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福临是谁_清朝福临皇帝的金价
1.在清朝,有1万两白银属于什么水平呢?
2.按照清代乾隆年间的物价水平,十两银子能干什么?
3.清朝皇帝打赏的金瓜子是干什么用的?对此你怎么看?
4.清朝君王打赏用的“金瓜子”是什么东西,放现在值多少钱?
在清朝,有1万两白银属于什么水平呢?
在清代拥有10000两白银的家庭虽然不是顶级富豪家庭,但也是许多富裕人家可望而不可即的。
白银自古以来就是贵重金属,由于白银的数量比黄金更多而且便于储存,所以一直是历朝历代的重要储备财物,对接金价、绢价、房价等等。
从宋朝开始,朝廷已经发行纸币。
不过,纸币的价值与当时的银价有关。如果银价下跌,那么纸币也随之而贬值,所以无论民间还是官员,都喜欢?硬通货?白银而嫌弃?有名无实?的纸币。《明史》记载:?朝野率皆用银,其小者乃用钱,惟折官俸用钞(纸币)?。
到了清朝时期,拥有一万两白银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千万富翁的身价。清朝初期(顺治),白银1两就等于1000文铜钱,而白银10000两就等于1000万文铜钱。
清朝中期(嘉庆),白银1两等于1200文铜钱,而白银1000两就等于1200万文铜钱。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变化,除了有通化膨胀的因素以外,还有当时的战争减少、国家趋于安定等因素。在清朝很长一段时期内,米价的波动范围是8文钱/斤至16文/斤。
如果一个普通人每月只吃20斤大米,那么一年才花费1920文铜钱至3840文铜钱的生活,也就是1.92两银子至3.2两银子左右。
10000两白银在当时无疑是普通人一辈子都用不完的巨款,就算许多大地主都不一定能拿得出来10000两的现银,所以古装剧里皇帝动不动就赏赐白银万两其实是的。
既然吃饱了饭,那么就该买地和置产业了,那么清代的房子价格昂贵吗?
清高宗乾隆初年间,有个人在天津买了一块土地,盖了一座有10间房子的四合院。这个人连买地带盖房,一共才花了180两银子。如果在清代有10000两白银,那么到全国各地四处购置豪宅基本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还有几个例子也能够反映出清朝的一万两白银的价值的。
大力支持左宗棠的晚清首富胡雪岩,胡雪岩的身价财产最多时曾有约3000多万两白银,当然其中不全是现银,只是折算价值。这就好比,你的财富是全国首富的3000万分之一。好家伙,放在今天至少也有数千万之多的身价吧。
又比如在洋务运动时期(这会儿已经是晚清了),清每年的税收总额一共才8000万两白银(账面),因此当时谁要是家中有一万两白银绝对是相当富裕的家庭,有车有房有丫鬟,什么都不缺。
按照清代乾隆年间的物价水平,十两银子能干什么?
兑换关系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根据以下描述: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
再有:
“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战争的时候, 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 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金属价格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现在金属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
唐代的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左右。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银铜的价格(人民币)如下:
黄金:100元/克
白银:2元/克
黄铜:0.02元/克
推算结果为:
1两黄金:约值4000元
1两白银:约值8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1元
粮食价格
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考。晓林在网上查到了如下记载:
“上白米(石) 九钱五分?
中白米(石) 九钱二分六厘八钱?
下白米(石) 八钱三分?
白?面(斤) 九文
银每两换钱 一千文”
还有
“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
根据1石=100斤=70公斤计算,而粮食价格以2元人民币/公斤计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两白银:约值17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2元
结论
根据上面的推算,再考虑到
1 黄金的价格比其他的更稳定,应当着重参考
2 现在白银已作为工业品,所以现在的白银价格参考价值较低
3 由于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对速度很快,现在的粮食相对价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 尊重古代的兑换比例
5 凑整数,便于换算,便于建立感性认识
所以,笔者建议,今后遇到古代的货币单位,用以下换算系统,即方便又有感觉:
1两黄金 = 人民币2000元 = 10两白银
1两白银 = 人民币200元 = 1000文钱 = 1贯(吊)钱
1文钱 = 人民币0.2元
另外:1石米=1两白银
声明:以上结论不是学术观点,只作为老百姓观看古装电视剧,武侠时换算之用。
验证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数据,便于验证晓林给出的换算方式,提高感性认识: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 = 唐朝时,初级公务员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员年俸45两白银 = 清朝的局级干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 那些当官的,那个家里没有个几千万的?
