义输出抱有警惕态度。伊斯兰教什叶派与逊尼派之间的矛盾是导致发生两伊战争的重要因素之一;极端的原教旨主义组织与伊斯兰温和派别之间的矛盾常常导致国内政局动荡。黎巴嫩的教派冲突一度相对典型,黎是阿拉伯国家中唯一的由穆斯林和基督教徒两大类居民组成的国家,全国只有1.04万平方公里面积、300多万人口,最多时却曾有分属于两大宗教派别的100多个党派团体、30多支民兵武装和数十家电台。 (二)、中东地理位置重要,素有“五海三洲之地”之称。中东地区是亚欧非三洲的接合部,且正好位于东半球大陆的中心。中东周围环绕着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里海和波斯湾等国际海域,这些海域大大便利了中东与世界各地的联系。沟通上述海域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苏伊士运河、曼德海峡和霍尔木兹海峡等,是重要的国际航道,也是扼守这些航道的重要门户。中东地区这种适中、临海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东方和西方、欧洲经西亚到北非的联系纽带和十字路口,从而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三)、中东地区石油极为丰富,有“世界油库”和“石油海洋”之称。中东石油有众多优点——全球目前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1万亿桶,其中62.1%蕴藏在中东尤其是波斯湾,迄今已探明石油储量居世界前五位的国家沙特、伊拉克、阿联酋、科威特和伊朗等全部集中在波斯湾地区;石油开发条件优越,油层厚,油田大且分布集中,距海近,运输方便,油井自喷率和单井产量高;中东地区石油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5,出口量约占世界总出口量的2/3。20世纪90年代,美国、日本和西欧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率分别为12-14%、80%和60%。据国际能源组织预测,从1998年到2005年,中东石油供应量占世界石油总供应量的份额将由24%上升至34%,到2010年这一比例将达44%,2020年达55%。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后的2004年,国际油价大幅上扬,冲破每桶50美元大关,2005年更是突破60美元大关。 (四)、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超级大国等介入导致中东乱象丛生。殖民主义者在其殖民统治区取“分而治之”等政策,给该地区留下严重隐患,这在领土争端、阿以冲突和方面表现尤为明显。伊朗与伊拉克、伊朗与阿联酋、沙特与卡塔尔、卡塔尔与巴林、埃及与苏丹、摩洛哥与西班牙等国家之间的领土争端莫不与殖民统治有关。巴勒斯坦人与犹太人、塞浦路斯岛上希腊与土耳其两族之间以及库尔德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矛盾也是由前殖民者一手制造的。 超级大国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冷战期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该地区明争暗斗。二战后该地区发生五次中东战争都与超级大国争夺和幕后操纵密切相关。冷战后,美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在中东地区为所欲为,长期制裁伊朗、利比亚、苏丹,轰炸并最终出兵伊拉克,对海湾国家软硬兼施,同时偏袒以色列,拉拢土耳其和其他盟国。目前美又在极力推行“大中东民主”,声称要在中东推进“民主自由”、根除恐怖土壤,引发地区国家的暗中抵制,致使地区局势充满着不稳定因素。 (五)、各国政体复杂多样,现代政治制度发育并不完整,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二战前,多数中东国家的政体是君主专制和君主立宪制。战后,许多原来的君主制国家转而实行资产阶级共和制,但不少国家的共和政体仍带有比较浓厚的传统历史色彩、宗教色彩并实行事实上的总统终身制。政治体制比较完善的代议制民主国家如以色列和土耳其。其它政体还有君主立宪制(如约旦、科威特、卡塔尔和巴林)、君主专制制及酋长制(如阿联酋)等。从总体上看,该地区的政治制度发育相对不成熟,容易引发局势动荡。另外,不少国家腐败严重,经济发展失衡,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严重。越来越多的人把原教旨主义视为摆脱困境、实现“社会公正”的希望和出路,原教旨势力趁机迎合群众的不满心态,煽动宗教狂热,不断取暴力恐怖活动,导致国内政局不稳。 (六)、该地区较普遍存在水纠纷,一些学者称呼“水战争”。中东地区幅员辽阔,但严重缺水,水只占世界总量的0.4%。该地区有三个主要水系:两河水系、尼罗河水系和约旦河水系。伴随该地区水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纷争必将进一步加剧。两河均发源于土耳其东部山地,流经土耳其、伊朗、叙利亚和伊拉克四国,四国关系一直微妙。非洲的尼罗河流经9个国家,埃及和欲与其共享该河水的上游国家之间矛盾丛生,其中与埃塞俄比亚和苏丹之间的矛盾一度比较突出。约旦河的水量虽然只有尼罗河的1%,但它是巴勒斯坦地区唯一的水源,也是阿以冲突的焦点之一,巴勒斯坦、黎巴嫩、约旦同以色列围绕该河水源利用问题进行过殊死斗争和艰苦谈判。叙以谈判最为棘手的问题也包括太巴列湖水争执。 三、“大中东”时局将向哪个方向发展? (一)、中东诸多问题的关键是阿以矛盾问题(即中东问题),而该问题短期内难以彻底解决。中东问题包括巴勒斯坦问题、以色列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争端两个内容,核心是巴勒斯坦问题。尽管中东和平进程已经从1991年以来取得一些重要成果,但其中最棘手最关键的问题如耶路撒冷最终地位问题、难民问题、边界问题、犹太人定居点问题以及水问题等远未解决。加上2000年9月以来持续4年多的严重冲突,可以预见,尽管目前巴以初步实现停火,但巴以和谈短期内难以取得实质进展。美国的政策、以色列的不稳定性、巴方内部的协调程度等诸多问题,都将是影响和谈的重要因素。2005年7月巴以局势重新不稳定再次说明了这一点。从历史经验看,即使达成一些协议,协议实施起来依旧障碍重重。 (二)、美、俄、英、法、德、日、印等世界一超多强将继续在该地区展开争夺。尽管世界其余大国努力展现影响,但美影响难以被取代。布什执政几年来,一改克林顿时期“西促和谈,东遏两伊”的稳中求变政策,转而取推进“反恐”和推进“民主自由”并行的“先破后立”战略。布什新任期将从改造价值观和重塑地缘政治入手全面推进大中东战略。美将在稳定伊拉克局势及促进巴以和谈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单边和多边、外交与军事等多种手段,清除反美,推广西方价值,实现其对大中东地区的全面主导。由于美在战略上居于优势地位,其“大中东民主”将会取得一定进展,但该的“目标”过于庞大,且受到多方阻滞,预计在较长时间内难以取得整体性收效。 (三)、宗教问题固有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使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以解决。宗教文化具有相对较顽强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中东地区多数矛盾历史久远,有些热点不但不会减弱,还可能愈演愈烈。几年内催生“民主、自由”并实现彻底的宗教融合并不现实,甚至是遥不可及的缘木求鱼式设计。涉及宗教和文化方面的热点问题在未来很长时期内会持续影响地区局势,特别是美国不合时宜、没有理由地抛出所谓“文明冲突论”并在一定程度上付诸实施,将导致美国与该地区国家的文明对立和军事对抗长期持续。在大国尤其是美国中东政策带来的持续高压和冲击下,中东地区将面临巨大转型,而转型期内将充满动荡和变数,持续影响世界局势。 杨鸿玺 中国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 追问: 二战后初期盟国之间的矛盾
为什么说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是中国发展战略机遇期?
