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游都江堰有感的简短句

2.一根毫毛可变10个孙行者,孙悟空身上有8万多根,为何却很少用

3.谁能告诉我,舍利子到底是什么东西?实在是太神奇了! 真的是佛感应的吗?

游都江堰有感的简短句

观音宝瓶硬金价格_观音瓶值多少钱

1. 都江堰一日游观后感简短

在路上,妈妈她们说说笑笑笑,我看着车外的美丽风景,心里美滋滋的。到了都江堰,我觉得人好像多了一些,一看,都是去青城山的。

我们来到了青城外山,青城外山和青城前山一样,里面环境优美,非常幽静。苍天大树组成“原始森林”,令人回味无穷。青城外山只有一个景点——普照寺。那里规模比较大,寺庙香火很旺,有好多人在在那里烧香,拜佛,许愿。寺内有一棵千年老树,树龄有1500多年,树干很粗,需要三四人才能围抱住,树冠像一把巨大的伞,遮住了阳光,带给了我们凉爽。我们在山上东转转,西走走,完全被这里的“幽”所迷惑了。中午,我们才慢慢地走出山门。

出了普照寺,我们又到了街子镇。街子镇是崇州市的一个古镇,它沉寂了我们四川的古老文化。这个镇透着古色古香,街的两边都是许多家小卖部,有的卖小吃,有的卖木制品,有的卖衣服,还有饭店。最多的是卖汤麻饼的,因为这里的特产属汤麻饼最出名,店家还说:“我这是正宗的麻饼你们就放心的买吧,你看,这里写有……”总之,这里是非常非常的热闹。我们先到一家饭馆里吃饭,这里的饭菜都很香,有许多山上的野菜,有许多的“绿色食品”,吃了使人心情舒畅。

随着山路弯弯,我们又来到了灵岩山。灵岩山距都江堰市5公里,海拔1432米,比青城山还要高呢。我们买了门票,开始登山了。进入灵岩山,我看见有许多以香楠、银杏、松杉等树木组成的树林,参天蔽日、令人陶醉。一路上,我们说说笑笑,还看到了一些攀岩造像。来到黑风洞时,我以为有黑山老妖,结果一看简介才知道,是夏秋季节有黑风从洞中出来。我非常好奇,就在那儿等黑风。等了半天,也没有黑风,我们很失落地走了。到最高顶时,有一个灵岩观音。观音是金色的,在太阳的照射下,显得更为引人注目。这时,一阵凉风袭来,我感到特别的凉爽,于是,我们兴高烈地下山了。在下山的路上,我们还在一个小池里捉了3只蝌蚪。那是山上的泉水,冰凉冰凉的,我们的手伸下去,就觉得摸到冰一样,非常冷;那蝌蚪也非常“狡猾”,我们的手一伸来,它就钻到池底了,很难捉到。王叔叔把手小心的伸进去,一捞,好不容易捉住了一只,把它装进了我的瓶子里,妈妈也小心翼翼的把双手伸到水里,一捧,捉住了一只小的,我们就这样,捉了3只蝌蚪。我们拿着蝌蚪,高高兴兴的下山了。

一天结束了,妈妈拿着我们的“收获”,带着喜悦,回家了。

2. 都江堰一日游观后感简短

在路上,妈妈她们说说笑笑笑,我看着车外的美丽风景,心里美滋滋的。

到了都江堰,我觉得人好像多了一些,一看,都是去青城山的。我们来到了青城外山,青城外山和青城前山一样,里面环境优美,非常幽静。

苍天大树组成“原始森林”,令人回味无穷。青城外山只有一个景点——普照寺。

那里规模比较大,寺庙香火很旺,有好多人在在那里烧香,拜佛,许愿。寺内有一棵千年老树,树龄有1500多年,树干很粗,需要三四人才能围抱住,树冠像一把巨大的伞,遮住了阳光,带给了我们凉爽。

我们在山上东转转,西走走,完全被这里的“幽”所迷惑了。中午,我们才慢慢地走出山门。

出了普照寺,我们又到了街子镇。街子镇是崇州市的一个古镇,它沉寂了我们四川的古老文化。

这个镇透着古色古香,街的两边都是许多家小卖部,有的卖小吃,有的卖木制品,有的卖衣服,还有饭店。最多的是卖汤麻饼的,因为这里的特产属汤麻饼最出名,店家还说:“我这是正宗的麻饼你们就放心的买吧,你看,这里写有……”总之,这里是非常非常的热闹。

我们先到一家饭馆里吃饭,这里的饭菜都很香,有许多山上的野菜,有许多的“绿色食品”,吃了使人心情舒畅。随着山路弯弯,我们又来到了灵岩山。

灵岩山距都江堰市5公里,海拔1432米,比青城山还要高呢。我们买了门票,开始登山了。

进入灵岩山,我看见有许多以香楠、银杏、松杉等树木组成的树林,参天蔽日、令人陶醉。一路上,我们说说笑笑,还看到了一些攀岩造像。

来到黑风洞时,我以为有黑山老妖,结果一看简介才知道,是夏秋季节有黑风从洞中出来。我非常好奇,就在那儿等黑风。

等了半天,也没有黑风,我们很失落地走了。到最高顶时,有一个灵岩观音。

观音是金色的,在太阳的照射下,显得更为引人注目。这时,一阵凉风袭来,我感到特别的凉爽,于是,我们兴高烈地下山了。

在下山的路上,我们还在一个小池里捉了3只蝌蚪。那是山上的泉水,冰凉冰凉的,我们的手伸下去,就觉得摸到冰一样,非常冷;那蝌蚪也非常“狡猾”,我们的手一伸来,它就钻到池底了,很难捉到。

王叔叔把手小心的伸进去,一捞,好不容易捉住了一只,把它装进了我的瓶子里,妈妈也小心翼翼的把双手伸到水里,一捧,捉住了一只小的,我们就这样,捉了3只蝌蚪。我们拿着蝌蚪,高高兴兴的下山了。

一天结束了,妈妈拿着我们的“收获”,带着喜悦,回家了。

3. 读《都江堰》有感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里有一篇《都江堰》,文章不长,但余先生追古思今、旁征博引,把一个死死的水利工程写的有血有肉,生灵活现的,十分精彩。文章读罢,掩卷长思,不觉已为先生灵活的思维和独到的理解所深深折服。