乾隆初年,捐一个道台需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两银子 = 花270万就可以买个厅级干部当当,明码标价。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极为混乱。不同朝代之间有差异,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区之间有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库平营造制”,与明代基本相同。一斤约等于国际标准制的600克(5克多点)。这套度量衡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还有残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黄金的计量单位“两”、“钱”就是用库平营造制的计量单位。一“两”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一“钱”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为了与国际接轨,并统一中国度量衡制度,解决不同地区之间度量衡差异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障碍 ,促进经济发展,进行了度量衡改革。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习惯需要,将“库平营造制”改革为“市制”,为与国际接轨,将“市制”与国际标准制方便换算。特将“一营造尺”改为“一市尺”,等于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于二市里。“一库平斤”改为“一市斤”等于500克=0.5公斤。
“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称“一二三制”。“市制”与“库平营造制”计量接近,老百姓易于接受。而市制与公制换算简单,能为国际贸易接受。俗称“斤有所短、尺有所长”,即市斤比库平制重量小,市尺比营造制长。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称成功。为以后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至今仍在发挥其基本作用。
民国时期的另一个大的改革是币制改革。
北洋时期在币制改革上的一个较大动作是“废两改元”。清末时,虽然中国也有银铸币,但货币制度是以银两为单位,制钱(包括铜钱与铜元)为主要流通的辅币。货币单位相当混乱。既有以库平两为单位的计量,也有以海关两为单位的计量。同时,银铸币和银两的成色也极不一致。这个混乱的币制极大地阻碍着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于是,就有了第一次币制改革 :“废两改元”。即北洋颁布“国币条例”,规定以银元为基本货币单位,停止银两流通。一元银元重库平银七钱二分,含银量为85\%。一元等于十二角(仿英制)。以铜元为辅币,停止铜钱的流通。一元银元与铜元的比价基本上在180--188之间涨落。俗称“洋长洋短”。每日银楼或银行都会发布当日银价。当银价上涨时,称为“洋长”,当银价下跌时称为“洋短”。民间小额交易基本上以铜元计价为主。银行发行纸币以元为单位,一元纸币兑换一元银元。货币以银为本位。
这次币制改革使全国的金融制度得到了基本统一。但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
另一次币制改革是南京为解决金融危机而进行的。30年代时美国货币放弃银本位,实行金本位制,规定1盎斯黄金等于35美元。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伦敦)收购白银,导致国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中国的货币制度是以银为本位,但自己产银不多。国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白银出现大量外流,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者在东北、华北大搞武装走私,使中国白银出现大量外流。同时,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的货币升值,进口狂增、出口受阻,影响经济与发展国际收支平衡,如不及时改革将导致中国金融崩溃。南京与英国、美国谈判货款为币制改革提供外汇保证。最后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支持(详见《中美白银谈判》)。于是,南京决定进行币制改革,停止银元流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后增加)四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用于交易与完粮纳税。法币与英镑、美元挂钩。
现在看电视剧常常感到可笑,古人能名动辄使用几十两,甚至几百、几千、几万两银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够从口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
这里有两个误区。一是以为古代一两银子等于今日的一元钱。二是以为古代的银票就是今日的钞票或者支票了。
其实,古代中国银子缺乏,银子的价值很高的。一两银子等于制钱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后)。而直到清末,一斤(相当于1.2市斤)猪肉只要二十文钱,一亩良田只要七至八两银子或者十二、三个银元。几两银子、几十两银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两银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够买上十几亩良田了。在明代,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两半银子就够了,所以戚继光的士兵军饷一日只有三分银子,一月不足一两。清代稍贵点,主要是战争前外贸顺差大,银子大量流入后,银价下跌造成的。后来大量赔款后,银与铜的比价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铜钱,清末时使用铜元,很少用银子作为日常交易用。许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见过银子。所以口语中表示没有钱(贫穷)时用“铜钱(钿)没有”而不说“银子没有”。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常以银子为珍贵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民国时候,就流通银元了,称为国币。民间称为“袁大头”。它的价值也比较高,可兑换180多个铜元。按当时物价水平折算今日的购买力,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35元左右。考虑到生产的发展,粮食和日用品价格的下跌,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银子价格算,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50-60元左右。当时办一个比较好的印染厂投资也不到一万元。买一较辆当时比较好的轿车大约是1000元。所以不会有拿出一个银元买一个馒头的情形出现,最多一个铜板。
银票其实是山西票号发的汇兑凭证,有密押的,不是见票即兑的银行券(钞票)。用银票是要付汇兑费用的。
银票做大宗买卖的商人用得着。它可避免携带大量现银的风险,而且方便,并与自己携带大量现银成本差不多。一般老百姓和官员是用不着的。所以也就不会有从口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来支付款项。即使你拿出来支付,商家和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其流通程度比今日的个人支票还不如
清朝皇帝打赏的金瓜子是干什么用的?对此你怎么看?
清朝皇帝打赏的金瓜子,并不是就用我们平常吃的香瓜子镀了一层金,也不是用金子做成瓜子的形状,它其实是指细小的碎金,因其远观时形态如瓜子大小,所以取名“金瓜子”。
此外金瓜子的取名也给人一种高大上的感觉,皇帝脸上也很有面子。举个简单的例子,如皇帝想要赏赐大臣,他说“来人啊,赏碎金子”和“来人啊,赏金瓜子”哪个好听?毋庸置疑,自然是金瓜子。虽然东西是同一个,但是叫法不同,后者更容易被接受。
那么皇帝赏赐下金瓜子的主要意义是什么?