一、21世纪初期是中国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期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以下有利条件:
(一)发展需求劲头足
第一,居民消费结构迅速提升。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正处于迅速提升的状况。我国消费市场非常广阔,商机无限,广大人民改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迫切要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无穷尽动力。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要重点抓好三件大事:一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二是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三是加强基础产业设施建设。
第三,加速城镇化的进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2003年我国城镇化占40.53%,预计2010年达到47%,2020年达到55%。加速城镇化的进程,不仅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同时是保持我国发展需求的势头一项长远的举措。
(二)发展基础较好
第一,我国有取之不尽的劳动力,拥有丰富的科技人力和人文人力,并具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
第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在5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我国“十五”期间完成了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如小浪底工程、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已初见成效。南水北调正在筹划实施中。到目前为止,全国高速公路大体联网,最低程度是省内联网。
第三,科技教育基础较好。建国以来,经过几代人的持续奋斗,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成果,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拥有一支可信赖的有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相当庞大,已拥有保持在校学生一千多万的共计1731所高等学校,全国普及义务教育人口达适龄儿童的98%左右,整个国家的文化科学知识素质有很大提高。
(三)初步具备发展的体制保障
以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国内统一的开放的市场逐步形成,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已逐步接轨;职能正朝着“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转变,为全面建立起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制度而努力。此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四)社会政治保持长期稳定
党中央和院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高度重视保持社会稳定。一是正确对待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发展变化的种种表现,特别是群体件,努力做到及时发现,正确处理,有效处理;二是高度警惕来自敌对势力的破坏、颠覆和渗透等活动,重拳出击违法犯罪的案件,以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
二、21世纪初期是中国各种矛盾的凸显期
(一)两个基本情况
1.我国是个经济大国,却不是经济强国。以2002年为例,中国国民生产总值(GNP)排在世界第6位,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127个国家中排在第73名。美国等18个国家早已完成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即第一次经济现代化;现在美国等6个国家已经从工业社会进入知识社会的发展阶段,即进入第二次经济现代化进程;其他12个国家也迈入第二次经济现代化的起步阶段。
中国目前还在推进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中后期。当今中国,农业社会、农业劳动力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50%,相当于1870年美国、法国和德国的比重水平。
2.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由于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因素,我国东中西部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国的比重很不平衡。18―2003年东部经济上升,中部西部经济下降。这说明我国地区发展不协调是非常突出的,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特征,这个不协调不仅存在于经济发展的差距,也存在于社会发展的差距。
(二)七大主要问题
1.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我国实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努力进行了多年,但现状依然是:取得明显进步,水平依然很低,矛盾非常尖锐。因此,要下定决心,找到发展生产力的正确途径。
2.产业结构不够合理。18年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有所变化,但这样的结构,不仅低于高收入国家,而且也低于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反映了第三产业内部存在结构低水平。这种低水平在第三产业内部表现为,生活长期占主导,生产业处于非主导地位。这表明金融保险、房地产、物流产业、科技开发、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迟缓。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也反映了我国城镇化发展滞后。
3.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只有24%,在世界50个主要国家中我国排行24位,排在印度和巴西之后;美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60―70%。我国对外技术的依赖程度高于50%,美国、日本只有5%以下。事实深刻地告诉我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关键。
4.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小国,这对矛盾将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是缺水的大国,人均拥有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国600个城市有400个缺水,110个严重缺水。我国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40%。从1996年至2003年底的7年间,我国减少耕地达1亿亩。此外,石油人均储量只有世界人均储量的8.3%,天然气只有4.1%,铜是25.5%,铝是9.7%。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