作家开篇先将被众多国人视为民族象征的长城和都江堰相比,一句“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不由得你不将文章读下去,因为在多数人心里,长城才是我们民族的象征,我们文化的精髓。你想一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这是怎样的一个民族,怎样一段厚重的历史呀。但余先生却指出“都江堰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这里余先生用形象的文字指出长城是死的,只愣愣地站在那儿,被风沙吹塌了,等待人们再重修起来。而都江堰却不是,它骄傲地在风浪中矗立了两千多年,坚固得如同中国的历史,都江堰那充满灵性的形象便跃然纸上。透过这鲜活灵动的都江堰,我们不得不为李冰父子所感动。

余秋雨先生认为“此后中国千年官场的惯例,是把一批批有所执持的学者遴选为无所专攻的官僚,而李冰,却因官位而成了一名实践科学家。这里明显地出现了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儿,既具体又质朴。他领受了一个连孩童都能领悟的简单道理:既然四川最大的困扰是旱涝,那么四川的统治者必须成为水利学家。”显然作家所倡导的政治理想“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像李冰那样“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彻的人类学的思考”。因此称赞“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在作家看来虽然“他未曾留下什么生平资料,只留下硬扎扎的水坝一座,让人们去猜想。”比起声名显赫的秦皇汉武,他算不上英雄,但他却分明比秦皇汉武更长久地留在人们心中。对此,作家这样写到“人们到这儿一次次纳闷:这是谁呢?死于两千年前,却明明还在指挥水流。站在江心的岗亭前,‘你走这边,他走那边’的吆喝声、劝诫声、慰抚声,声声入耳。没有一个人能活得这样长寿。”

是呀,我们在叹服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叹服他们对工程设计的巧妙的同时,又怎能不为他们那种“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的精神所感动,不正是有了这种精神,中华民族才能在一次次灾难面前站起来吗?就像余秋雨先生说的那样:“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

4. 描写都江堰句子

清黄俞《都江堰》诗:“岷江遥从天际来,神功凿破古离堆。恩波浩渺连三楚,惠泽膏流润九垓。劈斧岩前飞瀑雨,伏龙潭底响轻雷。筑堤不敢辞劳苦,竹石经营取次裁。”

赵朴初先生赋诗赞古堰,诗云:“是宜与长城,并赞秦皇代。长城久失用,徒留古迹在,不如都江堰,万世资灌溉。”

清何盛新《伏龙观》诗:“盈盈一水隔,兀兀二山分。断涧流红叶,空潭起白云。凭空桥架索,薄暮树浮曛。龙女今何在,悬崖问柳君。”

清董湘琴《游伏龙观随吟》:“峡口雷声震碧端,离堆凿破几经年!流出古今秦汉月,问他伏龙可曾寒?”

清山春《灌阳竹枝词》诗:“都江堰水沃西川,人到开时涌岸边。喜看杩槎频撤处,欢声雷动说耕田。

5. 游都江堰作文

今年暑,我们全家到四川旅游,参观了都江堰。

都江堰是我国著名的水利工程,位于成都的岷江上,是秦国时期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一大早,我们成都出发,经过两个小时的路程,就到了都江堰。

当我们到达时,天空中下起了蒙蒙细雨,雨中的都江堰另有一番美景,江面上水雾蒙蒙,就像一位披着纱巾的少女。一进大门,沿着石板路往里走,路的两边立着各个时期修建、维护都江堰的功臣的雕像,有李冰、李二郎、诸葛亮。

走进陈列室,这里陈列着从两千多年前到现在都江堰的各种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文物,并介绍了都江堰的三大神奇的三大工程:鱼嘴、宝瓶口、飞沙堰。

走出陈列室,远远的就听见轰隆隆的水流声,顺着台阶登上亭子,就看到了“宝瓶口”。“宝瓶口”呈倒梯形,石壁上刻有观察水位的“水则”,它是李冰带领广大民众用了8年时间,用火烧、水浇、人橇的办法,从坚硬的岩石上凿开一个大口子,修建而成。

它使从上游流下多余的水从这里分流,减少了水灾的发生。从上面往下看,它就像一个花瓶的口,因此就叫“宝瓶口”。

出了“宝瓶口”,经过一座桥,我们就到了“飞沙堰”,在古代“飞沙堰”是用笼篼卵石堆砌而成,现在已用混凝土筑成,它主要功能是把从上游冲下来的沙石排走,它能排走的石头最大能达到一吨左右,起到防洪排沙减灾的作用。再往前走,就到了“鱼嘴”,“鱼嘴”是三大工程之首,它呈三角形,就像鱼的嘴一样,它也是人工修建而成的分水堤,它把滔滔江水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

站在“鱼嘴”的前端,远远望去,汹涌的江水一泻而下,经过“鱼嘴”的分流后,水流就变得平稳和缓慢了。到这里,整个都江堰水利工程就全部游览完了。

三大工程相辅相成,密切配合,既保证了灌区的用水需要,又极大地防止和减轻了洪灾的威胁,成为古代世界史上科学治水的伟大创举。看着这么壮观巨大的工程,在科学技术还不发达的两千多年前,全靠人们的双手建造,这充分展示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下午,我恋恋不舍离开了都江堰,路上我想:我们中华民族真不愧为一个有着灿烂文化遗产的伟大民族。

6. 仿写都江堰作文

今天清晨,我们一行五人,驱车前往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游览。途中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在喜悦的心情内蒙上一层阴影。快到目的地时,雨过天晴,内心感到欣慰。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离堆公园”是宋代的名“花州”,清代为“桑园”园内亭榭错落有致,古木参天,树木苍翠,奇花异草,千姿百态,花香四溢。“离堆”的来历,是李冰在修建都江堰时,为了把岷江水引到川西,灌溉农田,用人工开凿了旁边的一条引水口,将一个山丘和对面连接的玉垒山分离开,形成了一个孤堆而得名。

都江堰由三大工程组成:鱼嘴分水堤、飞沙堰和保瓶口。一,“鱼嘴分水堤”把岷江分为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排沙,内江引水灌溉。二,“飞沙堰”泄洪水、排沙石、拦春水。枯水季节将岷江水源源不断地送往灌区,是它的一大特色。三,“保瓶口”是人工开凿而成的窄而深的梯形引水口,一是引水供下游使用,二是与飞沙堰联合运用,控制内江洪水不涌入成都平原,使洪水排人外江。这三大主体工程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川西平原成了“大水不淹,小水不旱”旱涝保收,得名“天府之国”。

李冰父子不畏艰险,克服重重困难,修建了都江堰,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效益,造福人类。在科学极不发达的年代,做出这伟大功勋,不可被时代没灭,人们更不能忘怀,为纪念他们修建了庙宇,“伏龙观”寄托人们的怀思。我们向祖辈学习他们发奋图强的精神。搞好学习,才不亏对祖先——我们是勤劳勇敢的中国人!