其实就是为了彰显皇恩浩荡。我们都知道在古代提出的三纲五常文化影响下,“君为主,臣为从”一直时封建社会君臣之间相处的要领。这也就意味着,臣子要绝对服从皇帝。所以当皇帝打赏时,不论什么,比如字画啊,黄马褂啊等等都要供起来,同时还要千恩万谢,感激涕零,表示自己受宠若惊,十分重视,这样也就大大的满足皇帝的虚荣心。
需要指出的是,其实金瓜子并不是清朝特有的,只是因为到了清朝,金瓜子成为了皇帝的御用所以才显得各位珍贵。在此之前,比如明朝,就有明令规定,民间不能流通碎金。但一些达官贵人,皇亲贵胄之间还是可以使用的,这也从另外一个层面体现出封建社会等级森严。
金瓜子在现在是什么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金瓜子还是非常值钱的。据记载,一颗金瓜子重量约20至30克,用最近的金价来算,金条400元/克。也就是说,一颗金瓜子平均价值相当于1万元。或许有人就会说,记得剧里有个桥段,清后宫妃嫔打赏太医,直接抓了一把,那不是得赚翻?其实这是剧夸大的结果。然而在现实里,由于金子的价值很高,就算是皇帝,都不敢肆意挥霍:
(道光年间京官俸禄表)
就拿道光在位期间京官一年俸禄来说:正九品一年算上各种补贴才83.48两白银。而清朝的标准,金银兑换大约1比10,也就是说一颗金瓜子接近当时的一两,相当于10两左右的白银 。如果皇帝随便奖赏金瓜子,那说严重点可能会影响到货币市场。所以金瓜子具体每次打赏多少是不一定,这得看看皇帝的心情还有受赏的人的功绩,总不可能每次就一抓一大把,估计皇帝都得肉疼。
金瓜子在古代能换钱吗?
那如果大臣家道中落,贫困潦倒,那能把这个金瓜子典当了改善生活吗?
这里只想说,除非这位大臣想带着全家老小都去跟阎王爷谈心,否则就算饿死都不会也不敢去交易金瓜子的。上文说到在清朝别看这金瓜子小小一颗,但凡是领过金瓜子赏赐的人,那都是有着无限的荣誉和骄傲的,能证明自己能力了得,深得皇上宠信。
简而言之,金瓜子就是代表着身份及地位,因为这是御赐之物,所以一旦发现市面上有瓜子形状的金子流通,持有者肯定是要被问罪的。毕竟这是将皇帝的恩赐这种天大的荣耀用物质金钱去衡量,这不是打脸皇帝吗?说严重点就是对皇帝的大不敬,最终丢官是小,小命保不住都有可能。
所以即使是皇帝赏赐再多的金瓜子,也只能看不能花。这也就导致大臣即便在受了恩典得了金瓜子,还得防着小偷把它给偷了。可以想象得到,如果小偷只“光顾”了白银却没有对金瓜子下手,估计被偷的大臣内心还会非常开心,长吁一口气,或许还会归功于菩萨保佑等等。
金瓜子作为清朝皇帝奖励臣子的一种手段,它见证了王朝的兴衰,自然有着它独特的历史意义。或许在臣子手里对它是又爱又恨,说难听点,是个“烫手山芋”也不为过吧。
清朝君王打赏用的“金瓜子”是什么东西,放现在值多少钱?
金瓜子其实就是碎的金子,经过能工巧匠的重新加工,变成瓜子的形状,而一枚金瓜子如果按照现在的黄金价格来算,基本上在二十万左右。我们知道“金瓜子”这种东西的存在应该归功于现在铺天盖地的清宫剧,剧中后宫娘娘动不动就用金瓜子赏赐下人。
皇帝更是不吝啬于这点碎金子,总是一把一把的赏赐,让吃土少女们很是羡慕。但是其实赏赐金瓜子并不是清朝独有,它起源于宋朝,只不过一直持续到清朝,又因为大家更喜爱看清宫剧,所以才会误以为它是清朝时才被发明出来的。金瓜子实际上就是金子的边角料,俗称碎金子。因为古时候金银是硬通货,所以即使是碎的银子购买力也是惊人的,更不要说碎金子了。
因为物价的不断变动以及朝代的不断更迭,每个朝代金瓜子的价值都不同,明朝时期兑换比例为一比十,而清朝则直接到了一比二十。如果直接拿碎成各种大大小小的小块的碎金子打赏,似乎看上去并不是很美观,于是聪明的工匠们就把这些碎金子重新打造成这种瓜子的形状,便于帝王用来打赏。
而且受到这种打赏的大臣,其实并没有拿这种金瓜子出去买东西或者去兑换成银子的,因为这是御赐之物。一旦发现市面上有瓜子形状的金子流通,持有者是要被问罪的。所以即使是皇帝赏赐再多的金瓜子,也只能看不能花。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