5.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相当艰巨,是“重中之重”。我国人口近13亿,农村人口占62.3%,农村中的赤字县占35%,每县平均负债约400多万元,每村平均负债约20多万元,全国贫困县592个。近年来某些农村出现了不可忽视的“返贫”现象。十六大后党中央鲜明地提出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对农民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现在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时候了,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今后五年到十年,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6.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突出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具备相应的物质基础,然而,在经济发展条件下,不能适时解决突出的社会发展问题,就会产生影响社会稳定和妨碍经济发展的尖锐问题。近十多年来,党和一直高度重视突出问题的解决。但是,随着社会转型时期的激烈变动,产生的社会问题仍是层出不穷。当前最突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是:就业不足、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和分配不顺三大问题。较深层次的是教育、文化和医疗三大问题。
7.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来,但是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仍未得到彻底解决,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要作长期的努力,当前全党必须打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
第一,职能转变还没有从根本上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尚未完成;要继续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各级在社会管理的公共服务职能有待大力加强。应加快建设法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
第二,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发挥主导作用;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探索和解决好建立现代企业的途径;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强非经营性资产、自然资产的监管制度。继续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所有制。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经济、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制度创新,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
第三,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第四,加快转变对外贸易方式,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十一五”时期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既有诸多有利条件,也有不少制约因素;机遇和挑战并存,从总体上看是机遇大于挑战,有利于我国发展。
有利条件主要是:
(1)维护和平,促进发展,谋求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当今时代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有利于我们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
(2)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我国与世界经济的互相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有利于我们用好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更好地利用外部资金、技术、和全球市场。
(3) 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有利于我们发挥后发优势,推动我国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我国发展也面临不少制约因素和严峻挑战。
首先,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占优势对我国的压力将长期存在。
其次,围绕、市场、技术、人才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在更加重视与我国发展经贸关系的同时,一些国家同我们在经贸领域的矛盾也在增加。特别是近一个时期,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围绕人民币汇率、纺织品出口、知识产权、能源等方面的外部压力加大,今后这些方面的贸易摩擦还会继续出现。
第三,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许多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长期依赖进口。近些年来石油等重要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这些都对我国经济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
第四,“十一五”时期,世界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增长,但是近年来油价持续攀升,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未来世界经济仍有可能发生较大波动,从而可能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问: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 答:本世纪头二十年,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中国对外贸易而言,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期。从外部环境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全球范围内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步伐继续加快。从国内情况看,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对外贸易作为联系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必将不断取得新的发展。但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依然面临着挑战。主要是:世界经济发展有较多不确定因素,石油价格攀升,地区冲突和恐怖活动不断,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措施增多,发达国家仍然限制高新技术输往中国。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和环境的压力增大,粗放型增长方式有待改变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