7. 游都江堰 作文

暑里,妈妈带我参观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江上,建于公元三世纪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

那天,天上的乌云像染了墨汁的棉花一样,过了一会儿,就下起了毛毛雨,蒙蒙细雨如丝丝银发摇曳,像根根筝线抖动。但丝毫没有淋湿我兴奋而高兴的心情。

我们一进门就来到了观澜亭,登临远望,古堰雄姿尽收眼底;俯视脚下,江涛滚滚,直泻宝瓶,全都江堰呈现出“长龙地上走,天际流”的壮丽图景。 沿着观澜亭的攀梯向下走就来到了二王庙,二王庙古名“崇德庙”,建于公元494-498年,是纪念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者李冰父子的庙宇。

宋代以后李冰父子被封为王,改称二王庙。瞧,庙内梯回壁转,亭殿交错,飞檐叠阁,雄伟庄严。

庙寺完全依靠自然地理环境,依山取势,在建筑风格上不强调中轴对称。大殿及后殿内有彩塑的李冰父子及历代“堰功”像,雕刻生动,技艺精湛。

庙内石壁还刻有李冰治的口诀:“深掏摊,低作堰”。漫步其间,似入“先都”。

参观完二王庙,我们登上了全长约500米的安澜锁桥,安澜索桥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之一,又名“夫妻桥”,始建于宋代以前。索桥以混凝土桩以承托,用粗如碗口的钢缆横飞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

我好不容易才过了使人心惊胆战的安澜锁桥,来到了都江堰的三大主体工程――鱼嘴、飞沙堰、宝瓶口。 先说说鱼嘴吧,它如同一只鱼的嘴巴,听导游说它的设置极为巧妙,它利用地形、地势,巧妙地完成分流引水的任务,而且在洪、枯水季节不同水位条件下,起着自动调节水量的作用。

我们的祖先十分聪明,在流量小、用水紧张时,为了不让外江40%的流量白白浪费,用杩搓截流的办法,把外江水截入内江,使内江灌区春耕用水更加可靠。 在鱼嘴下的长堤,即分内、外二江的堤叫金刚堤。

堤下段与内江左岸虎头岸相对的地方,有一低平的地段,这里春、秋、冬、三季是人们往返于离堆公园与索桥之间的行道的坦途,洪水季节这里浪花飞溅,是内江的泄洪道。 泄洪道,唐朝名“侍郎堰”、“金提”,后又名“减水河”,它因具有泄洪排砂的显着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

飞沙堰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

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飞沙堰真是善解人意、排人所难,将上游带来的泥沙和卵石,甚至重达千斤的巨石,从这里抛入外江,确保内江通畅,确有鬼斧神功之妙。

来到鱼嘴的另一头就是鱼尾,斜对着的就是宝瓶口,它是前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取名为离堆 离堆上有祭祀李冰的神庙伏龙观。

伏龙观原是晋代为纪念青成隐士修的“范贤馆”。因李冰降伏孽龙伏在离堆之下,故于北宋初年改祭李冰,取名“伏龙观”。

走进伏龙观,只见伏龙观三面悬绝,一面用石阶和开阔的大坝相连,使伏龙观显得特别雄伟庄严。伏龙观原有殿宇两重,后因建成李冰殿,共有主殿三重。

伏龙观中文物甚多。树立在正殿中的东汉李冰圆雕石像,14年迁建索桥时于三号桥基坑出土。

像用灰白砂岩琢成,高290厘米,肩宽96厘米,厚46厘米,底部有一方榨。石像冠冕长衣,手放在胸前,面含微笑,两袖和衣襟上各有浅刻题记一行。

中行为:“故蜀郡李府君讳冰”;左为“建宁元年闰月戊申朔二十五日都水橡尹龙”;正殿右侧竖立的堰工石像,是15年1月18日在都江堰外闸下开挖护滩时发现的。石像头部已经被冲毁,背部冲蚀严重,专家推断可能是李冰石像铭文中“三神石人”之一。

正殿中的飞龙铁鼎,是唐容宗女玉真公主故物。鼎重约千斤,上有八条飞龙和云纹花卉,是不可多得的古代铸造精品。

鱼嘴、飞沙堰、宝瓶口这些工程在我们看来可能会觉得平平常常、简简单单,殊不知其中蕴藏着极其巨大的科学价值,它内含的系统在今天仍然是处在当代科技的前沿,普遍受到推祟和运用,然而这些科学原理,早在二干多年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中就已被运用于实践了。这真是中华古代文明的象征,真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

时间不早了,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都江堰,都江堰――中华民族智慧文明、科学创造的结晶――世界水利史上的璀灿明珠。我想:在人类向21世纪跨越的伟大进程中,都江堰一定将显示出她更加辉煌的新姿。

离堆上有祭祀李冰的神庙伏龙观。伏龙观原是晋代为纪念青成隐士修的“范贤馆”。

因李冰降伏孽龙伏在离堆之下,故于北宋初年改祭李冰,取名“伏龙观”。 走进伏龙观,只见伏龙观三面悬绝,一面用石阶和开阔的大坝相连。

8. 用一句话赞美都江堰

1. 都江堰水利工程举世无双。

2.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都江堰,而是都江堰。

3. 都江堰工程巧夺天工,造福全川,表明我国劳动人民具有呼风唤雨的伟大力量。

4. 花车上盛放的芙蓉组成的朵朵浪花气势恢弘,都江堰、青城山建筑造型美轮美奂。

5. 都江堰是四川人民的骄傲!

6. 都江堰真的是一个非常宏伟的建筑,简直是天衣无缝、巧夺天工。

7. 都江堰是古代劳动人民用血汗筑成的。

8. 中国都江堰是驰名于世的伟大工程。

9. 举世闻名的都江堰,让世界为之惊叹。

10. 都江堰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11. 中国的都江堰闻名遐迩,举世皆知。

12. 都江堰用举世无双、独一无二来形容它一点也不过。

13. 都江堰是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

14. 都江堰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又一壮举。

15. 都江堰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伟大遗产。

9. 游都江堰 作文

暑里,妈妈带我参观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江上,建于公元三世纪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

那天,天上的乌云像染了墨汁的棉花一样,过了一会儿,就下起了毛毛雨,蒙蒙细雨如丝丝银发摇曳,像根根筝线抖动。但丝毫没有淋湿我兴奋而高兴的心情。

我们一进门就来到了观澜亭,登临远望,古堰雄姿尽收眼底;俯视脚下,江涛滚滚,直泻宝瓶,全都江堰呈现出“长龙地上走,天际流”的壮丽图景。 沿着观澜亭的攀梯向下走就来到了二王庙,二王庙古名“崇德庙”,建于公元494-498年,是纪念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者李冰父子的庙宇。

宋代以后李冰父子被封为王,改称二王庙。瞧,庙内梯回壁转,亭殿交错,飞檐叠阁,雄伟庄严。

庙寺完全依靠自然地理环境,依山取势,在建筑风格上不强调中轴对称。大殿及后殿内有彩塑的李冰父子及历代“堰功”像,雕刻生动,技艺精湛。

庙内石壁还刻有李冰治的口诀:“深掏摊,低作堰”。漫步其间,似入“先都”。

参观完二王庙,我们登上了全长约500米的安澜锁桥,安澜索桥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之一,又名“夫妻桥”,始建于宋代以前。索桥以混凝土桩以承托,用粗如碗口的钢缆横飞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

我好不容易才过了使人心惊胆战的安澜锁桥,来到了都江堰的三大主体工程――鱼嘴、飞沙堰、宝瓶口。 先说说鱼嘴吧,它如同一只鱼的嘴巴,听导游说它的设置极为巧妙,它利用地形、地势,巧妙地完成分流引水的任务,而且在洪、枯水季节不同水位条件下,起着自动调节水量的作用。

我们的祖先十分聪明,在流量小、用水紧张时,为了不让外江40%的流量白白浪费,用杩搓截流的办法,把外江水截入内江,使内江灌区春耕用水更加可靠。 在鱼嘴下的长堤,即分内、外二江的堤叫金刚堤。

堤下段与内江左岸虎头岸相对的地方,有一低平的地段,这里春、秋、冬、三季是人们往返于离堆公园与索桥之间的行道的坦途,洪水季节这里浪花飞溅,是内江的泄洪道。 泄洪道,唐朝名“侍郎堰”、“金提”,后又名“减水河”,它因具有泄洪排砂的显着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

飞沙堰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

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飞沙堰真是善解人意、排人所难,将上游带来的泥沙和卵石,甚至重达千斤的巨石,从这里抛入外江,确保内江通畅,确有鬼斧神功之妙。

来到鱼嘴的另一头就是鱼尾,斜对着的就是宝瓶口,它是前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取名为离堆 离堆上有祭祀李冰的神庙伏龙观。

伏龙观原是晋代为纪念青成隐士修的“范贤馆”。因李冰降伏孽龙伏在离堆之下,故于北宋初年改祭李冰,取名“伏龙观”。

走进伏龙观,只见伏龙观三面悬绝,一面用石阶和开阔的大坝相连,使伏龙观显得特别雄伟庄严。伏龙观原有殿宇两重,后因建成李冰殿,共有主殿三重。

伏龙观中文物甚多。树立在正殿中的东汉李冰圆雕石像,14年迁建索桥时于三号桥基坑出土。

像用灰白砂岩琢成,高290厘米,肩宽96厘米,厚46厘米,底部有一方榨。石像冠冕长衣,手放在胸前,面含微笑,两袖和衣襟上各有浅刻题记一行。

中行为:“故蜀郡李府君讳冰”;左为“建宁元年闰月戊申朔二十五日都水橡尹龙”;正殿右侧竖立的堰工石像,是15年1月18日在都江堰外闸下开挖护滩时发现的。石像头部已经被冲毁,背部冲蚀严重,专家推断可能是李冰石像铭文中“三神石人”之一。

正殿中的飞龙铁鼎,是唐容宗女玉真公主故物。鼎重约千斤,上有八条飞龙和云纹花卉,是不可多得的古代铸造精品。

鱼嘴、飞沙堰、宝瓶口这些工程在我们看来可能会觉得平平常常、简简单单,殊不知其中蕴藏着极其巨大的科学价值,它内含的系统在今天仍然是处在当代科技的前沿,普遍受到推祟和运用,然而这些科学原理,早在二干多年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中就已被运用于实践了。这真是中华古代文明的象征,真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

时间不早了,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都江堰,都江堰――中华民族智慧文明、科学创造的结晶――世界水利史上的璀灿明珠。我想:在人类向21世纪跨越的伟大进程中,都江堰一定将显示出她更加辉煌的新姿。

离堆上有祭祀李冰的神庙伏龙观。伏龙观原是晋代为纪念青成隐士修的“范贤馆”。

因李冰降伏孽龙伏在离堆之下,故于北宋初年改祭李冰,取名“伏龙观”。 走进伏龙观,只见伏龙观三面悬绝,一面用石阶和开阔的。

一根毫毛可变10个孙行者,孙悟空身上有8万多根,为何却很少用

鹰愁涧内,西海龙王玉龙三太子,腹中饥饿之时,将唐僧骑的马吃掉。

正可谓,不是冤家不聚头。当年玉龙三太子触犯了天条,本来要上涡龙台的,观音菩萨亲自向玉皇大帝说了个情,留下玉龙三太子成为唐僧的一个坐骑。

恰巧,三太子就将唐僧的马吃掉了。金光揭谛到南海请来观音菩萨后,吹了口仙气,将玉龙三太子变成了白龙马。

观音菩萨许诺白龙马要安心还了业障,西天取经功成后,会让他超越凡龙,并成为金身正果。

听到菩萨的话,孙悟空却拉住菩萨不依了。

“源易缘”注意到,悟空顽皮的原因之一就是西行之路崎岖,艰险重重,保唐僧这个肉身凡胎取经实在太难,难成正果,所以不想去了。

观音菩萨鼓励了白龙马,还得安抚调皮的孙大圣。

于是菩萨从水净瓶中摘下3枝杨柳叶,放在行者的脑后,成为孙悟空的三根救命毫毛,并也许诺他叫天天应,喊地地灵,如果真到了十分危难之际,她也会亲自现身来救。

观音菩萨送悟空的3根救命毫毛,关键时刻还真的救了悟空一命。

八百里狮驼岭,孙大圣被大鹏鸟的阴阳二气宝瓶吸入瓶中,悟空全身毛发软熟,惟有此3根救命毫毛坚硬如枪。

被孙悟空变成金刚钻、竹片和绵绳的三根毫毛,将大鹏鸟的阴阳二气宝瓶钻了个眼孔,泄了阴阳二气。

通读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源易缘”留心发现,孙悟空不仅有从菩提祖师处学得的72变本领,他身上还有无数救命的宝贝。

原著第90回“师狮授受同归一,盗道缠禅静九灵”一章节中,孙悟空就笑着告诉玉华州的三位王子说,自己身上有八万四千根毫毛,每一根毫毛可变十个孙行者。

“以一化十,以十化百,百千万亿之变化,皆身外身之法也!”

想当年,孙悟空曾以一人之身,大闹天宫,此举使得他在三界大名鼎鼎、威风凛凛。

取经之后,他为何放着这些帮手和宝贝很少用,反而四处去请救兵呢?今天,“源易缘”就来谈一谈这个话题。

孙大圣曾在竹节山与九灵元圣狮子团队对战时,面对寡不对众的危难,他便把臂膊上的毫毛尽皆拔下,还用嘴嚼烂后喷出,化成了千百个小行者,一拥而上。

还有一次,是在大闹天宫前后,放着看管蟠桃园的美差感觉不尽兴,看到王母娘娘的蟠桃会,没有请他到。

眼见天晚,孙悟空便从身上拔出一把毫毛,丢进口中嚼碎,变成了千百个大圣,都用的是金箍棒……结果是,打退了哪吒三太子,战败了5位天王。

结合,在狮驼岭阴阳二气宝瓶中身上毫毛的表现,悟空全身毫毛被火蒸烧的又软又熟,惟独观音菩萨送他的3根杨柳叶变成的救命毫命却坚硬如钻。

综上,孙大圣两次大规模的用身上的毫毛变成孙行者时,其法力和神通虽有,但还是有限的。

古人在形容某人特别的小气吝啬时,会用上一句歇后语:铁公鸡——一毛不拔。

从孙大圣几次从身上拔毫毛的过程和环境,都是在他迫不得已之时,且还需要一系列的步骤和程序。

一是需要从身上某部位拔下;二是得放进嘴里嚼碎嚼烂;三是得口念咒语,喊声“变”;四是变出去的孙行者,还得他负责收回来。

想想看,且不说变化过程之复杂,单是从身上拔毛一项,孙大圣会不会疼、怕不怕痛不知道,但肯定是不舒服的;

再加上将自己身上的毫毛放到嘴中嚼来嚼去,其中的滋味肯定也是不好受的。

所以,孙大圣身上虽有万千助身宝贝,鲜见他用,也是能理解的。

金箍棒的来历,大家都知道:原形是太上老君冶炼的神铁,被大禹治水借走,后又遗留到东海,成为镇海之宝——定海神针。

虽然,变化成的孙行者,也都手持有金箍棒,但的真不了,其威力和法力又有多少呢?

孙悟空深谙此中之理,于是非到过不去的坎时,就不随便用自己身上的毫毛。

一路从东土到西天取经路上,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最好的老师!

实践让孙悟空悟得并明白,个人的力量再强大,却始终是有限的;法力再强,单打独斗也比不过团队的力量。

所以,在很多时候,孙悟空不用自己身上的毫毛,反而舍近求远,四处去搬救兵,去请诸佛和神仙。

都说好的关系,就是麻烦出来的!

悟空的成熟做法,使得他后来在三界中,与诸神佛的关系越来越融洽,成就自然也不俗,成为了斗战胜佛。

就此话题,您有哪些看法或高见,欢迎留言互动。

参考资料:

《西游记》、《中国神话》、《中国民间传说》等;

谁能告诉我,舍利子到底是什么东西?实在是太神奇了! 真的是佛感应的吗?

“舍利子”原称为“舍利”,后来才称为舍利子。舍利 原是印度语译为(设立罗)....等各种不一之名称,其意义为(遗留物)或(灵骨) ,但舍利子也不完全经由火化而得,有很多天降舍利的实例.

“舍利子”为个人戒定慧修行成就之结晶。也是说明修行者已得成果的见证,可以坚定弟子修行。因此佛徒看到舍利即像看到佛菩萨,顶理参拜,诚心供养。但佛祖涅盘前就告诉弟子,不要理会他的舍利,而要注重“法身舍利“,也就是他的言行身教集成的典籍。

舍利子印度话叫做驮都,也叫设利罗,译成中文叫灵骨、身骨、遗身。是一个人往生,经过火葬后所留下的结晶体。不过舍利子跟一般死人的骨头是完全不同的。它的形状千变万化,有圆形、椭圆形,有成莲花形,有的成佛或菩萨状;它的颜色有白、黑、绿、红的,也有各种颜色;舍利子有的像珍珠、有的像玛瑙、水晶;有的透明,有的光明照人,就像钻石一般。

白色的舍利子是骨骼的,黑色舍利子是属于头发的,红色的舍利子是肌肉的,也有绿色或五色班斓的舍利子。

经上说,舍利子是一个人透过戒、定、慧的修持、加上自己的大愿力,所得来的,它十分稀有、宝贵。像佛陀涅盘后,所烧出的舍利就有一石六斗之多,在当时有八个国王争分佛陀舍利,每人各得一分舍利,他们将佛的舍利带回自己的国家,且兴建宝塔,以让百姓瞻仰、礼拜。另外,修行有成就的高僧及在家信徒,往生后也都能得到舍利。如中国的六祖惠能,近代的弘一、印光、太虚、章嘉等大师们,他们都留下相当数量的舍利。

“舍利子”最初是佛祖释迦牟尼的骨灰的别称。“舍利”是梵文

(Sarira)的译音,意思为“身骨”或“灵骨”,即死者火葬以后的残余

骨灰。不过,这里所说的“舍利子”并不是普通的骨灰,而是释迦牟

尼骨灰中的结晶体,颜色有白、黑、红三种。

释迦牟尼的俗家名字叫悉达多,他生活在距今2500—2600年

以前,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的一个王族子弟,受过良好的教

育。

悉达多年轻时因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和种姓制度,提

出了“四姓平等”的主张。为了推广自己的宗教理论,他经过6年

苦行,遍访名师,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宗教哲理的观点。此后,释迦

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一直在印度的北部和中部传播教义,

发展信徒,逐渐形成了一大宗教。

释迦牟尼活了80岁,后来在婆罗双树下逝世,火化以后,他的

骨灰被8个国王分取,建塔供奉。因骨灰被称作舍利子,这塔当然

也就称作舍利塔了。

以后,有不少高僧死后,骨灰也被称作舍利子,当作佛宝收藏

起来。

前几年,我国的一些寺院相继出现“舍利子”半夜发光的奇迹。

漆黑的夜晚,寺院中的“舍利子”竟发出荧荧的磷光,或暗红,或淡

紫,或浅黄,美丽而又诡异。一时间,善男信女纷纷前往瞻仰。

“舍利子”为什么会发光呢?笃信佛教的人认为,修行程度的

高低、悟道是否彻底,决定其在佛教世界中等级的高低。释迦牟尼

是佛,他是最先觉悟者,修行已经达到功德圆满的地步,

为,不能光从能量角度去讨论这个问题。他们研究了一些“舍利

子”,发现所谓“舍利子”的成分跟焙烧以后的胆结石或肾结石的成

分很相似,因此“舍利子”很可能是焙烧以后的结石。那么,为什么

高僧体内的结石特别多呢?他们以为,理由不外乎以下几点。

高僧的活动量较小,终日静坐参禅,食物大都以素食为主等

等。此外,高僧们的饮水也较少。因此,他们的体内极易生成胆结

石。可能你要问,人们一般认为常吃脂肪者易生胆结石,吃素的高

僧为什么也易患此病呢?

这是因为,尽管高僧们严忌荤食,但因为活动少,所以会产生

脂肪代谢紊乱的现象。况且,经常吃食糖和碳水化合物的人虽然

饭量较小,但仍会使体内能量过剩,脂肪堆积,加上血液中胆固醇

和甘油酸酯的含量较多,就极易形成胆结石。

相关人物

[编辑本段]

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又译作舍利弗(Sariputra)。

舍利弗是最受佛陀信任的首座弟子,佛陀成道后第一次回到祖国迦毘罗卫城的时候,罗云要出家,佛陀就叫他拜舍利弗为亲教师,受沙弥戒。舍利弗并受佛陀的嘱托,经常关照僧团中年少的比丘和沙弥。舍利弗更负起僧团和合的重责大任,有一次,僧团弟子中有少数信仰不坚定的人,因为受提婆达多的威胁利诱而动摇心志,变节离开僧团。舍利弗挺身而出,教诫这些变节的人,令他们心生忏悔,重新回到僧团中。因此,舍利弗在僧团中备受尊敬。

遗留物

[编辑本段]

舍利是指佛教祖师释迦牟尼佛,圆寂火化后留下的遗骨和珠状宝石样生成物。据传,2500年前释迦牟尼涅盘,弟子们在火化他的遗体时从灰烬中得到了一块头顶骨、两块骨、四颗牙齿、一节中指指骨舍利和84000颗珠状真身舍利子。佛祖的这些遗留物被信众视为圣物,争相供奉。

舍利子印度语叫做驮都,也叫设利罗,译成中文叫灵骨、身骨、遗身。是一个人往生,经过火葬后所留下的结晶体。不过舍利子跟一般死人的骨头是完全不同的。它的形状千变万化,有圆形、椭圆形,有成莲花形,有的成佛或菩萨状;它的颜色有白、黑、绿、红的,也有各种颜色;舍利子有的像珍珠、有的像玛瑙、水晶;有的透明,有的光明照人,就像钻石一般。

经上说,舍利子是一个人透过戒、定、慧的修持、加上自己的大愿力,所得来的,它十分稀有、宝贵。像佛陀涅盘后,所烧出的舍利就有一石六斗之多,在当时有八个国王争分佛陀舍利,每人各得一分舍利,他们将佛的舍利带回自己的国家,且兴建宝塔,以让百姓瞻仰、礼拜。另外,修行有成就的高僧及在家信徒,往生后也都能得到舍利。如中国的弘一、印光、太虚、章嘉等大师们,他们都留下相当数量的舍利。

舍利子不完全经由火化而得。

舍利子的形成和做善事没有关系,主要是和生活习惯有关系,但是你做善事会长寿,这很重要.长期使用某一种食物,其中的某些元素在体内出现沉积,火化的时候受热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结晶。

〈注:古代佛教徒,包括释迦牟尼在内,并不是吃素的,所有佛教有“三净肉”的说法,其饮食结构应该和常人没有太大差异,以吃素或食物单一解释不通。〉

种类

[编辑本段]

舍利的种类,一般分有全身舍利、碎身舍利。

全身舍利是不需经过火葬,而全身不会腐烂,这种就叫做全身舍利,也叫肉身菩萨;碎身舍利,则是火葬后的遗骨,白色的舍利子是骨骼的,黑色舍利子是属于头发的,红色的舍利子是肌肉的,也有绿色或五色班斓的舍利子。但也有一些舍利不是由人体变成的,如从天上、地下跑出来,或由油灯里生出,或由花朵生出的,还有一种是诚心供奉礼拜求得,舍利之中再生出舍利子的。而在《浴佛功德经》将舍利分为:一、生身舍利,又称身骨舍利,是佛的遗骨;二、是法身舍利,又称法颂舍利,是指佛所遗的教法、戒律。

有的舍利子硬度极高,用铁锤敲打都锤砧俱陷,而丝毫无损。并不是常年吃斋和尚才会有,仅仅皈依一年,精进修行,往生的在家居士,焚化后遗骨上也出现了舍利子。

肾结石 胆结石也有可能在火化后形成舍利子。

也有人认为舍利的分类是3种:

1、全身舍利:广东韶关慧能六祖大师、安徽九华山肉身殿所奉之金地藏和尚;四川成都石经寺之石经祖师等。就是我们说肉身不腐的“肉身菩萨”。

2、碎身舍利:就是平时大家所说的舍利子。释迦牟尼佛火化后之舍利、罗桑殿达活佛、竹斋法师……均为碎身舍利。 其中又分为多种。

3、法身舍利:佛陀所说一代教法,是佛所留得最珍贵的东西,所以所有经教均可称为舍利。又,“诸法从缘生,是法缘及尽。我师大圣主,是我如是说”一颂,称为法身舍利偈,常见于中印佛塔上。

史 料 研 究

《魏书·释老志》:“佛既谢世,香木焚尸,灵骨分碎,大小如粒,击之不坏,焚之不焦,或有光明神验,胡言谓之舍利。弟子收奉,置之宝瓶,竭香花,致敬慕,建宫宇,谓为塔。塔亦胡言,犹宗庙也。”

邱正平撰文谓,舍利子乃人名,本为佛之驳难者,后皈依为弟子。

“在我国,‘舍利子’通常被解释为佛陀的骨丹。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舍利子是佛身边最伟大的学者和精通印度哲学的人。”(《新华文摘》1992年第8期)

未解之谜

[编辑本段]

“舍利子”发光之谜

“舍利子”最初是佛祖释迦牟尼的骨灰的别称。“舍利”是梵文(Sarira)的译音,意思为“身骨”或“灵骨”,即死者火葬以后的残余骨灰。不过,这里所说的“舍利子”并不是普通的骨灰,而是释迦牟尼骨灰中的结晶体,颜色有白、黑、红三种。

释迦牟尼的俗家名字叫悉达多,他生活在距今2500—2600年以前,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的一个王族子弟,受过良好的教

育。

悉达多年轻时因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和种姓制度,提出了“四姓平等”的主张。为了推广自己的宗教理论,他经过6年

苦行,遍访名师,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宗教哲理的观点。此后,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一直在印度的北部和中部传播教义,

发展信徒,逐渐形成了一大宗教。

释迦牟尼活了80岁,后来在婆罗双树下逝世,火化以后,他的骨灰被8个国王分取,建塔供奉。因骨灰被称作舍利子,这塔当然

也就称作舍利塔了。

以后,有不少高僧死后,骨灰也被称作舍利子,当作佛宝收藏起来。

前几年,我国的一些寺院相继出现“舍利子”半夜发光的奇迹。漆黑的夜晚,寺院中的“舍利子”竟发出荧荧的磷光,或暗红,或淡紫,或浅黄,美丽而又诡异。一时间,善男信女纷纷前往瞻仰。“舍利子”为什么会发光呢?笃信佛教的人认为,修行程度的

高低、悟道是否彻底,决定其在佛教世界中等级的高低。释迦牟尼是佛,他是最先觉悟者,修行已经达到功德圆满的地步,为,不能光从能量角度去讨论这个问题。他们研究了一些“舍利子”,发现所谓“舍利子”的成分跟焙烧以后的胆结石或肾结石的成

分很相似,因此“舍利子”很可能是焙烧以后的结石。那么,为什么高僧体内的结石特别多呢?他们以为,理由不外乎以下几点。

高僧的活动量较小,终日静坐参禅,食物大都以素食为主等等。此外,高僧们的饮水也较少。因此,他们的体内极易生成胆结

石。可能你要问,人们一般认为常吃脂肪者易生胆结石,吃素的高僧为什么也易患此病呢?

这是因为,尽管高僧们严忌荤食,但因为活动少,所以会产生脂肪代谢紊乱的现象。况且,经常吃食糖和碳水化合物的人虽然

饭量较小,但仍会使体内能量过剩,脂肪堆积,加上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酸酯的含量较多,就极易形成胆结石。

舍利子是胆结石吗?

舍利子是由修戒定慧之功德结晶而成的。事实是只在佛教徒中见到,而从未在什么胆结石病人身上见到。

它的各种神奇现象都表明不可能是结石: 学医的应该明白结石的外观以及物理性能。结实主要成分是钙质或金属盐沉积,形态和水垢相似,也易碎(所以可以用超声破碎石),这些东西在高温下都会变成粉末状的的氧化物。

大德的舌,心,等没有骨质的软组织也可火化不坏形成舍利子,连念佛鹦鹉的舌头也能成舍利。

何况体内结石数量极少,否则会危及生命,但是大德有时候出现舍利子的数量非常惊人(数十到上万都有),而且色彩和形态各异。有那么多“烧不化结石”的人,能活吗?

并不是常年吃斋和尚才会有。仅仅皈依一年的在家居士,往生焚化后也出现了五彩舍利子,而普通素食者,还有很多素食动物,他们有舍利吗?

各种例子中,有的舍利纯净无暇,有的能凭空出现(天降舍利雨),有的会发光,有的能生长,有的大德能在骨头上显字,甚至肉身缩小或消失,这些更是无法用常理和现代科学来解释的。

释迦牟利舍利子

[编辑本段]

世尊佛陀将涅般前的事迹都记载在<<大涅般经>>,经中叙述了佛陀涅般的经过,其它相关经文包括了<<大善见王经>>等经书。

佛陀是在公元前544年在库系那拉(Kusinara) 涅般。当时佛陀的圣骸供十方众生瞻仰了六天后,在第七日,被火化。火化的火焰被清香的净水熄灭,火化处被受守护七日。这七内佛陀十方众生都前来火化处朝拜。

火化之后的佛陀舍利子经由香性之婆罗门分给以下之八个国王:

1. 拘尸那城 5. 遮罗颇国

2. 摩羯陀国 6. 罗摩伽国

3. 毗舍离国 7. 毗留提国

4. 迦毗罗卫国 8. 婆罗国

香姓婆罗则保留下来用 于平分佛陀舍利的容器。 获得佛陀舍利子的国王后来各自建立舍利塔安置供养这些佛陀舍利子。

神圣的释迦牟尼佛舍利子及有关宗教圣物,可分三大种类:

1: 真身舍利:

这是由佛陀的肉身火化之后遗留下来的舍利,它包括了佛牙舍利,发舍利,骨舍利等

2: 法身舍利:

佛陀的一代教法,尤其指法身偈。

3: 影骨舍利:

这是由其它材料仿制或代用而成的舍利,它也受到佛徒的尊崇。‘影骨舍利’包括了佛像。

相关新闻

[编辑本段]

《今晚报》1994年7月20日摘自《江南晚报》的一则报道:苏州灵岩山寺82岁的法因法师圆寂火化后,获五色舍利无数,晶莹琉璃一块,且牙齿不坏。尤为奇特的是,火化后其舌根依然完整无损,色呈铜金色,坚硬如铁,敲击之,其声如钟,清脆悦耳,稀世罕见。

2002年2、3月间,安奉于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的佛指舍利赴台湾巡礼,引起极大轰动。

网易新闻:莆田市涵江区江口镇一位老尼圆寂,法体火化后得舍利子、舍利花共60多颗

……

腾讯新闻:福建老尼圆寂后火化出现60多颗舍利

莆田市涵江区江口镇一位老尼圆寂,法体火化后得舍利子、舍利花共60多颗。昨日上午,当地上千村民举行隆重仪式,将舍利迎请安放到老尼生前出家的觉路堂。

舍利,梵语中意为“尸骨”,指死者火化后的残余骨烬。通常指佛祖释迦牟尼火化后留下的固体物,如佛发、佛牙、佛指舍利等。佛教认为,只有虔诚奉佛,悟道得法的人才会自然结晶舍利,非常人可得。

释迦牟利真身舍利

[编辑本段]

据《法苑珠林》载:阿育王塔在中国有19所,它们是:西晋会稽鄮县塔、东晋金陵长干塔、后赵青州东城塔、姚秦河东蒲坂塔、周岐州岐山南塔(即法门寺塔)、周瓜州城东古塔、周沙州城内大乘寺塔、周洛州故都西塔、周凉州姑藏故塔、周甘州删丹县故塔、周晋州霍山南塔、齐代州城东古塔、隋益州福感恩寺塔、隋怀州妙乐寺塔、隋并州净明寺塔、隋并州榆杜县塔、隋魏州临黄县塔。

1987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发现了第一枚释迦牟尼真身舍利,这是传说中中国有佛祖真身舍利19枚当中被发现的第一枚真身舍利

当地宫珍宝重现人寰之时,人们便开始寻找那历经岁月风波的国之重宝佛骨舍利的下落。

1987年5月4日傍晚,在古雅幽深的扶风县博物馆内,考古专家在简陋的工作室内开始工作。首先开启出土于后室天井中的八重宝函,这是一个由大小不同的八重金银宝函套合而成的多重宝函。它的最外层是一个长、宽、高各30厘米的银棱盝顶黑漆宝函。所谓盝顶,就是函盖上棱成斜面的函。它是用极珍贵的檀香木制成,用雕花银条棱边。发掘时,此函已严重朽坏。

银棱檀香木函内是一个略小的鎏金盝顶四天王宝函,用一条约50毫米宽的绛**的绸带十字交叉紧紧捆扎。函顶面錾刻两条行龙,首尾相对,四周衬以流云纹,每侧斜面均錾双龙戏珠,底面錾饰卷草纹,四侧立沿各錾两只迦陵频伽鸟,身侧饰以海石榴花和蔓草。函的四侧面分别刻着四大天王图像,正面是北方大圣毗沙门天王,左面是东方提头赖吒天王,右面是西方毗卢勒叉天王,后面是南方毗娄博叉天王。

第六重是素面银宝函,第五重是鎏金如来坐佛说法银宝函。

启开第四重宝函时,绸带绑的和金锁锁的是一个纯金盝顶宝函。重1512克。函体四面立沿上,各錾四只鸿雁。正面为一幅六臂观音图,观音菩萨慈眉善目,前边两只臂手交叉于胸前,后边四臂手环形伸向云天,她的座下为数层莲瓣的莲台,两侧天空有几位天女正向三千宇界抛撒鲜花。函身右侧为普贤菩萨坐像,两旁为6只小兔和8尊金刚为其做伴。函左侧是文殊菩萨坐像,菩萨安坐于一头长毛雄狮背上,一侧是沙门天王驾着祥云接引19位沙弥和使者飞入天宫。函的后面是帷帽菩萨图,头顶是玉女手擎的华盖,四周是几位弟子虔诚地听经。

打开第五重宝函,又是一尊纯金宝函,函身镶满红宝钿、绿宝钿、翡翠、玛瑙、绿松石等各色宝石。函盖顶面和侧面红、绿二色宝石镶嵌成大大小小的莲花。函身四面用绿松石各镶二只鸳鸯伴以花卉。

启尽重重宝函,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座精致的小金塔,高105毫米,塔顶飞檐高翘,彩光闪烁,金砖金瓦层层如真。塔身四壁刻满纹饰,并有四扇小金门。

塔座上有一小银柱,仅11毫米高,盘为细颈鼓腰状,喇叭口径处雕12朵如意云头,鼓腰上二平行线连为四组三钴杵纹杆状十字团花,衬以珍珠纹,腰底为莲瓣形,银柱托底也呈八瓣莲花状。间以三钴杵纹,柱底还有一墨书小字“南”。圣物佛指舍利就套在这根小银柱上。

第一枚佛指舍利面世了!考古工作者们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此时时针指向1987年5月5日凌晨1时——正是农历四月初八佛诞节,这是一个惊人的巧合!此时窗外也下起了蒙蒙细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